《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3)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3)
1. 穴法下
五里二穴,在陰廉下去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針入六分,灸五壯。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衝下二寸動脈中。針入八分,灸三壯。
曲泉二穴(見前藏俞。)
右內踝上八寸上膕內廉循踝至腹足厥陰脈十穴。
交信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針入四分,留五呼,灸三壯。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腨分中,陰維之郄。針入三分,灸五壯。
陰谷二穴,復溜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內踝之後直腨至骨內廉上股內後廉八穴。
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即絕骨穴。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足少陽絡。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少陽郄,少陽所至。針入三分,灸三壯。
陽交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陽陵泉二穴,陽輔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外踝之前至絕骨端上外輔骨前十二穴。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針入五分,禁灸。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針入一寸,留十呼,灸五十壯。
右外輔骨前上膝髀外廉六穴。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別走太陰,足陽明絡。針入三分,灸三壯。
條口二穴,在上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䯒骨上骨解大筋中。針入六分,灸三壯。
巨虛下廉二穴,三里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髀骨外廉至膝臏一十二穴。
粱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之郄。針入三分,灸三壯。
陰市二穴,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針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正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針入五分,禁灸。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針入六分,灸三壯。
右膝臏中直伏兔上至氣衝八穴。
跗陽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陽蹺之郄,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針入五分。
飛陽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針入三分,灸三壯。
承山二穴,在腨腸下分肉間陷中。針入七分,灸七壯。
承筋二穴,在腨腸中央陷中。灸三壯,不可針。
合陽二穴,在膝約文中央下二寸。針入六分,灸五壯。
委中二穴(見前府俞。)
右外踝之後宜腨至膕中一十二穴。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委陽二穴(見前府俞。)
右膕外廉四穴。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承扶二穴,在尻臀下股陰上約文中。針入二分,灸三壯。
右膕中直髀後廉至尻四穴。
白話文:
穴法下
五里穴位於陰廉穴下方,氣衝穴下方三寸,大腿內側股動脈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
陰廉穴位於股骨大轉子下方,氣衝穴下方二寸,股動脈處。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曲泉穴(詳見前文藏俞篇)。
從右腳內踝向上量八寸,沿大腿內側至腹股溝,循行足厥陰肝經的十個穴位。
交信穴位於足內踝上方二寸,少陰腎經前方,太陰脾經後方,肌腱骨骼之間,陰蹺脈的郄穴。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築賓穴位於內踝上方三寸,陰維脈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
陰谷穴、復溜穴(詳見前文藏俞篇)。
從右腳內踝後方直上至大腿內側後緣,共八個穴位。
懸鐘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三寸,股動脈處,足三陽經的大絡穴,按壓時陽明胃經脈搏消失才能取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五壯。此穴又名絕骨穴。
光明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五寸,別走厥陰肝經,為足少陽膽經的絡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五壯。
外丘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七寸,足少陽膽經的郄穴,為少陽膽經循行經過的部位。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陽交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七寸,斜向三陽經分佈的肌肉間隙。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陽陵泉穴、陽輔穴(詳見前文府俞篇)。
從右腳外踝前方至絕骨穴端,沿外踝骨前方,共十二個穴位。
陽關穴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腓骨小頭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禁灸。
中瀆穴位於股骨大轉子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間隙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五壯。
環跳穴位於股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側臥屈膝,伸直下肢,屈曲上肢取穴。針刺深度一寸,留針十個呼吸時間,灸五十壯。
從右腳外踝骨前方向上至膝蓋外側,共六個穴位。
豐隆穴位於外踝上方八寸,腓骨前緣凹陷處,別走太陰脾經,為足陽明胃經的絡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條口穴位於脛骨內側緣上方一寸,抬腳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犢鼻穴位於髕骨下緣,脛骨粗隆上方,股四頭肌腱與脛骨之間。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巨虛穴、下廉穴、三里穴(詳見前文府俞篇)。
從右股骨外側緣至膝蓋髕骨,共十二個穴位。
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股外側肌腱之間,足陽明胃經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陰市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禁灸。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肌肉隆起處,正跪或正坐取穴。亦有記載為膝蓋上方七寸。針刺深度五分,禁灸。
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肌肉交會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從右膝蓋髕骨中央直上至氣衝穴,共八個穴位。
跗陽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三寸,陽蹺脈的郄穴,太陽膀胱經前方,少陽膽經後方,肌腱骨骼之間。針刺深度五分。
飛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七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承山穴位於腓腸肌下端肌肉間隙凹陷處。針刺深度七分,灸七壯。
承筋穴位於腓腸肌中央凹陷處。灸三壯,不可針刺。
合陽穴位於膝窩中央下方二寸。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
委中穴(詳見前文府俞篇)。
從右腳外踝後方直上至膕窩,共十二個穴位。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伸直膝蓋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委陽穴(詳見前文府俞篇)。
右膕窩外側,共四個穴位。
殷門穴位於膕窩穴下方六寸。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承扶穴位於臀部下緣,股溝上緣,肌肉交會處。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
從右膕窩中央直上至臀部,共四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