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2)

1. 穴法下

右肘骨上兩筋間天井穴至肩端四穴。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灸十壯,禁針。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膕內端,手陽明絡。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曲地穴直上肩骨前廉四穴。肘內側兩骨間直上肩端後肘太陽脈無穴。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足太陰絡。針入四分,灸三壯。

隱白二穴,大都二穴,太白二穴,商丘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大指內側至內踝前廉十穴。

大敦二穴,行間二穴,太衝二穴,中封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大指外間至內踝前一寸八穴。

厲兌二穴,內庭二穴,陷谷二穴,衝陽二穴

解谿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第二指外間至腕上十穴。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入二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竅陰二穴,俠谿二穴,臨泣二穴,丘墟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第四指外間至外踝之前十穴。

申脈二穴,陽蹺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針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

金門二穴,在足外踝,下足太陽之郄,陽維所別屬也。針入一分,灸三壯。

僕參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足太陽陽蹺上二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七壯。

至陰二穴,通谷二穴,束骨二穴,京骨二穴,崑崙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小指外側至外踝之後一十六穴。

照海二穴,陰蹺所生,在足內踝下,令患人穩坐,足底相對,赤白肉際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

水泉二穴,足少陰郄,去太谿一寸,在足內踝下。針入四分,灸五壯。

太衝二穴,在足跟後沖中,別走太陽足少陰絡。針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湧泉二穴,然谷二穴,太谿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足心斜至內踝之後一十二穴。

蠡溝二穴,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足厥陰絡。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中都二穴,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內踝前一寸上踝至八寸足厥陰脈四穴。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足太陰之郄,在膝下五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針入五分,灸三壯。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經云:股上起筋間。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陰陵泉二穴(見前藏俞。)

右內踝上八寸,循脛骨後上膝股內前廉足太陰脈八穴。

三陰交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針入三分,灸三壯。

漏谷二穴,一名太陰絡,在足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入五分,灸三壯。

右內踝前廉上踝至八寸足太陰脈四穴。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針入四分,灸五壯。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針入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穴法下

右肘骨上方兩筋之間的天井穴,向上至肩端,共四個穴位。

五里穴兩個,位於肘上三寸,沿著內側大脈中央。灸十壯,禁止針刺。

臂臑穴兩個,位於肘上七寸,肱骨內側端,屬於手陽明經的絡穴。針刺入三分,灸三壯。

右曲地穴直向上,到肩胛骨前緣,共四個穴位。肘內側兩骨之間直向上到肩端,屬於手太陽經,此處無穴位。

公孫穴兩個,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方一寸,別走陽明經,屬於足太陰經的絡穴。針刺入四分,灸三壯。

隱白、大都、太白、商丘穴各兩個(詳見前文藏俞穴)。

右大拇指內側至內踝前緣,共十個穴位。

大敦、行間、太衝、中封穴各兩個(詳見前文藏俞穴)。

右大拇指外側至內踝前方一寸,共八個穴位。

厲兌、內庭、陷谷、衝陽穴各兩個。

解谿穴兩個(詳見前文府俞穴)。

右第二指外側至腕上,共十個穴位。

地五會穴兩個,位於足小指次指(第四指)本節後方凹陷處,距俠谿穴一寸。針刺入二分,不可灸,灸之會使人消瘦,不出三年便會死亡。

竅陰、俠谿、臨泣、丘墟穴各兩個(詳見前文府俞穴)。

右第四指外側至外踝之前,共十個穴位。

申脈穴兩個,是陽蹺脈的起點,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在指甲白色部分與肉交界處。針刺入五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金門穴兩個,位於足外踝,是足太陽經的郄穴,也是陽維脈的分支所屬。針刺入一分,灸三壯。

僕參穴兩個,位於跟骨下方凹陷處,屈足即可觸及,是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針刺入三分,灸七壯。

至陰、通谷、束骨、京骨、崑崙穴各兩個(詳見前文府俞穴)。

右小指外側至外踝之後,共十六個穴位。

照海穴兩個,是陰蹺脈的起點,位於足內踝下方,讓患者穩穩坐下,雙腳相對,在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入三分,灸三壯。

水泉穴兩個,是足少陰經的郄穴,距太谿穴一寸,位於足內踝下方。針刺入四分,灸五壯。

太衝穴兩個,位於足跟後方正中,別走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的絡脈。針刺入二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湧泉、然谷、太谿穴各兩個(詳見前文藏俞穴)。

右足心斜向至內踝之後,共十二個穴位。

蠡溝穴兩個,位於足內踝上方五寸,別走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的絡脈。針刺入二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中都穴兩個,又名中郄穴。位於內踝上方七寸,脛骨中點,與少陰經直線相對。針刺入三分,灸三壯。

右內踝前一寸,向上至踝關節上方八寸,屬於足厥陰經的四個穴位。

地機穴兩個,又名脾舍穴,是足太陰經的郄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針刺入三分,可灸五壯。

血海穴兩個,位於膝蓋骨上方內側緣,白肉交界處二寸半。針刺入五分,灸三壯。

箕門穴兩個,位於恥骨聯合上方,大腿內側股溝處,靠近動脈搏動處。經書記載:在股部上端肌肉之間。針刺入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陰陵泉穴兩個(詳見前文藏俞穴)。

右內踝上方八寸,沿著脛骨後緣向上至膝蓋內側前方,屬於足太陰經的八個穴位。

三陰交穴兩個,位於足內踝上方三寸,骨下方凹陷處,是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的交會穴。針刺入三分,灸三壯。

漏谷穴兩個,又名太陰絡穴,位於足內踝上方六寸,骨下方凹陷處。針刺入五分,灸三壯。

右內踝前緣,向上至踝關節上方八寸,屬於足太陰經的四個穴位。

膝關穴兩個,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旁側凹陷處。針刺入四分,灸五壯。

陰包穴兩個,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緣,兩筋之間。針刺入六分,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