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1)

1. 穴法下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手少陰郄。針入三分,灸七壯。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針入三分,灸三壯。

靈道二穴,金也,在掌後一寸五分,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少海二穴,水也,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合。針入三分,灸七壯。

右掌後銳骨端直臂內廉至肘內廉十穴。

關衝二穴,液門二穴,中渚二穴,陽池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第四指外間至手表腕八穴。

外關二穴,手少陰絡在腕後二寸陷中。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針入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灸七壯,禁針。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支溝二穴,天井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臂外兩骨之間至肘十二穴。

商陽二穴,二間二穴,三間二穴,合谷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大指次指上廉至合谷兩歧骨間八穴。

列缺二穴,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中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七壯。

偏歷二穴,手陽明絡,別走太陰,在腕中後三寸。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溫溜二穴,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陽明郄。針入五分,可灸三壯。(大士小士即大人小兒也。)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斜針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斜針入五分,灸五壯。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

陽谿二穴,曲池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腕上側兩筋間循臂上廉至肘後曲縫尖十八穴。

少澤二穴,前谷二穴,後谿二穴,腕骨二穴,陽谷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小指外側至腕中十穴。

養老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手太陽之郄。針入三分,灸五壯。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針入三分,灸三壯。

少海二穴(見前府俞。)

右臂骨下廉至肘內側肉骨之間六穴。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臑臂內廉動脈中。針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

右肘內約文中動脈直上腋中之前動脈四穴。

天泉二穴,一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針入六分,灸三壯。

右肘內曲澤穴直上腋中二穴。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舉臂取之。灸七壯。

極泉二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針入三分,灸七壯。

右肘內廉少海穴直臑內後廉四穴。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針入三寸,灸三壯。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針入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穴法下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方,脈搏處,距腕關節五分(約一公分)。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七壯。

通里穴位於腕關節後方一寸(約2.5公分)。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三壯。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一寸五分(約3.75公分),是手少陰經脈經過的部位,也是經穴。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可灸三壯。

少海穴位於肘內側大骨外側,距肘關節端五分(約一公分),是手少陰經脈經過的部位,也是合穴。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七壯。

右手掌後方銳骨端,沿著手臂內側直線到肘內側,共有十個穴位。

這些穴位包括:關衝穴、液門穴、中渚穴、陽池穴(以上四穴詳見前文府俞)。

右手第四指外側,沿著手臂到手腕,共有八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外關穴位於腕關節後方二寸(約5公分)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留針七呼(約35秒),灸三壯。

會宗穴位於腕關節後方三寸(約7.5公分)的空隙處。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三壯。

三陽絡穴位於手臂上,大交脈支溝穴上方一寸(約2.5公分)。灸七壯,禁針。

四瀆穴位於肘關節前方五寸(約12.5公分)外側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約1公分),留針七呼(約35秒),灸三壯。

支溝穴、天井穴(以上二穴詳見前文府俞)。

右手臂外側兩骨之間,到肘關節,共有十二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以上四穴詳見前文府俞)。

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上方的骨骼間,到合谷穴分叉的骨骼之間,共有八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列缺穴位於腕關節外側上方一寸五分(約3.75公分),在交叉雙手中指末端筋骨縫隙中,是手太陰經脈的絡脈與陽明經脈交會處。針刺深度二分(約0.3公分),留針三呼(約15秒),灸七壯。

偏歷穴位於腕關節後方三寸(約7.5公分),是手陽明經脈的絡脈,與太陰經脈交會處。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留針七呼(約35秒),灸三壯。

溫溜穴位於腕關節後方,小兒(身形較小者)五寸(約12.5公分),成人六寸(約15公分),是手陽明經脈的郄穴。針刺深度五分(約0.8公分),可灸三壯。

下廉穴位於輔骨(手腕部骨骼)下方,上廉穴上方一寸(約2.5公分)。斜刺針入五分(約0.8公分),留針五呼(約25秒),灸三壯。

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約2.5公分),是陽明經脈的獨特交會點。斜刺針入五分(約0.8公分),灸五壯。

三里穴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約5公分),按壓時肌肉隆起,針刺深度二分(約0.3公分),可灸三壯。

肘髎穴位於肘關節外側大骨外緣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三壯。

陽谿穴、曲池穴(以上二穴詳見前文府俞)。

右手腕上側兩筋之間,沿著手臂上廉到肘關節後方曲縫尖,共有十八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少澤穴、前谷穴、後谿穴、腕骨穴、陽谷穴(以上五穴詳見前文府俞)。

右手小指外側到手腕,共有十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養老穴位於手腕骨上方凹陷處,腕關節後方一寸(約2.5公分),是手太陽經脈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五壯。

支正穴位於腕關節後方五寸(約12.5公分),是手太陽經脈的絡脈,與少陰經脈交會處。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三壯。

少海穴(詳見前文府俞)。

右臂骨下方到肘關節內側肌肉骨骼之間,共有六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距肘關節五寸(約12.5公分)的動脈處。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可灸五壯。

天府穴位於腋窩下三寸(約7.5公分),上臂內側動脈處。針刺深度四分(約0.6公分),留針三呼(約15秒),不可灸。

右肘關節內側,沿著動脈向上到腋窩,共有四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天泉穴,又名天溫穴,位於曲肘腋窩下,距手臂二寸(約5公分),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六分(約1公分),灸三壯。

右肘關節內側,曲澤穴向上到腋窩,共有二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青靈穴位於肘關節上方三寸(約7.5公分),舉起手臂取穴。灸七壯。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窩下筋膜間,動脈通向胸部。針刺深度三分(約0.5公分),灸七壯。

右肘關節內側少海穴,沿著上臂內後側,共有四個穴位。(穴位名稱未列出)

清冷淵穴位於肘關節上方三寸(約7.5公分),伸直肘關節,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三寸(約0.5公分),灸三壯。

消濼穴位於肩下,手臂外側腋窩斜下方,肘關節下方。針刺深度六分(約1公分),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