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0)

1. 穴法下

日月二穴,膽之募也,在期門下五分陷中,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針入五分,灸五壯。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二寸五分,直臍旁,足太陰陰維之會。針入七分,灸五壯。

腹結二穴,在大橫下一寸三分,一名腹屈。針入七分,灸五壯。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三脈上下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針入七分,灸五壯。

衝門二穴,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足太陰厥陰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右腹第四行十四穴。

章門二穴,脾之募也,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厥陰太陽之會。針入六分,灸百壯。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針入六分,灸五壯。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旁一寸五分。針入一寸,灸五壯。

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入八分,灸五壯。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陽蹺足少陽之會。針入八分,灸三壯。

右腹第五行十穴。

京門二穴,腎之募也,一名氣府,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針入八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右腹第六行二穴。

少商二穴,魚際二穴,太淵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大指內側至寸口動脈六穴。

孔最二穴,去腕上七寸,手太陰之郄。針入三分,灸五壯。

經渠二穴,尺澤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寸口動脈循臂內上骨下廉至肘中六穴。

中衝二穴,勞宮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中指內廉至掌心四穴。

內關二穴,在掌後兩筋間,去腕二寸,手心主絡,別走少陽。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郄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郄。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大陵二穴,間使二穴,曲澤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掌後循臂內兩筋間至肘內廉十穴。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邪客篇)

少衝二穴,木也,一名經始,在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少府二穴,火也,在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手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針入二分,灸七壯。

右小指內廉至掌後廉四穴。

神門二穴,土也,皆掌後銳骨之端陷中,手少陰脈之所經也,為俞。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白話文:

穴法下

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凹陷處,是膽經的募穴,也是足太陰、少陽、陽維三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七分,可灸五壯。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一寸半,是足太陰、陰維二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五壯。

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二寸五分,在肚臍旁,是足太陰、陰維二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七分,灸五壯。

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一寸三分,又名腹屈穴。針刺深度為七分,灸五壯。

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三寸,是足太陰、陰維、厥陰三脈的交會點。這三條經脈上下貫穿腹部,連接肝脾,絡於心肺,沿著脅部上達肩部。此處為太陰經的郄穴,也是三陰和陽明經的分支。針刺深度為七分,灸五壯。

衝門穴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在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約莫動脈位置,是足太陰、厥陰二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七分,灸五壯。

右腹第四行共有十四個穴位。

章門穴位於大橫穴外側,與肚臍同高,在脅肋部末端,是脾經的募穴,也是足厥陰、太陽二脈的交會點。患者側臥,屈上肢伸下肢,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為六分,灸一百壯。

帶脈穴位於脅肋部下方一寸八分。針刺深度為六分,灸五壯。

五樞穴位於帶脈穴下方三寸,也有人說位於水道穴旁一寸五分。針刺深度為一寸,灸五壯。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是足少陽、帶脈二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八分,灸五壯。

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在髂骨上方的凹陷處,是陽蹺、足少陽二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八分,灸三壯。

右腹第五行共有十個穴位。

京門穴位於髂骨下方,腰部靠近脊柱,脅肋部下方一寸八分,是腎經的募穴,又名氣府穴。針刺深度為八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

右腹第六行共有兩個穴位。

少商穴、魚際穴、太淵穴(詳見前文藏俞)。

右大拇指內側至寸口動脈共有六個穴位。

孔最穴位於腕關節上方七寸,是手太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經渠穴、尺澤穴(詳見前文藏俞)。

右寸口動脈沿著臂內上骨下方至肘部共有六個穴位。

中衝穴、勞宮穴(詳見前文藏俞)。

右中指內側至掌心共有四個穴位。

內關穴位於掌後兩筋之間,距腕關節二寸,是手心經的主要絡穴,另有分支通向少陽經。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郄門穴位於掌後,距腕關節五寸,是手厥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五壯。

大陵穴、間使穴、曲澤穴(詳見前文藏俞)。

右掌後沿著臂內兩筋之間至肘內側共有十個穴位。

黃帝問:手少陰經脈為何獨無腧穴?岐伯答:少陰經是心脈,心臟是五臟六腑之主,是精神所居之所,其臟器堅固,邪氣無法侵入。若邪氣侵入則傷及心臟,傷及心臟則神氣離散,神氣離散則死亡。因此,所有邪氣侵犯心臟的,都在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的主脈,所以手少陰經獨無腧穴。黃帝問:手少陰經獨無腧穴,豈不生病?岐伯答:其外經生病而臟器不病,故只取其經脈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經脈出入屈折,其運行速度,都與手少陰心主經脈相似。

(邪客篇)

少衝穴屬木,又名經始穴,位於小指內側指尖,距指甲角如韭葉寬度,是手少陰經脈起始之處,屬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可灸三壯。

少府穴屬火,位於小指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與勞宮穴相對應,是手少陰經脈循行之處,屬滎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七壯。

右小指內側至掌後共有四個穴位。

神門穴屬土,位於掌後銳骨之端凹陷處,是手少陰經脈循行之處,屬俞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