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 (3)

1.

王太僕云:厥者,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讀此始知其病,上古稱之為腳氣也。經曰寒厥者,手足寒也。曰熱厥者,手足熱也。曰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痠軟無力也。曰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曰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

白話文:

王太僕說:所謂的「厥」,指的是氣血逆亂往上衝的狀況,世人常誤解為腳氣病,但從這段描述開始,我們可以瞭解到在上古時期,人們確實會將這種病狀稱為腳氣。

醫書上提到的「寒厥」,是指手腳冰冷的情況。「熱厥」則是手腳發熱的現象。「痿厥」,指的是痿縮疾病和厥症混雜在一起,導致腳部虛弱、痠痛無力。「痹厥」,則是痹症和厥症合併,造成腳部麻木腫脹且疼痛。

而「厥逆」,即前面所提的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都是因為氣血逆亂往上衝,可能引發嘔吐、昏沉、脹滿、呼吸困難、小腹無感覺、突然失去意識等症狀,這就是世人常說的腳氣衝心的情況。

2. 寒熱二厥

〔丹〕治厥因痰者,用白朮、竹瀝。因氣虛血虛者,用四物、四君子。熱厥,用承氣湯。外感用雙解散加姜竹瀝。

〔《素》〕黃帝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甲乙經》前陰作厥陰,宗筋作眾筋。)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榮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精氣壯則能消磨飲食而輸散於四肢。今醉飽入房則精氣耗,不能消磨邪氣,聚於脾中不得散於四肢也。

)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厥論寒熱二厥,腎之精氣內竭而成也。)

〔子和〕西華李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熱厥,前後十餘年,其妻服逍遙散十餘劑,終無可效,一日命予診之。二人脈皆浮大而無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時時漬以熱湯,漬而不能止;吾婦手足之熱,終日沃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予曰:寒熱之厥也。此皆得之貪飲食,縱嗜欲。

遂出《內經·厥論》證之。政之喜曰:《內經》真聖書也,十年之疑,今而釋然,縱不服藥,愈過半矣。僕曰:熱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熱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溫劑補肺金,熱在上者,以涼劑清心火。分取二藥令服之不輒,不旬日,政之詣門謝曰:寒熱厥者皆愈矣。

〔《靈》〕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顛狂篇)

白話文:

【丹溪】對於由痰引起的厥逆症狀,可以使用白朮和竹瀝來治療。如果是由氣血虛弱導致的厥逆,則可用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對於熱厥的情況,則應使用承氣湯。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厥逆,則可用雙解散加上薑汁和竹瀝。

【素問】黃帝問道:「出現冷熱交替的厥逆,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說:「當下肢的陽氣衰弱,就會發生冷厥;當下肢的陰氣衰弱,就會發生熱厥。」黃帝又問:「熱厥的熱感從腳底開始,這是為什麼?」岐伯解釋:「人體的陽氣始於腳趾外側,而陰脈會聚集在腳底並集中在腳心,所以當陽氣旺盛時,腳底就會感到熱。」黃帝再問:「冷厥的冷感會從手指向上延伸到膝蓋,這又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陰氣始於手指內側,聚集在膝蓋下方,並集中在膝蓋上方,所以當陰氣過盛,就會從手指到膝蓋感到寒冷。這種冷感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

黃帝問:「發生冷厥是因為什麼原因?」岐伯回答:「前陰部是所有筋脈匯聚的地方,也是太陰和陽明經脈交會處。春夏時節,人體的陽氣較多而陰氣較少,秋冬時節,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如果一個人體質壯實,在秋冬季節過度勞動,下部的氣會上衝,無法恢復,精氣也會向下流失,邪氣就會趁機上行。氣滯於中焦,陽氣衰弱,無法滋養全身的經絡,陽氣逐漸減少,只剩下陰氣,所以手足會感到寒冷。」

黃帝問:「熱厥又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回答:「當酒進入胃部,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升高,經脈中的氣血卻變得虛弱。脾臟負責運送胃部的津液,如果陰氣虛弱,陽氣就會侵入,導致胃部不和,精氣枯竭,無法滋養四肢。這個人可能經常醉酒或飽餐後進行性行為,導致脾氣聚積無法散發。酒精和食物的氣味在體內相互作用,使體內熱氣升騰,因此全身都會感到熱,小便顏色也會變紅。酒精的熱量強烈而猛烈,腎氣逐漸衰弱,陽氣佔優勢,因此手足會感到熱。」

【子和】西華的李政患有冷厥,他的妻子則患有熱厥,他們兩人都已經患病十多年了。李政的妻子吃了十多劑逍遙散,但效果不佳。有一天,我被請去診斷他們的病情。我發現他們的脈象都呈現浮大無力的狀態。李政告訴我:「我的手腳冰冷,即使浸泡在熱水中也無法緩解。而我妻子的手腳總是感到熱,即使不斷地用水沖洗,也無法消除。這是為什麼?」我回答說:「你們兩個都患上了冷熱交替的厥逆症。這些都是因為過度飲食和放縱慾望所致。」

我拿出《內經·厥論》來證明我的判斷。李政聽後高興地說:「《內經》真是聖賢之書啊!我對這個病的疑惑已經有十年了,現在終於得到解答。就算不吃藥,我的病情也已經好轉了一半。」我告訴他:「熱厥的問題在於上焦的寒氣,冷厥的問題在於上焦的熱氣。對於上焦有寒氣的人,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來補充肺金;對於上焦有熱氣的人,則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清心火。」我分別給他們開了藥方,讓他們按照藥方服藥。不到十天,李政就來我家感謝我,說:「我們倆的冷熱厥逆症都已經痊癒了。」

【靈樞】厥逆病的特徵包括腳部突然變得冰冷,胸部感覺像要撕裂一樣,腸道好像被刀割,心情煩躁且無法進食。脈象顯示大小脈都呈現澀象。對於這種情況,如果病人感到暖意,應取足少陰經穴進行治療;如果感到涼意,應取足陽明經穴進行治療。對於涼意,應採取補法;對於暖意,應採取瀉法。

3. 寒厥手足冷

寒厥脈沉數實為熱。東垣治中書貼合公腳膝尻臀背冷,脈沉數有力,用黃柏滋腎丸,再服而愈。又治中書左丞姚公茂上熱下寒,用既濟解毒湯,良愈。丹溪治呂宗信腹有積塊,足冷至膝,用大承氣加減下之愈。此皆寒厥有熱也。

〔羅〕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年六十,秋七月徵南,予從之。過揚州千里,時仲冬,病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胻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癢,常燒石以溫之,亦不得暖。予診之,脈沉細而微。予思之,年高氣弱,深入敵境,軍務煩冗,朝夕形寒,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於卑濕,陽不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故胻寒而逆。《內經》云:感於寒而受病,微則為咳,盛則為泄為痛,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

法當急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於氣海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里各三七壯,治胻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又灸三陰交以散足受寒濕之邪。遂處方云: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於外,平以苦熱,以苦發之。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為君。

乾薑、官桂大熱辛甘,亦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溫而燥脾濕,故以為臣。人參、草豆蔻、甘草大溫中益氣,生薑大辛溫能散清濕之邪,蔥白辛溫能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又云: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故大作劑服之。不數服,瀉止痛減,足胻漸漸溫。調其飲食,十日平復。

明年秋,過襄陽值霖雨閱旬余,前症復作,再依前灸添陽輔各灸二七壯,再以前藥投之,數服愈。

加減白通湯,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胻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乾薑(炮。各一兩),官桂(去皮),甘草(炙),草豆蔻(麵裹煨),半夏(湯泡,七次),人參,白朮(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五莖,煎一盞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盡溫服。

寒厥皆屬腎虛。經云:腎藏志,志不足則厥。又云:腎虛則清厥,意不樂。又云:下虛則厥。又云: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是也。

〔《靈》〕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衝,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逆順肥瘦篇經云:經絡堅緊,火所治之,蓋灸以治之,或湯酒漬之也。

運氣寒厥有二:

一曰寒。經云:水平氣曰靜順,靜順之紀,其病厥。又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火燥悸陰厥。又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病陰厥且格是也。

二曰寒濕。經云:太陰司天之政,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民病寒熱是也。

〔《千》〕治丈夫腳腰冷不隨不能行方。上醇酒三斗,水三斗,合著甕中,溫漬至膝,三日止。冷則甕下常著灰火,勿令冷。

〔《靈》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官能篇兩蹺之下,照海、申脈二穴。)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寒熱病篇)

上灸刺寒厥二法,補虛也。經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取之所別,此法瀉實也。又經云:亂於臂脽,則為四厥,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此法治亂氣不補不瀉,但徐出入導氣也。

〔垣〕經云: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非火調弗能取之。

〔潔〕身熱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陽輔穴。又云:胻酸冷,絕骨取之。

〔《甲》〕厥甚,取太陰陽明動者之經。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湧泉主之。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痛,不可以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魚際主之。膝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腰腧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