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 (3)

1.

王太僕云:厥者,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讀此始知其病,上古稱之為腳氣也。經曰寒厥者,手足寒也。曰熱厥者,手足熱也。曰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痠軟無力也。曰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曰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

白話文:

王太僕說:厥,是指氣逆上衝。世人誤傳為腳氣,讀了這段文字才真正了解這個病症。上古時期稱之為腳氣。經書說:寒厥,指的是手腳冰冷;熱厥,指的是手腳發熱;痿厥,指的是痿病和厥病結合,導致腳無力、痠軟;痹厥,指的是痹病和厥病結合,導致腳氣頑固、麻木、腫痛。厥逆,是指前面提到的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氣逆上衝,而可能出現嘔吐、昏迷、腹脹、氣喘、小腹不仁、突然昏迷等症狀,這就是世人所說的「腳氣衝心」。

2. 寒熱二厥

〔丹〕治厥因痰者,用白朮、竹瀝。因氣虛血虛者,用四物、四君子。熱厥,用承氣湯。外感用雙解散加姜竹瀝。

〔《素》〕黃帝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白話文:

治療因痰引起的厥症,可以用白朮和竹瀝。如果是因氣虛血虛引起的,則要用四物湯和四君子湯。熱厥則要用承氣湯。外感引起的厥症,可以用雙解散湯加薑竹瀝。

黃帝問道:厥症的寒熱之分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道:陽氣衰弱在下,就會導致寒厥;陰氣衰弱在下,就會導致熱厥。黃帝又問:熱厥的熱感為何總是從足下開始呢?岐伯回答:陽氣從足部五指的外側開始,陰脈則集中在足下,匯聚於足心,所以陽氣旺盛時足部就會發熱。黃帝問:寒厥的寒感為何總是從五指開始,向上蔓延至膝蓋呢?岐伯回答:陰氣從五指的內側開始,集中在膝蓋下方,匯聚於膝蓋上方,所以陰氣旺盛時,從五指到膝蓋就會感到寒冷。這種寒感不是從體表而來,而是由內而外。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甲乙經》前陰作厥陰,宗筋作眾筋。)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榮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精氣壯則能消磨飲食而輸散於四肢。今醉飽入房則精氣耗,不能消磨邪氣,聚於脾中不得散於四肢也。

白話文:

帝問:為什麼寒厥會發生?岐伯答:前陰是指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陰與陽明相交合的部位。春夏之季,陽氣旺盛,陰氣較少;秋冬之時,陰氣強盛,陽氣減弱。這類人體質壯實,但在秋冬時節消耗過多能量,導致下部氣血上逆,不能補充,精氣下洩,邪氣趁機上行。由於氣血在體內受阻,陽氣衰弱,無法潤澤經絡,陽氣一天天損失,陰氣獨自存在,因此出現四肢發冷的情況。

帝問:熱厥是怎麼回事?岐伯答:酒進入胃後,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脾主運行胃中的津液,如果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進入,陽氣進入後使胃部不和,胃不和則導致精氣耗竭,精氣耗竭就不能養生四肢。這類人一定經常喝醉或飽餐後進行房事,使得氣血聚集在脾臟中,無法疏散到四肢。通常,當精氣充足時,可以消化飲食並將能量分配到四肢。但現在,喝醉飽餐後進行房事,導致精氣耗損,不能消解邪氣,使得氣血聚集在脾臟中,無法正常散發到四肢。

)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厥論寒熱二厥,腎之精氣內竭而成也。)

〔子和〕西華李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熱厥,前後十餘年,其妻服逍遙散十餘劑,終無可效,一日命予診之。二人脈皆浮大而無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時時漬以熱湯,漬而不能止;吾婦手足之熱,終日沃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予曰:寒熱之厥也。此皆得之貪飲食,縱嗜欲。

遂出《內經·厥論》證之。政之喜曰:《內經》真聖書也,十年之疑,今而釋然,縱不服藥,愈過半矣。僕曰:熱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熱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溫劑補肺金,熱在上者,以涼劑清心火。分取二藥令服之不輒,不旬日,政之詣門謝曰:寒熱厥者皆愈矣。

白話文:

喝酒傷了脾胃,導致體內熱氣上升,全身發熱,小便灼熱。因為酒氣強勁,腎氣衰弱,陽氣過盛,所以手腳感到熱。李政先生患有寒厥,他的妻子則患有熱厥,已經病了十多年。妻子服用逍遙散十多劑,卻毫無效果。一天,李政先生請我診治,他們夫妻倆的脈象都浮大而無力。李政先生說,他的手腳冰冷,經常泡在熱水中,但熱度始終無法消退;他的妻子手腳發熱,整天用冷水浸泡,但熱度依然不減。我說這是寒熱厥病,都是因為貪吃貪喝,縱慾造成的。我拿出《內經·厥論》來佐證,李政先生欣喜地說,這是真聖之書,多年的疑惑終於解開,就算不藥而愈也超過一半了。我說,熱厥是因為寒氣在上,寒厥是因為熱氣在上。寒氣在上要用溫劑補肺金,熱氣在上要用涼劑清心火。我分別給他們開了藥,不到十天,李政先生來感謝我,說寒熱厥病都好了。

〔《靈》〕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顛狂篇)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厥逆」是一種病症名稱,特指患者感到四肢突然變冷,胸部有如被撕裂般的疼痛,腸胃似乎將要被刀切割,感到煩躁但無法進食的情況。脈搏無論是大還是小,都呈現乾澀的狀態。

治療時,如果脈象顯示熱像,應採用取足少陰經的治療方式;如果脈象顯示寒像,則應採用取足陽明經的治療方式。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如果是熱性的病症,則採取補益的療法;如果是寒性的病症,則採取溫和的療法。這段內容出自於中醫古籍《靈》中的「顛狂篇」。

3. 寒厥手足冷

寒厥脈沉數實為熱。東垣治中書貼合公腳膝尻臀背冷,脈沉數有力,用黃柏滋腎丸,再服而愈。又治中書左丞姚公茂上熱下寒,用既濟解毒湯,良愈。丹溪治呂宗信腹有積塊,足冷至膝,用大承氣加減下之愈。此皆寒厥有熱也。

〔羅〕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年六十,秋七月徵南,予從之。過揚州千里,時仲冬,病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胻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癢,常燒石以溫之,亦不得暖。予診之,脈沉細而微。予思之,年高氣弱,深入敵境,軍務煩冗,朝夕形寒,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於卑濕,陽不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故胻寒而逆。《內經》云:感於寒而受病,微則為咳,盛則為泄為痛,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脈象沉而數,並且實者,其實是熱證。東垣先生在《治中書》中,曾治療一位公公,他的腳膝、尻臀、背部都冰冷,脈象沉而數,有力,便用黃柏滋腎丸治療,服藥後痊癒。又曾治療一位左丞姚公茂,他上熱下寒,便用既濟解毒湯治療,也獲得良效。丹溪先生曾治療呂宗信,他的腹部有積塊,腳冰冷到膝蓋,便用大承氣湯加減治療,也治癒了。這些都是寒厥夾雜熱證的案例。

羅醫師曾隨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出征,時值仲冬,大忒木兒年過六十,因軍務繁忙,飲食不節,多喝乳酪,加上路途濕冷,陽氣不足,寒濕入侵虛弱之體,從而引發下焦虛寒,導致腳冰冷,手摸也無知覺,需要用熱石取暖。羅醫師診脈發現脈象沉細微弱,認為是年老體弱,加上長途奔波,寒氣入侵,飲食失調,導致寒濕交集而發病。《內經》也記載:寒邪入侵,輕則咳嗽,重則腹瀉、疼痛,這正是寒濕相合導致的疾病。

法當急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於氣海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里各三七壯,治胻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又灸三陰交以散足受寒濕之邪。遂處方云: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於外,平以苦熱,以苦發之。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為君。

乾薑、官桂大熱辛甘,亦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溫而燥脾濕,故以為臣。人參、草豆蔻、甘草大溫中益氣,生薑大辛溫能散清濕之邪,蔥白辛溫能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又云: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故大作劑服之。不數服,瀉止痛減,足胻漸漸溫。調其飲食,十日平復。

白話文:

治療寒濕入侵,必須急於驅散寒濕邪氣,並快速補充陽氣,只有灸法才能奏效。首先用大艾條灸氣海穴一百壯,補益下焦陽虛;接着灸足三里穴各三十七壯,治療脾寒逆氣,並引導陽氣下降;再灸三陰交穴散去足部寒濕邪氣。隨後開方:寒邪入侵,用辛熱藥物治療;濕邪外侵,用苦熱藥物調節,以苦味發散濕邪。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為主藥。乾薑、官桂大熱辛甘,也能去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溫燥,能健脾除濕,為輔藥。人參、草豆蔻、甘草大溫中益氣,生薑大辛溫能散寒濕,蔥白辛溫能通上焦陽氣,為佐藥。又說:補益下焦,治療下焦虛寒,必須快速,快速則藥物氣味濃厚,因此要大劑量服用。服用幾次後,瀉痢止痛減輕,足部逐漸溫暖。調節飲食,十天便能痊癒。

明年秋,過襄陽值霖雨閱旬余,前症復作,再依前灸添陽輔各灸二七壯,再以前藥投之,數服愈。

加減白通湯,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胻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乾薑(炮。各一兩),官桂(去皮),甘草(炙),草豆蔻(麵裹煨),半夏(湯泡,七次),人參,白朮(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五莖,煎一盞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盡溫服。

寒厥皆屬腎虛。經云:腎藏志,志不足則厥。又云:腎虛則清厥,意不樂。又云:下虛則厥。又云: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是也。

白話文:

明年的秋天,我經過襄陽時碰上連續十多天的雨,舊病復發。我再次按照以前的方法,在陽輔穴灸針二十七壯,並服用之前的藥方,吃了幾次後病就好了。

加減白通湯適用於形寒飲冷、大便溏瀉、消化不良、臍腹冷痛、足腿冰冷的患者。

藥方如下:附子(炮製,去皮)、乾薑(炮製)、官桂(去皮)、甘草(炙)、草豆蔻(用麵粉包裹煨熟)、半夏(用溫水浸泡七次)、人參、白朮(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用兩盞半水,生薑五片,蔥白五根,煎至一盞三分,去渣,空腹或飯後消食後溫服。

寒厥都屬於腎虛。經書上說:腎臟藏志,志氣不足就會出現厥症。又說:腎虛就會出現清厥,心情不愉快。還說:下焦虛寒就會出現厥症。又說:所有厥症的固泄,都屬於下焦虛寒。

〔《靈》〕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衝,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逆順肥瘦篇經云:經絡堅緊,火所治之,蓋灸以治之,或湯酒漬之也。

運氣寒厥有二:

一曰寒。經云:水平氣曰靜順,靜順之紀,其病厥。又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火燥悸陰厥。又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病陰厥且格是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少陰經脈為何只向下走?岐伯回答:不是這樣的。衝脈是五臟六腑的總匯,五臟六腑都從它獲得營養。衝脈上行,從額頭分出,滋潤陽氣,灌注精氣,下行則注入少陰經的大絡,從氣衝穴出來,沿著大腿內側往下走,進入膝窩,貼著脛骨內側向下,到內踝後方,分支向下,與少陰經相連,滋潤三陰經脈;向前則貼著足背,沿著足背向下,進入大拇指縫隙,滋潤經絡,溫暖肌肉。因此,如果衝脈分支阻塞,就會導致足背不能動,不能動就會出現厥症,厥症就會感到寒冷。

運氣導致寒厥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種是寒氣。古籍記載:水氣平穩叫做靜順,靜順失衡就會導致厥症。古籍還記載:如果當年水氣過盛,寒氣就會流行,邪氣侵犯心火,心火乾燥,就會出現心悸和陰厥。古籍也記載:如果當年金氣不足,炎熱就會流行,反覆就會導致陰厥,這就是原因。

二曰寒濕。經云:太陰司天之政,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民病寒熱是也。

〔《千》〕治丈夫腳腰冷不隨不能行方。上醇酒三斗,水三斗,合著甕中,溫漬至膝,三日止。冷則甕下常著灰火,勿令冷。

〔《靈》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官能篇兩蹺之下,照海、申脈二穴。)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寒熱病篇)

上灸刺寒厥二法,補虛也。經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取之所別,此法瀉實也。又經云:亂於臂脽,則為四厥,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此法治亂氣不補不瀉,但徐出入導氣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寒濕是常見的病症。當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時,人們容易感到寒冷和濕熱。針對男人腳腰發冷、行動不便的病症,可以將三斗醇酒和三斗水混合在一起,溫熱浸泡到膝蓋,連續三天即可見效。如果感到冷,可以在甕底下放些灰火,保持溫度。

遇到寒厥,骨骼凹陷,寒冷深入膝蓋以下,三里穴以下的陰絡也受到影響,寒氣停留在這些部位。如果寒氣深入體內,需要用推拿手法來疏通經絡,經絡凹陷的地方可以用火灸治療,經絡堅硬緊縮則要用火來鬆解。對於不知道病因,兩條腿都感到寒冷的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男性陰部和女性陽部的治療,這些地方是針灸師不應觸碰的部位。寒厥的治療方法包括在足陽明和足少陰經脈上施針,並留針。

以上兩種針灸方法都屬於補虛的治療方式。醫書中提到,足少陽經脈的分支叫光明,位於踝骨上方五寸處,與厥陰經脈相連,下行至足跗。如果這個部位有寒氣積聚,就會引起厥症,因此應該在光明穴施針以瀉寒。另外,如果手臂和上臂出現寒厥,則需要先放血,然後在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滎輸穴位施針。這種治療方式不以補瀉為主,而是通過緩慢的針灸手法來疏導氣血。

〔垣〕經云: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非火調弗能取之。

〔潔〕身熱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陽輔穴。又云:胻酸冷,絕骨取之。

〔《甲》〕厥甚,取太陰陽明動者之經。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湧泉主之。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痛,不可以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魚際主之。膝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腰腧主之。

白話文:

《內經》記載,厥症發生在足部,是因為宗氣下降不足,脈中血液凝滯不通,只有用火調才能驅散。

身體上半身燥熱如火,下半身冰冷如冰,可以灸刺陽輔穴。另外,如果腿部酸冷,可以灸刺絕骨穴。

厥症嚴重時,要取太陰陽明動經。如果足部厥冷喘逆,從腳底清涼感延伸至膝蓋,可以灸刺湧泉穴。寒厥和熱厥,伴隨心煩氣短,呼吸困難,陰濕瘙癢疼痛,無法進食飲水,肘部攣縮,胸部滿悶,喉嚨乾燥口渴,可以灸刺魚際穴。膝蓋以下到腳部清涼麻木,無法坐立,臀部無力,可以灸刺腰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