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8)

1. 穴法下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二行十二穴。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腧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乳中二穴,當乳足陽明脈氣所發。禁不可灸,灸則生蝕瘡。瘡中有汁膿血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宜淺刺二分。

乳根二穴,當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三行十二穴。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俠氣戶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手太陰脈氣所發。針入二分,若刺深,令人氣逆,可灸五壯。

中府二穴,乃肺之募,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足太陰之會。針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五壯。

右膺輸第四行,貼巨骨下一寸四穴。中府二穴,手足太陰會也;雲門二穴,手太陰也。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四行,自巨骨下一寸下至腹八穴,皆足太陰也。

鳩尾一穴,在前臆蔽骨下五分。此穴大難針,須大好手方可下針,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禁灸。

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鳩骨下三寸,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針入八分,日灸二七壯。

中脘一穴,胃之募也,在上脘下一寸五分,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主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灸二七壯。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灸七壯至百壯。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可灸七壯。水病禁針,針即成水蠱病死。

神闕一穴,當臍中。是穴灸百壯,禁針。

右腹部中行,自鳩尾蔽骨端下至臍中八穴。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百壯。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百壯。

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也。任脈氣所發,灸二十壯。

白話文:

穴法下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1.6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少陰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二行共有十二個穴位。

氣戶穴位於巨骨穴下,腧府穴兩旁各二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陽明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五壯。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1.6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陽明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1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陽明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1.6寸,屬足陽明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乳中穴位於乳頭處,屬足陽明經脈循行路線。禁灸,灸則會產生潰爛,潰爛中有膿血者可治,但若有瘜肉或潰爛嚴重者則會致命。宜淺刺二分。

乳根穴位於乳頭下1.6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陽明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三行共有十二個穴位。

雲門穴位於巨骨穴下,靠近氣戶穴旁各二寸的凹陷處,針刺時可觸及動脈,屬手太陰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二分,若刺深則會導致氣逆,可灸五壯。

中府穴為肺之募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乳頭上方第三肋間隙,針刺時可觸及動脈,為足太陰經與手太陰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五個呼吸,可灸五壯。

右膺輸第四行,貼近巨骨穴下一寸共有四個穴位。中府穴為手足太陰經的交會穴;雲門穴屬手太陰經。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1.6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太陰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五壯。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1.6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太陰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四分。

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1.6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屬足太陰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五壯。

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1.6寸,舉臂取穴,屬足太陰經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四行,從巨骨穴下一寸向下至腹部共有八個穴位,皆屬足太陰經。

鳩尾穴位於前胸劍突下0.5寸處。此穴針刺困難,需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操作,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瀉五個呼吸,禁灸。

巨闕穴為心之募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屬任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七個呼吸,得氣後即行瀉法,灸七壯至七七(四十九)壯。

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一寸五分,距劍突下三寸,為任脈、足陽明經與手太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八分,每日灸十四壯。

中脘穴為胃之募穴,位於上脘穴下一寸五分,為手太陽經、少陽經、足陽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上焦之病,應從中脘穴治療。針刺深度為八分,留針七個呼吸,瀉五個呼吸,灸十四壯。

建里穴位於中脘穴下一寸。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十個呼吸,可灸五壯。

下脘穴位於建里穴下一寸,為足太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八分,灸七壯至一百壯。

水分穴位於下脘穴下一寸,肚臍上一寸,屬任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八分,可灸七壯。水腫病忌針,針刺則會導致水蠱病而致死。

神闕穴位於肚臍中央。此穴灸一百壯,禁針。

右腹部中線,從鳩尾穴劍突端下至肚臍共有八個穴位。

陰交穴位於肚臍下一寸,屬任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八分,灸一百壯。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屬任脈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八分,灸一百壯。

石門穴位於肚臍下二寸,為三焦之募穴,屬任脈循行路線。灸二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