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7)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7)
1. 穴法下
不爾,即胛骨覆其穴,灸之無驗。此穴無病不治。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譩譆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以手重接之,病者言譩譆是穴。針入六分,留三呼,可灸一十一壯。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可灸五壯。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五十壯至百壯。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七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叉肋間,經云與鳩尾相直,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十壯。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七壯。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五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右背第三行二十八穴。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針宜橫下,不得低。可灸五壯。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半。
玉堂一穴,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
膻中一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任脈氣所發。禁穴不可針。
右膺輸部中行,自缺盆中間下至兩乳中間六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右膺輸部中行,自兩乳中間下至鳩尾歧骨間一穴。
腧腑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彧中二穴,在腧腑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穴法下
如果穴位被肩胛骨覆蓋,灸法就无效。但这些穴位只要得法,就没有治不好的病。
神堂穴,位于第五节脊椎下两侧,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正坐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壮。
譩譆穴,位于肩胛骨内侧缘,第六节脊椎下两侧,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正坐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用双手重叠按压,病人会感觉酸痛,这就是譩譆穴。针刺深度六分,留针三呼,可灸十一壮。
膈關穴,位于第七节脊椎下两侧凹陷处,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正坐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二分,可灸五壮。
魂門穴,位于第九节脊椎下两侧凹陷处,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正坐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壮。
陽綱穴,位于第十节脊椎下两侧凹陷处,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正坐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壮。
意舍穴,位于第十一节脊椎下两侧凹陷处,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正坐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灸五十壮到一百壮。
胃倉穴,位于第十二节脊椎下两侧,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到七壮。
肓門穴,位于第十三节脊椎下两侧,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在肋骨之间,经书上说与鸠尾(剑突)在一条垂直线上,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十壮。
志室穴,位于第十四节脊椎下两侧凹陷处,左右各距离中线三寸,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壮。
胞肓穴,位于第十九节脊椎下两侧凹陷处,左右各距离中线二寸,俯卧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到七壮。
秩邊穴,位于第二十节脊椎下两侧凹陷处,左右各距离中线五寸,俯卧取穴,为足太阳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壮。
右背部第三行共计二十八个穴位。(此处应有穴位具体位置描述,原文缺失)
天突穴,位于喉结下一寸的凹陷处,为阴维脉和任脉的交会穴。针刺深度五分,留针三呼。针刺方向应横向向下,不可向下倾斜。可灸五壮。
璇璣穴,位于天突穴下一寸的凹陷处,仰头取穴,为任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灸五壮。
華蓋穴,位于璇璣穴下一寸的凹陷处,仰头取穴,为任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灸五壮。
紫宮穴,位于華蓋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头取穴,为任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半。
玉堂穴,位于紫宮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为任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灸三壮。
膻中穴,位于玉堂穴下一寸六分,两乳头之间凹陷处,仰卧取穴,为任脉之气所发。禁针,不可针刺。
右胸部(膺输部)中线,从锁骨上窝中间向下至两乳头中间,共六个穴位。(此处应有穴位具体位置描述,原文缺失)
中庭穴,位于膻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为任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壮。
右胸部(膺输部)中线,从两乳头中间向下至鸠尾(剑突)和歧骨(肋骨)之间,共一个穴位。(此处应有穴位具体位置描述,原文缺失)
腧腑穴,位于巨骨(肩胛骨上角)下方,距离璇璣穴左右各二寸的凹陷处,仰卧取穴,为足少阴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灸五壮。
彧中穴,位于腧腑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卧取穴,为足少阴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四分,灸五壮。
神藏穴,位于彧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卧取穴,为足少阴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灸五壮。
靈墟穴,位于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卧取穴,为足少阴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灸五壮。
神封穴,位于靈墟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卧取穴,为足少阴经脉之气所发。针刺深度三分,灸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