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6)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6)
1. 穴法下
脾腧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胃腧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隨年壯。
三焦腧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腎腧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針入三分,留七呼,灸隨年壯。
大腸腧二穴,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小腸腧二穴,在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膀胱腧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中膂內腧二穴,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俠脊起肉間。針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環腧二穴,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如腰腧法同,挺杖伏地端身,兩手指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入五分,得氣即先瀉,如瀉多補之,不宜灸。
右背第二行,去中行各一寸五分,俠脊直下三十四穴。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夾脊陷中。針入三分,可灸七壯。(《甲乙》云: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夾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甲乙》云:針入二寸,留十呼。)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夾脊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針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會陽二穴,在陰尾尻骨間兩旁,督脈所發。針入八分,可灸五壯。
右背第二行,自臑髁骨夾脊斜下四骨空八穴,《內經》謂之八髎穴是也。陰尾骨兩旁二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手足太陽也,令正坐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宜久留針,可灸七壯至百壯。
膏肓腧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又法,令人正坐豎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在四肋之間,灸中間。從胛骨之裡,去胛骨容側指許,舉𦛗去來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
灸兩胛中一處至百壯,多至三百壯。當覺下𡵺𡵺然,如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俯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正坐,當伸兩臂,令人俯兩胛骨使相離。
白話文:
穴法下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與肚臍平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是足太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中膂內俞穴位於第二十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位於脊柱旁肌肉之間。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是足太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方法與腰俞穴相同,患者挺直背部伏地,雙手手指併攏抵住額頭,放鬆呼吸,待皮膚鬆弛後再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後先瀉後補,不宜灸。
右背部第二行,距離中線各一寸五分,沿脊柱直下共有三十四個穴位。
上髎穴位於第一節腰椎棘突下方的兩側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與少陽經的交會點。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
次髎穴位於第二節腰椎棘突下方的兩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另有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五壯。)
中髎穴位於第三節腰椎棘突下方的兩側凹陷處,是足厥陰經與少陽經的交會點。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另有記載:針刺深度二寸,留針十個呼吸時間。)
下髎穴位於第四節腰椎棘突下方的兩側凹陷處,是足太陰經、厥陰經與少陽經的交會點。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會陽穴位於尾骨下方兩側,是督脈的起始點。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五壯。
右背部第二行,從髂骨棘突沿脊柱斜下,共有四個骨空,即八個穴位,這在《內經》中稱為八髎穴。另外,在尾骨兩側還有兩個穴位。
附分穴位於第二節頸椎下方,項部兩側,距離中線各三寸,屬於手足太陽經。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魄戶穴位於第三節頸椎下方兩側,距離中線各三寸。患者正坐取穴,是足太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五分,宜長時間留針,可灸七壯至一百壯。
膏肓俞穴位於第四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中線各三寸。另一種方法是讓患者正坐挺直脊背,伸展雙臂,肘部靠在膝蓋前方,使手臂與身體呈直線,拇指與膝蓋齊平,用物品支撐肘部,防止手臂晃動。從肩胛骨上角沿骨骼下方摸索,穴位位於第四肋間。 還可在肩胛骨內側,距肩胛骨邊緣一指寬處,於肩胛骨下緣與斜方肌之間的空隙處,按壓可感到牽引肩部。
在肩胛骨中間灸百壯,最多可灸三百壯。灸後會感到溫熱感向下傳播,如同流水一般,並且會有排泄物排出。若為痰飲病症,則可能沒有排泄物排出。如果患者體力不支無法正坐,可以讓其側臥,向前伸出上面的手臂,然後取穴灸治。還可從肩膀上方,用右手觸摸到無法觸及的部位,此處即為穴位,左側亦同,再按照上述方法灸治。如果無法正坐,則應伸展雙臂,讓患者俯臥,使兩側肩胛骨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