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5)

1. 穴法下

大包二穴,在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足少陽脈氣所發。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天池二穴,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手厥陰足少陽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側腋八穴。

大椎一穴,在項後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骨下,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七壯。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靈臺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療病法出《素問》。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不可灸。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命門一穴,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右背部中行,自項中央直脊至命門穴,與臍相對十穴。命門與臍相對,若取可正身立,用一杖自地量至臍,截斷,卻移向後量脊,杖頭截處是穴也。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坐而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腰腧一穴,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開,然後巧取,乃得其穴,督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可七壯至七七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別絡,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結。針入三分,抽針以大痛為度。其穴伏地而取之,乃得。可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

右背部中行,自命門穴直脊下至尾閭骨端三穴。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手足太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風門二穴,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肺腧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灸百壯。

厥陰腧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灸七壯。

心腧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膈腧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肝腧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膽腧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穴法下

大包穴位於腋窩下三寸處,是脾經的大絡穴,其經絡遍布胸脅,並從第九肋間穿出。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輒筋穴位於腋窩下三寸,再往前一寸,在脅肋處,是足少陽經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六分,可灸三壯。

天池穴位於乳頭後方一寸,腋窩下三寸,在脅肋直達腋窩與肋骨交界處,是手厥陰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右側腋下另有八個穴位(未詳述)。

大椎穴位於項部第一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三呼,瀉法五吸。如需灸治,以年齡為灸的壯數。

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方,俯臥取穴,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可灸五壯,針刺深度五分。

身柱穴位於第三頸椎棘突下,俯臥取穴,是督脈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七壯。

神道穴位於第五頸椎棘突下,俯臥取穴,是督脈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五呼,可灸三壯。

靈臺穴位於第六頸椎棘突下,俯臥取穴,是督脈氣始發之處,其治療方法出自《素問》。

至陽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俯臥取穴,是督脈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筋縮穴位於第九頸椎棘突下,俯臥取穴,是督脈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脊中穴(又名神宗穴)位於第十一頸椎棘突下,俯臥取穴,是督脈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五分,不可灸。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棘突下,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椎骨棘突下,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命門穴與肚臍相對。取穴方法是:用一根棍子從地面量到肚臍,截斷棍子,再將棍子移到背部,棍子截斷處就是命門穴。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椎骨棘突下,坐姿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腰兪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棘突下凹陷處,俯臥取穴,兩手交叉撐額,伸展四肢,然後才能準確找到穴位,它是督脈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瀉法五吸,灸七壯到七七(四十九)壯。

長強穴(又名氣之陰郄)位於尾骶骨端,是督脈別絡,也是足少陰經與足少陽經交會處。針刺深度三分,以針刺時產生劇痛為度。俯臥取穴。可每日灸三十壯到二百壯。

自命門穴沿脊柱向下至尾閭骨端,另有三穴位(未詳述)。

大杼穴位於項部第一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的凹陷中,是手足太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七壯。

風門穴位於第二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肺兪穴位於第三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經氣始發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百壯。

厥陰兪穴位於第四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心兪穴位於第五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禁灸。

膈兪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肝兪穴位於第九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

膽兪穴位於第十頸椎棘突下兩旁,左右各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