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4)

1. 穴法下

右頸項第二行六穴。

扶突二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可灸三壯,針入三分。《針經》云:在氣舍後一寸五分。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氣舍後一寸半,直扶突曲頰下,手陽明脈氣所發,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右頸項第三行四穴。

天窗二穴,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挾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右頸項第四行二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手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一寸,可灸三壯。

右頸項第五行二穴。

天牖二穴,在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

右頸項第六行二穴。

天柱二穴。(見正頭部第二行。)

右頸項第七行二穴。

風府一穴。(見正頭部中行。)

右項中央一穴。

臑會二穴,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七分,留三呼,灸七壯。

肩髃二穴,在肩端凸骨間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蹺脈之會。針入六分,留六呼,可灸七壯至二七壯。若灸偏風,七七壯,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者,當灸不畏細也。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中。針入三分,不宜太深,使人逆息,可灸三壯。

右肩前廉六穴,臑會極外,肩髃次之,缺盆極里。

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陷中,針舉臂取之。針七分,可灸三壯。

巨骨二穴,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針入一寸半,可灸三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五分,灸七壯。

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處,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央,手少陽陽維之會。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右肩上廉自肩髎至此十穴。肩髎極外,巨骨次之,肩井又次之,秉風又次之,天髎極在裡。

臑俞二穴,在肩髎後大骨下髀上廉陷中,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舉臂取之。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上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留六呼,可灸五壯。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髀陷中,按之應手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肩外腧,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肩中腧,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右肩後廉十二穴,臑腧、肩貞極外,天宗、曲垣次之,外腧、中腧極里。

淵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刺入三分,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者生,馬瘍可治。

白話文:

穴法下

右頸項第二行有六個穴位。

扶突穴位於人迎穴後一寸五分處,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可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古籍《針經》記載:位於氣舍穴後一寸五分處。

天鼎穴位於頸部鎖骨上窩(缺盆)氣舍穴後一寸半處,在扶突穴的斜下方,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可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右頸項第三行有四個穴位。

天窗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曲頰(下巴)下方,在扶突穴後方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是手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右頸項第四行有兩個穴位。

天容穴位於耳下曲頰後方,是手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三壯。

右頸項第五行有兩個穴位。

天牖穴位於頸部肌肉之間,鎖骨上窩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枕骨下突起)下方,髮際上方,是手少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一寸,留針七個呼吸時間,不宜補瀉,也不宜灸。

右頸項第六行有兩個穴位。

天柱穴(詳見正頭部第二行)。

右頸項第七行有兩個穴位。

風府穴(詳見正頭部中行)。

右項中央有一個穴位。

臑會穴位於肩前部,距肩頭三寸的凹陷處,是手少陽與陽維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灸七壯。

肩髃穴位於肩端凸起骨骼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是手陽明經與蹺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可灸七壯至十四壯。若灸治偏風,可灸七七四十九壯,但灸的次數不宜太多,以免手臂變細。若風病導致筋骨無力,久治不癒者,則可灸較多,不必擔心手臂變細。

缺盆穴,又名天蓋,位於肩上橫骨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不宜過深,以免造成逆氣,可灸三壯。

右肩前部有六個穴位,由外向內依次為:臑會、肩髃、缺盆。

肩髎穴位於肩端臑骨上方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三壯。

巨骨穴位於肩尖端上方,兩塊鎖骨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與陽蹺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一寸半,可灸三壯。

肩井穴位於肩部凹陷處,鎖骨上大骨前方一寸半處,用三個手指按壓取穴,當中指按壓處的凹陷處,是手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七壯。

秉風穴位於肩部小肩胛骨後方,舉起手臂可找到的空處,是手太陽、手陽明、手足少陽三經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

天髎穴位於肩部鎖骨上窩中,肩胛骨上緣的凹陷中央,是手少陽與陽維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三壯。

右肩上部,由外向內依次為:肩髎、巨骨、肩井、秉風、天髎十個穴位。

臑俞穴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上臂外側凹陷處,是手足太陽與陽維、陽蹺脈交會之處,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三壯。

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上方兩骨骼交界處,肩髃穴後方凹陷處。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三壯。

天宗穴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可灸五壯。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央,肱骨外側的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疼痛感。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脊柱三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可灸三壯。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緣,距脊柱二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右肩後部有十二個穴位,由外向內依次為:臑俞、肩貞、天宗、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淵腋穴位於腋下三寸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三分,不宜灸,灸之則會導致腫脹潰瘍,甚至危及生命。寒熱症狀者可存活,潰瘍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