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2)

1. 治發熱

〔丹〕火鬱當看熱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隨其性而升之。人虛火盛顛者,用生薑湯,若投以冰水正治之,立死。實火可瀉,小便降火極速。有補陰即火自降,炒柏、地黃之類。凡氣有餘便是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藥,必兼溫散之。

左金丸治肝火,用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陰虛火動,難治。吃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難治。

白話文:

丹田的火氣積聚,應該觀察熱氣在哪個經脈上,輕微的情況可以使用降火的方法,嚴重的情況則需要根據症狀來升提。對於虛火旺盛的人,可以使用生薑湯,如果使用冷凍水來治療,會立即導致死亡。實質的火氣可以通過洩火來處理,小便可以迅速降火。如果有補充陰氣的藥物,火氣自然會下降,如炒柏、熟地黃等。一般來說,氣過剩就是火,必須迅速處理。

急劇的情況必須緩和處理。甘草具有降火及緩和的效果,同時也可以與黨參、白術一起使用。對於火氣旺盛的人,不能突然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搭配溫和疏散的藥物。

左金丸用於治療肝火,配方為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陰虛引起的火動難以治療。喝酒的人發熱難以治療,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引起發熱的狀況也難以治療。

一男子二十三歲,因酒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入薑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兩月而愈。

〔垣〕小兒癍後,餘熱不退,痂不收斂,大便不行,是謂血燥,則當以陰藥治之,因而補之,用清涼飲子,通大便而瀉其熱。潔古云:涼風至而草木實。夫清涼飲子,乃秋風徹熱之劑也。(此甘寒瀉火也。)傷寒表邪入於裡,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狂躁,不大便,是胃實,乃可攻之。

夫胃氣為熱所傷,以承氣湯瀉其上實,元氣乃得周流,承氣之名於此具矣。(此苦寒瀉濕熱也。)今世人以苦泄火,故備陳之。除熱瀉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瀉火非徒無益而反害之。故有大熱脈洪大,服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症退而脈數不退,洪大而病有加者,宜減苦寒,加石膏。

白話文:

一位二十三歲的男性,因為喝酒導致發熱,使用了青黛、栝蔞仁,並加入薑汁,每日服用數匙,直接含在口中,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他的病情得以痊癒。

如果小孩出現麻疹後,仍然有餘熱未退、傷口未癒合、大便不通的情況,這被認為是血液乾燥的表現,應使用滋陰的藥物進行治療,並配合補充營養,使用「清涼飲子」來通暢大便,排解餘熱。古書中提到,秋天的涼風能使草木結實,類似地,「清涼飲」就是一種能夠清除熱氣的秋季藥方(此藥方性甘寒,能降火)。如果傷寒病的表徵進入內部,並在下午時分出現潮熱、渴求飲水、精神錯亂、不願排便的症狀,這表明胃部積熱,可以使用「承氣湯」來清除胃部的熱毒,使身體的元氣得以流通。「承氣湯」的名字就來自於這種功效。現今人們常常使用苦味藥物來清熱,因此詳細說明瞭這種療法。

對於熱症,使用甘寒的藥物纔能有效清熱,使用苦寒藥物反而可能無益甚至有害。如果出現嚴重的熱症,脈搏洪大,但服用苦寒藥物後熱症沒有改善,可以添加石膏來治療。如果症狀有所緩解,但脈搏仍快,脈搏洪大且病情加重,則應該減少苦寒藥物的用量,增加石膏的用量。

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後服之。此藥誤用,則其害非細,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脈數,如病退而脈數不退者,不治。

〔海〕大熱而脈反細小,不可下者,瀉心湯主之。脈有力,可用之。骨肉筋血皮毛,陰足而熱反勝之,是謂實熱。

〔垣〕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實熱也,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陰。經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脈洪盛而有力者是已。

〔丹〕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芒硝、冰水之類飲之。

白話文:

對於大便軟或有腹瀉的情況,可以加入桔梗(代赭石),飯後服用。如果使用這種藥物時出現錯誤,其危害不小,因此在使用時要漸漸增加用量。若食量減少的情況下,不適合使用石膏,石膏具有去除脈數的特性,如果病情有所改善但脈數仍然存在,那麼就無法治療。

對於熱度大但脈象反而細小的情況,且不適合進行下藥治療的病症,可以使用瀉心湯。如果脈象有力,則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骨頭、肌肉、筋絡、血液和皮膚等身體部位,如果陰虛而熱病反而勝過它們,這被稱為實熱。

對於能夠進食但伴有熱症,口舌乾燥,大便困難的狀況,這是實熱的表現,應該使用苦味和大寒的藥物來清熱補陰。經典中提到,陽盛陰虛時,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得到改善。脈象洪盛且有力就是這樣的例子。

對於壯年氣質實在,火旺導致精神錯亂的人,可以使用正確的治療方法,例如使用芒硝、冰水等藥物來飲用。

〔海〕骨痿肉燥,筋緩血枯,皮聚毛落,陰不足而有熱疾,是謂虛熱。

〔垣〕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熱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經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脈虛弱無力者是已。

當歸補血湯,治婦人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云:血虛發熱是也。症象白虎,惟脈不長實難辨也,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於飢困勞役。

黃耆(一兩),當歸(二錢,酒洗)

白話文:

「海骨痿,肉燥」指的是骨頭萎縮、肌肉乾燥的情況。「筋緩血枯,皮聚毛落」代表筋疲力盡、血液不足,皮膚乾縮、毛髮脫落。「陰不足而有熱疾」指的是陰液不足,導致熱病。「垣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熱也」指的是牆壁不能進食但有熱感,自汗且氣息短促,這都是虛熱的表現。「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建議使用甘寒藥物來清熱補氣。「經雲: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意思是治療熱病要用寒涼的藥物,溫和地進行。「脈虛弱無力者是已」指的是脈搏虛弱無力的人就是如此。

「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女性肌熱、口渴、大量飲水、眼睛紅腫、臉部潮紅、日夜不停的情況。如果脈象洪大但虛弱,深按時全無脈搏,這表示血虛引起發熱。「當歸補血湯」的配方是:黃耆(一兩)、當歸(二錢,酒洗)。

「黃耆」(一兩)、「當歸」(二錢,酒洗)則用於治療女性因血虛引起的肌熱、口渴、眼睛紅腫、臉部潮紅、日夜不停的情況。如果脈象洪大但虛弱,深按時全無脈搏,這表示血虛引起發熱。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之。

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夫胃氣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症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故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症,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症,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唯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症始得,則熱中,今立法治始得之症。

白話文:

上銼製成一劑,用水兩杯,煎煮到一杯,去掉藥渣,稍微加熱,空腹服用。

補中益氣湯,用來治療飲食過度或勞累導致的傷害,最初會出現熱症。人依靠水谷之氣生存,所謂的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胃氣是水穀之海,飲食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氣,向上輸送至脾,脾氣散出精氣,向上回歸肺部,調節水分流通,向下輸送至膀胱,水分精氣四處散佈,五臟經絡並行,與四季五臟的陰陽相符合,以此作為常態。如果飲食失節,寒溫不適,那麼脾胃就會受到傷害。喜怒憂恐等情緒的影響,會消耗本源之氣,脾胃氣力減弱,本源之氣不足,而心火獨自旺盛。心火,是指陰火,源自下焦,與心相連,心不能主導命令,由相火代替,相火是包絡之火,是本源之氣的敵人,火與本源之氣不能共存,一方勝利另一方就會失敗。脾胃氣力虛弱,會下流至腎部,陰火得以乘勢侵犯土位。因此,脾胃病症剛開始時,會表現為氣息急促而喘息,身體發熱且煩躁,脈搏洪大且頭痛,或者口渴不休,皮膚無法承受風寒,因而產生寒熱。這是因為陰火上沖,導致氣息急促且煩熱,引起頭痛和口渴,脈搏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食物之氣無法上升,導致春天生長的命令無法執行,沒有陽氣保護著營養和衛生,所以無法承受風寒,反而產生寒熱。這都是由於脾胃之氣不足造成的結果。然而,這種情況與外感風寒的症狀雖然表面上相似但實際上不同。內傷脾胃是傷害了氣力,外感風寒是傷害了形體。傷害外在時有餘,有餘的需要排出;傷害內部時不足,不足的需要補充。出汗、吐痰、攻擊等類型的療法,都是為了排出;溫暖、和諧、調節、養生等類型的療法,都是為了補充。對於內傷不足的疾病,如果錯誤地認為是外感有餘的症狀,反而進行排除,那麼就會使虛弱的更加虛弱,導致虛虛實實,這樣的結果是醫生殺死病人。那麼該如何處理呢?只有使用辛甘溫和的藥物,補充其中而提升陽氣,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消滅火氣,病症才能痊癒。經典中說道:勞累時要溫暖它,損傷時也要溫暖它。又說:溫暖可以去除大熱。非常忌諱苦寒的藥物,損害脾胃。脾胃病症剛開始時,會出現熱症,現在我們建立的法則就是針對剛開始的病症。

黃耆(病甚熱甚者,一錢),人參(三分,有嗽去之),甘草(五分,炙),當歸身(二分,酒製),橘皮(二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白朮(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稍熱服。如傷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如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惡寒冷痛者,加中桂去皮二分。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芍藥、甘草中,更加生黃芩三分,或二分。

白話文:

材料:

  • 黃耆:對於病情嚴重且體溫高熱的患者,每份用量為一錢。
  • 人參:對於有咳嗽症狀的患者,每份用量為三分,若無咳嗽則不使用。
  • 甘草:每份用量為五分,並需經過炙烤處理。
  • 當歸身:每份用量為二分,需用酒進行製備。
  • 橘皮:每份用量為二分。
  • 升麻:每份用量為二分。
  • 柴胡:每份用量為二分。
  • 白朮:每份用量為三分。

使用方法: 以上所有材料均需磨碎成粉末,並做成一份。取兩盞水,煮沸後再煮至剩下一盞,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調整水的份量,去除藥渣後,於飯前稍加溫後服用。對於傷害較重的患者,通常兩份藥物即可痊癒。若病情持續時間長,則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方的份量。若患者感到腹部疼痛,則在原有配方中增加白芍五分及炙甘草三分。對於畏寒且腹部疼痛的患者,可在原有配方中加入中桂(去皮)二分。對於畏熱且喜寒且腹部疼痛的患者,在原有配方中加入生黃芩三分或二分。

或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若天涼惡熱而痛,於加白芍、甘草、黃芩中更加桂少許。天寒腹痛,去芍藥,味酸寒故也。加益智仁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頭痛加蔓荊子三二分。痛甚者加川芎二分。頂痛腦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若苦頭痛者,加細辛二分。

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若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治之。如臍下痛者,加真熟地五分,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三分或二分,《內經》所說小腹痛皆寒症,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曰: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症也。

白話文:

在夏天,如果肚子痛但不畏熱,處理方式相同。主要考慮的是當時的熱度,如果天氣涼爽且有畏熱和疼痛的情況,可以在白芍、甘草、黃芩的配方中加入少量的桂枝。如果天氣寒冷且肚子痛,可以去除白芍,因為它具有酸寒的性質。加入益智仁三分,或者加入半夏五分,加上生薑三片。如果頭痛,可以加入蔓荊子三分或二分。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加入川芎二分。如果頭頂或腦部疼痛,可以加入藁本三分或五分。如果頭痛難受,可以加入細辛二分。

對於各種頭痛,使用這四種草藥就足夠了。如果頭上有熱,這種方法無法治療,應該使用清空膏來治療。如果是肚臍下方的疼痛,加入真熟地五分,疼痛就會立刻停止。如果疼痛持續,這通常是因為嚴重的寒氣,可以再加入肉桂去皮三分或二分。《內經》中提到的小腹痛都是寒症,來自復原法的反饋。經文說道: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轉變而來,而不是傷寒厥陰的病症。

仲景用抵當湯並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也。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氣促少氣者去之。如身有疼痛者屬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各五分,升麻、藁本根、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散。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

如病去,勿再服。以治風之藥,大損元氣,而益其病故也。如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如閉澀不行,煎成正藥,先用一口調玄明粉半錢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成凶症也。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冬月、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不去節麻黃半錢。

白話文:

張仲景會使用「抵當湯」和丸劑來治療,這表示體內有血液凝結在下焦的膀胱處。如果胸部有氣體堵塞,可以加入「青皮」兩份;如果呼吸困難,則應去掉這個成分。如果有身體疼痛的現象,這可能是濕氣引起的,如果覺得身體沈重,也是同樣的原因。可以加入「去桂五苓散」一份。如果風濕相結合,導致全身疼痛,可以加入「羌活」、「防風」各半份,以及「升麻」、「藁本根」、「蒼朮」各一份,但不要使用「五苓散」。這是因為風類的藥物已經能夠勝過濕氣,所以單獨開出一個方子給病人。

如果病情已經好轉,就不必再服藥了。因為用來治療風病的藥物,會大大損傷原本的元氣,反而加重病況。如果大便乾結,可以加入「當歸梢」一份。如果大便閉塞不通行,煮好藥後,先用一口水調和「玄明粉」半份或一份,等到大便能順利排出才停止。這種情況不適合使用下法,以免病情變嚴重。對於長期有痰咳嗽的病患,可以去掉「人參」;對於新發的病患,則不必去掉。在冬天、春天寒冷或秋天涼爽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加入不去節的「麻黃」半份。

如春令大溫,則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二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分,去心麥冬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三二分。並五味子、麥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如不能食而心下痞,勿用。

如脅下痛或急縮者,俱加柴胡、甘草。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耳。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之類是也。

白話文:

根據四時季節與病狀調整藥方:

  • 若春季氣溫過高,則在藥方中加入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二分。
  • 若夏季出現咳嗽症狀,則加入五味子三分(去除心臟部分的麥冬為二至三分)。
  • 若舌頭上出現白色滑膩的苔層,表示胸部有寒氣,應避免使用此方。
  • 若夏季未出現咳嗽,也可加入人參二至三分,以及五味子和麥冬等分,以救護肺部免受火邪傷害。
  • 若病人能正常進食但出現心下痞滿(腹部脹滿感),則可加入黃連二至三分。
  • 若無法進食且心下痞滿,則不適用此方。
  • 膠囊下疼痛或緊縮感,則可加入柴胡和甘草。
  • 上述方劑的增減調整,適用於飲食勞累、情緒波動等導致的初期熱病。如果病情轉為寒病,則不適合使用,因為甘酸成分可能會加重病情。例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等藥材即是如此。

〔垣〕氣運衰旺圖

濕胃化熱小腸長風膽生皆陷下不足,先補,則用黃耆、甘草、當歸、升麻、柴胡、人參。乃辛甘發散,以助春夏生長之用者也。

土脾形,火心神,木肝血,皆大盛上乘生長之氣,後瀉,則用甘草梢之甘寒,瀉肺火逆於胸中傷氣者也。黃芩之苦寒,以泄胸中之熱,喘氣上奔者也。紅花以破惡血。用黃芩大補腎水。益肺氣,瀉血中火燥者也。

寒膀胱藏氣,燥大腸收氣,皆大旺,後瀉,則用黃耆之甘溫,止自汗,實表虛,使不受寒邪,當歸之辛溫,能潤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門閉塞,利其陰路,除大便之難燥者也。

白話文:

【垣 氣運衰旺圖】

脾胃濕氣轉化為熱,小腸風氣過盛,膽氣沈入下方,不足之處應先補充。可以使用黃耆、甘草、當歸、升麻、柴胡、人參等藥物。這些藥物具有辛甘發散的功效,有助於春季和夏季的生長。

土象的脾,火象的心,木象的肝,都表現出旺盛的生長之氣,後期需瀉除,可以使用甘草梢的甘寒性質,以清肺火,治療因胸中傷氣引起的問題。黃芩的苦寒性質,能夠清除胸中的熱氣,緩解喘息上衝的情況。紅花用來打開壞死的血液。使用黃芩大補腎水,增強肺氣,清除血中火燥的問題。

寒冷的膀胱藏氣,乾燥的大腸收氣,都呈現旺盛狀態,後期需瀉除,可以使用黃耆的甘溫性質,制止自汗,補強表虛,避免受寒邪侵襲。當歸的辛溫性質,能滋潤乾燥,再加上桃仁以打通幽門閉塞,暢通陰路,解決大便乾燥的問題。

以上是根據中醫理論,對不同身體部位的氣運進行調理的方法。

水腎精,金肺氣,皆虛衰不足,先補,則用黃柏之苦寒,除濕熱為痿,乘於腎,救足膝無力,亦除陰汗陰痿而益精。甘草梢、黃芩補肺氣,泄陰火之下行。腎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

此初受熱中常治之法也,非權也,權者臨病制宜之謂也。

〔海〕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大抵柴胡飲子。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大抵四順飲子。(又云一身盡熱,或日晡潮熱,或夜則行陰發熱者,皆血熱也。四順飲子或桃仁承氣湯選而用之。當視其由表入里,腹痛血刺痛,腹中有無轉矢氣之異。)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

白話文:

水腎精,金肺氣,都是虛弱不足的狀態,首先應該補充。因此,會使用黃柏這種苦寒的藥物來清除濕熱,防止它影響腎臟,並改善腳部無力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陰部出汗和性功能問題,並且增強精氣。甘草梢、黃芩則可以補充肺氣,消除下焦的陰火。腎臟如果氣血上逆,就需要急切地使用苦味的藥物來進行排泄。

這是一種常見的治療熱症的方法,而非臨時應對的策略,臨時應對的策略指的是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案。

白天出現熱症,通常會選擇柴胡飲子。晚上出現熱症,則會選擇四順飲子。 (另外有說全身都有熱感,或者下午時段有潮熱,或者晚上出現陰部熱症的,都是血熱引起的。四順飲子或者桃仁承氣湯可以選擇使用。應該觀察是否有由表及裡的變化,腹痛以及血刺痛,腹中是否有不同的氣流轉動。)在清晨出現熱症,熱感集中在陽經部分,主要由肺氣引起,因此會使用白虎湯來排泄體內的火氣。

以上內容為中醫對於不同熱症的治療方法與理論,包括了對不同時間段、不同部位熱症的辨證與對應治療方式。

(又云:白虎治脈洪,故抑之使秋氣得以下降也。)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以瀉血中之火。((又云:地骨皮散治脈弦,故舉之使春氣得以上升也。按地骨皮散治虛熱方也。)

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分熱:清涼飲子(即四順散)、桃仁承氣湯。

〔垣〕牽牛味辛烈,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除血中之濕熱。防己味苦寒,能瀉血中之濕熱,又通血中之滯塞。

白話文:

(再說,白虎能治療脈搏過大,所以通過抑制來促進秋天的氣息向下流動。)下午熱量上升,熱量在行陰之分,由腎氣控制,因此使用地骨皮來消滅血液中的熱量。(再說,地骨皮散能治療脈搏緊繃,所以提升春天的氣息使其向上流動。按地骨皮散是用於虛熱的方子。)

氣質熱: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液熱:清涼飲子(即四順散)、桃仁承氣湯。

〔垣〕牽牛味道辛辣,能夠消除氣質中的濕熱,但不能去除血液中的濕熱。防己味道苦寒,能夠消除血液中的濕熱,還能疏通血液中的阻塞。

這段文字主要在討論中醫對於不同類型熱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如何針對氣質和血液的熱病進行治療,以及特定草藥對應的療效。

柴胡飲子(方見勞熱。),白虎湯(方見傷寒。),地骨皮散(方見骨蒸門。)

清涼飲子,大黃(蒸),甘草(炙),當歸(洗),芍藥(洗。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薄荷十葉,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

〔丹〕人病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五分),香附(一兩),蒼朮(半兩),沙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

上炊餅丸服。

白話文:

  1. 柴胡飲子(方見勞熱):
  • 清涼飲子,主要成分包括大黃(經過蒸煮處理)、甘草(炙烤過後)、當歸(清洗過後)和芍藥(清洗過後)。這些成分按等份比例混合。
  • 使用時,每次取五錢份量的飲料,加上十片薄荷葉,用水半杯半,一起煎煮至剩餘約七分的量,然後去掉渣滓,溫和服用。
  1. 白虎湯(方見傷寒):
  • 若有脈象虛弱、氣血阻滯、發熱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
  • 主要成分包括:芍藥(用酒炒過,重量為一兩二錢五分)、香附(一兩)、蒼朮(半兩)、沙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
  1. 地骨皮散(方見骨蒸門):

  2. 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

  • 若傷寒病患者出現脈虛、氣機阻滯、發熱的情況,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
  • 主要成分包括:芍藥(酒炒,重量為一兩二錢五分)、香附(一兩)、蒼朮(半兩)、沙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這些成分需炊餅製成丸狀,並按照指示服用。

脈滑,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宿食門求之。濕痿夜熱,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丸。

三補丸,方

黃芩,黃柏,黃連,為末,粥糊為丸。

〔潔〕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故苦者以治五臟,五臟屬陰而居於內。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故曰:內者下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身熱自除。(以脈言之,浮數為外熱,沉數為內熱。浮大有力為外熱,沉大有力為內熱。)

〔仲〕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堅,熱在下焦者,為尿血,亦令淋閉不通。

白話文:

脈象滑膩,腸胃中有積滯食物,常在傍晚時出現發熱,隔天又自行消失,這類情況需要從消化系統的角度去尋找病因。濕氣導致的痿弱症狀在夜晚會發熱,可以使用「三補丸」加上白芍藥製成藥丸來治療。

「三補丸」的配方如下:

  • 黃芩
  • 黃柏
  • 黃連 將以上三味藥物研磨成粉末,用稀粥和麵糊調和成丸子。

「潔」提到,當有表徵但發熱時稱為「表熱」,若無表徵卻發熱則稱為「裡熱」。因此,苦味藥物適合治療五臟疾病,因為五臟屬陰且位於身體內部。辛味藥物適合治療六腑疾病,因為六腑屬陽且位於身體外部。所以有說法是「內病治其下,外病治其發」。此外,還應注重養血補陰,自然能消除發熱(以脈象來說,浮數代表外熱,沈數代表內熱。浮大有力是外熱,沈大有力是內熱)。

「仲」指出,上焦的熱症可能導致肺痿,中焦的熱症會引起結石,下焦的熱症可能會引發尿血,也可能導致尿道堵塞不通。

肘前熱者,腰以上熱。手前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亦熱。(全文見診法。)

〔海〕三焦熱用藥大例上焦熱,梔子、黃芩。中焦熱,小便不利,黃連、芍藥。下焦熱,黃柏、大黃。

上焦熱:清神散、連翹防風湯、涼膈散、龍腦飲子、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肘部前方出現熱感,表示腰部以上的部位有熱氣;手掌前方單獨出現熱感,表示腰部以下的部位有熱氣;肘部前方獨自出現熱感,則胸部前方有熱氣;肘部後方獨自出現熱感,肩背部有熱氣;手臂中央出現熱感,表示腰部與腹部有熱氣;肘部後方往下一到四寸處出現熱感,可能是腸道內有寄生蟲;手掌中部出現熱感,則腹部也有熱氣。

針對三焦熱症狀,一般治療原則為:

  • 上焦熱症狀時,可使用梔子、黃芩等草藥。
  • 中焦熱症狀且伴有小便不利時,可使用黃連、芍藥等草藥。
  • 下焦熱症狀時,可使用黃柏、大黃等草藥。

針對上焦熱症狀,可選擇的草藥療法包括清神散、連翹防風湯、涼膈散、龍腦飲子、犀角地黃湯等。

中焦熱: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洗心散、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

下焦熱,大承氣湯、五苓散、立效散、八正散、石葦散、四物湯。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熱在上焦,宜桔梗湯。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中焦熱:使用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洗心散、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進行治療。

下焦熱:使用大承氣湯、五苓散、立效散、八正散、石葦散、四物湯進行治療。

如果出現身熱、脈洪、無汗、多渴的情況,則為上焦熱,應使用桔梗湯進行治療。

藥方內容如下: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竹葉白水煎,溫服。汗之,熱服。春倍加防風、羌活。夏倍加黃芩、知母。季夏淫雨倍加羌活。秋加桂五錢。冬加桂一兩。亦可以意消息,隨症增損而用之。

〔《局》〕,清神散,消風壅,化痰涎,治頭目眩面熱。

檀香(挫),人參(去蘆),羌活(去苗),防風(去蘆。各一兩),薄荷(去土),甘草,荊芥穗(各二兩),石膏(研,四兩),細辛(去苗,焙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或入茶末點服。(此方虛熱可用。)

白話文:

上部的藥材要研磨成粗粉,使用竹葉與白開水煎煮,溫熱後服用。出汗時應熱服。春季增加防風與羌活的用量,夏季增加黃芩與知母的用量,特別是夏季多雨時,應增加羌活的用量。秋季加入桂枝五錢,冬季則加入桂枝一兩。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調整藥量,按照症狀增減使用。

這是一種名為「局」的中醫古方,主要用於清神、消除風邪、化解痰液、治療頭暈、面部發熱等症狀。其中包含檀香(切碎)、人參(去根)、羌活(去根)、防風(去根)、薄荷(去土)、甘草、荊芥穗(各一兩)、石膏(研磨,四兩)、細辛(去根、焙製,五錢)等藥材。

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可以用沸騰的開水沖泡,或者加入茶末一起沖泡。這個方子適合於虛熱的症狀。

龍腦飲子,治蘊積邪熱,咽喉腫痛,眼赤口瘡,心煩鼻衄。(丹溪云;上中二焦藥也。)

砂仁,栝蔞根(各三兩),藿香葉(二兩四錢),石膏(四兩),甘草(蜜炙,六兩),梔子(微炒,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至三錢,用新汲水入蜜調下。

〔無擇〕,加減涼膈散,退六經熱。(丹溪云:涼膈散,心肺脾胃藥也。)

〔易老〕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一法加防風,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以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

白話文:

【龍腦飲子】,用於治療積聚的邪熱,咽喉腫痛,眼睛紅腫,口腔潰瘍,心中煩躁,鼻出血。 (丹溪認為這是針對上中兩焦的藥物。)

【砂仁】(用量三兩),【栝蔞根】(用量三兩),【藿香葉】(用量二兩四錢),【石膏】(用量四兩),【甘草】(蜜炙,用量六兩),【梔子】(微炒,用量十二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到三錢,用新汲水加入蜂蜜調和後服用。

【無擇】,【加減涼膈散】,消除六條經脈的熱毒。(丹溪認為,涼膈散是針對心肺脾胃的藥物。)

【易老】涼膈散去掉大黃、芒硝,添加桔梗、甘草,另一種方法添加防風,共同成為一種能夠導引藥力上升的藥方,用於消除胸膈中的熱毒和六條經脈的熱毒。因為手足少陽之氣會下降到膈肌,連接胸部,三焦之氣與相火一同在身體表面遊動,膈肌和六條經脈都是極高的部位,這個藥方能夠浮載到極高的位置,因此可以應用於無形的部位,隨處流動,去除胸膈中的熱毒和六條經脈的熱毒。

涼膈散,梔子仁(一兩五錢),芒硝(半兩),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五錢)

上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氣,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湯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本事方》〕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症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白話文:

涼膈散,主要藥物包括:梔子仁(一兩五錢)、芒硝(半兩)、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五錢)。

這藥方是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量為一兩,用水二盞加上竹葉七片一起煎煮至一盞,過濾掉渣滓,加入少量蜂蜜,於飯後服用。如果加入薑一同煎煮也是可以的。用來消除六經的熱氣,若要減少大黃和芒硝的用量,可以增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的份量。對於肺經的邪氣導致的咳嗽和有痰的情況,則可以加入半夏。涼膈散與四物湯各取一半份量一起服用,能夠補充血液、排出熱氣,此方法被稱為「雙和散」。錢氏則將連翹去除,加入藿香、石膏,形成「瀉黃散」。

這個藥方適用於大人和小孩五臟積熱,表現出煩躁、口渴、嘴脣裂開、喉嚨緊閉、眼睛紅腫、鼻翼結痂、口舌生瘡、陽明症傷寒引起的精神失常、幻聽、大小便不通以及各種風寒阻塞的病症。

山梔仁,甘草,赤芍藥(各一兩),大黃,朴硝,連翹,薄荷,(淨葉),乾葛(各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唯陽明症傷寒忌下。此藥《局方》亦載,緣味數與用藥大段不同。予一侄婦忽患熱病欲死,付之一服立效,後來累服累驗,幸毋忽。

又方

白朮,荊芥,赤芍藥(各三兩),大黃,車前子(生用),木通,甘草,當歸(各二兩)

上為細末,大便秘結,米泔調空心服三錢。上膈壅熱,或生赤丹,或生癰癤,用水二盞,煎六分。若小便結如淋狀,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下。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同煎服效。

白話文:

【方一】

山梔子、甘草、紅芍藥(各一份兩)、大黃、朴硝、連翹、薄荷(淨葉)、乾葛(各二份兩)。

以上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加入七片竹葉和三匙蜂蜜一同煎煮至七分熟,去渣在飯後服用。僅限於陽明病傷寒的情況不適用此藥。此藥方也在《局方》中有所記載,因為其配方和使用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我有一位侄媳忽然得了熱病瀕臨死亡,服用此藥後立即見效,之後多次服用都得到了驗證,請不要輕視此藥。

【方二】

白朮、荊芥、紅芍藥(各三份兩)、大黃、車前子(生用)、木通、甘草、當歸(各二份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若大便乾結,可用米泔水調製後在空腹時服用三錢。若上部有積熱,或出現紅疹,或長出膿包,可用二盞水煎至六分。若小便乾結類似淋病的情況,可用蘆根打碎清洗乾淨後煎湯服用。若感到五心煩熱,可用一片生薑一同煎煮服用,效果顯著。

小承氣湯(方見傷寒。),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四順飲子(方見前氣血。),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大承氣湯(方見傷寒。)

立效散,治下焦結熱,小便黃赤,淋閉疼痛,或出血。

山梔(炒,半兩),瞿麥穗(一兩),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心五十莖,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溫服。

石葦散,治膀胱有熱,水道淋澀,或尿如豆汁,及出砂石。

石葦,木通,滑石,王不留行(各二兩),甘草梢(一兩),當歸,白朮,瞿麥,芍藥,葵子(各三兩),黃耆(二兩)

白話文:

立效散用於治療下焦熱結,表現為小便黃赤、尿路阻塞伴疼痛,或者有出血現象。配方包括炒山梔半兩、瞿麥穗一兩、炙甘草三分。將這三種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水煮沸,加入連著根部的蔥七個、燈心草五十莖以及生薑七片,一起煮至剩餘七分量,溫服即可。

石葦散用於治療膀胱有熱,導致尿路流通不暢,尿液如豆汁狀,或者出現尿道堵塞,甚至排出砂石。其配方包含石葦、木通、滑石、王不留行各二兩、炙甘草梢一兩、當歸、白朮、瞿麥、芍藥、葵子各三兩、黃耆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煎湯調下,空心服。

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以前皆熱。(當取足三里等穴。全文見刺灸。)

〔《素》〕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見逆調論爍,消削也。)

〔仲〕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四肢煩熱。(方見產煩。)

〔丹〕治手足心熱。用東垣火鬱湯(方見後火鬱熱條。)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要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時以煮沸的湯調和,於空腹時服用。

古經典中提到:胃足陽明之脈的氣血旺盛時,身體前部會感到熱。應當取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治療,詳細內容見於針灸篇。

黃帝問道:有的人四肢發熱,遇到風寒卻像被炙烤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個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四肢屬陽。兩股陽氣相互作用,使得陰氣虛弱,少量的陰氣無法熄滅旺盛的陽火,導致陽氣獨自運行。陽氣獨自運行,無法促進生長,只能暫時維持。遇到風寒就像被炙烤一樣,這個人可能會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參見逆調論中的「爍」字,意為萎縮、消瘦。)

仲景的三物黃芩湯用於治療婦女四肢煩熱的情況。(具體方法見產後煩熱的治療方式。)

丹溪的方子用於治療手腳心熱。使用東垣的火鬱湯(具體方法見後面關於火鬱熱的條目。)

治手足心熱,此方神妙。

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川芎

上用神麯糊丸。

〔垣〕身熱有五不同論五臟有邪,各有身熱,其狀各異。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摸之則不熱,是熱在筋骨間也。輕手捫之則不熱,重手加力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熱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此謂三法,以三黃丸通治之。細分之,則五臟各異矣。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症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白虎湯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

白話文:

治療手足心熱,這方藥神奇有效。

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川芎

以上藥物用神麯糊製成丸狀。

〔垣〕身體熱感有五種不同的情況,論述五臟有病時,各自會產生熱感,其表現各有不同。用手輕摸可以判斷熱感的位置:輕手摸到的地方感到熱,用力按下去就不熱了,這表示熱源在皮膚和血管附近。如果用力按到筋骨之間,熱感非常強烈,輕輕摸上去卻不覺得熱,這表示熱源在筋骨之間。如果輕手摸不到熱感,用力按也不熱,但中間按下去會感到熱,這表示熱源在筋骨之上,皮膚和血管之下,這是熱源在肌肉層。這稱為三種判斷方法,可以用「三黃丸」來統一治療。更細分的話,每一個五臟的表現會有所不同。

肺熱的情況下,輕輕摸可以感受到熱感,用力按下去卻沒有感覺,這種現象出現在皮膚表面,因為肺主管皮膚和毛髮。下午時候特別嚴重,這是皮膚熱感的特徵。這種情況通常伴有喘息和咳嗽,以及寒熱交替的症狀。輕度的情況可以使用「瀉白散」,重度的情況可以使用「涼膈散」、「白虎湯」等藥物來治療,也可以使用「地黃地骨皮散」來調理。

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太甚,乃心之熱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之類治之。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此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以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實熱用之。人參黃耆散、補中益胃湯治中虛有熱者用之。

白話文:

心熱的情況下,心臟主理血脈運行,輕輕按壓可感受到熱度在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若用力按至皮膚之下,熱度會更顯著;用力按至皮膚之下,熱度就完全消失,這表示熱度在血脈中。白天熱度達到高峯,這通常是心火過旺的表現。症狀可能包括心煩、心痛,手掌熱感,以及噦氣(打嗝)等現象。可以使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等藥方來治療。

對於脾熱來說,輕按時感覺不到熱度,用力按至筋骨也沒有熱感,只有在輕按和重按之間才感受到熱度,這表明熱度在肌肉層,晚上時熱度會更加顯著。常見症狀包括疲憊、嗜睡、四肢乏力,無力行動。對於實熱情況,可以使用「瀉黃散」和「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對於中虛有熱的情況,則可以使用「人參黃耆散」和「補中益胃湯」進行治療。

肝熱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者,其脈弦,其病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之類治之。兩手脈弦者,或寅申發者,皆肝熱也,俱宜用之。

腎熱者,輕按之不熱,重按之至骨,其熱蒸手,如火如炙。其人骨蘇蘇然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六味地黃丸主之。(以脈言之則輕按之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而數者,肺熱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而數者,心熱也。如九菽之重,與肌相得而數者,脾熱也。

白話文:

肝熱的症狀是,按壓肌肉到骨頭之間的位置,可以感受到肝的熱度。在寅卯時分(早上1點至5點)熱度特別強烈,脈搏會呈弦狀,常感到四肢沈重、腹部脹滿、排便困難、容易抽筋、情緒焦躁易驚、四肢疲倦且熱感、筋肉萎縮,無法自行坐起。治療上可使用「瀉青丸」、「柴胡飲」等藥方。

兩手脈搏呈弦狀,或在寅申時分(早上5點至7點)有發作情況,都可能是肝熱的症狀,都適合使用上述藥方進行治療。

腎熱的特徵是,輕微按壓不會感到熱度,但深入按壓到骨頭,會感受到如同火烤般的熱感。患者的骨頭會感覺到像是蟲子在啃食,疲憊的熱感使得他們無法起身活動。「滋腎丸」、「六味地黃丸」等藥方能對此類症狀產生治療效果。

以脈搏來判斷,輕微按壓有如三豆之重,與皮膚毛髮相合且脈搏跳動頻率正常,表示可能是肺熱;有如六豆之重,與血液脈絡相合且脈搏跳動頻率正常,表示可能是心熱;有如九豆之重,與肌肉相合且脈搏跳動頻率正常,表示可能是脾熱。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相得而數者,肝熱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而數者,腎熱也。)

黃連瀉心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柴胡瀉膽火,(亦佐以黃連。)白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一曰瀉龍火。)

〔海〕皮膚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熱,肺熱也。目白睛赤,煩躁引飲,單與黃芩一物湯。

〔丹〕清金丸伐脾肺火。

黃芩為末,粥丸。又名與點丸。

上二方瀉肺中血分之火,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

白話文:

如同十二菽之重,與筋相配且頻率相符的情況下,表示肝熱。若按壓至骨頭,手指迅速且頻繁地抬起,表示腎熱。

黃連可以清心火,木通可以清小腸火,黃芩可以清肺火,黃芩也可以清大腸火,柴胡可以清肝火,加上黃連輔助使用。柴胡可以清膽火,同樣也需要黃連作為輔助。白芍藥可以清脾火,石膏可以清胃火,知母可以清腎火,黃柏可以清膀胱火,亦能清龍火。

「海」皮膚如被火焰燒灼,用手重力觸摸卻並不是很熱,這表示肺熱。眼睛的白膜呈紅色,煩躁且渴望飲水,單獨使用黃芩湯。

「丹」清金丸用於攻擊脾肺火。

黃芩研磨成粉,做成粥丸。另外一種名稱為點丸。

以上兩個方子可以清肺部血液中的火,瀉白散則可以清肺部氣質中的火。

〔錢〕瀉白散(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涼膈散,白虎湯(方俱見前。)

瀉心湯瀉丁。(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丹〕,抑青丸,伐心經之火,須審虛實用之。

黃連為末,粥丸。

〔《本事方》〕治心熱,千金地黃丸。

黃連(四兩,為粗末),生地(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門冬湯下。

門冬丸,治心經有熱。

白話文:

  1. 魙瀉白散(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涼膈散,白虎湯(方俱見前。)
  • 用錢量的瀉白散、涼膈散和白虎湯(這些方子的詳細內容可以在「治虛實法五臟條」中找到)。
  1. 瀉心湯瀉丁。(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 使用瀉心湯來清熱(詳細內容可以在「治虛實法五臟條」中找到)。
  1. 丹,抑青丸,伐心經之火,須審虛實用之。
  • 使用丹、抑青丸來抑制心經的火氣,使用時必須先分辨是虛還是實。
  1. 黃連為末,粥丸。
  • 將黃連磨成粉末,再製成粥狀的藥丸。
  1. 《本事方》治心熱,千金地黃丸。
  • 根據《本事方》,對於心熱的情況,可以使用千金地黃丸。
  1. 黃連(四兩,為粗末),生地(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 使用四兩的黃連磨成粗粉,半斤的生地研磨出汁,並將汁和生地的渣與黃連粉混合,然後曬乾。
  1.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門冬湯下。
  • 將上述材料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餐後以門冬湯送服。
  1. 門冬丸,治心經有熱。
  • 使用門冬丸來治療心經熱症。

麥冬(一兩),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食後熟水下三十丸。

〔海〕,清心丸,治熱。

黃柏(二兩,生),麥冬(一兩),黃連(一兩),龍腦(一錢)

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門冬酒下,或薄荷湯亦得。

〔錢〕導赤散瀉丙。(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海〕,火府丹,丙丁俱瀉。

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生地(二兩),木通(三兩)

白話文:

麥冬(一兩),黃連(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調和,做成像桐籽大小的丸狀。在飯後用熱水吞服三十個丸子。

清心丸(海),用於治療熱病。

黃柏(二兩,生長狀態),麥冬(一兩),黃連(一兩),龍腦(一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後,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做成像桐籽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十個丸子,在睡前用麥冬酒吞服,或者用薄荷湯也可以。

〔錢〕導赤散(海),用於治療丙火過旺的病症。(詳細方法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海〕,火府丹(海),用於丙丁兩火都過旺的情況。

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生地(二兩),木通(三兩)

以上藥材混合後,可做成丸狀,每次服用十個,睡前用生地酒吞服,或者用薄荷湯也可以。

為細末,煉蜜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溫水下。

〔錢〕,瀉黃散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瀉青丸(方見治虛實五臟條。)

當陽龍薈丸

當歸(焙),草龍膽,山梔,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半兩),木香(二錢半),麝香(半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生薑湯下二三十丸。忌發熱諸物。兼服防風通聖散。

白話文:

「取藥材磨成細粉,將煉製好的蜂蜜混合後,形成像梧桐籽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約二三十顆,於睡前用溫水吞服。

此配方出自《錢氏醫學》中的「治虛實法五臟條」、調胃承氣湯(出自《傷寒論》)、及「瀉青丸」(出自《治虛實五臟條》)。

當陽龍薈丸

  • 當歸(烘焙)、草龍膽、山梔、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半兩)、木香(二錢半)、麝香(半錢,另研磨)

以上材料混合後磨成粉末,再加入煉製好的蜂蜜,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兒童則服用如麻子大小的藥丸。使用生薑湯送服二三十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同時可服用防風通聖散。」

〔丹〕,回金丸,伐肝經火,亦審虛實用之。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

佐金丸,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

片芩(六兩),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

〔垣〕,滋腎丸

黃柏(二兩,酒洗,焙),知母(二兩,酒洗,焙),肉桂(二錢)

上為末,熟水丸,如雞頭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白沸湯下,空心服。

治腎熱諸方(並見勞瘵。)

〔《靈》〕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師傳篇,胃居臍上,故胃熱則臍以上熱。腸居臍下,故腸熱則臍以下熱。如肝膽居脅,肝膽熱則當脅亦熱。肺居胸背,肺熱則當胸背亦熱。腎居腰,腎熱則當腰亦熱。可類推也。)

白話文:

【丹丸】,又名回金丸,用於消減肝經火氣,但需先辨別病情是虛是實才能使用。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這兩個成分研磨後,可以做成粥狀的丸藥。

【佐金丸】,用以輔助肺金,消滅肝木的邪氣。

片芩(六兩),吳茱萸(一兩)

同樣地,將這些成分研磨後,可以做成蒸餅狀的丸藥。

【垣丸】,滋腎丸

黃柏(二兩,酒浸泡後再烤乾),知母(二兩,酒浸泡後再烤乾),肉桂(二錢)

這些成分研磨後,可以做成熟水的丸藥,大小約如雞頭。每次服用約百丸,可以逐漸增加到二百丸,用水煮沸後放涼的飲料送服,最好在空腹時服用。

治療腎熱的各種方法(也適用於勞累症狀)。

【《靈》】中提到,胃部熱時會使食物容易消化,使人感到心懸,經常感到餓,胃部以上部分皮膚會熱,腸道熱時會排出黃色像糜的物質,胃部以下部分皮膚會熱。師傳篇中指出,胃位於臍上,因此胃熱會使胃部以上熱。腸位於臍下,因此腸熱會使胃部以下熱。例如,肝膽位於肋骨,肝膽熱時,肋骨部位也會熱。肺位於胸部和背部,肺熱時,胸部和背部也會熱。腎位於腰部,腎熱時,腰部也會熱。這些可以類比推論。

〔潔〕暴熱者,病在心肺。積熱者,病在腎肝。暴熱者,宜《局方》雄黃解毒丸。積熱者,宜《局方》妙香丸。暴者,上喘也,病在心肺,謂之高喘,宜氣上。上焦熱而煩者,宜牛黃散。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謂之五臟齊損,此熱勞骨蒸之病也。瘦弱虛損,煩喘腸澼下血,皆蒸勞也,治法宜養血益陰,熱能自退。此謂不治而治也,錢氏地黃丸主之。

雄黃解毒丸,治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痛,赤眼癰腫。(方見喉痹。)

白話文:

「潔」暴熱者,病在心肺: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突然發燒,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心和肺有問題。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局方雄黃解毒丸」來治療。

積熱者,病在腎肝:如果一個人長時間持續發熱,這可能與他的腎和肝有關。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使用「局方妙香丸」進行治療。

暴熱者,上喘也:急劇的發熱常常伴隨著呼吸困難,這是因為心肺出了問題。我們需要用藥來幫助他們緩解這種呼吸困難。

上焦熱而煩者,宜牛黃散:如果一個人的頭部和胸部有熱感並且感到煩躁,我們可以使用「牛黃散」來幫助他們降火安神。

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謂之五臟齊損,此熱勞骨蒸之病也:長期的疾病導致人體消瘦、乏力、出汗,這可能是因為五臟功能失調,導致的熱病。

瘦弱虛損,煩喘腸澼下血,皆蒸勞也:瘦弱、虛弱、容易喘息、腹瀉、出血,這些都是蒸勞病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血養陰,讓熱氣自行消失。

最後,對於這些病症,我們可以使用「錢氏地黃丸」進行治療。

「雄黃解毒丸」能夠治療咽喉腫痛、紅眼等症狀,對於上膈(食道和胃交界處)的壅熱和痰涎不利也有一定的療效。(詳細用法請參照喉痹治療指南)

〔《保》〕,木香金鈴散,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五錢),金鈴子(去核),木香(各三錢),輕粉(少許),朴硝(二錢)

上為末,柳白皮煎湯調下,食後三四錢,以利為度。

牛黃散,治上焦熱而煩,不能臥睡。

山梔,大黃,鬱金(各半兩),甘草

上為末,每五錢,水煎溫服,微利則已。

〔《局》〕,妙香丸丹溪云:疏決腸胃,制伏木火之劑。)

辰砂(水飛,八兩),龍腦,膩粉(研),麝香(研。各八兩),牛黃(半兩),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泥,去油)

白話文:

【保】,木香【金鈴散】,用於治療突然的高熱和心肺問題,導致的上氣不順,喘息不止。

大黃(五錢),金鈴子(去核),木香(各三錢),輕粉(少量),朴硝(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柳白皮煎煮的湯來調和服用,餐後服用約三四錢,以達到通便的效果。

【牛黃散】,用於治療上焦的熱病和煩躁,使人無法安睡。

山梔,大黃,鬱金(各半兩),甘草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用水煎煮後溫服,當出現輕微的通便反應時即停止。

【局】,妙香丸丹溪認為,這是一種能夠疏通腸胃、剋制木火的藥方。

辰砂(用水研磨,共八兩),龍腦,膩粉(研磨),麝香(研磨。各八兩),牛黃(半兩),金箔(九十片,研磨),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後研磨成泥,去除油脂)

上合研勻,用淨黃蠟六兩,入白礬七錢半,同煉蜜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米飲吞下。如要藥速行,即用針刺一眼,入冷水浸少時服之。

久熱屬勞瘵,治法見瘵門。

諸熱分而言之,則有氣血表裡上下五臟之異。合而言之,則氣熱、表熱、上焦熱、心肺熱,皆屬陽而治相類;血熱、裡熱、下焦熱、腎肝熱,皆屬陰而治亦相類。中焦與脾熱亦然。

〔羅〕通治熱氣,用黃連解毒湯治大熱甚,煩躁錯語不得眠。

黃連(七錢半),黃柏,山梔(各半兩),黃芩(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如未效再服。

白話文:

上合研磨均勻,使用淨黃蠟六兩,加入白礬七錢半,一起與蜂蜜混合均勻做成丸狀,每兩製成三十丸,以米湯吞服。如果需要藥效迅速,可以使用針刺一個眼孔,然後將冷水浸泡片刻後服用。

長期熱病屬於勞瘵,治療方法請參照勞瘵門。

各種熱病分開來說,有氣血、表裡、上下、五臟的差異。綜合來說,氣熱、表熱、上焦熱、心肺熱都屬於陽性且治療方式相似;血熱、裡熱、下焦熱、腎肝熱都屬陰性且治療方式也相似。中焦與脾熱也是如此。

羅氏的方子可以通治熱氣,使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嚴重的大熱,煩躁不寧、無法入睡的情況。

配方如下: 黃連(七錢半)、黃柏、山梔(各半兩)、黃芩(一兩)

將以上材料磨碎後,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去除渣滓,熱服。若效果不佳可再次服用。

〔海〕前方中加防風、連翹,為金花丸,治風熱。加柴胡,治小兒潮熱。與四物相合各半為湯,治婦人潮熱。

〔垣〕,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飲食不美。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癰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丹溪云:此三焦藥也。)

黃連(淨),黃芩(去蘆),大黃(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視臟腑虛實加減服之,小兒積熱亦宜服。

〔《本事》〕,紫雪,治腳氣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毒。及解諸熱藥毒卒黃等毒,並蠱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疳熱病。(丹溪云:此心脾肝腎胃經之藥。)

白話文:

【海】前方中加入防風、連翹,成為「金花丸」,用於治療風熱症狀。若加上柴胡,則適用於小兒的潮熱情況。將四物藥材各取一半混合成湯,用於治療婦人的潮熱症狀。

【垣】,三黃丸,用於治療男性和女性的三焦積熱症狀。上焦有熱會導致眼睛紅腫、頭部和頸部疼痛、口腔和舌頭長瘡。中焦有熱會引起心胸煩躁、食慾不佳。下焦有熱會導致尿液赤色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硬。如果五臟都有熱症,可能會產生癰癤、皮膚病變。此外,它還可以治療五種痔疾、糞門腫痛,或者下鮮血的情況。(丹溪認為這是針對三焦的藥方。)

黃連(清潔處理過)、黃芩(去除根部)、大黃(各十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加入煉製的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水煮熟後吞下。根據身體虛實,可以適量增減用量。小兒的積熱症狀也適合服用此藥。

【《本事》】,「紫雪」,用於治療腳氣引起的內外毒症、煩熱不退、口中生瘡、精神狂亂、走動不定、瘴毒等症狀。同時,對於其他熱性藥物、突然出現的黃疸以及被巫術、野道熱性毒害的病症也有療效。另外,也適用於小兒因驚嚇、疳蟲引起的熱病。(丹溪認為這是心、脾、肝、腎、胃經路線的藥方。)

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搗為細末,用水一石,煎至五斗,去渣,入後藥),玄參(一斤,洗,焙切),沉香,羚羊角,犀角,青木香,升麻(各五兩),丁香(一兩),甘草(八兩。以上八味,搗為末,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渣,入下項二味藥),朴硝,硝石(好者二斤。

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棍攪,候七八升許,投在盞中半日後欲凝,方入下項二味藥),辰砂(三兩,細研),麝香(真者一兩二錢,乳研,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拌調令勻。)

白話文:

材料:

  1. 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各三斤,打碎成細粉,用水一石,煎煮至五斗,過濾,加入後面的藥材)
  2. 玄參(一斤,清洗,烘烤切割)
  3. 沈香、羚羊角、犀角、青木香、升麻(各五兩)
  4. 丁香(一兩)
  5. 甘草(八兩)
  6. 朴硝、硝石(好者二斤)

製法:

  1. 將第一、二、三、四種藥材打碎成粉末,用一石量的水煎煮至五斗,過濾,加入第三步的藥材。
  2. 加入玄參(一斤)、沈香、羚羊角、犀角、青木香、升麻、丁香、甘草(各五兩)和朴硝、硝石(好者二斤)的粉末,並加入第一步的藥汁中,再煮至一斗五升,過濾。
  3. 將辰砂(三兩,細研)和麝香(真者一兩二錢,乳研)的粉末加入到第二步的藥汁中,混合均勻。

合成後,窨二日,每服一錢或二錢,冷水食後調服。大人小兒子細加減。(《局方》又用黃金一百兩。)

〔垣〕陰覆乎陽,火不得伸,宜汗之。經曰: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者是也。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宜風藥升陽以發火鬱,則脈數峻退矣。凡治此病,脈數者當用黃柏,少加黃連、柴胡、蒼朮、黃耆、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則脈必下,乃火鬱則發之意也。

柴胡升陽湯,治男婦四肢發熱,肌肉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如火燎火燒,捫之令人亦熱。四肢主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又因胃虛過食冷物冰水無度,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經曰:火鬱則發之。

白話文:

合成後,放置兩天,每次服用一錢或二錢,用水和食物一起服用。大人和小孩應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劑量。(《局方》提到,使用黃金一百兩也能使用。)

「垣」指的是陰性事物覆蓋在陽性事物之上,使火不能充分發散,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經典中說道:身體像被火燒一樣,通過出汗就能疏散熱氣。脈象呈現弦狀和數狀,這表示體內有陰氣,應該使用風性藥物來提升陽氣以發散火氣,這樣脈象就會變得強烈並退去。在治療這種疾病時,如果脈象呈現數狀,應使用黃柏,少量添加黃連、柴胡、蒼朮、黃耆、甘草,再增加升麻,得到汗水後,脈象必定會下降,這是因為火氣被發散的原理。

「柴胡升陽湯」,適用於男女雙方四肢發熱,肌肉熱,筋脈熱,骨髓熱,熱感如火焰燃燒,觸摸讓人感覺熱。四肢主屬脾,脾屬土。地下的熱氣被封鎖,這種疾病大多由血虛引起。另外,也可能因為胃虛而過度食用冰冷的食物和飲料,導致陽氣在脾土中受阻。經典中提到:火氣受阻,應該發散。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半兩),防風(二錢半),甘草(生,二錢),柴胡(五錢),炙甘草(二錢),人參(半兩),白芍藥(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冷物冰水月餘。

〔《〔垣〕》〕,火鬱湯,治五心煩熱,是火鬱於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發火鬱。(丹溪云:治手足心熱,用東垣火鬱湯。又手足心熱,方見前手足心熱條。)

升麻,葛根,防風,柴胡根,炙甘草,白芍藥(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四錢,水二大盞,入連須蔥白三寸,煎去渣,稍熱服。

白話文:

藥方包含以下成分:

  •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半兩)
  • 防風(二錢半)
  • 甘草(生,二錢)
  • 柴胡(五錢)
  • 火炙甘草(二錢)
  • 人參(半兩)
  • 白芍藥(半兩)

使用方法: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取半兩藥材,加水三大杯,煮沸後減小火力再煮至剩下一杯,過濾掉藥渣,稍微加熱後飲用。飲用時避免冷飲,尤其是冷飲品和冰水,至少要避免一個多月。

另一個藥方「火鬱湯」,用來治療五心煩熱的症狀,這代表火氣在地底處聚集。因為四肢屬土,心火下沈,滯留在脾土中,因此需要通過提升來發散這股火氣。如果手腳心出現熱感,可以使用「火鬱湯」進行治療。手腳心熱的具體治療方法請參照前文的相關條目。

此藥方包含以下成分:

  • 升麻、葛根、防風、柴胡根、火炙甘草、白芍藥(各五錢)

使用方法: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取約三四錢的藥材,加水兩大杯,加入帶根須的蔥白三寸,煮沸後過濾掉藥渣,稍微加熱後飲用。

運氣,發熱有三:

一曰火熱助心實而熱。經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病甚則身熱骨痛而為浸淫。又曰:少陽所至為瘍疹身熱。又曰:少陰司天,客勝則頭痛,是少陽之發熱,治以諸寒是也。

二曰寒邪攻心虛而熱。經曰:歲水太過,寒氣流行,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又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寒復則陰厥,且格陽反上行發熱。又曰:少陽在泉,主勝則熱反上行,熱發格中而嘔。蓋主勝者謂冬寒勝少陽之客熱,治以諸熱是也。

三曰風扇火及寒濕鬱火而熱。經曰: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大溫,民病身熱頭痛,是風扇陽而熱也,治宜清之。又云: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大熱少氣。又云:少陽司天之政,二之氣,火反郁,白埃四起,民病頭痛身熱。是寒濕鬱火而熱,治視寒熱少多其制是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發熱有三種情況:

一、火熱型:當火氣過旺,幫助心臟,導致身體發熱,骨頭疼痛,並可能出現流膿疹和高熱症狀。根據經典理論,如果年份屬火,且火氣過盛,會導致炎熱流行,病情嚴重時會出現身熱、骨痛、流膿疹等症狀。又或者,如果少陽(肝膽)系統受到影響,可能會引起疹子和發熱。對於這種情況,治療方式應使用寒涼藥物。

二、寒邪型:當寒氣過盛,影響心臟,導致身體虛弱,反而引發熱症。根據經典理論,如果年份屬水,且水氣過盛,會導致寒氣流行,使人民出現身熱、心煩、心悸、陰厥等症狀。又或者,如果年份屬金,且金氣不足,會導致火氣過旺,寒氣再加,引起陰厥,甚至陽氣上行發熱。又或者,如果少陽(肝膽)系統在泉土中主導,且主氣過強,會導致火氣上行,形成熱症,並可能導致嘔吐。這種情況下,治療方式應使用熱性藥物。

三、風扇火及寒濕鬱火型:當風氣與火氣相互作用,或是寒濕積聚引發火氣,導致發熱。根據經典理論,如果太陽(腎)系統主導,初始之氣溫度大,人民會出現身熱、頭痛的症狀,這是風氣鼓動陽氣所引起的熱症,治療應使用清熱藥物。又或者,如果四之氣期間,風濕交戰,人民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熱症和疲勞。又或者,如果少陽(肝膽)系統主導,第二之氣期間,火氣被寒濕所抑制,產生白色霧氣,人民會出現頭痛、身熱的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治療方式應根據寒熱程度的不同而定。

〔《靈》〕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手足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刺節真邪篇,臘,思亦切。)火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甲》〕身熱,胸脅痛,不可反側,顱息主之。嗜臥,身體熱,不能動搖,大濕,三陽絡主之。

白話文:

《靈》篇中,黃帝問道:針灸時應注重深入陽經的奇穴,但這些奇穴並無固定位置,希望您能詳細說明。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導致體內發熱,陽氣過盛則引起體表發熱,兩種熱氣相互作用,如同懷抱著炭火般炙熱,同時害怕接近棉布等柔軟物質,因為它們會讓人感覺到不適。皮膚閉塞,導致出汗困難,舌頭乾焦、嘴脣乾裂,喉嚨乾燥,飲食不受喜好的影響。

黃帝表示贊同,接著問如何進行治療。岐伯答道:可以選擇在天府、大杼和三痏等穴位進行針灸,用以消散熱氣。同時,可以刺中膂來清除體表的熱氣,並補充手足太陰經脈以幫助排汗。當熱氣消除、出汗減少時,便能像脫去厚重衣物一般輕鬆。

在《甲》篇中,如果出現身體發熱、胸脹疼痛、無法翻身的情況,可選用顱息穴位進行治療。若感到疲倦、全身發熱、行動不便,且伴隨濕氣過重的情況,則需使用三陽絡穴位進行調理。

〔海〕兩手太熱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湧泉穴三壯立安。

〔《撮要》〕手心發熱:魚際(臥針向後三分)、少府(三分)。腳心發熱,濕癢:束骨(先瀉後補灸。)足底發熱,腳核疼:公孫(半寸瀉。)

〔《素》〕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通評虛實論)熱而脈靜者難治。(玉機真藏論)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詳見傷寒發熱。)

白話文:

【海】兩手太熱是骨厥症狀,感覺像是處於火中,可以灸湧泉穴三次,立刻會感到安寧。

【《撮要》】手心發熱的情況下,魚際穴(向後三分的位置用針刺入)、少府穴(距離三分)進行治療。腳心發熱、伴有濕疹瘙癢的情況,可以灸束骨穴(先用針瀉法後用灸法)。足底發熱,腳核疼痛,則應灸公孫穴(用針刺入半寸深度後使用瀉法)。

【《素》】脈象浮而澀,澀且有熱的人可能面臨生命危險。(通評虛實論)熱而脈象平靜的人病情難以治療。(玉機真藏論)脈象旺盛,即便出汗也無法止住熱的人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詳見傷寒發熱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