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5)

1. 陰陽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生氣通天論》)

〔垣〕《勞倦所傷論》《調經篇》云:陰氣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倦,皆損其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

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調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也。仲景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脈大者,熱邪也。極虛者,氣損也。春夏劇,邪助時也。

秋冬瘥,時勝邪也。以黃耆建中湯補之,此亦溫之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謂治未病也。中古以下,去聖久遠,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神俱傷,故病而後以藥之,是治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溉灌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則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

上東垣《勞倦所傷論》。餘論見治虛實法補中益氣湯方條。

〔《素》〕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調經論》)

此陰陽以內外言之,而總諸陰陽形氣之傷,東垣先生謂內外傷者是也。謂男女飲食喜怒所傷者,皆屬內為陰也,諸寒溫風濕所傷,皆屬外為陽也。

〔《靈》〕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口問篇》)

〔《素》〕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陰陽應象論》)。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此上二節經旨似自相矛盾,既曰喜怒傷氣,又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既曰寒暑傷形,又曰寒傷形,熱傷氣者,何也?蓋言雖不一,而理則有歸。夫喜怒之傷人從內出而先發於氣,故曰喜怒傷氣也。

寒暑之傷人從外入而先著於形,故曰寒暑傷形也。分而言之,則怒之氣從下上而先發於陰,故曰暴怒傷陰;喜之氣從上下而先發於陽,故曰暴喜傷陽。寒則人氣內藏,氣內藏則寒之傷人先著於形,故曰寒傷形。暑則人氣外溢,氣外益則暑之傷人先著於氣,故曰熱傷氣也)

白話文:

陰陽

人體陰氣的來源,本在於五味飲食的攝取。而五臟的陰氣受損,也與五味飲食的失調有關。

勞累過度會導致體內陰氣生內熱。勞累使人體形氣衰弱,谷氣不足,上焦氣機不暢,下脘不通,胃氣因而產生熱邪,熱氣熏蒸胸中,導致內熱。勞累會消耗氣血,引起喘息汗出,內外皆受損,氣血耗損。情緒喜怒失調、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都會損傷人體元氣。元氣衰弱則導致火旺,火旺則侵犯脾土,脾主四肢,因此出現肢體倦怠、發熱等症狀,氣血不足導致行動遲緩、言語懶散、活動喘乏、自汗、心煩不安。

治療此類疾病,應當安心靜坐,以調養元氣;使用甘寒之品瀉熱,酸味收斂散氣,甘溫之品調和中氣。經書上說,勞累者需溫補,受損者也需溫補,這正是這個道理。仲景也說,脈象洪大或極虛都屬於勞倦之症。勞倦致病,脈象常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季加重,秋冬減輕。脈象洪大是熱邪,極虛是氣損,春夏加重是邪氣趁時而盛,秋冬減輕是季節因素抑制了邪氣。可用黃耆建中湯溫補治療。古代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所以能形神俱佳,壽終正寢,活到百歲,這就是未病先防。中古之後,距聖人久遠,人們飲食失節,起居失宜,過度勞作,形神俱傷,因此才生病後用藥治療,這是治已病。追根溯源,百病的根源都在於飲食失節和過度勞累,導致胃氣和元氣散失,不能滋養百脈,濡養臟腑,保護周身。所以,天之氣貴在清淨,陽氣最怕煩勞,因此在飲食、喜怒、寒暑、起居方面,都應小心謹慎。

以上是東垣先生《勞倦所傷論》的觀點,其他論述可參考補中益氣湯條目。

邪氣的產生,有的源於陰,有的源於陽。陽邪來自風雨寒暑;陰邪來自飲食、居處、情志(喜怒)。

這裏的陰陽指內外,總括了陰陽形氣的損傷,東垣先生認為內外皆可致病。男女因飲食和情志(喜怒)受傷的,都屬於內傷,即陰邪;因寒溫風濕等外感因素受傷的,都屬於外傷,即陽邪。

百病的產生,都始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等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衡,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通暢,陰陽相逆,衛氣滯留,經脈空虛,氣血紊亂,以致失去常態。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逆上行,脈象充實而形體消瘦,喜怒失調,寒暑過度,則臟腑功能失調。寒傷形,熱傷氣;氣受損則疼痛,形體受損則腫脹。先痛後腫是氣先受損,後形體受損;先腫後痛是形體先受損,後氣受損。

(前面兩段經文看似矛盾,但實則並無衝突。喜怒傷人,由內而外,先傷及氣,所以說喜怒傷氣;寒暑傷人,由外而內,先傷及形,所以說寒暑傷形。具體來說,怒氣從下往上,先傷及陰,所以說暴怒傷陰;喜氣從上往下,先傷及陽,所以說暴喜傷陽。寒邪使人體陽氣內斂,因此寒邪先傷及形體;暑邪使人體陽氣外泄,因此暑邪先傷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