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4)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4)
1. 診五邪相干
〔《難》〕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者也。何謂五邪?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當赤。
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也。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也,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白話文:
在《難題》一文中,討論了中醫對於疾病源頭的區分,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身體本身的問題(正經自病),二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影響(五邪所傷)。以下詳細解釋:
正經自病
- 憂愁思慮傷心:長期憂慮和思慮過度會傷害心臟。
- 形寒飲冷傷肺:長期受涼或飲食過多冰冷食物會傷害肺部。
- 恚怒氣逆上傷肝:情緒過度激動,怒氣上沖,會傷害肝臟。
- 飲食勞倦傷脾:過度飲食或勞累會傷害脾臟。
-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傷腎: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或是用力進入水中,會傷害腎臟。
五邪所傷
- 中風:指因風邪侵襲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 傷暑:夏季由於暑熱過度而引起的病症。
- 飲食勞倦:過度飲食和勞累引發的疾病。
- 傷寒:寒邪入侵導致的病症。
- 中濕:濕邪入侵產生的疾病。
具體辨別
- 心病中風:如果心臟有病,且面色偏紅,可能由風邪引起。
- 心病傷暑:如果心臟有問題,且對異味特別反感,可能是由暑熱引起的。
以上分析通過五行理論來理解不同器官對應的特性,以及如何通過症狀來判斷疾病源頭。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咸,自入為甘。故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
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洒洒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而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腸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白話文:
如何辨別飲食過度或勞累所導致的疾病呢?然而,人們應該喜好苦味的食物。如果體虛,則會感到無食慾;如果體實,則會有食慾。為什麼呢?因為脾主管味道,進入肝臟時是酸味,進入心臟時是苦味,進入肺臟時是辛味,進入腎臟時是鹹味,進入自身的組織時則是甜味。所以,當脾的異常影響到心臟,就會產生喜好苦味的現象。這種疾病的特徵是身體發熱、疲倦、嗜睡,四肢無法自主,脈搏浮大且緩慢。
如何辨別因風寒所導致的疾病呢?然而,人們會表現出胡言亂語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肺主管聲音,進入肝臟時是呼氣,進入心臟時是說話,進入脾臟時是唱歌,進入腎臟時是呻吟,進入自身則是哭泣。所以,當肺的異常影響到心臟,就會產生胡言亂語的現象。這種疾病的特徵是身體發熱、發冷、畏寒,嚴重時會出現喘息和咳嗽,脈搏浮大且乾澀。
如何辨別因內濕所導致的疾病呢?然而,人們會喜好出汗且無法停止。為什麼呢?因為腎主管濕氣,進入肝臟時是哭泣,進入脾臟時是唾液,進入肺臟時是鼻涕,進入自身則是唾液。所以,當腎的異常影響到心臟,就會產生出汗無法停止的現象。這種疾病的特徵是身體發熱、小腸疼痛,腳踝和小腿感到寒冷且逆向循環,脈搏沈緩且大。
這是對於五種異常情況下,對心臟影響的診斷方法。
(《四十九難》)
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
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五十難》)
白話文:
《四十九難》
肝主顏色,心主氣味,脾主味道,肺主聲音,腎主體液。肝色為青,其氣味為酸味,聲音為呼喚聲,體液為淚水。心色為紅,其氣味為焦糊味,味道為苦,聲音為語音,體液為汗水。脾色為黃,其氣味為香氣,味道為甜,聲音為歌曲聲,體液為唾液。肺色為白,其氣味為腥味,味道為辣,聲音為哭泣聲,體液為鼻涕。腎色為黑,其氣味為腐敗味,味道為鹹,聲音為呻吟聲,體液為口水。
疾病有虛弱的邪氣,有實質的邪氣,有偷竊的邪氣,有隱藏的邪氣,有正當的邪氣,該如何分辨它們呢?從後面來的為虛弱的邪氣,從前面來的為實質的邪氣,從它不勝負的方面來的為偷竊的邪氣,從它勝負的方面來的為隱藏的邪氣,自己生病的為正當的邪氣。為什麼這麼說呢?假如心生病,中風而得之為虛弱的邪氣,受暑熱而得之為正當的邪氣,飲食過度和勞累而得之為實質的邪氣,受寒冷而得之為隱藏的邪氣,中濕而得之為偷竊的邪氣。
《五十難》
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十難》)
〔《靈》〕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大、小、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謂色赤脈鉤而急也,余緩大小滑澀五脈仿此)。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白話文:
"脈象的變化有十種,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五種邪氣(風、寒、暑、濕、燥)在體內剛柔相對的狀態。比方說,如果心脈緊張到極度,是因為肝邪侵犯了心。如果心脈稍微有些緊張,則是膽邪影響了小腸。如果心脈非常大,這表示心邪自傷心。如果心脈稍微大,則是小腸邪氣自傷小腸。如果心脈緩慢到極度,則是脾邪影響了心。如果心脈稍微緩慢,則是胃邪影響了小腸。如果心脈緊繃到極度,則是肺邪影響了心。如果心脈稍微緊繃,則是大腸邪氣影響了小腸。如果心脈深沈到極度,則是腎邪影響了心。如果心脈稍微深沈,則是膀胱邪氣影響了小腸。每一個臟器都有其特有的剛柔邪氣,所以一條脈象會產生十種不同的變化。"
黃帝問:請問脈象緩、急、大、小、滑、澀各代表什麼疾病呢? 岐伯回答:我將講述五臟的病變情況。心脈緊張到極度會導致抽搐,稍微緊張會引起心痛連著背痛,吃東西不下嚥。脈象顏色紅且緊張的,其他緩、大、小、滑、澀的脈象可以依此類推。脈象緩慢到極度會引起狂笑,稍微緩慢會出現伏梁,位於心下,會上下移動,時常吐血。脈象大到極度會導致喉嚨發炎,稍微大會引起心痛連著背痛,容易流淚。"
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瘜肉不通(謂色白脈毛而急也,餘脈仿此)。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肢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謂色青脈弦而急也,餘脈仿此)。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㿉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瘈攣筋痹。
白話文:
細小的症狀代表著輕微的問題,稍有改變就可能成為較嚴重的病痛。過度的濕潤會導致口渴,而輕微的濕潤則可能引起心疝和腹部的聲音響亮。過度的乾燥則會使聲帶失去功能,輕微的乾燥可能導致出血,以及一些神經系統的問題如耳鳴和頭痛。
肺部脈搏過快可能引發癲癇,輕微的過快則可能表示肺部的寒熱或疲勞,咳嗽或吐血,並可能導致腰部、背部和胸部的疼痛,或者鼻孔長出肉塊阻塞呼吸(這是指脈象粗大且白色、有毛刺)。脈搏緩慢可能引發大量出汗,輕微的緩慢則可能引發肌肉萎縮、單側風濕,並可能導致全身無法控制的出汗。脈搏過大可能導致腿部腫脹,輕微的過大則可能導致肺部疾病引發胸背疼痛,並可能對日光產生不良反應。脈搏過小可能導致腹瀉,輕微的過小則可能引發消瘦的病態。脈搏過潤可能導致喘息或上氣,輕微的過潤則可能導致上部或下部出血。脈搏過乾則可能導致吐血,輕微的過乾則可能導致鼠瘓(一種在頸部、腋下等部位的腫瘤),並且下部的問題可能比上部更嚴重,對於這種情況,身體的反應可能會對酸味更加敏感。
肝脈搏過快可能引發說話困難或失常,輕微的過快則可能表示肝臟周圍有脂肪積聚,類似於倒置的杯子(這是指脈象青色、有弦緊感)。脈搏緩慢可能引發頻繁嘔吐,輕微的緩慢則可能引發水腫或痹症。脈搏過大可能導致內部出血,頻繁嘔吐和鼻出血,輕微的過大則可能導致肝臟疾病引起的生殖器萎縮,以及咳嗽引發的小腹疼痛。脈搏過小可能導致頻繁飲水,輕微的過小則可能引發消瘦的病態。脈搏過潤可能導致睪丸腫脹,輕微的過潤則可能導致尿失禁。脈搏過乾則可能導致過量飲酒,輕微的過乾則可能導致筋脈萎縮或痹症。
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謂色黑脈石而急也,餘脈仿此)。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白話文:
脾脈的急促症狀可能導致抽搐,稍微急促可能是胃部的問題,吃進的食物會被吐出,並伴有嘔吐現象。脾脈緩慢的症狀可能導致神經衰弱和四肢無力,稍微緩慢可能是風濕病的徵兆,導致四肢無法活動,但心靈仍保持清醒,似乎沒有病痛。脾脈太強烈的症狀可能導致突然跌倒,稍微強烈可能是睪丸炎,腹部有大量膿血,位置在腸胃外。脾脈太弱的症狀可能導致發燒和寒熱交替,稍微弱一些可能是消化不良,身體虛弱。脾脈過於滑潤的症狀可能導致尿道炎和排尿困難,稍微滑潤可能是蟲毒或蟻、蠍的毒素引起的腹部熱感。脾脈太乾澀的症狀可能導致腸道阻塞,稍微乾澀可能是內臟阻塞,常伴有大量膿血排出。
腎脈的急促症狀可能導致骨骼疾病,稍微急促可能是深層的寒熱感,腳步不穩,無法前進或後退(指的是黑色脈搏快速的情況,其他脈搏類推)。腎脈緩慢的症狀可能導致脊椎損傷,稍微緩慢可能是消化系統的問題,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吞嚥後又吐出。腎脈太強烈的症狀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稍微強烈可能是石水症,腹部從肚臍以下到小腹處腫脹,上至胃部,病情嚴重,無法治療。腎脈太弱的症狀可能導致經常拉肚子,稍微弱一些可能是消化不良,身體虛弱。腎脈過於滑潤的症狀可能導致尿道炎和排尿困難,稍微滑潤可能是骨質疏鬆,坐著時無法起身,起身後眼睛無力。
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
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初詳滑者陰氣有餘,今反言陽氣盛,澀者陽氣有餘,今反言少氣多血,恐二脈乃交互間,宜更詳之。以上並見《邪氣臟腑病形篇》)
白話文:
「如果病情表現得非常急迫,這可能是大癰(一種疾病)的徵兆;若表現得較微弱,可能是月經不調的症狀;而沈痔則是另一種病症。黃帝問:面對六種不同的疾病表現,該如何進行針灸治療呢?岐伯回答:對於急迫的病症,通常是因為寒氣所引起;緩慢的病症則多與熱氣相關;大塊的病竈多半是由於氣體過剩而血液不足;小塊的病竈則是氣血都比較少;流暢的病症代表陽氣過盛,可能伴隨著輕微的熱氣;而渾渾噩噩的病症則表示血液過剩,氣體不足,且有輕微的寒氣。
因此,對於急迫的病症,我們應該深入針孔並長時間地保持針的狀態;對於緩慢的病症,則應當淺淺地插入針孔,迅速地發放針尖,以此來清除熱氣。對於大的病竈,我們應當輕微地放出其中的氣體,但不必放出血液。
對於流暢的病症,我們應當迅速地發放針尖,然後淺淺地插入針孔,以此來消除過盛的陽氣和熱氣。對於渾渙的病症,我們必須準確地對準脈搏,根據脈搏的逆順方向來長時間地保持針的狀態,並且在發放針尖後,迅速地按壓創口,防止出血,以保持脈搏的平和。對於小的病竈,由於其陰陽氣血都處於不足的情況,我們不宜使用針灸,而是應當通過甘藥來調節。」
〔垣〕假令肝病實邪,風熱相合,風性急,火搖動焰而旋轉,其脈弦而緊洪,風熱發狂,宜,芎黃湯,。
羌活,川芎,大黃(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虛邪風寒相合,木慮腎恐,拘急自汗,其脈弦緊而沉。仲景云:風感太陽,移證在少陰經中,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賊邪風燥相合,血虛筋縮,皮膚皴揭,脈弦浮而澀。仲景云:血虛筋急,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微邪風濕相合,體重節痛,臟腑洞泄,脈弦長而緩。仲景云:身體疼痛,下痢清穀,急當救里,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肝有實質疾病,加上風熱相互影響,風的特性是快速的,熱動搖火焰並旋轉,脈搏會表現為弦緊洪大,風熱引發精神錯亂,應使用「芎黃湯」。
藥物配方如下:
- 羌活 (1兩)
- 川芎 (1兩)
- 大黃 (1兩)
- 甘草 (半兩)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兩盞煎煮至剩六分,去掉殘渣後溫服。
如果虛邪風寒相互影響,木氣可能導致腎氣恐懼,引起肌肉緊張、自汗,脈搏表現為弦緊沈。根據仲景的說法,風感應於太陽,但證狀轉移到少陰經中,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
若為賊邪風燥相互影響,血液不足造成筋縮,皮膚乾裂,脈搏表現為弦浮澀。根據仲景的說法,這情況下應使用「桂枝」加上「栝蔞」湯來治療。
若為微邪風濕相互影響,會出現身體沈重、關節疼痛、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脈搏表現為弦長緩。根據仲景的說法,這種情況下應當急於拯救內裡,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正邪中風,目眩頭重,叫怒不出,脈弦緊而長。仲景云:甚則如癇為痓,宜羌活湯。本草云:羌活主痓癇,防風、黃芩為佐。小兒為癇,大人為痓。
假令心病實邪,熱濕相合,憒憒心煩,熱蒸不眠,脾經絡於心,心經起於脾,二經相接,故為濕熱,脈浮大而緩,足太陰寄證在手太陽,宜梔豉湯。若痞,加厚朴、枳實。虛邪熱風相合,妄聽妄聞,耳有蕭聲,膽與三焦之經,同出於耳。銅人云:刺關衝出血,瀉支溝。脈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湯,後大柴胡湯。
白話文:
正邪交雜引起的風病,會導致視覺模糊和頭部沈重感,患者會感到焦慮但無法發出聲音,脈搏強硬且長。張仲景曾說,病情嚴重時,可能會像癇病一樣表現為四肢抽搐,應該使用「羌活湯」進行治療。根據《本草經》,羌活對癇病和四肢抽搐有療效,防風和黃芩是輔助藥物。對於小孩來說,這種症狀可能是癇病;對於成人,則可能是四肢抽搐。
如果心臟因為實質性疾病和熱濕氣相混合,引發心神混亂、煩躁不安,並且熱力使得難以入睡,脾經和心經相互連接,因此會出現濕熱的症狀,脈搏會浮現且緩慢,足太陰經的病徵會影響到手太陽經。應當使用「梔豉湯」進行治療。如果病情出現阻塞(痞),可以添加厚朴和枳實。如果是由虛邪(虛弱的邪氣)和熱風相混合,導致聽到或看到不存在的事物,耳朵會出現風聲,膽和三焦的經絡都出現在耳朵裡。根據「銅人」的建議,可以針刺關衝穴放血,並刺激支溝穴以釋放病氣。脈搏會浮現且有強韌感,初期使用「小柴胡湯」進行調理,後期可能需要轉用「大柴胡湯」。
此證是太陽與少陽為病,前客後主也。賊邪熱寒相合,膽惕心懸如飢,神怯恐怖,足少陰與手厥陰相接,水中心經,故神怯怖耳。脈大而沉濡,亦在太陽經中。《內經》曰:心虛則熱收於內,以黃連附子瀉心湯主之。治法云:熱多寒少,以熱為佐,如寒多熱少,加附子、乾薑佐之。
微邪熱燥相合,過飲歌樂,實為熱燥,俗言暢飲也。病人言快活,快活是有聲歌樂也。以意思漿,是無聲歌樂也。脈大而洪澀,白虎湯主之。喘則加人參。正邪熱也,脫陽見鬼,躁擾狂越,脈洪實,一呼四至,是八至脈也。小承氣湯主之,謂腹不堅大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陽和少陽兩種病症的混合情況,其中的邪氣和熱寒相互作用,導致膽氣緊張,心神不安,猶如餓腸一般。神志受到驚嚇,足少陰與手厥陰相交,水與心經相連,因此神志會變得脆弱和恐懼。脈象既大又沈,有濕潤感,這種症狀主要發生在太陽經中。《內經》中提到,當心虛時,熱氣會收斂於內部,應使用黃連和附子瀉心湯來治療。治療方法根據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的不同情況,可添加附子、乾薑作為輔助。
輕微的邪氣與熱燥相結合,如果過度飲酒唱歌,實質上是熱燥的表現,民間稱之為暢飲。病人感覺快活,這包括有聲的歌唱與歡樂,以及無聲的音樂享受。脈象既大又洪澀,適合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若伴有喘息,可加入人參作為輔助。這表明存在正邪熱氣,陽氣離散,出現鬼魂般的躁動、狂亂的情況,脈象洪實,一次呼吸四次,這是八至脈的特徵。小承氣湯適用於腹部不堅硬的大便不通的情形。
假令肺病實邪,燥寒相合,毛聳皮涼,溲多而清,其脈短澀而沉。此證如秋冬宜八味丸,若春夏宜地黃丸。虛邪燥濕相合,微喘而痞,便難而痰,其脈浮澀而緩,枳實理中湯主之。如喘甚加人參;若便難加木香、檳榔各半錢,為極細末,煎下理中丸。賊邪燥熱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脈澀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氣湯;微者,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如果肺部出現實邪,燥熱與寒氣相結合,會導致毛髮直立、皮膚涼冷、尿頻且清澈,脈象會呈現短、澀且沈的特徵。在秋冬季節,適合使用「八味丸」;在春夏季節,則適合使用「地黃丸」。
如果虛邪與燥濕相結合,會出現輕微喘息和腹脹(痞),大便困難以及痰多的情況,脈象會表現為浮、澀且緩慢。此時,可以使用「枳實理中湯」進行治療。如果喘息嚴重,可以添加人參;如果大便困難,可以添加木香和檳榔,各半錢,研磨成極細粉末,再煎煮理中丸服用。
如果邪氣與燥熱相結合,會導致鼻塞、流鼻水、鼻出血、血液溢出或洩漏等症狀,脈象會呈現澀且浮大的特徵。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如果病情較輕微,則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
極者,抵當湯;微者,抵當丸。微邪燥風相合,皮燥甲枯,血虛氣虛,二臟俱虛,先血後氣,其脈浮澀而弦大,養氣血藥主之。正邪燥自病,其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燥有聲,其脈浮澀而短,則諸嗽藥選而用之。
假令腎病實邪,寒風相合,當藏不藏,故下痢純清,其脈沉滑而弦。仲景云:少陰證,口燥咽乾,下痢純清,大承氣湯主之。脈沉弦而遲,四肢逆冷者,宜四逆湯等。虛邪寒清相合,咳唾多呻,灑淅寒清無寐,經言燥化清,其脈沉實而澀,酸棗仁湯主之。賊邪寒濕相合,腎為胃關,關閉水溢,關閉不利,水在胃為腫,在肺為喘,及變諸證,其脈沉緩而大。仲景云:大病瘥後,腰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
白話文:
對於嚴重的症狀,可以使用「抵當湯」;對於輕微的症狀,可以使用「抵當丸」。輕微的邪氣與燥風結合,會導致皮膚乾燥、指甲枯萎,血液不足、氣力不足,這表明兩種重要的身體組織都處於虛弱狀態。治療上應注重補充氣血。如果是由於正邪與燥熱共同作用導致疾病,體內的氣體會被阻塞,這種情況通常與肺部有關,各種燥熱的症狀會伴隨著呼吸困難,治療上應選擇適當的止咳藥物。
假設是腎部出現實質的病徵,加上寒冷的風氣,導致病情不能得到妥善的藏納,因此會出現純粹的下痢現象,脈搏沈滑且帶有弦狀。張仲景指出,這種情況符合少陰經的診斷標準,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如果脈搏沈弦且四肢發冷,則應使用「四逆湯」等方劑。若是由虛弱的邪氣和寒冷清涼的氣候共同作用,會導致咳嗽和嘔吐,並伴有寒熱交織、無法入睡的情況,根據經典理論,這種情況通常由燥熱轉化為清涼,脈搏沈實且帶有澀感,應使用「酸棗仁湯」來治療。
如果是由於盜竊邪氣(指不正當或意外的侵襲)和寒濕氣氛的結合,影響到腎部,腎部作為胃門的控制者,若閉合不暢,則會導致水分積聚,引起腹脹或喘息,以及其他多種症狀,脈搏會呈現沈緩且帶有大狀。張仲景提到,大病恢復後,若腰部以下有水氣,應使用「牡蠣」和「澤瀉湯」進行治療。
微邪寒熱相合,膀胱熱鬱,津液枯少,其脈沉濡而大。《內經》曰:水少乾涸是也,豬苓湯主之。正邪寒自病,為寒忿用藏,黑痹經沉,其脈沉濡而滑,宜黑痹天麻丸。如證同脈異,微者腑病也,甚者臟病也。
假令脾病實邪,濕燥相合,胃中燥屎,腹滿堅痛,其脈緩而長澀,正陽陽明證也,調胃承氣湯主之。虛邪濕熱相合,熱陷胃中,腸澼下血,脈緩而大,黃連解毒湯主之。賊邪濕風相合,嘔逆脅痛,往來寒熱,脈緩而弦長,小柴胡湯主之。微邪濕寒相合,寒來求濕,身黃而不熱,體重而不渴,謂之寒濕。
白話文:
輕微的邪氣與寒熱相混合,膀胱因熱氣鬱積,津液因此減少,脈象沈緩且大。《內經》指出,這就是津液不足、水分耗盡的情況,應使用「豬苓湯」進行治療。正常的邪氣導致自身發寒,表現出陰冷的症狀,經絡沈澱,脈象沈緩且滑動,適合使用「黑痹天麻丸」進行治療。如果症狀相同但脈象不同,那麼輕微的情況可能是腑部疾病,嚴重的情況則可能涉及臟部疾病。
假如脾臟有實質性的邪氣,濕氣與乾燥相互結合,胃中有乾燥的屎塊,腹部會感到滿漲且疼痛,脈象緩慢且長而澀,這是正陽陽明的症狀,應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虛弱的邪氣與濕熱相互結合,熱氣陷入胃中,腸道發生阻塞並引發出血,脈象緩慢且大,應使用「黃連解毒湯」進行治療。敵對的邪氣與濕風相結合,出現噁心與上逆的症狀,伴有脅部疼痛,交替出現寒熱,脈象緩慢且長而帶有弦感,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微弱的邪氣與濕寒相結合,寒氣來臨時尋求濕氣,身體會出現黃疸但沒有發熱的現象,體重增加但不口渴,這種情況被稱為寒濕。
其脈緩沉而滑,朮附湯主之。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正邪濕自病,腹滿時痛,手足自溫,其脈沉澀而長。虛痛,桂枝加芍藥湯;實痛,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身,脾受胃之稟行其血氣也。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關脈緩而弱,本部脈也。本部本證脈中,兼見弦脈,或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風藥以瀉之。
白話文:
脈象緩慢、深沈且滑潤,使用「術附湯」進行治療。如果出現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可以加入「茯苓」。正邪相搏導致濕氣病發,腹脹且偶爾會感到疼痛,雙腳自覺溫暖,脈象沈澀且長。若疼痛虛弱,則使用「桂枝加芍藥湯」;若疼痛實質,則使用「桂枝加大黃湯」進行治療。
胃是十二經脈的源泉,十二經脈的血氣由身體供應,脾臟則是接收胃部供應的血氣運行。當脾胃虛弱時,十二經脈的邪氣會逐漸外洩。例如,如果出現不想吃東西且肌肉消瘦的情況,這是疾病本身所引發的現象。在右關脈處,脈象緩慢且疲弱,這是指本部位的脈象。在本病脈象中,還可能出現弦脈,或者四肢腫脹、排尿困難、抽筋等症狀,這表明肝和脾胃都存在問題,應在基本治療藥物中加入散風藥物以清滌病氣。
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洪大,或見肌熱煩面赤,而不能食,肌肉消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火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浮澀,或見氣短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兼瀉肺之邪,及補氣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沉細,或見善恐數欠之證,此腎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腎水之浮,及瀉陰火伏熾之藥。
弦脈(風邪所傷,甘草芍藥黃耆建中湯之類,或甘酸之劑皆可用之)
洪脈(熱邪所傷,三黃丸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或甘寒之劑皆可用之)
白話文:
在診斷中醫學的脈象時,如果發現脈象既洪大,又伴隨肌膚發熱、臉色紅潤,但卻無法進食,或是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這通常被認為是心與脾胃共同發生的疾病。在治療上,我們應該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入具有清熱作用的藥物。
若脈象呈現浮澀,或者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皮膚乾澀等症狀,這可能是肺與脾胃共同發生的疾病。在治療時,除了原本的藥方,還需要加入可以清除肺部邪氣以及補充氣血的藥物。
當脈象沈細,並伴有經常感到恐懼、頻繁打哈欠等症狀,這可能指的是腎與脾胃共同發生的疾病。在治療上,我們需要在藥方中加入能降腎水、清降陰火的藥物。
弦脈通常是由風邪所引起的,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如甘草芍藥(黃耆建中湯)或者甘酸類的藥物進行治療。
洪脈則是由熱邪所導致的,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如三黃丸、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或者甘寒類的藥物進行治療。
脾胃右關其脈緩,如得:緩脈。(本經太過,濕邪所傷,平胃散加白朮、茯苓,五苓散,或除濕之劑皆可用之)
澀脈(燥邪所傷,異功散加當歸,四君子湯加熟地黃,或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之)
沉細脈(寒邪所傷,益黃散、養脾丸、理中湯,如寒甚則加附子甘熱之劑,皆可用之)
白話文:
脾胃右關處若脈象緩和,如同察覺到緩脈。這可能表明經絡過於旺盛,且受到濕氣的侵害。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平胃散」並加入「白朮」和茯苓,或者使用「五苓散」,或是其他具有除濕效果的藥方。
如果脈象呈現為澀脈,這可能是由於乾燥之邪的影響。針對此類症狀,可以使用「異功散」並加入「當歸」,或者在「四君子湯」中添加「熟地黃」,或者使用其他甘溫甘潤的藥方。
若脈象深沈細弱,這可能是由寒冷之邪所引起。對此,可以使用「益黃散」、「養脾丸」或「理中湯」進行治療。如果病情較為嚴峻,則可進一步加入「附子」等甘熱的藥物。以上藥方皆可有效應對這些症狀。
前項所定方藥乃常道也,如變則更之。
脾胃不足,不同餘臟,無定體故也。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苦舌乾咽乾。
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咽乾也。病人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也。
白話文:
前述所定的藥方是常規,如果需要改變就做改變。
脾胃功能不足,與其他臟腑不同,因為脾胃的功能不固定。對於治療肝、心、肺、腎的問題,無論是過度還是不足,應當採取補充或者排泄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強化脾胃的藥物。經典中提到,如果病症出現但未能對應到治療方法,這就是治療不足,強者(指病因)會自行表現,被弱者(指身體)引發疾病,而弱者又會受到強者的影響。治療不足的情況下,指的是新出現的虛邪,心與小腸會趁著脾胃虛弱時來攻擊它們。
在脾胃的脈象中,如果見到脈象浮大且帶有弦韌,那麼可能會出現焦慮不安、混亂的情況,或者四肢發熱,或者口苦、舌頭乾燥、咽喉乾燥。這主要是因為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之氣侵犯了土位(脾胃),形成了濕熱交雜的狀態,因此會感到焦慮和混亂。四肢,也就是脾胃的位置,由於火氣侵入,所以四肢會感到熱。如果不節制飲食,勞累傷害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這通常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口中津液不流通,因此會出現口乾、咽乾的情況。患者自己會認為自己口渴,醫生卻用五苓散這種能夠止渴但反而使口渴加重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樣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進一步耗盡體內的津液,最終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以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勝妄行者,謂心火旺能令母實。
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之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熱濕相搏,風熱鬱而不得伸,附麗於有形也。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虛弱的情況就要補充其相生的元素。應該在心和小腸中補充脾胃的根本,以甘甜溫暖的藥物作為主要成分,以苦味寒冷的藥物作為輔助,並加入酸味的藥物作為配角。因為心性緩慢,需要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如果心火旺盛,會影響到肺金,導致肺金虛弱,因此需要酸味的藥物來補充。接著,使用甘甜溫暖及甘甜寒冷的藥物,在脾胃中消解心火過盛的情況,這是針對根本問題的治療。那些被心火引發的過度行為,指的是心火旺盛能夠使肝木過度生長。
肝木代表的是木質元素,當肝木旺盛時,會帶著火的勢力,沒有任何恐懼而自由地行動,因此會首先影響到脾胃。這可能會導致身體感到沈重,走動時有疼痛感,這是熱濕氣體相互作用,風熱氣體受到壓抑,無法充分表現,並且依附在具體的形體上。或者出現易怒的情緒,這是風熱氣體下沈到地下的表現。或者眼睛出現疾病,形成內部障礙,這是因為脾臟包覆血液,胃主管血液,心主管脈,脈管是血液的容器。有人認為心主管血液,也有人認為肝主管血液,因為肝的通道在眼睛處開放。
或妄見妄聞,起妄心,夜夢亡人,四肢滿悶轉筋,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惡瘡,作腎痿,或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風熱不得生長,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
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腎火下亢,致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身,為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於畏也。
白話文:
或者出現了錯誤的視覺和聽覺,產生了虛妄的想法,夜晚夢見亡故的人,四肢沈重且抽筋,這些都是因為肝木和火氣過盛,導致邪氣入侵。或者出現萎縮、麻痺、厥逆、中風、惡性潰瘍,以及腎功能障礙等,這些都是由於風熱之邪不能正常生長,導致木火在有形之物中被阻塞。所引起的病症,指的是肺部受到土、火、木邪氣的影響,使得清涼平靜的氣息受到傷害。或者出現胸脹、呼吸困難的情況,因為肺主管各種氣息,五臟的氣息都不足,陽氣無法運行。
或者出現咳嗽、寒熱的症狀,這是因為濕熱侵入內部。不能承受這種情況的,是水元素侵襲木的妄動,反而來欺凌土,因此腎火上昇,導致督脈、任脈、沖脈旺盛,火氣旺盛,使水氣沸騰。這使得水氣侵入脾肺,所以口中有痰、唾液、口水流出。向下流動則是陰汗,表現為外生殖器寒冷,腳不能承擔身體,腳底隱隱作痛,或者水氣隨木勢上升,引起眼睛乾澀,眼屎,冷淚。這些都是因為肺金的虛弱,缺乏對其的敬畏。
夫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白朮(君),人參(臣),甘草(佐),芍藥(佐),黃連(使),黃耆(臣),桑白皮(佐)
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諸甘溫藥亦可。
心火亢盛,乘於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黃連(君),石膏(佐),芍藥(佐),知母(佐),黃柏(臣),甘草(使),生地(臣),黃芩(佐)
肝木妄行,胸脅痛,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多怒,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
白話文:
對於脾胃功能不足的情況,表示火不能滋養土,身體出現抵抗現象。這就是一種功能不足的表現。
- 白朮作為主藥,人參、甘草作為輔助藥,芍藥作為增強藥力的藥物,黃連作為調節藥,黃耆和桑白皮作為補益藥。
風藥和甘溫類藥物都能用來治療濕氣。
心火過旺,侵擾脾胃,也是類似的問題,表現為功能不足。
- 黃連作為主藥,石膏、芍藥作為輔助藥,知母、黃柏作為補益藥,生地、黃芩作為調節藥。
肝木過旺,導致胸部脹痛、口苦舌乾、間歇性發冷發熱、噁心,容易情緒暴躁,四肢麻木、關閉、小便困難、肌肉抽搐、腹部緊繃疼痛,這是肝木過旺對其他器官的侵襲所導致的症狀。
以上內容描述了中醫學中對於脾胃不足、心火亢盛以及肝木過旺的情況進行辨證施治的原則。
柴胡(君),防風(臣),白朮(佐),羌活(佐),獨活(佐),芍藥(臣),甘草(臣),升麻(使),茯苓(佐),豬苓,澤瀉(佐),肉桂(臣),藁本,川芎,細辛,蔓荊子,白芷,石膏,黃柏,知母,滑石
白話文:
這是一種中藥配方,主要成分包括:
- 柴胡:作為主藥,具有疏肝解表的作用。
- 防風、白朮、羌活、獨活:作為輔助藥,能夠幫助主藥發揮功效,具備調理體質、祛風散寒的效果。
- 芍藥、甘草:作為輔助藥,能夠調和藥性、補益身體。
- 升麻、茯苓:作為引導藥,能夠幫助其他藥物向上運行,具備清熱利濕的作用。
- 豬苓、澤瀉:作為輔助藥,能夠幫助排水、利尿。
- 肉桂:作為輔助藥,能夠溫暖身體、調和藥性。
- 藁本、川芎、細辛、蔓荊子、白芷:作為輔助藥,能夠調理體質、舒緩頭痛、通鼻塞。
- 石膏、黃柏、知母:作為清熱解毒的藥物,能夠清熱止渴、降火。
- 滑石:作為輔助藥,能夠利尿、清熱。
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禦寒,精神少而渴,情慘慘不樂。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也。
人參(君),白朮(佐),白芍藥(佐),橘皮(臣),青皮(破滯氣),黃耆(臣),桂枝(佐),桔梗(引用),桑白皮(佐),甘草,木香(佐),檳榔,五味(佐,此三味除客氣)
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惡寒者是也。土火復之,及三脈為邪,則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踐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冷,腹陰陰而痛,妄聞妄見,腰脊背脅皆痛。
白話文:
肺部的金屬功能受到邪氣的幹擾,是由於脾胃功能衰弱,無法滋養肺部,這是一種因母病所引起的病症。因此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體表對寒冷抵抗力下降、精神疲倦且口渴、情緒低落等症狀。這些現象表明體內陽氣不足,陰氣過盛,體內雖有過剩的物質,但功能運作不足。
治療方為:
- 人參(主藥),白朮(輔助藥物),白芍藥(輔助藥物),橘皮(輔助藥物),青皮(破除積滯氣體),黃耆(輔助藥物),桂枝(輔助藥物),桔梗(引導藥物),桑白皮(輔助藥物),甘草,木香(輔助藥物),檳榔,五味(輔助藥物,這三味用於排除異常氣候)。
如果腎水逆向侵襲脾土,則脾土被過度消耗,表現為口水分泌過多、鼻涕清稀、口水增多、頻尿、畏寒等症狀。脾土的功能恢復後,若三脈受到邪氣影響,腳部會感到無力,腳底疼痛,無法踏實地站著,骨骼疲憊,喜歡睡覺,下腹部感到冰涼,腹部有陰冷感且疼痛,聽覺和視覺出現幻覺,腰脊背部感到疼痛。
乾薑(君),蒼朮(佐),川烏(臣,炒,少許),白朮(臣),肉桂(佐),茯苓,澤瀉(使),豬苓(佐),附子(佐,炮)
〔孫〕按虞部郎中汪奉老疾革,有子可升,當遺表奏蔭,召孫至,曰:郎中亡矣,不可治。可升告孫曰:生且固難,如何可延三日,以待奏回。孫曰:郎中之患,肝氣將絕,脾土反勝,當後脾土火旺,肝氣乃絕。方今日辰巳間,當略瀉脾土,使不能勝肝,則木且未絕。三日後,早奏下,當日氣絕。孫尚藥精究五臟盛衰,類此。
天地之氣,內淫而勝為病藥方,六氣乘虛為病相勝藥方,六氣之復為病藥方,並見運氣類注。
白話文:
在古代醫學中,有一個方劑包含了以下的藥物:乾薑(作為主藥)、蒼朮(輔助藥)、川烏(臣藥,需經過炒製,使用量要少)、白朮(臣藥)、肉桂(輔助藥)、茯苓、澤瀉(調和藥)、豬苓(輔助藥)以及附子(輔助藥,需經過炮製)。這個方劑用於治療肝氣將盡,脾土反而勝過的情況。如果在辰巳之間進行適當的脾土清瀉,就能防止肝氣的完全消失。三天後,若能及時上奏,預計當天肝氣就會結束。孫尚藥對五臟的興衰有深入研究,對於這種情況類比理解。
這段文字也提到了不同氣候對疾病的影響,包括內邪侵襲導致的疾病、六氣乘虛而入導致的相剋疾病,以及六氣復歸導致的疾病,這些都詳見於運氣類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