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3)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3)
1. 診五臟虛實
《靈》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本神論》)。肝實則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顛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玉機真藏論》。背者肺之分野,肝木不及而肺金乘之,故胸痛引背)
〔《靈》〕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本神篇》)。心實則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髀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玉機真藏論》)
白話文:
肝氣虛弱容易感到恐懼,肝氣過盛則容易發怒。肝氣過盛會導致兩脅下疼痛,痛感會牽引到小腹,並且容易發怒。肝氣虛弱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耳朵也聽不清楚,容易感到恐懼,就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
春天脈象過盛,容易讓人發怒,頭昏眼花,甚至出現眩暈症。如果脈象不足,則會導致胸痛引及背部,下腹部兩脅脹滿。
心氣虛弱容易感到悲傷,心氣過盛則容易不停地發笑。心氣過盛會導致胸部疼痛,兩脅脹滿,脅下疼痛,疼痛會牽引到背部、肩膀、大腿和兩臂內側。心氣虛弱則胸腹部膨脹,脅下和腰部疼痛,疼痛互相牽引。
夏天脈象過盛,容易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出現浸淫病。如果脈象不足,則會導致心煩,咳嗽、吐痰,以及氣虛下陷。
〔《靈》〕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本神篇》)。脾實則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玉機真藏論》)
〔《靈》〕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本神篇》)。肺實則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玉機真藏論》)
白話文:
【靈】:脾氣虛弱時,四肢會失去力量,五臟也會感到不安;反之,如果脾氣過盛,腹部會膨脹,排便和排尿都不順暢。
脾氣過盛則人會感到身體沈重,有強烈的食慾,肌肉萎縮,腳步不穩,容易抽筋,腳底會疼痛;若脾氣虛弱,則腹部會滿脹,腸子會發出聲音,消化不良。
【素】:脾脈過盛,會讓人四肢無力,無法行動;相反,脾脈不足,則會讓九個孔洞(如鼻子、耳朵等)不通暢,稱為「重強」。
【靈】:肺氣虛弱時,鼻子會堵塞,呼吸困難,有氣短的症狀;肺氣過盛則會出現喘息、胸部壓迫感,需要仰頭呼吸;肺部過度充實還會導致咳嗽、背部疼痛,出汗,臀部、陰部、大腿、小腿、膝蓋、腳踝和腳都會感到疼痛。肺氣虛弱時,人會感到氣喘吁吁,無法正常呼吸,耳朵聽不清楚,喉嚨乾燥。
【素】:秋季脈搏過盛,會使人感到氣喘吁吁,背痛,情緒焦慮;反之,脈搏不足,則會引起喘息、呼吸困難、咳嗽,甚至有血出現,從下體可以聽到疾病的聲音。
〔《靈》〕腎氣虛則厥,實則脹(《本神篇》)。腎實則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玉機真藏論》)
木不及,其病內舍胠脅,外在關節。火不及,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土不及,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水不及,其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氣交變論》)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白話文:
【靈】腎氣不足時會出現虛弱的症狀,反之腎氣過盛則會引起腹部脹滿及小腿浮腫、喘息、體重增加、睡眠時流汗且怕風。若腎氣虛則胸部會感到疼痛,腹部及下腹部會有疼痛感,整體感覺冰冷且心情不高興。
【素】冬季脈搏過於強烈時,會讓人感到疲倦無力,背部疼痛並且缺乏氣力,不想說話。若脈搏過弱,則會導致心悸,感覺像是餓著肚子,胃部有寒涼感,背部疼痛,腹部滿脹,小便頻繁改變顏色和量。
木氣不足時,內在症狀會影響到兩側的肋骨附近,外在表現則是關節疼痛;火氣不足時,內在影響心肺,外在表現為肌肉和脈絡疼痛;土氣不足時,內在影響心腹,外在表現為肌肉和四肢的問題;金氣不足時,內在影響心肺肩背,外在表現為皮膚和毛髮的問題;水氣不足時,內在影響腰脊骨髓,外在表現為溪谷和膝蓋的問題。
黃帝問道:春天脈搏像繩子一樣,應該如何理解這種脈象?岐伯回答:春天的脈搏代表肝,屬木,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因此脈象應該緩弱、輕盈且滑潤,直長,所以稱為「弦」,若脈象不符合這些特徵則表示有病。黃帝又問:脈象不符合這些特徵該如何理解?岐伯回答:脈象過於強硬,稱為過度,表示病在表面;脈象過於虛弱,稱為不足,表示病在內部。
〔《難》〕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十五難》)
〔《素》〕帝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難》〕夏脈鉤,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十五難》)
〔《素》〕帝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白話文:
【難經】春天脈象為弦,如果反常,代表有病,那麼,什麼叫做「反」呢?意思是,脈氣來時實力強大,這稱為過度,病在體表。脈氣來時虛弱微細,這稱為不足,病在體內。
【素問】黃帝問:夏天脈象像鉤子,那麼,什麼是像鉤子的脈象呢?岐伯回答:夏天的脈象,代表心,是南方之火,萬物生長的季節,所以脈氣來時強烈但離去時衰弱,所以稱為鉤形,如果脈象反常則代表生病。黃帝問:什麼叫做反常呢?岐伯回答:脈氣來時強烈,但離去時也一樣強烈,這叫做過度,病在體表。脈氣來時不夠強烈,但離去時卻變得強烈,這叫做不足,病在體內。
【難經】夏天脈象像鉤子,如果反常,代表有病,那麼,什麼叫做「反」呢?意思是,脈氣來時實力強大,這稱為過度,病在體表,脈氣來時虛弱微細,這稱為不足,病在體內。
【素問】黃帝問:秋天脈象像浮起,那麼,什麼是像浮起的脈象呢?岐伯回答:秋天的脈象,代表肺,是西方之金,萬物收成的季節,所以脈氣來時輕盈虛浮,來時迅速離去時散漫,所以稱為浮起,如果脈象反常則代表生病。黃帝問:什麼叫做反常呢?岐伯回答:脈氣來時粗糙但中央堅硬,兩側空虛,這叫做過度,病在體表。脈氣來時粗糙但力量微弱,這叫做不足,病在體內。
〔《難》〕秋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十五難》)
〔《素》〕帝曰:冬脈如營,如何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萬物之所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難》〕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中。(《難十五問》)
〔《素》〕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白話文:
秋天脈象像毛髮一樣,反常就是病。什麼是反常?脈象氣力強盛,是為過盛,病症顯露在外。氣力虛弱,是為不足,病症隱藏在內。冬天脈象像營氣一樣,什麼是營氣?冬天脈象代表腎臟,萬物都在此收斂儲藏,所以氣力沉穩而有節奏,這就是營氣,反常就是病。什麼是反常?氣力强勁像彈石一樣,是為過盛,病症顯露在外。氣力虛弱像數珠一樣,是為不足,病症隱藏在內。冬天脈象像石頭一樣,反常就是病。什麼是反常?氣力强盛,是為過盛,病症顯露在外。氣力虛弱,是為不足,病症隱藏在內。一年四季的變化,順應自然规律就是正常,逆反自然规律就是异常。脾臟的脈象是獨特的,代表土,孤獨而滋潤四旁。脾臟的好壞,能看得出來嗎?好的看不出來,壞的能看得出來。壞的怎麼看得出來?脈象像流水一樣,是為過盛,病症顯露在外。脈象像鳥嘴一樣,是為不足,病症隱藏在內。
〔《難》〕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十五難》)
〔《靈》〕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與。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遊行。客於胃,則夢飲食。客於大腸,則夢田野。客於小腸,則夢聚邑街衢。
白話文:
【難經】脾就像中間的土州,它平和穩定的狀態不容易被看出,只有在衰弱時才會顯現。就像麻雀啄食,像水流緩慢地滲透,這就是脾臟衰弱的表現。(第十五難)
【靈樞經】陰氣過盛時,夢境會出現穿越大水的恐懼;陽氣過盛時,夢境則會有火災的危機感;陰陽兩氣都過盛,夢境可能出現互相攻擊的場景。如果上部過盛,夢境會有飛翔的感覺;下部過盛,夢境則會有墜落的感覺。極度飢餓時,夢境可能出現尋找食物的場景;極度飽足時,夢境則會出現給予他人的場景。肝氣過盛時,夢境可能出現憤怒的情緒;肺氣過盛時,夢境可能出現恐懼、哭泣、振翅高飛的場景;心氣過盛時,夢境可能出現微笑、害怕的場景;脾氣過盛時,夢境可能出現唱歌的樂趣、身體沈重難舉的感覺;腎氣過盛時,夢境可能出現腰脊鬆弛、無法固定的情況。
對於這些十二種過盛的夢境,到了應該進行治療的時候,立即治療就會有效。如果厥氣(一種病理性的氣流)侵入心臟,夢境可能會出現山丘和煙火的景象;如果侵入肺部,夢境可能會出現飛行和看到奇特的金鐵物品的場景;如果侵入肝臟,夢境可能會出現山林樹木的景象;如果侵入脾臟,夢境可能會出現山丘、大湖、破敗房屋在風雨中的景象;如果侵入腎臟,夢境可能會出現站在深淵邊、沈溺在水中的場景;如果侵入膀胱,夢境可能會出現遊走的場景;如果侵入胃部,夢境可能會出現飲食的場景;如果侵入大腸,夢境可能會出現田野的場景;如果侵入小腸,夢境可能會出現聚集的城市街道的場景。
客於膽,則夢鬥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於股肱,則夢禮節拜起。客於胞䐜,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淫邪發夢說》)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心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補,寒瀉)補瀉各從其宜,逆從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補之,芍藥;肝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虛則補其母,腎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黃柏補腎;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補之。
白話文:
- 如果夢到爭鬥、訴訟或者自我傷害,可能代表膽經受影響。
- 若夢到親密接觸,可能代表陰器部分出現問題。
- 頸部的夢境可能暗示著項部有問題。
- 若夢到行走困難,可能與小腿(脛)相關。
- 夢到自己被斬首,可能是頸部或頭部問題。
- 夢到在深地或園中,可能與腳踝或腿部問題有關。
對於上述五種夢境,如果確診為某器官功能不足,可以通過相應的中藥進行調理和治療,以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
接著是關於不同臟腑的補瀉原則:
- 肝:味辛可補肝,酸可瀉肝。氣溫則補肝,涼則瀉肝。
- 心與小腸:鹹味可補心,甘味可瀉心。熱氣則補心,寒氣則瀉心。
- 脾胃:甘味可補脾,苦味可瀉脾。溫氣則補脾,寒氣則瀉脾。
- 肺與大腸:酸味可補肺,辛味可瀉肺。涼氣則補肺,溫氣則瀉肺。
- 腎與膀胱:苦味可補腎,鹹味可瀉腎。熱氣則補腎,寒氣則瀉腎。
對於肝臟而言:
- 若肝氣急躁,可食用甘味食物以緩解,如甘草。
- 若肝氣過盛,需食用辛味食物以疏散,如川芎。
- 用辛味食物補肝,如細辛。
- 用酸味食物補肝,如芍藥。
- 若肝虛弱,可用生薑、陳皮等補品。
- 若肝虛,應補其母臟(腎),可用熟地、黃柏等藥物補腎。
總之,在治療上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補或瀉,並遵循相應的原則。
補肝丸,四物湯,內加防風、羌活,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是也。
鎮肝丸,即瀉青丸去梔子、大黃是也。治肝虛,錢氏補腎地黃丸。(方見勞)
〔海〕肝實以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白話文:
【補肝丸】,以四物湯為基礎,加入【防風】和【羌活】,等量研磨成粉末,再煉製蜂蜜製成丸狀。
【鎮肝丸】,基於【瀉青丸】,去掉【梔子】和【大黃】。用於治療肝虛的情況,可使用錢氏的【補腎地黃丸】(詳細方子見於勞病部分)。
對於肝實(過度亢奮)的情況,可用【白芍】藥物來降火,若沒有其他症狀,則可以使用錢氏的【瀉青丸】。肝實時,應當「瀉其子」,因為心是肝的子宮,故可用甘草來降心火。
〔錢氏〕,瀉青丸
當歸(去蘆,焙稱),草龍膽(焙稱),川芎,梔子,川大黃(煨),羌活,防風(去蘆)
上各等分
為末,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一丸,煎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海藏云:東垣先生治癍後風熱毒翳膜氣暈遮睛,以此劑瀉之大效,初覺易治。)
〔仲〕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之氣,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木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必用之。
白話文:
【錢氏】,瀉【青丸】
【當歸】(去蘆頭,烘焙後計量),【草龍】膽(烘焙後計量),川芎,梔子,川大黃(烤熟後計量),羌活,防風(去蘆頭)
以上各藥按等份比例混合研磨,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以煎煮的【竹葉湯】和加熱後的砂糖水一同沖服。
(海藏說:東垣先生治療斑疹後所產生的風熱毒氣導致眼膜障礙、視力模糊,使用這種方劑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初期症狀較輕時容易治療。)
【仲】問道:高明的醫生為何要預防疾病?師回答:預防疾病的原則是,當看到肝出現問題時,要意識到肝氣會傳遞到脾,應當首先強健脾臟。在四季中,如果脾臟不受邪氣侵襲,就不需要補充。但許多中醫師不懂得這點,看到肝有問題時,不強健脾臟,只專注於治療肝。對於肝病,我們通常使用酸性藥物來滋養,使用苦味且稍經炒熟的藥物來輔助,並使用甘味藥物來調理。酸性藥物進入肝臟,苦味藥物進入心臟,甘味藥物進入脾臟。脾臟的問題可能傷害腎臟的氣息,腎氣衰弱,則水的運轉受阻。水運轉受阻,心火旺盛,傷害肺部,肺部受傷,金屬的氣息運轉受阻,金屬氣息運轉受阻,使肝木自然恢復。這是治療肝臟並強健脾臟的關鍵所在。若肝虛弱,則按照這個方法治療;若肝氣過盛,就不必使用此方法了。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准此。
〔垣〕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既肝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引用,瀉心火藥為君。還少丹,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既肝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木,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
白話文:
經典提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基本原則。其他器官的治療原則亦遵循此原則。
在診斷中,如果病徵來自外在,稱為實邪;若來自內在,則稱為虛邪。這表示孩子能夠使母親變得實邪,母親也能使孩子變得虛邪。
治療方法是:對於虛弱的情況,我們補充母親器官的能量;對於過度的情況,我們消減兒子器官的能量。舉例來說,如果肝臟受到心火的影響(即從前來的實邪),我們應當消減兒子的火能量。然而,我們不僅要消減火,十二條主要脈絡中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理論,所以我們應當在木的範疇內消滅火。因此,《標本論》指出:根本和表面,應先治本,再治標。
既然肝臟受到火邪的影響,我們首先在肝經的五個穴位中消滅火,行間穴即是其中之一。接著處理標症,即在心經的五個穴位中消滅火,少府穴就是這個位置。從藥物的角度來看,進入肝經的藥物用於引導,消滅心火的藥物為主藥。還少丹這種藥物,先處理標症,再處理本症。
如果肝臟受到水邪的影響,我們首先在腎經的湧泉穴中補強木的能量,這是在處理標症。接著在肝經的曲泉穴中消滅水,這是在處理本症。
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海〕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耆、甘草;心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乃心之母,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
〔錢氏〕,安神丸
麥門冬(去心,焙),馬牙硝,白茯苓,乾山藥,寒水石(研),甘草(各半兩),硃砂(一兩,研),龍腦(一字,研)
白話文:
藥物方面,入腎經的藥物為引子,補肝經的藥物為主藥。
心臟功能緩慢,要趕快吃酸味食物收斂它,比如五味子;心臟想要軟化,要趕快吃鹹味食物軟化它,比如芒硝;用鹹味藥物來補充心臟,比如澤瀉;用甘味藥物來瀉心火,比如人參、黃耆、甘草;心臟虛弱可以用炒鹽來補充;虛則補其母,肝臟是心臟的母親,可以用生薑來補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錢氏安神丸。
錢氏安神丸的藥方是麥門冬(去心,焙)、馬牙硝、白茯苓、乾山藥、寒水石(研)、甘草(各半兩)、硃砂(一兩,研)、龍腦(一字,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無時。
〔海〕八物定志丸,補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胸中邪熱,理肺腎。(此方補心,更俟同志定奪)
人參(一兩半),菖蒲,遠志(去心),茯神(去心),茯苓(去皮,各一兩),硃砂(二錢),白朮,麥門冬(去心,各半兩),牛黃(二錢,另細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湯下三十丸,無時。若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若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若心氣不足,加上黨參、茯神、菖蒲;若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若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若腎氣不足,加熟地、遠志、牡丹皮;若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若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白話文: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再與煉製的蜂蜜一起做成丸狀,每個丸子約有雞頭大小。每次服用半個丸子,用砂糖水溶解後任意時間服用。
【海八物定志丸】,能補充心神,安定魂魄,治療痰液和胸中的邪熱,調理肺和腎的功能。
- 人參(一兩半):增強免疫,滋補元氣。
- 菖蒲:開闊心神,清心醒腦。
- 遠志(去心):安神定志,消除焦慮。
- 茯神(去心):調節情緒,安定心神。
- 茯苓(去皮):利水滌濕,清心安神。
- 紅土(二錢):鎮靜心神,安撫焦慮。
- 白朮:健脾和胃,調理消化系統。
- 麥門冬(去心):潤肺養陰,滋潤心肺。
- 牛黃(二錢,細研):清熱解毒,平肝息風。
以上所有材料磨成細粉,再與煉製的蜂蜜一起做成丸狀,每個丸子約有桐子大小。用米飲湯送服三十個丸子,任意時間服用。
如果髓液不足,可增加生地黃、當歸;如果肺氣不足,可增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如果心氣不足,可增加黨參、茯神、菖蒲;如果脾氣不足,可增加白術、白芍藥、益智;如果肝氣不足,可增加天麻、川芎;如果腎氣不足,可增加熟地、遠志、牡丹皮;如果膽氣不足,可增加細辛、酸棗仁、地榆;如果神志不清,可增加紅土、預知子、茯神。
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錢氏〕瀉心湯
黃連(一兩,去須)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臨臥溫水調下。(海藏云: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乃實邪也,實則瀉其子)
〔錢氏〕,導赤散丹溪云:導赤散正小腸藥也)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白話文:
對於心臟功能過強或心火旺盛的情況,可以使用甘草來進行降火調節。如果沒有其他病症,可以使用錢氏方中的瀉心湯或者導赤散。
【錢氏瀉心湯】
- 黃連(一兩,去根)
將黃連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量從一字到半錢不等,睡前用溫水調服。據《海藏》記載,這是由易老單方發展而來,用於實邪的情況,即實火要通過瀉其相生之子來進行治療。
【錢氏導赤散】
- 生地黃
- 木通
- 甘草(各等份)
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加入竹葉七片,一同煮沸後減至五分,餐後溫服。另一版本可能不用甘草,而是使用黃芩。
請注意,這些建議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並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調整。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益黃散補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錢氏〕,益黃散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三錢煎服。(海藏云:此劑瀉脾以燥濕)
白話文:
脾臟如果過於濕潤,應該急時食用苦味的食物來去濕,像是白朮。如果脾臟的機能需要緩和,應當食用甘味食物來達到目的,甘草便是適當選擇。對於脾虛的情況,可以使用甘味的人參進行補充。若需排泄脾臟裡的濕氣,則可以使用黃連。對於脾虛的狀況,可以用甘草和大棗等甘味食物來補充。如果沒有其他病症,可以使用錢氏的益黃散來補充。按照中醫理論,當脾虛時,應該補充其「母」臟器的心,因此可以使用炒鹽來補充心臟。
錢氏益黃散:
陳皮(一兩),青皮(半兩),訶子肉(半兩),甘草(半兩),丁香(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到三錢,加水煎煮後飲用。(根據海藏的記載,此方劑用於清脾以去濕)
〔東垣〕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味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症,豈可反瀉其子,為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積食,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今立一方治胃中風熱,名人參安胃散。
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生甘草(半錢),炙甘草(半錢),白芍藥(七分),陳皮(一錢,去白),黃連(少許),白茯苓(四分)
白話文:
在東垣的醫學理論中,閻孝忠編輯了錢氏的方劑,以「益黃散」來補益脾土。他指出風氣旺盛會影響脾土,因此應該首先強化脾臟的功能。然而,對於脾土中是否為寒或熱,他認為都應使用補脾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同時,他也注意到有些藥物中含有丁香、青皮等辛熱成分,可能會傷害肺部,因此在治療脾虛時,不能對脾的子臟(即肺)進行反向的傷害,以免引發寒水反來侵擾土性。對於中寒導致的嘔吐、腹痛和拉肚子,以及口鼻中的氣息變冷的情況,「益黃散」可以神奇地治療這些病症。
然而,如果因為服用過量的熱性藥物(如巴豆)導致脾胃受損,或者在暑天因熱食導致脾胃受損而引起吐瀉,以及口鼻中的氣息變熱導致慢驚的情形,則不宜使用「益黃散」。現在有一個新的方劑,名為「人參安胃散」,專門用於治療胃部的風熱問題。
此方劑包含:
- 黃耆(二錢)
- 人參(一錢)
- 生甘草(半錢)
- 炙甘草(半錢)
- 白芍藥(七分)
- 陳皮(一錢,去除白色部分)
- 黃連(少量)
- 白茯苓(四分)
上為粗末。每服水二盞,煎五沸,去渣。溫服。
〔海〕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瀉黃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錢氏),瀉黃散
藿香(七錢),山梔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二兩),防風(四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清汁服。(海藏云:此劑瀉。肺熱。)
白話文:
上部的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杯水,煎至五沸後,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若脾臟實滿,使用枳實來消減;若沒有其他病症,則使用錢氏的瀉黃散來消減。脾主土,肺主金,脾是肺的母臟,所以若脾臟實滿,則需用桑白皮來消減肺部。
(錢氏),瀉黃散
藿香(七錢),山梔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二兩),防風(四兩)。
以上材料研磨後,與蜜酒一起微火炒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煎煮,取清汁服用。(海藏認為,此方能清肺熱。)
〔海〕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肺虛以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補肺阿膠散主之。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
〔錢氏〕,補肺阿膠散
阿膠(一兩,半炒),黍黏子(一兩,炒香),馬兜鈴(半兩,炒),甘草(一錢,炒),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
白話文:
肺部如果出現氣往上衝的情況,應該急著食用苦味的食物來進行緩解,例如訶子皮或黃芩。肺部需要收斂時,應急食酸味食物,如白芍藥。對於肺部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五味子來補充。若肺部有過度的燥熱,則可用桑白皮來清熱。如果肺部只是虛弱,那麼以五味子補充即可。
如果沒有其他病症,可以使用錢氏的補肺阿膠散來調理。對於虛弱的情況,通常會補充相生的臟器,而脾是肺的生母,因此可以使用甘草來補脾。
錢氏的補肺阿膠散配方如下:阿膠(一兩,半炒)、黍黏子(一兩,炒香)、馬兜鈴(半兩,炒)、甘草(一錢,炒)、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食後。(海藏云:杏仁瀉肺,非若人參、天冬、麥冬之補也,當以意消息之)
〔海〕肺實以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主之。實則瀉其子,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錢氏〕,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炒黃),地骨皮(一兩),甘草(半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粳米百粒同煎,食後服。易老加黃連。(海藏云:治肺熱傳骨蒸熱,自宜用此、以直瀉之,用山梔、黃芩方能瀉肺,但當以氣血分之)
白話文:
上級的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於餐後服用。
(海藏說:杏仁可以清肺,不像人參、天冬、麥冬那樣補益,應根據情況斟酌使用)
[海]對於肺部實熱的情況,使用桑白皮來清熱。如果沒有其他病症,主要使用「瀉白散」進行治療。肺熱則應清肺,腎是肺的子臟,因此使用澤瀉來清腎。
[錢氏],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炒至黃色),地骨皮(一兩),甘草(半兩,炒)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加入一百粒的粳米一同煮沸,餐後服用。李時珍在配方中加入了黃連。(海藏說:對於肺熱傳導到骨骼產生的熱症,適合使用此方,通過直接清肺來治療,使用山梔、黃芩也能清肺,但應該區分氣血不同狀況來使用)
〔海〕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咸瀉之,澤瀉;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
〔垣〕腎有兩枚,右為命門相火,左為腎水,同質而異性也。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云:氣化精生,味和形長。無陰則陽無以化,當以味補腎真陰之虛,陰本既固,陽氣自生,化成精髓。若相火陽精不足,宜用辛溫之劑,世人用辛熱之劑,治寒甚之病,非補腎也(《難經》云: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名,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
白話文:
【海】腎臟喜燥惡濕,應急食辛味食物以潤燥,使用知母、黃柏。腎臟需堅硬,應急食苦味食物以堅實,使用知母。以苦味補腎,使用黃柏;以鹹味排泄,使用澤瀉。腎虛時,可用熟地、黃柏來補腎。
【垣】腎臟有兩個,右邊是命門相火,左邊是腎水,兩者質地相同但性質不同。經典提到:形態不足時,應以溫煦的氣息滋養;精氣不足時,應以味道豐富的食物補充。又說:氣的轉化能生成精氣,味道的調和能促進形態的成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形成,應該以味道滋補腎臟真陰的虛弱,陰氣基礎牢固後,陽氣自然生長,化育出精氣。如果相火與陽精不足,應使用辛溫的藥物,世人常誤用辛熱藥物來治療寒症,這並非補腎的方法(《難經》提到:五臟各有獨特之音,唯腎獨有兩個聲音,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腎的兩個名稱,並非都是指腎,左邊的為腎,右邊的為命門。命門是所有精靈藏身之地,也是原氣的連繫點。)
故曰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左腎屬水,水不足則陰虛,宜補腎丸。
龜板(酒炙,四兩),知母(酒浸,炒),黃柏(炒焦,各三兩),乾薑(一兩)
上為末,粥丸。一方無姜,有側柏葉,用地黃膏為丸。
補血丸
龜板(酒炙黃),黃柏(炒),知母(炒,各三兩),生乾薑(一兩),杜牛膝(二兩)
白話文:
古人曾說,男性以藏精為主,女性以系帶胎兒為主,因此知道腎臟的功能是一致的。左腎屬水,如果水不足會導致陰虛,適合服用「補腎丸」。
- 龜板(酒炙,四兩):用酒炙製的龜板。
- 知母(酒浸,炒):用酒浸泡後再炒制的知母。
- 黃柏(炒焦,各三兩):炒至焦黃的黃柏。
- 幹薑(一兩):乾燥的薑。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加入粥做成藥丸。另外一種配方則不使用薑,而添加了側柏葉,並且使用地黃膏來做成藥丸。
-
補血丸
-
龐板(酒炙黃):用酒炙製的龜板,呈黃色。
-
黃柏(炒):炒製的黃柏。
-
知母(炒,各三兩):炒製的知母。
-
生乾薑(一兩):未經過任何加工的新鮮薑。
-
杜牛膝(二兩):一種草本植物的根部。
上為末,粥丸。
固真丸
龜板(醋炙,二兩),虎骨(酥炙,一兩),蒼耳(酒蒸九次,三兩),生地(薑汁製炒),柏皮(半兩),乾薑(三錢),烏藥(半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
〔垣〕,三才封髓法丹,降心火,益腎水。
麥門冬(去心),熟地,人參(各半兩),黃柏(炒,三兩),甘草(炙,七錢半),縮砂仁(一兩半)
上為細末,水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蓯蓉半兩,作片,酒浸一宿,次日煎至三五沸,去渣送下前丸子,空心服。
白話文:
固真丸
成分如下:
- 鳥龜板(醋炙後使用,兩兩兩)
- 虎骨(酥油炙烤後使用,一兩一兩)
- 蒲公英(酒浸九次後使用,三兩三兩)
- 生地(用薑汁製成並炒過後使用)
- 柏樹皮(半兩半兩)
- 幹薑(三錢三錢)
- 烏藥(半兩半兩)
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藥丸。
麥門冬(去心後使用,半兩半兩)、熟地、人參(各半兩半兩)、黃柏(炒後使用,三兩三兩)、甘草(炙烤後使用,七錢半七錢半)、縮砂仁(一兩半一兩半)。
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細粉,用水調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
每次服用五十個丸子,用半兩蓯蓉,浸泡在酒中一夜後,第二天煮至三五沸騰,去除渣滓,然後服用前一個藥丸,空腹時服用。
右腎屬火,火不足則陽虛,宜八味丸。
〔垣〕,八味丸,治腎氣虛乏,下元傷憊,臍下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面色痿黃或黧黑,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小腹急痛,小便不利,並宜服之。脾惡濕,腎惡燥,古人制方益腎,皆濕潤之藥也。故八味丸,仲景謂之腎氣丸,以熟地黃為主。
熟地(補腎水真陰,八兩),肉桂(補腎水真火,一兩),丹皮(補神志不足,三兩),附子(能行諸經而不止兼益火,一兩),白茯苓(能伐腎邪濕滯,三兩),澤瀉(去胞中留垢及遺溺,三兩),山茱萸(治精滑不禁,四兩),乾山藥(能治皮毛中乾燥酸濕,四兩)
白話文:
右腎相應五行屬火,當火力不足時會導致陽氣虛弱,適宜服用「八味丸」。
八味丸適用於腎氣虛弱、下元受損,腹部疼痛,夜晚頻尿,腳膝疲軟無力,面無血色或呈黑褐色,以及虛弱勞累,口渴愛喝水,腰部沈重疼痛,小腹緊繃疼痛,小便不順暢等症狀,均適合服用此藥。古人製方以補腎,多用具有濕潤性的藥物,因此八味丸被張仲景稱為「腎氣丸」,其中以熟地黃為主藥。
配方如下:
熟地黃(補腎中真正陰液,用量為八兩),肉桂(補腎中真正火力,用量為一兩),丹皮(補精神與心志的不足,用量為三兩),附子(能流通行經絡且增強火力,用量為一兩),白茯苓(能消腎中邪氣與濕氣,用量為三兩),澤瀉(清除膀胱中積存的污垢和遺尿,用量為三兩),山茱萸(治療精液過度流失,用量為四兩),乾山藥(能調理皮膚乾燥與濕熱,用量為四兩)。
上八味為細末,煉蜜丸。皆君主之藥也。若不依易老加減,服之終不得效。若加五味子,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之劑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錢氏〕,地黃丸加減法,如陽事多痿不振,依今方;然夏月減附子(三停精完全減桂附,只六味);血虛陰衰,熟地黃為君;精滑,山茱萸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黃或白,茯苓為君;小便淋漓,澤瀉為君;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盛,心氣不足,牡丹皮為君;皮膚澀干,山藥為君。以上言為君者,其分兩用八兩,其乾地黃,只依為臣分兩,余皆同。
〔《保命》〕,金剛丸,牛膝丸,煨腎丸(並見虛損門)
白話文:
上八種草藥要研磨成粉末,再煉製成蜂蜜丸。這些都是主藥。如果不按照易老的指示增減用量,服用後是不會有療效的。如果加入五味子,則成為腎氣丸,是一種模仿自然、形似藥物的劑型。這代表了增強內在能量來消滅陰暗,壯大水性主導來限制太陽光芒。
根據錢氏的地黃丸調整方法,如果性功能多衰弱無法提振,可以依照這個配方;然而夏天要減少附子(只有三份精純的減少肉桂和附子,只剩下六味)。如果血虛陰衰,熟地黃就是主要成分;如果精液滑出,山茱萸就是主要成分;小便量多或少,或者呈紅色、黃色或白色,茯苓就是主要成分;如果小便滄瀝不盡,澤瀉就是主要成分;如果心虛,腸胃積熱,心火旺盛,心氣不足,牡丹皮就是主要成分;如果皮膚乾澀,山藥就是主要成分。在提到為主藥的部分,其用量使用八兩,熟地黃只按照為臣藥的用量來使用,其他都相同。
根據《保命》一書,金剛丸、牛膝丸、煨腎丸(都在虛損門中提及)。
〔海〕,離珠丹,又名神珠丹。治下焦陽氣虛乏,臍下腹冷痛,足胻寒而逆。
杜仲(炒,去絲,三兩),萆薢(二兩),訶子(煨,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巴戟(酒浸去心,三兩),胡桃(一百個,去皮),硃砂(另研,一兩半),縮砂仁(半兩)
上為末,酒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白話文:
【海】,【離珠丹】,又稱為神珠丹。用於治療下焦陽氣不足,肚臍下方腹部感到寒冷且疼痛,腳踝部位冰冷並有逆冷感。
【杜仲】(炒過,去纖維,三兩份),【萆薢】(二兩份),訶子(煨熟,五個),【龍骨】(一兩份),【破故紙】(三兩份),巴戟(以酒浸泡去除中心部分,三兩份),【胡桃】(一百個,去皮),硃砂(單獨研磨,一兩半份),縮砂仁(半兩份)。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酒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用硃砂作為包衣。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時可用溫酒或加鹽的熱水送服。
還少丹,大補心腎脾胃,一切虛損,神志俱耗,筋力頓衰,腰腳沉重,肢體倦怠,血氣羸乏,小便渾濁。
乾山藥,牛膝(酒浸),遠志(去心),山茱萸(去核),白茯苓,五味,巴戟(酒浸,去心),肉蓯蓉(酒浸),石菖蒲,楮實,杜仲(去絲),舶上茴香(各一兩),薑汁(一兩),枸杞(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同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食前。五日覺有力,十日精神爽,半月氣壯,二十日目明,一月夜思飲食,冬月手足常暖,久服令人身體輕健,筋骨壯盛,怡悅顏色,壽延難老。更有加減法,如熱,加山梔子一兩;心氣不寧,加麥門冬一兩;少精神,加五味子一兩;陽弱,加續斷一兩。常服固齒牢牙,永無瘴瘧。
白話文:
還少丹,大補心腎脾胃,所有虛弱損傷,精神與意志皆消耗殆盡,筋骨力氣突然衰退,腰部與腳部沈重,四肢疲倦,血氣虛弱,小便混濁。
乾山藥,牛膝(以酒浸泡),遠志(去除內心),山茱萸(去除核),白茯苓,五味,巴戟(以酒浸泡,去除內心),肉蓯蓉(以酒浸泡),石菖蒲,楮實,杜仲(去除纖維),舶上茴香(各自一兩),薑汁(一兩),枸杞(一兩半)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與煉製的蜂蜜和紅棗肉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日服用三十顆,可用溫酒或鹽水吞服,每天三次,在餐前進行。五天後會感到力量增加,十天後精神煥發,半月後氣勢壯闊,二十天後眼睛明亮,一個月後夜晚能思考飲食之事,冬季手腳常保持暖和。長期服用能使人身體輕盈健壯,筋骨強健,面容光彩,延年益壽,不易衰老。另有調整方法,若體熱,可添加山梔子一兩;心神不安,可添加麥門冬一兩;缺乏精神,可添加五味子一兩;男性功能減弱,可添加續斷一兩。經常服用可以固齒牢牙,永無瘴瘧之憂。
婦人服之,容顏悅澤,暖子宮,去一切病。
水芝丸(方見小便數門)
〔丹〕玉女長春不老丹
牛膝根汁、蒼耳根汁各二碗,不可入水,和一處,瓷器熬成膏,如稠蜜。金罌子為末散半斤,用不去皮蓮子實、豭豬肚(即羯豬肚)蒸熟,取蓮子曬乾四兩,和前二末膏子丸如梧子大,溫酒下廿丸。一月身和暖,二月覺精神,服一料驗甚。
白話文:
對於女性來說,這藥方能讓臉色紅潤有光澤,調理子宮,祛除各種疾病。
【水芝丸】(配方詳見小便數門)
【玉女長春丹】(配方詳見不老丹)
牛膝根汁與蒼耳根汁各兩碗,不可加水,混合在一起,用瓷器慢火熬煮成膏狀,類似濃蜜。再將金罌子研磨成粉末,總共半斤。用不去皮的蓮子、獠豬肚(即羯豬肚)蒸熟,取出乾燥的蓮子四兩,與前面兩種粉末膏狀物混合,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溫熱的酒吞下二十粒。一個月後身體會感到舒適暖和,兩個月後會覺得精神充沛,服用一次這種配方就能驗證效果。
〔海〕腎實須澤瀉瀉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治脈洪而實,錢氏地黃丸加生地黃,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脈實。若右尺洪實,以鳳髓丹瀉之。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從後來者,此為虛邪。雖水為虛邪,則木本虛矣。經曰:母能令子虛。假令火在木之分,是從前來者,此為實邪。雖火為實邪,則木本實矣。經曰:子能令母實。假令兩手脈弦,無表證,乃東方實也,是西方不足也。緣母虛所致,宜大補其脾土,微補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木。
雜症諸論云:先調其氣,次治諸疾。況此本經不足的證也。《難經》云:東方實,是西方虛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補其虛,此之謂也。此證當以溫藥補肺,以氣藥燥劑為用。如正氣已勝,當再服泄火瀉風之藥,清鬲涼上,勿令入胃,此為全治,用益黃加白朮、半夏、茯苓、甘草。如酒病得之,加澤瀉,治手足陽明二燥。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腎」的健康維系著人體的生理功能。對於腎實(腎氣過盛)的情況,應使用澤瀉這種藥物進行治療。然而,腎本身並非實質器官,因此不應該進行直接的「瀉」療法。錢氏所提出的補腎藥方「地黃丸」,並沒有專門用於治療腎實的藥物。對於脈象洪實(脈搏強壯、有力)的狀況,可以將錢氏的地黃丸加入生地黃,並且去除山茱萸來使用。這方法適用於治療左手脈實的問題。
若右尺脈洪實(右側尺脈強壯、有力),則可以使用「鳳髓丹」來進行治療。
如果水氣影響到木(肝)的部位,這通常被視為虛邪(虛弱的邪氣)。雖然水氣是虛弱的邪氣,但肝本來就是虛弱的。經典中提到,母能令子虛(即肝能影響腎)。如果火氣影響到木(肝)的部位,這則被視為實邪(強烈的邪氣)。雖然火氣是實邪,但肝本來就是實質的。經典中提到,子能令母實(即肝能影響心)。如果雙手脈象呈弦狀,無外在表徵,則代表肝氣過盛,同時也反映西方的元素(金)處於不足狀態。這是因為母虛(腎虛)導致的,應當對脾(土)進行大規模的補充,對肺進行輕微補充,對火進行大規模的洩除,對木進行輕微的洩除。
根據「雜症諸論」的觀點,首先應該調整氣血,其次再治療各種疾病。由於此處涉及的是經典中確切的不足之證。《難經》中提到,東方實(肝氣過盛)實際上代表了西方的虛(金氣不足)。又提到,欲洩其邪,先補其虛,即是這個原則。對於這樣的病症,應當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補充肺,使用氣血調理的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如果正氣已經恢復,則應該再次服用洩火、瀉風的藥物,清腸涼上,避免藥物進入胃部,這是全面治療的方法,可以使用益黃加白朮、半夏、茯苓、甘草。如果因飲酒過量導致病症,則應該添加澤瀉,以治療手足陽明二燥(乾燥)的問題。
益黃者,燥濕而補氣也。實瀉黃也。泄火瀉風,用瀉青之類,羌活、防風、生地黃、甘草、黃連等分,黃芩倍之。凡用藥,補即用各方之生數,如理中丸、建中湯是也。瀉即用各方之成數,七宣丸是也。
白話文:
"益黃"指的是調節體內的乾濕平衡並補充氣血。這是實行「瀉黃」治療的方式,主要是為了清熱和除風。使用像羌活、防風、生地黃、甘草、黃連等藥物,其中黃連的份量會是其他藥物的兩倍。一般來說,在使用藥物時,補充時會使用各種藥物的生長數量,例如理中丸或建中湯就是這樣。當需要排出時,則會使用各種藥物的成熟數量,例如七宣丸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