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2)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2)
1. 治上下法
〔《素》〕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此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盛而下虛,故其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陰陽應象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䐜脹,肢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白話文:
古人認為,天地之間西北方向屬陰,而東南方向屬陽,因此人的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亮,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強健。這是因為東方屬陽,陽氣上行,導致上半身充盈,下半身虛弱,所以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西方屬陰,陰氣下行,導致下半身充盈,上半身虛弱,所以耳目不靈敏而手足靈活。
因此,當人體受到邪氣侵襲時,若邪氣在上,則右半身更容易受到影響;若邪氣在下,則左半身更容易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天地陰陽的力量無法完全平衡,所以邪氣更容易在不平衡的地方停留。
例如,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邪氣停留於足少陰巨陽經脈,嚴重時會影響腎臟;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邪氣停留於足少陽厥陰經脈,嚴重時會影響肝臟;腹滿䐜脹,肢膈胠脅,下厥上冒,邪氣停留於足太陰陽明經脈;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邪氣停留於手陽明太陰經脈。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五臟生成篇》)
〔《靈》〕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
〔垣〕:兩寸脈實(謂之陽盛陰虛,下之則愈),兩寸脈俱虛(謂之陰陽皆虛,補陰則陽竭,補陽則陰竭,宜調之以甘藥),兩寸脈不足,求之於地,地者脾胃也(當從陰引陽)。兩寸脈短小。乃陽氣不足,病在下也,謂之陰盛陽虛,取之下陵、三里,補瀉無形,是謂導氣同精,治在五亂中取法,乃不足病也。當取穴於腹募氣海臍下一寸五分,甚者取三里、氣衝,以毫針引之。
兩關脈俱實(上不至發汗,下不至利大便,宜芍藥湯瀉其土實),兩關脈俱虛(脈沉細宜服理中湯,脈弦遲宜服建中湯,盛加黃耆、附子之類),兩尺脈俱實(是陰盛陽虛,汗之則愈),兩尺脈俱虛(宜服姜附湯補陽。問何陰虛而補陽?曰:陰本根於陽是也。仲景云:兩尺脈俱虛者,不宜下,下之則為逆,逆者死),兩尺脈或不見,或短小,病在天上,求之於五臟背俞,或血絡經隧伏火(是天上有陰火,故陽不收藏也。又《難經》云:下部無脈,或兩尺竭絕,乃為食塞,當吐)。
白話文:
心煩頭痛,病根在膈膜,影響到手部的陽明經和少陰經。
《靈樞》指出,下半身虛弱則會昏厥,下半身充盈則會發熱;上半身虛弱則會頭昏眼花,上半身充盈則會發熱。
垣曰:寸關脈皆實,代表陽盛陰虛,瀉下即可痊癒;寸關脈皆虛,代表陰陽皆虛,補陰會導致陽氣衰竭,補陽會導致陰氣衰竭,需用甘味藥物調和;寸關脈不足,需向下探尋病根,脾胃虛弱,應從陰引陽;寸關脈短小,代表陽氣不足,病在下半身,是陰盛陽虛,需取下陵、三里穴位,補瀉無形,引導氣血,治五亂之病;應取穴於腹部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嚴重者取三里、氣衝穴,用毫針引導氣血。
寸關脈皆實,表示上半身無法發汗,下半身無法通便,應服用芍藥湯瀉去脾土的實熱;寸關脈皆虛,脈沉細者應服用理中湯,脈弦遲者應服用建中湯,虛弱者可加黃耆、附子等藥;尺脈皆實,代表陰盛陽虛,發汗即可痊癒;尺脈皆虛,應服用姜附湯補陽。問為何陰虛而補陽?因為陰氣本源於陽氣;仲景說尺脈皆虛不宜瀉下,瀉下則逆,逆則會致命;尺脈不見或短小,病在頭部,需探尋五臟背俞穴,或血絡經隧伏火,代表頭部有陰火,陽氣無法收藏;《難經》指出下部無脈或尺脈皆絕,是食物阻塞,需催吐。
〔《素》〕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顈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脈要精微論》)。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耦制小其服也,遠而奇耦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至真要論》。遠近,言臟腑之位也)
〔潔〕病在上為天,煎藥宜武,宜清服,宜緩飲,制度宜炒酒(洗浸)。病在下為地,煎藥宜文,宜濃服,宜急飲。
〔垣〕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心下者,先藥而後食。凡用黃芩、黃連、半夏、知母,病在頭面及手皮膚者,須用酒一鍾,借酒力以上升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降熟升。
白話文:
疾病來得快去得慢,上半身實證下半身虛證,稱為厥顈疾;疾病來得慢去得快,上半身虛證下半身實證,稱為惡風。補上半身要緩慢,補下半身要迅速。急則藥物氣味濃厚,緩則藥物氣味清淡,要根據病情調整用藥。治療遠處病症,藥物氣味要適當,不要過量,也不要超出用藥規範。所以,調和氣血的原則是,近處病症要少量服藥,遠處病症要大量服藥。
服藥量多則服藥次數少,服藥量少則服藥次數多,多則九分,少則二分。遠近指的是臟腑的位置。
上半身有病就好比天,煎藥要猛火,藥物要清淡服用,喝藥要緩慢,用藥方法要炒酒(洗浸)。下半身有病就好比地,煎藥要文火,藥物要濃郁服用,喝藥要快。
上半身的病症,服藥次數可以多一些,但劑量要少;下半身的病症,服藥次數可以少一些,但劑量要多。劑量少則滋養上半身,劑量多則峻補下半身。心上部位的病症,要先吃飯後服藥;心下部位的病症,要先服藥後吃飯。凡是用黃芩、黃連、半夏、知母治療頭面及手部皮膚病症的,要用一碗酒,借酒力向上升發。咽喉以下、肚臍以上的病症,要用酒洗藥;下半身的病症則用生藥,總之,生藥下行,熟藥上行。
凡諸藥根在上者,中半以上者,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者,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上焦者用根,下焦者用梢,則根升而梢降也。去下部之疾者,其丸極大而光,治中焦之疾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稀麵糊取其易化,水浸宿蒸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又易化也。
〔羅〕東垣先生治消渴,以甘露飲子劑為粗散,時時以舌舐之,取膈上停留,此劑之緩也。治心煩欲吐,怔忪不安臥,以辰砂安神丸,如米大,津液下十餘丸,此近而奇耦,制小其服也(心肺在上為近。劑小者,不令下行故也)。治臊臭,制瀉肝湯,其說云:《難經》論心主五臭,入肝為臊臭,此其一也。
白話文:
藥材的根部生長在土壤上半部,氣脈向上,以長出苗來為根;生長在土壤下半部,氣脈向下,以深入土中為梢。治療中焦、上焦的病症用根部,治療下焦的病症用梢部,這樣根部向上升,梢部向下降。治療下部疾病的藥丸要做的很大很光滑,治療中焦的藥丸要小一些,治療上焦的藥丸要做的很小。稠麵糊因為化得慢,藥效可以到達下焦;稀麵糊因為容易化,藥效就比較容易消失;將蒸餅浸水做成的丸藥或滴水成丸的藥丸,也容易化。
東垣先生治療消渴症,用甘露飲子的藥方,劑量大且疏散,讓病人時時以舌頭舔舐,使藥物停留在膈膜之上,這是因為藥性緩慢的緣故。治療心煩欲吐、神志恍惚、睡不安穩的症狀,用辰砂安神丸,藥丸大小如米粒,服用十幾粒,藥效能到達下焦。這是因為心肺在上方,所以藥效到達下焦比較快,而且藥丸小,避免藥效往下走。治療臊臭症,用瀉肝湯,因為《難經》中說心主五臭,入肝為臊臭。
用柴胡苦平微寒為君,佐以龍膽苦寒以瀉心火,澤瀉、車前子甘鹹寒平淡滲肝之邪,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多用水煮頓服之,此制之急也。以下焦陰虛制滋腎丸,以黃柏大苦寒為君,知母苦寒為佐使,桂甘辛大熱為臣,用丸如雞頭實大,空心沸湯下百餘丸,此遠而奇耦,制大其服也。
〔《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至真要論》。王注云:高者抑之,制其勝也。下者舉之,濟其弱也)
白話文:
用柴胡苦寒微涼為主藥,搭配龍膽苦寒瀉去心火,再用澤瀉和車前子甘鹹寒平淡滲出肝臟的邪氣,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多用水煎煮後立即服用,這是急症的應急之法。
如果出現下焦陰虛,則服用滋腎丸來治療,以黃柏大苦寒為主藥,知母苦寒為輔,桂枝甘辛大熱為臣藥,丸藥做成像雞頭一樣大小,空腹用沸水送服一百多粒,這是遠期治療的方法,以藥物強效持久。
根據《素問》所說:「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這就如同《至真要論》中王注所說:「高者抑之,制其勝也。下者舉之,濟其弱也。」
〔海〕熱在至高之分,故用輕劑,從高抑之,治從緩也。若急服之,上熱未除,中寒生矣(如治大頭痛,用酒煨大黃及黃連、芩、甘草、黍黏子煎湯,細細呷之之類是也)。
〔《局方》〕,養正丹方見眩運門)
(垣),柴胡調經湯,一婦人經候黑血凝結成塊,左廂有血瘕,水瀉不止,谷有時化,有時不化。東垣云:經漏不止,是前陰之氣血已下脫矣。水瀉數年不愈,是後陰之氣血下陷,亦已脫矣。是病人周身之氣,常行秋冬之令,久沉久降,當大舉大升,以助春夏。次用四物,隨顯證加減。(調經湯方見血崩)
白話文:
治療熱症時,由於熱氣在上焦,應使用輕柔的藥物,從上往下抑制熱氣,緩慢地治療。如果急於服用重藥,上焦的熱氣還沒消除,反而會導致中焦寒氣產生。例如治療嚴重的頭痛,可以用酒煨大黃、黃連、黃芩、甘草、黍黏子煎湯,慢慢地喝。
《局方》中的養正丹方可用於治療眩暈。
東垣認為,柴胡調經湯可用於治療經血不調、黑血凝結成塊、左側腹部有血塊、水瀉不止、有時能消化食物,有時不能消化的婦女。經血不止,說明前陰之氣血已下脫;水瀉數年不愈,說明後陰之氣血下陷,也已脫離。這說明患者周身之氣常處於秋冬之令,久沉久降,應當大力提升,以助春夏之氣。因此,可以服用四物湯,並根據症狀加減用藥。調經湯可用於治療血崩。
〔丹〕一婦人產後有物如衣裙,半在腹,半在席,醫不能曉。先生曰:此子宮也。氣血虛,隨子而下不能入,即與黃耆、當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以外攻之法,而用五倍子作湯洗濯,皺其皮使緩斂,頃之子宮上。先生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兒,無憂也。已而果然。
〔《靈》〕陷下則灸之(東垣云:陷者皮毛不任風寒,知陽下陷也。其脈雖數,中必得細,強而緊小,或沉澀覆其上,知其熱火陷下也。雖脈八九至,甚數疾,而陰脈覆其上者,可灸。陰脈者細強緊小沉澀是也)。
白話文:
一位婦人產後,腹中有一物形狀像衣裙,一半在腹部,一半在席子上,醫生無法理解。一位先生說:「這是子宮,由於氣血虛弱,隨著孩子下降後無法回到原位,就用黃耆、當歸的藥方,再加入升麻來提升它,並且用外治的方法,以五倍子熬湯清洗,讓子宮收縮,不久子宮就上去了。」先生安慰婦人說:「三年後可以再生孩子,不用擔心。」後來果然如先生所言。
陷下就要灸治。東垣說:陷下是指皮膚和毛髮不能抵禦風寒,表示陽氣下降。雖然脈象很快,但一定摸起來細小、強勁而緊縮,或沉澀覆在脈象上面,這就表示熱火下降。即使脈象每分鐘跳動八九次,非常快且急促,但陰脈覆在上面,就可以灸治。陰脈就是細小、強勁、緊縮、沉澀的脈象。
〔《素》〕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五常政大論》)
〔丹〕: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以痢藥治之加劇。丹溪云:此積痰病也。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而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又治一老人泄痢,百方不應,膈悶食減,丹溪與吐劑,吐出膠痰升許,而痢止。
(詳見久痢。此上二法,亦下者舉之之意。夫小便不通,氣血壅塞於下焦也。泄瀉日久,氣血降沉於下焦也。今大吐之,則一身血氣皆升浮而復於上焦,則下之壅塞者流通,降沉者升舉,故皆痊也)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氣逆的病人,若病在上則要取治於下,病在下則要取治於上,病在中間則要取治於旁。
《丹溪心法》中記載:有一男子小便不通,醫生用治療痢疾的藥物治療,結果病情加重。丹溪先生說,這是積痰導致的疾病。積痰在肺,肺屬上焦,膀胱屬下焦,上焦閉塞,就會導致下焦不通,就像一個滴水的容器,必須上方的開口暢通,下方開口的水才能流出來。於是丹溪先生用方法讓病人吐痰,吐完後,病症就消失了。又有一位老人患泄瀉,試過很多方法都不見效,而且胸悶食慾不振,丹溪先生給他服用吐劑,吐出膠狀痰液,約有手指高,泄瀉就停止了。
(詳細內容請參閱久痢的治療方法。這兩個案例,都是下者舉之的意涵。小便不通,是氣血壅塞於下焦;泄瀉日久,是氣血降沉於下焦。現在用大吐的方法,就能讓全身氣血都上升浮游到上焦,下焦壅塞的就能流通,降沉的就能升舉,所以都能痊癒。)
病在上,取之下,如噦逆、喘滿、上氣者,灸臍下丹田、三里,引氣下降,其病立痊之類是也。
〔王注〕:上盛不已,吐而脫之。下盛不已,下而奪之。
〔《保》〕仲景云:傷寒三四日,邪氣未傳於裡,止用瓜蒂散吐而瘥,豈可汗也。又傷寒六七日,胸中微悶,不欲言,懊惱昏眩,無下證,仲景梔子湯吐之立可。又云:中風不知人事,亦不須發汗,喉中呷喝有聲,用稀涎散吐之。又云:風頭痛,若不吐涎,久則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瘥。
白話文:
如果病症在上面,就要採取向下引導的方式治療,像是喉嚨有異物感、呼吸困難、氣喘等症狀,可以灸臍下丹田和足三里穴位,引導氣往下走,病症就能立刻痊癒。
又暴嗽風涎上壅,咽塞不利,茶調散吐之;陽癇久不愈,未成癡呆,用導涎散吐之;又陰癇,用三聖散吐之。又膏粱之人,多食生鱠,化蟲伏於胸中,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用藜蘆散吐之。又久患脅痛,諸藥不能治,用獨聖散加蠍梢半錢吐之。諸癇不時發作,不知人事,用半生熟湯吐之。
暗風病久不瘥,發過如舊,用鬱金散吐之。痎瘧久不瘥,發寒熱無時,用常山散吐之。蛟龍瘕痛,腹脹如鼓,久不愈欲死,用糖球散吐之,吐出其物形如蜥蜴,長七八寸,亦可。一人初患傷寒,飲冷,心腹悶,身熱,見食則啘,用赤小豆散吐之。婦人筋攣急痛,用神應散吐之。
白話文:
如果突然猛烈咳嗽,痰液上涌堵塞喉咙,吞咽困难,可以用茶调散来吐出痰液;阳痫病久治不愈,还没有发展成痴呆,可以用导涎散来吐出痰液;阴痫病可以用三圣散来吐出痰液。又或者,经常吃山珍海味,又喜欢吃生鱼片的人,容易在胸腔内积聚虫积,导致胸闷气短,吞咽困难,可以用藜芦散来吐出虫积。另外,久患肋痛,服用其他药物都没效的,可以用独圣散加入半钱蝎梢来吐出病气。各种癫痫病发作时,患者失去意识,可以用半生熟汤来吐出邪气。
暗风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可以用郁金散来吐出病气;疟疾久治不愈,寒热交替发作,可以用常山散来吐出病气。蛟龙瘕痛,腹部胀得像鼓一样,久治不愈,快要死掉了,可以用糖球散来吐出病气,吐出的东西形状像蜥蜴,长七八寸,这也是可以的。如果有人刚患上伤寒,喝了冷东西后,心腹闷痛,发烧,看到食物就恶心,可以用赤小豆散来吐出病气。女人筋挛疼痛,可以用神应散来吐出病气。
或曰:筋病吐之何為?答曰:木鬱達之。所謂達者,令其條達。或又有打撲墜損,先吐之,用金花散;後下之,用承氣湯。蓋承者,順也。偏枯證半身不遂者,用追風散吐之。頭風后,有目疾,眼有半明可救者,用防風散吐之。小兒上喘嘲熱,先用鬱金散吐之,後用鎮涎散下之,立效。
治顛狂病久不已,用三聖散吐之,後大下之。諸風掉搖,目直不知人事,便可用懸頭膏吐涎,立效。胸膈滿,背痛,或臂疼,可先用祛風湯吐之,後服烏藥散。厲風或瘡瘍惡瘡,便用三聖散吐之,後服苦參丸。諸厥氣,中風不省人事,便用神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立效。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亦用神聖散吐之,吐後汗下之,效。
白話文:
有人問:筋病可以用吐法嗎?回答:可以用,稱為「木鬱達之」。所謂「達」,就是讓經絡舒暢的意思。如果有人被打傷、跌倒或損傷,可以先用金花散吐出濁氣,之後再用承氣湯瀉下去。因為「承」指的是順應的意思。對於半身不遂的偏枯症,可以用追風散吐出風邪。頭風之後,眼睛出現毛病,視力半明可以治療的,可以用防風散吐出風邪。小兒上喘發熱,可以先用鬱金散吐出濁氣,再用鎮涎散瀉下去,效果顯著。
治療癲狂病很久不癒的,可以用三聖散吐出濁氣,之後再用瀉藥大下。對於風邪入侵導致的頭昏眼花、神志不清,可以用懸頭膏吐出涎液,效果立竿見影。胸膈飽滿、背痛或手臂疼痛,可以先用祛風湯吐出風邪,之後再服用烏藥散。對於厲風或瘡瘍惡瘡,可以用三聖散吐出毒氣,之後再服用苦參丸。各種厥氣、中風昏迷不醒的,可以用神聖散灌入鼻腔,吐出涎液即可見效。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的,也可以用神聖散吐出毒氣,之後再服用瀉藥,效果顯著。
三法俱用之者,乃上古高醫,神妙莫測,今庸下之流,止看諸方,不知治法,不識源流,不行聖人法,去聖日浸遠矣。可惜悲哉!
〔丹〕凡吐,取逆流水調藥吐之。凡藥升動真氣者,皆能吐。如防風、桔梗、芽茶、山梔、川芎、蘿蔔子,以薑汁、醋少許,瓜蒂散少許,入齏汁溫服之,以鵝毛鉤探之。
〔子和〕,稀涎散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一兩),綠礬(五錢),藜蘆(半兩)
白話文:
真正懂得運用三種治法的人,才是上古時期的高明醫生,他們的醫術神奇莫測,難以揣測。如今那些庸醫,只會死板地照方抓藥,不懂得治病的根本道理,也不了解醫術的源流,更不遵循聖人的醫學法則,離聖人的醫道越來越遠了,實在令人惋惜可悲!
凡是需要催吐的,可以用逆流水調配藥物來催吐。凡是能提升真氣的藥物,都能催吐。例如防風、桔梗、芽茶、山梔、川芎、蘿蔔子,可以用薑汁、醋少許,瓜蒂散少許,加入齏汁溫服,再用鵝毛鉤探喉嚨。
對於稀涎散,可以用豬牙皂角(不蛀的,去皮弦,一兩)、綠礬(五錢)、藜蘆(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二錢,斡開牙關,漿水調灌之。
〔丹〕吐食積痰,用蘿蔔子五合,油炒擂,入漿水攄汁,入桐油、白蜜少許,旋旋半溫,用帛緊束肚皮,然後用鵝毛攪喉中令吐。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薑、蔥等料物煮汁,先吃蝦,後飲汁,以鵝翎鉤引即吐,必須緊勒腹肚。吐肥人濕痰,用益元散齏汁調下,探引吐之。
〔世〕,豆參散,吐痰輕劑。
赤小豆,苦參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到一、二錢,張開嘴巴,用漿水調和後灌下去。
想要吐出食物積滯和痰液,可以用五合蘿蔔子,用油炒後研磨成粉,加入漿水榨汁,再加入桐油和白蜜少許,稍微溫熱後,用布緊緊地束住肚子,然後用鵝毛刺激喉嚨,讓它吐出來。另外一種方法是用半斤帶殼的蝦,加入醬、薑、蔥等調味料煮成汁,先吃蝦,再喝湯,用鵝毛鉤引就能吐出來,記得要緊緊地束住肚子。想要吐出肥胖者濕痰,可以用益元散研磨成粉,用漿水調和後服用,再用工具探引吐出來。
豆參散,是一種輕微的吐痰藥。
赤小豆和苦參。
上為末。酸漿水調服,用鵝翎探之。
〔丹〕吐法單藥
桔梗蘆,人參蘆,艾葉,末茶,瓜蒂,藜蘆,附子尖,砒
此數味皆自吐,不用手法探引,但藥湯皆可吐,虛病症用人參蘆吐之。
〔子和〕,三聖散
防風(二兩,去蘆),瓜蒂(三兩,揀淨,炒微黃),藜蘆(《聖惠方》減用之或一兩,或半兩,或三錢)
上各為粗末。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齏汁,次入水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先二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渣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
白話文:
上為粉末。以酸漿水調服,並使用鵝翎進行探查。
這是丹方中的吐法單藥。
桔梗與人參、艾葉、茶葉、瓜蒂、藜蘆、附子尖及砒霜。這些都是自行引發嘔吐的藥物,不需要使用手術探査引導,只要藥湯就能引發嘔吐。對於虛弱病狀,可以使用人參蘆來引發嘔吐。
子和的三聖散:
防風(兩兩,去除蘆頭)、瓜蒂(三兩,挑選乾淨後炒至微黃)、藜蘆(《聖惠方》中減少使用的,或使用一兩、半兩、或三錢)。
以上各為粗粉。每次服用約半兩,以米醋汁三茶杯,先用兩個杯子煮沸三次左右,去掉米醋汁,然後加入一杯水,煮沸三次,再將先前的兩個杯子一起再煮沸二次,去除渣滓,使其澄清,放涼後慢慢服用。直到引發嘔吐為止,不必全部服用完畢。
〔丹〕一方用
鬱金(半兩),藜蘆(一錢),苦參(一錢)
上為末。齏汁調吐,如吐不止,丁香一粒止之。又不止,蔥白湯呷之。
治風涎用天南星一枚,中開一竅如粟米大,好醋納於中,焙乾,如此三次,藜蘆二錢半,併為末。酒糊丸。每三五丸,空心溫酒下,一飯時自吐。如未吐,再三丸。如涎盡嘔不止,冷蔥白湯止之。
〔仲〕瓜蒂散(方見「傷寒腳氣上衝」。《活人》服瓜蒂法,附於後)
白話文:
這方劑用鬱金半兩,藜蘆一錢,苦參一錢,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服用,如果嘔吐不止,就用丁香一粒止住。如果還是不停,就用蔥白湯喝下。
治風涎用天南星一枚,在中間挖一個洞,大小如粟米,填入好醋,焙乾,如此三次。再用藜蘆二錢半,混合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三五丸,空腹溫酒送服,飯後會自然嘔吐。如果沒有吐出來,就再服用三丸。如果涎液吐盡後嘔吐不止,就用冷蔥白湯止住。
仲景的瓜蒂散方劑,詳見「傷寒腳氣上衝」篇。活人書中關於瓜蒂的服用方法,附在後面。
《衍義》云:凡用瓜蒂,良久涎未出者,含砂糖一塊,下咽即涎吐之。
〔子和〕,二仙散
瓜蒂,好茶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齏汁調下,空心用之。
〔《衍義》〕瓜蒂,此即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約半寸許,暴極干,不限多少,細末,量疾,每用一二錢,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合同調勻,灌之。治風涎暴作,氣塞倒臥,服之良久,涎自出。或覺有涎,用諸藥行化不下,但如此服,涎即出。
〔《和劑》〕,碧露丹
石綠(細研,九度飛過,十兩),附子尖,川烏尖,蠍梢(各七十個)
白話文:
《衍義》說:如果用瓜蒂很久了還沒吐出唾液,就含一塊砂糖,吞下去唾液就會吐出來。
[子和] 方:二仙散
瓜蒂、好茶各等份,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空腹服用。
《衍義》中所說的瓜蒂,就是甜瓜蒂,去掉瓜皮,用蒂,大約半寸長,曬乾,不用管多少,研成細末,根據病情,每次服用一到二錢,膩粉一錢匕,用半合水調勻,灌下去。治療因風引起的唾液突然大量分泌,氣息阻塞倒地,服下後,唾液就會自己吐出來。或者已經感覺到有唾液,但服用其他藥物無法化解,只要這樣服用,唾液就會吐出來。
《和劑》中所記載的碧露丹方:
石綠(研磨成細粉,用九次火煅過,十兩),附子尖、川烏尖、蠍梢(各七十個)。
上為末。入石綠令勻,糊丸雞頭大。每服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以酒半合溫服之,須臾吐出痰涎。
上吐痰熱劑。凡吐痰,用寒劑,累累吐不透者,必用熱劑吐之方透。丹溪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累吐許白雲先生不透,後以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也。
〔子和〕,獨聖散
用砒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一字,以新水調下,斡開牙關灌之,尋常勿用。
〔世〕治痰喘。
砒一錢,面二兩,清水捏餅,香油煮黃色為末。每用末子一銅錢面,江茶三銅錢面,調勻,五更井水調下。如不吐,可添半銅錢面,次日再服。
白話文:
上為粉末。加入石綠,使其混合均勻,做成如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加入薄荷汁半杯,溶解一顆藥丸。接著再以半杯熱酒服用,讓藥力迅速發揮,並吐出痰液。
這是一種治療上吐痰熱的藥方。一般來說,治療吐痰時使用寒性藥物,但若長期無法徹底清除痰液,則必須使用熱性藥物才能達到效果。丹溪曾經使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藥物治療,即使效果不顯著,後來在附子尖與漿水中加入藥物,才成功引發大量吐痰。
子和的獨聖散
使用砒石,無論量多量少,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字份量,用新水調和後,用力張開嘴巴灌下。平常不用此方。
世用於治療痰喘。
取一錢份量的砒石,加上二兩的麵粉,用清水捏成餅狀,以香油煎至黃色,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粉末一銅錢份量加一銅錢份量的江茶,調和均勻,於五更時用井水調和服用。若未見吐痰反應,可以增加半銅錢份量的麵粉,隔天再次服用。
〔子和〕,青黛散,搐鼻取涎,神妙(方見《頭痛》。氣實痿熱結,吐難出者,必先二三次用苦梗開之)。
〔丹〕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肚腹,於不通風處行之。凡用探吐鵝毛,須浸以桐油,卻以皂莢水洗去油,曬乾待用。
〔子和〕療痰者,以釵股雞翎探引。不出,以齏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吐至昏眩,慎勿驚疑。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如發頭眩,可飲冰水立解。如無冰水,新汲水亦可。強者一二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無損也。吐之次日,有頓復者,有轉甚者,蓋引之而上未平也,數日當再為之。
白話文:
"〔子和〕"部分:
治療痰症時,可以使用釵股或雞翎進行引導,如果不能吐出,可以嘗試投入一些醃製的物質。如果仍無法吐出,則需持續投入並進行引導,通常都能成功。在吐痰過程中出現頭暈現象時,不要驚慌疑惑,因為古籍中有雲:"若藥不使你感到暈眩,你的疾病可能不會痊癒。"如果出現頭暈,可以立即喝冰水來緩解,若沒有冰水,新鮮打來的水也可以使用。強壯的人一兩次就能恢復,而較為虛弱的人可能需要三次,但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丹〕吐法"部分:
使用布料包覆腹部,選擇一個不通風的地方進行治療。所有使用的探吐工具(如鵝毛)都需要先浸泡在桐油中,然後用皁莢水清洗掉油膩,再晾乾備用。
如覺渴者,冰水新水瓜梨涼物皆不禁,惟禁食過飽,硬物乾脯難化之物。一醫吐一婦人,半月不止,命懸須臾,予煎麝香湯解之,下咽立止。或問麝香何能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蘆吐者不止,以蔥白湯解之。如石藥吐者不止,以甘草、貫眾解之。
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丹溪云:丁香、甘草、白朮總解諸藥)。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苦辛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者,有泄痢。辛而寒者,有輕粉。酸而寒者,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辛而寒者,有膽礬。
白話文:
如果覺得口渴,冷飲水、新鮮水、西瓜、梨和冷凍食物都沒有禁忌,唯一要避免的是過量飲食、堅硬、乾燥、不易消化的食物。有一個醫生治療了一位婦人,持續吐了半個月,生命垂危,我為她煎製了「麝香湯」,她一喝下去就立刻停止了嘔吐。有人問起「麝香」為什麼能止吐?我告訴他們:瓜苗聞到麝香就會死亡,嘔吐的人就是瓜蒂,因此立刻就能解除。如果是藜蘆引發的嘔吐不減,可以用蔥白湯來治療;如果是石藥引發的嘔吐不停,則可用甘草、「貫眾」來解毒。對於各種因草木類物質導致的嘔吐,都可以使用「麝香」來治療。丹溪曾說,丁香、甘草、「白朮」能總體解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對於苦寒性的藥物,如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等,都是苦寒性質的。苦辛且寒性的藥物,如鬱金、「常山」、藜蘆。甘苦且寒性的藥物,如治療腹瀉和痢疾。辛且寒性的藥物,如輕粉。酸且寒性的藥物,如晉礬、綠礬、醬汁。酸辛且寒性的藥物,如「膽礬」。
酸鹹而寒者,有青鹽、白米飲。甘鹹而寒者,有滄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且寒者,有人參蘆。苦而溫者,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穀精草、蔥根鬚。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酸而溫者,有飯漿。咸而溫者,有皂角。辛而熱者,有蠍梢。
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用之,宜先小服,不吐,積漸加之。
白話文:
酸性且涼性的藥物,例如青鹽和白米飲。甜性且涼性的藥物,例如滄鹽。甜性且涼性的藥物,例如牙硝。甜性且微溫且涼性的藥物,例如人參蘆。苦性且溫性的藥物,例如木香、遠志和厚朴。苦辛性且溫性的藥物,例如薄荷和芫花。辣性且溫性的藥物,例如穀精草和蔥根鬚。甜性且溫性的藥物,例如烏頭和附子尖。酸性且溫性的藥物,例如飯漿。鹹性且溫性的藥物,例如皁角。辣性且熱性的藥物,例如蠍梢。
酸性且平性的藥物,例如銅綠。甜酸性且平性的藥物,例如赤小豆。總共有三十六種藥物,其中常山、膽礬、瓜蒂含有小量毒性,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含有大量毒性,其他二十六種藥物則是不含毒性可用來做為吐藥的。使用這些藥物時應對症下藥,開始時可以少量服用,若沒有反應再漸漸增加用量。
病勢劇危,老弱氣衰者,不可吐。吐不止,則亡陽。血虛者,不可吐。諸吐血、嘔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病人無正性,妄言妄從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辨邪正之說,不可吐。性行剛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
〔海〕脈尺中按之有力,當吐之。若尺中按之無力,不可吐也。有力則陽氣下陷於陰中,為陰中所遏,故吐之使陽氣得上升也。
〔垣〕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六元正紀論曰:木鬱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盪軒舉,是其本體,今乃鬱於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性,人身有木鬱之證者,當開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風木,是木鬱則達之之義也。又說木鬱達之者,蓋謂木初失其性,鬱於地中,今既開發行於天上,是發而不郁也,是木復其性而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土受邪,見之於木鬱達之條下,不止此一驗也。
白話文:
病情危急,年老体弱气虚的人不能吐,吐不停就会耗损阳气。血虚的人也不能吐。各种吐血、呕血、咯血、鼻出血、咳嗽带血、崩血、失血的人,都不可以吐。病人没有正气,胡言乱语、不听劝告的,不能吐。主治医生不辨别邪气正气,不能吐。性格暴躁、易怒好色的人,不能吐。
脉象尺脉按之有力,可以吐。如果尺脉按之无力,就不能吐。有力说明阳气下陷于阴中,被阴气所阻,所以要吐出来使阳气上升。
脾胃虚弱不能随便用吐药,六元正纪论说:木郁则达之者,指的是木的特性应该是运动舒展,这是它的本质,现在却郁结在地中,无法发挥作用,就如同风失去它的性质一样,人身有木郁的症状,就应该疏通它,可以用吐法来帮助风木,这就是木郁则达之的意义。又说木郁达之者,指的是木刚开始失去它的性质,郁结在地中,现在已经疏通开来,上升到天上,就是发而不郁了,是木恢复了它的性质,并且有余了。有余则兼其所胜,脾土受邪,就体现在木郁达之这一条之下,不止这一种验证。
又厥陰司天,風木旺也。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胃受邪,見於上條,其說一同。或者不悟木鬱達之四字之義,反作木鬱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製,又復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既脾胃之氣先已不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三倍大於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
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鬱在下也,塞道不行,而肝氣下絕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所隔,金能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曰:實煩,以瓜蒂散吐之。如經汗下,謂之虛煩,又名懊憹,煩躁不能眠,知其木鬱也,以梔子豉湯吐之。昧者不知,膈咽不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乃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病,猛浪吐之。
白話文:
厥陰主宰着春天,此時風木之氣旺盛。厥陰的過盛,也是風木之氣旺盛的表现。这两种情况都是脾胃受到邪气侵犯,跟之前所说的一样。有些人不懂“木鬱達之”的意思,反而用治木鬱的方法,加重了脾胃的负担,相当于给已经不足的脾胃再添木柴,这就是“补有餘而損不足”。既然脾胃之气已经不足,难道不担心会因此而断绝吗?如果胸中感到堵塞,就应该用吐法治疗。气口比人迎脉大三倍,说明是食伤太阴,上部有脉搏,下部却无脉,病人应该吐,不吐就会死。
由于下部没有脉搏,说明木郁在下方,阻塞气道不通,肝气向下不通了。再加上肺金主宰着收敛而不下降,被东西阻隔,金能克木,肝木受到邪气侵犯,食物堵塞胸咽,所以说“在上者因而越之”。张仲景说:实烦,可以用瓜蒂散来吐。如果经过汗下,叫做虚烦,又叫做懊憹,烦躁不能入睡,说明木郁,可以用栀子豉汤来吐。愚昧的人不懂,膈咽不通,上支两胁,腹胀胃虚不足,这是浊气在上,就会生出䐜胀的病,要用猛烈的吐法治疗。
況胃虛必怒,風木已來乘凌胃氣,《內經》以鐵烙鎮墜之,豈可反吐助其風木之邪,不宜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唯窒塞煩悶者,宜吐之耳,治下實,大承氣湯,在前表裡條。
白話文:
如果胃虛弱時,人會感到怒氣沖沖,這是因為風木之氣來到胃部,壓迫了胃氣。《內經》中有提到,可以用鐵烙等方法來鎮靜胃部,不能反向使用吐的方法來幫助風木之氣的邪氣,不適合吐卻強行吐出,這和天地間的差距一樣大錯特錯。只有當胃部堵塞、煩躁不安時,才適合使用吐的方法。對於治療下部實熱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這在前表裡條中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