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1)

1. 治虛實法

〔《素》〕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通評虛實論》。此二句乃虛實之要領)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評熱論》《針經》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難》〕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白話文:

邪氣旺盛就屬實證,精氣被奪就會變成虛證。這是理解虛實的關鍵。

邪氣之所以能入侵人體,是因為人體氣虛。風雨寒熱等外邪,必須藉由人體虛弱才能傷人。邪氣一旦入侵,就會停留在人體,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實證。

人體有脈象的虛實,疾病的虛實,以及診斷的虛實三種虛實。脈象的虛實,以脈象濡弱為虛,緊牢為實。疾病的虛實,以病邪外泄為虛,內陷為實。言談舉止,以言語輕緩為虛,急促為實。診斷的虛實,以身體濡弱為虛,牢固為實。以身體發癢為虛,疼痛為實。外痛內快代表外實內虛,內痛外快代表內實外虛。所以,虛實是需要仔細辨別的。

〔《素》〕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通評虛實論》。下同)。脈氣虛,尺虛(甲乙經作「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五實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玉機真藏論》。

下同。子和診一舟子病,乃五實也。作大劑下之,殊不動搖,計竭智窮,無如之何。忽憶桃花萼丸,頻下七八十丸,連瀉二百餘行,與前藥相兼而下,其昏困數日方已)。脈細,皮寒,氣少,泄痢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五虛死,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可活。(治五虛,黃耆建中湯、理中湯之類方見後條傷寒)

白話文:

《素問》中所說的重實,指的是大熱病症,氣熱脈滿,這就是重實。脈氣虛,尺脈虛弱,這就是重虛。所謂氣虛,指的是身體狀態不穩定。尺脈虛弱,表現為行走時步履不穩。脈象虛弱,指的是脈搏不規律。脈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昏迷不醒,這五種症狀屬於重實。重實病人若能排出汗水,並出現腹瀉,則可得救。脈象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腹瀉不止、飲食不進,這五種症狀屬於重虛。重虛病人若能喝下米粥,腹瀉止住,則可得救。治療重虛,可以用黃耆建中湯、理中湯等藥方。

〔垣〕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脾實而邪氣盛也。(治脾胃虛,補中益氣湯。見發熱)。

〔《靈》〕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氣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根結篇》。東垣云: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謂病氣有餘。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是謂病氣不足。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病氣不足,急補之以辛甘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及形氣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

白話文:

胃裡的元氣旺盛,就能吃得飽又不傷身,過了飯點也不會感到飢餓。脾胃都強健,就能吃得胖。脾胃都虛弱,就吃不下東西而消瘦,或吃很少卻很胖,雖然胖但四肢無力,這是脾臟強盛但邪氣盛的緣故。(治療脾胃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見發熱)。

身體虛弱,病邪旺盛,這是邪氣過盛,要趕快瀉掉它。身體強壯,病邪不足,要趕快補起來。身體虛弱,病邪也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不能針灸,針灸會加重虛弱,虛弱加重就會導致陰陽俱竭,血氣完全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萎,老年人就會死亡,壯年人也會虛弱不堪。身體強壯,病邪旺盛,這是陰陽都旺盛,要趕快瀉掉邪氣,調節虛實。

(《根結篇》。東垣說:疾病發作時,病氣和精神都增強的,叫做病氣有餘。如果疾病發作時,精神萎靡不振的,叫做病氣不足。病氣有餘,就是邪氣過盛,要趕快用寒涼酸苦的藥物來瀉掉它。病氣不足,要趕快用辛甘熱的藥物來補起來。不論身體虛弱還是強壯,只要看病氣有餘還是不足就行了。所謂形氣,氣是指口鼻中的呼吸,形是指皮膚、肌肉、筋骨、血脈。)

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察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鼓為氣有餘,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少息者為不足。其曰形氣,謂人形體中之血氣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若形氣不足,病未潮作之時,亦為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當補之以甘藥。

不已,灸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也)

〔《素》〕陽道實,陰道虛(《太陰陽明論》)。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方盛衰論》)

〔河〕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所以肥能寒而不能熱,瘦能熱而不能寒者,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損其不足,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損其有餘者,方得平調,故能之矣。

白話文:

身形健壯者為氣血充足,消瘦者為氣血不足。觀察氣息,可從口鼻的呼吸判斷,勞動時呼吸有力如鼓聲者為氣血充足,若喘息、氣促、氣短或呼吸微弱者則為氣血不足。所謂形氣,是指人體的形體和血氣。至於補瀉,重點不在於此,而在於病勢發作時,精神疲乏,言語無力,懶於說話者應及時補氣。如果氣血不足,但病勢尚未發作,也屬於氣血不足,這是陰陽俱虛,禁用針灸,應以甘甜的藥物補益。

此外,可灸臍下一寸五分,即氣海穴。

陽道實則陰道虛,至陰虛則天氣絕,至陽盛則地氣不足。

血氣充足而血虛氣弱則肥胖,氣血充足而血虛氣弱則消瘦。因此,肥胖者耐寒而不耐熱,消瘦者耐熱而不耐寒,這是因為寒冷損傷血液,熱氣損傷氣血。補益不足之處會使陰陽更加偏頗,所以無效。減少過剩之處,才能達到平衡,故而有效。

〔《靈》〕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血氣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陰陽二十五人篇》)

衛氣虛則汗多,榮血虛則無汗。經云:衛氣者,所以肥腠理,司開闔者也。今衛虛則腠理疏,開闔無司,而汗多矣。又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今血少則無汗矣。

〔《靈》〕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五音五味篇》)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寒。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又胖又油光,表示他氣血充足。如果胖卻不油光,表示氣多血少。如果瘦而且無光澤,表示氣血都不足。觀察一個人外形和氣息,就能知道他氣血是否充足,從而針對性地進行調養,就能掌握疾病的發展趨勢。

如果衛氣虛弱,就會容易出汗;如果血液不足,就不容易出汗。古書記載,衛氣負責滋潤肌膚,控制汗孔的開合。如今衛氣虛弱,肌膚就會變得粗糙,汗孔失去控制,所以容易出汗。古書還說,失血的人不出汗,出汗的人失血。現在血液不足,自然就不容易出汗了。

一個人如果眉毛漂亮,說明太陽經氣血充足;如果鬍鬚濃密,說明少陽經氣血充足;如果鬍子好看,說明陽明經氣血充足。

黃帝問道:你說脈象可以反映氣血狀況,從而了解身體情況,怎麼說?岐伯回答:足陽明經脈上端氣血充足,就會長出濃密的鬍子;如果氣多血少,鬍子就會比較短。所以,氣少血多,鬍子就會稀疏;氣血都少,就會沒有鬍子,嘴唇周圍會有很多皺紋。足陽明經脈下端氣血充足,就會長出濃密的陰毛,長度可以到達胸部;如果血多氣少,陰毛會比較短,長度只到肚臍,走路時會抬腿很高,腳趾肉少,腳容易發冷。

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瘁,善痿厥,足痹(瘃,少玉切。乃凍瘡也)。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

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䯒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陰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

白話文:

血氣不足,肉會鬆軟且容易生凍瘡。血氣雙不足,則頭髮稀疏枯黃,容易痿厥、足部麻木。足少陽經氣血旺盛,則鬍鬚茂密且長。血多氣少,則鬍鬚濃密而短。血少氣多,則鬍鬚稀疏。血氣雙不足,則沒有鬍鬚。受寒濕侵襲,容易造成骨骼痠痛、指甲枯萎。足少陽經下方,血氣旺盛則脛毛茂密且長,腳踝肥厚。血多氣少,則脛毛濃密而短,腳踝皮膚堅硬厚實。血少氣多,則脛毛稀疏,腳踝皮膚薄而軟。血氣雙不足,則沒有脛毛,腳踝瘦削無肉。足太陽經上方,血氣旺盛則眉毛漂亮,眉毛上有細毛。血多氣少則眉毛不好看,臉上皺紋多。血少氣多則臉部肉多。血氣調和則容貌美麗。足太陰經下方,血氣旺盛則腳後跟豐滿,腳跟堅實。氣少血多則腳後跟瘦削,腳跟空虛。

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

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頷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以上見《陰陽二十五人篇》)

〔《靈》〕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為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為津。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血氣都不足,就會容易抽筋,腳跟也會疼痛。手陽明經絡的上部,血氣旺盛的人,鬍子會漂亮;血少氣多的人,鬍子則會不好看;血氣都不足的人,就沒有鬍子。手陽明經絡的下部,血氣旺盛的人,腋下毛髮會漂亮,手掌肉多而且溫暖;血氣都不足的人,手會瘦而且冰冷。手少陽經絡的上部,血氣旺盛的人,眉毛漂亮而且長,耳朵顏色也好看;血氣都不足的人,耳朵會乾枯,顏色不好看。手少陽經絡的下部,血氣旺盛的人,手掌捲曲,肉多而且溫暖;血氣都不足的人,手會冰冷而且瘦。

氣少血多的人,身體會瘦,脈搏會很多。手太陽經絡的上部,血氣旺盛的人,下巴會有很多鬍鬚,臉頰肉多而且平滑;血氣都不足的人,臉會瘦,顏色不好看。手太陽經絡的下部,血氣旺盛的人,手掌肉會飽滿;血氣都不足的人,手掌會瘦而且冰冷。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我原以為都是一種氣而已,現在卻分為六種名稱,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岐伯說:兩神交合,形成形體,經常先於身體誕生,這就是精。什麼叫做氣呢?岐伯說:上焦疏通,宣發五穀的味道,滋養皮膚充實身體潤澤毛髮,就像霧露的滋潤一樣,這就是氣。什麼叫做津呢?岐伯說:腠理疏泄,汗水流出,這就是津。

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黃帝曰:六氣者,云云)。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以上《見決氣篇》)

上精氣津液血脈六者,蓋精氣即衛氣,津液血脈即營血之異名,衛氣根於血,營血根於氣,故曰一氣也。

〔《素》〕臂多青脈,曰脫血(《平人氣象論》。下同)。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白話文:

液是指食物進入體內,消化後轉化的精華,滋潤骨骼,使骨骼能自由伸縮,並補充腦髓,讓皮膚光滑潤澤。血是指中焦吸收食物精華,經過轉化後呈現紅色,這就是血。脈是指氣血運行受阻,無法暢通,形成的通道。

精氣不足,則會導致耳聾。氣血不足,則會導致目不明。津液不足,則會導致皮膚毛孔張開,大量出汗。液不足,則會導致骨骼伸縮不利,面色蒼白,腦髓減少,小腿酸軟,耳朵經常發出響聲。血不足,則會導致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脈搏空虛無力。

精氣、津液、血脈六者,其實都是「氣」的不同表現形式。精氣屬於衛氣,津液血脈屬於營血,衛氣源於血,營血源於氣,因此都屬於「一氣」。

手臂上青筋明顯,稱為脫血。躺著時脈搏強盛,也稱為脫血。

〔《靈》〕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論疾診尺篇》)

氣虛則脈弦,血虛則脈大,仲景云:脈弦則衛氣不行。《內經》云:脈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也。

〔《脈》〕脈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虛;脈大者,血氣俱多;脈細微者,血氣俱虛。

〔《靈》〕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終始篇》)

〔《難》〕脈有陽虛陰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六難》)

〔仲〕: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如車蓋者,浮大而有力也。如循長竿者,弦而有力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像尺炬燃燒般熱,且人迎脈很大,就應該放血。氣虛則脈弦,血虛則脈大,張仲景說:脈弦代表衛氣運行不暢。《黃帝內經》說:脈粗大代表陰氣不足,陽氣過盛。脈大而堅,代表血氣都充實;脈小,代表血氣都虛弱;脈大,代表血氣都多;脈細微,代表血氣都虛弱。脈搏有力而快速,就要瀉法治療,脈搏虛弱而緩慢,就要補法治療。脈象有陽虛陰盛、陽盛陰虛,怎麼區分呢?浮脈小而弱,沉脈實而大,就是陰盛陽虛;沉脈小而弱,浮脈實而大,就是陽盛陰虛。這就是陰陽虛實的含義。脈象像車蓋般蓬鬆,叫做陽結;脈象像沿著長竿般一串串的,叫做陰結。像車蓋般,代表浮大有力;像沿著長竿般,代表弦而有力。

〔《脈》〕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陰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如羹上肥者,浮大而無力也。蜘蛛絲者,細而無力也)

〔仲〕: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

〔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

〔《難》〕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死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

白話文:

寸口脉摸起来像稀粥上的油,说明阴气微弱;摸起来像蜘蛛丝,说明阴气衰败。脉搏绵绵如泻漆般断断续续,说明失血。脉搏滑利,说明血多气少;脉搏涩滞,说明血少气多。寸口脉搏微弱且涩滞,微弱说明卫气衰弱,涩滞说明荣气不足。脉搏有“至”和“损”,什么是“至”呢?一呼呼吸两次脉搏跳动称平脉,三次跳动称离经脉,四次跳动称夺精脉,五次跳动称死脉,六次跳动称命绝脉,这是死至的脉象。什么是“损”呢?一呼呼吸一次脉搏跳动称离经脉,两次跳动称夺精脉,三次跳动称死脉,四次跳动称命绝脉,这是损的脉象。至脉是从下往上跳动,损脉是从上往下跳动。损脉会导致什么疾病呢?一损损及皮毛,皮肤聚集在一起,毛发脱落。

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治損之法,詳見虛門)。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白話文:

血脈受損,就會導致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肌肉受損,就會肌肉消瘦,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肉。筋受損,就會筋骨鬆軟,無法自行支撐。骨受損,就會骨骼痿弱,無法起床。反之,則是脈絡的疾病。從下往上,骨骼痿弱,無法起床的人,就會死亡。從上往下,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的人,也會死亡。

如何治療受損的疾病呢?如果肺受損,就要補充氣血。如果心受損,就要調和營衛。如果脾受損,就要調養飲食,注意寒溫。如果肝受損,就要讓它放鬆。如果腎受損,就要滋補精氣。這就是治療受損疾病的方法。脈搏一呼兩次,一吸兩次,不快不慢,稱為平脈。一呼三次,一吸三次,稱為適得病脈。先快後慢,則頭痛目眩。先慢後快,則胸悶氣短。一呼四次,一吸四次,病情加重。

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以上《十四難》)

白話文:

脈搏洪大而有力的人,容易感到苦悶煩躁,腹部脹滿;脈搏沉細微弱的人,則可能腹痛;脈搏滑利的人,可能是傷了熱氣;脈搏澀滯的人,則像是體內充滿霧露般。若是一分鐘心跳五次,呼吸也五次,此人便會感到疲乏無力。脈搏沉細在夜間加重,而浮大則在白天加重,但如果脈象不太大也不太小,雖然疲倦,但仍可治療。但如果脈象時大時小,則難以治療。若是一分鐘心跳六次,呼吸也六次,便是死脈。沉細的脈搏在夜間加重,浮大的脈搏在白天加重,若是一分鐘心跳一次,呼吸也一次,叫做損。雖然人還能行走,但也應該臥床休息,因為他們的血氣都已不足。

如果再過一分鐘只心跳一次,呼吸也只一次,叫做無魂,無魂的人必死無疑。雖然人還能行走,但如同行屍走肉。上半身有脈搏,下半身卻沒有脈搏的人,將會嘔吐,若不吐則會死亡。反之,上半身沒有脈搏,下半身卻有脈搏的人,雖然疲倦,卻無大礙。這就像人有尺,樹有根,即使枝葉枯萎,根部仍然可以再生。脈搏是身體的根本,人有元氣,所以即使有些病症,也不代表會死亡。

〔仲〕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挾喉兩旁人迎脈大為陽盛,兩手寸口脈大為陰盛。詳見針灸門刺虛實法。(《內經》以挾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脈經》以關前為人迎,當以《內經》為正)

〔《素》〕: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生氣通天論》)

潔:氣虛氣弱者,陳皮、黃耆、人參;氣實氣結者,青皮、厚朴、木香、沉香。血虛者,生地黃、當歸身;血實惡血積聚者,當歸梢、蘇木、紅花。

白話文:

寸口脈搏微弱消失,代表陽氣不足,脈搏濡弱消失則代表血氣不足。脈搏緩慢時,忽停忽續,稱為結脈;脈搏快速時,忽停忽續,稱為促脈。陽氣旺盛時脈搏促,陰氣旺盛時脈搏結,這些都是病態脈象。

脖子兩側的人迎脈搏強勁,代表陽氣過盛;兩手寸口脈搏強勁,代表陰氣過盛。詳情請參閱針灸門刺虛實法。《內經》將脖子兩側的動脈稱為人迎,而《脈經》則將關前動脈稱為人迎,應以《內經》的說法為準。

《素問》指出,陰氣不能克制陽氣,就會導致脈搏細弱而快,並出現狂躁症狀。陽氣不能克制陰氣,則五臟氣機失調,九竅不通。

氣虛氣弱的人,可以服用陳皮、黃耆、人參;氣實氣結的人,可以服用青皮、厚朴、木香、沉香。血虛的人,可以服用生地黃、當歸;血實惡血積聚的人,可以服用當歸梢、蘇木、紅花。

〔海〕氣血弱者,勿與枳殼,以其損氣也;氣血盛者,勿與丁香,以其益氣也。脈弦而虛者,勿損氣,脈大而實者,勿益氣;脈中有少力,浮則似止,胸中真氣不及也。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沉香,川芎,益智,白豆蔻,丁香

氣虛,則生脈散;血虛,則三才丸。

四君子湯,治真氣虛弱及短氣脈弱。

白話文:

體弱氣血不足的人,不要服用枳殼,因為它會損耗元氣;氣血旺盛的人,不要服用丁香,因為它會增加元氣。脈象弦細而虛弱的,不要再損耗元氣,脈象洪大而有力氣的,不要再增加元氣;如果脈象微弱无力,浮而像要停住一样,说明胸中真气不足。

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沉香、川芎、益智、白豆蔻、丁香都是補益氣血的藥材。

氣虛可以用生脈散,血虛可以用三才丸。

四君子湯可以治療真氣虛弱和呼吸短促、脉搏微弱的症状。

白朮,人參,黃耆,茯苓(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

〔《千金》〕,生脈散

人參,五味,麥門冬

〔(潔)〕益氣丸,治語言多,損氣懶語。補上益氣。

麥門冬(去心),人參(各三錢),橘皮(去白),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

上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嚼,津唾嚥下(油餅,和油燒餅也)。

白話文:

白朮、人參、黃耆、茯苓,份量都一樣。

將這些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水煎煮,直到剩下七分,飯後溫熱服用。

這個藥方叫做生脈散,出自《千金方》。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這個藥方叫做益氣丸,主治說話過多、氣虛懶言。能夠補益上焦,增強氣力。

麥門冬去心、人參各三錢、橘皮去白、桔梗、甘草炙後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

將這些藥材磨成極細粉,用水浸泡油餅,做成如雞頭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咀嚼,將藥汁吞下。這裡的油餅指的是用油煎製的餅。

虛損。人參黃耆湯。

人參(二錢),黃耆,白朮,陳皮(去白,各一錢),甘草(半錢,炙),當歸,茯苓(各一錢)

上㕮咀。水煎,空心熱服。胃熱不能食者,加薑、棗湯煎。

〔垣〕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方見《虛熱門》)

調中益氣湯,治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心腹滿閉,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溺清利而數。或上飲下泄。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飧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及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兩目焰火,視物昏花,胬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嗜臥無力,不思飲食。

白話文:

虛損的患者可以使用人參黃耆湯來治療。此方由人參、黃耆、白朮、陳皮、甘草、當歸、茯苓組成,煎水服用,空腹時熱服。若患者胃熱難以進食,可加薑和棗湯一起煎服。此外,補中益氣湯也可用於治療飲食勞倦所傷,此方可參考虛熱門。調中益氣湯則用於治療脈象弦洪緩而沉,按之沉而時有澀感,伴隨心腹滿悶、肢節疼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體重忽胖忽瘦、四肢懶倦、口無味覺、腹脹難舒、大小便清利而頻、或上吐下瀉、或便秘二三日才排便、夏季易腹瀉、飯食不消化、排便帶血或白膿、胸悶氣短、咽喉阻塞、痰稠粘、口中流口水、食後反胃、耳鳴耳聾、眼屎多、視力模糊、胬肉增生、頭部發熱、難以入睡、嗜睡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黃氏(一錢),甘草(五分),人參(半錢,去蘆,嗽者去之),柴胡(二分,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陷,能補上氣,從水引火),橘皮(二分,如腹中氣不得運轉者,更加一分),升麻(二分),蒼朮(五分),木香(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服。宿食消盡服之,寧心絕思,藥必神效。蓋病在四肢,血脈空虛,宜在旦服。如時顯熱燥,是下元陰火蒸蒸發也,加真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三分);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時令從權祛濕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陰已病,其脈絡於心中,故顯濕熱相合而生煩亂也)。

白話文:

取黃芪一錢、甘草五分、人參半錢(去蘆頭,咳嗽者則去除),柴胡二分(用於上氣不足、胃氣和脾氣下陷,能補益上氣,引水生火),橘皮二分(如果腹中氣機運轉不暢,可加至三分),升麻二分,蒼朮五分,木香一分,將這些藥材切成麻豆大小。以上藥材混合為一服,用兩碗水煎至一碗,去渣,趁熱服用。宿食消盡後服用,可以寧心安神,消除思慮,藥效顯著。因為此病症主要在四肢,血脈虛弱,所以宜在早晨服用。如果出現發熱乾燥,屬於下元陰火蒸騰上炎,可加真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如果大便稀溏、坐立不安,或者大便後仍有不盡之感,腹中常有緊迫感,屬於血虛血澀,可加當歸身三分;如果身體沉重,雖然小便量多,可加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根據季節情況適當調整,祛濕不可常服。因為足太陰經病變,其脈絡通於心臟,所以會出現濕熱交織而導致煩躁不安)。

如胃氣不和,加湯洗半夏(半錢),生薑三片,以製半夏之毒。有嗽者去之,緣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經之邪所作也。如無以上證,只服:

黃耆(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橘皮(二分),柴胡(二分),升麻(二分),蒼朮(五分),黃柏(酒洗,一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依前煎服。

中氣不足隨時加減用藥法:如食少不飢,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朮丸;如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而心下痞,加甘草、黃連、柴胡;如腹中氣上逆者,是衝脈逆也,加黃柏(三分)、黃連(一錢五分)以泄之;如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身;如心下痞夯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如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藥、縮砂仁;如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如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薑、橘皮;如冬月,不加黃連,少入丁香、藿香葉;如口乾咽乾,加五味子、葛根;如脅下急或痛,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滿悶鬱郁然,加橘紅、青皮、木香少許;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半錢)、生薑(二分或三分);如腹中或周身間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如噦,加五味子多,益智少;如脈洪大兼見熱症,少加黃連、黃芩、生地黃、甘草;如脈緩沉重,怠惰無力者,濕勝也,加蒼朮、澤瀉、人參、白茯苓、五味子;如脈澀覺氣滯澀者,加當歸身、天門冬、木香、青皮、陳皮;有寒者,加桂枝、黃耆;如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陳皮、木香。此三味為定法。

白話文:

如果胃氣不和,可以加湯洗半夏(半錢),生薑(三片),用來解半夏的毒性。如果有咳嗽就不要加半夏,因為痰厥頭痛,只有半夏才能去除。這是足太陰脾經的邪氣所導致的。如果沒有上述症状,只需要服用:黃耆(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橘皮(二分)、柴胡(二分)、升麻(二分)、蒼朮(五分)、黃柏(酒洗,一分)。以上藥材都要切成麻豆大小,依照上述方法煎服。

中氣不足可以隨時加減藥物:如果食慾不振,不感覺飢餓,可以加炒曲;如果飯後心下痞悶,可以另外服用橘皮枳朮丸;如果脈象弦緊,四肢沉重滿悶,排便困難,心下痞悶,可以加甘草、黃連、柴胡;如果腹中氣上逆,是衝脈逆亂,可以加黃柏(三分)、黃連(一錢五分)來泄氣;如果大便秘燥,心下痞悶,可以加黃連、桃仁,少加些大黃、當歸身;如果心下痞悶,沉重難受,可以加白芍藥、黃連;如果心下痞悶,腹部脹滿,可以加五味子、白芍藥、縮砂仁;如果天氣寒冷,可以少加些乾薑或肉桂;如果心下痞悶,是寒症,可以加附子、黃連;如果心下痞悶,嘔逆不止,可以加黃連、生薑、橘皮;如果在冬季,不要加黃連,可以少加些丁香、藿香葉;如果口乾舌燥,可以加五味子、葛根;如果脅下疼痛或發緊,可以加柴胡、甘草;如果胸中滿悶,鬱鬱寡歡,可以加橘紅、青皮、木香少許;如果頭痛伴有痰,沉重懶倦,是太陰痰厥頭痛,可以加半夏(半錢)、生薑(二分或三分);如果腹部或全身間有刺痛,是血澀不足,可以加當歸身;如果呃逆不止,可以加五味子多一些,益智少一些;如果脈象洪大,兼有熱症,可以少加黃連、黃芩、生地黃、甘草;如果脈象緩慢沉重,身體怠惰無力,是濕氣過盛,可以加蒼朮、澤瀉、人參、白茯苓、五味子;如果脈象澀滯,感覺氣滯澀阻,可以加當歸身、天門冬、木香、青皮、陳皮;如果體寒,可以加桂枝、黃耆;如果食不下,是因為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滯澀阻,可以加青皮、陳皮、木香。這三味藥是固定搭配的。

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縮砂仁;夏月少用,更加黃連;秋月氣澀滯,氣不下,更加檳榔、草豆蔻仁、縮砂仁,或少加白豆蔻仁如春三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陳皮多,更加風藥以退寒覆其上;如初春猶寒,更少加辛熱以補春氣之不足,以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脈弦者,見風熱之證,以風藥通之。

如胸中窒塞,或氣閉悶亂者,肺氣澀滯不行,宜破滯氣,青皮、陳皮,少加檳榔、木香;冬月加吳茱萸、人參。如胸中窒塞,閉悶不通者,為外寒所遏,使呼出之氣不得伸故也。必寸口脈弦,或微緊,乃胸中有寒,若加之以舌上有白苔滑者,乃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明矣。丹田有熱者,必尻骨冷,前陰間冷汗,兩丸冷,是邪氣乘其本,而正氣走於經脈中也。

白話文:

冬天的时候,要多吃益智仁、草豆蔻仁、缩砂仁;夏天就少用这些,多吃点黄连;秋天容易出现气滞涩滞、气机下行的现象,这时可以多吃点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也可以少加一些白豆蔻仁。如果像春天三月那样食欲不振,可以用青皮少一点,陈皮多一点,再加上一些风药,用以退寒,并覆盖在上面;如果初春时节依然寒冷,可以少加一些辛热药物,来补充春季阳气不足,可以作为风药的辅助,益智、草豆蔻都可以。如果脉象弦紧,说明有风热症状,可以用风药来通畅气机。

如果胸中感觉堵塞,或者气机闭塞闷乱,说明肺气涩滞不通,需要破除滞气,可以用青皮、陈皮,少加一点槟榔、木香;冬天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吴茱萸、人参。如果胸中感觉堵塞,闭闷不通,可能是外寒阻遏,导致呼出的气机无法舒展。如果寸口脉弦紧,或者稍微紧,说明胸中有寒气,如果再加上舌头上出现白苔滑腻,那么就说明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丹田有热,必然会导致尻骨发冷,前阴之间出冷汗,两丸发冷,这是因为邪气入侵本源,导致正气走到了经脉之中。

若遇寒則必作陰陰而痛,以此辨丹田中有伏火;加黃柏、生地黃,勿誤作寒證治之。如秋冬天氣寒涼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智或草豆蔻之類。如發熱或捫之而肌表熱者,此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亦能得微汗則涼矣。如腳膝痿軟,行步無力,或疼痛,乃腎肝中伏濕熱也,少加黃柏,空心服之。

不愈,更增黃柏,加漢防己半錢,則腳膝中氣力如故也。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氣不足以息者,服正藥二三服,氣猶短促者,為膈上及表間有寒所遏,當引陽氣上伸,加羌活、獨活、藁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黃耆加倍。

白話文:

如果遇到寒冷就必定會陰陰作痛,以此可以判斷丹田中有伏火;要加上黃柏、生地黃,不要誤以為是寒證而治療。如果在秋冬季節天氣寒冷而腹痛,就要加上半夏或益智或草豆蔻之類的藥材。如果發熱或者用手摸起來肌膚表面發熱,這就是表證,只要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兩劑,也能微微出汗然後身體就涼快了。如果腳膝痿軟,行走無力,或者疼痛,就是腎肝中有伏濕熱,要少加黃柏,空腹服用。

如果沒有痊癒,就再增加黃柏,加上防己半錢,這樣腳膝中的氣力就會恢復如初。如果經常流口水或者流白沫,就是胃口上有寒氣停滯,要加上益智仁。如果氣短不足以呼吸,服用正藥兩三劑,氣息還是短促,就是膈膜上面和體表之間有寒氣阻礙,要引導陽氣上行,就要加上羌活、獨活、藁本,其中藁本要最少,升麻要多,柴胡次之,黃耆要加倍。

四物湯,益榮衛,滋氣血。

熟地(補血,如臍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川芎(治風泄肝木也,如血虛頭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肝之藥),芍藥(和血),當歸(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

上為粗末,水煎。又春則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夏則黃芩四物,加黃芩、芍藥;秋則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冬則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若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朮桂,謂之腹痛六合;若風眩,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若發熱而煩,不能睡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熱六合;若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朮、茯苓,謂之濕六合;若氣虛弱,起則無力,眶然而倒,加厚朴、陳皮,謂之氣六合;若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便清白,加乾薑、附子,謂之寒六合;若身熱脈躁,頭昏項強者,加柴胡、黃芩;若因熱生風者,加川芎、柴胡、防風。若目赤暴發作雲翳,疼痛不可忍,宜四物龍膽湯(方見眼目門)。

白話文:

四物湯能補益人體的正氣,滋養氣血。它由熟地、川芎、芍藥、當歸四味藥組成,熟地補血,川芎疏肝理氣,芍藥和血,當歸補血活血。根據季節變化,可加入不同的藥材調整藥效:春天加防風,夏天加黃芩,秋天加天門冬,冬天加桂枝。此外,針對不同的病症,可以加入不同的藥材,例如腹痛加朮桂,風眩加秦艽、羌活,發熱加黃連、梔子,濕重加白朮、茯苓,氣虛加厚朴、陳皮,虛寒加乾薑、附子,熱盛加柴胡、黃芩,熱風加川芎、柴胡、防風。如果眼睛發紅、疼痛、有翳膜,可以用四物龍膽湯治療。

若瘡疾,加荊芥,酒煎常服。若虛煩不得睡,加竹葉、人參;若虛熱病,四物與參蘇飲相合,名補心湯主之;若煩躁大渴,加知母、石膏;若陰虛致熱,與血相搏,口舌乾渴飲水,加栝蔞、麥門冬;若諸痛有濕者,宜四物與白朮相半,加天麻、茯苓、穿山甲,酒煎;若四肢腫痛,不能行動,四物蒼朮各半湯主之;若嘔者,加白朮、人參、生薑;若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豬苓、茯苓、防己;若治燥結,四物與調胃承氣湯各半,為玉燭散;若臟閉澀者,加大黃、桃仁;若老人風秘,加青皮等分煎;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滑瀉者,加官桂、附子;若血痢,加膠艾煎若腹脹,加厚朴、枳實;若虛勞氣弱,咳嗽喘滿,宜厚朴六合,四物湯四兩,厚朴薑製一兩,枳實麩炒半兩;若血氣上衝心腹,肋下滿悶,宜治氣六合,四物湯四兩,加木香、檳榔各一兩;若發寒熱者,加乾薑炒黑、牡丹皮、白芍藥、柴胡;若虛壯熱似傷寒者,加人參、柴胡。

白話文:

如果患有瘡疾,可以加入荊芥,用酒煎煮後經常服用。如果虛煩失眠,可以加入竹葉、人參。如果虛熱病症,可以將四物湯與參蘇飲混合,稱為補心湯來治療。如果煩躁口渴,可以加入知母、石膏。如果陰虛導致體熱,並且與血液相搏,出現口舌乾燥、飲水不止的症狀,可以加入栝蔞、麥門冬。如果各種疼痛伴隨濕氣,可以將四物湯與白朮各半,再加入天麻、茯苓、穿山甲,用酒煎煮。如果四肢腫痛,無法行動,可以服用四物湯與蒼朮各半的湯劑。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白朮、人參、生薑。如果水停滯在心下,伴隨輕微的嘔吐,可以加入豬苓、茯苓、防己。如果治療燥結,可以將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稱為玉燭散。如果臟腑閉塞,可以加入大黃、桃仁。如果老人患有風秘,可以加入青皮等量煎煮。如果體內濕氣流動,導致潤燥,可以服用四物理中各半湯。如果出現滑瀉,可以加入官桂、附子。如果患有血痢,可以加入膠艾煎煮。如果腹部脹滿,可以加入厚朴、枳實。如果虛勞氣弱,咳嗽氣喘,可以服用厚朴六合湯,四物湯四兩,厚朴薑製一兩,枳實麩炒半兩。如果血氣上衝心腹,肋下滿悶,可以服用治氣六合湯,四物湯四兩,加入木香、檳榔各一兩。如果發熱發寒,可以加入乾薑炒黑、牡丹皮、白芍藥、柴胡。如果虛弱壯熱,類似傷寒症狀,可以加入人參、柴胡。

四物與桂枝、麻黃、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氣、涼膈等,皆可作各半湯,此易老用藥大略也。四物湯加減,治婦人雜病方二十六道,見婦人部,四物湯加減,治妊娠傷寒,方名六合湯一十五道,見傷寒部。四物湯加減調經方七道,見調經。

三才丸

天門冬,地黃,人參各等分

為末,煉蜜丸。空心服。

溫衛補血湯,治耳鳴,鼻不聞香臭,口不知五味,氣不快,四肢困倦不收,行步欹側,毛髮脫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吤吤不得臥,口舌液干,太息,頭不可回顧,項筋緊,脊骨強痛,頭旋眼黑,頭痛,呵欠嚏噴。

白話文:

四物湯、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茱萸湯、承氣湯、涼膈湯等,都可以用各半的份量互相搭配,這是常用的藥物搭配方法。四物湯加減,可以治療婦女各種疾病,共有二十六種方劑,詳見婦科部分。四物湯加減,還可以治療孕婦的傷寒,方名六合湯,共有十五種方劑,詳見傷寒部分。四物湯加減,可以調經,共有七種方劑,詳見調經部分。

三才丸:

天門冬、地黃、人參各等分,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丸子。空腹服用。

溫衛補血湯,可以治療耳鳴、鼻塞聞不到香臭味、口不知五味、氣喘、四肢無力、行走歪斜、脫髮、食慾不振、膝蓋冰冷、陰汗、白帶、喉嚨有痰無法平躺、口乾舌燥、嘆氣、頭不能轉動、脖子僵硬、脊柱疼痛、頭暈目眩、頭痛、打呵欠、打噴嚏。

蒼朮(二分),升麻(四分),柴胡根(三分),生地黃(一分),牡丹皮(三分),熟甘草(二分),白朮(一分),當歸(三分),人參(三分),生甘草(半分),丁香(一分),王瓜根(二分),黃耆(一錢二分),陳皮(二分),吳茱萸(二分),葵花(七朵)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法如常,食前服。一本,加藿香、黃柏、地骨皮、桃仁。

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之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

白話文:

將蒼朮、升麻、柴胡根、生地黃、牡丹皮、熟甘草、白朮、當歸、人參、生甘草、丁香、王瓜根、黃耆、陳皮、吳茱萸和葵花等藥材研磨成粉末,以兩杯水煎煮,按照一般煎藥方法,饭前服用。另有一種說法,可加入藿香、黃柏、地骨皮和桃仁。

脾胃虛弱,皆因血氣不足,這是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所致,導致九竅不通。所有陽氣都源於陰血,陰血受到火邪侵襲就會陰盛,陰盛則會上攻陽氣,陽氣無法運行,也就沒有生髮升騰之氣。陽氣是流動於空竅的,陰氣則是依附於形體的,就像陰氣依附於土壤,陽氣升騰於天空,各司其職。本方中所用的辛甘溫藥,并非單獨使用,而是相互配合,以达到调理脾胃,平衡阴阳的效果。

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製為之引,使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腎肝之下,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至奇,自奇而至偶也。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投其升藥,使大發散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治陰不勝陽,脈至數疾六七至,甚則狂者,治見寒熱門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紫雪諸方求之,甚者承氣湯。

白話文:

若使用甘苦大寒的藥物,也不宜單獨使用。可用火酒二次熬制,引導藥力向上到達頭頂,再向下進入腎肝,這就是所謂的升降浮沉之道,自然而然地循環運行。用辛辣甘溫的藥物驅散體內寒氣,使陽氣上升,並透過九竅排出體外。

治療陰氣不足,陽氣過盛,脈搏快速且有力,嚴重者甚至出現狂躁症狀時,可參考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紫雪等方劑,情況嚴重者則需使用承氣湯。

〔仲〕云:陽先絕色青,陰先絕色赤。

〔海〕脈絕者,陰入於地中也。脈者,如地中溝渠也。通達諸經,灌溉一體,陽氣鼓舞而行之,陽不行則脈不動矣。是以陰離而不守,故大小便皆為之不禁。內溫之,外灸之,並行而不可緩。溫之,四逆輩。灸之,臍下腧穴一寸五分,氣海是也。

〔潔)〕,八物湯偶方。四物、四君子二方合和也)

白朮,茯苓,人參,黃耆,當歸,芍藥,川芎,地黃

上為散。每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仲〕虛勞憂思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仲景說:陽氣衰竭時,面色先變青,陰氣衰竭時,面色先變赤。

海藏說:脈搏消失,是因為陰氣沉入地中。脈搏就像地下的溝渠,連通全身經脈,滋養全身,陽氣鼓動才能推動血液運行,陽氣不行,脈搏就不會跳動。所以陰氣離散,無法守住,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要內服溫補藥物,外用艾灸,兩者同時進行,不可延誤。溫補藥物,可以使用四逆湯。艾灸則在臍下穴位一寸五分處,即氣海穴。

潔古說:八物湯,是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合成的方劑。

配方:白朮、茯苓、人參、黃耆、當歸、芍藥、川芎、地黃。

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取五錢,用兩碗水煎煮,煎至一碗,去渣,溫服,飯後服用。

仲景說:虛勞、憂思、諸般不足,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黃耆(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二兩),膠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一兩。

〔垣〕又治脈弦自汗,四肢發熱,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宜黃耆建中湯。

〔仲〕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口乾燥,小建中湯主之。(方見傷寒)

〔垣〕,雙和散,補血益氣。治虛勞少力。

白話文:

將黃耆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二兩和膠飴一升,用水七升煮至三升,去渣,加入膠飴,用微火慢慢熬化,溫服一升,一天喝三次。如果出現氣短胸悶,可以加生薑;如果腹脹,可以去掉大棗,加茯苓一兩半;如果肺虛損傷,可以加半夏一兩來補氣。另外,這個方子還可以治療脈弦自汗、四肢發熱、皮膚乾燥、頭髮脫落等症狀,叫做黃耆建中湯。對於虛勞裡急、心悸、鼻出血、腹痛、夢遺、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喉乾燥等症狀,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雙和散可以補血益氣,治療虛勞體弱。

黃耆,熟地黃,當歸,川芎(各一錢),白芍藥(一錢半),官桂,甘草(各七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肥棗三枚,煎至八分,去渣服。予制此方,是建中、四物二方,每傷寒瘧疾中暑大疾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皆驗,不熱不冷,溫而有補。

〔海〕,大補十全散,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

肉桂,甘草,芍藥,黃耆,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熟地(各等分)

白話文:

黃耆、熟地黃、當歸、川芎各一錢,白芍藥一錢半,官桂、甘草各七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三枚肥棗,煎煮至八分,去渣服用。我研製這個方子,是結合建中湯、四物湯的功效,適用於傷寒、瘧疾、中暑等大病之後,身體虛弱、氣力不足的人,用這個方子調理都能見效,既不燥熱也不寒涼,溫和補益。

這個方子也叫做十全散,是治療男女各類虛弱不足、五勞七傷、不思飲食、久病虛損、時而發熱、氣血攻伐骨脊、身體拘急疼痛、夜間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喘咳胸悶、脾腎氣虛、五心煩悶等症狀的良方。

肉桂、甘草、芍藥、黃耆、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熟地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桂、芍藥、甘草,小建中湯也。黃耆與此三物,即黃耆建中湯也。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四君子湯也。川芎、芍藥、當歸、地黃,四物湯也。以其氣血俱衰,陰陽並弱,法天地之成數,故名曰十全散。

〔河〕,正氣天香散,治九氣。

烏藥(二兩),香附末(八兩),陳皮,蘇葉,乾薑(各一兩)

上為細末。調服。

〔玄〕,導氣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加入三片生薑和兩個棗子,煎煮至七分,不限時間溫服。桂枝、芍藥、甘草三味藥組成小建中湯;加入黃耆則稱為黃耆建中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四味藥組成四君子湯。川芎、芍藥、當歸、地黃四味藥組成四物湯。由於此方補氣血、調陰陽,符合天地生成之理,故名為十全散。

〔河〕,正氣天香散,可治九氣。

烏藥二兩,香附末八兩,陳皮、蘇葉、乾薑各一兩,研磨成細末,調服。

〔玄〕,導氣丸。

青木香,蘿蔔子,茴香,檳榔,牽牛頭末(各四兩)

上為末,薄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仲〕,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部蓄血門)

〔玄〕,通真丸,婦人通經,男子破血。

大黃(去皮,米醋同煮爛),桃仁(各四兩,去皮尖,另研),天水末(四兩,天水一名益元散),乾漆(二兩,用瓦上焙煙盡),杜牛膝(二兩,生)

白話文:

青木香、蘿蔔子、茴香、檳榔、牽牛頭末各四兩,研成細末,用薄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三四十丸。這個方子在仲景傷寒論蓄血門中提到的桃仁承氣湯方裡可以找到。玄明子說這個方子可以通婦人經血,男子破血,方劑中包含去皮米醋煮爛的大黃四兩,去皮尖研磨的桃仁四兩,天水末四兩(天水又名益元散),焙煙盡的乾漆二兩,生杜牛膝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

木香和中丸

木香,沉香,白豆蔻,枳實(炒),檳榔,蓬朮,青皮,陳皮,當歸(酒洗),黃芩,木通,黃連,縮砂,豬牙皂角(去皮弦並子,蜜水潤,炙乾),郁李仁(湯去皮),三稜(以上各淨末,一兩),大黃(四兩),香附(三兩),黃柏(二兩),牽牛頭末(三兩),上為末,水丸。每服三錢,重白湯下,或薑湯下。

木香檳榔丸,流濕潤燥,推陳致新。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六七十粒。

木香、沉香、白豆蔻、炒枳實、檳榔、蓬朮、青皮、陳皮、酒洗當歸、黃芩、木通、黃連、縮砂、去皮弦並子的豬牙皂角(蜜水潤後炙乾)、湯去皮的郁李仁、三稜(以上各藥材研磨成粉末,各一兩),大黃(四兩)、香附(三兩)、黃柏(二兩)、牽牛頭末(三兩),混合研磨成粉末,用水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用白湯或薑湯送服。

木香檳榔丸具有流濕潤燥、推陳致新的功效。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廣朮,枳殼,宣連(各半兩),黃柏(一兩半),大黃(一兩半),黑牽牛

評曰:此戴人經驗方也。善治下虛上實,抑火升水,流濕潤燥,推陳致新,資陰代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及治肺痿喘嗽,胸膈不利,脾濕黃疸,宿食不消,一切雜證,不能盡述。戴人每令病人夜睡服之以進食,任服他藥。婦人調和血氣,小兒驚疳積熱,皆可量輕重用之。(原本有香附二兩)

全真丸,治脾臟積熱,洗滌腸垢,潤利燥澀,風毒攻經,手足浮腫,或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黏,胸膈痞塞,臍腹脹滿,飲食減少,困倦無力,凡所內傷,並宜服之。

白話文: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廣朮、枳殼、宣連各半兩,黃柏、大黃各一兩半,黑牽牛適量。此方為戴人經驗方,擅長治療下虛上實、抑火升水、流濕潤燥、推陳致新、資陰代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等症狀,並可治肺痿喘嗽、胸膈不利、脾濕黃疸、宿食不消等各種雜症。戴人常讓病人夜間睡前服用此方,並可隨意服用其他藥物。婦女調和血氣,小兒驚疳積熱,皆可根據病情輕重服用。

全真丸則用於治療脾臟積熱、洗滌腸垢、潤利燥澀、風毒攻經、手足浮腫、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黏、胸膈痞塞、臍腹脹滿、飲食減少、困倦無力等內傷症狀。

黑牽牛(八兩,燥火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大黃(二兩,米泔浸三日,逐日換泔,取出切,焙乾,細為末)

上以皂角二兩,輕手揉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作片子,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盞,搜和上件藥末,乾溼得所,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二丸,諸飲下,不拘時候。金宣宗敕賜名保安丸。

〔《心印》〕,神芎導水丸,治勞瘵停濕,二陽病熱鬱。

黃芩(一兩),黃連(半兩),大黃(二兩),川芎(半兩),滑石(四兩),薄荷(半兩),黑牽牛(四兩,頭末)

白話文:

黑牽牛八兩,其中四兩用燥火炒過,四兩生用,再取頭末各四兩。大黃二兩,先用米泔浸泡三日,每天換一次泔水,取出切片後焙乾,研磨成細粉。將皂角二兩輕輕揉去皮,用一大碗水浸泡一晚,加入切片的一兩蘿蔔,與皂角一起熬煮至半碗,去渣後再熬至兩盞的量,然後將上述藥末加入,調整乾濕程度,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二丸,用水送服,不拘時辰。此方為金宣宗敕賜名為「保安丸」。此方出自《心印》,與神芎導水丸同屬治勞瘵停濕,二陽病熱鬱的方劑。另有方劑,用黃芩一兩、黃連半兩、大黃二兩、川芎半兩、滑石四兩、薄荷半兩、黑牽牛頭末四兩。

河間制治一切熱證,其功不可盡述。設或久病熱鬱,無問瘦𤸆老弱,並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以為度,常服此藥,除腸垢積滯,不傷和氣,推陳致新,得利便快,並無藥燥搔擾,亦不困倦虛損,遂病人心意。或熱甚必急須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動臟腑,有益無損。

或婦人血病下惡物,加桂半兩。病微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結滯開通,惡物自下也。凡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所郁,色黑齒槁,身瘦焦痿黃,或服甘熱過度成三消等病。若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病於內則神志躁動,怫鬱不開,變生諸症,皆令服之。惟臟腑滑泄者,或裡寒脈遲者,或婦人經病,產後血下不止,及孕婦等,不宜服。

白話文:

河間的醫治方法,对于各种热症都非常有效,其功效难以一一列举。如果遇到久病热气郁结,无论胖瘦、老弱,凡是一切可以服用泻药的病症,都可从十丸开始服用。经常服用此药,可以清除肠道积垢和滞留物,不会损伤元气,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排便通畅,而且不会感到燥热烦躁,也不会出现疲乏虚弱的情况,让人感到舒服自在。如果热症十分严重,急需泻药,可以服用四五十丸,若效果不佳,可再服用一次,根据情况调整剂量。经常服用二三十丸,不会损伤脏腑,有益无害。

如果妇女有血病,排出恶物,可以加入桂枝半两。病情轻微者,可以常服,病情严重者,服用后可以通便,从而打通结滞,恶物自然排出。凡是年老体弱、脾胃虚弱、风热郁结、面色黑黄、牙齿枯槁、身形消瘦、焦黄萎缩,或者因为服用温热药物过度导致三消等病症的患者,都可以服用此药。如果热症主要表现在外,则肢体躁动不安;如果热症主要表现在内,则神志烦躁不安,郁郁寡欢,容易引发各种病症,都可服用此药。但是,对于脏腑滑泄者、体内寒气较重脉象迟缓者、妇女经期病症、产后血流不止、孕妇等,则不适合服用。

舟車神祐丸,泄水濕。

甘遂(一兩,醋炒),大黃(二兩),芫花(醋炒,一兩),黑牽牛(頭末,四兩),輕粉(一錢),大戟(一兩,醋炒),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半兩)

取蠱加蕪荑半兩為末,水丸。空心服。

河間依仲景十棗湯例,製出此方,主療一切水濕為病。戴人云:十棗泄諸水之上藥,所謂溫藥下者是已。如中滿腹脹,喘嗽淋閉,水氣蠱腫,留飲癖積,氣血壅滯,不得宣通,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久新瘧痢等患,婦人經病帶下,皆令按法治之,病去如掃,故賈同知稱為神仙之奇藥也。緣此方河間所定,初服五丸,日三服。

白話文:

神祐丸可以洩去體內的水濕,其方劑包括:甘遂(醋炒一兩)、大黃(二兩)、芫花(醋炒一兩)、黑牽牛(頭末四兩)、輕粉(一錢)、大戟(醋炒一兩)、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蕪荑半兩,用水製成丸劑。空腹服用。此方由河間依據仲景的十棗湯方例製成,主治一切因水濕引起的疾病。戴人認為十棗湯是溫藥下行的代表,可以瀉去各種水氣。神祐丸可以治療腹脹、喘嗽、淋閉、水氣腫脹、留飲癖積、氣血壅滯、風熱燥郁、肢體麻痺、疼痛、久瘧痢等病症,以及婦人的經病帶下。服藥後,病症如掃而空,故賈同知稱其為神仙之奇藥。河間規定初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

加至快利後卻常服,以病去為度。設病愈後,平人能常服保養,宣通氣血,消運飲食。若病痞悶極甚者,便多服反煩滿不開,轉加痛悶,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加至快利為度,以意消息。小兒丸如麻子大,隨強弱增損,三四歲者三五丸,依前法如減。至戴人,變為神芎丸,神秘不傳。

然每令病人夜臥,先服百餘粒,繼以浚川等藥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投下少末,再服和膈藥,須以利為度。有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輕者可一二度止,重者五六度方愈。是擒縱卷舒之妙,臨證制宜,非言可諭。觀其藥雖峻急,認病的確,自非老手諳練有大負荷者,焉敢見諸行事。

白話文:

服用此藥後,若病情很快好轉,就應適量服用,直到病癒為止。如果病人痊癒後,平常也可以服用來保養身體,促進氣血循環,消化飲食。如果病人因病體積聚,十分悶脹,服用過多反而會加重脹滿不適,甚至更痛更悶,應先服用兩丸,每次增加兩丸,直到病情好轉為止,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用量。小兒丸如麻子大小,根據體質強弱增減用量,三四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三五丸,依此方法加減。長大成人後,則改為服用神芎丸,此配方神祕不傳。

然而,通常讓病人夜間睡覺前先服用百餘粒,然後再服用浚川等藥,在五更時服用。各種病症出現,就服用少量藥末,再服用和膈藥,都要以藥效顯著為標準。有些人五天服用一次,有些人三天服用一次。病情較輕的,服用一兩次即可,病情嚴重的可能要服用五六次才能痊癒。這是藥物的運用技巧,臨症制宜,非言語所能表達。觀察藥物雖然峻急,但只要對症下藥,如果不是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醫生,是不敢輕易使用的。

予每親制,用之若符節然。又隨人強弱,當依河間漸次進服。強實之人,依戴人治法行之,神效可驗。

大聖浚川散

大黃(一兩,煨),甘遂(半錢),牽牛(一兩,頭末),木香(三錢),郁李仁(一兩),芒硝(三錢半)

評曰:此下諸積之聖藥也。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干。濕病本不自生,因於火熱怫鬱,水液不能宣通,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多為兼病。《內經》云:明知標本,正行無間者是也。夫濕在上者,目黃而面浮。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肢滿痞膈痿逆。

白話文:

我每次親自調製此方,運用它就像運用符節一樣準確。同時也要依據患者體質強弱,按照《河間經驗方》逐漸增加藥量服用。體質強壯的人,可以按照戴人治療方法服用,療效顯著。

此方是治療積聚的聖藥。濕氣本質是土,火熱可以生濕土,所以夏季炎熱,萬物滋潤;秋季涼爽,濕氣則轉為乾燥。濕病並非天生,而是由於火熱鬱結,水液不能流通,停滯而生濕氣。凡是患濕病者大多是因熱而生,而熱氣多為兼症。《內經》說:明白病症的標本,才能正確治療,沒有間斷。濕氣在上則表現為目黃面浮;在下則表現為股膝腫脹厥冷;在中則表現為肢體滿脹,胸悶氣逆,痿弱反胃。

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世俗不詳《內經》所言留者攻之,但執補燥之劑,怫鬱轉加,而病愈甚也。法當求病之所在而為施治,瀉實補虛,除邪養正,以平為期而已。又嘗考戴人治法,假如肝木乘脾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於子。己土能生庚金,庚為大腸,味辛者為金,故大加生薑,使伐肝木。

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以舟車丸先通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後以薑汁調浚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浚川散隨後,如寒疝氣發動,腰腳胯急痛者,亦當下之,以瀉其寒水。世俗暗於治體,一概鹵莽,有當下而非其藥,終致委頓而已。

白話文:

陽氣久留不散會化為氣,陰氣久留不散會凝結成形。世人不懂《內經》中「留者攻之」的道理,只顧著補燥,結果反而加重鬱結,病情更嚴重。正確的做法應該要找出病根所在,針對病症施治,瀉去實火,補益虛損,去除邪氣,滋養正氣,以達到平衡為目標。

另外,我曾經研究過戴人醫治病症的方法,比如說,肝木克脾土,脾土克不了肝木,脾土就會虛弱。虛弱的脾土會向其子(己土)尋求幫助。己土生庚金,庚金屬大腸,辛味屬金,因此戴人會大量使用生薑來抑制肝木。

然而,若不疏通脾土,生薑也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戴人先用舟車丸來通暢阻塞的脾土,這就叫做先瀉去其所不勝。之後再用薑汁調和浚川散大下,這就是瀉去其所勝。戴人經常說,用導水丸治療時,必須用禹功散來接續;用舟車丸治療時,必須用浚川散來跟隨。例如,寒疝氣發作,腰腿胯部疼痛難忍,也應該要瀉去寒水。世人不明醫理,一味莽撞行事,有時應該下瀉卻沒有使用適當的藥物,最後導致病情加重,虛弱不堪。

豈知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芒硝可以下燥,如是分經下藥,兼食療之,非守一方求其備也。故戴人曰:養生與攻疴本自不同,今人以補劑療病,宜乎不效,是難言也。

〔丹〕:六郁(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氣:香附,撫芎,蒼朮

濕:蒼朮,川芎,白芷

痰:海石,香附,栝蔞,南星

熱:青黛,香附,蒼朮,川芎,梔子

血: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蒼朮,香附,山楂,神麯,針砂(加醋炒)

白話文:

誰能想到巴豆能瀉寒,甘遂、芫花能瀉濕,大黃、芒硝能瀉燥呢?像這樣根據經絡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藥物,並配合食療,並不是死守一種方法就能解決問題的。就像戴人說的,養生和治療疾病本質上就不同,現在有些人用補藥來治病,自然就效果不好,這難怪啊。

六種鬱結(氣血調和,百病不生,一旦出現鬱結,各種疾病就跟著來了)。

氣鬱:香附、撫芎、蒼朮

濕鬱:蒼朮、川芎、白芷

痰鬱:海石、香附、栝蔞、南星

熱鬱:青黛、香附、蒼朮、川芎、梔子

血鬱: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鬱:蒼朮、香附、山楂、神麯、針砂(加醋炒)

春,加川芎;秋冬,加茱萸;夏,加苦參。

越鞠丸,解諸郁。

蒼朮,香附,川芎,神麯,梔子

凡郁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益陰經血,解五臟結氣。用山梔炒令十分有二分焦黑,為末。以薑汁入湯煎飲之。其效捷於他方也。

〔世〕,順氣丸,治血鬱。

香附半斤,童便浸,曬乾,粟糊為丸。

〔《本》〕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

〔《保》〕論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甘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下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

白話文:

春天用川芎,秋冬用茱萸,夏天用苦參。越鞠丸可以解開各種鬱結。

蒼朮、香附、川芎、神麯、梔子,這些藥材可以用來治療中焦鬱結。蒼朮和川芎可以提氣向上,如果食物停滯在氣機之上,提氣就能讓食物下降,其他藥物也是如此。

山梔子可以益陰血,解開五臟的結氣。將山梔子炒至十分焦黑,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煮湯飲用,效果比其他方法更快。

順氣丸可以治療血鬱。將香附用童便浸泡,曬乾,用粟米糊製成丸藥。

貝母可以散開心胸的鬱結之氣,非常有效。

虛損之人,寒熱是因虛而感。感受寒邪會損傷陽氣,陽虛則陰盛,因此損傷由上而下,治療宜用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感受熱邪會損傷陰氣,陰虛則陽盛,因此損傷由下而上,治療宜用甘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自上而下的損傷,一損損於肺,皮膚緊縮,毛髮脫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無法滋養臟腑,婦女月經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膚。

自下而上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敗,腎肝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漸浸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四君子湯,治肺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方見前)

八物湯,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益氣和血。(方見前)

十全散,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益氣和血調食。(方見前)

金剛丸,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益精補腎。

萆薢,杜仲(炒),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等分)

白話文:

從下往上,如果腎臟受損,骨頭就會萎縮,無法起床;如果肝臟受損,筋骨就會鬆弛,無法自主控制;如果脾臟受損,飲食就無法消化吸收。古籍記載,心肺受損會導致面色蒼白,腎肝受損會導致形體萎縮,脾臟受損會導致穀物無法消化。這些病症都是由損傷引起的,逐漸深入,屬於虛勞之疾。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肺部損傷,導致皮膚皺縮、毛髮脫落,具有益氣功效。

八物湯用於治療心肺虛損,導致皮膚皺縮、毛髮脫落,以及血脈虛損,女性月經不調,具有益氣和血功效。

十全散用於治療心肺、胃部損傷,導致飲食無法滋養肌膚,具有益氣和血、調和飲食功效。

金剛丸用於治療腎臟損傷,導致骨頭萎縮、無法起床,具有益精補腎功效。

萆薢、杜仲(炒)、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等分)這些藥物也可用於治療腎臟損傷。

上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治肝腎損,骨痿不能起床,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萆薢,杜仲(炒),蓯蓉(酒浸),防風,菟絲子(酒浸),白蒺藜(等分),桂(一分)

上細末,酒煮豬腰子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腎丸,治肝腎損及脾,食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

牛膝,萆薢,杜仲,蓯蓉,菟絲子,白蒺藜,胡蘆巴,破故紙(等分),桂(半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煮豬腰子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空腹服用五到七十丸,用酒送服。這方叫做牛膝丸,用於治療肝腎損傷,導致骨骼痿弱無法起床,筋脈鬆弛無法收縮的情況,適合補益精氣、緩解脾胃。

藥材包括:牛膝(酒浸)、萆薢、杜仲(炒)、蓯蓉(酒浸)、防風、菟絲子(酒浸)、白蒺藜(等分)、桂(一分)。

另一方叫做煨腎丸,用於治療肝腎損傷累及脾胃,導致食穀不化的情况,適合補益精氣、緩解脾胃、幫助消化。

藥材包括:牛膝、萆薢、杜仲、蓯蓉、菟絲子、白蒺藜、胡蘆巴、破故紙(等分)、桂(半兩)。

上丸如金剛丸法。治腰痛不起者,神效。

上陰陽虛損諸方,蓋謂虛而無熱者設也。若虛而有熱者,作虛熱治之。虛熱又分二法,一治新病屬虛熱者,反治條求之;一治久病屬勞瘵者,骨蒸門求之。

〔《素》〕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寸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經滿絡虛,刺陰灸陽。若經虛絡滿者,黃耆寸口寒澀也,春夏死,秋冬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通評虛實論》)

〔《素》〕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多氣少血,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少血多氣,此天之常數。(《血氣形志論》)

白話文:

上丸的製作方法類似金剛丸,專治腰痛無法起身的病症,效果奇佳。

針對陰陽虛損的各種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虛寒無熱的病症而設。如果虛寒伴隨發熱,則應以虛熱的治療方法處理。虛熱的治療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新發疾病的虛熱,應參考反治條文;二是久病造成的勞瘵虛熱,應參考骨蒸門的治療方法。

《素問》中提到,如果絡氣不足、經氣有餘,寸口脈搏會熱而尺脈寒。秋冬季節氣血運行逆常,春夏季節氣血運行順常,治療時應針對主病症。如果經氣充盈而絡氣虛弱,應刺陰灸陽。相反,如果經氣虛弱而絡氣充盈,寸口脈搏會寒澀,春夏易死,秋冬易生,應灸陰刺陽。如果經絡都實,寸脈會急而尺脈緩,都需要進行治療。因此說,滑則順暢,澀則逆行。

《素問》中也提到,女性的正常狀態是:太陽經常血多氣少,少陽經常氣多血少,陽明經常氣多血多,少陰經常氣多血少,厥陰經常血多氣少,太陰經常少血多氣。這是天賦的常態。

〔許學士〕:脈浮而有力者,表實也。浮而無力者,表虛也。沉而有力者,裡實也。沉而無力者,裡虛也。

〔云〕脈浮診得六數七極者,為表實也。浮診得三遲二敗者,為表虛也。如中診得六數七極者,是中焦之熱實也。中診得三遲二敗者,中焦虛也。如沉診得六數七極者,下焦有實熱也。沉診得三遲二敗者,下焦虛也。

〔《素》〕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至真要大論》下同)。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

白話文:

脈象浮而有力表示表證實證,浮而無力表示表證虛證。脈象沉而有力表示裡證實證,沉而無力表示裡證虛證。

脈象浮診得六數七極,表示表證實證;浮診得三遲二敗,表示表證虛證。中診得六數七極,表示中焦熱實;中診得三遲二敗,表示中焦虛證。沉診得六數七極,表示下焦有實熱;沉診得三遲二敗,表示下焦虛證。

治療疾病要辨別陰陽、內外,內證用內治法,外證用外治法。病情輕微的調和,中等程度的使之平和,病情嚴重的奪其過盛,用汗法排出邪氣。寒熱溫涼,依據病情輕重進行治療,遵循治療原則,萬事皆可痊癒,氣血平衡,才能長壽。治療疾病時,內因引起的疾病要調治內臟,外因引起的疾病要治療外在。

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垣〕表虛,桂枝、黃耆;表實,麻黃、葛根;裡虛,人參、白朮;裡實,枳實、大黃。(自汗,脈浮無力,為表虛;無汗,脈浮有力,為表實;自利,脈沉無力,為裡虛;不大便,脈沉有力,為裡實)

〔海藏〕實麻黃,實調胃承氣湯,實大承氣湯,浮中,沉虛,桂枝

虛小建中湯,虛四逆湯,浮可下者,外無六經之形證;沉可汗者,內無便溺之阻隔。

白話文:

內熱外顯,要先調理內部,再治療外部;外邪內侵,要先治療外部,再調理內部。內外互不影響,則直接治療主病。

表虛用桂枝、黃耆,表實用麻黃、葛根;裡虛用人參、白朮,裡實用枳實、大黃。自汗、脈浮無力為表虛;無汗、脈浮有力為表實;自利、脈沉無力為裡虛;不大便、脈沉有力為裡實。

實證用麻黃,實證調用胃承氣湯、大承氣湯,浮中沉虛用桂枝。虛證用小建中湯,虛證用四逆湯。脈浮可下者,表示外無六經病證;脈沉可汗者,表示內無排泄阻礙。

〔云〕麻黃為瀉,能瀉表之實,不能瀉里之實;桂枝為補,能補表之虛,不能補里之虛;姜附為補,不能補表之虛,而能補里之虛;承氣為瀉,能瀉里之實,而不能瀉表之實;建中為補,能補中焦之虛;而不能補上焦下焦之虛;調胃為瀉,能瀉中焦之實,而不能瀉上焦下焦之實也。

〔《本事》〕有人病傷寒身熱頭疼,予視之曰:邪在表,此表實證也,當汗之,以麻黃湯。或問曰:傷寒大抵因虛,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雲表實也?予曰:古人稱邪之所湊,其氣則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蓋邪之入人也,始因虛入,及邪居中,則反為實矣。大抵調治傷寒,先要明表裡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立而定也。

白話文:

麻黃能排出表面的實證,但不能排出內部的實證;桂枝能補益表面的虛證,但不能補益內部的虛證;生薑和附子能補益內部的虛證,但不能補益表面的虛證;承氣能排出內部的實證,但不能排出表面的實證;建中能補益中焦的虛證,但不能補益上焦和下焦的虛證;調胃能排出中焦的實證,但不能排出上焦和下焦的實證。

有人患傷寒,發燒頭痛,醫生診斷說:病邪在表面,這是表面的實證,應該用麻黃湯發汗。有人問:傷寒大多是因體虛而導致病邪入侵,現在病邪在表面,為何說是表面的實證呢?醫生回答說:古人說病邪聚集的地方,雖然氣虛,但留而不去,就會形成實證。病邪入侵人體,開始是因為虛才被入侵,等到病邪停留在身體內部,就會變成實證。總之,治療傷寒,首先要明辨表裡虛實,能明白這四個字,就能掌握仲景《傷寒論》中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

何以言之?有表實,有表虛,有裡實,有裡虛,有表裡俱實,有表裡俱虛。予於表裡虛實歌中,常論其事矣。仲景麻黃湯之類,為表實而設也;桂枝湯之類,為表虛而設也;裡實,則承氣之類是也;裡虛,則四逆之類是也。表裡俱實,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也;表裡俱虛,所謂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也。

常讀華佗傳,有府吏倪尋、李延,其證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外實當下之,延內實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異耳。

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三方並見傷寒部)四逆湯方見傷寒門)

上仲景治表裡虛實法,萬世之準繩也。

白話文: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有表實、表虛、裡實、裡虛,還有表裡俱實和表裡俱虛。我在表裡虛實歌中,常常論述這些事。張仲景的麻黃湯之類,是針對表實而設的;桂枝湯之類,是針對表虛而設的;裡實,則承氣湯之類是也;裡虛,則四逆湯之類是也。表裡俱實,就如同陽盛陰虛,需要瀉下才能痊癒;表裡俱虛,就如同陽虛陰盛,需要發汗才能痊癒。

我常讀華佗傳記,裡面記載著府吏倪尋、李延,他們的症狀都是頭痛發熱,所患疾病相同,華佗說:倪尋是外實應該瀉下,李延是內實應該發汗。有人感到疑惑,華佗就解釋道:倪尋是外實,李延是內實,所以治療方法不同。

(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三方都見於《傷寒論》的傷寒部;四逆湯方見於《傷寒論》的傷寒門)

以上是張仲景治療表裡虛實的方法,是萬世之準則。

〔垣〕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能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肺氣,重虛肺本,故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

此當補脾胃肺之本臟,瀉外經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白話文:

戊申年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六十二歲,平時脾胃虛弱,眼睛經常不舒服,全身、臉和眼睛都發黃,小便有時黃有時白,大便不正常,食慾不佳,氣短喘不過氣,懶散嗜睡,四肢無力。到了六月中旬,眼睛病症再次發作,醫生用瀉肝散治療,結果之前的病症更加嚴重。我認為大黃和牽牛雖然能去除濕熱,但不能進入經絡,下咽後不會直接到達肝經,而是先進入胃中,大黃苦寒會加重胃虛,牽牛味辛,會瀉肺氣,加重肺氣虛弱,所以咳嗽加重。這是因為表面的實證沒有去除,導致本虛更加嚴重,加上當時正值暑雨季節,本身就有黃疸症狀,所以病情更加嚴重。

這次應該要補脾胃肺這些主要臟器,同時瀉掉外經的濕熱,可以用清神益氣湯治療,就能痊癒。

防風(三分),生薑(五分),蒼朮(三分),茯苓(三分),澤瀉(三分),升麻(二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補肺與脾胃本臟中氣之虛弱。

橘皮(二分),青皮(一分),人參(三分),生甘草,白朮,白芍藥(各二分)

此藥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五臟之元氣。

五味子(三分),麥門冬(二分),人參(三分),黃柏(一分)

此藥去時令虛熱濕蒸。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於斯時也,故急救之以生脈散。除其濕熱,以惡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緩,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則甘以瀉之。故用人參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孫思邈曰: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是也。麥門冬微苦寒,能滋水之源於金之位而清肅肺氣,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斂其痰邪。

白話文:

防風、生薑、蒼朮、茯苓、澤瀉、升麻這幾味藥能疏通經絡,去除濕熱,但不留滯在體內,因此不會損害臟腑,反而可以補益肺脾胃的虛弱之氣。

橘皮、青皮、人參、生甘草、白朮、白芍藥這幾味藥能固本而不走經絡,不走經絡就不會滋養經絡中的邪氣,固本則能補益五臟的元氣。

五味子、麥門冬、人參、黃柏這幾味藥可以去除季節性的虛熱濕蒸。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一劑,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稍熱後空腹服用。

當火氣達到極盛,金氣隱伏的時候,寒水也會在這個時候消失,因此需要緊急使用生脈散救治。去除濕熱,是因為濕熱過盛,肺氣欲收,心氣緩慢,都需要用酸味收敛之。心火旺盛,則用甘味泻之。因此使用人參的甘味,輔以五味子的酸味。孫思邈說:夏季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補益五臟之氣。麥門冬微苦寒,可以滋養水源於金位,清肅肺氣,也能去除火傷金的咳嗽,收斂痰邪。

復微加黃柏之苦寒,以為守位滋水之流,以鎮墜其浮氣,而除兩足之痿弱也。

上舉東垣一法為例,余可觸類而長也。

〔仲〕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也?師曰:病醫下之,續見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救里,四逆湯;救表,桂枝湯。

〔羅〕徵南帥不鄰吉歹,腸鳴自利,咽溢腫痛,先治咽塞,後治下痢,愈。(方見《外熱內寒》)

〔本事〕後周姚僧垣,名醫也。帝因發熱,欲服大黃藥。僧垣曰:大黃乃急快藥,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不從,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諸醫皆謂至尊至貴,不可輕服大黃,宜用平藥。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

白話文:

復微湯加入黃柏的苦寒之性,可以守住腎氣滋養水液,鎮壓浮氣,消除兩足痿弱。

以上舉例說明東垣先生的醫法,我可以用類比的方式學習。

仲景說,有些疾病需要立即救治裡或表,為什麼呢?師傅說:病人服藥後出現下痢清穀不止,身體疼痛,就需要急救裡;如果身體疼痛減輕,大便恢復正常,就需要急救表。救裡用四逆湯,救表用桂枝湯。

羅天益說,徵南帥不鄰吉得了腸鳴腹瀉,咽喉腫痛,先治咽塞,後治下痢,病就好了。(方子見於《外熱內寒》)

後周姚僧垣,是一位名醫。皇帝發熱,想服用大黃藥。僧垣說:大黃是急救藥,陛下年事已高,不適合輕易服用。皇帝不聽,服用後便去世了。後來元帝生病,眾醫都說皇帝尊貴,不能輕易服用大黃,應該用平和的藥物。僧垣說:脈象洪而實,一定是積食,不用大黃,病一定不會好。元帝聽從他的建議,果然排出了積食,病就治好了。藥物的使用與否,一定要用心思考,明白藥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海、仲景〕:浮汗而沉下。右手沉實,調胃承氣;左手沉實,桃仁、抵當。

〔《難經》〕沉汗而浮下。右手浮實,枳實、牽牛;左手浮實,桃仁、四順。

右手:雜病是為之表,傷寒是為之裡。

左手:雜病是為之裡,傷寒是為之表。

白話文:

海氏與仲景認為,如果患者出汗浮於表面,但身體卻沉重下陷,且右手沉實,則可用調胃承氣湯;若左手沉實,則可用桃仁承氣湯和抵當湯。

《難經》則認為,如果患者出汗沉重,但身體卻浮於表面,且右手浮實,則可用枳實導滯湯和牽牛子湯;若左手浮實,則可用桃仁承氣湯和四順湯。

此外,右手代表雜病屬於表症,傷寒屬於裡症;左手則相反,雜病屬於裡症,傷寒屬於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