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1)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1)
1. 陰陽
𩩲,許竭切。藇,云居切)
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
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闢,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腸胃論》)
〔《難》〕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四十四難》)
〔《素》〕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難》〕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傍。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三十一難》)
〔《靈》〕黃帝曰:願聞榮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榮,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榮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榮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榮衛生會篇》)
〔海藏〕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此三焦者,足太陽之別也。又《靈樞經》云: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焦。右手尺脈為命門,與包絡脈同診,此包絡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乎內。手三焦主持乎上,足三焦主持乎下,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一身為外護。
白話文:
陰陽
嘴唇到牙齒長九分,嘴巴寬二寸半。牙齒後面到會厭深三寸半,容積大約五合。舌頭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喉重十兩,寬二寸半,到胃長一尺六寸。胃彎彎曲曲的,拉直了長二尺六寸,寬一尺五寸,直徑五寸,容積大約二斗五升。小腸緊貼著脊椎後面,左旋迴繞,層層疊疊,注入迴腸的部分,外側緊貼著肚臍,向上迴環運轉十六個彎曲,寬二寸半,直徑八分稍少,長三丈三尺。迴腸位於肚臍左側迴繞,迴環盤繞而向下延伸。
迴環運轉反向十六個彎曲,寬四寸,直徑一寸稍少,長二丈一尺。大腸沿著脊椎而下,接收迴腸的內容物,左旋迴繞於脊椎上下,寬八寸,直徑二寸稍多,長二尺八寸。腸胃從入口到出口,總長六丈四寸四分。迴環彎曲反覆,一共三十二個彎曲。(出自《腸胃論》)
七衝門在哪裡呢?嘴唇為飛門;牙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胃的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交接處為闌門;下腹部為魄門;所以稱為七衝門。(出自《四十四難》)
腰部以上屬於上焦(天);腰部以下屬於下焦(地)。(出自《素問》)
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胃的上口,主內不外洩,其治所在膻中穴,即玉堂穴下一寸六分,兩乳之間的凹陷處。中焦位於胃的中脘穴,不上不下,主司腐熟水穀,其治所在肚臍旁。下焦位於肚臍下方,膀胱上口,主司分別清濁,主外洩不內聚,以傳導為主,其治所在肚臍下一寸。(出自《三十一難》)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榮氣和衛氣是如何運行的,都經過哪些通道?岐伯回答說:榮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上焦。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三焦的起點在哪裡?岐伯回答說:上焦起於胃的上口,與咽喉以上相連,貫穿橫膈膜而佈於胸中,經過腋下,循著太陰經的分支運行,返回陽明經,上達舌頭,下達足陽明經,經常與榮氣一起運行,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度,形成一個迴圈。所以五十度之後又會在大會於手太陰經。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中焦的起點在哪裡?岐伯回答說:中焦也與胃相連,在上焦之後,它所接受的氣,會將糟粕分離,蒸騰津液,化生精微物質,上注於肺經,然後化為血液,來滋養全身,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所以它獨自運行於經脈之中,稱為榮氣。黃帝問道:血液和氣,名稱不同但屬性相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榮衛是精氣,血液是神氣,所以血液和氣,名稱不同但屬性相同。所以,奪取血液就會沒有汗液;奪取汗液就會沒有血液,所以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下焦的起點在哪裡?岐伯回答說:下焦是迴腸分開,注入膀胱而滲透進去。所以水穀經常在胃中停留,形成糟粕一起下行到大腸而成為下焦,滲透而下,輸排出液體,循著下焦而滲入膀胱。黃帝說:很好。我聽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漚,下焦像溝渠,這就是這個道理。(出自《榮衛生會篇》)
頭部到心臟為上焦;心臟到肚臍為中焦;肚臍到腳部為下焦。這三焦是足太陽經的分支。又《靈樞經》說:肚臍下方的膀胱到腳部為足三焦。右手尺脈為命門,與包絡脈一起診斷,這個包絡也稱為三焦,是命門之火,在五臟之間運行,主持內部。手三焦主持上部,足三焦主持下部,上中下三焦貫通為一氣,保衛全身作為外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