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5)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5)
1. 隨症用藥
〔仲〕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垣〕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少陽柴胡,厥陰吳茱萸)。頂巔痛須用藁本,去川芎(一本作「項頸腦痛」)。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如果病在臟腑,想要攻邪,就要根據病症來選擇治療方法。例如口渴就應該用豬苓湯,其他情況也應該以此類推。
頭痛應該使用川芎。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根據經絡加入不同的藥物,例如太陽經頭痛加川芎,陽明經頭痛加白芷,太陰經頭痛加蒼朮,少陰經頭痛加細辛,少陽經頭痛加柴胡,厥陰經頭痛加吳茱萸。頭頂疼痛則應該使用藁本,不用川芎。頭項頸部疼痛也適用藁本。肢節疼痛應該使用羌活。去除風濕也應該使用羌活。
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者加桂;惡熱而痛者加黃柏;心下痞用枳實、黃連;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耆;腹脹,用薑製厚朴;虛熱,須用黃耆,止虛汗亦用;脅下痛,往來寒熱,日晡潮熱,須用柴胡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墮好臥,去痰用白朮;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而已。
白話文:
肚子痛要用芍藥,如果又怕冷又痛就加桂枝,如果怕熱又痛就加黃柏。心口堵塞可以用枳實、黃連;身體發熱需要去痰就用黃芩;身體發熱也可以用黃耆;肚子脹要用薑製厚朴;虛熱要用黃耆,止虛汗也用黃耆。肋骨下疼痛,反覆發冷發熱,下午發熱,要用柴胡。脾胃受濕,昏沉無力,懶洋洋想睡覺,去痰要用白朮。想要去除阻塞的氣,可以用枳殼,胸悶氣短的人可以用枳殼,但枳殼會損傷胸中向上升的氣,服用兩三次就可以了。
破滯血,用桃仁、蘇木;補血不足,須用甘草;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多用苦寒,則瀉脾胃。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調氣,須用木香;補氣,須用人參;和血,須用當歸。凡血受病者,皆當用當歸也。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去中焦濕熱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
白話文:
要破除瘀滯的血塊,可以用桃仁和蘇木;如果血不足,需要用甘草補充;要化痰,需要用半夏;如果是熱痰,就加上黃芩;如果是風痰,就加上南星;如果胸中寒痰阻塞,要用陳皮和白朮。過多使用苦寒藥物,會傷脾胃。如果腹部狹窄,需要用蒼朮;要調氣,需要用木香;要補氣,需要用人參;要和血,需要用當歸。凡是血液有病的,都應該用當歸。要消除下焦濕腫和疼痛,以及膀胱有火邪的人,必須用酒洗淨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要消除上焦濕熱,需要用黃芩,因為它可以瀉肺火;要消除中焦濕熱和疼痛,要用黃連,因為它可以瀉心火。
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服則瀉人真氣。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嗽者,用五味子;喘者,用阿膠;宿食不消,用黃連、枳實;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水瀉,須用白朮、茯苓、芍藥;氣刺痛,用枳實,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柏、黃芩,詳上下根梢用,及引經藥則可。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小便黃者,用黃柏;數者澀者,或加澤瀉。腹中實痛兼熱,用大黃、芒硝。小腹痛,用青皮;莖中痛,用生甘草梢。飲水多致傷者,用白朮、茯苓、豬苓。
白話文:
要消除體內積聚的氣體,可以用青皮,但不要服用過量,過量會損耗人體的真氣。口渴可以用乾葛和茯苓,但要避免使用半夏;咳嗽可以用五味子;喘不過氣可以用阿膠;食物積滯不消化可以用黃連和枳實;胸部悶熱可以用梔子仁;水瀉可以用白朮、茯苓和芍藥;氣體刺痛可以用枳實,根據疼痛部位選擇引經藥引導藥力運行;血氣刺痛可以用當歸,根據疼痛部位選擇根部或梢部。
瘡傷疼痛難忍,可以用苦寒藥物,例如黃柏、黃芩,根據疼痛部位選擇根部或梢部,並配合引經藥。眼睛疼痛難忍,可以用黃連和當歸根,用酒浸泡後煎服;尿液發黃可以用黃柏;尿量少或排尿困難,可以加澤瀉。腹部脹痛伴有發熱,可以用大黃和芒硝。小腹疼痛可以用青皮;生殖器疼痛可以用生甘草梢。喝水過多導致身體受傷,可以用白朮、茯苓和豬苓。
胃脘痛,用草豆蔻。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禁用,經曰:中滿者勿食甘。
〔潔古〕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補上焦陽之虛,非附子不能補下焦陰之虛。
〔垣〕如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從黃耆建中湯。脈虛而血弱,於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症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渴或小便秘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藥中。
白話文:
胃痛可以使用草豆蔻。所有寒性或熱性的藥物,都必須用甘草來緩和藥力。寒熱性質混合的藥物,也需要用甘草來調和藥性。腹脹滿時禁用甘草,古書上說:「腹脹滿者勿食甘」。
白朮是去除濕氣的良藥,枳實可以消痞,天雄可以補益上焦陽氣不足,附子可以補益下焦陰氣不足。
脈象緩慢無力,嗜睡,四肢乏力,或大便稀溏,這是濕氣過盛,可以用平胃散治療。脈象弦細,氣虛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稀溏,或皮膚乾燥粗糙,頭髮脫落,可以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脈象虛弱,血虛,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一味或兩味藥,根據患者的症狀添加。如果真氣不足,氣短脈弱,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如果口渴,小便少或排尿困難,尿色赤黃,可以用五苓散去桂枝,再根據患者的症狀,加一兩味藥。
假令表虛自汗,春夏加黃耆;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滿氣不轉者,勿加。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於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中焦用白芍,則於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不可用。
腹中疼痛者,加甘草、芍藥。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發熱,加黃芩;惡寒或腹中覺寒,加桂;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加之。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竭於上勿加之,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
白話文:
假使患者表虛自汗,春夏季節可以加上黃耆,秋冬季節可以加上桂枝。如果患者腹部急劇收縮,或是脈象弦急,可以加上防風;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可以加上甘草。腹部狹窄,或者氣短的患者,也可以加上防風。腹部脹滿,氣機不暢的患者,則不要加防風。雖然氣機不暢,但脾胃中氣虛不和的患者,也不要捨棄防風,只要加上厚朴來破除滯氣,但厚朴也不可過量,在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即可。腹部沉悶,這不是腹脹,而是氣機散而不收,可以加上芍藥;如果患者肺氣短促或不足,可以加上人參、白芍;中焦使用白芍,可以升發陽氣,使肝膽之邪不敢侵犯。腹部狹窄以及收縮急劇的患者,要去除防風,以及所有酸澀的藥物也不可以使用。
腹部疼痛的患者,可以加上甘草、芍藥。稼穡作用於甘味,甘味屬於己土;曲直作用於酸味,酸味屬於甲木。甲己化土,這是仲景的妙法。腹痛伴隨發熱,可以加上黃芩;畏寒或者腹部感覺寒冷,可以加上桂枝;怠惰嗜睡,體內有濕邪,胃虛不能進食,或者沉重困倦,或者腹瀉,可以加上蒼朮;自汗,可以加上白朮;小便不利,可以加上茯苓,口渴也可以加茯苓;氣虛的患者,可以加上白茯苓、人參;氣盛的患者,可以加上赤茯苓、縮砂仁;氣機恢復但不能正常運轉,並且伴有熱象的患者,可以少量加黃連,心煩意亂的患者也可以加黃連。小便少的患者,可以加上豬苓、澤瀉;出汗過多,津液耗竭於上部的患者,則不要加豬苓、澤瀉,因為這樣可以使津液回歸到胃中,讓身體自行恢復。
不渴而小便秘塞,加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者,加澤瀉,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症,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竅不利者,六乙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藏熱者,用錢氏導赤散;中滿或但腹脹者,加厚朴;氣不順,加橘皮。
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耆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裡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血虛則裡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頭痛,加川芎;苦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發脫落及臍下痛者,加熟地黃。
白話文:
如果人不渴但小便不通暢,可以加入炒黃柏和知母;小便澀痛,可以加入炒滑石;小便淋漓澀痛,可以加入澤瀉。五苓散是用來治療口渴、小便不利的,但如果病人沒有發冷,就不可以用桂枝。如果人不渴,但小便頻繁,還出現幻覺,這可能是瘀血導致,可以用炒黃柏和知母來去除腎臟的燥熱;如果小便不通暢且淋漓澀痛,可以加入澤瀉和炒滑石;如果只是小便不通暢,也可以在六乙散中加入木通。
如果心臟有熱,可以用錢氏導赤散;如果腹部飽脹或只是腹脹,可以加入厚朴;如果氣機不順暢,可以加入橘皮。
如果氣機阻滯,可以用青皮一錢橘皮三錢;如果氣短,小便頻繁,可以在四君子湯中去除茯苓,加入黃芪來補益。如果腹部氣機不暢,可以再加一半的甘草。如果腹部刺痛,或者全身刺痛,或者裡急後重,腹部不舒服,或者虛坐著大便排不出來,都是血虛。血虛就會出現裡急後重,或者血氣虛弱,眼睛疼痛,這些情況都可以加入當歸身。如果頭疼,可以加入川芎;如果頭痛伴隨苦味,可以加入細辛,這是少陰頭痛;如果頭髮脫落,或者臍下疼痛,可以加入熟地黃。
如皮毛肌肉之不伸,無大熱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半兩。燥熱及胃氣上衝,為衝脈所逆,或作逆氣,而裡急者,加炒黃柏、知母;覺胸熱而不渴,加炒黃芩。如胸中結滯氣澀,或有熱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氣補胃自行矣。如氣弱氣短者,加人參。
只升陽之劑,助陽之勝,多加參。惡熱發熱而燥渴,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或喘者,加人參。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與之,即錢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熱而小便數,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皮膚、毛髮、肌肉不靈活,沒有發燒卻不能吃飯且口渴,可以加葛根半兩。如果患者有燥熱症狀,胃氣上逆,可能是衝脈逆行,或出現逆氣,導致裡急後重,可以加炒黃柏、知母;如果患者感覺胸部發熱但沒有口渴,可以加炒黃芩。如果患者胸中感覺氣結滯塞,氣血不流通,或有熱症狀,也可以加這些藥物。如果患者食慾不振,尿量也少,這是津液不足,不要使用利水藥物,只要補益氣血、滋養胃氣,身體就會自行恢復。如果患者氣虛、氣短,可以加人參。
只使用升陽的藥物,幫助陽氣,可以多加人參。如果患者有惡寒發熱、口燥口渴,脈搏洪大有力,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患者還有喘氣症狀,可以加人參。如果患者口渴不止,可以用寒水石、石膏各等量少少,這就相當於錢氏方中的甘露散,可以治療身體發熱、小便頻繁,或者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冷,都是燥熱症狀。
氣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內燥津液不能停,當致津液少加炒黃柏、赤葵花;如心下痞悶者,加黃連一黃芩三,減諸甘藥,不能食心下軟而痞者,甘草瀉心湯則愈(痞有九種,治有五方,見仲景瀉心為的)。如喘滿者加炙厚朴(小便不利者加之,如利為禁藥)。
如胃虛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藶;如氣短氣弱而腹微滿者,不去人參,去甘草,加厚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滿而氣不轉者,加之。如中滿者,去甘草,倍黃連,加黃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許;此病雖宜升宜汗。如汁多亡陽,加黃耆;四肢煩熱肌熱,與柴胡、羌活、升麻、葛根、甘草則愈;如鼻清涕惡風,或項背脊膂強痛,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耆倍加,臨臥服之。
白話文:
如果感覺口乾舌燥,就加入白葵花;如果感覺血燥,就加入赤葵花。如果小便次數增多,表示體內水分無法留住,應該要補水,可以加入炒黃柏和赤葵花。如果感覺心口悶脹,就加入黃連一錢黃芩三錢,減少甘味藥物。如果不能吃,心口軟軟的還悶脹,服用甘草瀉心湯就能治癒(痞有九種,治有五種方法,詳見仲景的瀉心篇)。如果感覺胸悶氣喘,就加入炙厚朴(小便不順暢的患者可以加,如果小便順暢就不宜加)。
如果胃虛弱而感到悶脹,就加入甘草;如果喘氣而且小便不順暢,就加入苦葶藶。如果感覺氣短氣弱,肚子微脹,就不要加人參,去掉甘草,加入厚朴;但是不要用苦味藥物來瀉,以免引起大便稀軟。如果肚子微脹,而且氣血不流通,就加入厚朴。如果感覺腹部飽滿,就去掉甘草,黃連加倍,加入黃柏,再加少許三味五苓散。這個病雖然適合升提和發汗,但如果體液過多,陽氣不足,就加入黃耆。如果四肢發熱、肌肉發熱,就加入柴胡、羌活、升麻、葛根、甘草,就能治癒。如果鼻涕清亮,容易受風,或者頸部、後背、脊柱疼痛,就用羌活、防風、甘草等量,黃耆加倍,臨睡前服用。
脈熱身熱加減法,見發熱門。
《禁服篇》云: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弗俱。未滿而知約之,可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此聖人所以退太過而進不及,以平為期也。大凡氣味者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是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余以穀肉菜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至如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下不以偶,汗不以奇。隨其邪之所在高下淺深輕重虛實,影響無間,萬舉萬全,是謂中行,故可為師也。
白話文:
脈熱身熱,要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方,這在「發熱門」中有所記載。
《禁服篇》說:藥方就像口袋一樣,口袋裝滿了東西不收口,就會漏出來;藥方配好了卻不調整劑量,就會導致藥力與人體元氣不能配合。只有在未滿時就懂得調整劑量,才算得上是醫藥高手,但還不能成為醫術大師。這就是聖人教導我們要避免過度和不足,以平衡為目的的原因。
一般來說,所有藥物都有毒性,輕重不同,應該嚴格控制。因此,劇毒藥物治病,要減去六成;常毒藥物治病,要減去七成;小毒藥物治病,要減去八成;無毒藥物治病,要減去九成,剩下的部分則用穀物、肉類、蔬菜、水果來補充營養,避免過度服用傷及正氣。
至於藥方中的君藥、臣藥,其比例有奇偶之分。君藥一味臣藥兩味,是奇數的配伍;君藥兩味臣藥四味,是偶數的配伍。近期的藥方,奇數配伍劑量要小,偶數配伍劑量也要小;遠期的藥方,奇數配伍劑量要大,偶數配伍劑量也要大。劑量大的藥方,服用次數要少;劑量小的藥方,服用次數要多。服用次數多的,以九次為限;服用次數少的,以兩次為限。
補益上焦的藥方,用藥要緩和;補益下焦的藥方,用藥要急迫。急迫的藥方,藥性要濃厚;緩和的藥方,藥性要輕薄。下焦病症不用偶數配伍,發汗不用奇數配伍。
根據邪氣所在部位的高低、深淺、輕重、虛實,隨機應變,無時無刻不細心照料,萬無一失,這就是中庸之道,所以可以成為醫術大師。
假如證大而湯劑小,則邪氣少屈,故藥力已乏,欲不復治,其可得乎。猶一杯水救一輿薪之火,火竟不滅,是謂不及,故不可以為師而可以為工矣。證小則湯劑大而邪服,邪已盡而藥餘力,欲不傷正,何所容哉。猶火炎昆崗,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謂太過,此又不可以為工,是為粗醫也。
三者之論,惟中而已,過與不及,皆為偏廢。然而太過猶甚於不及,何以明之?蓋失於姑息,邪復勝正者,止於勞而無益,猶可勉而適中。或失苛暴,則血氣被傷,因致羸替者有之,危殘者有之,滅亡者有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所謂猶甚也,可不戒哉。嘗考仲景之書,於承氣湯下攻裡,則曰若更衣止後服。
白話文:
如果病症嚴重,而藥方劑量卻太小,邪氣就會減少屈服,藥力也因此不足,想要不再治療,能行得通嗎?這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大堆燃燒的柴火,火勢根本沒有減弱,這就是藥力不足,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醫生,只能算個技工而已。如果病症輕微,卻用過量的藥方,邪氣被壓制後,藥力還剩餘,想要不傷害正氣,又如何可能?這就像火焰燒到山峰,玉石都一起被燒毀,無法阻止,這就是藥力過度,這也稱不上技工,只能算粗劣的醫生了。
這三種情況,只有適中才是最好的,過度與不足,都會導致偏廢。然而,過度比不足更為嚴重,為什麼呢?因為過度治療導致姑息,邪氣再次戰勝正氣,只會徒勞無功,勉強達到適中尚可。但是如果過度苛刻,就會傷害血氣,導致身體虛弱,甚至殘疾、死亡,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這就是過度的嚴重後果,不可不注意啊。我曾經研究過仲景的醫書,在承氣湯攻克裡邪後,書中提到,如果要換衣服,等到之後再服用藥物。
於桂枝方後發表,乃云漐漐微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皆本乎軒岐之微旨也。
〔仲〕言銼如麻頭,與㕮咀同意。夫㕮咀,古之制也。古者無鐵刃,於口咬細,令如麻頭,為粗末。煎之,使藥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此所謂㕮咀也,今人以刀器銼如麻頭大,此㕮咀之易成也。若一概為細末,不分清濁矣。經云: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果何謂也?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㕮咀之藥,取汁易行經絡故也。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以生薑;補元氣,以大棗;發散風寒,以蔥白;去膈上痰,以蜜。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中及臟腑之積。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渣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
白話文:
服用桂枝汤后发汗,应该微微出汗,最好不要汗流如雨。这些都是继承了轩岐的精髓。
仲景说药物要切成麻头大小,这和咀嚼的方法是一样的。咀嚼是古代的制药方法,古时候没有铁器,只能用嘴咬碎药材,让它们像麻头一样粗细,这就是粗末。煎药时,药液清澈,更容易进入腹中,也更容易散布到全身,这就是咀嚼的意义。现在用刀切成麻头大小,只是咀嚼的一种简便方法。如果全部都磨成细末,就无法区分清浊了。经书上说,清阳发于腠理,浊阴走于五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又说清阳充实四肢,浊阴归于六腑。
用咀嚼的方法制药,更容易让药汁行经经络。如果治疗的是上部疾病,就用酒煎;要祛湿,就用生姜;要补元气,就用大枣;要散风寒,就用葱白;要化去膈上痰,就用蜂蜜。细末的药,不会循经络,只能去除胃中和脏腑的积滞。气味厚重的药,用白汤调服;气味轻薄的药,煎好后连渣一起服用。治疗下部疾病的药丸,要很大,光滑圆润;治疗中焦的药丸要小一点;治疗上焦的药丸要很小。
用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其散之意也。如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以生薑汁稀糊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者,易化。滴水丸者,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
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取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心下者,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者,宜飢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古之方劑,錙銖分兩,與今不同。云一升者,今之大白盞也。云銖者,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
白話文:
製作藥丸時,可以使用稠麵糊,因為它不容易消化,可以使藥效延緩至下焦。也可以用酒或醋,分別利用它們收斂或散發的特性。像半夏、南星這種用來去除濕氣的藥材,可以用生薑汁稀釋成糊狀再製成丸藥,以便更容易消化。用水浸泡過夜的炊餅也容易消化,滴水丸更是易於消化。而煉蜜丸則因為不易消化,可以使藥氣循行經絡。蠟丸則難以消化,可以慢慢發揮藥效。
總體來說,湯藥可以快速發揮作用,適用於治療久病;散劑可以散發藥效,適用於治療急病;丸藥則緩慢發揮作用,適用於需要藥效舒緩的疾病。如果病人病在心上,應該先吃飯再吃藥;如果病在心下,應該先吃藥再吃飯;如果病在四肢,應該在飢餓時吃飯,而且最好在早上吃;如果病在骨髓,應該在吃飽後吃飯,而且最好在晚上吃。古代的藥方,對於藥材的用量,與現在有所不同。古代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大白盞;古代的一銖,相當於現在的二錢半。
二十四銖,為一兩也。三兩者,今之一兩。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料例大者,合三分之一足矣。大黃恐寒則損胃氣,須煨。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製毒也。黃柏、知母下部藥也,久弱之人須合用之,酒浸曝乾,恐寒傷胃氣也。熟地黃酒洗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意也。
〔垣〕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傷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憒。余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心亦悸動,吃噫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臥,惡人語笑,以炙甘草湯治之。
白話文:
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於一兩。現在的一兩,相當於古代的三兩。古代的二兩,相當於現在的六錢半。藥材的用量,一般來說,只要達到三分之一就足夠了。大黃性寒,容易傷胃氣,需要用火煨過。川烏、附子等藥材,也需要炮製,以去除毒性。黃柏、知母屬於下部的藥材,體弱的人需要與其他藥材一起使用,並且用酒浸泡後曬乾,以免寒性傷胃氣。熟地黃酒浸泡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歸酒浸泡,可以幫助發散藥效。
元朝庚辰年六月,許伯威五十四歲,體質本來就虛弱,染上了傷寒,病了八九天。醫生看到他發熱很厲害,就用涼藥瀉下。他又吃了三四個梨,傷了脾胃,四肢發冷,時常昏昏沉沉。我診斷他的脈象跳動一下就停止,有時又恢復跳動,這是結脈。心臟也跳動得很快,不停地打嗝。面色發青發黃,精神萎靡,眼睛不想睜開,只想躺著休息,不喜歡聽到人說話和笑聲,就用炙甘草湯治療。
成無己云:補可去弱,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以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故用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是也。加以人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銼一兩劑服之,不效。予再候之,脈證相對,莫非藥有陳腐,故不效乎?再市藥之氣味厚者煎服,其證減半,再服而安。
凡藥之昆蟲草木,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內經》曰:司歲備物,氣味之精專也。修合之際,宜加謹焉。
白話文:
成無己說:「補藥可以去除虛弱,人參、大棗的甘味,用來補益不足之氣。桂枝、生薑的辛味,用來增益正氣。五臟虛弱無力,精氣津液枯竭,濕潤的藥物可以用來滋養它們,所以用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的甘味,滋潤經脈,益氣養血,恢復脈象,暢通心血。再加上人參、桂枝急救正氣,生地黃減半使用,以免傷及陽氣。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如果沒有效果,就再觀察一下。脈象和症狀相符,莫非是藥材陳腐,所以沒有效果嗎?再去市場買氣味濃郁的藥材煎服,症狀減輕一半,再服一次就痊癒了。
凡是藥物,無論是昆蟲草木,都有產地,根莖葉花果實,也有採收的時機。如果錯了產地,藥性就會略有不同;如果錯了時節,藥氣就會不完整。更何況新舊藥材不同,藥材的精粗也不一樣。如果沒有選擇而使用,藥物不奏效,就是醫生的過錯。《內經》說:掌管一年四季,備齊各種藥物,取其氣味精華。在配製藥物的時候,應該更加謹慎。」
病人服藥,必擇人煎熬製度,令親信恭誠至意者為之。煎藥銚器,除油垢腥穢,必用新淨甜水為上。量水多少,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用紗濾去渣,取清汁服之,無不效也。
白話文:
病人服用藥物時,必須選擇值得信任、態度謙恭且誠意十足的人來煎煮藥物。煎藥所使用的鍋具,除了要清除油脂、腥味和汙垢外,最好使用清水,且品質要優良。水量的多少應根據藥物的特性和病人的需求來決定,用慢火煎煮,並用紗布過濾掉藥渣,取得清亮的藥液讓病人服用,這樣通常都能獲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