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9)

1. 陰陽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

悶急坐之也。(《經脈篇》)

〔《素》〕黃帝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也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黃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皆常色也,謂之無病。

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經絡論篇》)

〔《靈》〕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脈度篇》)

〔《素》〕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五臟生成篇》)

許昌滑壽著《十四經發揮》,釋經脈為曲,絡脈為直;經為榮氣,絡為衛氣,乃所以惑亂來學也。謹按經云:經脈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云: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又云: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

今《發揮》謂手太陰脈,其支從腕後出次指端交於手陽明者,為手太陰絡。手陽明脈,其支從缺盆上挾口鼻交於足陽明者,為手陽明絡,凡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者,皆釋為絡脈。則是絡脈亦伏行分肉之間而不浮見,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脈一十六丈二尺內之數,而非不當數也。又按經云: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未嘗言其脈有曲折也。

今《發揮》謂足少陽脈,起目銳眥,作三折,從目銳眥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至睛明是一折,自睛明至風池是一折,則是《內經》以經脈之曲折朦朧者,為直行也。又按經云:水穀入於胃也,其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胸中,出喉嚨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白話文:

陰陽

雷公問:如何區分經脈和絡脈呢?黃帝答:經脈通常看不見,需從氣息和脈象來判斷虛實;而我們能看到的脈象,都是絡脈。雷公問:能否更詳細說明?黃帝答:所有絡脈都不經過主要關節之間,它們必走旁路出入,反覆交織於皮膚之中,它們的匯合處都可見於體表。所以,針刺絡脈時,必須刺在絡脈交匯的結點處;若出血較多,即使沒有結點,也應立即針刺放血,以排出邪氣和瘀血,否則滯留會導致痹症。

診斷絡脈的方法:脈色青,表示寒邪且疼痛;脈色赤,表示有熱邪;胃寒,則手魚際的絡脈多呈青色;胃熱,則魚際絡脈呈赤色;脈色發黑,表示寒邪久留導致痹症;脈色兼有赤、黑、青,表示寒熱夾雜;脈色青而短,表示氣血不足。針刺寒熱引起的絡脈,通常出血較多,應隔日一次針刺放血,直至出血停止,再調整氣血虛實。如果脈象細小而短,表示氣血不足,嚴重者,放血會導致胸悶,胸悶嚴重者甚至會昏倒說不出話來。胸悶厲害時,應讓患者坐下休息。

黃帝問:絡脈的顏色為何各不相同?岐伯答:經脈顏色恆定,而絡脈顏色變化不定。黃帝問:經脈的常色是什麼?岐伯答:心屬赤色,肺屬白色,肝屬青色,脾屬黃色,腎屬黑色,都與其經脈的顏色相應。黃帝問:絡脈的陰陽也與經脈相應嗎?岐伯答:陰絡的顏色與其所屬經脈相應,而陽絡的顏色變化不定,隨四季變化而改變。寒邪盛則氣血凝滯,呈現青黑色;熱邪盛則氣血充盈,呈現黃赤色,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表示沒有疾病。五種顏色都出現,則表示寒熱夾雜。

經脈為內在的主幹,分支橫行的為絡脈;絡脈的分支為孫脈。絡脈充盈,血脈旺盛,應及時放血;絡脈充盈,應放血;絡脈虛弱,應服用藥物補益。

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腳依靠血液才能行走,手掌依靠血液才能握物,手指依靠血液才能拿取東西。

許昌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中,將經脈解釋為彎曲的,絡脈解釋為直的;將經脈解釋為榮氣,絡脈解釋為衛氣,這些說法都容易誤導初學者。經書記載:十二經脈隱伏於肌肉之間,深在而不可見;所有浮在體表,容易看見的脈象,都是絡脈。又記載:所有絡脈都不經過主要關節之間,它們必走旁路出入,反覆交織於皮膚之中。又記載:脈搏規律的為經脈,脈搏不規律的為絡脈。

然而,《十四經發揮》認為手太陰經從腕後分支到手指尖,與手陽明經相交的部分,是手太陰絡脈;手陽明經從鎖骨上緣分支到口鼻,與足陽明經相交的部分,是手陽明絡脈;所有十二經脈的分支隱伏於肌肉之間的,都解釋為絡脈。這樣一來,絡脈也隱伏於肌肉之間而不浮現,也能經過主要關節而不走旁路,也符合經脈長度,而非不規律的脈象。又記載:足少陽經脈,起始於目外眥,上達頭角,下至耳後,從未提及其經脈有曲折。

然而,《十四經發揮》認為足少陽經脈,從目外眥到完骨為一折,從完骨到睛明為一折,從睛明到風池為一折,共有三折。這就與《內經》中將經脈彎曲隱晦的部分解釋為直線行走的說法相違背。又記載:水谷進入胃中,其氣分為三條通道,所以宗氣積聚於胸中,從喉嚨出來,行呼吸之氣。榮氣則輸布津液,注入脈中,化生為血,以濡養四肢末端,並內注五臟六腑,以應時刻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