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4)

1. 制方大法

〔垣〕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藥之氣味,不比同類之物,味皆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為用,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宜明其為用。經曰:味為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即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軟堅,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若用其味,必明其氣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味之所宜。

白話文:

中藥有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以及酸、苦、辛、咸、甘、淡六種味道,每種性質和味道都有其獨特功效,不可混淆。藥物的氣味與同類物品不同,比如所有鹽的味道都咸,但氣性不一定都寒。一般來說,具有相同氣性的藥材會包含各種味道,而具有相同味道的藥材也會有不同的氣性。它們互相作用,功效各有深淺,性質和作用也不盡相同。配製藥方的人,必須清楚了解藥材的功效。經書上說,味道屬陰,味道濃厚屬純陰,味道淡薄屬陰中之陽;氣性屬陽,氣性濃厚屬純陽,氣性淡薄屬陽中之陰。

味道濃厚容易泄瀉,味道淡薄則利於通暢。氣性淡薄容易發泄,氣性濃厚則容易發熱。經書上還說:辛甘味具有發散的陽性,酸苦味具有湧泄的陰性,咸味也具有湧泄的陰性,淡味具有滲泄的陽性。這六種味道各有功效:辛味能散結潤燥,苦味能燥濕軟堅,咸味能軟堅,酸味能收斂緩解或收斂發散,甘味能緩和急症,淡味能利竅。使用藥材時,必須清楚了解其氣性是否合適;使用藥材氣性時,也必須清楚了解其味道是否合適。

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症而制其方可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君臣大小,反正逆從之制也。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用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補上治上,制之以緩;補下治下,制之以急。急者,氣味厚也;緩者,氣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頻食;厚者,多服而頓食。又當明五氣之郁,木鬱達之,謂吐令條達也;火鬱發之,謂汗令疏散也;土鬱奪之,謂下無壅滯也;金鬱泄之,謂解表泄小便也;水鬱折之,謂制其沖逆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白話文:

要了解疾病的本質和表象,辨明臟腑的寒熱虛實,以及病情的輕重緩急,才能根據藥物的氣味特性,針對病症制定處方。因此,方劑中才有君臣佐使之分,有輕重緩急之別,有君臣比例之制,以及反正逆從之法。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君,輔助君藥的為臣,配合臣藥的為使,根據疾病的需要,將這些藥物組合成方,再根據藥物氣味厚薄,制定服用方法。君藥一味臣藥兩味,為奇制;君藥兩味臣藥四味,為偶制;君藥兩味臣藥三味,為奇制;君藥兩味臣藥六味,為偶制。治咽喉疾病,藥物近咽喉者為奇制,遠離咽喉者為偶制。汗出者不奇制,下瀉者不偶制。補上治上,用緩和的藥物;補下治下,用急峻的藥物。急峻的藥物,氣味厚重;緩和的藥物,氣味輕薄。氣味輕薄的藥物,少量多次服用;氣味厚重的藥物,大量少次服用。還要了解五氣郁結的道理,木氣郁結,用吐法使其條達;火氣郁結,用汗法使其疏散;土氣郁結,用瀉法使其通暢;金氣郁結,用解表和利尿法使其泄瀉;水氣郁結,用制逆法使其平復。掌握這五種方法,就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

〔《素》〕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至真要大論》。下同)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如果不調和人體的氣機,就生病了,要怎麼治療?有毒和無毒的疾病,該先治哪個?後治哪個?希望你能講解一下方法。岐伯回答:有毒和無毒的疾病,治療的重點是針對病症,根據病症的輕重來制定治療方案。

黃帝接著問:請你詳細說明一下制定治療方案的原則。岐伯回答:君藥一味,臣藥二味,這是小劑量;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這是中等劑量;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這是大劑量。

治療的原則是: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病症輕微的就用逆治法,病症嚴重的就用順治法;病症堅固的就用削弱之法,外來的邪氣就用驅除之法;身體勞累的就用溫補之法,身體腫結的就用散結之法;病邪滯留的就用攻邪之法,身體乾燥的就用滋潤之法;病症急迫的就用緩解之法,病邪散失的就用收斂之法;身體虧損的就用益補之法,身體疲乏的就用活動之法;受到驚嚇的就用安撫之法;身體上部的病症就用向下引導之法;用按摩或沐浴的方法,用薄荷或白芥子來治療,用開竅或發散的方法,根據病情來選擇適當的方法治療。

黃帝又問:什麼是逆治和順治?岐伯回答:逆治就是正治,順治就是反治,順治法可以從少到多,也可以從多到少,要觀察病情來決定。

黃帝接著問:反治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熱症用寒藥治療,寒症用熱藥治療,阻塞的用通導的方法治療,通暢的用阻塞的方法治療。一定要針對主要病症,並且先處理致病原因,治療的開始是相同的,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不同的,這樣可以破除積聚,軟化堅硬,使氣血調和,使疾病徹底痊癒。

此言內氣失調,而得病之治法也。

帝曰: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此言內氣本調,因感外邪得病之治法也。蓋內氣失調之病,根本不固,惟病邪微者,可逆治之。苟病邪甚者,逆治之則病邪格拒,必變危矣,故反從其病勢而治之也。如元氣本調之病,根本堅固,則不分微甚,皆可逆從而治之也。

帝曰: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垣〕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藥之於症,所主同者各等分。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治中焦熱,黃連為君。治濕,防己為君。治寒,附子之類為君。兼見何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白話文:

這段話講的是內氣失調導致生病的治療方法。

皇帝問:氣調而得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岐伯回答:逆著病勢治,順著病勢治,順著病勢治然後再逆著病勢治,疏通氣機使其調和,這就是治療之道。

這段話講的是內氣原本調和,因為受到外邪而得病的治療方法。因為內氣失調的病症,根本不牢固,只有病邪輕微的,可以用逆著病勢來治療。如果病邪嚴重,逆著病勢治療,病邪會抵抗,病情就會危急,所以要順著病勢來治療。如果元氣原本調和的病症,根本堅固,無論病邪輕重,都可以逆著或順著病勢來治療。

皇帝問:方劑的君臣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主治病症的藥叫做君藥,輔助君藥的叫做臣藥,配合臣藥的叫做使藥,不是指藥物的等級高低。皇帝問:三品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用來區分藥物善惡和作用的貫通性。

君藥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再次之。藥物對症狀的治療,主治相同的藥物,各取相同劑量。所有的藥物使用,都是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根據時機變化氣味,主治病症的藥物為君藥。比如治療風寒,防風為君藥。治療上焦熱,黃芩為君藥。治療中焦熱,黃連為君藥。治療濕邪,防己為君藥。治療寒邪,附子之類為君藥。同時出現其他症狀,就用佐使藥分別治療,這就是制定方劑的要點。

如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甘草、芍藥為佐。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湯方,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虛,一則治裡虛,各言其所主用也。

後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庶不至差誤矣。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經云:辛甘發散為陽。風宜辛散,防風味甘辛,又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寒宜甘發也。或有別症於前,隨症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表虛,用桂枝湯。桂枝性辛熱,能發散助陽,質地輕,屬陽氣,上升特性明顯,因此桂枝為君藥,甘草、芍藥為佐藥。陽脈澀,陰脈弦,常伴腹中急痛,則用小建中湯,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屬陰氣,下降特性明顯,因此芍藥為君藥,桂枝、甘草為佐藥。一個治療表虛,一個治療裡虛,各取所長,各有其用。

後人使用古方,要觸類旁通,這樣才不至於出錯。凡是治療風寒表證,用防風為君藥,甘草、白朮為佐藥。古籍記載:辛甘發散屬陽。風性喜辛散,防風味甘辛,又可治療風寒通用症,所以防風為君藥,甘草、白朮為佐藥。凡是治療寒邪表證,用甘草為君藥,防風、白朮為佐藥。這是因為寒性喜甘溫發散。如果有其他特殊症狀,應根據病情選用藥物,並以君臣佐使的原則配伍。

凡眼暴熱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以黃連、當歸根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用之。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為臣,甘菊、甘草之類為佐。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熱論。凡水瀉,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症治病藥為佐。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以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風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症加減。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白話文:

眼睛發紅腫脹,可以用防風、黃芩來清熱,再用黃連、當歸來涼血,配合其他經脈的藥物。眼睛長期昏暗,可以用熟地黃、當歸根為主藥,羌活、防風為輔,甘菊、甘草之類作為配藥。痢疾腹痛,可以用白芍藥、甘草為主藥,當歸、白朮為輔,如果出現血便,就需要根據三焦熱症來治療。水瀉可以用茯苓、白朮為主藥,芍藥、甘草為輔。

各種風症,可以用防風為主藥,根據不同症狀配以其他藥物。咳嗽可以用五味子為主藥,有痰就用半夏為輔,喘息就用阿膠為輔,無論有熱無熱都可以用黃芩為輔,只是藥量多少不同而已。小便不利,可以用黃柏、知母為主藥,茯苓、澤瀉為輔。下焦濕氣可以用草龍膽、防風為主藥,甘草、黃柏為輔。痔瘡、肛門漏可以用蒼朮、防風為主藥,甘草、芍藥為輔,要根據具體症狀調整藥物。各種瘡瘍可以用黃連、當歸為主藥,甘草、黃芩為輔。

凡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諸病症於後,隨症治病,藥內逐一加減用之。

白話文:

對於瘧疾,以柴胡為主要藥物,根據發作的時間和相應的經脈,使用引經藥物作為輔助。

以上是使用藥物的大致原則,對於各種病症有詳細的說明在後面,根據症狀進行治療,藥物在其中逐漸增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