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8)

1. 陰陽

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至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二十八難》。

並,步浪切)

上督、任、蹺脈,岐伯謂在十二經榮氣周流度數一十六丈二尺之內,扁鵲謂奇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二說矛盾,以待賢者。又衝脈,虞庶注云:《素問》曰衝脈並足少陰之經,《難經》卻言並足陽明之經,況少陰之經挾臍各五分,陽明之經挾臍左右各二寸,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如此推之,則衝脈自氣街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臍上行,其理明矣。

〔《靈》〕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岐伯曰:氣之離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動腧篇》。顑,苦鹹切;疑額字之誤)

陽脈,人迎脈也;陰脈,寸口脈也。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榮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白話文:

陰陽

奇經八脈不像十二經脈那樣循規蹈矩,它們的起點和走向各不相同。督脈始於尾椎骨附近的穴位(下極之俞),沿著脊柱上行,到達風府穴,並通入腦部。任脈則起於腹部中央下方的穴位(中極之下),向上經過腹部內側,到達咽喉。衝脈起始於腹部氣衝穴,與足陽明經脈並行,沿著腹部上升,到達胸部而分散開來。帶脈則環繞腰腹部一周。

陽蹺脈從腳跟內側開始,沿著外踝向上,到達風池穴。陰蹺脈也從腳跟內側開始,沿著內踝向上,到達咽喉,並與衝脈相交。陽維脈和陰維脈遍佈全身,如同身體的輔助網絡,負責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溢出時,就會流入這兩條經脈。因此,陽維脈起始於全身陽氣匯聚之處,陰維脈則起始於全身陰氣交匯之處,如同聖人設計的溝渠系統,當溝渠水滿時,就會溢流到深湖中,聖人無法控制其流向。人體經脈氣血旺盛時,會流入八脈,但不會循環周流,所以十二經脈也無法完全控制奇經八脈的運行。奇經八脈受邪氣侵犯,氣血瘀滯就會腫脹發熱,可以用針刺等方法治療。

關於督脈、任脈、蹺脈,岐伯認為它們的氣血運行都在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範圍(一十六丈二尺)之內;而扁鵲則認為奇經八脈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這兩種說法似乎矛盾,有待後人研究。至於衝脈,虞庶的註解引用《素問》的說法,認為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而《難經》卻說衝脈與足陽明經並行。況且少陰經與臍的距離各有五分,陽明經與臍的距離左右各有二寸,而衝脈又是陽明脈氣的起始點。綜合以上分析,衝脈從氣衝穴開始,位於陽明、少陰二經之間,沿著腹部上行,其運行規律就清晰了。

黃帝問道:十二經脈中,手太陰、足少陰、陽明三經為何總是持續不斷地運作?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是五臟六腑之氣的匯聚之處,胃的清氣上升到肺部,肺氣通過太陰經運行,其運行與呼吸同步,所以人每次呼吸,脈搏都會跳動兩次,呼吸不停,脈動也不停。黃帝又問:氣體到達寸口脈時,上升十次後停止,下降八次後停止,這是怎麼回事,我不知道其規律。岐伯回答說:氣體離開臟腑時,如同弓箭發射般迅速,如同水流過岸一樣,上行會減弱,而餘氣則衰弱分散而逆行上升,所以其運行微弱難察。黃帝問:足陽明經為何持續活動?岐伯回答說:胃氣上注於肺,強盛之氣衝擊頭部,沿著咽喉向上,經過鼻腔,再進入腦部,然後從額部出來,再往下到面頰,沿著牙齒運行,與陽明經相合,再向下到達人迎穴,這是胃氣在陽明經的別路運行。因此,陰陽氣機上下運行,其動態如同一個整體。

因此,陽證而陽脈細弱為逆,陰證而陰脈強盛為逆。陰陽氣機應當靜動平衡,如同拉緊的繩子,若傾斜則為病。黃帝問:足少陰經為何持續活動?岐伯回答說: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與少陰經的大絡相連,起於腎臟下方,從氣衝穴出來,沿著陰部內側,進入膝窩,沿著脛骨內側,與少陰經並行,到達內踝後,進入腳底。它的分支從內踝出來,到達腳背,進入大拇指之間,滋潤足脛,這是它持續活動的原因。

陽脈指人迎脈;陰脈指寸口脈。

十二經脈隱藏在肌肉之間,深層難見。比較容易看見的是足太陰經脈,因為它經過外踝之上,沒有被覆蓋。那些浮現於體表容易看見的脈象,都是絡脈。六經的絡脈,例如手陽明、少陽經的大絡,起於手指之間,向上到達肘部。飲酒後,衛氣先充盈皮膚,然後充盈絡脈,絡脈先充盈,接著衛氣平復,營氣則充盈,然後經脈也充盈。脈搏突然跳動,都是邪氣侵犯所致,停留在經脈的始末端,不動則發熱,不堅實則凹陷空虛,與其他脈象不同,因此可以判斷是哪條經脈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