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3)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3)
1. 藥性不同
〔《素》〕厚味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陰陽應象論》)
〔東垣〕: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
防風,升麻,羌活,柴胡,葛根,威靈仙,細辛,獨活,白芷,桔梗,黍黏子,藁本,川芎,蔓荊子,秦艽,天麻,麻黃,荊芥,薄荷,前胡
白話文:
食物味道厚重的屬於陰,味道清淡的屬於陰中之陽;氣味濃厚的屬於陽,氣味清淡的屬於陽中之陰。味道厚重則容易泄氣,味道清淡則容易通暢;氣味清淡則容易發散,氣味濃厚則容易發熱。風氣上升,味道清淡的藥物,屬於陰中之陽,味道清淡則容易通暢,比如防風、升麻、羌活、柴胡、葛根、威靈仙、細辛、獨活、白芷、桔梗、黍黏子、藁本、川芎、蔓荊子、秦艽、天麻、麻黃、荊芥、薄荷、前胡。
熱浮長,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
附子,烏頭,乾薑,生薑,良薑,肉桂,桂枝,草豆蔻,丁香,厚朴,木香,益智,白豆蔻,川椒,吳茱萸,茴香,玄胡索,縮砂,紅花,神麯
白話文:
熱性向上浮動,是因為氣盛厚實,屬於陽氣中的極陽,氣厚實則容易發熱,這些藥物都有這種特性。
濕化成,其兼氣味(氣溫涼寒熱,在人則以胃應之。味甘辛鹹苦,在人則以脾應之)。
黃耆,人參,甘草,當歸,熟地,半夏,蒼朮,白朮,陳皮,青皮,藿香,檳榔,莪朮,三稜,阿膠,訶子,杏仁,麥芽,桃仁,紫草,蘇木
白話文:
濕氣的變化,會影響到氣味,氣溫有涼寒熱,在人體則以胃來應對;味道有甘辛鹹苦,在人體則以脾來應對。黃耆、人參、甘草、當歸、熟地、半夏、蒼朮、白朮、陳皮、青皮、藿香、檳榔、莪朮、三稜、阿膠、訶子、杏仁、麥芽、桃仁、紫草、蘇木。
燥降收,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
茯苓,澤瀉,豬苓,滑石,瞿麥,車前子,木通,燈草,五味子,桑白皮,犀角,白芍藥,天門冬,烏梅,牡丹皮,地骨皮,枳殼,琥珀,連翹,枳實,麥門冬
白話文:
燥氣下降收斂,氣虛的人,屬於陽氣中的陰氣,氣虛容易發散。茯苓、澤瀉、豬苓、滑石、瞿麥、車前子、木通、燈草、五味子、桑白皮、犀角、白芍、天門冬、烏梅、牡丹皮、地骨皮、枳殼、琥珀、連翹、枳實、麥門冬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收斂氣息,改善氣虛的問題。
寒沉藏,味之厚者,陰中之陰,味厚則泄。
大黃,黃柏,黃芩,黃連,石膏,草龍膽,生地黃,知母,防己,茵陳,牡蠣,栝蔞根,朴硝,玄參,山梔,川楝子,香豉,地榆
白話文:
寒沈藏,味之厚者,陰中之陰,味厚則洩。
指的是具有寒性、沈降、且味道濃厚的藥材,屬於陰性中的陰性,味道濃厚則具有通便的特性。
大黃,黃柏,黃芩,黃連,石膏,草龍膽,生地黃,知母,防己,茵陳,牡蠣,栝蔞根,朴硝,玄參,山梔,川楝子,香豉,地榆
這些藥材分別為:大黃、黃柏、黃芩、黃連、石膏、草龍膽、生地黃、知母、防己、茵陳、牡蠣、栝蔞根、朴硝、玄參、山梔、川楝子、香豉、地榆。
(脾不主時,於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乃坤土也,生化一十一藏,受胃之稟乃能生化。)
天有陰陽,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寒涼者,天之陰也。地有陰陽,辛、甘、淡、酸、苦鹹六味是也。辛甘淡,地之陽也;酸苦鹹,地之陰也。輕清成象,味薄,細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重濁成形,味厚,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
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鹹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白話文:
脾臟不主宰時令,在每個季節末尾,都會旺盛十八天,這是因為脾臟屬坤土,能生化十一臟腑,依靠胃的供給才能進行生化作用。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粥,淡,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茶,苦,陰中之陽,所以清眼目。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素》〕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陽應象論》),壯火,薑、附之屬,少火,升麻、葛根之屬。
帝曰:五味陰陽之用如何?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至真要大論》)
白話文:
清陽之氣發散於肌膚腠理,這是清氣中的清氣。清陽之氣充實四肢,這是清氣中的濁氣。
濁陰之氣歸屬於六腑,這是濁氣中的濁氣。濁陰之氣進入五臟,這是濁氣中的清氣。
粥,清淡無味,屬陽中之陰,因此可以利尿。茶,味道苦澀,屬陰中之陽,因此可以清眼目。
苦味藥物具有平升之性,微寒藥物也具有平升之性;甘味、辛味藥物具有平降之性;甘味、寒味藥物可以瀉火;苦味、寒味藥物可以瀉濕熱;苦味、甘味、寒味藥物可以瀉血熱。
《素問》中記載,壯火之氣衰退,少火之氣則旺盛。壯火之氣消耗人體的元氣,元氣則滋養少火之氣。壯火之氣散發元氣,少火之氣則生髮元氣。《陰陽應象論》中說,壯火之氣,如同薑、附子等藥物;少火之氣,如同升麻、葛根等藥物。
黃帝問道:五味在陰陽方面的作用如何?岐伯回答:辛味、甘味藥物具有發散之性,屬陽;酸味、苦味藥物具有湧泄之性,屬陰;鹹味藥物具有湧泄之性,屬陰;淡味藥物具有滲泄之性,屬陽。這六種味道,有的收斂,有的散發,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燥烈,有的潤澤,有的柔軟,有的堅硬。根據不同的需要,運用這些藥物,調節氣機使其平衡。(《至真要大論》)
〔垣〕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
五辣:蒜辣心,薑辣頰,蔥辣鼻,芥辣眼,蓼辣舌。
〔《素》〕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宣明五氣篇》)
東垣:引經藥:
太陽經,手,羌活;足,黃柏。
陽明經,手,白芷、升麻;足,石膏。
少陽經,手,柴胡;足,青皮。
太陰經,手,桔梗;足,白芍藥。
少陰經,手,獨活;足,知母。
厥陰經,手,柴胡;足,青皮。
手太陰肺
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山藥,檀香,粳米,五味子,白茯苓,天門冬,麥門冬,阿膠,桑白皮,蔥白,杏仁,麻黃,益智,丁香,白豆蔻,砂仁(檀香、豆蔻為使),知母,梔子,黃芩,石膏
白話文:
【垣】:辛味能散結潤燥,苦味能燥濕堅軟,鹹味能軟堅,酸味能收緩收散,甘味能緩急,淡味能利竅。
五辣:大蒜辛辣於心,薑辣於頰,蔥辣於鼻,芥辣於眼,蓼辣於舌。
【《素》】: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這是五味的歸屬。(《宣明五氣篇》)
東垣:引經藥:
太陽經,手部用羌活;腳部用黃柏。
陽明經,手部用白芷、升麻;腳部用石膏。
少陽經,手部用柴胡;腳部用青皮。
太陰經,手部用桔梗;腳部用白芍藥。
少陰經,手部用獨活;腳部用知母。
厥陰經,手部用柴胡;腳部用青皮。
手太陰肺:
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山藥,檀香,粳米,五味子,白茯苓,天門冬,麥門冬,阿膠,桑白皮,蔥白,杏仁,麻黃,益智,丁香,白豆蔻,砂仁(檀香、豆蔻為輔助藥物),知母,梔子,黃芩,石膏。
足太陰脾
草豆蔻,茱萸,砂仁(人參、益智為使),防風,當歸,益智,黃耆,蒼朮,白朮,膠飴,代赭石,茯苓,麻子,甘草,半夏
通入手足太陰肺脾
升麻,芍藥,木瓜,藿香,白芍藥,玄胡索,砂仁
手陽明大腸
升麻,白芷,麻子,秦艽,薤白,白石脂,砂仁(白石脂為使),肉豆蔻,石膏
足陽明胃
丁香,草豆蔻,砂仁,防風,石膏,知母,白朮,神麯,葛根,烏藥,半夏,蒼朮,升麻,白芷,蔥白
白話文:
足太陰脾的方劑包含草豆蔻、茱萸、砂仁(人參、益智為使)、防風、當歸、益智、黃耆、蒼朮、白朮、膠飴、代赭石、茯苓、麻子、甘草、半夏,能夠通入手足太陰肺脾。
升麻、芍藥、木瓜、藿香、白芍藥、玄胡索、砂仁可以治療手陽明大腸。
升麻、白芷、麻子、秦艽、薤白、白石脂、砂仁(白石脂為使)、肉豆蔻、石膏可以治療足陽明胃。
丁香、草豆蔻、砂仁、防風、石膏、知母、白朮、神麯、葛根、烏藥、半夏、蒼朮、升麻、白芷、蔥白則用於治療足陽明胃。
通入手足陽明
麻黃(酒),大黃(酒),連翹,升麻,白朮,葛根,石膏,檀香(佐以他藥),白芷
手少陽三焦
川芎,大黃(酒),柴胡,青皮,白朮,熟地,黃耆,地骨皮,石膏,細辛,附子。
足少陽膽
半夏,草龍膽,柴胡
通入手足少陽
青皮,川芎,柴胡,連翹
手厥陰心包絡
沙參,白朮,柴胡,熟地,牡丹皮,敗醬
足厥陰肝
草龍膽,蔓荊子,阿膠,瞿麥,桃仁,山茱萸,代赭石,紫石英,當歸,甘草,青皮,羌活,吳茱萸,白朮
白話文:
麻黃、大黃、連翹、升麻、白朮、葛根、石膏、檀香,以及白芷用於治療手足陽明經絡的病症。川芎、大黃、柴胡、青皮、白朮、熟地、黃耆、地骨皮、石膏、細辛、附子用於治療手少陽三焦經絡的病症。半夏、草龍膽、柴胡用於治療足少陽膽經絡的病症。青皮、川芎、柴胡、連翹用於治療手足少陽經絡的病症。沙參、白朮、柴胡、熟地、牡丹皮、敗醬用於治療手厥陰心包絡的病症。草龍膽、蔓荊子、阿膠、瞿麥、桃仁、山茱萸、代赭石、紫石英、當歸、甘草、青皮、羌活、吳茱萸、白朮用於治療足厥陰肝經絡的病症。
通入手足厥陰
青皮,熟地,柴胡,川芎,皂角,苦茶,桃仁
手太陽小腸
白朮,生地黃,羌活,赤茯苓,赤石脂,砂仁(赤石脂為使)
足太陽膀胱
蔓荊子,滑石,茵陳,白茯苓,豬苓,澤瀉,桂枝,黃柏,羌活,麻黃
通入手足太陽
防風,羌活,藁本,蔓荊子,茴香,黃柏,白朮,澤瀉,防己,大黃(酒)
手少陰心
麻黃,桂心,當歸,生地,黃連,代赭石,紫石英,梔子,獨活,赤茯苓
足少陰腎
知母,黃柏,地骨皮,阿膠,豬膚,牡丹皮,玄參,敗醬,牡蠣,烏藥,山茱萸,天門冬,豬苓,澤瀉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吳茱萸,益智,丁香,獨活(或用梢),桔梗(或用梢),砂仁(黃柏、茯苓為使)
白話文:
手足厥陰經不通暢,可以用青皮、熟地、柴胡、川芎、皂角、苦茶、桃仁來調理。手太陽小腸經不通暢,可以用白朮、生地黃、羌活、赤茯苓、赤石脂、砂仁(赤石脂為使)來調理。足太陽膀胱經不通暢,可以用蔓荊子、滑石、茵陳、白茯苓、豬苓、澤瀉、桂枝、黃柏、羌活、麻黃來調理。手足太陽經不通暢,可以用防風、羌活、藁本、蔓荊子、茴香、黃柏、白朮、澤瀉、防己、大黃(酒)來調理。手少陰心經不通暢,可以用麻黃、桂心、當歸、生地、黃連、代赭石、紫石英、梔子、獨活、赤茯苓來調理。足少陰腎經不通暢,可以用知母、黃柏、地骨皮、阿膠、豬膚、牡丹皮、玄參、敗醬、牡蠣、烏藥、山茱萸、天門冬、豬苓、澤瀉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吳茱萸、益智、丁香、獨活(或用梢)、桔梗(或用梢)、砂仁(黃柏、茯苓為使)來調理。
通入手足少陰
細辛,熟地,五味子,澤瀉,地榆,附子,知母,白朮
命門
附子,沉香,益智,黃耆
白話文:
通入手足少陰經方:
- 細辛: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 熟地:滋補肝腎、養血補虛。
- 五味子:能補肺腎、安神益智、收斂固表。
- 澤瀉:利水滌痰、清熱除濕。
- 地榆: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 附子: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 知母: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 白朮:健脾和胃、燥濕運脾。
命門方:
- 附子:溫裡散寒、補火助陽。
- 沈香:行氣止痛、降逆平喘。
- 益智:開竅醒腦、益智強記。
- 黃耆:補中益氣、固表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