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7)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7)
1. 陰陽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骨空論》)
上督脈始終行身之後。東垣云:督脈者出於會陰穴,(會陰,即經文所謂篡。)根於長強穴,上行脊裡,至於巔,附足太陽膀胱之脈。膀胱者諸陽之首,兼榮衛之氣系焉。督脈為附,督者都也,能為表裡上中下十二經之病焉。王注云:自其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中央,指任脈之行而言,是督脈所繫,由此言之,則任脈、督脈、衝脈,名異而同一體也。謂之任脈者,女子得之任養也。
謂之衝脈者,以其上氣衝也。謂之督脈者,以其督領諸脈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骨空論》)
上任脈,始終行身之前。東垣云:任脈起於會陰,根於曲骨,入前陰中,出腹裡,過臍上行,附足厥陰之經,為生化之元也,貫穿諸經,無所不繫焉。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骨空論》)
〔《靈》〕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五音五味篇》)
上衝脈,始終亦行身之前,挾任脈兩傍。東垣云:衝脈分為二道,起於會陰,根於氣街,為二道,入腹中央,挾臍兩傍上行,附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一說,上至腦耳上角,下至足內踝,絡跗上。若搐如引繩之狀,上下動之若一貫,諸經之脈無所不到,以其從胃脈故也。十二經之海也,旺為生化升降之主。
黃帝曰:蹺脈安起安止,何氣何榮?岐伯答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黃帝曰: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黃帝曰: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脈度論》。頄,音仇,面顴也。蹺,渠洛切)
上蹺脈,始終獨言陰蹺而不及陽蹺者,有脫簡也。當數,謂當脈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數也。男子以陽蹺當其數,女子以陰蹺當其數。
〔《難經》〕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說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二十七難》)。
白話文:
陰陽
少腹部正上方,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向上連繫兩眼下方中央。(出自《骨空論》)
督脈從頭到尾運行於身體的後面。《東垣論》說:督脈起源於會陰穴(會陰,即經文中所說的篡),根植於長強穴,向上沿著脊椎,到達頭頂,依附於足太陽膀胱經。膀胱是諸陽之首,兼具榮衛之氣。督脈依附於膀胱經,督有統攝之意,能主導表裡上中下十二經的病症。王注說:從少腹部直上到兩眼下方中央,是指任脈的運行路線,這是督脈所統攝的,由此可知,任脈、督脈、衝脈,名稱不同,卻是同一個整體。稱之為任脈,是因為女子依靠它來孕育;稱之為衝脈,是因為它上通衝任之氣;稱之為督脈,是因為它統攝諸脈。
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下方,向上到嘴唇上方的毛髮交界處,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向上到下巴,沿著面部進入眼睛。(出自《骨空論》)
任脈從頭到尾運行於身體的前面。《東垣論》說:任脈起源於會陰,根植於曲骨,進入前陰之中,出來沿著腹部內側,經過肚臍向上,依附於足厥陰經,是生化之源,貫穿諸經,無所不繫。
衝脈起源於氣街穴,與少陰經相並行,沿著肚臍兩側向上,到達胸中而散開。(出自《骨空論》)
《靈樞》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經絡之海。它們浮於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右側向上運行,彙集於咽喉,分支絡於嘴唇和口腔。(出自《五音五味篇》)
衝脈從頭到尾運行於身體的前面,與任脈並行於兩側。《東垣論》說:衝脈分為兩條支脈,起源於會陰,根植於氣街穴,分為兩支,進入腹部中央,沿著肚臍兩側向上,依附於足陽明經,到達胸中而散開。另一種說法是,向上到達腦後耳上角,向下到達足內踝,絡於足跗上。像拉緊的繩子一樣,上下貫通,遍布全身各經,因為它與胃經相連,是十二經之海,主導著生化升降。
黃帝問:蹺脈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有什麼氣機和作用?岐伯回答:蹺脈是少陰經的支脈,起源於然骨之後,內踝之上,直向上循行於陰股,進入陰部,向上循行於胸部內側,進入缺盆,向上從人迎穴之前出來,進入頄部,連繫於目內眥,與太陽經、陽蹺脈相合而向上運行,氣血運行通暢則滋潤眼睛,氣血不通則眼睛失明。黃帝問:氣只運行於五臟,而不滋養六腑,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氣不可能不運行,就像水流一樣,像日月運行一樣永不停息。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如同環狀物沒有終點,不知道它的規律,循環往復。
其充盈的氣血,內部滋養臟腑,外部濡養皮膚肌肉。黃帝問:蹺脈有陰陽之分,哪條脈該數其脈象?岐伯回答:男子數其陽蹺,女子數其陰蹺,符合脈象規律的為經脈,不符合規律的為絡脈。(出自《脈度論》。頄,音仇,面顴也。蹺,渠洛切)
關於蹺脈,只提及陰蹺脈而沒有提及陽蹺脈,可能是因為簡略了記載。當數,是指符合脈象規律的一十六丈二尺的數值。男子以陽蹺脈符合脈象規律,女子以陰蹺脈符合脈象規律。
《難經》說:脈有八條奇經,不拘泥於十二經脈,這是為什麼呢?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督脈、任脈、帶脈,這八條脈,都不拘泥於十二經脈,所以稱之為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共二十七條經脈,氣血循行於上下,為什麼只有奇經八脈不拘泥於十二經脈呢?因為聖人比作溝渠的疏通水道,以備不時之需,一旦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此時,雨水漫流,聖人也就無能為力了。這就好比絡脈充盈,十二經脈也就不能再拘束它了。(出自《二十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