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6)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6)
1. 陰陽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竇氏云:腹下腿上節處是也)。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外輔骨之前,膝之下一寸。陽陵泉穴也,伸足取之),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小指次指之間,本節前陷中,俠谿穴也。本節後陷中,臨泣穴也。小指次指之端,竅陰穴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也),上循足跗上廉(足跗上廉大指間陷中,行間穴也。大指本節後間陷中,太衝穴也),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膕內廉(曲泉穴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經脈篇》)
上榮氣之行,自手太陰始,至足厥陰終,一周於身也。詳其一周於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臟六腑,無不周遍,故其五十周無晝夜陰陽之殊。衛氣之行則不然,晝但周陽於身體四肢之外,不入五臟六腑之內;夜但周陰於五臟六腑之內,不出身體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與榮大會於肺手太陰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太陰從中焦注大指、次指,手少陰從心中注手小指,手厥陰從胸中注手小指、次指,此手三陰從臟走手也);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願聞脈度。岐伯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脈度篇》)
〔《素》〕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自「少陰股內」至「目」十七字上下必有脫簡,否則古注衍文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白話文:
陰陽
膽經從眼角外側開始,向上到達頭角,向下沿著耳後,循頸部經過手少陽經之前,到達肩膀,再經過手少陽經之後,進入鎖骨上窩。膽經的一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外側。另一支,從眼角外側分出,向下到達大迎穴,與手少陽經相接,到達頰車穴,再向下沿頸部,與手少陽經在鎖骨上窩會合,向下經過胸腔,貫穿膈肌,聯絡肝臟,屬於膽經,沿著脅肋內側,從氣街穴出來,繞過毛髮生長處,橫著進入髀厭穴。膽經的直行部分,從鎖骨上窩往下腋下循胸部,經過季脅,到達髀厭穴(髀厭穴位於大腿內側根部)。
從髀厭穴往下沿大腿外側,從膝蓋外側邊緣出來,經過外輔骨前面(外輔骨前面,在膝蓋下一寸,即陽陵泉穴),一直往下到達腓骨下端(陽輔穴),再往下從外踝前面出來(丘墟穴),沿著足背向上,進入小趾與第四趾之間(小趾與第四趾之間,前陷中為俠谿穴,後陷中為臨泣穴,小趾與第四趾的末端為竅陰穴)。
膽經的一支,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與第二趾之間,沿著大趾的骨頭內側出來,再繞過指甲,從三個毛髮之間出來。
肝經從大腳趾內側趾甲根部開始(大敦穴),向上沿著足背內側邊緣(足背內側邊緣大趾與第二趾間陷中為行間穴,大趾本節後陷中為太衝穴),經過內踝一寸,再往上八寸,經過脾經之後(內踝前一寸為中封穴),到達膝蓋內側(曲泉穴),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經過生殖器,到達小腹部,與胃相鄰,屬於肝經,聯絡膽經,向上貫穿膈肌,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眉間,與目系相連,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交。肝經的一支,從目系向下到達頰部內側,環繞嘴唇內側。
肝經的一支,再次從肝臟分出,貫穿膈肌向上到達肺部。
手太陰經氣的運行,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到足厥陰肝經結束,周遊全身。它周遊全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臟六腑,沒有不遍佈的地方,所以它五十周沒有晝夜陰陽的區別。衛氣的運行則不然,白天只周遊陽氣於身體四肢外,不進入五臟六腑內;晚上只周遊陰氣於五臟六腑內,不出來到身體四肢外,所以必須五十周到平旦,才能與榮氣在大會於手太陰肺經。
黃帝問:經脈運行順逆如何?岐伯答:手三陰經,從臟腑走向手部(手太陰經從中焦經絡到大拇指、食指,手少陰經從心臟經絡到小指,手厥陰經從胸部經絡到小指、食指,這三條經脈都從臟腑走向手部);手三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足三陰經,從足部走向腹部。
黃帝問:願聞經脈的長度。岐伯答:手六陽經,從手到頭,長五尺,共計三丈。手六陰經,從手到胸中,長三尺五寸,共計一丈八尺。足六陽經,從足到頭,長八尺,共計四丈八尺。足六陰經,從足到胸中,長六尺五寸,共計三丈九尺。
蹺脈從足到目,長七尺五寸,共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共計九尺。總計一十六丈二尺,這是人體氣的大的通道。
督脈,從少腹部下恥骨中央開始,女子經陰道進入系庭穴(位於陰道口),與小便孔相接。它沿著生殖器,到達會陰部,繞過會陰部後,分出繞過臀部,到達少陰經,與巨陽經在會陰部相交,少陰經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屬腎經,與太陽經一起從目內眥開始,上行至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交,進入絡腦,再出來向下經過頸部,沿著肩膊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進入脊柱,聯絡腎臟。(從「少陰股內」到「目」十七個字上下可能缺失文字,否則古注衍文也。)男子則沿著陰莖到達會陰部,與女子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