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6)

1. 酒齄鼻

〔羅〕,鉛紅散,治風熱上攻陽明經絡,面鼻紫赤,刺癮疹,俗呼肺風,以肺病在皮膚也。

硫黃,白礬灰(各五錢)

上細末,入黃丹少許,染與病人面色同,每上五分,津液塗之。洗漱罷,及臨臥再上。兼煎升麻湯下瀉青丸服之,除其本也。(升麻湯方見小兒痘,瀉青丸方見治虛實。)

〔《本》〕治肺風鼻赤皶。用老山楂為末,溶黃蠟等分和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半月效。忌酒炙爆。

白話文:

鉛紅散主治風熱上攻陽明經絡,導致面鼻紫赤,出現刺痛的疹子,俗稱肺風,這是肺病表現在皮膚上的症狀。將硫黃、白礬灰各五錢研成細末,加入少許黃丹,染成與病人面色相同的顏色,每次取五分,用津液調勻塗抹患處。洗漱完畢和臨睡前再塗抹一次。同時煎服升麻湯並服用瀉青丸,以去除病根。另外,也可以用老山楂研末,與黃蠟等量混合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用茶或酒送服,半個月見效。忌酒炙爆。

〔《簡》〕治赤鼻。

枇杷葉(一兩,去毛,陰乾,新者佳,),梔子(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溫酒調下。早晨服先去左邊,臨臥服去右邊,效若神。

〔《衍》〕治酒皶風鼻上赤。將橘核微炒為末,每用二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圖經》云:胡桃性熱。)

海云:治酒皶鼻。用山茱萸暖腰膝,助水臟,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瘕。

治酒皶鼻。片腦(些),硫黃(明淨者,五分),枇杷葉(一錢),

白話文:

治療鼻子泛紅。將枇杷葉(一兩,去毛,陰乾,新者佳)和梔子(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溫酒調服。早晨服用先去左邊的紅,臨睡前服用去右邊的紅,效果如同神效。

治療因飲酒而起的鼻子泛紅。將橘核微炒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與研磨好的胡桃肉一個,用溫酒調服,直到效果明顯。(《圖經》記載:胡桃性熱。)

治療因飲酒而起的鼻子泛紅。可以用山茱萸溫暖腰膝,滋補腎臟,去除一切風邪,驅除一切氣滯,破除積塊。

治療因飲酒而起的鼻子泛紅。可以用片腦(少許),硫黃(明亮潔淨的,五分),枇杷葉(一錢)。

上用豬臟去頭段一尺,用第二段一尺,割下臟上脂,煎成油,調和前藥末,入生臟內,兩頭縛定,掛當風處七日。用時將小針於臟上針孔捏出藥少許,用手敷患處,十日內全愈。

〔無〕,粉黃膏,治肺熱赤瘰,俗曰酒皶。

硫黃(一分,為末),蘿蔔(切去蓋,剜作穴子,入硫黃在內,以竹針蓋定,安正入糠火煨一宿,取出細研),輕粉,烏頭尖(各少許為末)

上研勻,以面油調,臥時敷,早晚洗去。以酥調,尤佳。

治酒皶鼻。用乳香、硫黃、細辛、輕粉等分為末,水調敷。

白話文:

取豬腸,去除頭段一尺,用第二段一尺,割掉腸上的脂肪,煎成油。將藥粉和豬油混合,填入腸內,兩頭綁緊,掛在通風的地方七天。使用時,用小針在腸上扎孔,捏出少許藥物,用手敷在患處,十天內便可痊癒。

粉黃膏是用來治療肺熱引起的紅腫瘰癧,俗稱酒皶。

將硫黃研成粉末,蘿蔔去皮切成小碗狀,挖空,放入硫黃,用竹針蓋住,埋入糠火中煨一夜,取出研細。再將輕粉、烏頭尖研成粉末,混合在一起。

用面油調和藥粉,睡覺前敷在患處,早晚洗去。用豬油調和效果更佳。

治療酒皶鼻,取乳香、硫黃、細辛、輕粉等量研成粉末,用水調和敷在患處。

檳榔散,治鼻頭赤。

檳榔,硫黃(各等分),片腦(少許)

上為細末,用粗絹帛包裹,時時於鼻上搽磨,鼻聞其臭,效。又加蓖麻子肉為末,酥油調,臨睡時少許搽鼻上,使終夜得聞,效。

〔丹〕治酒皶。以桐油入黃連末,天釣藤燒灰,敷之。

〔《甲》〕鼻管疽發為病,腦空主之。

〔無〕鼻頭微白,亡血也。赤者,血熱也。酒客多有之。

白話文:

檳榔散:治鼻頭赤

方劑:

檳榔、硫黃(等量)、片腦(少許)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粗絹帛包裹,經常塗抹於鼻頭上,使鼻子聞到藥味,便可見效。

加味方:

也可加入蓖麻子肉研末,用酥油調和,於睡前塗抹少許在鼻頭上,使其整夜聞到藥味,效果更佳。

其他方:

  • 治酒皶: 以桐油加入黃連末,並加入天釣藤燒成的灰,敷於患處。

古籍記載:

  • 《甲》中記載,鼻管疽發病,是由腦空所主。
  • 《無》中記載,鼻頭微微發白,是失血的徵兆;鼻頭發紅,則是血熱所致。酒客常患此症。

2. 鼻得冷則黑

〔丹〕面鼻得冷則黑論,諸陽聚於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央,而陽明起於頞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陽部,皆為至清至精之氣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熱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血得酒為極熱,熱血得冷為陰氣所搏,汙濁凝結,滯而不行,宜其先為紫而後為黑色也。須用融化滯血,使得流通,滋生新血,可以運化,病乃可愈。

予嘗以酒製四物湯加酒炒片芩、陳皮、生甘草、酒紅花、生薑,煎,調下五靈脂末飲之。氣弱形肥者加酒黃耆,無有不應。(入好酒數滴為引使。)

白話文:

臉和鼻子如果受寒就會發黑,因為全身陽氣匯聚於頭部,而臉是陽氣中最陽的地方,鼻子則位於臉的中央,陽明經脈起於下巴,全身血液流經面鼻陽部,都是最清澈精純的氣。酒性溫熱,容易上行,且具有峻猛的毒性,常喝酒的人,酒氣會熏蒸面鼻,血液因酒而變得極熱,熱血遇到寒氣就會被陰氣所阻礙,變得污濁凝滯,無法流通,所以才會先變成紫色,然後變成黑色。需要用藥物來融化凝滯的血液,使其流通,滋生新的血液,才能運化,疾病才會痊癒。

我曾經用酒製四物湯,加入酒炒片芩、陳皮、生甘草、酒紅花、生薑煎煮,再調入五靈脂末服用。體虛肥胖的人可以加入酒黃耆,效果都很顯著。 (用少許好酒引導藥物更容易吸收。)

3. 肩背痛

肩背痛屬肺分野病。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腧,在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垣〕《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

柴胡,升麻,黃耆(各一錢),防風,羌活,陳皮,人參,甘草(各五分),藁本,青皮(各三分),黃柏(一分),白蔻仁(二分),

白話文:

肩背疼痛是屬於肺臟方面的疾病。古書上記載,秋風盛行,容易導致肺部受損,而肺部受損會影響到肩背,因此秋天容易出現肩背疼痛。另外,秋天的肺氣過盛也會導致疾病,表現為呼吸不順暢、背部疼痛等症狀。

《脈經》中也提到,風寒侵襲導致出汗,出現肩背疼痛、中風、小便頻繁等症狀,這是因為風熱侵入肺部,導致肺氣鬱結所致。應該要疏散風熱,使氣血流通。可以用防風湯來治療,其中包含柴胡、升麻、黃耆、防風、羌活、陳皮、人參、甘草、藁本、青皮、黃柏、白蔻仁等藥材。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溫服食後。氣盛者宜服,面白脫色氣短者勿服。

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

〔丹〕治一男子忽患背胛縫有一線痛起,上肩跨至胸前側脅而止,其痛晝夜不歇,不可忍,診其脈弦而數,重取豁大,左大於右。予意背胛小腸經也,此必思慮傷心,心臟未病而腑小腸先病,故痛從背胛起。及慮不能決,又歸之膽,故痛至胸脅而止。乃小腸火乘膽木,子來乘母,是為實邪。

詢之,果因謀事不遂而病。故用人參四分,木通二分煎湯,使吞龍膽丸數服而愈。

白話文:

將草藥磨成細粉,做成一份,加水煮沸,溫熱後飲用,餐後服用。適合氣血旺盛的人食用,面色蒼白、缺乏血色、呼吸短促的人不宜食用。

若出現肩背疼痛,無法轉頭,這可能是因為手太陽穴的氣流通不暢,應使用風藥來疏散它。

丹方治療一名男性突然出現背胛縫處有線狀疼痛,由肩部延伸至胸前側脅部位停止,疼痛持續日夜不息,無法忍受。脈象為弦數,重按時脈象豁大,左邊比右邊大。根據我的診斷,背胛部位屬小腸經絡,這可能是因為憂慮傷心,心臟尚未患病,但小腸先病,所以疼痛從背胛開始。憂慮無法解決,導致疼痛延伸至胸脅部位。這是小腸火氣侵入膽木(膽經),子病乘母,表明存在實邪。

經過詢問,患者確實因事情不順而生病。因此,我開了四分的人參和二分的木通煎湯,讓患者吞服幾次龍膽丸,結果痊癒。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肩背痛皆屬火攻肺病。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肩背臑缺盆中痛。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劑是也。

針灸,肩背有二法:

其一取肺。經云: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是也。

白話文:

當出現「二陽一陰」的病症時,患者容易感到驚恐,並且伴隨背痛和頻繁打嗝。

肩背痛通常是由於火氣攻入肺部引起的。古籍記載,當「歲火太過」時,人們容易出現肩背發熱的症狀。此外,當少陰司天,熱氣過盛時,也會導致肩背、臑(肩膀)和缺盆(鎖骨上窩)疼痛。同樣地,當「歲金不及」時,患者的病症會集中在胸脅、肩背,甚至影響到皮膚毛髮,需要使用寒涼藥物治療。

針灸治療肩背痛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針對肺部。古籍記載,肺部病變會導致喘咳、逆氣、肩背痛和汗出,因此需要取穴於足太陽經脈和手太陰經脈以外的厥陰經脈。此外,當手太陰經脈氣盛有餘時,也會導致肩背痛、風寒和汗出;若氣虛則會導致肩背痛、寒少氣不足,這時需要根據盛虛熱寒的情況選擇穴位。

第二種方法是針對腎臟。古籍記載,邪氣入侵腎臟時,會導致肩背、頸項疼痛,並伴隨頭暈目眩。因此,需要取穴於湧泉和崑崙,並盡可能地放血。

〔《玉》〕肩背痛連胛:胛縫(在背踹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五樞(二寸半,瀉八吸。)

〔世〕肩背胛痛:崑崙,懸鐘,肩井

〔《東》〕肩背頸項腋前痛,與胸相引者:湧泉(一分,見血,妙。),前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氣舍(五分),天窌(灸),曲池(一寸半。),天井(五分),

〔《甲》〕肩背痹痛不舉,血瘀肩中,不能動搖,巨骨主之。肩背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肩背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項背痛引頸,魄戶主之。肩痛胸滿淒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肩背髀痛,臂不舉,寒熱淒索,肩井主之。

〔通玄〕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素》〕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平人氣象論)

白話文:

肩背痛是常見問題,古籍中記載了許多治療方法。例如,《玉》中提到肩背痛連胛,可在胛縫和五樞穴位瀉血;《世》則建議針灸崑崙、懸鐘、肩井穴位;《東》則推薦湧泉、前腋、氣舍、天窌、曲池、天井等穴位治療肩背頸項腋前痛,並建議針刺湧泉見血效果最佳。此外,《甲》中列舉了巨骨、陽谷、養老、魄戶、神堂、肩井等穴位針對不同肩背痛症狀的治療方法。《通玄》則認為手三里穴位可治療肩背痛。《素》則指出寸口脈中手促上擊,是肩背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