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2)

1. 穴法下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腦空中,足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腦空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處,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三分,灸七壯。

右側頭部在耳前者八穴。頷厭在腦空上廉,懸顱在腦空中廉,懸釐在腦空下廉,皆直頭角上至耳前,定其三穴。曲鬢又在懸釐之後。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氣府注云:足太陽少陽之會:)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右側頭部,在耳上者六穴。率谷最上,天衝次之,角孫最下。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絡脈中,足少陽脈氣所發。不宜針,可灸七壯。

瘈脈二穴,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可灸三壯,針入一分。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手足少陽之會。針入七分,灸七壯。

右側頭部在耳後者十二穴。翳風帖耳,瘈脈次之,顱息又次之,完骨又次之,浮白最後,竅陰又居浮白之上也。

素窌一穴,在鼻柱上端準頭,督脈氣所發,宜禁針灸。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手足陽明之會。針入四分,留五呼,灸三壯至七壯。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手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斷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面部中行,從鼻端下至唇內四穴。(督脈也。)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下宛宛陷中,太陽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下四寸中央,乃陰維腎脈之會。可灸三壯,針三分。

右面部中行,從唇至結喉上二穴。(任脈也。)

攢竹二穴,在兩眉頭少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不宜灸,針入一分,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

睛明二穴,在目內眥頭外一分,手足太陽少陽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針入一分,留三呼,不可灸。

右面部第二行,直目內眥上至眉尖四穴。(足太陽也。)

迎香二穴,在禾窌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不宜灸。

禾窌二穴,在鼻下俠谿水溝旁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面部第二行,直目內眥俠鼻而下四穴。(手陽明。)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穴法下

懸顱穴位於曲周(眉弓)上方腦門處,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發源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懸釐穴位於曲周上方腦門下方稍凹陷處,是手足少陽與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灸三壯。

曲鬢穴位於耳上髮際彎曲處凹陷之處,靠近下頷骨有空隙的地方,是足太陽與少陽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右側頭部,耳前共有八個穴位。頷厭穴位於腦門上方稍凹陷處,懸顱穴位於腦門中央稍凹陷處,懸釐穴位於腦門下方稍凹陷處,這三個穴位都在頭角上方一直線延伸至耳前方。曲鬢穴位於懸釐穴之後方。

率谷穴位於耳上,進入髮際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與少陽經脈交會之處。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天衝穴位於耳上方,與率谷穴位置相近,距離約三分。 (氣府注云:足太陽少陽之會)可以灸七壯,針刺深度三分。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方,耳廓開口處稍凹陷之處。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右側頭部,耳上共有六個穴位。率谷穴位置最高,天衝穴次之,角孫穴位置最低。

竅陰穴位於完骨(枕骨下突起處)上方,枕骨下方,搖動頭部時可以感覺到凹陷處,是足太陽與少陽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灸七壯。

浮白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是足太陽與少陽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五分,可以灸三壯。

完骨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四分處,是足太陽與少陽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五分,可以灸七壯。

顱息穴位於耳後青筋脈絡之中,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發源之處。不宜針刺,可以灸七壯。

瘈脈穴位於耳根後方雞足狀突起處的青筋脈絡中,針刺出血如同豆汁狀。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一分。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按壓此穴會感覺牽引耳中疼痛,是手足少陽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七分,灸七壯。

右側頭部,耳後共有十二個穴位。翳風穴靠近耳部,瘈脈穴次之,顱息穴又次之,完骨穴又次之,浮白穴最後,竅陰穴位於浮白穴上方。

素髎穴位於鼻柱上端,準頭(鼻尖)處,是督脈氣血發源之處,不宜針灸。

水溝穴位於鼻柱下方,人中,靠近鼻孔凹陷處,是手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到七壯。

兌端穴位於上唇端,是手陽明經脈氣血發源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齦交穴位於上唇內側,牙齒縫隙中間,是任督二脈與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右面部中線,從鼻尖往下到上唇內側共有四個穴位。(皆屬督脈)

承漿穴位於下顎前方,下唇下方凹陷處,是太陽、胃、督、任四條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到七七四十九壯。

廉泉穴位於下頷下方,結喉下方四寸的中央位置,是陰維與腎經脈交會之處。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右面部中線,從上唇到結喉上方共有兩個穴位。(皆屬任脈)

攢竹穴位於兩眉頭稍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源之處。不宜灸,針刺深度一分,宜用細小的三稜針針刺,以宣洩熱氣。

睛明穴位於目內眥(眼角內側)外側一分處,是手足太陽、少陽、陽明、陽蹺、陰蹺五條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不可灸。

右面部第二行,從目內眥(眼角內側)直上至眉梢共有四個穴位。(皆屬足太陽經)

迎香穴位於鼻翼旁,鼻孔外側一寸處,是手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不宜灸。

禾髎穴位於鼻下,靠近水溝穴,約五分處,是手陽明經脈氣血發源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右面部第二行,從目內眥(眼角內側)斜向下至鼻旁共有四個穴位。(皆屬手陽明經)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與瞳孔垂直線上,是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條經脈交會之處。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