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1)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11)
1. 穴法下
〔《銅人》〕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宜灸七壯至三七壯。
上星一穴,在額顱上鼻直中,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壯至五壯止,不宜多灸。
囟會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二七壯,七七壯止,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前頂一穴,在囟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所中央旋毛中,可容豆,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刺入二分,灸七壯。
後頂一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四分。
強間一穴,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腦戶一穴,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灸七壯。
風府一穴,在項後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人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針入三分。
喑門一穴,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不可灸,針入八分。
上正頭部中行前髮際至後髮際十穴,通長一尺一寸,取頭部同身寸法,見後雜法條。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也。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二穴,在通天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天柱二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得氣即瀉。
上正頭部第二行一十四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眥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留七呼。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可灸三壯。
腦空二穴,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五分,灸三壯。
風池二穴,在腦空後髮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上正頭部第三行十二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腦空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穴法下
**神庭穴:**位於鼻子的正上方,進入髮際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這個穴位禁止針刺,針刺會導致發狂,適合用艾灸七到二十一壯。
**上星穴:**位於額頭正中,在髮際線進入一寸的凹陷處,如同豆子般大小,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二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到五壯,不宜過多艾灸。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上方一寸的凹陷處,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艾灸十四到四十九壯,針刺入二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即可洩針。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上方一寸五分的骨骼凹陷處,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一分,可以艾灸三到四十九壯,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瀉針五個呼吸的時間。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頭頂中央的旋毛處,形狀如豆子般大小,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二分,艾灸七壯。
**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枕骨上方,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可以艾灸五壯,針刺入四分。
**強間穴:**位於後頂穴後方一寸五分,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可以艾灸五壯,針刺入三分。
**腦戶穴:**位於枕骨上方,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這個穴位禁止針刺,可以艾灸七壯。
**風府穴:**位於頸部後方,髮際線上方一寸,大筋內側凹陷處,當人快速說話時肉會隆起,停止說話肉會恢復原狀,是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這個穴位禁止艾灸,艾灸會導致失聲,針刺入三分。
**瘖門穴:**位於頸部後方,進入髮際線五分處的凹陷處,是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脈絡與舌根相連,需要仰頭取穴。這個穴位禁止艾灸,針刺入八分。
**頭部正中線第一排穴位:**從前髮際線到後髮際線共有十個穴位,總長度為一尺一寸,頭部的尺寸應與身體的尺寸相同,具體參見後面的雜法條。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兩旁一寸五分處,進入髮際線,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二分,艾灸三壯。
**五處穴:**位於上星穴兩旁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方二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不可艾灸。
**通天穴:**位於承光穴後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絡卻穴:**位於通天穴後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方七分半處,夾在腦戶穴兩旁一寸三分處,肉枕骨向上延伸,進入髮際線三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發出的地方。可以艾灸三壯,針刺入三分。
**天柱穴:**位於頸部後方,夾在後髮際線兩側的大筋外側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二分,得氣後即可洩針。
**頭部正中線第二排穴位:**共十四個穴位。
**臨泣穴:**位於眼睛上眼眶邊緣,進入髮際線五分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艾灸五壯。
**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方一寸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艾灸五壯。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可以艾灸三壯。
**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五分處,夾在玉枕穴兩旁的枕骨下方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五分,艾灸三壯。
**風池穴:**位於腦空穴後方髮際線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七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七壯。
**頭部正中線第三排穴位:**共十二個穴位。
**頷厭穴:**位於頭部曲周下,腦空穴上方邊緣,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七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