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4)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4)
1. 少氣
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素》〕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方盛衰論)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示從容篇)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全文見診生死。)
上少氣治法,蓋生脈散、獨參湯之屬是也。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少氣有二:
一曰火熱。經云:火鬱之發,民病少氣。又云: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云: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治以諸寒是也。
二曰風濕。經云: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是也。
針灸,少氣有三:
一曰補肺。經云:肺藏氣,氣不足則息微少氣,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又云: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是也。
二曰補腎。經云: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是也。(漯,運合切)
三曰補氣海。經云: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審守其輸,調其虛實。所謂柱骨之上者,蓋天容穴也。人迎者,結喉兩旁之脈動處也。乃取天容、人迎二穴補之也。
魚際絡青短者,少氣也。(全文見陰陽。)
〔《素》〕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脈要精微論)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平人氣象論)
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全文見診,謂尺內堅而脈反小,而少氣悗加也。)
白話文:
[少氣]的意思就是呼吸淺弱,氣力不足,說話也會顯得氣虛。
根據《素問》,如果三陽氣脈消失,三陰氣脈微弱,這就表示少氣的症狀。(出自《方盛衰論》)如果病人表現出膽怯且呼吸淺弱,這可能是因為水液代謝不暢,身體氣力消瘦所致。(出自《示從容篇》)如果病人說話聲音微弱,一整天都這樣,這可能就是氣力耗損的現象。(詳情請參考《診生死》的相關內容。)
對於少氣的治療方法,通常會用到像生脈散或獨參湯等藥物。
當一陽發生疾病時,可能會出現少氣、易咳嗽和易腹瀉的情況。(詳細內容請參考《診病傳變》)
在運氣學說中,導致少氣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可能是火熱導致。經典提到,當火氣鬱積爆發時,人們會感到少氣。又說,當少陰回復時,會有少氣和骨痿的症狀。再說,當少陽回復時,會有少氣和脈痿的問題,這些情況都需要用寒性藥物來治療。
第二,可能是風濕導致。經典提到,在太陽掌管天空的季節,第四季時風濕交爭,風化為雨,人們會感到非常熱且少氣。
在針灸治療中,導致少氣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可能是肺部問題。經典提到,肺主氣,如果氣不足,就會呼吸微弱,少氣,應該補充肺經,不要讓肺氣流失。又說,如果肺虛,就會少氣,無法正常呼吸,耳鳴口乾,應取太陰和足太陽之外的穴位,以及厥陰內的血穴來治療。
第二,可能是腎臟問題。經典提到,如果少氣,身體疲倦,呼吸急促,骨頭痠痛,身體乏力,無法活動,應補足少陰經。
第三,可能是氣海不足。經典提到,膻中是氣的海洋,它的輸入點在柱骨的上下,前面在人迎穴。如果氣海不足,就會少氣,無法說話,應該細心守護這些輸入點,調節虛實。所謂的柱骨上方,大概是指天容穴。人迎穴則是在喉結兩側脈動的地方。所以,應取天容和人迎兩個穴位來補氣。
如果魚際絡脈呈現青色且短,這可能是少氣的徵兆。
根據《素問》,如果脾脈搏堅硬且長,顏色偏黃,可能會有少氣的問題。(出自《脈要精微論》)如果一呼一吸之間,脈搏只跳動一次,這也是少氣的徵兆。(出自《平人氣象論》)
如果尺脈堅硬粗大,但是脈象反而細小,而且有少氣和悶熱加重的症狀,可能馬上就會死亡。(詳細內容請參考《診》的相關描述,即尺脈內堅硬但脈象卻細小,且有少氣和悶熱加重的現象。)
2. 善悲
悲屬肺。經云:在臟為肺,在志為悲。又云:精氣並於肺則悲是也。
〔仲〕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水六升,煮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本》〕鄉里有一婦人,數次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金匱》有一證。云: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數欠伸者,宜甘麥大棗湯。予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制方,種種絕妙如此。
運氣,悲皆屬寒水攻心。經云: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又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喜悲數欠。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喜悲時眩僕。又云: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治以諸熱是也。
針灸,悲有二:
其一取心。經云: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也。
其二取厥陰。經云: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亶中。厥陰為闔,闔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虛實寒熱陷下而取之也。
白話文:
【善悲】
悲這種情緒與肺臟相關。古籍中提到,在五臟中與肺相對應的是悲這種情感。也有文獻說,當精氣過多集中在肺部時,人就會感到悲傷。
【張仲景】女性如果出現類似髒燥的情況,常常感到悲傷想哭,就像被神靈附體一樣,經常打哈欠伸懶腰,這時可以服用甘麥大棗湯來調理。
藥方爲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將這三種材料加入六升水中煮至剩下三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此方除了可以調理悲傷情緒外,還有補脾的功效。
【本草綱目】鄉間曾有一位婦人,多次無故不停哭泣,有人認爲她是受到邪祟的影響,進行了各種祈福和祭祀,但始終沒有效果。我突然想起《金匱要略》中有這樣一種病症描述:女性出現髒燥,悲傷欲哭,就像被神靈附體,經常打哈欠伸懶腰,適合用甘麥大棗湯治療。我趕緊讓她準備藥材並按方服用,最終病情得到治癒。古人對疾病的認識和方劑的制定,往往有絕妙之處。
從運氣學說來看,過度的悲傷通常與寒水之氣影響心臟有關。古籍中提到,當心火不足時,會出現昏沉、悲傷、健忘等症狀,這是由於寒水之氣的影響。又說,當太陽處於天空的高位,寒氣下降,心氣上升,人會容易感到悲傷,頻繁打哈欠。還有,當太陽處於天空的高位,寒氣過盛時,人會感到悲傷,時常眩暈倒地。再者,當太陽的力量反彈回來,嚴重時會影響心臟,使人容易忘記,容易悲傷,治療時要用熱性藥物。
鍼灸療法中,對於悲傷情緒的調理有兩種方式:
一是針對心經。古籍中說,當邪氣侵入心臟,會導致心痛,常感到悲傷,有時會眩暈倒地,這時需要根據心經的氣血狀況調整相應的穴位。
二是針對厥陰經。古籍中說,厥陰經起始於大敦穴,結於玉英穴,絡於亶中穴。厥陰經是閉合的,當閉合受阻時,氣機不暢,人就會感到悲傷。對於悲傷,可以通過刺激厥陰經上的穴位來調理,具體操作要看氣血的虛實、寒熱情況以及穴位是否凹陷來決定。
3. 妊娠善悲
〔《大》〕論管先生治一妊娠四五個月,臟躁悲傷,遇晝則慘感淚下,數欠象若神靈,如有所憑,醫與巫皆無益,與仲景大棗湯,一投而愈。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討論的是管先生治療一位懷孕四到五個月的婦女,她有著情緒不穩,容易感到悲傷的情況。特別是白天時,她會莫名地感到悲慘,淚水頻頻落下,像是被什麼東西困擾著,又好像有什麼東西附身一樣。不管是醫生還是巫師都對她的狀況束手無策。最後,管先生使用了張仲景的大棗湯來治療她,令人驚訝的是,只用了一次,她的病情就得到了改善。
換句話說,這位懷孕的婦人有嚴重的情緒問題,白天常感到無緣由的悲傷和哭泣,且表現出類似被鬼神纏身的症狀,但無論傳統醫學或民間巫術都無法解決。管先生使用了中醫古方「大棗湯」來治療,結果一次就見效,病情得到明顯改善。
4. 鼻塞
鼻塞皆屬肺。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又云:肺主臭,在臟為肺,在竅為鼻是也。
〔垣〕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髮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
若因飢飽勞役,損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又一說,《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
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麗澤通氣湯,治鼻不聞香臭。
羌活,獨活,防風,升麻,葛根(各二錢),麻黃(不去節,一錢,冬加之),蒼朮(三錢),川椒(一錢),白芷,黃耆(各四錢),甘草(炙,二錢),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忌一切冷物及風寒涼處坐臥行住。
溫肺湯,治鼻不聞香臭,眼多眵淚。
升麻,黃耆(各二錢),葛根,羌活,甘草(炙),防風(各一錢),麻黃(四錢,不去節),丁香(一分),
上粗末,分二服,每服水二大盞,蔥白二握,同煎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服。
禦寒湯,治寒氣風邪傷於皮毛,令人鼻塞,咳嗽上喘。
黃耆(一錢),人參,升麻,陳皮(各五分),甘草(炙),款冬花,黃柏(各二分),佛耳草,黃連,羌活,白芷,防風(各二分),蒼朮(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溫衛湯,治鼻不聞香臭,目中流火,氣寒血熱,淚多,臍下冷,陰汗,足痿弱。
黃耆,蒼朮,升麻,知母,羌活,柴胡,歸身(各一錢),人參,甘草(炙),白芷,防風,黃柏,澤瀉(各五分),陳皮(三錢),青皮(二錢),木香,黃連(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去渣溫服,食遠,日晴明服之。
溫衛補血湯,治耳鳴,鼻不聞香臭,不知穀味,氣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發脫落,食不下,膝冷汗,帶下,喉中吤吤,不得臥,口舌液干,太息,頭不可以回顧,額項筋緊急痛,旋暈,眼黑,頭痛,呵欠嚏噴。
升麻(四分),柴胡,甘草(生),甘草(炙),地骨皮,桔梗(各三分),生地,白朮,吳茱萸,黃柏(各一分),蒼朮,陳皮,王瓜根,牡丹皮(各二分),歸身(二分半),桃仁(三個),葵花(七朵)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稍熱,食前服。
〔《外》〕治鼻塞不通。小薊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分服。(本草云:小薊保精養血。)
〔世〕,噙化蓽澄茄丸,治鼻不通。
蓽澄茄(五分),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噙化。
〔《本》〕治鼻不聞香臭,多年者亦治。用生蔥分作三段,早用蔥白,午用蔥管中截,晚換蔥管末梢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
〔無〕,通草散,治鼻齆氣息不通,不聞香臭,並鼻瘜肉。
木通,細辛,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蜜和,綿裹少許,納鼻中。
〔世〕,菖蒲散,治鼻內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菖蒲,皂角(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一錢,綿裹塞鼻中,仰臥少時。
〔《玉》〕鼻閉塞不聞香臭:迎香(一分,沿皮向上,瀉多補少,忌灸),上星(三分。)
〔《集》〕又法:迎香、上星、合谷。三處不愈,灸人中、風府、百勞。
〔《甲》〕左窒刺右,右窒刺左,兩脅下痛,泄上下出,胸滿短氣,不得汗,補手太陽以出之。鼻不利,前谷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