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4)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4)
1. 少氣
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素》〕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方盛衰論)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示從容篇)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全文見診生死。)
上少氣治法,蓋生脈散、獨參湯之屬是也。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少氣有二:
一曰火熱。經云:火鬱之發,民病少氣。又云: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云: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治以諸寒是也。
二曰風濕。經云: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是也。
白話文:
氣不足的人,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三陽經脈衰竭,三陰經脈微弱,就會出現少氣的症狀。身體虛弱、氣息微弱,表示水道阻塞,身體精氣消散殆盡。說話聲音微弱,要休息很久才能再說話,這是氣力被奪走了。
治療少氣,通常使用生脈散、獨參湯等藥方。
一陽經脈發病時,容易出現少氣、咳嗽、腹瀉等症狀。
少氣的病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火熱。經書記載,火熱鬱結就會導致少氣。還有,少陰經脈虛損,也會造成少氣骨痿。少陽經脈虛損,也會造成少氣脈痿,需要用寒涼藥物治療。
第二種是風濕。經書記載,太陽經脈主宰天地氣運,四氣交替時,風濕交爭,風化成雨,就會導致人體出現發熱、少氣等症狀。
針灸,少氣有三:
一曰補肺。經云:肺藏氣,氣不足則息微少氣,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又云: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是也。
二曰補腎。經云: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是也。(漯,運合切)
三曰補氣海。經云: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審守其輸,調其虛實。所謂柱骨之上者,蓋天容穴也。人迎者,結喉兩旁之脈動處也。乃取天容、人迎二穴補之也。
魚際絡青短者,少氣也。(全文見陰陽。)
〔《素》〕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脈要精微論)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平人氣象論)
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全文見診,謂尺內堅而脈反小,而少氣悗加也。)
白話文:
針灸治少氣的三種方法:
一、補肺:
經書中說:「肺臟藏氣,氣不足就會呼吸微弱,出現少氣。要補其經絡,讓氣息充盈,不再外泄。」又說:「肺虛則會少氣,無法順利呼吸,耳聾口乾,可以取太陰足太陽經脈之外,厥陰內血的穴位來治療。」
二、補腎:
經書中說:「少氣的人,身體虛弱無力,呼吸困難,骨頭酸痛,身體乏力,無法活動,需要補足少陰經脈。」
三、補氣海:
經書中說:「膻中穴是氣的海洋,其經脈向上連接脊柱上下,向前連接人迎穴。氣海不足,就會氣少,說話困難。要仔細觀察其經脈走向,調節其虛實。」所謂「脊柱之上」指的是天容穴,「人迎穴」指的是喉結兩旁脈搏跳動的地方。需要取天容穴、人迎穴來補氣。
此外,
手魚際部位的經絡青色而短,也屬於少氣的症狀。(詳細內容見《陰陽》篇)
《素問》中記載:「脾經脈搏堅實而長,顏色發黃,容易患少氣。」(出自《脈要精微論》)
「呼氣時脈搏跳動一次,吸氣時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少氣。」(出自《平人氣象論》)
2. 善悲
悲屬肺。經云:在臟為肺,在志為悲。又云:精氣並於肺則悲是也。
〔仲〕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水六升,煮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本》〕鄉里有一婦人,數次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金匱》有一證。云: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數欠伸者,宜甘麥大棗湯。予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制方,種種絕妙如此。
白話文:
中醫認為悲傷的情緒與肺臟有關,經書中記載:「悲傷的情緒在臟腑中屬於肺,在精神方面則表現為悲傷。」又說:「精氣聚集於肺部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
婦女如果出現臟躁症,經常無緣無故地悲傷、想要哭泣,感覺像是被神靈附身,經常伸懶腰,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來治療。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將這三味藥材用水六升煮成三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這個方子也能補脾氣。
古籍中記載,鄉里曾有一位婦女,經常莫名其妙地哭泣不止,有人說她被鬼魂附身,於是舉行各種祈禳儀式,卻始終無效。後來有人想起《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婦女臟躁症,經常悲傷想要哭泣,感覺像是被神靈附身,經常伸懶腰,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來治療。於是立即煎藥給婦人服用,服完一劑藥後就痊癒了。古人精通醫術,辨證施治,方藥精妙,令人嘆服。
運氣,悲皆屬寒水攻心。經云: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又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喜悲數欠。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喜悲時眩僕。又云: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治以諸熱是也。
針灸,悲有二:
其一取心。經云: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也。
其二取厥陰。經云: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亶中。厥陰為闔,闔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虛實寒熱陷下而取之也。
白話文:
運氣不好、悲傷,都是因為寒水侵犯心臟。經書上說:「火氣不足就稱為伏明,伏明之症,病人會昏迷、迷惑、悲傷、健忘,這是寒水入侵造成的。」又說:「太陽主宰天氣,寒氣下降,心氣上升,就會出現喜怒無常、經常嘆息的症狀。」還說:「太陽主宰天氣,寒邪入侵,就會出現喜怒無常、頭昏眼花、跌倒的症狀。」又說:「太陽經氣復甦,如果寒氣過度入侵心臟,就會導致健忘、悲傷,治療方法是用溫熱的方法。」
針灸治療悲傷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針刺心臟經絡。經書上說:「寒邪入侵心臟,就會出現心痛、悲傷、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的症狀,針灸治療時要調節心臟經絡。」
第二種方法是針刺厥陰經絡。經書上說:「厥陰經絡起於大敦穴,經過玉英穴,連接亶中穴。厥陰經絡主管閉合,如果閉合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氣息衰竭、喜怒無常、悲傷,治療悲傷時針刺厥陰經絡,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寒熱虛實、氣血運行狀況選擇穴位。」
3. 妊娠善悲
〔《大》〕論管先生治一妊娠四五個月,臟躁悲傷,遇晝則慘感淚下,數欠象若神靈,如有所憑,醫與巫皆無益,與仲景大棗湯,一投而愈。
白話文:
在大師級的論述中,有一位懷孕四到五個月的婦女,她出現了內心煩躁、悲傷的情緒,白天時特別感到哀傷,會不自覺地流下眼淚,並且經常有像是受到神靈附體的表現,讓人覺得她像是被什麼東西控制一樣。過去的醫生和巫師都試圖治療,但都沒有成效。後來,依照仲景的方子,開出了「大棗湯」,只一次服用就見效了。
4. 鼻塞
鼻塞皆屬肺。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又云:肺主臭,在臟為肺,在竅為鼻是也。
〔垣〕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髮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
若因飢飽勞役,損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又一說,《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
白話文:
鼻子不通暢都是肺部出了問題。古籍記載,肺氣與鼻子相通,肺氣調和,鼻子就能分辨香臭。另外,五氣(指五種不同性質的氣)通過鼻子進入人體,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子就會受到影響。西方屬白色,與肺氣相通,鼻子是肺氣的開口,肺氣精華藏於肺部。此外,肺主臭,肺是內臟,鼻子是肺氣的開口。
《金匱真言論》中提到,西方屬白色,與肺氣相通,鼻子是肺氣的開口,肺氣精華藏於肺部。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氣血都向上流到面部,再流入空竅,精華之氣向上流到眼睛,成為視覺,另一種氣流到耳朵,成為聽覺,而宗氣則從鼻子出來,形成嗅覺。《難經》說,肺氣與鼻子相通,肺氣調和,鼻子就能分辨香臭。陽氣和宗氣都是由胃中生髮出來的,雖然名稱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因為飢餓、飽食、勞累等原因,損傷了脾胃的生髮之氣,就會削弱營氣的運轉,無法向上流動,邪氣就會阻塞孔竅,導致鼻子不通暢,聞不到香臭。因此,應該調理脾胃,滋養營氣,使陽氣和宗氣上升,鼻子就能通暢。
另外,還有另一種說法,根據《難經》,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子是肺的開口,為什麼能聞到香臭呢?這是因為,從竅的角度來說是肺,從功能的角度來說是心。由於衛氣失守,寒邪入侵頭面,鼻子也受到影響,無法正常運作,所以聞不到香臭。
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麗澤通氣湯,治鼻不聞香臭。
羌活,獨活,防風,升麻,葛根(各二錢),麻黃(不去節,一錢,冬加之),蒼朮(三錢),川椒(一錢),白芷,黃耆(各四錢),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古書說,心肺有病,鼻子就會不通暢。清代醫家潔古說,眼睛明亮清涼,能分辨香臭並且感到溫暖,才是正常的。治療方法應先散寒邪,再補衛氣,讓心肺之氣能夠流通,這樣鼻子就能通暢,聞到香臭了。
麗澤通氣湯專治鼻子聞不到香臭的毛病。
方劑:羌活、獨活、防風、升麻、葛根各二錢,麻黃(不去節,一錢,冬天加之),蒼朮三錢,川椒一錢,白芷、黃耆各四錢,甘草(炙,二錢)。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忌一切冷物及風寒涼處坐臥行住。
溫肺湯,治鼻不聞香臭,眼多眵淚。
升麻,黃耆(各二錢),葛根,羌活,甘草(炙),防風(各一錢),麻黃(四錢,不去節),丁香(一分),
上粗末,分二服,每服水二大盞,蔥白二握,同煎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服。
禦寒湯,治寒氣風邪傷於皮毛,令人鼻塞,咳嗽上喘。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物一兩,用水兩杯,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枚、蔥白三寸,一起煎煮至剩下一杯,濾掉藥渣,稍稍加熱後服用,飯後服用。忌食一切冷物,並避免在風寒涼處坐臥行住。
溫肺湯用於治療鼻子聞不到香味或臭味,眼睛分泌很多眼屎淚水。
升麻、黃耆各兩錢,葛根、羌活、甘草(炙)、防風各一錢,麻黃四錢(不去節),丁香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分為兩劑,每劑用水兩大杯,加入蔥白兩握,一起煎煮至剩下一杯,濾掉藥渣,稍稍加熱,飯後服用。
禦寒湯用於治療寒氣風邪侵襲皮毛,導致鼻子堵塞、咳嗽喘不過氣。
黃耆(一錢),人參,升麻,陳皮(各五分),甘草(炙),款冬花,黃柏(各二分),佛耳草,黃連,羌活,白芷,防風(各二分),蒼朮(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溫衛湯,治鼻不聞香臭,目中流火,氣寒血熱,淚多,臍下冷,陰汗,足痿弱。
黃耆,蒼朮,升麻,知母,羌活,柴胡,歸身(各一錢),人參,甘草(炙),白芷,防風,黃柏,澤瀉(各五分),陳皮(三錢),青皮(二錢),木香,黃連(各三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中藥方劑,第一種名叫「溫衛湯」,用於治療鼻塞嗅覺失靈、眼部發炎、氣寒血熱、流淚不止、腹部冰冷、盜汗、足部無力等症狀。第二種方劑沒有名字,但從藥物組合來看,可能也與溫陽散寒、補氣健脾相關。
第一種方劑「溫衛湯」的藥物組成如下:黃耆、人參、升麻、陳皮、甘草、款冬花、黃柏、佛耳草、黃連、羌活、白芷、防風、蒼朮。
第二種方劑的藥物組成如下:黃耆、蒼朮、升麻、知母、羌活、柴胡、歸身、人參、甘草、白芷、防風、黃柏、澤瀉、陳皮、青皮、木香、黃連。
兩者都需將藥物研磨成粉末,以水煎煮服用。
上作一服,水煎,去渣溫服,食遠,日晴明服之。
溫衛補血湯,治耳鳴,鼻不聞香臭,不知穀味,氣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發脫落,食不下,膝冷汗,帶下,喉中吤吤,不得臥,口舌液干,太息,頭不可以回顧,額項筋緊急痛,旋暈,眼黑,頭痛,呵欠嚏噴。
升麻(四分),柴胡,甘草(生),甘草(炙),地骨皮,桔梗(各三分),生地,白朮,吳茱萸,黃柏(各一分),蒼朮,陳皮,王瓜根,牡丹皮(各二分),歸身(二分半),桃仁(三個),葵花(七朵)
白話文:
上製成一劑藥方,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溫熱服用。應在飯前服用,並選擇在天氣晴朗時服用。
【溫衛補血湯】,用於治療耳鳴、嗅覺失靈、不識食物味道、心神不寧、四肢疲倦、行走姿態異常、頭髮掉落、食慾不振、膝部寒冷、出汗、白帶增多、喉嚨乾啞、難以安睡、口舌乾燥、嘆息、頭不能轉動、額頭和項部筋脈緊張疼痛、眩暈、視物模糊、頭痛、打哈欠、打噴嚏等症狀。
成分如下:
- 升麻(四分):提高身體的清氣。
- 柴胡:調節肝氣。
- 生甘草與炙甘草:調節脾胃功能。
- 地骨皮:清熱涼血。
- 桔梗:宣肺止咳。
- 生地:滋陰養血。
- 白朮:健脾利濕。
- 吳茱萸:溫胃止痛。
- 黃柏:清熱燥溼。
- 蒼朮:化痰消積。
- 陳皮:理氣化痰。
- 王瓜根:解毒利尿。
- 牡丹皮:活血散瘀。
- 歸身:調和血氣。
- 桃仁:活血通絡。
- 葵花:清熱解毒。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稍熱,食前服。
〔《外》〕治鼻塞不通。小薊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分服。(本草云:小薊保精養血。)
〔世〕,噙化蓽澄茄丸,治鼻不通。
蓽澄茄(五分),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噙化。
〔《本》〕治鼻不聞香臭,多年者亦治。用生蔥分作三段,早用蔥白,午用蔥管中截,晚換蔥管末梢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製作成一劑藥,用水煎煮,去除藥渣,稍微加熱後,飯前服用,可以治療鼻塞不通。也可以用小薊一把,加水二升,煮至一升,去渣後分服,小薊有保精養血的功效。另外,噙化蓽澄茄丸也可以治療鼻塞不通。將蓽澄茄、薄荷葉、荊芥穗研磨成細末,用煉蜜做成丸藥,大小如櫻桃,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此外,用生蔥分作三段,早上用蔥白,中午用蔥管中間部分,晚上用蔥管末梢部分,塞入鼻中,讓藥效透到鼻腔深處,可以治療多年鼻聞不到香臭的毛病。
〔無〕,通草散,治鼻齆氣息不通,不聞香臭,並鼻瘜肉。
木通,細辛,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蜜和,綿裹少許,納鼻中。
〔世〕,菖蒲散,治鼻內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菖蒲,皂角(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一錢,綿裹塞鼻中,仰臥少時。
〔《玉》〕鼻閉塞不聞香臭:迎香(一分,沿皮向上,瀉多補少,忌灸),上星(三分。)
〔《集》〕又法:迎香、上星、合谷。三處不愈,灸人中、風府、百勞。
白話文:
「無」這個方子,叫做通草散,用來治療鼻子不通氣、聞不到香味,還有鼻息肉。
藥材包括木通、細辛、附子,各取等份,研磨成粉末,用蜜水調和,用棉花包裹少許,塞入鼻孔中。
「世」這個方子,叫做菖蒲散,用來治療鼻子堵塞不通,無法順暢呼吸。
藥材包括菖蒲、皂角,各取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用棉花包裹塞入鼻孔中,仰臥片刻。
《玉》書中記載,治療鼻子堵塞、聞不到香味的方法:迎香穴(取一分,沿皮向上,瀉多補少,忌灸),上星穴(取三分)。
《集》書中記載,另一個方法:迎香穴、上星穴、合谷穴。如果以上三處穴位治療效果不佳,可以灸人中穴、風府穴、百勞穴。
〔《甲》〕左窒刺右,右窒刺左,兩脅下痛,泄上下出,胸滿短氣,不得汗,補手太陽以出之。鼻不利,前谷主之。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學文獻中,這段文字描述了以下的情況和治療方法:
「在《甲》中,當出現左側堵塞的情況時,應對右側進行針灸;反之,當右側堵塞時,則應對左側進行針灸。若出現兩側脅部(即肋骨下的區域)疼痛的症狀,則需放血於上腹部和下腹部,以幫助緩解。此舉能改善胸腔的滿脹感,以及呼吸困難的情況,並有助於排汗。對於這些情況,可以採用手太陽經的穴位進行調理。
另外,若出現鼻塞的情況,前谷穴可以作為治療的選擇。」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基於中醫理論的解釋,實際操作時,應該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