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9)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9)
1. 穴法上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脈得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感得父氣,為陽中之陰,當於本經中瀉火補水。卻得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感得母氣,為陰中之陽,當於本經中瀉水補火。
配合例
〔《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入其脾者,先於足太陰經中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後於足厥陰肝經內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
子母例
假令見肝病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又見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當於足厥陰肝經內木火二字各瀉一針。
兄妹例
假令見足厥陰肝經太過,又兼見膽之證太過,是為兄妹。當瀉肝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又瀉膽經內水火二字各一針。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針象,俱屬人元圖。)
〔《靈》〕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氣海,氣海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針十二原)
〔《難》〕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原為俞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假令針肝經病了,又於本經原穴亦下一針。如補肝經,亦於肝經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肝經原穴上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靈》〕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白話文:
穴法上
如果膽病患者面容青綠、易怒,脈象浮大而實,沉小而虛,這是感受了父氣(指陽氣中的陰),屬於陽中之陰,應當在膽經上瀉火補水。如果脈象浮小而虛,沉大而實,這是感受了母氣(指陰氣中的陽),屬於陰中之陽,應當在膽經上瀉水補火。
配合例
《難經》說:上等醫生治療未發病的疾病,見到肝臟有病,就知道肝氣將要傳給脾臟,所以先補益脾臟的氣血,避免脾臟受到肝臟邪氣的侵害。例如,見到肝病將要侵犯脾臟,應先在足太陰脾經上補土一針,又補火一針,然後在足厥陰肝經上瀉木一針,又瀉火一針。
子母例
例如,見到肝病導致腹部脹滿、小便不通、大便困難、肢體抽搐,又見心病導致煩躁、心痛,手掌發熱而口渴,應當在足厥陰肝經上瀉木、火兩穴各一針。
兄妹例
例如,見到足厥陰肝經過盛,又同時出現膽經過盛的症狀,這就如同兄妹一樣。應當瀉肝經的木、火兩穴各一針,又瀉膽經的水、火兩穴各一針。這五種方法,都是人元法。(以上子母兄妹稱為四針象,都屬於人元圖)
《靈樞》說:五臟有六腑相應,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自四關穴,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病,應當從十二原穴取穴治療。十二原穴,是五臟吸收三百六十五節氣的精華之處。五臟有病,反應在十二原穴,而每個原穴都有其特定的位置,明白了原穴的位置,觀察其反應,就能知道五臟的病症了。
陽中之少陰(肺)的原穴在太淵穴,太淵二針。
陽中之太陽(心)的原穴在大陵穴,大陵二針。
陰中之少陽(肝)的原穴在太衝穴,太衝二針。
陰中之至陰(脾)的原穴在太白穴,太白二針。
陰中之太陰(腎)的原穴在太溪穴,太溪二針。
膏的原穴在鳩尾穴,鳩尾一針。
肓的原穴在氣海穴,氣海一針。總之,這十二個原穴,用於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九針十二原)
《難經》說:肺的原穴在太淵穴,心的原穴在大陵穴,肝的原穴在太衝穴,脾的原穴在太白穴,腎的原穴在太溪穴,少陰(腎經)的原穴在兌骨穴,膽的原穴在丘墟穴,胃的原穴在衝陽穴,三焦的原穴在陽池穴,膀胱的原穴在京骨穴,大腸的原穴在合谷穴,小腸的原穴在腕骨穴。十二經脈都以俞穴為原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五臟的俞穴,是三焦運行之氣的停留之處。
三焦運行之氣的停留之處為原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臍下腎間運行的氣,是人體的生命之氣,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稱為原穴。三焦是原氣的分佈者,主導運行三種氣,經過五臟六腑。原穴是三焦的尊稱,所以氣停留在的地方就稱為原穴,五臟六腑有病,都取其原穴治療。
海藏拔原例
例如,針刺肝經有病,也在肝經的原穴再刺一針。如果補肝經,也在肝經原穴上補一針;如果瀉肝經,也在肝經原穴上瀉一針。其他經絡的補瀉,針刺完畢後,也按照這個例子,補瀉各經的原穴。
《靈樞》中黃帝說:我聽說五臟六腑的氣,從滎、輸穴進入合穴,請問這是什麼道理?是怎麼進入的?又連通到哪裡?希望能聽您講解。岐伯回答說:這是陽脈的分支進入內臟,屬於腑臟的關係。黃帝問:滎、輸、合各個穴位都有名稱嗎?岐伯回答說:滎、輸穴治療外經,合穴治療內府。黃帝問:治療內府應該怎麼做?岐伯回答說:從合穴取穴。黃帝問:合穴各有其名稱嗎?岐伯回答說:胃的合穴在三里穴,大腸的合穴在巨虛穴的上廉,小腸的合穴在巨虛穴的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陽穴,膀胱的合穴在委中穴,膽的合穴在陽陵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