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1)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1)
1. 喘
〔丹〕凡治嗽,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氣為主。
嘗治一中年男子久嗽,每發時不食數日,聲撼四鄰,百治不效。脈寸沉伏,關滑。遂於未發時,用人參、白朮、當歸、地黃,以薑汁製之,栝蔞實、陳皮、茯苓、黃芩、黃連、乾薑些少煎湯,下青礞石丸。將發時,先用神秘沉香丸下之,次與前藥中加杏仁、枳實、蘇葉,倍栝蔞實煎服。
白話文:
在治療咳嗽方面,首先要以補充正氣為主,一旦咳嗽發作,則要以清除邪氣為主。曾經有一個中年男性長期咳嗽,每次咳嗽都讓周圍的人聽得震驚,無論如何治療都不見好。脈象上,他的寸脈沈伏,關脈滑動。
因此,在他咳嗽沒有發作的時候,我使用了人參、白朮、當歸、地黃,並以薑汁製成,加上栝蔞實、陳皮、茯苓、黃芩、黃連、乾薑等草藥,煮成湯,並加入青礞石丸。當他咳嗽快要發作時,首先使用神祕的沈香丸來進行預防,接著在之前的藥方中添加杏仁、枳實、蘇葉,並且增加栝蔞實的份量,一起服用。
一月後證減十分之八,後遂守此方漸安。凡治數人,皆以此法加減治之,皆得大效。氣虛短氣而喘,有痰亦短氣而喘,不可用苦寒之藥,火氣盛故也。宜導痰湯加千緡湯。陰虛,自少腹下火起衝於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火炎上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宜降痰下氣為主。
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症,宜發汗則愈。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椒目研極細一二錢,生薑湯調下劫之,氣虛不用。又法,用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薑汁加煉蜜丸,如小豆大,每噙化五七十丸。劫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白話文:
一個月後,病情減輕了十分之八,後來就一直遵守這個方子,逐漸恢復健康。凡是有幾個病人,都用這個方法增減治療,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氣虛導致呼吸短促和喘息,有痰也會導致呼吸短促和喘息,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這是火氣旺盛的結果。應當使用「導痰湯」加上「千緡湯」。陰虛,從下腹部開始的火氣上沖導致喘息的,應當降低心火並補充陰液。有火氣上炎的,應當降低心火,清淨肺金。有痰的,主要應當降低痰氣。
上氣喘息且焦躁的,是肺脹的症狀,可能會引發風水病,應當發汗才能痊癒。有陰虛夾帶痰喘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枳殼」、「半夏」,補充陰液並降低火氣。各種喘息不停止的情況,可以使用椒目研磨成極細粉末,約一兩錢,用「生薑湯」調和服用來強迫排出痰氣。氣虛的情況不適用。另一個方法,可以使用蘿蔔子蒸熟作為主藥,皁角燒灰與之等量做成粉末,加入薑汁和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次含服五七十粒。在強迫排除痰氣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之類。氣實人,因服黃耆過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若喘甚者,須用阿膠。若久病氣虛而發喘者,宜阿膠、人參、五味補之。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治哮專主於痰,宜吐法,不可用涼藥,必帶表散。
〔垣〕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於隨證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如甚則交兩手而督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白話文:
氣虛的人,可以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等藥物。氣實的人,因為服用黃耆過多而喘,可以用三拗湯來瀉氣。如果喘得很厲害,需要用阿膠。如果久病氣虛而發喘,適合用阿膠、人參、五味子來補氣。新病氣實而喘,適合用桑白皮、苦葶藶來瀉氣。治療哮喘主要針對痰,宜用吐法,不可用涼藥,必須帶點表散之藥。
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滿塞而向上衝的人,在根據症狀用藥方的同時,要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再次之,黃連少許。如果非常嚴重,兩手交握而督促著自己的胸口,說明真氣非常虛弱。如果氣短,可以加黃耆、五味子、人參;如果氣盛,去掉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天則去掉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仲〕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宜,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保》〕,天門冬丸,治婦人喘嗽,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
天門冬(十兩,去心),麥門冬(八兩,去心),生地(三斤,取汁為膏)
上三味為細末,膏子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逍遙散下。逍遙散須去甘草加人參,或與王氏《博濟方》人參荊芥散亦得。如面腫不已,經曰:面腫因風,故宜汗,麻黃、桂枝可發其汗,後與柴胡飲子去大黃。《咳論》曰:治臟者治其腧,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治腧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圍魏救趙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火气逆流上冲,导致咽喉不适,需要止住逆气并使气下降,可以服用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四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将以上六味药材,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热服用一升,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天门冬丸可以治疗妇女喘咳、手足烦热、骨蒸盗汗、口干引饮、面部浮肿等症状。
天门冬十两(去心),麦门冬八两(去心),生地三斤(取汁做成膏)。
将以上三种药材研成细末,用膏子做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逍遥散送服。逍遥散需要去掉甘草,加入人参,或者与王氏《博济方》人参荆芥散一起服用。如果面部肿胀持续不消,经书上说面部肿胀是因为风邪,所以应该发汗,可以使用麻黄、桂枝来发汗,之后再服用柴胡饮子,去掉大黄。
《咳论》说,治疗脏腑病症,应该针对其腧穴,治疗腑脏病症,应该针对其合穴,治疗浮肿,应该针对其经络,治疗腧穴,应该针对其土,治疗合穴也应该针对其土,就像用兵围魏救赵的策略一样。
〔《本》〕治咳嗽上氣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此乃人參之力也。
上用門冬、五味、人參三味為主,治肺虛或自汗或少氣而喘,蓋聖藥也。
予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予適在彼,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栝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餘帖而安。此實麥門冬、五味、人參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裡實也,宜下之。
白話文:
《本經》記載治療咳嗽、上氣喘急,可以使用單味人參研磨成粉,用雞蛋清和新水調和服用一錢。古時候有两个人一起走路,一人含着人參,另一人不含,走了三五里路後,不含人參的人喘不過氣,而含着人參的人氣息自如,這就是人參的神奇功效。
治療肺虛、自汗、少氣喘息,可以用門冬、五味、人參三味藥為主,這三味藥是治療肺虛的聖藥。
我曾经治疗一位五十多岁的妇人,她原本就有痰咳,有一天突然大喘气,痰像泉水一样涌出,全身出汗像流油一样,脉象浮而洪大,像是要断气的样子。我正好在那儿,立刻用麦门冬四钱、人參二钱、五味一钱五分煎服,一帖药下去喘息平定,汗也止住了,服用了三帖药后,痰也渐渐减少。之后,我又在原来的方子里加了栝蔞仁一钱五分、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用了二十多帖药后,她便康复了。这确实是麦门冬、五味、人參的功效。如果自汗的同时伴有腹胀,脉象沉实而喘,则属于里实,需要泻下治疗。
〔仲〕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一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丹〕七三嬸喘,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
枳殼(三錢,炒),麻黃,防風,黃芩,桔梗(各二錢),陳皮,紫蘇(五葉),木通(一錢半,通利九竅,治肺壅甚當)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上氣喘而且躁動不安,屬於肺脹,想要做風水法,發汗就會好轉。如果咳嗽伴隨上氣,也是肺脹,病人喘氣,眼睛好像要掉出來一樣,脈象浮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藥方如下: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一兩、半夏半升,用六升水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三升,分三次溫服。
七三嬸喘氣,一到冬天就發作,這是寒包熱,解表就能讓熱氣消散。可以用枳殼三錢(炒)、麻黃、防風、黃芩、桔梗各二錢、陳皮、紫蘇五葉、木通一錢半(通利九竅,治療肺氣壅塞很有效)來治療。
上分四帖,煎取小半盞,熱飲之。
治寒包熱而喘,必用發散。
半夏,枳殼(炒),桔梗,黃芩(炒),紫蘇,麻黃,杏仁,甘草
如天寒,加桂枝。
女子十二歲,自小喘嗽。
白朮,陳皮,青皮(五錢),麻黃,茯苓,木通,片芩(三錢),蒼朮,桔梗(二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一男子年一十四歲,哮十日則發一遍。此疾在上焦,不得汗泄,正當九月十月之交,宜溫散。仍與小胃丹佐之溫散,加麻黃、黃芩。每帖用一錢半,入薑汁研細末,以水盞半煎,去渣飲之。每夜臨臥時與小胃丹十二粒,津下之。
白話文:
將藥材分四帖,煎煮成小半碗,趁熱喝下。
治療寒包熱引發的喘息,必須使用發散藥物。
藥材包括半夏、枳殼(炒)、桔梗、黃芩(炒)、紫蘇、麻黃、杏仁、甘草。
如果天氣寒冷,可以添加桂枝。
一位十二歲的女孩,從小就患有咳嗽喘息。
藥材包括白朮、陳皮、青皮(五錢)、麻黃、茯苓、木通、片芩(三錢)、蒼朮、桔梗(二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一位十四歲的男孩,每隔十天就會發作一次哮喘。這病症屬於上焦,需要發汗來治療。正值九月十月交替的季節,應當使用溫散藥物。可以服用小胃丹,並添加麻黃、黃芩來增強溫散效果。每次用藥一錢半,加入薑汁研磨成細末,用半碗水煎煮,去渣服用。每天晚上睡覺前服用小胃丹十二粒,幫助津液下降。
〔仲〕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垣〕,麻黃定喘湯,小兒寒鬱喘,喉鳴,腹內鳴,堅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草豆蔻,益智仁(各一兩分半),甘草,歸身,紅花,黃芩(生),柴胡梢(各一分),升麻,神麯(各五分),吳茱萸(二分),蘇木(半分),全蠍(一個),
白話文:
【仲】如果出現肺脹、咳嗽且有上氣、感到煩躁並有喘息的情況,脈象浮現,則表示心下有積水。此時應使用「小青龍加石膏湯」進行治療。
-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取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取半升)、石膏(取二兩)
- 上述九味藥物,用一斗水,首先煮麻黃,去除泡沫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得到三升濃汁。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升,瘦弱的人則酌情減少用量。一天服用三次,兒童則服用四合。
【垣】對於小孩因寒冷所導致的喘息、喉部有呼嘯聲、腹部有鳴音、感覺堅實且有腹滿、鼻孔流出清涕、脈搏沈急且數跳的情況,可以使用「麻黃定喘湯」進行治療。
- 麻黃、草豆蔻、益智仁(各取一兩半)、甘草、歸身、紅花、黃芩(生)、柴胡梢(各取一分)、升麻、神麯(各取五分)、吳茱萸(取二分)、蘇木(取半分)、全蠍(取一個)
上㕮咀,分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服,食後。忌風寒。微微有汗效。
麻黃蒼朮湯,治秋暮冬天,每夜連聲嗽不絕,大喘,至天明日高方緩,口苦,兩脅下痛,臥而多驚,筋攣肢節痛,痰吐涎沫,日晚呵欠,不能飲食。
柴胡根,羌活根,蒼朮(各五分),麻黃(一分),防風根,甘草根(生),歸梢,黃芩(各四分),熟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
上分二帖,水煎,去渣稍熱服,臨臥。
上發表治喘,前五方發寒包熱也,後三方發外中皆寒也。
白話文:
將藥材分成兩份,用兩大碗水煎煮,煮到剩七分,去除藥渣,稍微溫熱後飯後服用。忌諱風寒,微微出汗即可。
麻黃蒼朮湯用於治療秋季末期和冬季,每晚連續不斷咳嗽,呼吸急促,直到第二天太陽升高才緩解,口苦,兩肋下疼痛,睡覺時容易驚醒,筋攣肢節疼痛,痰多唾液,晚上打哈欠,無法進食。
柴胡根、羌活根、蒼朮(各五分)、麻黃(一分)、防風根、甘草根(生)、歸梢、黃芩(各四分)、熟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
將藥材分成兩份,水煎,去除藥渣,稍微溫熱後睡前服用。
其中前五味藥用於發散表邪,治療寒包熱;後三味藥用於發散外寒和內寒。
四磨湯,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一二沸,放溫服。加木香、枳殼,為六磨湯。有苦寒者,加丁香、桂亦可。《衍義》云:烏藥、檳榔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中氣膈甚當。
上解鬱治喘。
〔丹〕一婦人與前方,發熱得汗而喘定,夜半進少稀粥,喘再作,心痞口乾,與下方。
白話文:
四磨湯,用於治療七情鬱結、上氣喘急。藥方包括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各取適量磨成濃水,取七分,煎煮兩三沸後放溫服用。另外,可以加木香、枳殼,成為六磨湯。若患者體質偏苦寒,可以加入丁香、桂枝。古籍記載烏藥、檳榔氣味較淡,走泄較多,但藥性不甚剛猛,與沉香一同磨成湯,用於治療胸中氣滯的效果甚佳。此方能解鬱治喘。
有一婦人服藥後發熱出汗,喘息平定,但半夜吃少許稀粥後,喘息再次發作,心口鬱悶,口乾,於是服用下方。
半夏,枳實(炒,三錢),黃連,白朮(二錢),木通,陳皮(各一錢半),麻黃,紫蘇(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㕮咀,姜水煎服。若陰虛痰喘急者,補陰降火,四物加枳殼、半夏。
平江洗伯寧,家豐,好內厚味,每年到四月九月內必發氣喘,抬肩吐痰,脈沉澀而細數,諸醫用平肺之藥,數年不愈,如此者六七年。用人參生地黃膏,和當歸、牛膝、肉蓯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天門冬、玄參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服,以救肺虛。
白話文:
半夏、炒過的枳實(三錢)、黃連、白朮(二錢)、木通、陳皮(各一錢半)、麻黃、紫蘇(各一錢)、甘草(五分),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水煎服。如果患者是陰虛痰喘,呼吸急促的,則需補陰降火,以四物湯加入枳殼、半夏。
平江的洗伯寧,家境富裕,喜好油膩厚重的食物,每年四、九月都會發作氣喘,肩膀聳起,吐痰不止,脈象沉細而數,找過許多醫生用平肺藥治療,但多年來一直未見起色,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六七年。後來,醫生用人參、生地黃膏、當歸、牛膝、肉蓯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天門冬、玄參等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服用,以此來救治他的肺虛。
又用阿魏、黃連、山楂、沉香、牛黃、辰砂、膽星、陳皮、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臨臥薑湯下三四十丸,治厚味。服訖,復用瓊玉膏一劑,繼服之而安。(瓊玉膏方見勞瘵。)
治哮亦治積。雞子略敲,損殼不損膜,浸尿缸內三四日,臨夜煮食。(海藏《本草》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
〔羅〕喘則肺實,己未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憐吉歹元帥夫人,年逾五十,身體肥盛,因飲酒及湩乳過,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
白話文:
用阿魏、黃連、山楂、沉香、牛黃、辰砂、膽星、陳皮、神麴,混合在一起製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睡前用薑湯送服三十到四十粒,可以治療因為吃太多厚味食物而引起的消化不良。服完藥後,再服用一劑瓊玉膏,可以幫助安穩入睡。瓊玉膏的配方可以參考勞瘵的藥方。
這個方法也能治療哮喘和積食。雞蛋稍微敲裂,只破殼不破膜,浸泡在尿缸裡三到四天,晚上煮來吃。(海藏《本草》中說:陰虛的人,可以用食物來滋補。)
喘不過氣可能是肺部積聚了太多東西,在己未年的八月,連續下了很多天的雨,我受命為不憐吉歹元帥夫人治病。她已經五十多歲了,身體肥胖,因為經常喝酒和喝乳汁,導致腹部脹滿、喘不過氣,聲音大得能傳到屋外,晚上睡不好,大小便也不通暢,氣口脈比人迎脈快兩倍,關脈沉而有力。我考慮到連綿的雨水造成濕氣過重,加上飲食辛熱,濕熱交加,上攻肺部,導致神氣躁動,所以才出現喘滿的症狀。邪氣盛則屬於實證,實證就應該瀉下,所以我用平氣散來瀉下體內積聚的邪氣。
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熟,只取頭末一兩),青皮(去白),檳榔(各三錢),陳皮(去白,半兩),大黃(七錢),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以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其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大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再與,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知母,陳皮,青皮(各去白),桔梗(去蘆。各五錢),黃芩(細銼、淨),甘草(炙。各三錢),
白話文:
治療肺熱喘滿,可以用白牽牛、青皮、檳榔、陳皮、大黃等藥材,將它們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湯送服,無需忌口。服用一次後減半,再服一次,喘不過氣的症狀就會緩解。如果胸悶、發熱、口乾舌燥、咳嗽不止,可以加服瀉白散。瀉白散的藥材包括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陳皮、青皮、桔梗、黃芩和甘草。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數服良愈。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也,用者不可不知。
〔羅〕,槐角利膈丸,治風勝痰實胸滿,及喘滿咳嗽。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兩大碗水煎煮,煎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服用幾次就能痊癒。華佗說:氣盛則喘,氣虛則枯。《活人》書中說:出現喘息的人,是因為氣虛所致。看這些文字時,一定要理解其本意,氣盛而喘,並不是指肺氣盛;喘息是因為氣虛,也不是指肺氣虛。氣盛應理解為氣虛,氣有餘應理解為氣不足。如果肺氣真的盛,又有餘,就會清肅下降而不喘,因為火氣進入肺部,氣虛不足才會導致喘息。
所以說氣盛,不是指肺氣盛,而是指肺中之火盛;說氣有餘,不是指肺氣有餘,而是指肺中之火有餘。因此,用苦寒的藥劑瀉肺,並不是真的瀉肺,而是瀉肺中之火,實際上是補肺。用藥者不可不知。
槐角利膈丸,可以治療風勝痰實,胸滿以及喘滿咳嗽。
皂角(一兩,酥炙,去皮弦子),半夏,槐角(炒。各半兩),牽牛(一兩半),
上同為細末,生薑汁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定喘餅子,神驗。
羌花(醋浸一宿,炒),桑白皮(炒),吳茱萸(炒),馬兜鈴,陳皮(去白。各一兩),寒食麵(三兩),白牽牛(三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二兩),
上為末,和勻,滴水丸,如櫻桃大,捏餅子。取熱灰半碗,在鍋內同炒,餅子熱,每夜服一餅,嚼爛,煎馬兜鈴湯下。如患人心頭不快,加上一餅或兩餅,至微明利下,神效。婦人有胎,不可服。
白話文:
皂角一兩,用油炸過,去皮和筋,半夏、炒槐角各半兩,牽牛一兩半,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每個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這個藥方叫做定喘餅子,效果非常顯著。
羌花用醋浸泡一夜後炒製,桑白皮、吳茱萸、馬兜鈴、去白陳皮各一兩,寒食麵三兩,白牽牛三兩,一半生一半炒,取頭尾部分二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做成滴水丸,每個丸子大小如櫻桃,捏成餅子狀。取熱灰半碗,放在鍋裡和餅子一起炒,餅子熱了之後,每晚服用一餅,嚼碎,用馬兜鈴湯送服。如果患者感到胸口不適,可以加服一到兩餅,直到稍微排泄順暢,效果非常顯著。懷孕的婦女不能服用。
洞虛子神秘沉香丸,下痰喘。(方見痰飲門。)〔仲〕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四兩),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白話文:
洞虛子秘方沉香丸可以治療痰喘,詳細方劑請參考痰飲門。如果是胸膈間積聚水飲,病人呼吸困難,胸悶,心口痞硬,面色黝黑,脈象沉緊,已經持續數十日,用吐法治療沒有效果,可以服用木防己湯治療。虛證患者服用後就能痊癒,實證患者服用後三天會復發,對於持續不愈者,應該服用去石膏加茯苓芒硝的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大小如雞蛋),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溫服兩次。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四兩,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水六升,煮二升,去渣,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即愈。
〔丹〕喘急有風痰者,《婦人大全》,千緡湯,。
半夏(七個,炮製四片,破之),皂角(去皮尖),甘草(炙。各一寸),生薑(如指大)
上用水一碗,煮去半,頓服。一方不用甘草,但用半夏末一兩,皂角去皮弦半兩,生薑七片,同入紗袋中,水三升,煎至一盞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作三服,並服二服,效。
〔云〕,四七湯,治痰涎咽喉中上氣喘逆,甚效。(方見咽喉條。即仲景治婦人胸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成兩升,去渣後加入芒硝,再稍微煮一下,分溫服下。稍微通便即癒。
治療因風痰引起的喘急,可以使用婦人大全中的千緡湯:半夏七個(炮製四片,破開),皂角(去皮尖),甘草(炙,各一寸),生薑(如指大)。
將以上藥材用水一碗煮至半碗,一次服用。另一方則不用甘草,只用半夏末一兩,皂角去皮弦半兩,生薑七片,一同放入紗袋中,用水三升煎至一盞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三次服用,服用兩次即可。
此方治療痰涎阻塞咽喉,導致上氣喘逆,效果顯著,也可用仲景的半夏厚朴湯治療婦人胸中如有炙臠的情況。
〔《保》〕,半夏丸,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噁心欲倒。
半夏(一兩),檳榔(三錢),雄黃(三錢),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薑湯下。小兒丸米大。
〔《經》〕定喘化痰。豬蹄甲四十九個,淨洗控干,每個指甲內入半夏、白礬各一字,裝罐子內,封閉,勿令煙出,火煅通赤,去火毒,細研,入麝香一錢匕。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飲下,小兒五分,至妙。
白話文:
《保》中記載的半夏丸,用於治療因傷風引起的痰多、呼吸急促、想吐、噁心、頭昏眼花等症狀。
半夏一兩、檳榔三錢、雄黃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五丸,用薑湯送服。小兒服用丸藥,大小如米粒。
《經》中記載,半夏丸具有定喘化痰的功效。豬蹄甲四十九個,洗淨晾乾,每個指甲中放入半夏、白礬各少許,裝入罐子中封閉,用火煅燒至通紅,去除火毒,研磨成粉末,加入麝香一錢匕。對於上喘咳嗽的患者,用糯米湯送服,小兒服用五分,效果極佳。
〔《簡》〕治喘急。用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末,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渣溫服。
凡治喘,正發時無痰,將愈時卻吐痰者,乃痰於正發之時,閉塞不通而喘甚,當於其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此方桔梗之類,及枳殼、栝蔞實、杏仁、蘇葉、前胡等,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
虛者補以參、耆、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河〕人參半夏丸,化痰定喘。(方見咳喘。予平日用此方治久喘未發時服此丸,已發時用沉香滾痰丸微下之,累效。)
白話文:
治療喘息急促,可以用桔梗一兩半,搗碎成粉末,用半升童尿煎煮,取四合藥汁,去渣溫服。
一般治療喘息,發作時沒有痰,快好了卻吐痰,這是因為痰在發作時堵塞不通,導致喘息嚴重。應該在發作時打開痰路,才能更容易緩解。適合用桔梗類藥物,以及枳殼、栝蔞實、杏仁、蘇葉、前胡等引出痰液。等痰出來喘息消退後,再調養虛實,虛者補以人參、黃耆、當歸、黃芪,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
人參半夏丸可以化痰定喘,我平時用此方治療久喘未發時服用,發作時用沉香滾痰丸稍微減輕一下,效果很好。
〔世〕火喘。用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
〔《保》〕,雙玉散,治痰熱而喘,痰湧如泉。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細末,人參湯下三錢,食後服。
〔仲〕支飲不得息,用大指次指卞之。(方見肺癰。此方效驗甚捷,但虛人忌服。)
〔丹〕,紫金丹,治哮喘遇冷發者用之。
精豬肉(三十兩),砒霜(明亮者一兩,研細)
白話文:
火喘可以用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效果很好。痰熱導致的喘息,痰像泉水一樣涌出,可以用雙玉散治療。雙玉散由寒水石和石膏等量組成,研磨成細末,用人參湯送服三錢,飯後服用。支氣管炎導致的呼吸困難,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按壓胸部來緩解。紫金丹可以治療遇冷發作的哮喘。紫金丹是用精豬肉和研磨成細粉的砒霜製成的。
上將肉切如骰子大,用砒末入肉內拌勻,分肉為六分,每分用紙筋黃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又用白炭火於無人處煅,青煙出盡為度,放地上一宿,研極細,用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用清茶吞下,大人二十丸,小兒十丸,量虛實用之。
哮喘遇冷則發者有二證。
其一屬中外皆寒。治法乃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茱萸湯及此方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屬寒包熱。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湯等發表諸方之類,及預於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者是也。
白話文:
將肉切成骰子大小,加入砒霜粉末拌勻,分成六份,每份用紙筋和黃泥包裹,用火烘烤至泥土乾燥。再用白炭火在無人處煅燒,直到青煙散盡為止,放置在地上一夜,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湯浸泡蒸餅丸,製成綠豆大小,用清茶吞服,成人每次二十丸,小孩每次十丸,根據體質調整用量。
哮喘遇冷就發作的患者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內外皆寒,治療方法是使用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茱萸湯以及此方紫金丹來劫除寒痰。第二種是寒包熱,治療方法是使用仲景、丹溪的越婢加半夏湯等發表藥物,以及在八九月未入寒冬時,先用大承氣湯瀉去熱氣,等到冬天寒涼時就沒有熱氣可以包住,自然就不會發作了。
〔丹〕,清金丹,治哮嗽遇厚味發者用之。
蘿菔子(淘淨,蒸令熟,曬乾為末,一兩),豬牙皂角(火燒過,以碗覆地上,作灰末,三錢),
上為末,拌勻,用薑汁浸蒸餅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三十粒,慢嚥下。一方劫喘,用薑汁蜜煉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瑞〕,化痰丸,快脾順氣,化痰消食,治久喘或作或止者,甚妙。
半夏(洗),南星(去皮膜),白礬,皂角(切碎),生薑
上各一斤,用水煮南星,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薑切作片,同半夏、南星曬乾,無日色火焙。再加:
白話文:
「丹」方,治哮喘遇到油膩食物就發作的人,可以用「清金丹」來治療。
蘿蔔子洗淨,蒸熟,曬乾磨成粉,一兩;豬牙皂角燒成灰,三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用薑汁浸泡蒸餅,做成如蘿蔔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慢慢吞下。另一種治哮喘的方子,用薑汁和蜂蜜煉成藥丸,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八十粒,含在嘴裡,可以止住哮喘。
「瑞」方,名為「化痰丸」,可以健脾順氣,化痰消食,治久喘,有時發作有時停止的患者,效果很好。
半夏洗淨,南星去皮膜,白礬,皂角切碎,生薑。
以上各一斤,用水煮南星,煮到沒有白點為止,然後揀去皂角不用。將生薑切成片,和半夏、南星一起曬乾,沒有陽光的時候可以用火烘乾。再加入:
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蔔子(炒,另研),乾葛,杏仁(去皮尖,另研),神麯(炒),麥櫱(炒),山楂,香附子(去毛)
上各半斤,淨與前藥合和一處,研為細末,生薑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食後茶湯送下。
〔仲〕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
〔潔〕白朮散,治夏月飲冷酒,生痰膈滿。(方見咳脾肺條。)
〔丹〕喘而心痛。油炒半夏為末,粥丸,薑湯下三十丸。
哮嗽必用吐法。吐藥中用醋多,不用涼藥。
白話文:
青皮(去掉種子)、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紫蘇子(炒過)、蘿蔔子(炒過並研磨)、乾葛、杏仁(去掉皮和尖端後研磨)、神麯(炒過)、麥櫱(炒過)、山楂、香附子(去掉毛)。
以上各半斤,將這些藥物和前面的藥物一起混合,研磨成細粉,然後用生薑汁浸泡蒸餅打糊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桐籽。每次服用約五七十個丸,睡前飯後用茶湯送下。
「仲」指出,病患飲水過多,可能會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和腹脹的情況。
「潔」介紹了白朮散,用於治療夏季飲用冷酒後引起的痰多和膈脹。詳細做法見於咳嗽脾肺條目中。
「丹」提到,如果出現喘息伴隨心痛的情況,可以使用油炒的半夏研磨成粉末,再做成粥丸,用薑湯下服,每次約三十個丸。
對於哮喘和咳嗽,必須使用吐法進行治療。吐藥中應該多使用醋,而不是涼藥。
子和稀涎散(方見治法門上實條。)
〔世〕治喘。用古文錢七個,鹽梅七個,水一盞,同浸二宿,每服一呷,空心,良久吐出惡痰而效。
〔垣〕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辨云: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而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又云: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宜以甘寒之劑治之。《脈經》又云: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也。系在下焦,非屬上也。
蓋雜病不足之邪,起於有餘病機之邪,自是標本病傳,多說飲食勞役,喜怒不節,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䐜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則立已。令立熱喘、寒喘二方於後。
白話文:
治療喘病,可以將古錢七枚、鹽梅七枚,與一盞水浸泡兩夜,每次服用一小口,空腹服用,待良久後吐出惡痰,即可見效。
古書中記載,各種痿症、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病症。對於傷寒導致的喘息和嘔吐,認為是火熱之邪侵入外,寒氣轉變為熱氣,心火過旺攻伐肺部,所以屬於上焦病症。另外,由於飲食過於精細、過度寵愛小孩,也會導致熱氣積聚於上焦而引起喘咳,應該用甘寒藥物治療。
《脈經》也提到,肺氣過盛,就會出現咳嗽、上氣、喘息、口渴、煩躁、胸悶、呼吸短促等症狀,這是衝脈之火在胸中運行而導致的。這屬於下焦病症,並非上焦病症。
總而言之,各種雜病的不足之邪,都源於有餘病機之邪,是標本病相互傳染,大多是由於飲食勞累、喜怒不節、水穀寒熱等因素造成,這些因素會損害人體六腑,導致中氣不足。因此,出現腹脹、腹滿、咳嗽、喘息、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可以使用甘辛溫熱的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後面會列出治療熱喘和寒喘的兩種藥方。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桑白皮(一錢),知母(七分),甘草(炙,五分),茯苓(四分),地骨皮(五分),天門冬(四分),青皮(三分),五味子(三十粒),陳皮(三分),人參(五分),
上㕮咀,只作一服,水煎,食後溫服。如熱甚加黃芩四分,紫蘇葉、半夏各五分。
參蘇溫肺湯,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煩心,胸滿短氣不能宣暢。
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半夏(制),桑白皮,白朮,紫蘇莖葉(各二兩),白茯苓(一兩)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主治心火灼傷肺部,導致肺痿,症狀包括咳嗽、喘息、嘔吐、痰多、胸悶、咽喉不適。配方包括桑白皮、知母、甘草、茯苓、地骨皮、天門冬、青皮、五味子、陳皮、人參,將藥材研磨成粉,一次服用,水煎服,飯後溫服。若熱症嚴重,可加入黃芩、紫蘇葉、半夏。
參蘇溫肺湯主治體寒受寒傷肺,導致喘息、心煩、胸悶、氣短。配方包括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半夏、桑白皮、白朮、紫蘇莖葉、白茯苓。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如冬寒每服不去節麻黃半分,先煎去沫,下諸藥。
〔丹〕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亦有痰火衝上者,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
〔垣〕調中益氣湯加減法。(方見治虛實條。)
如秋冬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證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食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白話文:
上腹部疼痛,每次服用五錢,水一杯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掉藥渣,飯後溫熱服用。如果冬天寒冷,每次服用可以去掉節的麻黃半錢,先煎煮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
如果出現喘息,是因陰虛導致從下腹部升起火氣而上來的,也可能是痰火向上衝擊所致,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青黛、竹瀝、陳皮,並加入童尿煎服。
可以使用調中益氣湯加減法。(方劑見治療虛實條。)
如果在秋冬季節,胃脈四道被衝脈逆行,並與脅下少陽脈兩道逆流而上,這種病症叫做厥逆,症狀是氣向上衝擊咽喉,無法呼吸,並且喘息有聲,無法平躺,可以加入茱萸五分或一錢,用湯藥洗去苦味,觀察厥氣的多少來決定用量。如果在夏季出現這種症狀,是屬於大熱,因為這種病症會隨著四季變化而出現寒熱溫涼,可以用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研成細末,用熟湯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百丸,用白湯送服,空腹服用,並且多喝熱湯,服用完畢後不久,就用美食壓住藥力,使其不留在胃中,直到下元排出衝脈的邪氣。總之,治療因飲食勞倦引起的疾病,屬於虛勞七損症,應該用溫和平和、甘味多、辛味少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基本原則。
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症也。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橫矣。《黃帝針經》曰: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宜以入腎肝下焦之藥引甘多辛少之藥,使升發脾胃之氣,又從而去邪氣於腠理皮毛也。又曰:視前痛者,當先取之。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塞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後治他病。
加減瀉白散,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嘔喘促。
白話文:
對於出現寒熱交替的疾病,這是四季常見的症狀。也可能因為治療方式不當,或是飲食過度,或是食用辛辣熱性食物導致疾病,或是食用寒涼食物導致疾病,或者居住在極端寒冷或熱烈的地方使病情加重。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調整療法,暫時使用極寒或極熱的治療方法來獲得療效,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不能因為短期有效就長期使用,否則會導致早死。《黃帝針經》中提到:從下往上的問題,應該引導並遠離它。上部氣血不足,應推拿並使其向上提升。
這裡所說的「上氣」是指心肺部位的氣血,陽性病徵在陰性部位,從陰性引導至陽性,適合使用能進入腎、肝等陰性部位的藥物,配合甘味多於辛味的藥物,以促進脾胃的氣血運轉,同時去除皮膚和皮膚表面的邪氣。又說:看到前部疼痛的,應該首先治療。這指的是先以針灸疏通經絡的阻塞,因為血液凝滯不流通,所以先治療這個問題再處理其他疾病。
治療陰氣在下,陽氣在上的咳嗽、嘔吐和呼吸困難,可以使用加減版的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青皮(二兩),茯苓(三錢),地骨皮(七錢),甘草,陳皮,五味,人參(各五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粳米數十粒同煎,去渣溫服,食後。
平居則氣平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予族兄六旬有餘,素有喘證,或唾吐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氣促喘急。以黃柏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證大減。此黃柏、知母能泄衝脈之火者,如此效也。
〔丹〕治卒上氣喘鳴息便欲死者,研韭汁飲一升,瘥。蓋韭去胸中惡血滯氣。
〔《食》〕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桃仁二兩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白話文:
桑白皮一兩、青皮二兩、茯苓三錢、地骨皮七錢、甘草、陳皮、五味子、人參各五分,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半水煎煮,加入幾粒粳米一同煮,去渣後溫熱服用,飯後服用。
平常呼吸平穩,但一活動就呼吸急促、喘不過氣,這也是衝脈火旺的表現。我的族兄已經六十多歲了,一直都有喘病,有時還會咳血痰,平常不喘,但稍微活動就呼吸急促喘不過氣。我用黃柏、知母組成的滋腎丸,讓他空腹服用七八十粒,症狀減輕很多。這是因為黃柏、知母能泄掉衝脈之火,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療效。
治療突然上氣喘不過氣,呼吸急促,快要死掉的人,可以將韭菜研磨成汁,喝下一升,症狀就會緩解。這是因為韭菜能去除胸中積聚的惡血和滯氣。
治療上氣咳嗽,胸悶氣喘,可以用桃仁二兩去掉皮和尖端,研磨成汁,加入兩合粳米,煮粥食用。
諸氣憤郁,皆屬於肺。(全文見診,王注云:憤,謂憤郁奔迫也。)
〔《簡》〕治肺氣喘嗽。馬兜鈴二兩,只用裡面子,去殼,秋石半兩,入碗內和勻,慢火炒乾,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以藥末含,咽津亦得。(《衍義》云:治肺氣愈。)
〔垣〕,加減三奇湯,治咳氣喘上氣,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半夏,陳皮,甘草,青皮,杏仁,人參,五味子(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二片,煎至一盞,去渣,通口食後服。
〔羅〕,紫參散,治形寒飲冷傷肺,喘促痰涎,不得安臥。
白話文:
所有情緒上的鬱結、憤怒,都屬於肺的範疇。治療肺氣喘嗽可以用馬兜鈴、秋石、甘草,煎成湯服用。咳氣喘上氣、痰涎喘促、胸膈不利可以用桔梗、半夏、陳皮、甘草、青皮、杏仁、人參、五味子組成的加減三奇湯來治療。形寒飲冷傷肺、喘促痰涎、不得安臥則可以用紫參散來治療。
粟殼(一兩,蜜炒黃色),麻黃,桔梗,紫參,甘草(炙),五味(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三片,同煎去渣,食後服。
〔云〕,清金湯,治男婦不拘遠近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
粟殼(蜜炙),人參,甘草(各半兩),陳皮,茯苓,杏仁,阿膠(炒),五味子,桑白皮,薏苡仁,紫蘇,百合,貝母(去心),半夏曲,款冬花(各一兩),
白話文:
將粟殼(一兩,蜜炒至黃色)、麻黃、桔梗、紫參、甘草(炙)、五味子(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盞,薑三片,煎煮去渣,飯後服用。
此方名為清金湯,可用於治療男女不論遠近,因肺氣咳嗽引起的呼吸急促、喘息、喉嚨痰鳴、胸悶氣逆、坐立不安、食慾不振等症狀。
另有一方,以蜜炙粟殼、人參、甘草(各半兩)、陳皮、茯苓、杏仁、阿膠(炒)、五味子、桑白皮、薏苡仁、紫蘇、百合、貝母(去心)、半夏曲、款冬花(各一兩)組成。
上㕮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臨臥服。
肺虛則少氣而喘。經云:秋脈者肺也。秋脈不及,則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其治法則門冬、五味、人參之屬是也。肺痹肺積,則久喘而不已。經云:淫氣喘息,痹聚在肺。又云:肺痹者,煩滿喘而嘔,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氣宣通而愈也。
《難經》又云:肺之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如杯,久不已,令人喘咳,發肺癰。治法則息賁丸能磨其積是也。
胃喘則身熱而煩。經云:胃為氣逆。又云: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又云:陽明厥則喘而啘,啘則惡人,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是也。啘,王注謂熱內鬱而煩。凡此胃喘治法,宜加減白虎湯之類是也。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後,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三片薑、兩個大棗和一個烏梅,用水煎煮,於臨睡前服用。
若肺部虛弱,會導致氣息微弱且喘息。經書提到,秋天的脈象代表肺,如果脈象不足,就會出現喘息、氣息微弱且咳嗽的情況,甚至有上氣帶血、下腹聽到病痛的聲音。治療的方法包括使用麥冬、五味子、人參等藥材。
肺部的病態或積滯會導致長時間的喘息無法痊癒。經書提到,過度的氣息喘息,病態聚集在肺部。另外提到,肺部病態會引發煩躁、喘息及嘔吐,這是肺部病態引起喘息的表現。治療的方法可能包含外療或內療,讓氣息流通而得到改善。
難經中又提到,肺部的積滯稱為息賁,位於右側肋骨下方,形狀如同杯子,若長期未能痊癒,會導致喘息咳嗽,甚至引起肺部疾病。對此,使用息賁丸可以磨除積滯。
胃部的喘息會導致身體發熱且煩躁。經書提到,胃部容易產生氣逆。再者,受到風邪侵襲時,陽氣受損,進入六腑,會導致身體發熱且不能安睡,進而引起喘息與呼叫。此外,陽明經的氣機阻塞會導致喘息及嘔吐,嘔吐會讓人感到害怕他人,或因喘息而死亡,或因喘息而存活。這是因為氣機逆轉影響到五臟則會死亡,影響到經絡則會存活。嘔吐,王注認為是內部熱氣鬱積所導致的煩躁。對於這種胃部喘息的治療方法,應使用加減白虎湯等類似方劑。
腎喘則嘔咳。經云: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東垣治以瀉白散是也。
運氣,喘者有三:
一曰金助肺盛而喘。經云:歲金太過,病甚則喘咳氣逆,肩背痛。又云:歲金太過曰堅成,堅成之紀,其病喘喝,胸憑仰息。治以溫劑是也。
二曰火攻肺虛而喘。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咳喘,上臨少陰少陽,咳喘息鳴。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寒熱喘咳,甚則肺脹,大腹滿膨膨而喘咳。又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病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治以鹹寒是也。
三曰風火為氣逆。經云:木太過曰發生,發生之紀,上微則其氣逆是也。
白話文:
腎臟功能衰弱就會導致嘔吐咳嗽。經書上說:少陰經所說的嘔吐咳嗽、上氣喘不過氣,是因為陰氣在下面,陽氣在上面,所有陽氣都浮起來,沒有依附的地方,所以就會嘔吐咳嗽、上氣喘不過氣。東垣派用瀉白散來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氣候的變化也會導致喘病,喘病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金氣助長肺氣過盛而導致喘病。經書上說:如果金氣過旺,病情嚴重就會喘咳、氣逆,肩膀和背部疼痛。又說:金氣過旺稱為「堅成」,「堅成」時期的疾病表現為喘咳、呼吸急促,胸部起伏不定。治療要用溫性的藥物。
第二種是火氣攻擊肺氣虛弱而導致喘病。經書上說:如果火氣過旺,炎熱流行,肺金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導致人們出現氣短、咳嗽、喘氣,上犯少陰經和少陽經,咳嗽、喘氣、呼吸發出聲音。又說:少陰經主宰天部,熱邪過盛就會導致寒熱、咳嗽、喘氣,嚴重者肺部脹滿,腹部膨脹,呼吸急促,咳嗽。又說:少陰經在泉部,熱邪過盛就會導致氣往上衝,衝擊胸部,喘氣不能長時間站立。治療要用鹹寒的藥物。
第三種是風火之氣導致氣逆。經書上說:木氣過旺稱為「發生」,「發生」時期,上部微弱就會導致氣逆。
〔《靈》〕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瀉大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衝;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
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衛氣失常論,難足取之者,正入一針,左右斜入二針,如雞之足三爪也。東垣云,大不可刺者宜灸也,一則沉寒痛冷,二則無脈知陽絕也,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得灸。若病在兩寸者及腹皮急甚者,當從陰引陽取穴於腹募,五臟病取五臟募,六腑病取六腑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當衛氣停留在腹中,積聚不散,停滯不前,讓人感到四肢脅肋和胃部脹滿,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來,要怎麼治療呢?」伯高回答說:「如果氣積聚在胸部,就從上方取穴;積聚在腹部,就從下方取穴;上下都滿的話,就從側面取穴。」黃帝又問:「怎麼取穴呢?」伯高回答說:「氣積在上方,就瀉大迎、天突和喉中的穴位;積在下方,就瀉三里和氣衝;上下都滿,就上下都取穴,並且在季脅下方一寸的地方取穴。病情嚴重的,就用雞足取穴法。」
如果診視患者脈象洪大而弦急,或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或腹部皮膚緊繃,就不要針刺。(《靈樞·衛氣失常論》中提到,難以取穴的,可以正刺一針,左右斜刺二針,像雞爪一樣,一共三針。東垣認為,不宜針刺的,可以用灸法治療。不宜針刺的原因有三:一是身體沉寒疼痛,二是脈象消失,陽氣衰竭,三是腹部皮膚緊繃,陽氣內陷。除了這三種情況以外,其他的都可以灸。如果病症在兩寸處,或者腹部皮膚緊繃,就應該從陰引陽,在腹部募穴取穴。五臟病取五臟募穴,六腑病取六腑募穴。)
若病在兩尺脈者,當從陽引陰,取穴於背腧,五臟病取五臟腧,六腑病取六腑腧。元氣病取六腑腧募,筋骨有形病者取五腧募。其病不在天之陽,不在地之陰,在腹中者,故取季脅下一寸。元氣病取之右,筋骨病取之左,故在中者旁取之。此其理也,灸者認取之。)
〔《靈》〕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䭇,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黃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黃帝曰:其咳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白話文:
如果病症表現在兩尺脈,就應該從陽引陰,在背部腧穴取穴,五臟病就取五臟腧穴,六腑病就取六腑腧穴。元氣病就取六腑腧穴的募穴,筋骨有形病就取五臟腧穴的募穴。因為病症不在天之陽,也不在地之陰,而是在腹中,所以要取季脅下一寸。元氣病取右側,筋骨病取左側,因此在中者就旁取。這就是道理,灸法也要按照這個道理取穴。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帝曰:善哉(刺節真邪篇䭇,於結反。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寒熱病篇陽迎,陽逆也。)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雜病篇)
刺灸喘,滿有六法:
其一取陽氣,上四節經文所言者是也。
其二取肺。經云: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云:邪在肺則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乃刺之,取之缺盆之中以越之。又云: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白話文:
黃帝問:「取穴有規律嗎?」岐伯回答:「取天容穴,不能超過一里;取廉泉穴,血液流出後就會停止。」黃帝說:「很好!」刺節真邪篇記載,針對結胸反胃、陽迎頭痛、胸滿氣喘,可以取人迎穴。寒熱病篇提到,陽迎是指陽氣逆行。氣逆上衝,可以刺膺中陷穴和下胸動脈。雜病篇記載,針灸治療喘息,有六種方法:
第一種,取陽氣穴,也就是經文裡提到的上四節經穴。
第二種,取肺穴。經文記載,手太陰肺經脈絡病變,會導致肺脹滿、喘咳、缺盆中疼痛,嚴重時兩手交叉、神志不清。針對咳嗽、上氣喘、口渴、煩躁、胸滿,以及虛熱、寒邪下陷,都可以取肺穴。另外,經文記載,邪氣入侵肺部,會導致皮膚疼痛、寒熱交加、上氣喘、汗出、咳嗽、肩背疼痛,可以取膺中外腧背三節五椎旁的穴位,用手指快速按壓,感到酸痛後再針刺。也可以取缺盆中穴,並沿經脈循行方向刺針。經文還提到,肺病導致喘咳、逆氣、肩背疼痛,可以取太陰肺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交匯處,以及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以疏通血脈。
王注謂內外之間,是足少陰經也。又云: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出其氣。楊注謂經隧為列缺穴也。又云:氣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是也。
其三取大腸。經云: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又云:邪客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是也。
其四取腎。經云:腎病者,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其五取脾。經云:氣滿胸中喘急,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白話文:
王注說,內外之間,指的是足少陰經。又說,肺臟藏氣,氣有餘就會喘咳、上氣,瀉掉其經絡,不傷其經脈,不會流血,也不會漏氣。楊注說,經絡指的是列缺穴。又說,氣在肺中亂竄,就會喘息不止,仰頭低頭都喘,可以用手按著呼氣,手太陰經的滎穴和足少陰經的輸穴就是這樣。
第三種情況要取大腸。經書說,肚子裡經常鳴響,氣往上衝到胸口,喘不過氣來,久站不住,邪氣在大腸,就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這幾個穴位。又說,邪氣入侵手陽明經的絡脈,就會讓人氣滿胸悶,喘息不止,胸口發熱,就刺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上去一點的地方,像韭菜葉一樣長的地方,各刺一寸,左手取右手,右手取左手,像吃一頓飯的時間就會好。
第四種情況要取腎。經書說,腎臟有病的人,就會喘咳、身體沉重、睡覺出汗、怕風,取其少陰經和太陽經的出血處就可以了。
第五種情況要取脾。經書說,胸口氣滿,喘不過氣,取足太陰經大拇指的指尖,離指甲像韭菜葉那樣長,寒症就留針久一點,熱症就快點取針,氣往下走就會好了。
其六取脾喘。《內經》詳文具痹。
〔《千》〕灸嗽。兩乳黑白際二穴,脊後三穴。嘗灸族侄喘,灸後一月,喘發,大吐痰一桶許而安。(見效針灸條下。)
〔《玉》〕治喘哮:天突(針入向下五分,瀉五吸),亶中(三分,三呼),旋璣(三分,瀉三吸),氣海,腧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瀉六吸),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瀉一吸)
〔《摘》〕五膈氣喘息不止:中脘(八分),期門(凡剌腹部,氣虛人內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閉氣剌之)
〔《集》〕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選用之:膏肓,關元,中脘,三里,百勞,腎腧(各灸之。),支溝,大陵
白話文:
脾虛引發的喘息,《內經》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關節痺症。灸治咳嗽,可在兩乳黑白交界處的兩個穴位,以及脊柱後面的三個穴位進行灸治。曾經用灸法治療族侄的喘息,灸治後一個月,喘息發作,吐出滿滿一桶痰後便安然無恙。治療喘哮,可針刺天突穴(針刺深度五分,瀉法五吸),亶中穴(三分,三呼),旋璣穴(三分,瀉三吸),氣海穴,腧府穴(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瀉六吸),乳根穴(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瀉一吸)。治療五膈氣喘息不止,可針刺中脘穴(八分),期門穴(凡針刺腹部,氣虛的人要內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閉氣後再針刺)。哮喘灸刺上述穴位無效者,可選用膏肓穴,關元穴,中脘穴,三里穴,百勞穴,腎腧穴(各施灸法),支溝穴,大陵穴。
〔東陽〕哮喘,諸穴選用之:天容,噫嘻,氣舍,扶突,太白(剌),魄戶,中府,大包,彧中,雲門,石門,期門(各灸之)
〔《怪穴》〕氣喘:乳中(在乳下肋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半,瀉之)
〔桑〕哮喘:豐隆(三寸半)
〔潔〕喘滿痰實,口中如膠:太谿
〔《甲》〕喘少氣不足以息,腹滿,大便難,時上走,胃中鳴,脹滿,口舌乾,口中吸吸,善驚,咽中痛,不可內食,善怒恐不樂,大鐘主之。咳,腸下積聚而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期門主之。
〔《流注》〕氣促喘:天突
〔《甲》〕喘逆鼽衄,肩胛內廉痛,不可俯仰,䏚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噫嘻主之。
白話文:
治療哮喘,可選用天容、噫嘻、氣舍、扶突、太白(刺)、魄戶、中府、大包、彧中、雲門、石門、期門等穴位,進行灸法治療。
針對氣喘,可在乳下肋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半,瀉法治療。
哮喘也可針刺豐隆穴(三寸半)。
喘滿痰實,口中如膠,可針刺太谿穴。
喘少氣不足以息,腹滿,大便難,時上走,胃中鳴,脹滿,口舌乾,口中吸吸,善驚,咽中痛,不可內食,善怒恐不樂,可針刺大鐘穴。咳,腸下積聚而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可針刺期門穴。
氣促喘,可針刺天突穴。
喘逆鼽衄,肩胛內廉痛,不可俯仰,䏚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可針刺噫嘻穴。
〔《怪穴》〕婦人血弱氣喘:氣中(在氣海旁一寸半,針入二寸半,先補後瀉。)
〔成〕喘者,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其氣逆而上行,沖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
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全文見小兒喘,王注云:緩謂縱緩,急謂弦急,非來往之緩急也。)
〔《脈》〕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丹〕哮喘必用薄滋味。
凡下痰走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陰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劇而死也。
白話文:
婦女血虛氣喘,可以在氣海穴旁一寸半處針灸,針深二寸半,先補後瀉。
喘息是因為肺主氣,受寒飲冷傷了肺,所以氣逆而上,呼吸急促,張口抬肩,搖晃身體,這就是喘。
喘鳴肩息的,脈象實大,脈象緩慢則可活,脈象急促則會死。
上氣喘息,脈象滑,手腳溫暖者可活,脈象澀,四肢冰冷者會死。
治療哮喘一定要用清淡的食物。
所有治療痰多喘息的藥方,對身體強壯有痰者效果顯著。但如果是陰虛體質,脈象浮大按之澀者,不可服用,服用後反而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