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5)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5)
1. 穴法上
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云:支溝二穴,火也。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壯。
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
〔《銅人》〕云: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壯。
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
〔《銅人》〕云: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壯,屈身而得之。詳《銅人》云:委陽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經文考之,當云一尺六寸。謹按經文論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
又按經文取合穴法,取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取陽陵泉者正豎膝與之齊,下至委陽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兩膕之中央,委陽即曲䐐之陽分,約文之盡處,兩筋間是。推其分野,正當太陽少陽之間,內外廉之界,故曰太陽之前,少陽之後,膕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約文盡處,兩筋之間,屈伸而得之,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
只正膝與之齊,陽陵泉正對其穴,故曰取陽陵泉者,下至委陽之前取之也。又考諸尺寸則承扶下至其穴,正得一尺六寸,故愚斷然謂《甲乙》脫去「一尺」二字,無疑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手太陽小腸,上合於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云:少澤二穴,金也。在手小指之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壯。
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
〔《銅人》〕云,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
注於後溪。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
〔《銅人》〕云:後谿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腧。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
〔《銅人》〕云: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云: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脘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壯。
白話文:
穴法上
支溝穴位於上腕(手腕)向上三寸,兩骨之間凹陷處,是經穴。 《銅人》記載:支溝穴屬火,位於手腕後三寸,兩骨之間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為經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二到七壯。
天井穴位於肘外側大骨的凹陷處,是合穴。屈肘才能找到穴位。 《銅人》記載:天井穴屬土,位於肘外側大骨後方向上約一寸,兩筋之間凹陷處,屈肘取穴。是手少陽經脈進入的地方,為合穴。針刺深度一寸,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三焦經的下輸穴委陽,位於足大拇指前方,少陽經之後,從膕(膝窩)中外側邊緣出來。它是足太陽經的絡穴,也是手少陽經。 《銅人》記載:委陽穴位於足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從膝窩中外側邊緣兩筋之間出來,在承扶穴下方六寸處,是足太陽經的別絡。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灸三壯,屈身取穴。 《銅人》中記載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六寸,與本文經文考證,應為一尺六寸。經文說明委陽穴位於足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膕中外側邊緣。取合穴的方法,取委陽穴需屈伸尋找,取陽陵泉穴則膝蓋正直與之齊平,然後向下至委陽穴前方取穴,可知“委”字意為彎曲。委中穴即位於兩膝窩中央,委陽穴即彎曲處陽經的分支,約略位於肌肉的盡頭,兩筋之間。推測其分野,正位於太陽經與少陽經之間,內外側邊緣的交界處,因此稱為「太陽之前,少陽之後,膕中外廉」。穴位正位於肌肉盡頭,兩筋之間,屈伸才能找到,故取穴方法為屈伸尋找。 膝蓋正直與之齊平,陽陵泉穴正對其穴位,因此說取陽陵泉穴,然後向下至委陽穴前方取穴。考量尺寸,承扶穴向下至委陽穴,正好是一尺六寸,因此判斷《甲乙》經文遺漏了「一尺」二字。
三焦經是足少陽經與足太陽經所經過的部位,是太陽經的別絡。向上從腳踝向上五寸,別絡進入貫穿腸胃,從委陽穴出來,與太陽經正脈相合,進入絡脈連接膀胱,約略在下焦。三焦經實則會出現小便閉塞不通,虛則會出現尿失禁。尿失禁則補之,小便閉塞則瀉之。
手太陽小腸經,向上與手太陽經相合,從少澤穴出來。少澤穴位於小指尖端,是井穴,屬金。 《銅人》記載:少澤穴屬金,位於小指尖端外側,距指甲一分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出來的地方,為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二個呼吸時間,可灸一壯。
經脈流注到前谷穴。前谷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是滎穴。 《銅人》記載:前谷穴屬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流注的地方,為滎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可灸一壯。
經脈注於後谿穴。後谿穴位於手外側小指本節後方,是輸穴。 《銅人》記載:後谿穴屬木,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注於的地方,為輸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經脈經過腕骨穴。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骨前方,是原穴。 《銅人》記載: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前起骨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為原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經脈行於陽谷穴。陽谷穴位於腕部外側的銳骨(尺骨莖突)下方凹陷處,是經穴。 《銅人》記載:陽谷穴屬火,位於手外側腕部銳骨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為經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二個呼吸時間,可灸二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