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2)
1. 穴法上
〔《銅人》〕云: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經也,為腧。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銅人》〕云: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其穴使足逆仰則穴有宛陷可定,針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則宛,和則通也。
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銅人》〕云: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木。
〔《銅人》〕云: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
〔《銅人》〕云: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按本節後「後」字當作「前」更詳。
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
〔《銅人》〕云: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
〔《銅人》〕云: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銅人》〕云: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銅人》〕云:湧泉二穴,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溜於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為滎。
〔《銅人》〕云: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龍淵,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
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
〔《銅人》〕云:太谿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足少陰腎脈之所注也,為腧。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凡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銅人》〕云:復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
白話文:
穴法上
《銅人》記載:太衝穴屬土,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方二寸處,或說是一寸五分深的凹陷處,是足厥陰脈經過的地方,屬腧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經脈循行至中封穴。中封穴位於內踝前方一寸半的凹陷處,針刺時,使之逆向則穴位有凹陷感,使之順暢則經脈通暢,搖動腳踝即可找到穴位,屬經穴。
《銅人》記載:中封穴屬金,位於足內踝前方一寸的凹陷處,仰起腳趾才能找到,是足厥陰脈經過的地方,屬經穴。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若針刺使足部逆向仰起,則穴位有凹陷可準確定位;針刺使手足協調,則穴位有通道可通暢,故云「使逆則宛,和則通」。
經脈循行至曲泉穴。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上方,屈膝即可找到,屬合穴,屬於足厥陰經。
《銅人》記載:曲泉穴屬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上方、小筋下方的凹陷處,屈膝即可找到,是足厥陰脈進入的地方,屬合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脾經起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趾端的內側,屬井穴,五行屬木。
《銅人》記載:隱白穴屬木,位於足大拇指趾端內側,距指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是足太陰脈起始的地方,屬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經脈循行至大都穴。大都穴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方凹陷處,屬滎穴。
《銅人》記載:大都穴屬火,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方凹陷處,是足太陰脈循行經過的地方,屬滎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原文「後」字應理解為「前」更為準確。
經脈循行至太白穴。太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蹠骨下方,屬腧穴。
《銅人》記載:太白穴屬土,位於足大拇指內側蹠骨下方凹陷處,是足太陰脈經過的地方,屬腧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經脈循行至商丘穴。商丘穴位於內踝下方凹陷處,屬經穴。
《銅人》記載:商丘穴屬金,位於足內踝骨下方稍前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陰脈經過的地方,屬經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經脈循行至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凹陷處,伸直腿即可找到,屬合穴,屬於足太陰經。
《銅人》記載:陰陵泉穴屬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凹陷處,伸直腿即可找到,是足太陰脈進入的地方,屬合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腎經起於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心,屬井穴,五行屬木。
《銅人》記載:湧泉穴,又名地衝,位於足心凹陷處,屈足捲曲腳趾,在凹陷處取穴,跪姿取穴最佳。是少陰脈起始的地方,屬井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經脈循行至然谷穴。然谷穴位於內踝前方,跟骨後方的凹陷處,屬滎穴。
《銅人》記載:然谷穴,又名龍淵,位於足內踝前方,距內踝起算的大骨下方凹陷處,是足少陰脈循行經過的地方,屬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針刺常出血,使人感到飢餓想吃東西。
經脈循行至太谿穴。太谿穴位於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屬腧穴。
《銅人》記載:太谿穴屬土,位於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動脈搏動處凹陷處,是足少陰腎脈經過的地方,屬腧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凡是患病的人,此脈氣血運行正常則能生存,否則就會死亡。
經脈循行至復溜穴。復溜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處,脈搏跳動不止,屬經穴。
《銅人》記載:復溜穴屬金,又名伏白、昌陽,位於足內踝上方二寸,筋骨凹陷處,是足少陰脈經過的地方,屬經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