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8)

1. 口甘

(入中消門)

白話文:

(這段描述的是被歸類在「中消」症狀中的「口甘」現象)

(口甘)

(這段描述的是屬於「中消」疾病範疇內的口中有甜味的症狀。)

在這裡,「中消」是指中醫的一種病名,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糖尿病。而「口甘」則是患者會感覺口中有一股不正常的甜味。

2.

(唇酸入口瘡門)

六腑之華在唇。經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是也。胃脈肝脈督脈皆環唇。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又云;肝足厥陰之脈環唇。《內經》云:督脈上頤環唇是也。衝脈任脈皆絡唇。經云:衝脈任脈別而絡唇口是也。

唇反者死。經云:唇舌肌者,肉之本也。唇反者,肉先死是也。

白話文:

【嘴脣】

六腑的光華會顯現在嘴脣上。根據古籍記載,脾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等器官,被視為人體營養儲存的根本,這些臟腑的健康狀況會反映在嘴脣及其四周的顏色上。胃部、肝臟以及督脈的經絡都繞行於嘴脣周圍。古籍中提到,胃部的陽明脈,會沿著口部並環繞嘴脣;同樣地,肝臟的厥陰脈也會環繞嘴脣。《內經》記載,督脈會上升至顎部並環繞嘴脣。衝脈和任脈也都聯繫著嘴脣。古籍中寫道,衝脈和任脈分開後,都會連接到嘴脣和口部。

如果嘴脣出現倒轉的情況,這通常預示著生命危急。古籍中有這樣的說法:嘴脣和舌頭的肌肉,是身體肌肉的根本。當嘴脣出現倒轉的情況,往往代表肌肉組織已開始衰亡。

3. 四肢

陽主四肢。經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又云:陽受氣於四肢是也。陽實則肢腫。經云:結陽腫四肢是也。陽虛則肢滿。經云:冬氣病在四肢是也。脾主四肢。經云: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者是也。脾實則四肢不舉。經云:脾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四肢不舉者是也。

脾虛則四肢不用。經云:脾藏肉,形不足,則四肢不用。又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是也。(治見痿及中風。)五臟有邪,留在支節。經云: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是也。(治法見痛痹。)

運氣,四肢不舉,皆屬濕。經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腹滿四肢不舉是也。

〔《甲》〕風逆四肢腫,復溜主之。

白話文:

[四肢]

陽氣主宰著四肢。古籍有記載: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又說:陽氣在四肢接收能量。若陽氣過盛,便會導致四肢浮腫。古籍提到:陽氣凝結,四肢便會腫脹。若陽氣虛弱,四肢便會感到脹滿。古籍記載:冬天時,疾病常出現在四肢。

脾胃掌管四肢。古籍記載:四肢皆從胃部獲取能量,但能量無法直接到達四肢,必須透過脾臟轉換才能被四肢吸收。若脾臟功能過盛,四肢可能會失去力量。古籍記載:脾臟脈絡過盛,會在外表現為四肢無力。

脾臟虛弱,四肢也會失去力量。古籍記載:脾臟儲存肌肉的能量,當形體不足,四肢便無法正常運作。又說:四肢疲憊無力,這正是脾臟精氣無法正常運行的現象。(治療方式可參考萎縮和中風的治療方法。)

當五臟有異常,會影響到四肢關節。古籍記載:肺心有異常,氣息會停留在雙肘;肝臟有異常,氣息會停留在大腿;脾臟有異常,氣息會停留在大腿根部;腎臟有異常,氣息會停留在雙膝。(治療方式可參考痛風的治療方法。)

根據運氣學說,四肢無力多與濕氣有關。古籍記載:土氣過盛稱為敦阜。在敦阜的環境下,常見的病症是腹部脹滿、四肢無力。

《甲》風邪逆行導致四肢浮腫,可以使用復溜穴作為主要治療穴位。

4.

脾主肉。經云:脾主肉,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又云: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是也。脾病在溪。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溪者肉之小會也。

〔《素》〕帝曰:願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氣穴論)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全文見治法。)

濕傷肉,甘傷肉。經云: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又云: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又云: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是也。坐樂傷肉。經云:久坐傷肉。又云: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是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脾臟主管肌肉。根據古籍記載,脾臟主導肌肉的健康,身體的肌肉問題和脾臟息息相關。再說,如果脾胃出現異常,就會導致肌肉疼痛。脾臟的疾病通常出現在肌肉的細微部位。古籍提到,北方屬黑色,與腎臟相通,因此疾病往往發生在肌肉的細微部位。這裡所說的「溪」,就是指肌肉的細微交匯處。

《素問》中,黃帝問道:我想聽聽關於肌肉交匯處的詳細解釋。岐伯回答說:肌肉的大交匯處稱為「谷」,小交匯處則稱為「溪」。肌肉間的縫隙,溪谷的交匯點,用來運行營氣和衛氣,以及會聚身體的主要氣息。當邪氣過剩,氣血壅塞,脈絡發熱,肌肉腐敗,營氣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時,就可能會形成膿包。這會內部消耗骨髓,外部破壞大腿肌肉,滯留在關節,必然導致肌肉敗壞。若長期寒氣積聚,營氣和衛氣無法停留,肌肉萎縮,筋絡收縮,使手肘無法伸展,內部可能形成骨頭的炎症,外部則失去知覺,這種情況被稱為「不足」,是由於極度寒冷滯留在肌肉交匯處所致。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肌肉交匯點,對應一年的天數。一些小的風濕病會沿著經脈流動,微針治療的範圍,與此理論相符。

在氣穴理論中,身體愉悅,心靈愉悅,疾病往往發生在肌肉,可以使用針灸或砭石治療。

濕氣傷害肌肉,甜食也會傷害肌肉。根據古籍,濕氣傷害肌肉,風能剋制濕氣,甜食傷害肌肉,酸能剋制甜食。還提到,甜食影響肌肉,肌肉疾病時不宜多吃甜食。再說,過量食用酸性食物會導致肌肉硬化,以及嘴脣乾裂。久坐會傷害肌肉。古籍提到,久坐會傷害肌肉。再說,身體愉悅,心靈愉悅,疾病往往發生在肌肉,可用針灸或砭石治療。

5. 身重

〔垣〕身重者濕也,補中益氣湯去桂加五苓散主之。

〔潔〕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耆芍藥湯。

〔仲〕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方見傷寒身重。)

〔潔〕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

〔仲〕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表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腰中自溫。

〔《素》〕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示從容論體重屬肝、腎虛,肝虛則脾寡於畏而體重,腎虛則脾勝之而體重也。)

〔垣〕,參朮湯,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能榮於心肺,四肢沉重,食後昏悶。

黃耆(二錢),人參(半錢),升麻(三分),甘草(炙,四分),柴胡,酒黃柏(各三分),陳皮(五分),青皮(五分),神麯(七分),蒼朮(一錢),當歸(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帶熱服,食前。

運氣,身重有五:

一曰濕,乃濕制腎虛而重。經云:太陰所至為身重。又云:太陰之復,體重身滿。又云:歲土太過,濕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土鬱之發,民病身重是也。

二曰濕熱。經云:少陽司天之政,四之氣,炎暑間化,其病滿身重是也。

三曰寒濕。經云:太陰司天之政,三之氣,感於寒濕,民病身重是也。

四曰風,乃木製脾虛而重。經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身體皆重是也。

五曰金,乃燥制肝虛而重。經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是也。

針灸,身重有二法:

其一取脾。經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腹脹,身體皆重,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病者身重,寢汗出,憎風,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白話文:

[身重]

[垣] 身體感到沉重是由於濕氣所致,治療方式為使用補中益氣湯,但去掉肉桂,並加入五苓散。

[潔] 當一個人連起身躺下都困難,這就是濕氣的表現,也就是身體沉重。小柴胡湯和黃耆芍藥湯可用來治療。

[仲] 若因風濕導致脈搏浮動,身體沉重,出汗且怕風,防己黃耆湯可以治療此症狀。

[潔] 在夏天,若受到風濕影響,會使身體沉重如同背負山嶽,無法輕易翻身,應使用能去除風濕和熱氣的藥物來治療。

[仲] 腰部受寒的疾病,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就像坐在水中,外表看似水腫,但卻不會口渴,排尿正常,飲食習慣未變,病情源於下焦。勞累後出汗,表裡都被冷濕所困,長久下來,會導致腰部以下冷痛,腹部沉重,像是帶著五千錢。甘草生薑茯苓白朮湯能有效治療。

藥材包含甘草、白朮(各60克)、乾薑、茯苓(各120克)。將以上四種藥材用水五升煮沸,最後剩下三升,分兩次溫熱服用,腰就會感到溫暖。

[《素》] 肝臟、腎臟或脾臟虛弱,都可能使人感到身體沉重和煩躁。

[垣] 人參白朮湯,能治療脾胃虛弱,元氣無法滋養心肺,四肢感到沉重,在飯後會感到昏沉。

藥材包括黃耆(6克)、人參(1.5克)、升麻(1克)、甘草(烤,1.5克)、柴胡、酒黃柏(各1克)、陳皮(2.5克)、青皮(2.5克)、神麯(2.5克)、蒼朮(3克)、當歸(0.6克)。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半,去掉藥渣,趁熱服用,飯前服用。

身重的原因有五種:

一是濕氣,這是因為濕氣制約腎虛導致身體沉重。

二是濕熱,這是因為少陽司天的季節,炎熱和潮濕交錯,導致身體沉重。

三是寒濕,這是因為太陰司天的季節,感受寒冷和濕氣,導致身體沉重。

四是風邪,這是因為木氣制約脾虛導致身體沉重。

五是金氣,這是因為燥氣制約肝虛導致身體沉重。

針灸治療身重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針對脾臟,根據經典記載,脾臟疾病會導致身體沉重和肌肉萎縮,應取用太陰、陽明和少陰的血脈。

另一種是針對腎臟,根據經典記載,腎臟疾病會導致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應取用少陰和太陽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