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8)

1. 口甘

(入中消門)

2.

(唇酸入口瘡門)

六腑之華在唇。經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是也。胃脈肝脈督脈皆環唇。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又云;肝足厥陰之脈環唇。《內經》云:督脈上頤環唇是也。衝脈任脈皆絡唇。經云:衝脈任脈別而絡唇口是也。

唇反者死。經云:唇舌肌者,肉之本也。唇反者,肉先死是也。

白話文:

嘴脣的健康反映了脾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等六腑的功能,這些器官的健康狀況會反映在嘴脣的狀態上。胃經、肝經、督脈都環繞著嘴脣。根據經典所述,胃經和足陽明經脈在嘴脣附近經過,而肝經和足厥陰經脈則環繞著嘴脣。《內經》提到,督脈上頤環繞嘴脣。衝脈和任脈與嘴脣也有關聯。經典指出,衝脈和任脈會分出分支來連接嘴脣和口腔。

如果嘴脣出現反轉的情況,則可能表示肉質已經死亡,這是一種嚴重的病徵。因為嘴脣是肌肉的一部分,所以嘴脣反轉表示肌肉已經出現問題。

3. 四肢

陽主四肢。經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又云:陽受氣於四肢是也。陽實則肢腫。經云:結陽腫四肢是也。陽虛則肢滿。經云:冬氣病在四肢是也。脾主四肢。經云: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者是也。脾實則四肢不舉。經云:脾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四肢不舉者是也。

脾虛則四肢不用。經云:脾藏肉,形不足,則四肢不用。又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是也。(治見痿及中風。)五臟有邪,留在支節。經云: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是也。(治法見痛痹。)

白話文:

中醫認為陽氣主宰四肢,陽氣旺盛則四肢有力,陽氣虛弱則四肢無力。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從四肢吸收天地之氣。陽氣充盈,四肢就會腫脹;陽氣不足,四肢就會虛浮無力。

脾臟也主宰四肢,脾臟吸收食物精華,將營養輸送到四肢。脾臟強健,四肢有力;脾臟虛弱,四肢無力。脾臟虛弱還會導致四肢麻木無力、肌肉萎縮。

五臟的邪氣會停留在四肢關節處,造成疼痛。肺心有邪氣,會停留在兩肘;肝臟有邪氣,會停留在兩股;脾臟有邪氣,會停留在兩髀;腎臟有邪氣,會停留在兩膝。

運氣,四肢不舉,皆屬濕。經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腹滿四肢不舉是也。

〔《甲》〕風逆四肢腫,復溜主之。

白話文:

運氣和四肢無力,這些症狀通常都和濕氣有關。古書中提到:如果土的影響過強,就會導致敦阜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症狀包括腹部脹滿和四肢無力。

風邪侵襲導致四肢浮腫,可以使用復溜穴來治療。

4.

脾主肉。經云:脾主肉,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又云: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是也。脾病在溪。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溪者肉之小會也。

〔《素》〕帝曰:願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氣穴論)

白話文:

脾臟掌管人體的肌肉,這在古籍中已有記載。脾臟在身體中表現為肌肉,在五臟中則是脾臟本身。如果外邪侵犯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脾臟出現問題,則會影響到「溪」這個部位。北方屬黑色,與腎臟相通,所以病症就會出現在「溪」上。「溪」是指肌肉的小聚合點。

古籍中記載,人體肌肉的巨大聚合點叫做「谷」,而肌肉的小聚合點叫做「溪」。肌肉之間的縫隙,也就是「溪」和「谷」的交匯處,是氣血運行、與外界氣息相通的地方。如果邪氣外溢,氣血阻塞,脈絡發熱,肌肉就會腐敗,氣血無法運行,最終會化膿。膿液會向內侵蝕骨髓,向外潰破關節,停留在關節處,就會導致肌肉潰敗。如果寒氣積聚在體內,氣血無法停留,就會導致肌肉收縮,筋脈緊縮,肋骨和肘部無法伸展,內部出現骨骼痺痛,外部則失去知覺,這就是「不足」的症狀,是由於寒氣積聚在「溪」和「谷」造成的。

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匯聚在「溪」和「谷」,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呼應。如果寒氣侵襲,就會導致局部痺痛,沿着經脈來回流動,可用針灸治療,方法與其他部位的針灸治療相同。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全文見治法。)

濕傷肉,甘傷肉。經云: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又云: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又云: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是也。坐樂傷肉。經云:久坐傷肉。又云: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是也。

白話文:

身體放縱享樂,心靈放縱享樂,就會導致疾病從肉體產生,這種情況可以用針灸和藥物來治療。

5. 身重

〔垣〕身重者濕也,補中益氣湯去桂加五苓散主之。

〔潔〕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耆芍藥湯。

〔仲〕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方見傷寒身重。)

〔潔〕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

〔仲〕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表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沉重,是濕氣過重,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去掉桂枝,再加上五苓散來治療。

起居不便不能稱為濕氣重,身體沉重才是,可以用小柴胡湯或黃耆芍藥湯來治療。

如果風濕導致脈象浮,身體沉重,容易出汗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夏天患上風濕,身體沉重得像山一樣,無法翻身,需要用祛風勝濕,清熱的藥物治療。

腎虛導致的病症,患者會感覺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像坐在水裡一樣,身體也像泡在水裡一樣,卻不渴,小便自利,食慾正常,這屬於下焦虛寒。如果勞累出汗,表裡都冰冷潮濕,久而久之,腰以下會冷痛,肚子沉重像揣著五千錢。可以用甘姜苓朮湯治療。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腰中自溫。

〔《素》〕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示從容論體重屬肝、腎虛,肝虛則脾寡於畏而體重,腎虛則脾勝之而體重也。)

〔垣〕,參朮湯,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能榮於心肺,四肢沉重,食後昏悶。

黃耆(二錢),人參(半錢),升麻(三分),甘草(炙,四分),柴胡,酒黃柏(各三分),陳皮(五分),青皮(五分),神麯(七分),蒼朮(一錢),當歸(二分),

白話文:

取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服兩次,腰部就會感到溫暖。

《素問》中說,肝虛、腎虛、脾虛都會導致身體沉重、煩悶。這段話說明,身體沉重是由於肝虛或腎虛導致脾胃虛弱,肝虛則脾胃功能較弱,而腎虛則脾胃功能過強,都會導致身體沉重。

垣氏《參朮湯》方劑,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元氣不能到達心肺,導致四肢沉重,飯後昏昏欲睡的症状。

取黃耆二錢,人參半錢,升麻三分,甘草炙四分,柴胡、酒黃柏各三分,陳皮、青皮各五分,神麯七分,蒼朮一錢,當歸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帶熱服,食前。

運氣,身重有五:

一曰濕,乃濕制腎虛而重。經云:太陰所至為身重。又云:太陰之復,體重身滿。又云:歲土太過,濕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土鬱之發,民病身重是也。

二曰濕熱。經云:少陽司天之政,四之氣,炎暑間化,其病滿身重是也。

三曰寒濕。經云:太陰司天之政,三之氣,感於寒濕,民病身重是也。

四曰風,乃木製脾虛而重。經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身體皆重是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用兩碗水煎煮,煮到剩下半碗,去渣,趁熱服用,飯前服用。

身體沉重有五種原因:

  1. 濕氣:濕氣過盛導致腎虛,就會感到身體沉重。醫書記載:「太陰主司體重,太陰旺盛時,人會感到體重身滿。」又說:「土氣過盛,濕氣流行,就會導致人體沉重,煩悶。」還說:「土氣鬱結,也會導致人體沉重。」

  2. 濕熱:醫書記載:「少陽主司天氣,夏季炎熱時,濕熱交蒸,就會導致人體感到全身沉重。」

  3. 寒濕:醫書記載:「太陰主司天氣,春季寒冷潮濕時,人體容易受到寒濕的侵襲,導致身體沉重。」

  4. 風寒:風寒過盛導致脾虛,也會感到身體沉重。醫書記載:「木氣過盛,風氣流行,就會導致人體沉重,煩悶。」又說:「土氣不足,風氣盛行,也會導致人體沉重,煩悶。」還說:「厥陰主司水,風寒過盛,就會導致人體感到身體沉重。」

五曰金,乃燥制肝虛而重。經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是也。

針灸,身重有二法:

其一取脾。經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腹脹,身體皆重,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病者身重,寢汗出,憎風,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白話文:

五行與疾病

五曰金,乃燥制肝虛而重。經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是也。

意思是說,五行之中金屬燥,燥氣過盛會抑制肝臟的虛弱,導致身體沉重。古籍記載,如果金氣過旺,燥氣就會流行,人們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煩躁、胸口鬱悶。

針灸治身重

針灸,身重有二法:

針對身體沉重,針灸有兩種方法:

其一取脾。經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腹脹,身體皆重,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第一種方法是針灸脾經。古籍記載,脾虛弱的人會感到身體沉重、肌肉萎縮。針灸治療時,應取脾經的太陰、陽明、少陰三條經脈。另外,脾經的足太陰脈如果運行不暢,也會導致腹脹、身體沉重。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陰陽情況來選擇針灸穴位。

其二取腎。經云:腎病者身重,寢汗出,憎風,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第二種方法是針灸腎經。古籍記載,腎虛的人會感到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針灸治療時,應取腎經的少陰、太陽兩條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