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25)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25)
1. 刺虛實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經虛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其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
(血絡論經脈篇云:諸刺絡脈者,必取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留之發為痹也。又云: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上刺臟腑經絡四病各不同。十五絡病至淺在表也,十二經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臟病至深在裡也,故治法有難易焉。至於絡又各不同,十五絡之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而橫貫兩經之間。所謂橫者,為絡與經相隨上下者也。繆刺之絡,乃病邪流溢大絡,不得入貫經俞,而其痛與經脈繆也,乃絡病經不病者也。
血絡之絡,及皮膚所見或赤或青或黑之絡,而小者如針,大者如筋也。以淺深言之,血絡至淺,繆刺者次之,十五絡近里而貫經俞也。
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衝,下在三里。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膻中者,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審守其輸,而調虛實。
白話文:
刺虛實
針刺放血,出血量多,顏色卻沒有變化,病人卻感到煩悶,這是因為針刺損傷了經絡,導致經絡虛弱。經絡虛弱屬於陰虛,陰氣虧損,所以才會煩悶。如果陰陽失調,互相阻塞而導致痹症,這是因為邪氣內溢於經絡,外注於絡脈,這種情況下,陰陽都過盛,即使放血很多,也無法使之虛弱。
黃帝問道:如何診斷這種情況呢?岐伯回答道:血脈有的粗壯堅硬,顏色鮮紅,有的位置高低不定,小的像針,大的像筋,因此瀉血的方法要全面考慮,才能避免失誤,如果失誤了,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黃帝問道:針刺入肉後,為何會粘住呢?岐伯回答道:如果針刺過程中帶有熱氣,針就會發熱,熱則肌肉會粘在針上,所以針就會感覺緊澀。
(《血絡論·經脈篇》記載:凡是針刺絡脈,必須選擇腫脹且血脈充盈的部位,即使沒有腫脹,也要及時針刺放血以瀉除邪氣,否則邪氣滯留就會發展成痹症。又說:如果血管細小而短,氣血不足,針刺放血則會感到胸悶,胸悶嚴重時甚至會昏倒說不出話,此時應立即讓病人坐下休息。)
針刺臟腑、經絡四種病症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十五絡病最淺表,十二經病次之,六腑病再次之,五臟病最深在裡,因此治療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至於絡脈,也各有不同,十五絡脈是陰經分支到陽經,陽經分支到陰經,橫貫於兩經之間。所謂「橫」,是指絡脈與經脈相隨,縱橫交錯。繆刺是指病邪流溢到較大的絡脈,無法進入經脈的腧穴,而疼痛與經脈相連,這是絡脈病變,而非經脈病變。
血絡,是指皮膚上可以看到的紅、青、黑等顏色的絡脈,小的像針,大的像筋。從深淺程度來說,血絡最淺,繆刺次之,十五絡較深,且貫穿經脈的腧穴。
胃是水穀之海,其氣血輸注的起始點在上在氣衝穴,下在足三里穴。水穀之海,水穀過多則腹脹,水穀不足則飢餓難以進食。
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其氣血輸注的起始點在上在脾俞穴,下在巨虛穴上下。血海充盈則總覺得身體很大,煩躁不安,不知自己得了什麼病;血海不足則總覺得身體很小,侷促不安,不知自己得了什麼病。
膻中是氣之海,其氣血輸注的起始點在上在柱骨穴上下,前在人迎穴。氣海充盈則氣滿胸中,呼吸急促,面紅;氣海不足則氣少,說話無力。
腦是髓之海,其氣血輸注的起始點在上在百會穴,下在風府穴。髓海充盈則輕捷有力,超過常態;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小腿酸痛,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疲倦嗜睡。要仔細觀察其輸注狀態,調節陰陽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