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7)

1. 欲獨閉戶牖而處

〔《素》〕陽明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搏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帝曰:陽明惡人者,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陽明脈解篇)

針灸,獨閉戶牖而處有二法:

其一取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惡人與火,獨閉戶牖而處,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少陰。經云:少陰之虛,獨閉戶牖而處。(注云:取大鐘、太谿二穴。)

〔《甲》〕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僕而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齧齒,惡風,鼻不利多臥善驚,厲兌主之。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厥熱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腎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慄,齧齒口噤,懈惰不嗜食,內庭主之。

〔《難》〕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而反得肺脈短而澀者,死也。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陽明脈理論上會有想要關閉門窗獨自一人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氣和陰氣互相搏動。當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所以想要關閉門窗獨自一人。黃帝問:陽明脈為何會憎惡他人?岐伯回答:如果陽明脈出現逆亂,就會出現喘息和嘔吐,嘔吐後就會憎惡他人。

針灸治療上,有兩種方法可以閉門獨處:

一種是針對胃部。經典提到:當胃部的足陽明脈出現動搖,就可能會表現出憎惡他人或火熱的情況,因此需要閉門獨處。這時候,要觀察脈象的強弱、溫熱或寒涼,並根據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另一種是針對少陰脈。經典提到:如果少陰脈出現虛弱,也會出現需要閉門獨處的情況。這裡的說明是,可以使用大鐘和太溪兩個穴位來進行治療。

熱病導致出汗困難,流鼻涕和鼻血,頭暈,經常摔倒且伴有浮腫,腳踝和小腿寒冷,無法安睡,發冷,害怕見人和木製品的聲音,咽喉疼痛,牙齒問題,害怕風,鼻子不通暢,常常睡覺,容易驚醒,可以使用厲兌穴進行治療。對於四肢沈重、昏沈無力,腳踝和小腿疼痛,腹部脹滿,皮膚疼痛,經常伸展打哈欠,害怕見人和木製品的聲音,發冷,咽喉疼痛引發腎部疼痛,熱病導致出汗困難,下齒疼痛,怕冷,眼睛緊閉,喘息,全身發冷,牙齒咬合,疲倦懶散,沒有食慾,可以使用內庭穴進行治療。

在《難經》中,如果病人閉目不想見人,脈搏應該是肝脈弦急而長,但實際上卻是肺脈短而澀,這種情況表示病人可能已經死亡。

2.

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腸脈之所挾。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云:脾主口,在藏為脾,在竅為口。又云: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所主於口也。

又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下交承漿。又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此胃大腸之脈所挾於口也。

白話文:

【嘴巴由脾主導,胃、大腸的循環路徑與嘴巴相連。經典說:中央的黃色元素,與脾相連通,嘴巴是脾的發聲孔道,脾藏精微物質。又說:脾主管嘴巴,在內臟中對應於脾,在孔道中對應於嘴巴。再說:脾的氣息與嘴巴相通,當脾健康時,嘴巴就能辨別各種味道。這就是脾對嘴巴的作用。

又根據經典:胃的足陽明脈途徑經過嘴巴,與承漿穴相交。再說:大腸的手陽明脈途徑經過嘴巴,與人中穴相交。這是胃和大腸的循環路徑與嘴巴的相互作用。】

3. 口苦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全文見痿。)

〔《內經》曰:有病口苦,名曰膽癉。乃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盛汁七合,是清淨之府,取決於膽。膽或不決,為之恚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口苦,或熱甚而使然也。以,龍膽瀉肝湯,主之。

柴胡(一錢),黃芩(七分),生甘草,人參,天門冬(去心),黃連,草龍膽,山梔,麥門冬,知母(各五分),五味子(七粒)

白話文:

當肝的氣血過熱時,膽汁會過量分泌,導致口中有苦味。這是根據《內經》中的描述,如果出現口苦的情況,被稱為膽癉。這表示肝負責思慮和計劃,而膽則負責作出決定。膽汁儲存在清潔的膽中,其分泌和運作受膽的調節。若膽無法正常作出決定,人可能會感到憤怒,這時膽汁上升至口腔,使人感到口苦。若情況嚴重到口苦並伴有熱感,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進行治療。

配方如下:

  • 柴胡 (一錢)
  • 黃芩 (七分)
  • 生甘草 (適量)
  • 人參 (適量)
  • 天門冬 (去心,適量)
  • 黃連 (適量)
  • 草龍 (適量)
  • 山梔 (適量)
  • 麥門冬 (適量)
  • 知母 (適量)
  • 五味子 (七粒)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遠。忌辛熱物,大效。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全文見水腫。)

〔《素》〕帝曰:有病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奇病論,膽募穴在腹部期門下五分,膽俞穴在背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半。)

針灸,口苦,獨取於膽。此篇經文是其一法也。又經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汁,當取陽陵泉。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白話文:

上件藥材需先切碎,然後一併煮成一劑,用水兩杯,煮至一杯,濾掉藥渣,溫服後遠離疾病。避免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療效顯著。

若出現口苦舌乾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真氣上逆所致。(詳情請參照水腫部分)

《黃帝內經》中提到,如果有人出現口苦的症狀,這是什麼疾病的名稱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這種病症被稱為膽脹。肝臟是身體中的將軍,其運作受膽臟影響,而咽喉則是執行者。這類人經常因思考和決定困難而導致膽臟虛弱,氣體上漲,進而引起口苦。治療方法是使用膽的募穴和俞穴。

針灸療法中,對於口苦的問題,主要針對膽臟進行治療。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就是其中一種治療方法。另外,經典還提到,膽臟出現問題時,患者會經常嘆息,口苦並伴有嘔吐,應當選取陽陵泉穴位進行治療。此外,經典還指出,當膽臟足少陽經脈出現異常時,會導致口苦和嘆息,應當根據氣血的盛衰、熱寒等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4. 口瘡

(入疥門)

5. 口糜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全文見診病傳變。)

〔垣〕,移熱湯,治口糜。《內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合服之,神效。

〔丹〕治滿口白爛。蓽茇一兩,厚黃柏一兩六錢,為末,用米醋煎數沸後,調上藥,涎出吐之,再用湯漱口即愈,重者二次。

〔羅〕,胡黃連散,治口糜。

胡黃連(五分),藿香(一錢),細辛(三錢),黃連(三錢),

白話文:

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導致小腸氣機不暢,上逆口部,就會出現口糜。常喝酒的人容易得這種病。可以服用五苓散和導赤散,效果很好。

上為末,每用半錢,乾摻口內,漱吐之。

必效散,治口糜。

白礬,大黃(等分)

上為細末,臨臥干貼,瀝涎盡,溫水漱之。

運氣,口糜皆屬熱。經云:少陰之復,火氣內發,上為口糜,治以苦寒是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半錢,直接放入口中,漱口後吐掉。

「必效散」專治口糜,由白礬和大黃等分混合製成。將藥粉研磨成細末,睡前敷在患處,待唾液流盡後,用溫水漱口。

口糜的發生主要與體內熱氣有關。古籍記載,少陰經復熱時,火氣會向外發散,導致口糜,因此可以用苦寒的藥物治療。

6. 口臭喉腥

〔《本》〕,加減甘露飲,治男子婦人小兒胃客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一切瘡疼已散未散,皆可服之。(丹溪云:甘露飲心肺胃藥也。)

熟地,生地,天門冬(去心),黃芩,枇杷葉(去毛),山茵陳,枳殼,金釵石斛,甘草(各一兩),犀角(三錢),

白話文:

《本草》記載:[加減甘露飲],主治男子、婦人和小孩胃中熱邪,口臭、牙齦發炎,眼睛紅腫、口腔潰瘍,以及各種瘡瘍疼痛,無論是已經消散或是尚未消散,皆可服用此方。(丹溪先生說:[甘露飲]屬於心、肺、胃的藥物。)

藥材:

  • 熟地黃一兩
  • 生地黃一兩
  • 天門冬(去心)一兩
  • 黃芩一兩
  • 枇杷葉(去毛)一兩
  • 山茵陳一兩
  • 枳殼一兩
  • 金釵石斛一兩
  • 甘草一兩
  • 犀角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更斟酌與之。

此方得自一品之家,其間用犀角一味,甚有道理,百發百中。予族中有一僕,牙宣口臭,牙齒漸漸頹落,

予與二服,頓愈。服之無不愈者,《本事方》前集所未載,此方緣得之不易,故不敢輕泄,服之自有奇效。

〔《本》〕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丹溪云:惟香薷湯能治口臭。)

〔羅〕肺熱喉腥治驗,梁濟民膏粱而飲,因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出腥臭而唾稠黏,咽嗌不利,口苦幹燥,以,加減瀉白散,主之。

白話文:

藥方需取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煎煮,直到剩下七分,去除藥渣,飯後睡前溫熱服用。小孩子可以將一劑藥分成兩次服用,需要根據孩子的狀況調整用量。

這個方子來自一個富貴人家,其中使用了犀角這一味藥,道理很深,效果十分顯著,百試百靈。我的家族中有一個僕人,牙齒鬆動、口臭,我給他服用了兩劑藥,就馬上好了。服用此方,無人不愈,在《本事方》前集裡也沒有記載。這個方子得來不易,所以我不敢輕易透露,服用它一定會有奇效。

另外,《本草綱目》中記載,用一把香薷用水一斗煮成三升,然後含在嘴裡可以治療口臭。丹溪翁也說只有香薷湯能治口臭。

羅氏醫書中記載,治療肺熱喉腥的驗方。梁濟民是個富貴人,因為操勞過度,傷了肺氣,導致呼吸有腥臭味,唾液粘稠,咽喉不利,口苦乾燥,用加減瀉白散來治療。

桑白皮(三錢),地骨皮(一錢半),甘草(炙,錢半),知母(七分),黃芩(五分),五味子(二十一粒),麥門冬(五分),桔梗(二錢),

〔《難經》〕云:心主五臭,入肺為腥臭,此其一也。因洪飲大熱之氣所傷,從心火刑于肺金,以桑白皮、地骨皮苦微寒,降肺中伏火而補氣為君。以黃芩、知母苦寒,治氣腥臭清利肺氣為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酸溫,以收肺氣,麥門冬苦寒,治涕唾稠黏口苦幹燥為佐。桔梗辛溫體輕浮,治痰逆利咽膈為使也。

白話文:

方劑使用桑白皮三錢、地骨皮一錢半、甘草(炙)錢半、知母七分、黃芩五分、五味子二十一粒、麥門冬五分、桔梗二錢。根據《難經》記載,心主五臭,其中入肺為腥臭。本方針對因洪飲大熱之氣所傷,從心火刑于肺金導致的肺熱症狀。桑白皮和地骨皮味苦微寒,能降肺中伏火並補氣,為君藥。黃芩和知母苦寒,能清利肺氣,治氣腥臭,為臣藥。肺氣欲收,需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酸溫,能收肺氣,麥門冬苦寒,能治涕唾稠黏、口苦幹燥,為佐藥。桔梗辛溫體輕浮,能利咽膈,治痰逆,為使藥。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一日二服。忌酒濕面及辛熱之物。

〔《聖》〕治口臭,仍醫齒腫痛。細辛煮取濃汁,熱飲令吐,瘥。

〔子和〕尚家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登廁,雖親戚莫肯與對語。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主臭,應便如是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亢極則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湧之,以茶調散湧而去其七分,夜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斷。

〔《甲》〕口中腫臭,勞宮主之。

白話文:

將藥方煎成一劑,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渣後溫熱服用,一天服用兩次。忌酒、濕面和辛辣的食物。

另外,可以用細辛煮取濃汁,熱飲後吐出,可治口臭和牙齒腫痛。

有人患口臭,如同廁所般臭味,連親戚都無法與他說話。醫生說這是因為肺金主腥,金被火所克,火主臭,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腐臭,腐臭屬於腎,這屬於亢極反兼水化。病在上宜湧之,可以用茶調散湧出七分,夜晚用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到早晨臭味就消失了。

勞宮穴主治口中的腫脹和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