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6)

1. 狂癲

狂謂妄言妄走也,癲謂僵仆不省也,各自一症,今以狂入脾部,癲入肝部。然經有言狂癲疾者,有言狂互引癲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此則又皆狂癲兼病。今病有妄言妄走,頃時前後僵仆之類,有僵仆後妄見鬼神半日方已之類,是以癲狂兼病者也。

〔《難》〕癲狂之病,何以別之?然,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重陽者狂,重陰者癲。(二十難王注云:狂病之後,不欲眠臥,不肯飲食,自言賢智尊貴歌笑行走不休,今人以為癲疾謬矣。)

〔《素》〕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陰陽類論,王注云:二陰腎水,二陽胃土,土刑水,病在腎胃為狂。)

〔《靈》〕邪入於陽則為狂。轉則為癲疾。(九針篇)

〔《素》〕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通評虛實論)太陽所謂狂癲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癲疾也。(脈解篇)

針灸,狂癲有二法:

其一取胃。經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實則狂癲,取之所別是也。

其二取膀胱。經云:膀胱足太陽之脈所生病者狂癲,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甲》〕狂癲疾吐舌,太乙及滑肉、期門主之。狂僕,溫溜主之。狂癲疾,陽谷及築賓、通谷主之。狂互引顛疾數發,後谿主之。狂癲,陰谷主之。

白話文:

【狂癲】

狂癲指的是兩種不同的病症,其中狂是指病人出現胡言亂語,行為失常;癲則是指病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然而,根據古籍記載,有的時候狂和癲會同時發生,形成一種複合型的疾病。

狂癲的具體表現如下:在狂癲發作之初,病人會有睡眠減少,不覺飢餓,自視甚高,認為自己聰明且地位尊貴,行為怪異,無緣無故大笑,喜歡唱歌跳舞,並且這種行為不會停止。而癲疾開始發作時,病人情緒低落,目光呆滯,然後突然倒地,其脈象顯示三部脈象陰陽都處於亢奮狀態。

再進一步來說,如果病人的陽氣過盛,就會產生狂癲;反之,若陰氣過剩,則會產生癲疾。

在治療方面,針灸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主要取穴胃經和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的豐隆穴,離腳踝八寸,當此穴氣血充盈時,會導致狂癲,所以取此穴治療。另外,膀胱足太陽脈所生病者,也會導致狂癲,應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來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

此外,還有其他幾個穴位可用於治療狂癲,例如太乙、滑肉、期門、溫溜、陽谷、築賓、通谷以及後谿等穴位,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狂癲進行治療。而陰谷穴則是用於治療一般的狂癲症狀。

2.

欲獨閉戶牖而處,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全文見治虛實法。)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故為驚狂。(全文見刺虛法。)

〔《素》〕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病能篇)

〔無〕虢礬丹治狂效。(方見癲癇門)

鎮心丹,治驚悸自汗,心煩短氣,喜怒悲惡,悉不自知,忘魂失魄,狀若神靈所憑,及男子遺泄,女子帶下。

辰砂(研),白礬(煅汁盡,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煎人參湯下,食後服。

〔世〕浙江一婦人,癲狂不止。醫以瓜蒂半兩為末,每一錢重,井花水調滿一盞投之,隨得大吐,吐後熟睡,勿令驚動,自此無恙。

〔《竹》〕,來蘇膏,治遠年近日風癇心病,風狂中風,涎沫潮閉,牙關不開及破傷風,並皆治之。

皂角(一兩,肥大無蟲蛀者,去皮弦子)

上將皂角切碎,用漿水一大碗,春秋浸三四日,冬七日,夏一二日,揉開取淨浸透皂角汁,入銀器或砂鍋內,以文武火熬,用新柳條槐枝攪,熬似膏藥取出,攤於夾紙上,陰乾,收貯。如遇病人,取手掌大一片,用溫漿化在盞內,用竹管兒盛藥水,將病人扶坐定,頭微抬起,將藥吹入左右鼻孔內,良久扶起,涎出為驗。欲要涎止,將溫鹽湯令病人服一二口便止。

忌雞魚生硬濕面等物。

〔子和〕一男子落馬發狂,起則目瞪狂言,不識親疏,棄衣而走,罵言湧出,氣力加倍,三五人不能執縛,燒符作醮,問鬼跳巫,殊不知顧,服丹砂、牛黃、犀、珠、腦、麝,資財散去,室中蕭然。不遠二百里而求戴人一往,戴人以車軸埋之地中,約高二丈許,上安中等車輪,其⿰⺩熒上鑿一穴,如作盆之狀,縛病人在其上,使之伏臥,以軟裀襯之。又令一人於下坐機一枚,以棒攪之,轉千百遭,病人吐出青黃涎沫一二斗許,繞車輪數匝。

病人曰:我不能堪,可解我下。從其言而解之,索涼水,與之冰水,飲數升,狂乃罷矣。

〔《素》〕帝曰: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甚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陽明脈解篇,陽明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海〕許氏病陽厥,狂怒罵詈親疏,或哭或歌,六脈舉按無力,身表如水石,發即叫呼聲高。潔古云:奪食則已。因不與之食。予用大承氣湯下之,得臟腑渣穢數升,狂稍寧。數日復發,復下。如此五七次,行大便數斗,疾瘥。身溫脈生,良愈。此易老奪食之法也。

〔《保》〕,當歸承氣湯

當歸,大黃(各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七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二兩,水一大碗,姜五片,棗十枚,煎至一半,去渣,熱溫服。若陽狂奔走,罵詈不知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當歸補血益陰,甘草緩中,加薑、棗者,胃屬土,此引入胃中也。經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以大利為度,微緩以瓜蒂散入防風末、藜蘆末吐之,其病立安。

後用調心散、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調之。

〔子和〕一狂人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陽並乃狂。《難經》曰:陽極則狂,陰極則癲。陽為腑,陰為臟。非陽熱而陰寒也,熱並於陽則狂,狂則生寒;並於陰則癲,癲則死。《內經》曰:足陽明實則狂。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無所不為,是熱之極也。以調胃承氣大作湯下數十行,三五日復上湧一二升,三五日又復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餘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時暖室置火以助其汗,數汗方平。

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煩擾而暴發狂,口鼻覺如蟲行,兩手爬搔,數年不已。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洪大如絙,斷之曰肝主謀,膽主決,徭役迫遽,財不能支,則肝屢謀而膽屢不能決,屈無所伸,怒無所泄,心火磅礴,乘陽明金,然胃本屬土,而肝屬木,膽屬相火,火隨木氣而入胃,故暴發狂。乃命置燠室中,湧而汗出,如此三坎。

《內經》曰: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正謂此也。又以調胃承氣湯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來日乃康。以通聖散調其後。

〔孫〕相國寺僧充忽患癲疾,經半年,遍服名醫藥皆不效,僧俗兄潘氏家富,召孫療之。孫曰:今夜睡著,明後日便愈也。潘曰:且告投藥,報恩不忘。孫曰:有咸物但與師吃,待渴卻來道。至夜僧果渴。孫至,遂求溫酒一角,調藥一服與之。有頃,再索酒,與之半角。其僧遂睡,兩晝夜乃覺,人事如故。

潘謝孫,問其治法。曰:眾人能安神矣,而不能使神昏得睡,此乃《靈苑方》中硃砂、酸棗仁、乳香散也,人不能用耳。

辰砂散,治風痰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醫藥無驗。

辰砂(一兩,須光明有牆壁者),酸棗仁(半兩,微炒),乳香(半兩,光瑩者)

上量所患人飲酒幾何,先令恣飲沉醉,但勿令吐,至靜室中以前藥都作一服,溫酒調下,作一盞調之,令頓飲。如飲酒素少人,但以隨量取醉,服藥訖,便安置床枕令臥。病淺者半日至一日,病深者三兩日,令家人潛伺之,鼻息勻調,但勿喚覺,亦不可驚觸使覺,待其自醒,即神魂定矣。萬一驚悟,不可復治。正肅吳公少時心病,服此一劑,五日方寤,遂瘥。

一醉膏,治心恙。

無灰酒二碗,香油四兩,和勻,用楊柳枝二十條,逐條攪一二百下,候香油與酒相入成膏,煎至八分灌之,熟睡,則醒或吐下即安矣。

狂之為病少臥,少臥則衛獨行陽,不行陰,故陽盛陰虛,令昏其神。得睡則衛得入於陰,而陰得衛填不虛,陽無衛助不盛,故陰陽均平而愈矣。

〔《本》〕,寧志膏

人參,酸棗仁(各一兩),辰砂(五錢),乳香(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送下。予族弟緣兵火失心,制此方與之,服二十粒,愈。親舊多傳去,服之皆驗。

〔海〕狂邪癲癇,不欲眠臥,自賢自智,妄行不休。此方能安五臟,下心氣。用白雄雞一隻煮熟,五味調和作羹粥食之。經云: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此悲哀傷魂而狂,當用溫藥補魂之陽,仲景方以地黃湯,《本事》驚氣丸之類即是也。經云: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

此喜樂傷魄而狂,當用涼藥補魄之陰,辰砂、鬱金、白礬之類是也。

〔世〕治失心。

鬱金(十兩,須四川蟬肚者是真),明礬(三兩)

上為細末,薄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湯水任下。昔有婦人癲狂可畏,數年不愈,後遇至人授此方,初服覺心胸中有物脫去,神氣灑然,再服頓蘇。至人云:此病用憂驚得之,痰涎包絡心竅,此藥能去郁痰。

〔仲〕,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形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錢),桂枝,防風(各三錢),甘草(二錢),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本》〕治驚痓,積氣痓,風邪發則於關緊急,涎潮昏塞,醒則精神若癡,,驚氣丸,。

附子,木香,白殭蠶,白花蛇,橘紅,天麻,麻黃(各半兩),乾葛(二分),紫蘇葉(一兩),硃砂(一錢,留少許為衣),天南星(洗,切薑汁浸一夕,半兩)

上為末,加腦麝少許,同研極勻,煉蜜杵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金銀薄荷湯化下,溫酒亦得。此予家秘方也,戊申年軍中一人犯法,褫衣將受刑而得釋,精神頓失如癡,予與一丸,服訖而寐,及覺,病已失矣。提轄張載揚其妻因避寇失心已數年,予授此方,不終劑而愈。

又黃彥奇妻狂厥者逾十年,諸醫不驗,予授此方,去附子加鐵粉,亦不終劑而愈。鐵粉非但化痰鎮心,至如摧抑肝邪特異,若多恚怒,肝邪大盛,鐵粉能制伏之。《素問》云:陽厥狂怒,治以鐵落飲。金制木之意也,此亦前人未嘗論及。

〔無〕治中風或歌或哭,或笑語,無所不及,,小續命湯

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朮各三兩,無防風、附子、生薑,有當歸一兩。

〔世〕治巔狂發作,披頭大叫,不避水火,苦參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化下,妙。

〔《保》〕,牛黃膏,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

牛黃(二錢半),硃砂,鬱金,牡丹皮(各三錢),甘草,腦子(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棗子大。新汲水化下。

肝移,寒於心,狂膈中。(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狂皆屬火。經云: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又云: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謔狂妄。又云:歲火太過,上臨少陰少陽,病譫妄狂越,治以諸寒是也。

〔子和〕項開合之妻,病飢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皆處藥,幾半載,尚爾。其夫命戴人視之,戴人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娼各塗丹粉,作伶人狀,其婦人大笑。次日,又作角觝,又大笑。其旁常以兩個能食之婦誇其食美,病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瘥,後得一子。夫醫貴有才,無才何足應變無窮。

〔《靈》〕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觝二十壯。(顛狂篇)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刺節真邪篇,頸動脈胃挾喉兩旁人迎脈也。)

胃足陽明之脈是動,病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故狂皆取陽明也。

〔秦承祖灸鬼法〕狐魅神邪癲狂諸病,並小兒驚癇。兩手大拇指用軟繩急縛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著,其疾不愈,神效難量。(此法累用累效。)

〔《明堂》〕灸狂發怒欲殺人,見鬼:身柱(灸,在三椎節下間、後谿。)

〔通玄〕呆癡:神門(一穴,沿皮向前三分,先補後瀉,灸之)、後谿(補生,瀉成。)

〔標幽〕又法:大鐘。

〔《集》〕失志呆癡:神門、中衝、鬼服、鳩尾、百會。

〔《摘》〕心悶不已:支溝。

〔《甲》〕狂易,魚際及合谷、腕骨、支正、少海、崑崙主之。狂言笑,見鬼,取之陽谿及手足陽明、太陽。狂歌妄言怒恐,惡人與火,罵詈,三里主之。狂妄走善欠,巨虛上廉主之。狂易見鬼神與火,解谿主之。狂言,太淵主之。心懸如飢之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間使主之。

狂疾,液門主之。又俠谿、丘墟、光明主之。狂互引頭痛,耳鳴目痹,中渚主之。身熱狂走,談言見鬼,瘛瘲,身柱主之。狂妄言怒,恐惡火,甚罵詈,巨闕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