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3)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3)
1. 胎前產後積
〔《素》〕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六元正紀大論)
〔丹〕血塊如盤,有孕難服峻劑,此方主之。
香附(醋煮,四兩),桃仁(去皮尖,一兩),海粉(醋煮,二兩),白朮(一兩),
麵糊丸服。
南山婦人年三十八,於九月二十三日月經行,比前過後十日,得草藥,以敗血海為下胎之謀,有數滴血下,因此腹痛,在小腹下有塊如碗大,不可按,湯熨則痛稍定,大小便抽痛,小便澀,大便略下少赤積垢,食不進,口略渴,發熱。此胃氣為草藥所敗,加以受傷之血妄行而不得泄,所以為病。
砂仁(三分),甘草(炙,三分),滑石(一錢半),川芎,黃芩(各三分),牛膝(二錢),桃仁(七個),水酒煎服。
〔《保》〕,芍藥湯,治產後諸積不可攻,宜養陰去熱,其病自安。
芍藥(一斤),黃芩,茯苓(各六兩)
上散,每半兩,水煎,日三服,溫。
〔丹〕產後消血塊。
滑石(三錢),沒藥(二錢),血竭(二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細末,麵糊丸,白朮湯陳皮湯送下。
又消血塊。
香附(童便浸),桃仁(去皮,留尖),為末,醋糊丸。
白話文:
【胎前產後積】
《素問》裡記載,黃帝詢問岐伯:「懷孕婦女受到毒素影響會如何?」岐伯回答:「如果有病因存在,但身體仍能維持平衡,那麼就算有病因,也不一定會導致疾病發生。」黃帝又問:「請解釋這是什麼意思?」岐伯解釋:「對於嚴重的積聚病症,可以使用藥物來治療,但只需消除大約一半的病態即可停止,如果過度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
丹溪先生描述一種血塊如盤大的情況,對於懷孕婦女來說,不宜服用劇烈藥物,這處方適用於此情況。
藥材包括:香附(醋煮,四兩)、桃仁(去皮尖,一兩)、海粉(醋煮,二兩)、白朮(一兩)。將這些藥材製成藥丸服用。
南山有一名三十八歲的婦人,在九月二十三日月經來臨,比預期晚了十天。她使用了一些草藥,希望清除舊血,促進胎兒順利誕生,結果只出現幾滴血,之後開始腹痛。在她的小腹下方有一塊如碗大的硬塊,不能輕易按壓,用熱敷稍微減緩疼痛,排便時感到抽痛,小便時有燒灼感,大便略帶紅色積垢,食慾不振,偶有口渴,並且發燒。這是因為她的胃氣被草藥破壞,加上受傷的血液無法正常排出,所以產生了這些症狀。
藥方包括:砂仁(三分)、甘草(炙,三分)、滑石(一錢半)、川芎、黃芩(各三分)、牛膝(二錢)、桃仁(七個),用水和酒煎煮後服用。
《保生祕要》中的芍藥湯,適用於產後各種積聚症狀,不適合進行攻伐治療,應滋養陰液,清熱解毒,疾病自然會好轉。
藥材包括:芍藥(一斤)、黃芩、茯苓(各六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每日三次,溫熱飲用。
丹溪先生的另一個產後消除血塊的處方。
藥材包括:滑石(三錢)、沒藥(二錢)、血竭(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製成藥丸。如果產後惡露不下,可以用五靈脂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藥丸,配以白朮湯或陳皮湯送服。
另外一個消除血塊的處方。
藥材包括:香附(童便浸)、桃仁(去皮,留尖)。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製成藥丸。
2. 息積
〔《素》〕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奇病論,王注云:氣逆息難故名息積也,用息奔法治之亦可。)
〔無〕,磨積丸
胡椒(一百五十粒),木香(二錢半),全蠍(十枚,去毒)
上為末,粟米丸,綠豆大,每十五丸,陳皮湯下。
化氣湯,治息積。
砂仁,桂心,木香(各二錢半),甘草(炙),茴香(炒),丁香皮,青皮(炒),陳皮,乾薑,蓬朮(炮。各半兩),胡椒,沉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下,婦人醋湯服。
陳無擇云:導引法隨意行之皆可。愚謂或按摩滿處,或手足相屈伸,或八段錦,或六字氣之類,以氣通為效。
白話文:
【息積】
皇帝問道:有患者在脅下感到脹滿且呼吸不順,這樣的症狀持續了兩三年都未見好轉,這到底是什麼病呢?岐伯回答:這種病稱作息積,它不會影響患者的飲食,但不適合進行灸刺治療,應當採用導引法配合藥物治療,單純依靠藥物是無法根治的。(在奇病論中,王冰注釋說:因為氣逆導致呼吸困難,所以稱為息積,可以使用息奔法治療。)
接下來是無標題部分:
【磨積丸】
所需材料包括:胡椒一百五十粒,木香二錢半,全蠍十枚(需去毒)。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粟米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陳皮湯送服。
【化氣湯】,用於治療息積。
所需材料包括:砂仁、桂心、木香各二錢半,炙甘草、炒茴香、丁香皮、炒青皮、陳皮、乾薑、炮蓬朮各半兩,胡椒、沉香各一錢。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姜蘇鹽湯或對於女性則用醋湯送服。
陳無擇指出:導引法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只要有效即可。我的看法是,無論是按摩患處,或是做手腳的伸展運動,或是練習八段錦,或是進行六字氣等呼吸練習,只要能達到通氣的效果就都是好的。
3. 面
〔《靈》〕黃帝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裂,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
白話文:
【面部】
《靈樞》中記載,黃帝問道:頭部和麪部,以及身體其他部位,都是由骨骼連接肌肉構成,血液與氣息相互貫通。當天氣寒冷到地面結冰,人體突然遭受極度寒冷時,可能會出現手腳無力的現象,但面部卻不會凍裂,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內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和三百六十五個細小的絡脈,這些經絡中的血液和氣息都會上行至面部,然後流向各個孔竅。其中,純淨的陽氣會上行至眼睛,使之能視物;分離出來的氣息會流向耳朵,使之能聽聞;主要的氣息會從鼻子散發出來,使之能嗅聞;渾濁的氣息則從胃部流向嘴脣和舌頭,使之能品嘗味道。這些氣息和津液都向上蒸發到面部,加上面部的皮膚較厚,肌肉較堅韌,因此即便在酷暑或嚴冬,面部也能抵抗這種極端的溫度。
(出自《邪氣臟腑病形篇》)
4. 面腫頰腮痛
〔丹〕朱奶兩腮熱腫,膈壅之病也。
乾葛,桔梗(一錢半),升麻(一錢),蘇葉(一錢半),甘草(炙,七分),薄荷(一錢),姜(一片),水煎服。
〔垣〕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如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連、黃芩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
〔丹〕兩腮腫。細辛、草烏等分為末,入蚌粉,以豬脂調敷腫處,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腫退出涎患消矣。消時,腫必先向下。
〔世〕治痄腮。
竹葉,車前草,柏子仁
杵碎,熱敷患處。
腮腫,用赤小豆末敷之,立效。
〔《山》〕痄腮。雞子清調赤小豆末,及喉下諸般腫痛,用蝸牛飛面研勻,貼腫處。
〔《素》〕面腫曰風。(平人氣象論)
〔《千》〕主卒中風,頭面腫。杵杏仁如膏敷之。
針灸,面頰腫痛有三法:
其一取手陽明。經云: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又云: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又云: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為煩心也。又云: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是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云:手太陽之脈是動,則頷腫不可以顧,所生病者,目黃頰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手足少陽。經云:三焦手少陽之脈,所生病者頰痛。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頷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云: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痛,取血者,蓋取足少陽之血也。
〔《東》〕面赤頰熱,惡風寒,頷痛:攢竹、玉枕(灸三壯,妙),巨窌(灸五壯。)
〔《集》〕頷腫生瘡,名枯曹風:合谷、列缺、地倉、頰車(不應,再取下穴)、人中、承漿、玉液、金津、三里。
〔《甲》〕面腫,目癰腫,刺陷谷,出血立止。䪼腫唇癰,顴窌主之。頰腫痛,天窗主之。頰腫口急,頰車痛,不可以嚼,頰車主之。
白話文:
【面部腫脹與頰腮疼痛】
[丹溪] 如果你的兩邊頰腮發熱並且腫脹,這可能是膈膜堵塞引起的疾病。
治療方式:使用乾葛、桔梗(一錢半)、升麻(一錢)、蘇葉(一錢半)、炙甘草(七分)、薄荷(一錢)和一片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李杲] 若喉嚨疼痛且頜部腫脹,脈搏洪大,臉色紅潤,可用羌活勝濕湯加上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來治療。如果同時伴有耳鳴、眼睛發黃,頰頜腫脹,頸、肩、臑、肘、臂的後側疼痛,臉色紅潤,脈搏洪大,可使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來疏通經絡血液,加上黃連、黃芩消除腫脹,並用人參、黃耆來增強元氣並排除火邪。
[丹溪] 如果兩邊頰腮腫脹,可將細辛、草烏等量磨成粉末,加入蚌粉,用豬油調和塗抹在腫脹的地方,口含白梅放在腮邊,過一段時間,腫脹會消退,痰液也會排出,疼痛也會消失。腫脹消退時,通常會先從下方開始。
[民間] 治療腮腺炎。
使用竹葉、車前草、柏子仁,搗碎後熱敷在患處。
腮腺腫脹,可以用赤小豆粉末敷在上面,立刻就能見效。
[《山海經》] 腮腺炎。用雞蛋清調和赤小豆粉末,對於咽喉以下的各種腫痛,可以使用蝸牛飛面研磨均勻,貼在腫脹的地方。
[《素問》] 面部腫脹被稱為風病。
[《千金方》] 用於突然中風,頭面部腫脹。將杏仁搗成糊狀敷在患處。
針灸治療面部頰腮腫脹和疼痛有三個方法:
第一種是取手陽明經。如果顑部疼痛,可以刺足陽明曲周的動脈,看到出血即刻就會緩解。如果還未緩解,可以按壓人迎穴,立刻就會好。又說,如果胸部厥逆,面部腫脹,嘴脣發抖,突然說話困難,甚至無法說話,可以取足陽明經。又說,如果頭部厥逆疼痛,面部像腫起一樣煩躁,可以取足陽明和太陰經,因為太陰經是煩躁的原因。又說,如果顑部疼痛,可以刺手陽明經和顑部的旺盛脈絡出血。
第二種是取手太陽經。如果手太陽脈絡動,則頷部腫脹,不能轉頭,可能出現的病症有眼睛發黃、頰部疼痛,視覺過度虛熱或寒冷,可以取陷下部位。
第三種是取手足少陽經。如果三焦手少陽脈絡生病,可能會引起頰部疼痛。又說,膽足少陽脈絡生病,可能會引起頷部腫脹,可以取陷下部位。又說,如果肝氣逆流,可能會引起頭痛、耳聾、頰部疼痛,可以取血,也就是取足少陽的血液。
[《東醫寶鑑》] 如果臉色紅潤,頰部發熱,畏風寒,頷部疼痛,可以取攢竹、玉枕穴(灸三次,非常有效),巨窌穴(灸五次)。
[《針灸集成》] 如果頷部腫脹生瘡,被稱為枯曹風,可以取合谷、列缺、地倉、頰車穴(如果不見效,可以再取下面的穴位),人中、承漿、玉液、金津、三里穴。
[《甲乙經》] 如果面部腫脹,眼睛腫脹,可以刺陷谷穴,出血後立即停止。如果鼻翼腫脹,脣部生瘡,可以取顴窌穴。如果頰部腫脹疼痛,可以取天窗穴。如果頰部腫脹口緊閉,頰車穴疼痛,無法咀嚼,可以取頰車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