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

1. 積塊癥瘕

〔丹〕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成聚,宜醋煮海石、醋三稜、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石鹼白朮湯下之。瓦龍子能消血塊,又能消痰。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行死血,血塊去後,須大補之。

石鹼,痰積有塊可用,洗滌垢膩,又能消食積。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香藥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厚味。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退,當用消積藥,融化開則自消。

白話文:

「丹氣」無法凝結成塊,因為塊狀物是有形之物,而痰、食積和死血才會凝結成塊。這種情況應該用醋煮海石、醋三棱、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等藥物,配合石鹼和白朮湯服用。瓦龍子可以消血塊,也能消痰。治療血塊應該降火消食積,食積就是痰。行血化瘀,血塊去除後,必須大補元氣。

石鹼可以治療痰積形成的塊狀物,它可以洗滌污垢,也能消食積。如果血塊在皮裡膜外,需要用補氣香藥打開,同時用二陳湯加補氣藥,並且要先停止食用厚味食物。積病不可使用瀉下藥物,因為它會損傷真氣,病症也不會消退,應該使用消積藥,將積塊融化開,自然就會消失。

〔垣〕治積要法,許學士云: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櫱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痰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

白話文:

垣治積要法 許學士云:

大抵治療積聚,可以兩種方法:

一是「攻」,以患者所厭惡的藥物來攻擊積聚; 二是「誘」,以患者所喜愛的藥物來誘導積聚排出,這樣更容易痊癒。

例如:

  • 硇砂、水銀治療肉積;
  • 神麴、麥芽治療酒積;
  • 水蛭、虻蟲治療血積;
  • 木香、檳榔治療氣積;
  • 牽牛、甘遂治療水積;
  • 雄黃、膩粉治療痰積;
  • 礞石、巴豆治療食積。

這些藥物各有所長,針對不同的積聚類型,應選擇相應的藥物治療。

若使用多種藥物,勢力分散,則難以取得療效。

須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加佐使之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治積當察其所痛,以知其病有餘不足,可補可瀉,無逆天時,詳臟腑之高下。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強者奪之,咸以耎之,苦以瀉之,全真氣藥補之,隨其所積而行之,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不然,遽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正氣,終難復也,醫者可不慎歟!

諸積皆本於喜怒傷臟而陰虛,陰既虛矣,則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生積,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下而成積。(詳見針灸條。)

〔潔〕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乾漆、硇砂、三稜、牽牛、大黃之類,得藥則暫快,藥過則依然,氣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善治者,當先補虛,使血氣壯,積自消,如滿座皆君子,則小人自無容地也。不問何臟,先調其中,使能飲食,是其本也。

白話文:

想要有效治療積聚,必須先辨別清楚積聚的性質和伴隨的症狀,再根據情況添加輔助藥物。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治療積聚時,要觀察患者疼痛的位置,了解病症是虛症還是實症,從而決定補虛或瀉實。治療方法應符合天時,並考慮臟腑的虛實高低。例如,寒者用熱藥治療,結者用散結藥治療,客邪者用祛邪藥治療,留滯者用行氣藥治療,堅硬者用消堅藥治療,強盛者用抑制藥治療,過咸者用軟堅藥治療,過苦者用瀉藥治療,氣虛者用補氣藥治療。總之,要根據積聚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同時,也要注意飲食節制、起居規律,調和內外,才能徹底治愈。若使用劇烈毒性藥物猛攻,不僅無法消散積聚,反而會損傷正氣,最終難以恢復健康,醫者不可不謹慎。

各種積聚的根源在於喜怒傷臟導致陰虛。陰虛之後,風雨襲擊虛弱的陰氣,就會從上而下產生積聚;濕邪侵襲虛弱的陰氣,就會從下而上形成積聚。(詳細內容請參考針灸條。)

強壯的人沒有積聚,體虛的人則容易出現積聚。積聚的產生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气血衰败,受到四時之氣的影响。若直接使用破堅消結的藥物治療,雖然病症似乎消退,但患者卻會更加虚弱。乾漆、硇砂、三稜、牽牛、大黃等藥物,雖然服用後能暂时緩解,但藥效過後積聚仍然存在,甚至會因為氣虛而加重病情,根本沒有益處。因此,善於治療的人,應該先補虛,使氣血旺盛,積聚自然消散。就像满座都是君子,小人才沒有容身之地一样。不論是哪個臟腑,都要先調和內外,使其能够正常飲食,這就是治病之本。

〔丹〕有婦人三十歲,因哭子,至半年後,胸痞有塊如杯,飲食大減,面淡黃慘黑,若不勝衣,六脈弦細虛澀,至日晡後則發寒熱。予察其事勢已急,補瀉兼用,以補中益氣湯隨天氣寒暄加減法,與東垣痞氣丸相間服,方見五積門,食前用湯,食後用丸,常令湯多於丸些少。

如此近一月,寒熱皆退,食亦稍進,又以丸用湯相等服之,至第二月以後,忽一夜大發寒熱,至天明熱退,胸中之塊如失,至晚手足下半節皆腫,遂停藥。三五日後,忽一夜手足之腫如失,至天明胸中之塊復有,比如前覺小一暈。遂以二陳湯加桔梗、白朮、枳實,調理半月而安。

白話文:

一位三十歲的婦人,因為哭泣喪子,持續了半年後,胸口出現了一個像杯子一樣大的硬塊,食慾大減,臉色蒼白發黃帶黑色,看起來虛弱無力,脈搏細小、緊繃、虛弱,並且在下午時分會發冷發熱。醫生判斷她的病情危急,決定採取補瀉兼施的方法,根據天氣冷熱加減服用補中益氣湯,並與東垣痞氣丸交替服用。規定每天早上飯前服用補中益氣湯,飯後服用痞氣丸,湯藥量比丸藥量多一些。

這樣持續了一個多月,冷熱交替的症狀都消失了,食慾也略微好轉。醫生便改為用湯藥和丸藥等量服用。到了第二個月,婦人突然在夜晚發冷發熱,直到天亮才退熱,胸口硬塊也消失了。然而到了晚上,她的手腳下半截卻腫了起來,於是停藥觀察。過了三五天,手腳腫脹又突然消失,但到了第二天早上,胸口硬塊又重新出現,雖然比之前小了一圈。醫生於是改用二陳湯加入桔梗、白朮、枳實,調理了半個月後,婦人終於恢復了健康。

次年復生一男。一婦人四十餘,面白形瘦性急,因大不如意,三月後乳房下貼肋骨作一塊,漸漸長大,掩心微痛膈悶,飲食減四之三,每早覺口苦,兩手脈微而短澀。予知其月經不來矣,為之甚懼,辭勿與治。思至夜半,其婦尚能出外見醫,梳妝言語如舊,料其尚有胃氣,遂以參、朮、歸、芎,佐以氣藥作大服,一晝夜與四次,外以大琥珀膏貼塊上,防其長。經一月餘,服補藥百餘帖,食及平時之半。

仍用前藥,又過一月,脈氣漸充。又與前藥吞潤下丸百餘帖,月經不及兩月而至,澀脈減五分之四。時天氣熱,意其經行時,必帶紫色,仍與前補藥加醋炒三稜,吞潤下丸,以抑青丸十五粒佐之。又經一月,忽報塊已消及大半,月經及期尚欠平時半日,飲食甘美如常,但食肉則覺不快。

白話文:

隔年婦人生了一個兒子。有一位婦人,四十多歲,面色蒼白,身形瘦弱,個性急躁。因為遭遇不如意之事,過了三個月,乳房下方靠近肋骨處長出一個硬塊,逐漸變大,壓迫到心臟,微微作痛,感到胸口悶悶的,食慾減退了三分之二,每天早上起來都覺得口苦,兩手的脈搏微弱而短促澀滯。我判斷她應該是月經停止了,非常擔心,便婉拒治療。一直思考到半夜,想到這位婦人仍然能夠外出求醫,梳妝打扮,言談舉止都如往常一樣,料想她還有一些元氣,於是用人參、白朮、當歸、川芎,再加上一些補氣的藥物,調製成藥方,一天服藥四次。另外,用大琥珀膏貼在硬塊上,防止它繼續長大。一個多月後,服用了百餘帖補藥,食量恢復到平常的一半。

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又過了另一個月,脈搏逐漸有力。又用之前藥方,搭配潤下丸服用,過了不到兩個月,月經來潮,澀滯的脈象減少了四分之五。當時天氣炎熱,預計她月經來潮時,經血可能會帶有紫色,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補藥,加入醋炒的三稜,搭配潤下丸,再用抑青丸十五粒輔助。又過了個月,突然收到消息說硬塊已經消退了一大半,月經來潮的時間比平常晚了半日,飲食變得香甜可口,跟平常一樣,只是吃肉會覺得不舒服。

予令止藥,且待來春木旺時又與區處。至次年六月,忽報一夜塊大,比舊反加大半指,脈略弦,左略怯於右,至數日平和,自言食飽後則塊微悶,食行卻自平。予意有動心事激之,問之果然。仍與前補藥加黃芩、炒黃連,以少木通、生薑佐之,去三稜煎湯吞潤下丸,外以琥珀膏貼之半月,值經行而塊散。

此是肺金為內火所爍,木邪勝士,土不能運,清濁相干,舊塊輪廓尚在者,因氣血之未盡復也。濁氣稍留,舊塊復起,補其血氣,使肺不受邪,木氣平而土氣正,濁氣行而塊散矣。方提領年五十六,丁丑年冬,因飲酒後受怒氣,於左脅下與臍平作痛。自此以後,漸漸成小塊,或起或不起,起則痛,痛止則伏,面黃口乾,無力食少,吃此物便噯此味,轉惡風寒。脈之左大於右,弦澀而長,大率左甚,重取則全弦。

白話文:

病人原本服用藥物治療腫塊,醫生建議暫停用藥,待到春天樹木生長旺盛時再繼續治療。隔年六月,病人突然報告腫塊一夜之間變大,比以前大了半個手指,脈象略微弦緊,左側略微虛弱於右側。過了幾天,脈象恢復平和,病人自己說吃飽飯後腫塊會稍微悶痛,吃東西後就會恢復正常。醫生認為是心事激動導致腫塊復發,詢問後果真如此。醫生繼續用之前的補藥,並加入黃芩、炒黃連,少許木通、生薑,再用三稜煎湯吞服潤下丸,外敷琥珀膏半個月,恰逢經期腫塊就消散了。

醫生分析病因:這是肺金被內火灼傷,木氣邪氣勝過土氣,導致脾土運化失常,清濁之氣互相影響,雖然舊腫塊的輪廓還在,但那是因為氣血尚未完全恢復。濁氣稍微停留在體內,舊腫塊又會復發。因此要補益氣血,使肺不受邪氣侵襲,木氣平和,土氣正常,濁氣運行,腫塊自然消散。

這位病人年紀五十六歲,丁丑年冬天,因為喝酒後生氣,左脅肋下與肚臍同高的地方開始疼痛。從那以後,漸漸形成了小腫塊,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出現時疼痛,疼痛消失後就隱藏起來。病人面色發黃,口乾舌燥,體力虛弱,食慾不振,吃什麼東西就覺得反胃,怕風寒。脈象左側比右側強勁,弦緊而長,左側脈象特別明顯,重按則完全弦緊。

此得熱散太多,以致胃氣大傷,陰血下衰。且與和胃湯以補胃氣,滋養陰血,並下保和丸助其化粕,伺胃實陰血稍充,卻用,消塊和胃湯方,。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芍藥,歸身(各五分),乾葛(三分),紅花(豆大),甘草(二錢,炙)

作一帖,下保和丸二十五、龍薈丸十五。

白話文:

這是因為熱氣散失太多,導致胃氣受損嚴重,陰血也隨之衰退。先用和胃湯來補益胃氣,滋養陰血,並服用保和丸幫助消化食物。待胃氣充盈、陰血稍微恢復後,再使用消塊和胃湯。

藥方如下: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芍藥、歸身各五分、乾葛三分、紅花豆大、甘草二錢(炙)。

服用一帖,搭配保和丸二十五粒、龍薈丸十五粒。

上三法,補氣血藥為主,磨積出入佐之,皆補多於磨,乃氣血虛甚而有積塊之法也。

敢村婦人腹下有塊。白朮湯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王郎心痛膈有塊,與

白朮(二錢),青皮(一錢),芍藥,木通,川芎,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

作一帖,煎下保和丸三十粒。

馮氏女年三十歲,形瘦色嫩,滋味素厚,幼年曾踏雪,嘗以火烘鞋履,以致濕熱上襲。至二十五歲時,口嘗吐清水吞酸。醫用丁香等熱藥,時止時作,作時仍服前藥,至當年心痛胸痞有塊,吃飯即吐些,常出三之一,遂與發黃二十四粒,以薑湯下之。與三十餘次,全不進食。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了三種治療方法,主要是以補氣血的藥物為主,輔以磨積出入的藥物,整體偏重於補益,適用於氣血嚴重虛弱且有積塊的病症。

一位村婦腹部有塊狀物,醫生給她開了白朮湯和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位名叫王郎的患者心痛,胸膈處有塊狀物,醫生開了一帖藥方:白朮兩錢,青皮一錢,芍藥、木通、川芎、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並服用下保和丸三十粒。

馮氏的女兒三十歲,身材瘦弱,面色紅潤,平時飲食清淡,幼年曾踩雪,用火烘鞋子,導致濕熱上襲。二十五歲時,經常吐清水,吞酸。醫生用丁香等熱藥治療,時好時壞,發病時仍服用之前的藥物,同年出現心痛、胸悶,並有塊狀物,吃飯就嘔吐,每次吐出三分之一的食物,便服用發黃二十四粒,用薑湯送服。連續服用三十多次後,完全無法進食。

予曰:結已開矣。且令止藥。或口乾思飲,止與半盞熟水,間以青六丸與之。雖困臥著床,尤以絕藥為善。如此近四十日,診其脈前後些微弦,重取似澀,輕取稍和,至此弦脈漸添。遂令與人參酒芍藥湯,引金瀉木,漸漸思食,而苦於大便秘。病家必欲行大黃,予止之。遂以生芍藥、陳皮、桃仁、人參為丸與之,用蜜煎導,大便行而食進,調理半月而安。

參萸丸,即佐金丸加人參一錢是也。

廬子裕左脅下因瘧後食肉與酒而成塊。

白話文:

我說:「結塊已經打開了,可以停止服藥。如果患者口乾想喝水,就只給半杯溫水,間或給他吃青六丸。即使他虛弱地躺在床上,也最好完全停藥。這樣持續了將近四十天,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前後略微弦,重按感覺粗澀,輕按則稍和,由此可見弦脈逐漸加重。於是就讓他服用人參酒和芍藥湯,以引金瀉木。患者漸漸恢復食慾,但苦於便秘。家屬強烈要求使用大黃,我阻止了他們。於是用生芍藥、陳皮、桃仁、人參製成丸藥,用蜜煎服,大便通暢,食慾也好了,調理了半個月就痊癒了。

參萸丸,就是佐金丸加入一錢人參而成。

廬子裕因瘧疾後吃肉喝酒,左脅下形成了腫塊。

白朮(一錢),柴胡(醋炒,一錢),茯苓(二錢),枳殼(炒,五分),人參(五分),

作湯下阿魏五、保和二十、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

長垣朱郎因酒多年濕病,脅上有塊,腹滑泄,小便黃。

滑石(一兩),白朮,三稜(各六錢),陳皮(五錢),黃連,豬苓(各三錢),黃芩,木通(各二錢),防風(一錢半),乾薑(一錢),甘草(五分,炙)

白話文:

白朮一錢,柴胡醋炒一錢,茯苓二錢,枳殼炒五分,人參五分,作湯下阿魏五、保和二十、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長垣朱郎因多年飲酒,患濕病,脅肋處有硬塊,腹滑瀉,小便發黃。滑石一兩,白朮、三稜各六錢,陳皮五錢,黃連、豬苓各三錢,黃芩、木通各二錢,防風一錢半,乾薑一錢,甘草五分,炙。

分七帖,煎下保和丸二十。

一丈夫肚左邊帶脅上有塊,先吃匾食牛乳者成氣痛,又因酒肉塊大如桃,食減三分之一。

滑石(半兩),白朮(四錢),陳皮,三稜(各三錢),蘿蔔子,連翹,黃連(各一錢),乾葛(二錢半),桃仁(二十個),黃芩(一錢),甘草(錢半,炙)

上分四帖,水煎服。

婦人脅下有塊,大如掌,脈澀,時有熱,此虛中有氣積,先與補虛,次與磨積藥。

白芍,歸鬚(四錢),陳皮,白朮(三錢),青皮,川芎,木通(各一錢),甘草(半錢),

白話文:

分成七帖,每帖煎煮保和丸二十丸。

一位男士左邊肋骨附近長了個腫塊,原本愛吃柔軟的食物和牛乳,後來就經常感到疼痛,而且因為喝酒吃肉,腫塊長到像桃子一樣大,食慾也減少了三分之一。

將滑石(半兩)、白朮(四錢)、陳皮、三稜(各三錢)、蘿蔔子、連翹、黃連(各一錢)、乾葛(二錢半)、桃仁(二十個)、黃芩(一錢)、甘草(半錢,炙)這幾味藥材,分成四帖,用水煎服。

一位婦人肋骨下方長了個腫塊,大小像手掌一樣,脈象澀滯,偶爾會發熱,這是虛症夾雜著氣滯,先要補虛,再用磨積藥。

準備白芍、歸鬚(四錢)、陳皮、白朮(三錢)、青皮、川芎、木通(各一錢)、甘草(半錢)。

白水煎,熱服。

磨積藥:

三稜(醋煮,一錢),枳實,青皮,桃仁(各五錢),大黃(五錢),桂枝(錢半),海藻(醋煮,三錢)

細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世〕一孺人左脅下舊有塊,漸長大,脈弦而大稍數,詢之近亦發熱,食亦減,倦怠,先與補之,次攻此塊。

陳皮(五錢),白朮(兩半),柴胡,歸頭,青皮(各五錢),甘草(一塊),木通(三錢半),

上作八帖服。

次與攻塊:

青皮(醋,一兩半),桃仁(五錢),三稜(醋,一兩半),桂枝(三錢半),海藻(醋洗,三錢),

白話文:

將白水煮沸,趁熱服用。

將以下藥材磨成粉末:三稜(用醋煮過,一錢),枳實,青皮,桃仁(各五錢),大黃(五錢),桂枝(錢半),海藻(用醋煮過,三錢)。

將藥粉用神麴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四十丸。

一位婦女左側肋骨下方原本就有一個腫塊,近來逐漸變大,脈象弦細而稍微快,詢問得知她最近也發燒,食慾減退,感到疲倦,因此先用補藥調理,接著再針對腫塊進行治療。

將陳皮(五錢),白朮(兩半),柴胡,歸頭,青皮(各五錢),甘草(一塊),木通(三錢半)製成八帖藥服用。

接著用以下藥材治療腫塊:青皮(用醋浸泡,一兩半),桃仁(五錢),三稜(用醋浸泡,一兩半),桂枝(三錢半),海藻(用醋洗淨,三錢)。

銼末,神麯糊為丸。

一丈夫脅下有積塊,內有痰熱,汗不得泄,兩脈大而散軟,此體有虛。

三稜(五錢),白朮,黃連(各三錢),人參(二錢半),甘草(五分),連翹,木通(各三錢),川芎,桂(一錢),

水煎,下保和丸。

富小娘瘧後左脅下塊,小便少。

厚朴,柴胡(各二錢),三稜(一錢半),甘草(半錢),木通(五錢),白朮(六錢半),青皮(五錢),生薑(一片)

上食前熱服。

下邳錢郎正月發沙,因此臍邊有塊二枚,發起則痛,伏則不痛,有時又隱痛。自灸臍中,脈甚弦,右手伏,重取則略數。此蘊熱因春欲汗解,而氣弱不能自發為汗,復郁,又因食不節,邪挾宿食,所以成塊。宜以保和二十、溫中二十、抑青十,用白朮、木通、三稜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麴糊成丸子。一位男子腋下有腫塊,內有痰熱,汗出不暢,脈搏浮大而軟弱,身體虛弱。使用三稜、白朮、黃連、人參、甘草、連翹、木通、川芎、桂枝煎水,服用保和丸。一位富家小姐瘧疾後左腋下有腫塊,小便量少。服用厚朴、柴胡、三稜、甘草、木通、白朮、青皮、生薑,飯前溫服。下邳的錢郎正月發燒,因此臍周邊長了兩個腫塊,發作時疼痛,平時不痛,偶爾隱痛。他用艾灸臍中,脈象弦數,右手沉伏,重按略有數。這是由於積熱在春天想要發汗解表,但氣虛無法自行發汗,又鬱積在體內,再加上飲食不節,邪氣挾裹宿食,所以形成腫塊。應當服用保和丸二十粒,溫中丸二十粒,抑青丸十粒,再用白朮、木通、三稜湯送服。

上十一法,皆補藥與磨積相半兼服之。前七法治飲食酒肉成積,後三法治體虛有熱成積也。

〔丹〕陳里長男二十七歲,舊因飽食牛肉豆腐,患嘔吐,又不節飲食,右脅下生一塊漸長,今大如掌,痛發則見,痛止則伏,其脈弦而數。知此人必性急,塊上不可按,按則愈痛,痛則必吐黃酸苦水。詢之果然。或作腎氣治。予曰:非也,此足太陰有食積與濕痰。

荔枝核(燒,二個),山梔(炒,五個,去殼),枳實(炒,十五個),山楂(九個),茱萸(炒,九枚),一方有人參。

白話文:

上列十一種方法,都是用補藥和消積藥相結合服用。前七種方法用來治療因飲食酒肉積聚引起的病症,後三種方法則用來治療體虛有熱積聚的病症。

一位名叫陳里長男的二十七歲男子,因為過食牛肉豆腐,導致嘔吐,又因不節制飲食,右脅下長了一個硬塊,逐漸增大,如今已經手掌大小,疼痛時顯現,疼痛停止時則隱伏,脈象弦數。我判斷此人性格急躁,硬塊不能按壓,按壓則會加重疼痛,疼痛時必然會嘔吐黃色酸苦的水。詢問他後果然如此。有人認為應該用腎氣治療,我說:不對,這是足太陰經有食積和濕痰。

用荔枝核(燒成灰,兩個)、山梔(炒熟,去殼,五個)、枳實(炒熟,十五個)、山楂(九個)、茱萸(炒熟,九枚),另加人參一錢。

上細研,急流水一盞,蕩起煎沸,入生薑汁令辣,食前熱服,與六帖,吐二帖,服四帖,與此藥且止其痛,卻與消塊藥:

半夏末(六錢,皂角六個,水煮取汁,拌半夏末,曬乾。),黃連(炒,五錢),石鹼(二錢,另研)

以上三件,同為細末,以糖球膏為丸,如胡椒大。

〔丹〕一婢色紫稍肥,性沉多憂,年近四十,經不行三月矣。小腹中有一氣塊,初起如慄,漸如炊餅。予脈之,兩手皆澀,重取卻稍和。試令按塊痛甚,捫之高寸半,遂與《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後,忽自言乳頭黑且有汁,恐是孕。予曰:韭也,澀脈無孕之理。又與三五帖,脈之稍覺虛豁。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急流的水沖泡一盞,煮沸,加入生薑汁使其辣味更濃,飯前熱服。總共服用六帖,吐出兩帖,剩下四帖服用完畢。服用此藥可以止痛,然後再服用消塊藥:

半夏末(六錢,皂角六個,用清水煮取汁,拌入半夏末,曬乾),黃連(炒至五錢),石鹼(二錢,另研磨)

以上三味藥材,一同研磨成細粉,用糖球膏製成丸藥,大小如胡椒。

有個女婢,面色偏紫,身材略微肥胖,性格沉靜,常憂愁,年齡近四十,已停經三月。她的下腹部有一塊氣結,最初如栗子般大小,逐漸長大如炊餅般。我診脈時,發現她的雙手脈象都澀,反复诊脉後,脉象略微和缓。我让她按压气结,她感到十分疼痛,摸起來高出腹部一寸半。于是,我给她服用《千金》中的消石丸,服用了四五次后,她突然自己说乳头变黑,还流出乳汁,怀疑自己怀孕了。我告诉她这是吃了韭菜的原因,涩脉是不可能怀孕的。又给她服用三五帖藥,再诊脉時,发现脉象略微虚浮,变得开阔。

予悟曰:經阻久矣,令止前藥,與四物湯倍白朮,佐以陳皮、炙甘草至三十帖,候服完,再與消石丸數次。忽自言塊消一暈,便令莫服。又半月,經行痛甚,下黑血半升,內有如椒核者數十粒,而塊消一半。又來索藥,以消余塊。予曉之曰:勿性急,似開矣,不可又攻。若次月經行,當消盡矣。

次月經行,下少黑血塊,又消一暈。又來問藥,予曰:且守禁忌,至次月又消盡,已而果然。大凡攻擊之藥,有病則病受之,病邪輕而藥力重,則胃氣受傷。夫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也,惟與穀肉菜果相宜。蓋藥石皆偏勝之氣,雖參、耆輩,為性亦偏,況攻擊之藥乎。此婦胃氣弱,血亦少,若待塊盡而去藥,胃氣之存者幾希矣。

白話文:

我明白地說:經脈阻塞已久,要先停止之前的藥物,給她服用[四物湯],白朮加倍,佐以陳皮、炙甘草,連續服用三十帖。等到服完後,再給她服用[消石]丸數次。沒想到她突然自己說腫塊消了一點,就叫她不要再服藥。過了半個月,她月經來潮,疼痛難忍,排出黑色血塊半升,裡面還有像胡椒籽一樣的硬塊數十粒,而腫塊也消了一半。她又來求藥,想要消去剩下的腫塊。我明白地告訴她:不要著急,腫塊好像要開了,不能再用攻克的藥物。如果下個月月經來潮,腫塊應該就會完全消掉。

下個月經來潮,排出了少量黑色血塊,腫塊又消了一點。她又來詢問藥物,我說:暫時遵守禁忌,等到下個月再看看,腫塊應該就會完全消掉。果然如我所料。一般來說,攻克性的藥物,有病則病受之,如果病邪輕而藥力重,就會傷及胃氣。胃氣是清純和緩之氣,只適合與穀物、肉類、蔬菜、水果相合。藥物和石頭都是偏勝之氣,即使是參、耆之類,性味也偏,更何況是攻克性的藥物呢?這位婦人的胃氣虛弱,血氣也少,如果等到腫塊完全消失才停藥,她的胃氣就所剩無幾了。

一婦人年五十五歲,形氣俱實,富而神勞,味厚性急,常經水過多。醫每用澀藥止。後病氣痛,胸腹共有積塊大小十三枚,遇夜痛甚,著床累月,飲食雖減,應接家事如故,其脈兩手皆澀而弱。此因屢用澀藥,致敗血積聚不行故爾。

時三月間用蜀葵根煎湯,再煎人參、白朮、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湯,入玄明粉少許,研桃仁調熱飲之,服至二帖,腹痛下塊一枚,再並渣煎服,又下一枚,時以病久血耗,不敢再取塊,告技窮而歸。後想此症患病雖重,其形質尚可受藥,但當去葵根、玄明粉,其後塊漸消而病安。

白話文:

一位婦女,年紀五十五歲,身體和氣色都很健壯,家境富裕,卻經常勞心費神,飲食口味濃重,個性急躁,而且經期常有過多出血的情況。醫生們每次都用收斂止血的藥物來治療。後來,她開始出現腹痛,胸腹間長了大小不一的積塊,共有十三個,夜間疼痛加劇,臥床不起已有多月。雖然食慾減退,但她仍然要應付家事,絲毫不顯疲態。她的脈象兩手皆澀而弱。這是因為長期服用收斂藥物,導致瘀血積聚,無法排出所致。

時值三月,醫生便用蜀葵根煎湯,再加入人參、白朮、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一同熬湯,並加入少許玄明粉,將桃仁研磨成粉末,調成溫熱的藥液給她服用。服用兩帖後,腹痛減輕,排出一枚積塊。接著將藥渣再煎服,又排出一枚積塊。由於病人久病體虛,血氣虧損,醫生擔心再服用藥物會導致病情加重,於是便無力回天,讓病人回家休養。

後來,醫生思考這個病人的病情雖然嚴重,但身體狀況尚可承受藥物治療,便認為應該去除蜀葵根和玄明粉。之後,病人腹部的積塊逐漸消散,病況也逐漸好轉。

一女子年二十一歲,累因食傷,胃脘有塊,隨氣上塞咽中。問之,又因食煨鹽配粥。與:

白朮(一錢半),陳皮,半夏(各一錢),桔梗,青皮,木通(各五錢),甘草(炙些),生薑(二片)

煎服一二次,病遂平復,再與前藥。半月後加桔梗煎一服,令其吐,吐出痰積,遂愈。

〔子和〕息城司侯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堪,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治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中結硬皆散。戴人曰:《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又云: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

白話文:

一位二十一歲的女子,長期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胃脘有塊狀物,隨著氣息上衝塞住咽喉。詢問之下,得知她經常吃用煨鹽配粥。於是醫生開了以下藥方:

白朮(一錢半),陳皮,半夏(各一錢),桔梗,青皮,木通(各五錢),甘草(炙烤過),生薑(二片)

服用一到兩次後,病情就恢復平穩,之後再服用同樣藥方。半個月後,醫生加了桔梗煎成湯藥,讓患者服用後嘔吐,吐出痰積,病就痊癒了。

一位名叫司侯的人,得知父親死於賊人之手,悲痛欲絕。哭完之後,就感覺心痛,而且日益加重,一個多月後就形成了一塊硬塊,形狀像覆蓋的杯子,疼痛難忍,各種藥物都無效。人們商量著要用燒灼針灸療法,病人卻十分抗拒,於是求助於戴醫生。戴醫生到達時,正好碰上巫師在旁邊,於是戴醫生模仿巫師,說了些胡言亂語,用戲謔的話語逗病人開心,結果病人大笑不已,忍俊不禁,轉身面向牆壁,過了兩天,心裡的結塊就消散了。戴醫生說:《黃帝內經》中記載,憂愁會導致氣血凝滯,歡喜則能使全身經脈舒暢。又說:歡樂能戰勝悲傷,《黃帝內經》中本來就有這種療法。

〔丹〕呂宗信年六十,素好酒,八月間因暑熱中得疾,兩足冷過膝,上脘有塊如掌,牽引脅痛,不可眠臥,飲食減半,卻不渴。已自服生料五積散三帖。予脈之,六脈俱沉澀而小,按之不為弱,皆數,而右為甚。大便如常,小便赤色。遂用大承氣湯減大黃之半而熟炒,加黃連、芍藥、川芎、乾葛、甘草作湯,下栝蔞仁、半夏、黃連、貝母丸。至十二帖,足冷退至脛,塊減半,遂止藥。

至半月,飲食復舊,諸症悉除。

〔唐〕柳宗元纂救死方,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號哭,滎陽鄭詢美傳杉木湯,服半食頃,大下三次,氣通塊散。其方用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大升,無葉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個,合搗碎之,童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後服。

白話文:

呂宗信六十歲,平時喜歡喝酒,八月間因為暑熱生病,兩腿冰冷超過膝蓋,上腹部有一個像手掌一樣大的硬塊,牽扯著肋骨疼痛,無法睡覺,食慾減半,但並不口渴。他已經自己服用生料五積散三帖。我診脈後發現,六脈都沉澀微小,按壓後不覺得虛弱,脈搏都很快,右邊尤甚。大便正常,小便顏色偏紅。於是給他開了大承氣湯,減少一半大黃並炒熟,再加入黃連、芍藥、川芎、乾葛、甘草熬湯,並用栝蔞仁、半夏、黃連、貝母丸一起服用。服藥十二帖後,腳冷退至小腿,硬塊減半,於是停止服藥。

半個月後,食慾恢復正常,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柳宗元編纂《救死方》,元和十二年二月,得了腳氣,半夜腹部脹滿昏迷,肋骨處有一個像石頭一樣大的硬塊,幾乎要死了。因為嚴寒昏迷不醒三天,家人痛哭流涕。滎陽鄭詢美傳授杉木湯,服用半餐時間後,連續瀉下三次,氣通暢,硬塊散去。這個方子用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大升(沒有葉子就用皮代替)、大腹檳榔七個,混合搗碎,加入童便三大升,一起煮到剩下一升半,分兩次服用。如果第一次服用後很快瀉下,就停止後續服用。

〔《肘》〕治卒暴症,腹中有如石刺痛。牛膝一大把並葉,酒煮飲之。

〔《外》〕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堅如石,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瀝去水,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暖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服,於熱灰中溫令藥味出服之,此方無毒,神效。

上暴積急去條四方,如塊除後,必用補劑,以救其受攻之傷也。

〔海〕,萬病紫菀丸,療臍腹久患痃癖如碗大,及諸黃病,每值氣起時,上氣衝心,繞臍絞痛,一切蟲咬,十種水病,十種蠱病,及反胃吐食,嘔逆噁心,飲食不消,天行時病,女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懷孕多血,天陰即發。又治十二種風,頑痹不知年歲,晝夜不安,夢與鬼交,頭多白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著,腹中生瘡,腹痛,服之皆效。

白話文:

如果突然出現肚子裡像是被石頭刺痛的症狀,可以將牛膝連葉一起用酒煮後飲用。

如果突然出現肚子裡有堅硬如石頭的東西,痛到快要死掉,可以用蒴藋根洗淨,瀝乾水份後切碎,浸泡在兩升酒裡三晚,然後溫溫地喝下五合到一升,一天三次。如果想要快速見效,可以將藥材放在熱灰中溫熱,讓藥效更快發揮。這個方子沒有毒,效果很好。

以上治療暴積急症的方子,如果能將腫塊消除後,一定要用補劑來補救身體受到傷害的部分。

萬病紫菀丸可以治療肚臍和腹部長期患有痃癖,像碗一樣大的腫塊,以及各種黃疸病。當氣血運行不暢時,容易出現上氣衝心,繞著肚臍絞痛,被蟲子咬傷,各種水病和蠱病,以及反胃嘔吐、噁心、消化不良、流行性感冒,女性多年月經不調,或肚子像懷孕一樣脹大,而且伴隨大量出血,天冷時就會發作等症狀。還可以治療十二種風痺,頑固的痺症,不知患病多久,白天晚上都不安寧,做夢和鬼交媾,頭髮上有大量頭皮屑,時而哭泣時而大笑,就像被鬼魅附體一樣,肚子裡生瘡,肚子痛,服用此丸都能有效緩解。

紫菀(去苗土),吳茱萸(湯洗七次,焙乾),菖蒲,柴胡(去須),厚朴(薑製。各一兩),桔梗(去蘆),茯苓(去皮),皂莢(去皮子,炙),桂枝,乾薑(炮),黃連(去須),蜀椒(去目及閉口,微炒出汗),巴豆(去皮膜內油,炒),人參(去蘆。各五錢),川烏(炮,去皮臍,三錢),加羌活,獨活,防風(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研勾,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加至五丸、七丸,生薑湯送下,食後臨臥服。有孕者不宜服,具引於後:

白話文:

取紫菀、吳茱萸、菖蒲、柴胡、厚朴、桔梗、茯苓、皂莢、桂枝、乾薑、黃連、蜀椒、巴豆、人參、川烏、羌活、獨活、防風,將紫菀去除苗土,吳茱萸以湯水洗七次後焙乾,柴胡去除鬚根,厚朴用薑製,桔梗去除蘆頭,茯苓去除外皮,皂莢去除皮子和種子後炙烤,乾薑炮製,黃連去除鬚根,蜀椒去除眼睛和閉口後微炒出汗,巴豆去除皮膜和內油後炒製,人參去除蘆頭,川烏炮製後去除皮和臍,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巴豆研磨均勻,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丸,逐漸增加到五丸、七丸,用生薑湯送服,飯後臨睡前服用。孕婦禁用,具體原因在後文中說明。

痔漏腸風,酒下。赤白痢,訶子湯下。膿血痢,米飲湯下。墮傷血悶,四肢不收,酒下。蛔蟲咬心,檳榔湯下。氣噎憂噎,荷葉湯下。打撲傷損,酒下。中毒,掃帚灰甘草湯下。一切風,升麻湯下。寸白蟲,檳榔湯下。霍亂,乾薑湯下。咳嗽,杏仁湯下。腰腎痛,豆淋酒下。

白話文:

痔瘡出血、腸道疾病,用酒送服藥物。赤白痢疾,用訶子湯送服。膿血痢疾,用米湯送服。墮胎引起出血和昏迷,四肢無力,用酒送服。蛔蟲咬心,用檳榔湯送服。氣喘、憂鬱導致氣喘,用荷葉湯送服。打傷、跌傷,用酒送服。中毒,用掃帚灰加甘草湯送服。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用升麻湯送服。寸白蟲,用檳榔湯送服。霍亂,用乾薑湯送服。咳嗽,用杏仁湯送服。腰腎疼痛,用豆豉酒送服。

陰毒傷寒,溫酒下。吐逆,生薑湯下。飲食氣塊,麵湯下。時氣,井花水下。脾風,陳皮湯下。頭痛,水下。心痛,溫酒下。大小便不通,燈草湯下。因物所傷,以本物湯下。吐水,藜湯下。氣病,乾薑湯下。小兒天吊風搐,防風湯下。小兄疳痢,蔥白湯下。小兒乳食傷,白湯下。

月信不通,紅花酒下。婦人腹痛,川芎酒下。懷孕半年後胎漏,艾湯下。有子氣衝心,酒下。產暈痛,溫酒下。血氣痛,當歸酒下。產後心痛,腹脹滿,豆淋湯下。難產,益智湯下。產後血痢,當歸湯下。赤白帶下,酒煎艾湯下。解內外傷寒,粥飲下。室女血氣不通,酒下。

白話文:

陰毒傷寒,用溫酒治療。吐逆,用生薑湯治療。飲食氣塊,用麵湯治療。季節性疾病,用井花水治療。脾風,用陳皮湯治療。頭痛,用水治療。心痛,用溫酒治療。大小便不通,用燈草湯治療。因物所傷,用本物湯治療。吐水,用藜湯治療。氣病,用乾薑湯治療。小兒天吊風搐,用防風湯治療。小兒疳痢,用蔥白湯治療。小兒乳食傷,用白湯治療。

月信不通,用紅花酒治療。婦人腹痛,用川芎酒治療。懷孕半年後胎漏,用艾湯治療。有子氣衝心,用酒治療。產暈痛,用溫酒治療。血氣痛,用當歸酒治療。產後心痛,腹脹滿,用豆淋湯治療。難產,用益智湯治療。產後血痢,用當歸湯治療。赤白帶下,用酒煎艾湯治療。解內外傷寒,用粥飲治療。室女血氣不通,用酒治療。

子死腹中,菜子湯下。又治小兒驚癇,大小顛狂一切風,及無孕婦人,身上頑麻,狀如蟲行,四肢俱腫,呻吟等疾。楊駙馬患風氣衝心,飲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五丸,至二十日。瀉出肉塊如蝦蟆五六枚,白膿二升,愈。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五十日,瀉出青蛇五七條,四寸許,惡膿三升,愈。王氏患大風病,眉發墮落,掌內生瘡,服之半月,瀉出癩蟲二升,如馬尾,長寸許,後愈。

李靈患肥氣病,日服五丸,經一年,瀉出肉鱉二枚,愈。黃門卒中風,病發時服藥,泄出惡膿四升,赤黃水一升,一肉蟲如亂髮,愈。李知府妻梅氏,帶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痿著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十五丸,取下膿血五升,黃水一升,肉塊如雞子狀。治愈一切萬病如神,惟有孕者不宜服。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菜子湯可以治療胎死腹中。此外,它也能治療小兒驚癇、大小顛狂、各種風疾,以及無孕婦人的頑麻、四肢腫脹、呻吟等病症。楊駙馬患風氣衝心,飲食吐逆,身體消瘦,服用菜子湯二十天後,排出肉塊和膿血,病癒。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盲耳聾,服用菜子湯五十天後,排出青蛇和膿血,病癒。王氏患大風病,眉毛頭髮脫落,手掌生瘡,服用菜子湯半月後,排出癩蟲,病癒。

李靈患肥胖病,服用菜子湯一年後,排出肉鱉,病癒。黃門卒中風,服用菜子湯後,排出膿血和肉蟲,病癒。李知府的妻子梅氏患帶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瘦如柴,臥床不起,服用菜子湯後,排出膿血和肉塊,病癒。菜子湯幾乎能治百病,唯獨孕婦不可服用。

〔《局》〕,溫白丸,治心腹癖塊,久症積聚,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上來搶心,傍攻兩脅,十種水氣,八種痞塞,翻胃吐逆,飲食噎塞,五種淋疾,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或連年瘧疾不瘥,及療一切諸風,身體頑麻,不知痛癢,或半身不遂,或眉發墮落,及療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及顛癇,及婦人諸疾,斷續不生,帶下淋瀝,五邪失心,憂愁思慮,飲食減少,月水不調,及腹中一切諸疾,連年羸瘦困斃,或歌或笑,如鬼所使,但服此藥,無不除愈。即前萬病紫菀方減羌活、獨活、防風。

白話文:

《局》方,[溫白丸]

此方主治心腹積塊,久病積聚,塊狀如杯碗大小;黃疸宿食,早晨起來嘔吐;胸悶氣促,時常腹脹,心下堅硬結塊,上衝心口,兩側肋骨疼痛;十種水氣,八種痞塞;反胃吐逆,飲食哽咽;五種淋病,九種心痛;多年食物不消化,或連年瘧疾不癒;以及治療一切風邪所致的病症,如身體麻木,無知覺;半身不遂;眉毛頭髮脫落;治療七十二種風病,三十六種鬼魅附體、驚癇症狀;婦女諸疾,如經期不順,白帶過多,五邪失心,憂愁思慮,食慾不振,月經失調,以及腹中一切疾病,多年虛弱瘦弱,瀕臨死亡,或喜怒無常,如受鬼魅控制等等。

此方只需將前萬病紫菀方去除羌活、獨活、防風即可。

萬病丸,療八種痞病,五種癇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屍,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種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痹,並風入頭,眼翳膜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臥,飲食不作肌膚,五臟滯氣,積聚不消,壅閉不通,心腹脹滿,及胸背膨脹,氣結四肢,流入胸腹。又治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種下痢,疳蟲、蛔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久積痰飲,令人多眠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漏疾,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腿痠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久立,婦人因產冷入子臟,臟中不淨,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疼痛為惡,或因此斷產。並小兒赤白下痢,及狐臭、耳聾、鼻塞等病。服此藥以三丸為一劑,不過三劑,其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

白話文:

萬病丸

此丸藥能治癒八種痞病、五種癇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屍、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種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痹症,以及風入頭部、眼翳模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無法平躺、飲食不消化、肌膚無力、五臟氣滯、積聚不消、壅塞不通、心腹脹滿、胸背膨脹、氣結四肢、氣流入胸腹等症狀。

此外,也能治療心膈氣滿,每隔一段時間發作,持續十年甚至二十年不癒的病症,以及五種下痢、疳蟲、蛔蟲、寸白等各種寄生蟲引起的病症,上下冷熱交替、久積痰飲、嗜睡、消瘦無力、病入骨髓、漏疾、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腿痠痛、四肢沉重、無法久行久立等症狀。

對於婦女因產後受寒而導致子宮內不潔、阻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流出不盡、時時疼痛等症狀,以及小兒赤白下痢、狐臭、耳聾、鼻塞等病症,也有療效。

服用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最多服用三劑,即可痊癒。其功效無窮盡,故稱之為「萬病丸」。

牛黃(研細),黃芩(去蘆),芫花(醋炒赤),禹餘糧(醋淬,研飛),雄黃(研飛),芎藭,人參(去蘆),紫菀(去蘆頭,醋炒),蒲黃(微炒),麝香(研),當歸(去蘆),桔梗(去蘆),大戟(銼,炒),乾薑(炮),防風(去蘆),黃連(去須),硃砂(研飛),犀角(鎊),前胡(去蘆),巴豆(去皮心膜,炒),細辛(去苗),葶藶(炒),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桑白皮(炒),芍藥,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甘遂(各一兩),蜈蚣(一十二節,去頭足,炙),芫青(二十八枚,入大米同炒黃色,去頭足),石蜥蜴(去頭尾足,炙,四寸)

白話文:

將下列中藥材,依指示處理後,備用:

  • 牛黃:研磨成細粉。
  • 黃芩:去除蘆頭。
  • 芫花:用醋炒至赤褐色。
  • 禹餘糧:用醋浸泡後,研磨成細粉。
  • 雄黃:研磨成細粉。
  • 芎藭:不需特別處理。
  • 人參:去除蘆頭。
  • 紫菀:去除蘆頭,用醋炒。
  • 蒲黃:微炒。
  • 麝香:研磨成細粉。
  • 當歸:去除蘆頭。
  • 桔梗:去除蘆頭。
  • 大戟:切成薄片,用油炒。
  • 乾薑:炮製。
  • 防風:去除蘆頭。
  • 黃連:去除鬚根。
  • 硃砂:研磨成細粉。
  • 犀角:用刀刮成薄片。
  • 前胡:去除蘆頭。
  • 巴豆:去除皮、心、膜,用油炒。
  • 細辛:去除苗。
  • 葶藶:用油炒。
  • 肉桂:去除粗皮。
  • 茯苓:去除皮。
  • 桑白皮:用油炒。
  • 芍藥:不需特別處理。
  • 川椒:去除眼睛和閉口的部分,微炒至出汗。
  • 甘遂:各取一兩。
  • 蜈蚣:取十二節,去除頭足,炙烤。
  • 芫青:取二十八枚,與大米一起炒至黃色,去除頭足。
  • 石蜥蜴:去除頭尾足,炙烤,取四寸長者。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煉蜜為丸,如豆大。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大,亦以吐利為度。近病及卒病多服,積病久疾即少服常服,微溏利為度。卒病欲死,服三丸,取吐利即瘥。卒中惡口噤,服二丸,漿水下利即瘥。五疰鬼刺客忤,服二丸。男女邪病歌哭,腹大妊娠者,服二丸。

日三夜一,間食服之。蠱毒吐血腹如刺,服二丸,不瘥更服。瘧病未發前服一丸,未瘥更服。諸有痰飲者,服三丸。冷癖,日三服,每服三丸,皆間食,常令微溏利。宿食不消,服二丸取利。癥瘕積聚,服二丸,日三服。拘急心腹脹滿心痛,服三丸。上氣嘔逆,胸膈滿不得臥,服二丸,不瘥更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與蜂蜜混合製成豆粒大小的藥丸。一歲以下的小孩生病,讓乳母服用兩顆藥丸,以吐瀉為度。最近發病或突然發病的,服用較多;久病的,則服用較少,並長期服用,保持輕微腹瀉即可。突然發病快要死亡的,服用三顆藥丸,吐瀉後即可痊癒。突然中風口不能說話,服用兩顆藥丸,用漿水灌服,腹瀉後即可痊癒。五邪鬼魅、刺客、忤逆,服用兩顆藥丸。男女邪病、哭鬧、腹大、懷孕,服用兩顆藥丸。

每天三次,晚上一次,飯後服用。蠱毒、吐血、腹痛如針刺,服用兩顆藥丸,若未痊癒則再服用。瘧疾未發作前服用一顆藥丸,若未痊癒則再服用。凡是有痰飲的,服用三顆藥丸。冷癖,每天三次,每次三顆藥丸,飯後服用,保持輕微腹瀉。宿食不消,服用兩顆藥丸,以瀉出為度。癥瘕積聚,服用兩顆藥丸,每天三次。拘急心腹脹滿心痛,服用三顆藥丸。上氣嘔逆,胸膈滿悶不能躺下,服用兩顆藥丸,若未痊癒則再服用。

大痢,服二丸,日二服。疳䘌,服二丸或一丸,如杏仁大,和醋二合,灌下部中。水病,服三丸,日再服,間食服之,瘥止。人弱即隔日服。頭痛惡寒,服二丸,覆取汗。傷寒天行,服二丸,日三服,間食服之。小便不通,服一丸,不瘥,明日更服。大便不通,服三丸。又,內一丸下部中,即通。

耳聾停急,以綿裹如棗核塞之。鼻衄,服一丸。癰腫疔腫破腫,內一丸如麻子大,日一敷之,赤根自出。犯疔腫血出,以豬脂和塗,有孔則內孔中瘥。癩瘡以醋泔洗訖,取藥和豬脂敷之。漏瘡有孔,以一丸內孔中,和豬脂敷上。痔瘡,塗綿筋上,內孔中,即瘥。瘰癧,以醋和塗上,瘥。

白話文:

腹瀉,每次服用兩丸,一天兩次。疳積,每次服用兩丸或一丸,大小如杏仁,用兩合醋送服。水腫,每次服用三丸,一天兩次,飯後服用,病癒後停藥。體弱者可隔日服用。頭痛發寒,每次服用兩丸,蓋被取汗。傷寒流行,每次服用兩丸,一天三次,飯後服用。小便不通,服用一丸,若無效,明日再服。大便不通,服用三丸。另外,可以將一丸藥塞入肛門,即可通便。

耳聾突然發作,用棉花包裹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鼻出血,服用一丸。癰腫疔腫潰破,將一丸藥碾碎成芝麻大小,一天敷一次,即可使膿根自行排出。若疔腫出血,用豬油塗抹患處,如果有孔洞,就將藥丸塞入孔洞中即可痊癒。癩瘡用醋水洗淨後,取藥與豬油混合敷於患處。漏瘡有孔,將一丸藥塞入孔洞中,再用豬油敷於患處。痔瘡,將藥丸塗抹在棉線上面,塞入肛門即可痊癒。瘰癧,用醋混合藥物塗抹患處即可痊癒。

癬瘡,以布揩令汗出,以醋和塗上,日一易,瘥。胸背腰脅腫,以醋和敷腫上,日一易,又服二丸。諸冷瘡積年不瘥者,以醋和塗之。惡刺,以一丸內瘡孔中,即瘥。蝮蛇螫,以少許內螫處,若毒入腹,心煩欲絕者,服三丸。蜂螫,以少許敷之,瘥。婦人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

小兒驚癇,服一丸如米許,以塗乳,令小兒嗍之。看小兒大小加減。兒客忤,服一丸如米大,和乳塗乳頭,令嗍之,以意量之。蠍螫,以少許敷之,瘥。小兒乳不消,心腹脹滿,服一丸如米許,塗乳頭,令嗍之,即瘥。

〔羅〕,乾柿丸,取虛實積下膈,甚妙。

白話文:

患有癬瘡者,可以用布擦拭患處使其出汗,再用醋調和塗抹,每日換藥一次,即可痊癒。胸背腰脅腫脹者,可用醋調和敷在腫脹處,每日換藥一次,同時服用兩丸藥。各種多年不癒的冷瘡,可用醋調和塗抹。患有惡刺者,將一丸藥放入瘡孔中即可痊癒。被蝮蛇咬傷者,將少許藥物放入傷口處,若毒素入腹,心煩欲絕者,服用三丸藥。被蜂螫傷者,將少許藥物敷在傷口上即可痊癒。婦女患有各種疾病,如胞衣不下,服用兩丸藥即可。

小兒驚癇,服用一丸藥,如米粒大小,塗抹在乳汁上,讓小兒吮吸,根據小兒的大小調整用藥量。小兒客忤,服用一丸藥,如米粒大小,和乳汁一起塗抹在乳頭上,讓小兒吮吸,根據情況調整用藥量。被蠍螫傷者,將少許藥物敷在傷口上即可痊癒。小兒乳汁不消化,心腹脹滿,服用一丸藥,如米粒大小,塗抹在乳頭上,讓小兒吮吸,即可痊癒。

此藥丸,名為乾柿丸,取虛實積下膈,效果甚佳。

硃砂(研,為衣),沒藥(研),豬牙皂角(去皮弦子,為細末),乾薑(炮,為末),乾漆(炒煙盡,為末),京三稜(炮,為末),輕粉(一錢),青礞石(煅為末,各一錢),水銀(一錢,鉛一錢結炒乾),巴豆(三十粒,去皮膜,醋煮十沸)

上件各研勻,軟飯和為丸,如綠豆大,煎柿蒂湯冷下三五丸,加減用。婦人有胎不可服。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久癖為沉。(全文見診病傳變。)

〔《千》〕,消石丸,治癥瘕。

白話文:

將硃砂磨成粉末,作為藥丸的外衣;沒藥研磨成粉;豬牙皂角去除皮弦,磨成細末;乾薑炮製成末;乾漆炒至煙盡,磨成粉末;京三稜炮製成末;輕粉、青礞石煅燒成粉,各取一錢;水銀一錢與鉛一錢一起炒至乾燥;巴豆三十粒,去除皮膜,用醋煮沸十次。

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均勻,用軟飯和成藥丸,大小如綠豆。用柿蒂湯煎煮,冷卻後每次服用三至五丸,可根據情況加減用量。婦女懷孕者不可服用。

小腸的熱氣移至大腸,會導致久治不愈的腹痛和便秘。詳細內容請參考診病傳變篇。

此方出自《千金方》,名為消石丸,用於治療癥瘕。

硝石(六錢),大黃(八錢),人參,甘草(各三錢)

上各為末,先將硝黃末以三年苦酒先煎,候將干,卻用參甘二末和勻為丸,每三十丸。米湯下,四日一服,候下如雞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效。下後忌風冷。

〔羅〕,醋煮三稜丸,治一切積聚,不拘遠年近日,治之神效。

京三稜(四兩,醋煮透,竹篦切,曬乾),川芎(二兩,醋煮),大黃(半兩,醋煮,濕紙裹煨過)

上三味,同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病甚者一月效,小者半月效。

〔羅〕,神功助化散,專治男子婦人腹中痞塊,不拘氣血食積所成,此方之妙,不可盡述。

白話文:

將硝石六錢、大黃八錢、人參三錢、甘草三錢研磨成粉末。先用三年陳釀的苦酒煎煮硝石和大黃粉末,待酒汁蒸發乾涸後,再將人參和甘草粉末混合均勻,製成丸藥,每劑三十丸。以米湯送服,每四天服用一次,直到排泄物呈雞肝狀或米泔水樣的赤黑色,方可停止。服藥後需注意避風寒。

醋煮三稜丸則用於治療各種積聚,無論是久病或新病,都具有神奇的療效。

將京三稜四兩以醋煮至軟透,用竹片切片曬乾,川芎二兩亦以醋煮,大黃半兩以醋煮後用濕紙包好煨過。將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劑三十丸,溫水送服,不限時間,病情嚴重者服用一月見效,病情輕微者服用半月見效。

神功助化散專門治療男子和婦女腹中痞塊,無論是由於氣血失調、飲食積滯引起的,此方藥效奇特,無法一一贅述。

地萹蓄(五錢),瞿麥穗(五分),大麥櫱(五錢),神麯(二錢半),沉香(一錢半),木香(一錢半),甘草(五分),大黃(二兩)

上為細末淨,依分兩和勻,男以甘草、淡竹葉二味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酒多於湯。婦人用紅花、燈心、當歸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酒多於湯,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藥須用黃昏服,大小便見惡物為度。神妙非常,誓不輕傳匪人。

聖散子,治遠年積塊,及婦人乾血氣。

白話文:

聖散子

配方:

  • 萹蓄(五錢)
  • 瞿麥穗(五分)
  • 大麥櫱(五錢)
  • 神麯(二錢半)
  • 沉香(一錢半)
  • 木香(一錢半)
  • 甘草(五分)
  • 大黃(二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再依照比例混合均勻。

服用方法:

  • **男性:**以甘草和淡竹葉等量煎煮成湯,加入無灰酒調和服用,酒量應多於湯。
  • **女性:**以紅花、燈心、當歸等量煎煮成湯,加入無灰酒調和服用,酒量應多於湯。

注意事項:

  • 服藥期間忌食油膩、易動氣的食物,並禁止房事一個月。
  • 藥物應在傍晚時分服用。
  • 服藥後以大小便排出惡物為度。

功效:

聖散子主治久年積塊和婦女乾血氣。

備註:

此方藥效神妙,切勿輕易傳授給非相關人士。

硇砂(六兩),大黃(八兩),麥櫱(六兩),乾漆(燒過),萹蓄,茴香(炒),檳榔(各一兩),如婦人乾血氣,加穿山甲(二兩,炮)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仰臥。此藥只在心頭,至天明,大便如魚腸,小便赤為驗。取出,並無毒,有神效。小兒用一錢,十五以上五錢,空心服之,更效。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全文見諸痛。)

〔海〕,紅丸子,治大人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滿脹,四肢無力,酒積不食,乾嘔不止,脾連心胸及兩乳痛,婦人脾血積氣,諸般血症氣塊,及小兒食積,骨瘦面黃,肚脹氣急,不嗜飲食,漸成脾虛,不拘老少,並宜服之。

白話文:

硇砂六兩、大黃八兩、麥櫱六兩、乾漆(燒過)、萹蓄、茴香(炒)、檳榔各一兩,如果患者是婦人乾血氣,還需加入穿山甲二兩(炮製)。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溫酒送服,仰臥休息。藥物只在心頭作用,至天明,大便如魚腸,小便赤色為有效。服完藥後,藥效已盡,無毒副作用,神效顯著。小兒每次服用一錢,十五歲以上者服用五錢,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寒氣入侵小腸膜原之間,阻滯血液流通,血液無法灌注到主要經絡,血氣停滯不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積聚。

此方治療成人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脹、四肢無力、酒積不食、乾嘔不止、脾連心胸及兩乳疼痛,婦人脾血積氣、各種血症氣塊,以及小兒食積、骨瘦面黃、肚脹氣急、不嗜飲食、漸成脾虛等症狀,不論老少皆宜。

京三稜(五斤,水浸軟,分切作小片子),蓬朮(五斤),陳皮(五斤,揀淨),青皮(五斤),胡椒(三斤),乾薑(二斤,炮)

上研六味,同為細末,醋糊為丸,桐子大,礬紅為衣。每三十丸,食後薑湯吞下。

〔羅〕,雞爪三稜丸,治五臟痃癖氣塊。

雞爪三稜,石三稜,京三稜,木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半兩),硇砂(三錢),檳榔,肉豆蔻(各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為丸,桐子大,生薑湯送下。

硇砂煎丸,消積磨塊,一切凝滯。

黑附子(二枚,各重五錢以上者,炮裂去皮臍,剜作甕子),木香(三錢),蓽茇(一兩),硇砂(三錢,用水一盞續續化開,納在甕內,火上熬干),破故紙(一兩,隔紙微炒)

白話文:

將京三稜、蓬朮、陳皮、青皮、胡椒、乾薑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外裹紅礬。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此藥方名為雞爪三稜丸,用於治療五臟積滯、氣塊等病症。

另一種配方也叫雞爪三稜丸,由雞爪三稜、石三稜、京三稜、木香、青皮、陳皮、硇砂、檳榔、肉豆蔻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和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用生薑湯送服。此藥方具有消積磨塊,治療一切凝滯的作用。

另外,還有一種藥方,以炮製後的附子、木香、蓽茇、硇砂、破故紙等藥材為原料,製成丸藥,用於治療積滯等病症。

上將飛過硇砂末,封在附子甕內,卻用剜出附子末蓋口,用和成白麵裹,約半指厚,慢火灰內燒勻黃色,去面,用木香等為細末,卻用元裹附子熟黃面為末,醋調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生薑湯送,此藥累有奇功。

〔《本》〕,治症丸,治丈夫女人小兒年深日近,沉積瘕塊,面色青黃,時上搶心,吐水吞酸,舌生白沫,婦人積年月經不調,漸成血氣或血蠱塊,中焦之間覆如杯碗,連年累月漸成瘦瘠,寒熱往來,一切脾胃受寒,久不瘥愈之疾,並皆治之。

巴豆(五兩,去油膜),蓬朮(三兩,醋炙透),京三稜(三兩,醋煮透),丁香皮(二兩),木香(一兩半),丁香(一兩半),厚朴(三兩,制),石菖蒲(二兩),良薑(一兩半),虻蟲(一兩半,炒),川牛膝(一兩),香附子(四兩,炒),石蓮子(肉,二兩),薏苡仁(一兩),使君子(三兩,去殼)

白話文:

將飛過硇砂的粉末,封在附子甕裡,再用挖出來的附子粉末蓋住開口,用和好的白麵包裹,約半根手指厚,用小火在灰燼中烤至金黃色,去除麵糊,與木香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元裹附子熟黃麵末,用醋調製成糊狀,捏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至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此藥具有許多奇效。

這方藥用於治療男女老少因長期積累形成的瘕塊,症狀包括面色青黃、偶爾心慌、嘔吐清水、吞酸、舌苔發白、婦女月經失調多年,逐漸形成血氣或血蠱塊,腹部中間鼓起如杯碗狀,日久體虛消瘦,寒熱交替,以及脾胃受寒,久治不癒等各種疾病。

藥方包括:巴豆(五兩,去除油膜)、蓬朮(三兩,醋炙透)、京三稜(三兩,醋煮透)、丁香皮(二兩)、木香(一兩半)、丁香(一兩半)、厚朴(三兩,制)、石菖蒲(二兩)、良薑(一兩半)、虻蟲(一兩半,炒)、川牛膝(一兩)、香附子(四兩,炒)、石蓮子肉(二兩)、薏苡仁(一兩)、使君子(三兩,去殼)。

上為細末,稀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積年癥瘕成塊者,第一服用熟水下二十丸,自後每日三丸五丸,更量虛實加減與之,五日云盡積塊。若近脾胃有積者,每服五丸,米飲吞下,一服取效。婦人血氣成塊及血瘕,每服二十丸,用蘇木酒、童子小便各一半,煎五七沸令溫,空心吞下。自後每日用溫酒下三丸,其血塊逐旋消,從大小便去儘自知。

小兒蛔蟲腹痛不能忍,日夜叫喚,百藥不救者,陳皮湯下七丸,立效。諸蟲皆宜下,常服,或白湯或薑湯下三五丸,中酒及酒積,大便鮮臭者,白湯與酒各半吞十丸,立效如神。一切咽塞,心下硬痛,皆用棗湯下五丸,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稀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對於多年積累的癥瘕成塊者,第一次服用二十丸,用熟水送服,之後每天服用三到五丸,根據體質狀況增減藥量,五天後積塊就會消失。如果病症是近期脾胃積食,每次服用五丸,用米湯送服,一服就能見效。對於婦女血氣凝結形成的塊狀物,以及血瘕,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蘇木酒和童子尿各一半,煎煮五七沸至溫熱,空腹吞服。之後每天用溫酒送服三丸,血塊會逐漸消散,從大小便排出,自己就能感覺到。

小兒蛔蟲引起的腹痛難忍,日夜哭鬧,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用陳皮湯送服七丸,就能立即見效。各種蟲症都適用,可以經常服用,用白湯或薑湯送服三到五丸。對於酒積和酒醉,大便臭穢的人,用白湯和酒各半,送服十丸,效果如同神效。一切咽喉阻塞,心窩疼痛,都可以用棗湯送服五丸,不分時辰服用。

〔羅〕,玄胡索丸,治吐利腹脹,心腹痛,癥瘕氣結,蟲煩不安,順三焦,和脾胃。

玄胡索,當歸,青皮(去白),雄黃(飛),廣朮(炮),木香,檳榔,京三稜(炮。各四兩)

上為細末,入雄黃末水糊為丸,桐子大,生薑湯下。

荊蓬煎丸,破痰癖,消癥塊冷熱積聚,胸膈疰悶,通利三焦,升降陰陽,順氣消食。

京三稜(二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枳殼(炒,一兩),廣朮(二兩,醋浸,冬三日,夏一日。以上二味,同以去皮巴豆二十個,銀器內炒令黃色,不用巴豆),木香(去根),青皮(去白),茴香(微炒),檳榔(各一兩),

白話文:

玄胡索丸主治嘔吐、腹瀉、腹脹、心腹疼痛、癥瘕氣結、蟲積煩躁不安,能通調三焦、和胃健脾。

藥方:玄胡索、當歸、青皮(去白)、雄黃(飛)、廣朮(炮)、木香、檳榔、京三稜(炮)。以上各藥材取四兩,研成細末,加入雄黃末用水糊成丸,大小如桐子,用生薑湯送服。

荊蓬煎丸主治痰癖、消癥塊、寒熱積聚、胸膈脹悶、通利三焦、升降陰陽、順氣消食。

藥方:京三稜(二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枳殼(炒,一兩)、廣朮(二兩,醋浸,冬三日,夏一日)。以上三味藥材,同以去皮巴豆二十個,在銀器中炒至黃色,不用巴豆。另取木香(去根)、青皮(去白)、茴香(微炒)、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丹〕潤下丸,治積塊。(方見咳嗽。)

〔世〕,二賢散,消積塊,進食。

橘紅(一斤,淨),甘草(四兩),鹽(半兩)

上用水二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乾則添水,曬乾為末,淡薑湯調下。有塊者,加薑黃半兩,同前藥煮。氣滯,加香附二兩,同前藥煮。氣虛者,加沉香半兩另入。噤口痢,加蓮肉二兩去心,另入。

上自久積緩除條至此一十六方,皆純是磨積之劑,必用補氣血藥相兼服之,純用之致死,乃醫殺之也,謹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清水調成豌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這方子叫做潤下丸,專治積塊,詳細方法請參閱咳嗽篇。另一個方子叫做二賢散,也能消積塊,服用後可以促進食慾。

橘紅一斤、甘草四兩、鹽半兩,用水二十四碗,從早上煮到晚上,煮爛為止,水分蒸發了就添水,曬乾磨成粉末,用淡薑湯調服。如果有積塊,可以加薑黃半兩,和藥材一起煮。如果氣滯,可以加香附二兩,和藥材一起煮。如果氣虛,可以加沉香半兩,單獨煎服。如果是噤口痢,可以加去心的蓮肉二兩,單獨煎服。

以上從久積緩除條到這裡一共十六個方子,都是專門治療積滯的藥方,一定要搭配補氣血的藥物一起服用,如果單獨服用,可能會造成死亡,請務必謹慎。

驚風成塊者。妙應丸加穿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玄胡索、蓬朮各四錢,每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為度。(妙應丸即控涎丹,方見痰門。)

〔丹〕茶癖,喜吃茶及吃干茶者。

石膏,黃芩,升麻,為末,砂糖調服。

〔世〕酒積方,累效。

烏梅(肉,一兩),半夏曲(七錢),青木香(四錢),枳實(半兩),砂仁(半兩),杏仁(三錢),巴霜(一錢),黃連(酒浸一宿,一兩)

白話文:

對於驚厥症狀如塊狀發作的情況,可以使用妙應丸,並加入三錢的穿山甲和炒鱉甲(需先燒燬),四錢的玄胡索和蓬朮。每次服用的劑量從五十丸開始,可以根據病情的好轉逐漸調整到七十丸,以達到通暢的效果。其中,妙應丸等同於控涎丹,詳細內容可參見痰症部分。

對於喜歡飲茶,特別是愛吃乾茶的人來說,可以使用以下配方進行治療:

  • 石膏
  • 黃芩
  • 升麻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砂糖調和服用。

以下是針對長期積聚的酒症的一個有效方程式:

  • 一兩烏梅(去核後的果肉)
  • 七錢的半夏曲
  • 四錢的青木香
  • 半兩的枳實
  • 半兩的砂仁
  • 三錢的杏仁
  • 一錢的巴霜(需先浸泡在酒中一夜)
  • 一兩的黃連(需先浸泡在酒中一夜)

請注意,這些方程式是基於傳統中醫理論設計的,但具體使用時仍需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醫療人員,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八丸,白湯送下。

褚澄傳云:澄善醫,為吳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曰:汝有重病。答曰:舊有冷病,至今年久,眾醫不瘥。澄為診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所致。令取蒜一升煮食,吐一物如升,涎裹之,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盡,更服余藥。又吐得如曏者有十三頭,而病都瘥。

〔《衍》〕有人病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此殺毒蟲之驗也。

白話文:

將藥材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八丸,用白開水送服。

褚澄善於醫術,擔任吳郡太守時,百姓李道念因公事到郡。褚澄見李道念後說:你患有重病。李道念回答:我以前患有寒症,已經多年了,很多醫生都治不好。褚澄診斷說:你的病既非寒症也非熱症,應該是吃白煮雞蛋過多造成的。他讓李道念取一升大蒜煮食,吐出一個像升一樣大的東西,裹著唾液,打開看是一個雞雛,羽毛、翅膀、爪子、腳趾都齊全,能行走。褚澄說:這還沒有結束,再服用我的藥。李道念又吐出十三個像之前一樣的雞雛,病就完全好了。

有人患心腹悶脹煩躁的病,已經持續兩年。醫生診斷說:腹中有蠱,誤食造成的。醫生給他服用雄黃一劑,過了一會兒,他吐出一條像拇指一樣大的蛇,沒有眼睛,燒掉後有頭髮的味道,病就治好了。這是殺滅毒蟲的證明。

上二方,吐蟲積之法也。

〔丹〕治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運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同炒,止用黃連),山梔(半兩炒),川芎,神麯,桃仁(去皮),三稜,蓬朮(各半兩,並醋煮),香附(童便浸),山楂(各一兩),蘿蔔子(炒,一兩半)

上面糊丸。又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半炒。

治脅痛有塊,龍薈丸(二錢半起料,方見治寒熱)加薑黃、桃仁各半兩。

上蜜丸服。

〔世〕,小阿魏丸,治脅下積塊。

白話文:

前兩個方子是治療蟲積的。

丹方用來治療食物積聚、死血、痰積形成的塊狀物,位於兩肋,活動時腹部會發出鳴叫聲,頭昏目眩,身體發熱,時而發作時而停止。

藥方包括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一起炒,只用黃連)、山梔(半兩炒)、川芎、神麴、桃仁(去皮)、三稜、蓬朮(各半兩,用醋煮)、香附(童便浸)、山楂(各一兩)、蘿蔔子(炒,一兩半)。

將藥材製成糊狀丸劑服用。另外一個方子包含青皮半兩、白芥子(炒)一兩半。

治療肋骨疼痛伴有塊狀物,可以使用龍薈丸(二錢半起料,方子見治寒熱)加入薑黃、桃仁各半兩。

製成蜜丸服用。

世方中的小阿魏丸用來治療脅下積塊。

三稜(醋炙,一兩),蓬朮(醋製,一兩),青皮(醋製,二兩),胡椒(三錢),木香(一兩),麝香(二分),阿魏(二錢半)

上為末,醋煮陳倉米粉為丸,桐子大。

〔子和〕果園劉子平妻,腹中有塊如瓢,十八年矣,經水斷絕,諸法無措。戴人令一月之內,湧四次,下六次,取去痰約一二桶,其中不化之物,有如葵葉煮爛魚腸之狀,湧時以木如意攪之,覺病積如括,漸漸而平。及積既盡,塊痕反窪如臼,略無少損。至是而面有童色,經水復行,若當年少,可以有子。

〔丹〕治塊在何部分: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白話文:

將三稜、蓬朮、青皮、胡椒、木香、麝香、阿魏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煮熟的陳倉米粉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婦人劉氏腹中長了個像瓢一樣大的腫塊,已經十八年了,月經也停止了,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服用此藥丸後,一個月內嘔吐了四次,拉了六次,吐出和排泄了約一兩桶的痰,其中還有像煮爛魚腸的葵葉一樣的未消化的東西。嘔吐時用木如意攪動,感覺到病積像被拉出來一樣,逐漸消失。腫塊消失後,留下一個像臼一樣的凹陷,幾乎沒有損傷。現在她面色紅潤,月經也恢復正常,就像年輕時一樣,可以生孩子。

此藥方可以治療不同位置的腫塊:位於中間的屬於痰飲,位於右邊的屬於食積,位於左邊的屬於血積。

潤下丸,治痰積。(方見咳。)

阿魏丸,去諸積。

山楂,南星(皂角水,浸),半夏(同南星浸),麥芽,神麯,黃連(各一兩),連翹,阿魏(醋浸),栝蔞,貝母(各半兩),風化硝,石鹼,胡黃連,白芥子(各二錢半),蘿蔔子(一兩,蒸)

上為末,薑汁浸,炊餅丸。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羅〕,破積導飲丸,治內有積塊堅硬,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白話文:

潤下丸可以治療痰積,詳細方劑請參考咳症部分。阿魏丸能去除各種積聚。

藥方如下:山楂、南星(用皂角水浸泡)、半夏(與南星一起浸泡)、麥芽、神麯、黃連(各一兩)、連翹、阿魏(醋浸)、栝蔞、貝母(各半兩)、風化硝、石鹼、胡黃連、白芥子(各二錢半)、蘿蔔子(一兩,蒸熟)。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做成炊餅丸。另外,可以加香附、蛤粉治療咳嗽。

羅氏破積導飲丸用於治療內有積塊堅硬,飲食不消化,心下痞悶的症狀。

木香,檳榔,陳皮(去白),青皮(去白),枳殼(麩炒),枳實(麩炒),廣朮(炮),京三稜(炮),半夏(湯洗七次),神麯(炒),麥櫱(炒),茯苓,乾薑,澤瀉,甘草(炙。各五錢),牽牛頭末(六錢),巴豆(三十枚,去皮心膜)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令勻,生薑汁打曲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薑湯送下,食前。

〔無〕,小三稜煎,治食症酒痞,血癥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食,積滯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酢吞酸。

京三稜,蓬朮(各四兩),蕪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口,以炭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十五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木香、檳榔、陳皮(去除白色部分)、青皮(去除白色部分)、枳殼(用麩炒)、枳實(用麩炒)、廣朮(炮製)、京三稜(炮製)、半夏(用湯洗七次)、神麯(炒)、麥櫱(炒)、茯苓、乾薑、澤瀉、甘草(炙烤,各五錢),牽牛頭末(六錢),巴豆(三十枚,去除皮心膜)。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巴豆霜混合均勻,用生薑汁調成麵糊,搓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溫薑湯送服,飯前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食積酒痞、血癥氣塊、時常發作刺痛、完全不思飲食、積滯不消、心腹堅硬脹滿、痰逆嘔吐、噯氣反酸等症狀。

京三稜、蓬朮(各四兩)、芫花(一兩,去除梗葉)

將以上藥材放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泡至滿,封好甕口,用炭火煨烤至乾,取出京三稜、蓬朮,再將芫花用餘下的醋炒至微焦,焙乾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生薑湯送服。

〔羅〕,神效五食湯丸,取虛實積氣食,蠱脹,積塊,水氣,年深痞瘕,並皆治之。

大戟(刮去皮),甘遂(生。各半兩),豬牙皂角(生,去皮子),胡椒(生),芫花(醋浸一宿,取出炒。各二兩),巴豆(去皮膜心,醋煮二十沸,研,半兩)

上件除巴豆杵羅為末,入巴豆再研勻,水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氣實者十丸。夜臥水一盞,入白米、白麵、黑豆、生菜、豬肉各少許,煎至半盞,去渣,候湯溫下藥,取下。病忌油膩黏滑物。婦人有胎者不可服。

白話文:

「羅」這個藥方叫做神效五食湯丸,主要用於治療虛實積氣、食積、蠱脹、積塊、水氣、長期積聚的痞塊等病症。

藥方組成:大戟(去皮)、甘遂(生)、豬牙皂角(生,去皮子)、胡椒(生)、芫花(醋浸泡一夜,取出炒)、巴豆(去皮膜心,醋煮沸二十次,研磨)。

除巴豆之外,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再加入巴豆粉充分研磨,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氣實者服用十丸。晚上睡前用一杯水,加入少量白米、白麵、黑豆、生菜、豬肉,煎煮至半杯,去渣,待湯溫後服用藥丸。

服藥期間忌食油膩黏滑的食物,孕婦禁止服用。

〔《必效》〕療癖。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並仁者,與乾麵相拌,搗為餅,如面乾和淡水,如常溲麵法作餅,大小一如病人掌,為二餅,微炙黃。至熟,空腹食一枚,當大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若至午後利不止,即以醋飲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無不效。

〔丹〕保和丸,治食積酒積。(方見傷食。)

阿魏丸,治肉積及飽食停滯,胃壯者宜此,脾虛者勿服。

山楂,蘿蔔子,神麯,麥芽,陳皮,青皮,香附(各二兩),阿魏(一兩,醋煮軟,另研)

白話文:

《必效》療癖

治療方法:

取車下李仁(李子核)以微火煮,去皮及核仁,與乾麵粉混合,搗成餅狀。如麵粉過乾,則加入適量淡水,以常法製餅。餅的大小如病人手掌,做成兩個。將餅微炙至黃色,熟透後空腹食用一個,應能通便。若未通便,則再食用一個。或可飲熱粥湯,以通便為度。若至下午仍不停瀉,則以醋飲止瀉。

通便後身體虛弱,病症未全消者,可依個人體力,隔一兩日再服一劑,直到病癒為止。

小兒用藥:

小兒用藥亦需依其體質斟酌劑量。不可食用酪乳及牛馬肉等食物,此法無不有效。

丹方

保和丸

主治:食積酒積。(方劑詳見傷食篇)

阿魏丸

主治:肉積及飽食停滯。胃氣強壯者適合服用,脾胃虛弱者忌服。

藥方:

山楂、蘿蔔子、神麴、麥芽、陳皮、青皮、香附(各二兩)、阿魏(一兩,醋煮軟,另研磨)

上炊餅丸。

又方,龍薈丸加白鴿糞大,能消食積,或入保和丸。

〔羅〕,流氣丸,治五積六聚,癥瘕癖塊,留飲。

木香,川茴香(炒),青皮,廣朮(炮),陳皮(去白),蘿蔔子(炒),補骨脂(炒),蓽澄茄,砂仁,神麯(炒),麥櫱(炒),枳殼(麩炒。各一兩),牽牛(一兩半),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食後每服三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白湯送下。

〔丹〕,治血塊丸,。

白話文:

先將餅丸放在上面蒸熟。

另外一個方法,龍薈丸中加入白鴿糞,能消食積,也可以加入保和丸。

羅氏說,流氣丸可以治療五積六聚、癥瘕癖塊、留飲。

方劑:木香、川茴香(炒)、青皮、廣朮(炮)、陳皮(去白)、蘿蔔子(炒)、補骨脂(炒)、蓽澄茄、砂仁、神麯(炒)、麥櫱(炒)、枳殼(麩炒,各一兩)、牽牛(一兩半)、檳榔(一兩)。

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飯後每次服用三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用白湯送服。

丹溪說,治血塊丸。

海粉(醋煮),三稜(醋煮),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石鹼

上為丸,白朮湯吞下。

〔《本》〕主症積滿腹,諸藥不瘥者。取白馬尿服之愈。

〔世〕治腹中有塊。豬腰子一雙,切薄片,木鱉子肉一兩,與豬腰片相間縛定,外用濕紙包,火內煨熟,取出去紙,擂盆內搗如泥,入黃連末,和為丸,每服二十丸,烏梅甘草湯吞下。第二服二十五丸,三服三十丸,漸加至以痛為度,大便利,其塊自消,有神效。

白話文:

海粉(用醋煮過),三稜(用醋煮過),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石鹼,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製成丸藥,用白朮湯送服。

這種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腹部積聚脹滿,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據說用白馬尿服用可以治癒。

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治療腹部有硬塊的藥方:將豬腰子切成薄片,木鱉子肉切成片,與豬腰片交錯綁在一起,用濕紙包好,放入火中煨熟。取出後去掉紙,在盆中搗碎成泥狀,加入黃連末,混合成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烏梅甘草湯送服。第二服服用二十五丸,第三服服用三十丸,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疼痛減輕為止。服用後會排出大量糞便,腹部的硬塊也會自然消失,療效神奇。

〔《難》〕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五難,治聚法見末條。)

〔仲〕病有積有聚有穀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穀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穀氣。

〔《素》〕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是也。(五臟生成篇)

白話文:

古人將病症分為積與聚,積屬陰氣,聚屬陽氣。積症由陰氣積聚而成,病症固定,痛處不會移動,且有明確的發病部位和發展趨勢。聚症則由陽氣聚集而成,病症不定,痛處游移不定,發病無特定部位。積症源於五臟,聚症則源於六腑。此外,還有一種穀氣,指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脅下疼痛,按壓後可暫時缓解,但會反覆發作。肝痹也屬於積症,由寒濕侵襲心下支胠部位而引起,症狀包括青脈搏動,腰痛、足冷、頭痛等,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似。

〔《難》〕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五十六難)

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全文見治虛實法。)

〔《素》〕山楂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五臟生成篇)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白話文:

肝臟積聚的病症叫做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覆蓋著杯子,有頭有腳。如果長期不治,會導致人咳嗽逆氣,患上瘧疾,連續好幾年都無法痊癒,而且通常在季夏戊己日發病。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肺部的病症傳染給肝臟,肝臟又會傳染給脾臟,而脾臟在季夏時節正值旺盛,不受邪氣侵襲。於是,肝臟想要將病症傳回肺臟,但肺臟不願意接受,因此病症就留在肝臟,形成積聚。所以我們知道肥氣是在季夏戊己日發病的。

肝臟脈象微急,就是肥氣,它位於脅下,形狀像覆蓋著杯子。

山楂成熟時,患者會喘不過氣,而且身體僵硬,診斷時會發現有積氣存在體內,經常影響飲食,這種病症叫做心痹。它是由於外邪入侵,以及思慮過度導致心虛,所以邪氣乘虛而入造成的。

黃帝問道:有些病症會導致少腹脹滿,上下左右都有根,這是什麼病?可以治好嗎?岐伯回答:這種病症叫做伏梁。黃帝又問:伏梁是怎麼引起的?岐伯回答:伏梁是由於腸胃外包裹著大量膿血造成的,無法治療,治療的話,每次按壓都會導致病人死亡。

帝曰:然,何以故?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臍下為從,勿動亟奪。(腹中論王注云:「生」當作「出」。林注云:《太素》俠胃作便胃。)帝曰:人有身體髀骨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同上)

〔《難》〕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五十六難)

白話文:

皇帝问道:为什么呢?岐伯回答:病灶在下,则因阴气下降,必然导致脓血流出。病灶在上,则会压迫胃脘,导致膈间和胃脘内发生痈疽,这是久病,难以治疗。病灶在脐上为逆,在脐下为顺,不可轻易动它,要及时制止病情发展。

皇帝又问:有些人身体、髀骨、股骨、胻骨都肿胀,且绕着肚脐疼痛,这是患了什么病?岐伯回答:此病名为伏梁,是风邪入侵所致。

风邪之气溢出到大肠,附着在肓俞穴,肓俞穴的原点在脐下,所以疼痛会绕着肚脐。不可轻易活动,活动会导致水肿涩滞的病症。

《难经》中记载,心里的积块叫做伏梁,从脐上开始,大小如手臂,向上延伸至心下,久治不愈,会让人心烦意乱,多在秋季庚辛日发病。这是因为肾病传至心,心又传至肺,秋季是肺气旺盛之时,肺气旺盛则不会受邪气侵袭,心想要将病邪传回肾脏,但肾脏不愿接受,因此留下来形成积块,所以伏梁多在秋季庚辛日发病。

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全文見治虛實法。)

〔《素》〕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是也。(五臟生成篇「疝」當作「痞」字。)

〔《難》〕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五十六難)

脾脈微大為痞氣,腹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全文見治虛實法。)

〔《素》〕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五臟生成篇,喘謂脈躁數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緩慢,稱為伏梁,位於心臟下方,上下移動時會吐血。

黃色脈象代表氣虛,脈搏大而虛弱,腹部有積聚的氣體,並且有厥氣,稱為厥疝,女性也同樣適用這種診斷方法。患這種病症的人,四肢容易出汗,並且怕風。

脾臟積聚的氣體稱為痞氣,位於胃脘,大小如盤,久治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皮膚發黃,飲食無法滋養身體。這種病症通常在冬天的壬癸日發病。這是因為肝病傳給脾臟,脾臟又傳給腎臟,腎臟在冬天為王,不會受邪氣侵襲。脾臟想要回到肝臟,但肝臟不願意接受,因此留在脾臟形成積聚,所以知道痞氣在冬天的壬癸日發病。

如果脾臟的脈搏微大,稱為痞氣,腹部有大量膿血積聚,位於腸胃之外。

白色脈象代表肺虛,脈搏浮躁,上虛下實,容易驚嚇,胸中有積聚的氣體,呼吸急促而虛弱,稱為肺痹寒熱,通常是因為醉酒後導致的。

〔《難》〕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五十六難)

肺脈滑甚為息賁,主氣。(全文見虛實法。)

〔《素》〕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是也。

〔《難》〕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五十六難)

白話文:

肺部積聚叫做息賁,位於右脅下,大小如杯。久治不愈,會讓人發冷發熱、喘咳、肺部阻塞,多在春天甲乙日發病。這是因為心病傳給肺,肺又該傳給肝,春天是肝氣旺盛的時候,肝主於春,不會受邪氣侵襲,肺想要回到心,但心也不願意接收,於是就留在肺部形成積聚,所以息賁多在春天甲乙日發病。

肺脈滑利过度,也会导致息賁,主氣。

黑色脉络到達極點,向上堅硬而且粗大,在小腹和陰部有氣積聚,叫做腎痹,多因沐浴後在清水中睡覺而引起。

腎臟的積聚叫做賁豚,發病於小腹,向上蔓延到心下,形狀像豬,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沒有規律。久治不愈,會讓人喘不過氣、骨頭軟弱無力、氣息微弱,多在夏天丙丁日發病。這是因為脾病傳給腎,腎又該傳給心,夏天是心氣旺盛的時候,心主於夏,不會受邪氣侵襲,腎想要回到脾,但脾也不願意接收,於是就留在腎臟形成積聚,所以賁豚多在夏天丙丁日發病。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全文見治虛實法。)

〔垣〕肝之積,,肥氣丸,,治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㾬瘧,連年不已。

厚朴(半兩),黃連(七錢),柴胡(二兩),椒(去汗,目閉不用,四錢),巴豆霜(五分),川烏(炮,去皮臍,一錢二分),乾薑(五分),皂角(去皮弦子,煨,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廣朮(炮),昆布,人參(各二錢半),甘草(三錢)

上除茯苓、皂魚、巴豆外,為極細末,再另研巴豆霜,旋旋入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白話文:

腎經脈搏微弱急促,會出現沉厥、奔豚症,雙腳無法收縮,也無法前後移動。肝臟積聚的病症,可以用肥氣丸治療,此丸藥適合治療積聚在左脅肋下,形狀像覆蓋著杯子,有頭有尾,久治不愈,導致患者咳嗽、嘔吐、發熱、瘧疾,連續多年都無法痊癒。藥方包含厚朴、黃連、柴胡、花椒、巴豆霜、川烏、乾薑、皂角、白茯苓、廣朮、昆布、人參、甘草等。除了茯苓、昆布、巴豆外,將其他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將巴豆霜另外研磨,逐漸加入粉末中混合均勻,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初次服用兩丸,每天增加一丸,第二天增加兩丸,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大便稍微稀軟為止,之後再從兩丸開始服用,循環往復。如果積聚減輕一半以上,就停止服用。

上後積藥依此法服之。春夏秋冬,另有加減法在各條下。秋冬,加厚朴一半,通前重一兩,減黃連一錢半。若治風癇,於一料中加人參、茯苓、菖蒲各三錢,黃連只依春用七錢,雖秋冬不減,淡醋湯送下,空心服。

加減肥氣丸,仲夏合此,治同前。

柴胡,厚朴(各半兩),黃連(一兩),川椒,甘草(各五分),巴霜(三錢),乾薑(半兩),肉桂(二錢),人參(半兩),川烏(三錢),

上除巴豆末外,同為細末,旋入巴霜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醋湯下,空心服。利大便行。秋冬,去生薑半錢,加厚朴一倍,減黃連一半。

白話文:

服用上列藥方時,依此方法服藥。春夏秋冬,另有加減方法,詳見各條下方。秋冬時節,要增加厚朴的用量,加至原先的一半,通草的用量增加一兩,黃連的用量減少一錢半。如果治療風癇,在一劑藥中加入人參、茯苓、菖蒲各三錢,黃連的用量只用春天的用量七錢,即使在秋冬也不減少,用淡醋湯送服,空腹服用。

仲夏時節,也適合服用[加減肥氣丸],治療方法與之前相同。

柴胡、厚朴(各半兩)、黃連(一兩)、川椒、甘草(各五分)、巴霜(三錢)、乾薑(半兩)、肉桂(二錢)、人參(半兩)、川烏(三錢)。

以上藥材除了巴豆末以外,都要研磨成細末,再加入巴霜研勻,用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開始服用時,一次吃兩丸,每天增加一丸,第二天增加兩丸,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大便稍微稀軟,然後從兩丸開始繼續服用,用淡醋湯送服,空腹服用。能通便瀉下。秋冬時節,去掉生薑半錢,增加厚朴的用量一倍,減少黃連的用量一半。

心之積,,伏梁丸,治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心煩。

黃連(一兩半),人參(半兩),厚朴(去皮,薑製,半兩),黃芩(去皮,三錢),肉桂(一錢),乾薑,巴豆霜,川烏(焙,去皮臍,各五分),紅豆,茯神(去皮。各一錢),丹參(炮,一錢),菖蒲(五分),

上除巴豆霜外為末,另研豆霜,旋入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黃連湯下,食遠,周而復始,即減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共一兩,減黃連半兩,只用一兩,黃芩不用。

白話文:

如果胸口積聚了氣,可以用伏梁丸治療。伏梁丸適用於腹部腫脹,從肚臍上方延伸到胸口,久治不愈,還伴隨心煩的情況。

伏梁丸的配方包括:黃連(一兩半)、人參(半兩)、厚朴(去皮,薑製,半兩)、黃芩(去皮,三錢)、肉桂(一錢)、乾薑、巴豆霜、川烏(焙,去皮臍,各五分)、紅豆、茯神(去皮,各一錢)、丹參(炮,一錢)、菖蒲(五分)。

將以上所有藥材,除了巴豆霜以外,都研磨成粉末。再將巴豆霜單獨研磨,然後加入粉末中,混合均勻。用蜂蜜將藥粉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

服用方法:一開始服用兩丸,每天增加一丸,第二天增加兩丸,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大便稍微軟化。然後從兩丸開始繼續服用,配合黃連湯服用,飯後服用,循環服用。如果效果明顯,就減半服用。秋冬季節可以增加厚朴的用量,從原本的半兩增加到一兩,同時減少黃連的用量,由一兩半減少到一兩,黃芩則不用。

脾之積,,痞氣丸,氣在胃脘,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厚朴(制,半兩),黃連(去須,八錢),吳茱萸(洗,二錢),黃芩(二錢),白茯苓(另為末),澤瀉(各一錢),巴豆霜(另研,四分),乾薑(炮,一錢五分),白朮(二錢),川烏(炮,去皮臍,五分),人參(一錢),茵陳(一錢半),縮砂(一錢半),桂(四分),川椒(炒,五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研為末旋入外,余藥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白話文:

脾臟積聚,導致痞氣,症狀是胃脘脹滿,腹部像盤子一樣大,長期不癒,患者四肢乏力,皮膚發黃,飲食無法滋養肌膚。

用厚朴、黃連、吳茱萸、黃芩、白茯苓、澤瀉、巴豆霜、乾薑、白朮、川烏、人參、茵陳、縮砂、桂、川椒等藥材,除了巴豆霜和白茯苓要另外研磨成粉末外,其餘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開始服用兩丸,每天增加一丸,兩天后增加兩丸,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大便略微稀軟,然後再從兩丸開始服用,用淡甘草湯送服,飯後服用,周而復始。如果積聚減輕一半,就不要再服用。

加減痞氣丸,孟秋合此。

黃芩(酒製,三分),厚朴(一錢),黃連(酒製),半夏(各五分),益智(三分),吳茱萸(三分),紅花(五分),青皮(二分),歸尾(三分),澤瀉(五分),茯苓,神麯,廣朮,昆布(各二分),橘皮(去白,三分),熟地(二分),人參(二分),附子(三分),甘草(炙),巴豆霜,葛根(各二分)

上為末,蒸餅為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送下。

白話文:

孟秋時節適合服用加減痞氣丸。此丸由黃芩、厚朴、黃連、半夏、益智、吳茱萸、紅花、青皮、歸尾、澤瀉、茯苓、神麯、廣朮、昆布、橘皮、熟地、人參、附子、甘草、巴豆霜、葛根等藥材組成,製成丸劑,初服兩丸,每日增加一丸,直至大便稍軟,再從兩丸開始服用,用淡甘草湯送服。

肺之積,,息奔丸,治左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嗽,發肺癰。

厚朴(薑製,八錢),黃連(炒,一兩三錢),乾薑(炮,一錢半),桂枝(去皮,一錢),巴豆霜(四分),白茯(一錢半),川烏(炮,去皮臍,一錢),川椒(去汗,錢半),人參(二錢),桔梗(一錢),紫菀(去苗,一錢半),青皮(五分),陳皮,京三稜(炮),天門冬,白豆蔻(各一錢)

上除茯苓、巴豆霜旋入外,余藥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煎淡生薑湯送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五錢,通前一兩三錢,黃連減七錢,用六錢。

白話文:

如果你的肺部積聚了病邪,導致你兩側脅肋下出現像杯子一樣大的腫塊,久治不愈,並且讓你經常感到寒熱交替、呼吸急促、咳嗽,甚至出現肺部膿腫,可以試試這個方子:

將厚朴(用薑汁製)、黃連(炒)、乾薑(炮)、桂枝(去皮)、巴豆霜、白茯苓、川烏(炮去皮臍)、川椒(去汗)、人參、桔梗、紫菀(去苗)、青皮、陳皮、京三稜(炮)、天門冬、白豆蔻等藥材按照比例混合,除了茯苓和巴豆霜之外,其他的藥材研磨成粉,再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兩丸,每天增加一丸,兩天增加兩丸,直到大便略微稀軟為止,再從兩丸開始服用。用淡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循環服用,直到腫塊減小一半,即可停止服用。在秋冬季節,可以增加厚朴的用量,減少黃連的用量。

加減息奔丸,仲夏合此,其積為病,寒熱喘咳,氣上奔,脈澀,失精亡血,氣滯則短氣,血凝泣則寒熱相參,氣分寒,血分熱。治法宜益元氣,泄陰火,破氣削其堅也。

川烏(一錢),乾薑(一錢),人參(二錢),陳皮(八錢),黃連(一兩三錢),紫菀(一錢半),桂枝(二錢),巴豆霜(四分),厚朴(一錢半),青皮(七分),川椒(炒,去汗,錢半),紅花(少許),茯苓(一錢半),桔梗(一錢),白豆蔻(一錢),京三稜(一錢半),天門冬(去心,一錢半)

上件為末,湯泡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為度,再從二丸加服,煎生薑湯送下,食前。忌酒濕面辛辣生冷之物。

白話文:

加減息奔丸 方劑說明:

仲夏時節適合使用此方, 若體內積聚病邪,導致寒熱喘咳、氣上奔、脈澀、失精亡血等症狀。這是由於氣滯導致短氣,血凝滯則寒熱交雜,氣分寒涼,血分燥熱。

治療方法應以益元氣、泄陰火、破氣削堅為主。

藥物組成:

  • 川烏(一錢)
  • 乾薑(一錢)
  • 人參(二錢)
  • 陳皮(八錢)
  • 黃連(一兩三錢)
  • 紫菀(一錢半)
  • 桂枝(二錢)
  • 巴豆霜(四分)
  • 厚朴(一錢半)
  • 青皮(七分)
  • 川椒(炒,去汗,錢半)
  • 紅花(少許)
  • 茯苓(一錢半)
  • 桔梗(一錢)
  • 白豆蔻(一錢)
  • 京三稜(一錢半)
  • 天門冬(去心,一錢半)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以湯汁泡蒸餅,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 初次服用二丸,每日增加一丸,兩日後增加二丸,直至大便微溏為止。
  • 之後從二丸開始服用,用生薑湯送服,飯前服用。

忌口:

忌酒、濕面、辛辣、生冷食物。

腎之積,,奔豚丸,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經七疝,女子瘕聚帶下。

苦楝(酒煮,三錢),黃連(炒,五錢),白茯(二錢),澤瀉(二錢),川烏(炮,五分),菖蒲(二錢),玄胡索(一錢半),全蠍(一錢),附子(一錢),巴豆霜(四分),厚朴(薑製,七錢),獨活(一錢),丁香(五分),肉桂(三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為末旋入外,余藥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鹽湯送下,食遠,周而復始,病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用一兩二錢。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存性牡蠣三錢,疝帶勿加。

白話文:

腎臟積聚的病症,可以用奔豚丸來治療。這種病症會從小腹開始,向上蔓延到心臟下方,看起來像小豬一樣,而且會上下移動,持續很長時間,讓人呼吸困難、骨頭無力、氣息短促。奔豚丸還可以治療男性內經七疝,以及女性的瘕聚和帶下。

奔豚丸的藥方如下:苦楝(用酒煮,三錢)、黃連(炒,五錢)、白茯苓(二錢)、澤瀉(二錢)、川烏頭(炮製,五分)、菖蒲(二錢)、玄胡索(一錢半)、全蠍(一錢)、附子(一錢)、巴豆霜(四分)、厚朴(用薑製,七錢)、獨活(一錢)、丁香(五分)、肉桂(三分)。

以上藥材中除了巴豆霜和茯苓之外,其他的藥材磨成細粉,再用煉蜜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第一次服用兩粒,每天增加一粒,兩天增加兩粒,逐漸增加到排便稍稍稀軟,然後再從兩粒開始服用。用淡鹽湯送服,飯後服用,循環服用。病症減輕一半後,就不要再服用了。在秋冬季節,要增加厚朴的用量,從原本的一兩二錢增加到一兩半。如果積聚的病症很嚴重,就先服用上述藥方,不要減少藥量,並且在一料藥中加入存性牡蠣三錢。如果患有疝氣,就不要加入牡蠣。

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積皆然。如服藥不覺熱,加黃連。如服藥人氣短,加厚朴。如服藥人悶亂,減桂。

〔潔〕肝之積伏梁,溫白丸加柴胡、川芎治之。心之積肥氣,溫白丸加菖蒲、黃連、桃仁治之。脾之積痞氣,溫白丸加吳茱萸、乾薑治之。肺之積息奔,溫白丸加人參、紫菀治之。腎之積奔豚,溫白丸加丁香、茯苓、遠志治之。(溫白丸方見前。)

〔丹〕賈福六舅子十餘歲,左脅有塊,能飲食。

白話文:

如果積聚很嚴重,藥物已經消除了大部分,就應該停止服用。藥物過量就會致命。如果積聚充滿了整個腹部或一半腹部,就要先找出積聚的原因,然後服用針對該臟器積聚的藥物,其他疾病自然就會痊癒,這就是治本的方法。其他積聚的處理方法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如果服用藥物後沒有感覺到發熱,就應該加一些黃連。如果服用藥物後病人呼吸短促,就應該加一些厚朴。如果服用藥物後病人感到胸悶氣亂,就應該減少桂枝的用量。

肝臟積聚,可以用溫白丸加入柴胡、川芎來治療。心臟積聚,可以用溫白丸加入菖蒲、黃連、桃仁來治療。脾臟積聚,可以用溫白丸加入吳茱萸、乾薑來治療。肺臟積聚,可以用溫白丸加入人參、紫菀來治療。腎臟積聚,可以用溫白丸加入丁香、茯苓、遠志來治療。溫白丸的配方在前面已經提過。

賈福六舅子十多歲,左邊脅肋部位長了一個包塊,但仍然能夠正常飲食。

青皮(細切,醋炒),三稜,柴胡(三分),桂枝,川芎,防風(各二錢),白朮(二錢半),木通(一錢半),海藻(一錢),甘草(半錢),

上分七帖,煎取半盞,下保和丸十五粒,忌一切。

〔無〕,肥氣丸,治肝之積氣在脅下,如覆杯,其脈弦而細。

青皮(炒),當歸,蒼朮(各一兩半),蛇含石(煅醋盛,三分),蓬朮,三稜,鐵孕粉(各二兩,與三稜、蓬朮同入醋煮一伏時)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當歸酒下。

〔海〕治伏梁在心下,結聚不散。用桃奴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下,桃奴是桃子著樹不落者,正月採樹上干桃子是也。(出《聖惠方》)

白話文:

青皮切細後用醋炒,三稜、柴胡(取三分)、桂枝、川芎、防風(各取兩錢)、白朮(取二錢半)、木通(取一錢半)、海藻(取一錢)、甘草(取半錢),以上藥材分成七帖,煎煮取半盞藥汁,再加入保和丸十五粒,忌食一切食物。

另一種藥方叫做肥氣丸,用於治療肝臟積氣停滞在肋骨下方,感覺像壓了個杯子一樣,脈搏弦細。

青皮(炒)、當歸、蒼朮(各取一兩半)、蛇含石(煅燒後用醋浸泡,取三分)、蓬朮、三稜、鐵孕粉(各取兩兩,與三稜、蓬朮一起用醋煮一個伏時),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煮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當歸酒送服。

另一種藥方叫做海,用於治療伏梁停滞在心下,聚而不散。取桃奴三兩研磨成粉末,空腹用溫酒調服。桃奴是指桃子著樹不落,在正月時採摘的樹上乾燥的桃子。

〔《本》〕治肺喘久不愈為息賁,,五靈丸,。

五靈脂(二兩半),木香(半兩),馬兜鈴(去殼,炒,一兩),葶藶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

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棗膏丸,。

葶藶,陳皮,桔梗(各等分)

上下二味為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予嘗患停飲,久漬肺經,食已必嚏喘,覺肺系大急,服此良驗。

白話文:

治療肺喘久治不愈,出現喘息上氣的症狀,可以服用五靈丸。五靈脂二兩半、木香半兩、馬兜鈴去殼炒一兩、葶藶等份,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一天三次。

肺部積聚的病症稱為息奔,位於右脅下,大小如杯,會讓人感到寒熱交替、咳嗽喘息,甚至發展為肺癰,可以服用棗膏丸。葶藶、陳皮、桔梗等份,研磨成粉末,加入葶藶研勻,用煮熟的肥棗肉混合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水送服。我曾經患有積聚的病症,長期浸漬肺經,每次吃完飯就打噴嚏、喘息,感覺肺部十分緊迫,服用這個藥方後效果顯著。

定喘急肺積,,葶藶丸,。

苦葶藶(一兩一分),當歸,肉桂,白蒺藜,鱉甲,川烏頭,乾薑,吳茱萸,大杏仁,茯苓,人參(各五錢),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棗湯下,日四服,不拘時候。

師曰:奔豚病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故越人曰:驚者神上越也。(仲景謂奔豚從驚恐得之,蓋奔豚病上衝咽喉者,隨神上越也。)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白話文:

定喘急肺積,葶藶丸治之。

藥方:

苦葶藶(一兩一分),當歸、肉桂、白蒺藜、鱉甲、川烏頭、乾薑、吳茱萸、大杏仁、茯苓、人參(各五錢),檳榔(一兩)。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煮熟的棗肉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般。

用法:

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薑棗湯送服,一日四次,不拘時間。

醫師曰:

奔豚病起於小腹,上衝至咽喉,發作時如同要死一般,但之後又會恢復,這些症狀皆因驚恐而起。故越人說:驚恐之人,神氣上衝。

(仲景說奔豚病起於驚恐,因為奔豚病上衝至咽喉,正是神氣上衝所致。)

奔豚氣上衝,胸腹疼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治之。

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薑(三兩),芍藥(二兩),乾葛(一兩三錢),甘李根(白皮,一升,焙乾),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臍下悸,欲作奔豚。

桂枝加桂湯,治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以上二方並見傷寒。)

〔無〕,散聚湯,治有塊痛無常處,展轉動移。

白話文:

甘草、川芎、當歸各兩兩,半夏四兩,黃芩兩兩,生薑三兩,芍藥兩兩,乾葛一兩三錢,甘李根白皮一升,焙乾。將這九味藥材用兩斗水煮,煮到剩下五升,溫溫地喝一升,每天三次,晚上喝一次。

茯苓、桂枝、甘草,加上大棗湯,可以治療臍下悸動,感覺像要跳起來跑的症狀。

桂枝加桂湯,可以治療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到心臟的症狀。以上兩個方子都記載在傷寒論中。

散聚湯,可以治療有塊狀疼痛,位置不定,而且會移動的症狀。

半夏,檳榔,當歸(各一兩),陳皮,杏仁(去皮尖),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枳殼(麩炒),吳茱萸(湯洗),厚朴(薑製。各一兩)

上銼散,每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運氣,積塊皆從濕土。經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化,其動濡積並蓄是也。

〔丹〕琥珀膏貼塊。(方見癰疽門下。)

又,貼塊,三聖膏,。用石灰十兩,細篩過,炒紅,急用好醋熬成膏,入大黃末一兩,官桂末半兩,攪勻,以瓦器封貯,紙攤貼患處,火烘熱貼。大黃鬚錦紋者。

白話文:

半夏、檳榔、當歸各一兩,陳皮、杏仁(去皮尖)、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枳殼(麩炒)、吳茱萸(湯洗)、厚朴(薑製)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煎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

濕土過盛會導致氣滯積塊,古籍記載:土過盛則稱為「敦阜」,「敦阜」的特性是易於積聚濕氣,造成氣血運行不暢。

可用琥珀膏貼敷患處,(方劑見癰疽門下)。

也可以用三聖膏貼敷患處,方法是用石灰十兩,篩成細粉,炒至紅色,趁熱用好醋熬製成膏狀,再加入大黃末一兩、官桂末半兩,攪拌均勻,用瓦器封存,取適量塗抹患處,用火烘熱貼敷。大黃以鬚錦紋者為佳。

〔世〕又貼塊。

白鴿糞(二兩),白芷(三兩),硫黃,白蘞,木鱉子肉(各一兩),

上為末,用面水調和,敷患處。

〔丹〕貼積聚塊。

大黃,朴硝(各一兩)

各為末,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外》〕集驗熨症。吳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熱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

〔《靈》〕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五變篇)

白話文:

如果患處出現腫塊,可以將白鴿糞、白芷、硫黃、白蘞、木鱉子肉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水調和敷在患處。

另外,針對積聚的腫塊,可以使用大黃和朴硝研磨成粉末,用大蒜搗成的膏藥混合後敷貼。

對於熨症,可以將吳茱萸研碎,用酒煮熱,用熱布包裹敷在患處,冷了就再炒熱,反覆使用。症狀移動就跟著移動敷貼,直到腫消為止。

古籍中也提到,當人體腸胃內有積聚時,皮膚會變得薄且沒有光澤,肉質鬆軟且濕潤。這表示腸胃功能不佳,導致邪氣停留在體內,進而傷害脾胃,最終形成積聚。如果飲食不節制,體內寒熱失衡,邪氣更容易積聚,最終形成大的腫塊。

〔《脈》〕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推而外之,內者不外,心腹積也。(全文見諸脈診病雜文。)

〔《難》〕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十八難)

白話文:

【脈】如果胃部有積聚,吃了冷的食物會感到疼痛無法進食,但吃了熱的食物可以逐漸減輕,這是因為熱性食物能夠將胃部的積聚推開。胃部的積聚通常會導致心腹部位的積聚。

【難】有人長期有沈積、積聚的病症,通過脈象可以判斷嗎?是的,診察疾病時,如果在右側肋骨有積聚的氣息,可以發現肺脈有結塊。如果脈結嚴重,那麼積聚也會嚴重;如果脈結微弱,則氣息也會微弱。如果沒有診察到肺脈,但右側肋骨仍然有積聚的氣息,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的,即使看不到肺脈,右手的脈象應該是沈伏的。類似的長期疾病的脈象,是否也遵循同樣的規則?還是有所差別?是的,脈結是指脈搏來回間時有停止,沒有固定的次數,這被稱為脈結。沈伏則是指脈搏行經於筋骨之下。

浮脈是指脈搏行經於皮膚和肌肉之間,左右側以及表裡相對的脈象都遵循這樣的原則。假設脈結沈伏,則表示內部並無積聚。脈浮結,則表示外部並無長期疾病。如果有積聚但脈象不結伏,或有長期疾病但脈象不浮結,這表示脈象與病情不符,病情與脈象不對應,這通常意味著預後不良的病症。第十八難】

〔仲〕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素》〕太陰澀則病積,心腹時滿。厥陰澀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澀則病積溲血。陽明澀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澀則病積時善巔疾。少陽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四時刺逆從論)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平人氣象論,即動脈之狀,厥厥如豆,不升降也。)

〔《脈》〕左手脈橫症在左,右手脈橫症在右,脈頭大者在上,頭小者在下。脈遲而滑,中寒有癥結,偏得洪實而滑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治。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脈弦緊而微細者,症也。

白話文:

脈搏細弱貼近骨頭,就是積聚。寸口脈細弱,積聚在胸腔;脈搏微弱從寸口透出,積聚在喉嚨;關脈細弱,積聚在肚臍兩側;上關脈細弱,積聚在心窩;微弱下關脈細弱,積聚在下腹;尺中脈細弱,積聚在氣衝穴;脈搏出現在左側,積聚在左側;脈搏出現在右側,積聚在右側;脈搏同時出現在左右兩側,積聚在身體中央。

太陰脈澀滯,就會積聚在心腹,時常感到飽脹。厥陰脈澀滯,就會在少腹積聚氣體。少陰脈澀滯,就會積聚引起血尿。陽明脈澀滯,就會積聚,經常驚恐不安。太陽脈澀滯,就會積聚,經常頭暈眼花。少陽脈澀滯,就會積聚,經常筋脈緊繃,眼睛疼痛。寸口脈沉而橫,表示脅下有積聚,腹部有橫向積聚疼痛。

左手脈橫,病症在左側;右手脈橫,病症在右側;脈搏頭部大的在上面,頭部小的在下面。脈搏遲緩而滑利,表示體內寒氣凝結形成癥結;偏得洪大有力而滑利,表示有積聚;脈搏弦緊也表示有積聚,還有寒痹、疝痛。內有積聚,脈搏上看不出來,難以治療。如果看到脈搏有相應的變化,就容易治療。如果脈搏沒有相應變化,就難以治療。脈搏弦緊,腹部疼痛,腰背痛相互牽引,腹部有寒氣引起的疝氣和瘕積。脈搏弦緊而微細,就是病症的表現。

夫寒痹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苦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脘,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脈弦小者,寒痹。

心肺有積痹,其脈皆喘數。經云: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名曰心痹。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是也。

肝有積,其脈弦長面青。經云: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是也。

脾腎有積痹,其脈皆大。經云: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王注云:上謂寸口是也。(全文見上臟腑條。)

〔《脈》〕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轉也,必死不治。

白話文:

寒痹、癥瘕、積聚等病症的脈象,都呈現弦緊狀態。若心下疼痛,則寸脈弦緊;若胃脘疼痛,則關脈弦緊;若臍下疼痛,則尺脈弦緊。脈象弦緊而細小者,為寒痹。

心肺積聚痹症的脈象,皆喘數。經書記載:「赤脈至,喘而堅」,診斷為積氣在心,稱為心痹。而「白脈至,喘而浮,上虛下實」,則積氣在胸,喘而虛,稱為肺痹。

肝臟積聚的脈象,弦長而面色青白。經書記載:「青脈至,長而左右彈」,診斷為積氣在心下支胠,稱為肝痹。

脾腎積聚痹症的脈象,皆脈大。經書記載:「黃脈至,大而虛」,診斷為積氣在腹中。「黑脈至,上堅而大」,診斷為積氣在小腹與陰,稱為腎痹。王注解釋:「上」指的是寸口脈。

診斷人心腹積聚,若脈象堅強急促,則預後良好,反之,若虛弱無力,則預後不良。脈象弦緊而沉伏,則腹中有症,難以治愈,必死無疑。

〔《靈》〕黃帝問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百病始生篇,下同)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善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白話文:

黃帝問道: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是由風、雨、寒、暑、清、濕、喜、怒這八種因素引起的。喜怒不節制就會傷及臟腑,風雨則傷及上部,清濕則傷及下部。這三部分受傷的方式不同,我想請問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岐伯回答:這三部分的氣息各有不同,有的源於陰,有的源於陽,請讓我詳細說明。喜怒不節制會傷及臟腑,臟腑受傷,疾病就會從陰部開始。清濕侵襲虛弱之處,則疾病會從下部開始。

風雨侵襲虛弱之處,則疾病會從上部開始。這就是三部分的病因,至於它們發展的變化,實在是不可勝數。所以,當外邪入侵人體時,首先會從皮膚開始。皮膚鬆弛,則毛孔開張,開張則邪氣從毛髮進入,進入則深入體內,深入則毛髮豎起,毛髮豎起則皮膚感到發涼,因此皮膚會疼痛。如果邪氣不消散,就會傳到絡脈,在絡脈時,肌肉會疼痛,疼痛時會呼吸困難,大經脈就會代償。

如果邪氣不消散,就會傳到經脈,在經脈時,身體會感到發冷發抖,容易驚嚇。如果邪氣不消散,就會傳到輸脈,在輸脈時,六經不通暢,四肢就會疼痛,腰脊會感到僵硬。如果邪氣不消散,就會傳到伏沖脈,在伏沖脈時,身體會感到沉重疼痛。如果邪氣不消散,就會傳到腸胃,在腸胃時,會出現胃部作響、腹脹的症狀,如果寒氣重則會腸鳴、腹瀉,食物消化不良,如果熱氣重則會腹瀉稀薄。如果邪氣不消散,就會傳到腸胃之外的募原部位。

以上數端,皆邪氣襲虛留而不解去,以次相傳,未曾留著,無有定所。若留著而有定所,則不能傳矣。所謂留著者,當如下文法云。

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拘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䐜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

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此邪氣之在外入內,從上下也。

白話文:

以上這些病症,都是因為邪氣侵犯虛弱的部位,停留在體內無法消散,逐漸累積而成的。它們會在不同部位移動,沒有固定的位置。如果邪氣停留在某個特定部位,就不會再傳播了。所謂的「留著」,是指邪氣停留在身體的特定部位,就像以下所描述的。

邪氣停留在脈絡,久久不散,積聚成塊,可能在分支脈絡、絡脈、經脈、輸脈、伏沖之脈、膂筋、腸胃的募原等部位,甚至蔓延到緩筋。邪氣在體內橫行無忌,變化無常,難以一一列舉。

邪氣停留在分支脈絡,形成的積塊會在上下移動。因為分支脈絡的位置在手臂和手的部位,較為表淺,所以積塊不能固定,會在腸胃之間移動,像是水流灌注,發出汩汩的聲音。若有寒氣,則會感到冷冰冰、脹滿,並有雷鳴般的聲音,所以經常會出現疼痛。

邪氣停留在陽明經,會集中在臍周圍,吃飽了就會更明顯,餓了就會變小。

邪氣停留在緩筋,和陽明經的積塊相似,吃飽了會疼痛,餓了就會舒服。

邪氣停留在腸胃的募原,會感到疼痛,並向緩筋擴散,吃飽了就會舒服,餓了就會疼痛。

邪氣停留在伏沖之脈,用手按壓時,會有跳動感,伸出手時,熱氣會向下傳到兩腿,像是熱水澆淋一樣。

邪氣停留在膂筋,位於腸後,餓了時積塊就會顯現,吃飽了就看不出來,按壓也摸不到。

邪氣停留在輸脈,會造成阻塞,津液無法向下流通,孔竅乾燥閉塞。這是邪氣從外進入體內,由上到下傳播的過程。

(此謂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積生也。)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岐伯曰:厥氣生足悗,足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此謂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下而成積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風雨侵襲體內虛弱的部位,疾病從上而下逐漸積聚而成。

黃帝問:這種積聚從一開始產生,到最後形成,該怎麼辦?岐伯回答:積聚剛開始產生,遇到寒氣就會滋生,然後才形成積聚。黃帝又問:積聚形成後該怎麼辦?岐伯回答:寒氣從腳後跟開始,導致小腿發冷,小腿發冷就會讓血脈凝結阻塞,血脈凝結阻塞就會讓寒氣向上進入腸胃,進入腸胃就會導致腹脹,腹脹就會讓腸外的汁液和泡沫聚集在一起無法散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如果突然吃太多喝太多,就會導致腸胃脹滿,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用力過度,就會損傷血管。

陽氣的血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外溢,血液外溢就會導致鼻出血。陰氣的血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內溢,血液內溢就會導致便血。腸胃的血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溢出到腸外,腸外有寒氣,汁液和血液混合在一起,就會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最終形成積聚。如果突然受到外來的寒氣,或者內心憂慮憤怒,就會導致氣逆上行,氣逆上行就會導致六條經絡不通暢,溫暖的氣血無法運行,血液凝結在體內無法散開,津液粘稠無法排出,就會導致積聚形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清冷潮濕的寒氣侵襲體內虛弱的部位,疾病從下而上逐漸積聚而成。

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謂喜怒傷臟病起於陰也,風雨襲陰之虛則病起於上而生積,清濕襲陰之虛則病起於下而成積,此內外三部皆受病,其積方成矣。)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對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手少陰筋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綱,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

手太陰筋病甚成息奔,脅急吐血。手心主筋病,胸痛息奔,皆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經文並見經筋。)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的疾病,如果源於陰氣不足,該怎麼理解呢?」岐伯回答:「過度憂思傷心,受寒氣過重傷肺,生氣憤怒傷肝,酒醉後行房事傷脾,過度勞累或出汗後洗澡傷腎,這些都屬於喜怒哀樂等情緒影響臟腑,導致疾病產生,是陰氣不足的表現。此外,風雨侵襲體內虛弱的陰氣,就會引發上半身的疾病和積聚的病灶;寒濕侵襲體內虛弱的陰氣,就會引發下半身的疾病和積聚的病灶。這樣一來,內外三部都受到病邪的影響,積聚的病灶也將形成。」

黃帝說:「很好。」並詢問:「那應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疼痛部位,了解其病因,根據其虛實情況,應該補的就補,應該瀉的就瀉,不要違背天時,這就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手少陰經筋病變會導致內急、心痛、胸骨疼痛,向下延伸至肘部,治療方法是使用灸法和針刺,根據病人感受來控制針刺的深度和次數,並以疼痛為準則進行針刺。如果病變發展到胸骨疼痛、咳血吐膿的程度,就難以治癒。

手太陰經筋病變嚴重時,會出現胸部憋悶、呼吸急促、肋骨疼痛、咳血等症狀。手心經筋病變會導致胸痛、呼吸急促,這些病症都應該使用灸法和針刺進行治療,根據病人感受來控制針刺的深度和次數,並以疼痛為準則進行針刺。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經筋》篇章中找到。

〔桑〕癥瘕積塊,先於塊上針之,甚者又於塊首一針,塊尾一針,立應。針訖,灸之。又,三里灸之。

〔《玉》〕氣塊:照海,內關,通谷,又,積塊:章門,中脘(灸,皆三報之),氣海,天樞,上脘,通谷(選用之)

〔《甲》〕傷憂煩思氣積,中脘主之。腹中積上下行,懸樞主之。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煩,不嗜食,脾俞主之。腹中積聚,時切痛,商(一作「盲」。)曲主之。胞中有大疝瘕積,與陰陽相引而痛,苦湧泄上下出,補尺澤、太谿,手陽明寸口皆補之。

〔《摘》〕伏梁氣狀如覆杯:上脘,三里

〔《甲》〕息奔時唾血,巨缺主之:息奔脅下氣上衝,胸中有熱,期門主之。

白話文:

針對桑結、積塊,先在塊上針灸,情況嚴重的話,可在塊的頭部和尾部各施以一針,效果立即顯現。針灸完畢後,再進行艾灸。此外,可在足三里穴位進行艾灸。

氣塊可針灸照海、內關、通谷穴位;積塊可針灸章門、中脘穴位(艾灸,每次三壯),並可選用氣海、天樞、上脘、通谷穴位。

傷憂煩思導致氣積,中脘穴主治;腹部積塊上下移動,懸樞穴主治;大腸氣機不暢,按壓腹部如覆杯狀,熱感引發胃痛,脾氣虛寒,四肢發熱,不思飲食,脾俞穴主治;腹部積聚,時常疼痛,盲(商)曲穴主治;胞中有大型疝氣或積塊,與陰陽氣機相牽引而疼痛,伴隨嘔吐、腹瀉等症狀,需補益尺澤、太谿、手陽明寸口穴位。

伏梁氣狀如覆杯,可用上脘、足三里穴位治療。

呼吸急促伴隨吐血,巨缺穴主治;呼吸急促,氣息衝擊脅肋,胸部有熱感,期門穴主治。

〔《撮》〕奔豚氣:水道(二寸,灸五十壯瀉之。)

〔桑〕奔豚搶心不得息,並疝:玉泉(三寸,即中極穴。)章門(五十壯。)

又法,奔豚氣攻,心脅痛滿,淹淹欲絕。急先用湯洗手足,數數易之,卻取下穴:氣海,期門,關元(各五七壯。)

〔《玉》〕疝氣衝心欲死:關門(在玉莖旁二寸,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甲》〕賁豚腹腫,章門主之。奔豚上下,期門主之。少腹積聚,勞宮主之。奔豚卵上入,痛引莖,歸來主之。賁豚上腹䐜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陰交主之。賁豚氣,腹䐜痛,舌強不能言,莖腫,先引腰,後引小腹,腰臗少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石門主之。

白話文:

奔豚氣,即現在所說的腹股溝疝氣,症狀包括腹痛、氣喘、心慌、呼吸困難等。古人認為,奔豚氣是因為水道不通所致,可以用艾灸治療。灸法有兩種:一種是灸水道穴,灸五十壯,可以瀉火通氣;另一種是灸玉泉穴和章門穴,可以舒筋活血、消腫止痛。

如果奔豚氣嚴重,還會出現心悸、胸悶、呼吸困難、欲死等症狀,可以用溫水洗腳和艾灸氣海、期門、關元等穴位來緩解。

疝氣衝心,也是奔豚氣的一種嚴重表現,可用針灸關門穴來治療。

此外,奔豚氣還會導致腹部腫脹、腹痛、下肢疼痛、小便困難等症狀,可以使用不同的穴位進行治療,例如章門穴、期門穴、勞宮穴、歸來穴、陰交穴、石門穴等。

賁豚寒氣入小腹,時欲嘔,傷中溺血,小便數,背臍痛引陰,腹中窘急欲湊,後泄不止,關元主之。賁豚上搶心,甚則不得息,忽忽少氣,屍厥心煩痛,飽不能食,善寒中腹脹,引臍而痛,小腹與脊相控暴痛,時窘之後,中極主之。

白話文:

如果腹部有寒氣入侵,會出現想嘔吐、胃部受傷出血、頻繁小便、背部和肚臍疼痛延伸至陰部、肚子悶脹想要排泄、腹瀉不止等症狀,關元穴可以治療。如果寒氣上衝至心臟,嚴重時會呼吸困難、頭昏眼花、神志不清、心煩意亂、飽食後卻不想吃東西、怕冷、腹部脹痛、疼痛延伸至肚臍、小腹和脊柱劇烈疼痛,時而腹脹,中極穴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