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3)

1. 少腹脹滿

臍下脹滿是也。若先臍下滿,漸延及臍上滿者,亦用此法。

〔無〕,澤漆湯,治石水。四肢瘦,腹腫,不喘,其脈沉。

澤漆(洗去腥,五兩),桑白皮,射干(洗浸),黃芩,茯苓,白朮(各四兩),澤瀉,防己(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烏豆一合,煎二盞,入藥同煎七分,去渣,空腹溫服,日三。

白話文:

肚子下方脹滿,如果先從肚子下方脹滿,逐漸擴展到肚子上方脹滿,也可用這個方法。石水症,四肢瘦弱,腹部腫大,不喘,脈沉。用澤漆湯治療。將澤漆(洗去腥味,五兩)、桑白皮、射干(洗浸)、黃芩、茯苓、白朮(各四兩)、澤瀉、防己(各二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三杯,烏豆一合,煎煮成兩杯,加入藥粉同煎七分,去渣,空腹溫服,每天三次。

〔《聖》〕治腹堅脹滿,號石水方。用石英十兩,捶大豆大,以甕瓶盛,用好酒三斗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隨性飲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素》〕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脹。腎肝並沉,為石水。(大奇論)

〔《靈》〕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腸覃,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白話文:

治療腹部堅硬脹滿,有一種叫做「石水方」的藥方。用十兩石英,敲成大豆大小,裝進甕瓶,加入三斗好酒浸泡,用泥巴封住瓶口,用馬糞和糠火慢慢燒,讓酒微微沸騰,從早上卯時燒到中午午時,然後停止加熱。第二天,溫熱一小杯酒喝下,一天可以喝三次。如果酒喝得少,就依個人狀況喝。白色的石英可以再次燒過。

陰陽之氣交結產生邪氣,陰氣多而陽氣少稱為石水,會導致小腹脹滿。腎臟和肝臟同時下陷,也是石水。

腎臟的脈象微弱而有力,就是石水。這種病症從肚臍以下至小腹,會有硬塊的感覺,向上蔓延至胃脘,是無法治癒的。腸子會腫脹,寒氣入侵腸外,與衛氣相搏,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有所阻礙,形成癖塊並留在體內,產生惡氣,長出瘜肉。剛開始時,瘜肉大小如雞蛋,慢慢越來越大,最後長到像懷孕一樣大。久病者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按壓時會感覺堅硬,推動時會移動。月經按時來潮,這是這種病症的徵兆。

〔羅〕,晞露丸,治寒傷於內,氣凝不流,結於腸外,久為癥瘕,時作疼痛,腰不得伸。

京三稜,廣朮(各一兩。酒浸),乾漆(五錢,洗去腥,炒煙盡),茴香(三錢,鹽炒),硇砂(四錢,另研),輕粉(一錢,另研),川烏(半兩,炮,去皮臍),青皮(去白,三錢),雄黃(另研,三錢),穿山甲(炮,一錢),麝香(五分,另研,巴豆(三十粒,去皮,同廣朮、三稜炒,令深黃色,去巴豆不用)

白話文:

這個藥方名叫「晞露丸」,用來治療寒氣入侵內部,導致氣血凝滯不通,在腸道外形成結塊,久而久之形成癥瘕,時常疼痛,腰部無法伸直。藥方包含三稜、廣朮、乾漆、茴香、硇砂、輕粉、川烏、青皮、雄黃、穿山甲、麝香和巴豆等藥材。

上除另研四味外,余為細末和勻,生薑汁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生薑湯送下;溫酒亦得,食前。

〔無〕,烏喙丸,治腸覃,亦治乳余。

烏喙(炮,去皮、尖,一錢),半夏(湯洗,四錢),石膏(煅),藜蘆(炒),牡蒙,茯苓(酒浸),桂心,乾薑(炮。各一錢),巴豆(七個,研膏)

上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後酒飲任下。亦治男子疝病。

白話文:

除了另研四味藥材之外,其他的藥材研成細末,混合均匀,用生薑汁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用溫酒也行,飯前服用。

另外,烏喙丸可以治療腸覃,也可以治療乳余。

烏喙(炮製,去皮和尖,一錢),半夏(用湯洗淨,四錢),石膏(煅燒),藜蘆(炒製),牡蒙,茯苓(用酒浸泡),桂心,乾薑(炮製。每種各一錢),巴豆(七粒,研成膏狀)

以上藥材研成末,用蜜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到五粒,飯後用酒送服即可。也可以治療男子疝病。

經云: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之。

〔《聖》〕,見晛丹,治寒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空大必不消者。

附子(四錢,炮,去皮臍),鬼箭羽(三錢),澤瀉,肉桂,玄胡索,木香(各二錢),紫石英(一錢),檳榔(二錢半),血竭(錢半,另研),水蛭(炒,一錢半,煙盡),桃仁(湯浸,去皮,炒黃,三十個),京三稜(銼,五錢),大黃(銼碎,二錢,同京三稜酒浸一宿,焙乾)

白話文:

經書記載,石瘕長在子宮中,寒氣入侵子宮,子宮閉塞不通,惡血無法排出,積聚在子宮內,日益增大,形狀像懷了孩子,月經也不按時來。這些症狀都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用藥物導引排出。

《聖濟總錄》記載,見晛丹可以治療寒氣入侵下焦,血氣閉塞形成瘕,體積很大無法消散的症狀。

藥方:附子(四錢,炮制,去皮臍)、鬼箭羽(三錢)、澤瀉、肉桂、玄胡索、木香(各二錢)、紫石英(一錢)、檳榔(二錢半)、血竭(錢半,另研)、水蛭(炒制,一錢半,煙盡)、桃仁(湯浸,去皮,炒黃,三十個)、京三稜(銼碎,五錢)、大黃(銼碎,二錢,同京三稜酒浸一宿,焙乾)

上除血竭、桃仁外,同為細末,和勻,用原浸酒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醋湯送下;溫酒亦得,食前。

〔無〕,石英散,治婦人血結胞門,或為瘕,瘕在腹脅間,心腹脹滿腫急,如石水狀,俗謂之血蠱。

紫石英(一兩),歸尾,馬鞭草(各五錢),紅花(炒,半兩),烏梅肉(五錢),蓬朮(炮),三稜(炮),蘇木節,沒藥,琥珀(研。各一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除了血竭和桃仁以外,其他藥材都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原酒浸泡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溫醋湯送服,溫酒也行,飯前服用。

如果沒有效果,就用石英散治療,適用於婦女血塊阻塞經脈,或形成瘕病,瘕塊在腹部脅肋之間,心腹脹滿腫痛,像石頭一樣堅硬,俗稱血蠱。

配方:紫石英一兩,歸尾、馬鞭草各五錢,紅花炒半兩,烏梅肉五錢,蓬朮炮製,三稜炮製,蘇木節,沒藥,琥珀研磨,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濃煎蘇木酒調下二錢;不飲酒,薑湯調服。

〔《脈》〕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謂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為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當下。(水分即氣分也。)

〔仲〕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跗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體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是也。師曰: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出,沉則為入。出則為陽實,入則為陰結。

白話文:

先將藥材用濃煎的蘇木酒調和,每次服用兩錢;若不飲酒,則用薑湯調和服用。

《脈經》中提到,疾病可分為血分和水分,什麼是血分和水分呢?老師解釋說:經水提前停止,之後患水病,稱為血分,此病難治。先患水病,之後經水停止,稱為水分,此病易治。為什麼呢?因為去除水,經水自然就會恢復正常。(水分其實就是氣分。)

《仲景》書中提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跗陽脈會隱沒。水谷不化,脾氣衰弱則大便稀溏,胃氣衰弱則身體浮腫,少陽脈低微,少陰脈細弱,男性則小便不利,女性則經水不通。經脈主血,血運行不暢則為水,稱為血分,就是這個道理。老師說: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陽氣外溢,沉則為陰氣內結。陽氣外溢則為陽實,陰氣內結則為陰虛。

跗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則為在裡,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其瘕不瀉,經絡不通,名曰血分。

〔仲〕,大黃甘遂湯,治女人小腹滿,如敦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為水與血並結在血室也。

大黃(四兩,蒸),甘遂(炮),阿膠(炒。各二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其血當下。

〔《無》〕,萬病丸,治室女月經不通,臍下堅結,大如杯升,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若生內瘕,不可為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脈微弱而弦緊,微弱表示胃氣不足,弦緊表示氣血運行不暢,無法順利呼吸。少陰經脈沉而滑利,沉則表示病邪在裡,滑利則表示實證,沉滑交錯,血氣凝結在胞宮。因此,腹部腫塊無法消散,經絡不通暢,這稱為血分病證。

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大黃甘遂湯可用於治療婦女小腹脹滿,形狀如鼓,小便略微困難但不口渴,這是水和血凝結在血室造成的。

藥方:大黃四兩,蒸熟;甘遂二兩,炮製;阿膠二兩,炒制。

用法:將上述藥材粉碎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服用後,血塊就會排出。

《無名氏方》中記載,萬病丸可用於治療處女月經不通,臍下有堅硬的腫塊,大小如杯升,伴隨發熱、腹瀉、消瘦,這是血瘕造成的。如果已經發展成內瘕,則不可治療。

乾漆(杵碎,炒,令出煙一時久),牛膝(酒浸一宿,一兩六錢),生地黃(四兩八錢,取汁)

上以地黃汁入下二味為末,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一丸,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藥。女人氣血虛,經不行者,不可服之。

〔《靈》〕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雜病篇)

〔《甲》〕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關元主之。振寒,大腹石水,四滿主之。石水,刺氣衝。石水,章門及然谷主之。又,天泉主之。

白話文:

將乾漆研磨成粉末,炒至冒煙一段時間,牛膝用酒浸泡一夜,生地黃取汁四兩八錢。將乾漆和牛膝磨成粉末,用生地黃汁混合,以慢火熬煮,待可以搓丸時,搓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以米湯或溫酒送服一丸,每日兩次。不可隨意增減藥量,病症消失就停止服藥。女性氣血虛弱,月經不調者,不可服用此藥。

《靈樞》記載,小腹脹滿,疼痛上至胃部,甚至心口,伴隨陣陣寒熱,小便不順暢,屬於足厥陰經的病症。《甲乙經》記載,石水症狀表現為疼痛牽引至脅肋下方,頭昏脹痛,全身發熱,關元穴主治;身體發冷,腹部有石水積聚,四肢皆脹滿,則以四滿穴主治;石水症狀,可針刺氣衝穴;石水症狀,章門穴和然谷穴主治;另外,天泉穴亦可主治。

〔世〕腸覃之狀,內著惡氣,乃起瘜肉,大如雞卵,日以益大,其成也如孕,推之則移:中極,氣衝,天樞,五福

石瘕之狀,生於胞中,惡血不通,日以益大如孕:陰陵泉(去胞中惡血)。復溜(順骨刺下,待腹溫方可去。)

白話文:

肠覃长在肠子里,里面有恶气,就会长出息肉,像鸡卵一样大,每天都长大,就像怀孕一样,用手推它还会移动。治疗需要针灸中极、气冲、天枢、五福等穴位。

石瘕长在子宫里,恶血不通,每天都长大,像怀孕一样。治疗需要针灸阴陵泉(用来去除子宫里的恶血)。再针灸复溜(顺着骨刺向下针灸,等到腹部温暖后才能拔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