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7)

1. 刺虛實

〔《靈》〕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帝曰:何謂相順?對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秋冬春夏。其氣各異,榮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帝曰:何謂逆而亂?對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抒。不知,取足太陽滎輸。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帝曰:補瀉奈何?對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相逆也。(五亂篇)

〔《靈》〕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素》〕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脅者肝之野,怒者肝之用,肝實則氣並其經,故脅痛。)

〔《靈》〕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素》〕心病者,胸中痛,脅支痛,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胸脅者,心之野。背肩胸者,心之府。小腸經所過,心實故氣並其經也。)

〔《靈》〕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熱有寒,皆調於三里。

〔《素》〕脾病者,身重善飢內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靈》〕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素》〕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靈》〕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脛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白話文:

刺虛實

《靈樞》記載,天帝問岐伯:十二經脈,分屬五行,配合四時,它們失調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是什麼?岐伯回答:五行有順序,四時有節氣,順應則康復,違逆則紊亂。

天帝問:什麼是順應?岐伯答: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月,十二月分為四季,四季氣候各異,榮衛之氣相隨,陰陽調和,清濁之氣不相干擾,這樣便是順應自然,就能治癒疾病。

天帝問:什麼是違逆而導致紊亂?岐伯答:清氣在陰位,濁氣在陽位,榮氣順著經脈運行,衛氣卻逆行,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胸中造成紊亂,這就是所謂的大悗。氣亂於心,則煩躁不安,低頭靜臥;亂於肺,則呼吸困難,喘息不止;亂於腸胃,則會霍亂;亂於四肢,則為四厥;亂於頭部,則會厥逆,頭重眩暈。

天帝問:這五種紊亂,針刺治療的方法是什麼?岐伯答:氣亂於心,取手少陰心經之輸穴;氣亂於肺,取手太陰肺經滎穴和足少陰腎經輸穴;氣亂於腸胃,取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若不效,取三里穴;氣亂於頭部,取天柱、大抒穴,若不知何穴,取足太陽膀胱經滎輸穴;氣亂於四肢,先放血,然後取陽明、少陽經的滎輸穴。

天帝問:補瀉的方法如何?岐伯答:針刺時緩慢進針、緩慢退針,稱為導氣;補瀉手法不著痕跡,稱為同精,這都不是為了追求多餘或不足的效果,而是針對氣亂逆行進行調整。(五亂篇)

《靈樞》記載,邪氣入侵肝臟,則兩脅疼痛,腹部寒冷,有瘀血,肢體拘攣,有時腳腫,應取行間穴以引導邪氣下行至脅下,補三里穴以溫暖胃中,放血以散瘀血,取耳尖青脈以解除拘攣。

《素問》記載,肝臟病變,則兩脅下疼痛,並牽引至少腹,使人易怒。虛證表現為視力模糊,聽力下降,容易恐懼,感覺好像有人要抓自己,應取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的穴位。肝氣逆亂則頭痛,耳聾,面頰腫脹,應放血治療。(脅肋是肝臟的部位,易怒是肝臟的功能,肝實則氣血循行於其經脈,所以脅肋疼痛。)

《靈樞》記載,邪氣入侵心臟,則會心痛,喜怒無常,有時頭暈,視力時好時壞,應調整其輸穴。

《素問》記載,心臟病變,則胸部疼痛,脅肋疼痛,脅下疼痛,膺背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虛證表現為胸腹膨脹,脅肋與腰部相連疼痛,應取少陰心經與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並放舌下血。其變證,應刺郄門穴放血。(胸脅是心的部位,背肩胸是心的府舍,小腸經經過此處,心實則氣血循行於其經脈。)

《靈樞》記載,邪氣入侵脾胃,則肌肉疼痛。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則腹部發熱,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則腹部寒冷,腸鳴腹痛;陰陽都過盛或都不足,則寒熱並見,都應調整三里穴。

《素問》記載,脾臟病變,則身體沉重,易飢餓,內分泌失調,足部不能收縮,常抽搐,足跟疼痛。虛證表現為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應取太陰脾經、陽明胃經、少陰腎經的穴位,並放血治療。

《靈樞》記載,邪氣入侵肺臟,則皮膚疼痛,寒熱交替,呼吸急促,出汗,咳嗽,肩背疼痛,應取膺中穴、外俞穴,以及背部三節五臟旁的穴位,用手快速按壓,感覺舒適了再針刺,並取缺盆穴透刺。

《素問》記載,肺臟病變,則呼吸困難,咳嗽,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陰部、股部、膝部、大腿內側、小腿外側、足部都疼痛。虛證表現為氣短,呼吸困難,耳聾,咽喉乾燥,應取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以及厥陰肝經的穴位放血治療。

《靈樞》記載,邪氣入侵腎臟,則骨頭疼痛,陰部麻痺。陰部麻痺,按壓時感覺不到,腹部膨脹,腰痛,大便困難,肩背、小腿、頸項疼痛,有時頭暈。應取湧泉、崑崙穴,如有瘀血,應儘量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