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6)

1. 刺虛實

〔《難》〕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曰: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加入,有見如出也。(王注謂此法取有其經者未然。見八十難)

〔《靈》〕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終始篇)

〔《素》〕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針解云:刺實須其虛者,為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為針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王注云:要以氣至而有效也。)

〔《靈》〕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者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衝陽脈也。)厥陰在中。(太衝脈也。)少陰在下。(太谿脈也。)

〔《難》〕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七十五難「金不得平木」,「不」字衍文。)

〔《素》〕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經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

〔《靈》〕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胸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俯,補足外踝下留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甲》〕內傷不足,三陽絡主之。

〔《靈》〕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終始篇)

〔《難》〕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曰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也。(六十九難)

上自篇首分陰陽臟腑虛實而施補瀉法者,皆謂陰陽相移,虛實相傾,而血氣所離之經為虛,所並之經為實,故一實一虛,而用針補虛瀉實矣。若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則血氣未離,並無虛經,無實經,但取本經自病,不於他經補瀉也。

白話文:

刺虛實

《難經》說到,有的針法是看到氣進入才下針,看到氣出來才拔針,這就是所謂的有見如入,有見如出。王注認為此法是針對經絡氣血尚存的情況。

《靈樞》說,所謂氣至而有效的治療,瀉法會加重虛證,虛證的脈象雖大如常,但卻不堅實有力;堅實如常的,雖然脈象如常,但疾病尚未痊癒。補法會加重實證,實證的脈象雖大如常,但更堅實有力;大如常而不堅實的,雖然感覺有所好轉,但疾病尚未痊癒。所以補法治實,瀉法治虛,即使疼痛沒有隨著針刺而消失,疾病也一定會減輕。

《素問》說,刺虛證需要看到實的徵象,刺實證需要看到虛的徵象。《針解》解釋說,刺實證需要看到虛的徵象,是因為陰氣盛則針下寒涼,才能拔針;刺虛證需要看到實的徵象,是因為陽氣盛則針下溫熱,才能拔針。王注認為,關鍵在於氣至而有效。

《靈樞》說,足大趾的三條經脈(衝陽、太衝、太谿)一定要仔細辨別虛實。如果虛而瀉之,就等於加重虛證,使病情加重。凡是刺這三條經脈,應先用手指按壓,脈象搏動有力而快速者,應迅速瀉針;脈象虛弱而緩慢者,則應補針,反之則病情會加重。三條經脈的分布,陽明在上(衝陽),厥陰在中(太衝),少陰在下(太谿)。

《難經》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什麼道理呢?金木水火土,應該互相平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實則金來平衡它;火實則水來平衡它;土實則木來平衡它;金實則火來平衡它;水實則土來平衡它。東方是肝,則知道肝實;西方是肺,則知道肺虛;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

南方屬火,火是木之子;北方屬水,水是木之母。水克火,子能使母實,母能使子虛,所以瀉火補水,是為了使金不能平衡木。經書說:不能治療其虛證,何必問其他的問題,這就是這個道理。

《素問》說,上實下虛,要順著經絡的走向,刺出血來,使之通暢。

《靈樞》說,一條經脈上實下虛不通,必定是有橫絡阻滯了大經,使其不通,要觀察然後瀉之,這叫做解結。邪氣所在之處,都屬於不足,所以上氣不足,則胸部不舒暢,耳朵發出鳴聲,頭部傾斜,眼睛昏花;中氣不足,則大小便異常,腸鳴;下氣不足,則痿厥,心下墜,應補足外踝以下的穴位。上氣不足,要向上推動;下氣不足,要向下引導;陰陽都虛,則要以火來治療。

《甲乙經》說,內傷不足,三陽經絡主之。

《靈樞》說,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就在其經脈上取穴。

《難經》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則取其經脈,這是什麼道理呢?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應該先補後瀉。不虛不實,則取其經脈,這是指正經本身生病,而不是其他邪氣入侵,應該直接取其本經,所以說取其經脈。

總之,從篇首開始,論述陰陽臟腑虛實而施用補瀉方法,都是指陰陽相互轉化,虛實相互傾注,血氣離開的經脈為虛,血氣聚集的經脈為實,所以一虛一實,而用針刺補虛瀉實。如果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則血氣未離,沒有虛的經脈,也沒有實的經脈,只能取本經的病位,不在其他經脈上進行補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