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

1. 胎前水腫

〔云〕,防己湯,治妊娠脾虛,遍身浮腫,心腹脹滿喘促,小便不利。

防己(七錢半),桑白皮,赤茯苓,紫蘇(莖葉。各一兩),木香(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姜四片,水同煎,食前服。

葶藶散,治妊娠遍身洪腫。

葶藶子(一兩),白朮(五兩),茯苓,桑白皮,郁李仁(各二兩)

白話文:

古人說,防己湯可以治療懷孕期間脾虛導致的全身浮腫、心腹脹滿、呼吸急促、小便不利的症狀。藥方包括防己七錢半、桑白皮、赤茯苓、紫蘇莖葉各一兩、木香二錢半,將藥材研成粗末,每次取四錢,加入薑四片,用清水煎煮,飯前服用。葶藶散則可以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全身浮腫,藥方包括葶藶子一兩、白朮五兩、茯苓、桑白皮、郁李仁各二兩。

上為粗末,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小便利即瘥。

又方

澤瀉,葶藶(各二兩),茯苓,枳殼,白朮(各六兩)

上細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二服。

〔子和〕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丹〕子腫多濕。用山梔一撮,米飲吞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六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汁,分三次服用,小便通暢就能痊癒。

另一種方法:澤瀉、葶藶各二兩,茯苓、枳殼、白朮各六兩,將這些藥材切碎,用六升水煮取二升半藥汁,分兩次溫服。

針對懷孕期間從腳部到腹部腫脹、小便不利、稍微口渴的症狀,可用五兩豬苓研磨成粉,以熟水服用一小匙,每天三次。

如果是因為濕氣導致的腹部腫脹,可以用山梔子一小撮,用米湯送服。

2. 產後水腫

〔丹〕產後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利。

〔《大》〕,大調經散,治產後腫滿,喘急煩渴,小便不利。

大豆(一兩半,炒,去皮),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

上為細末,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產後四肢浮腫者,敗血循經,流入四肢,淫留日深,腐爛如水,故令四肢腫,面黃。宜服,小調經散,,血行腫消則愈。

白話文:

產後腫脹,必須以大補氣血為首要,再佐以蒼朮、茯苓,促進水液代謝。大調經散可治療產後腫脹、呼吸急促、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將大豆炒熟去皮,茯神、真琥珀研磨成細粉,濃煎後,用烏豆、紫蘇湯調服。產後四肢浮腫者,是因為敗血循經,流入四肢,久而久之腐爛如水,導致四肢腫脹,面色發黃。應服用小調經散,使血液運行,腫消則病癒。

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薑汁酒各少許,調停服。

〔丹〕婦人產後浮腫,小便少,口渴,惡寒無力,脈皆沉,此體虛而有濕熱之積,必上焦滿悶,宜補中導水行氣可也。

白朮(二兩半),陳皮(一兩),川芎(半兩),木通(六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五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薑汁酒少許調勻服用。

婦女生產後出現浮腫、小便量少、口渴、怕冷無力,脈象沉沉,這是由於身體虛弱,又有濕熱積聚,導致上焦滿悶,需要補中益氣,導水行氣。

白朮(二兩半)、陳皮(一兩)、川芎(半兩)、木通(六錢)、茯苓(三錢)。

下與點丸二十五丸。

〔《大》〕,奪魂散,治產後虛腫喘促,利小便則愈。

生薑(三兩,取汁),白麵(三兩),半夏(七個)

上以生薑汁搜麵裹半夏為七餅子,煨焦熟為末,水調一盞,小便利為效。

〔潔〕如產後風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局方》中七聖丸,白湯下,日加,以利為度。(七聖丸方見痔。)如浮腫至膝,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也。如浮腫,又頭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謂風多也。如只浮腫,止七聖丸本方服之。

白話文:

下與點丸二十五丸。這是《大》方,也就是奪魂散,主治產後虛腫喘促,利尿即可痊癒。將生薑三兩取汁,白麵三兩,半夏七個,用生薑汁將白麵裹住半夏做成七個餅子,煨烤至焦熟,研磨成粉,用水調和一盞,服用後小便暢通即可見效。

如果產後風寒表證,面部四肢浮腫,可服用《局方》中的七聖丸,用白湯送服,逐日增加劑量,以小便順暢為度。七聖丸的方劑在痔瘡部分可以找到。如果浮腫至膝蓋,伴有咳嗽喘息,可加倍木香、檳榔,因為這屬於氣虛。如果浮腫伴有頭痛昏沉,可加羌活、川芎,因為這屬於風邪。如果只有浮腫,只服用七聖丸原方即可。

〔垣〕中滿分消丸(方見脹門熱條,用四物湯吞之。)

〔杜〕張宣徽侍寵,產後半月,忽患浮腫。急召產科醫治,經半月不瘥,病勢轉劇,召杜治之。杜至曰:諸醫作何病?張曰:皆雲水氣浮腫。杜曰:非也。且水氣發咳嗽,小便澀是也。今愛寵小便不澀,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藏虛,氣塞不通流,面生浮腫。遂用益血和氣藥治之。

旬日病去七八,經半月全愈。所用之藥,乃《靈苑方》牡丹散也。其方云治血藏風虛冷。今產科家多用此藥治產後諸病如神,更名曰損金湯者是也。

白話文:

【垣】【中滿分消丸】(方見脹門熱條,用【四物湯】吞之。)

【杜】張宣徽侍寵,產後半月,忽患浮腫。急召產科醫治,經半月不癒,病情加重,於是請杜來診治。杜到後問:其他醫生認為這是什麼病症? 張回答:大家都說是水氣引起的浮腫。杜答:不是這樣的。通常水氣會引起咳嗽,小便困難。但現在寵物的小便並非困難,沒有咳嗽,只是四肢寒冷。這表示血藏虛弱,氣流通不暢,導致臉部出現浮腫。因此,他使用了補血調氣的藥物來治療。

十天後,病情減輕了七八成,經過一個半月,完全康復。使用的藥物是《靈苑方》中的【牡丹散】。該方稱可治血藏風虛冷。現在產科醫生常常用這種藥物來神奇地治療產後各種疾病,並將它稱為「損金湯」。

牡丹散(方見產後血暈門。)

〔《大》〕,加減吳茱萸湯,治婦人血藏虛,宿挾風冷,身面虛浮等疾。

吳茱萸(一兩半),桔梗,乾薑,甘草,麥門冬,防風,半夏,細辛,當歸,赤茯苓,牡丹皮,桂心(各半兩),

上為粗未。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熱服。

白話文:

牡丹散(方見產後血暈門。)

[《大》],加減吳茱萸湯,治婦人血藏虛,宿挾風冷,身面虛浮等疾。

此方出自《大醫精誠》,與加減吳茱萸湯同治婦人血虛、體內風寒導致的身體虛浮等症狀。

吳茱萸(一兩半),桔梗,乾薑,甘草,麥門冬,防風,半夏,細辛,當歸,赤茯苓,牡丹皮,桂心(各半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

上為粗未。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熱服。

每次服用藥粉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煎至藥液剩下七分,去渣,飯前趁熱服用。

〔丹〕產後風腫水腫。澤蘭、防己等分,溫酒調下二錢。如不能飲者,醋調下亦可。(成氏方。)

白話文:

【丹】產後風腫水腫。澤蘭、防己等量分,以溫熱的米酒調和服用兩錢。如果無法飲用,也可以用醋調和服用。(出自成氏方。)

3. 小腹脹

先腹大,後四肢腫,為脹。或獨腹大,四肢不腫者,治法同。

〔無〕,附子綠豆湯,治寒客皮膚,殼殼然而堅,腹大身腫,按之陷而不起,色不變,病名膚脹。一劑未知,再作。

大附子(一個,重七錢者,生,去皮臍,半破),綠豆(二兩)

上以生薑二兩切,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分三服,空腹溫服。次日,將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綠豆二兩,姜一兩,如前煎服。停三日,復將附子作八片,如前煎服。

(治鼓脹法,並見後行濕寒熱氣血諸條,皆其法也。)

白話文:

肚子先腫大,接著四肢腫脹,這是脹病。即使只有肚子腫大,四肢沒有腫脹,治療方法也相同。

如果肚子腫大,身體僵硬,按下去凹陷卻不回彈,顏色沒有變化,這是寒氣入侵皮膚引起的膚脹,可以用附子綠豆湯治療。一劑藥後沒有效果,就再煎服一劑。

藥方如下:

生附子(一個,重七錢,去皮臍,半破),綠豆(二兩)。

將以上藥材與生薑(二兩,切片)一起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分三次服用,空腹溫服。第二天,將之前的附子破成四片,再用綠豆二兩、生薑一兩,按照之前的做法煎服。停藥三天後,再將附子破成八片,按照之前的做法煎服。

(治療鼓脹的方法,在後面的濕寒熱氣血等章節中,也有類似的方法。)

〔仲〕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海〕脾虛滿者,黃耆湯。(芍藥停濕。)脾實滿不運,平胃散。(蒼朮泄濕。)

東垣云:腹脹滿,氣不轉者,加厚朴以破滯氣。腹中夯悶,此非腹脹滿,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是知氣結而脹,宜厚朴散之;散而脹,宜芍藥收之。

白話文:

肚子胀满,按压不痛是虚证,按压疼痛则是实证,可以服用泻药。腹胀时减轻,但又恢复原状,这是寒证,应该服用温热药物。腹胀不减轻,减轻的程度微不足道,就应该服用泻药,可以使用大承气汤。

脾虚导致的腹胀,可以使用黄芪汤。(芍药可以止泻。)脾实导致的腹胀,无法运转,可以使用平胃散。(苍术可以泄湿。)

东垣医师说:肚子胀满,气机不流通,应该加厚朴来破除滞气。肚子沉闷,这并非腹胀,而是气散而不收,可以用芍药来收敛。由此可知,气机结滞导致的胀满,应该使用厚朴散;气散导致的胀满,应该使用芍药来收敛。

〔丹〕鼓脹,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必須遠音樂,斷厚味。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用大劑人參、白朮,佐以陳皮、蒼朮、茯苓之類。有血虛者,四物行血,隨證加減。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腹脹必少佐厚朴者,蓋厚朴味辛,以氣聚於上焦故也。

氣不運,加木香。氣若陷下,用升麻、柴胡以提其氣。水腫當補脾為主,白朮、茯苓、陳皮佐之。

白話文:

肚子鼓脹,是脾氣虛弱到極點的表現,需要大補中氣,排除濕氣。必須遠離音樂,不吃油膩的食物。早上肚子寬晚上肚子緊,是血虛;晚上肚子寬早上肚子緊,是氣虛;整天肚子緊,則是氣血皆虛。要用大量的人參、白朮,搭配陳皮、蒼朮、茯苓等藥物。如果還有血虛的,要加入四物湯補血,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補氣的時候,一定要加入厚朴來緩解腹脹。腹脹一定要用少量的厚朴,因為厚朴辛辣,可以將氣聚集在上焦。

如果氣機不運,要加入木香。如果氣往下陷,要用升麻、柴胡來提振氣機。水腫以補脾為主,可以用白朮、茯苓、陳皮輔助。

鼓脹論,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干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致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

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化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故又名曰蠱。若蟲侵蝕,有蠱之義。

白話文:

人體的心肺屬陽,位於上半身;腎肝屬陰,位於下半身;脾則居於中,屬陰,五行屬土。經書說:食物進入胃,經過消化吸收,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將精氣散佈,向上歸於肺,並調節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精氣散佈全身,流經五臟六腑。這說明脾臟具有坤土的靜止之德,同時也具有健運的能力,因此能將心肺的陽氣向上提升,將腎肝的陰氣向下下降,天地交合,保持平衡,這就是無病之人。

然而,如果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房勞過度,就會導致脾臟受損,運化功能失調。胃雖然攝入了食物,卻無法正常運化,導致陽氣上浮,陰氣下降,天地失衡。此時,清濁混雜,經脈阻塞,氣血瘀滯而產生熱。熱氣積聚久了,就會化為濕氣。濕熱交織,最終就會導致腹部脹滿,經書稱之為鼓脹。因為鼓脹的症狀是腹部堅硬飽滿,但裡面卻空無一物,就像鼓一樣,病症頑固,難以治療,所以又稱為蠱。就像蟲子侵蝕一樣,有蠱惑人心的意思。

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遠音樂,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者不察,病起於虛,急於取效,衒能希賞。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去死不遠。

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證,又須順時加減用之為妙。

予友俞仁叔,儒而醫,連得家難,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餘糧丸服之。予診其脈,弦澀而數,曰:此丸新制,煅煉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出血,色黑骨立而死。

白話文:

治療這個病,應該要補脾。同時還要養護肺金以抑制肝木,避免脾臟受到邪氣侵犯。滋養腎水以抑制心火,讓肺氣能夠清淨順暢。要忌食鹹味,防止助長邪氣;停止胡思亂想,遠離音樂,以保護脾胃之氣,免受擾動。有些醫生不了解病因,只看到病人虛弱,就急於求效,誇耀自己的醫術以博取名利。病人則因腹脹難受,喜歡服用瀉藥,追求一時的輕鬆。他們不知道,即使暫時緩解了,腫脹會越來越嚴重,病邪也越來越重,真氣受損,離死亡就不遠了。

古方中以「禹餘糧丸」最為合適,它又叫做「石中黃丸」和「紫金丸」,能制肝補脾,非常適當。不過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並隨著季節變化加減藥物,這才是最佳的用法。

我的朋友俞仁叔,既是儒者也是醫生,連續遇到了家庭困境,五十歲左右患上了這個病。他自作主張服用「禹餘糧丸」。我診脈後發現脈象弦澀而數,就告訴他:「這丸藥新製,煉製的火氣尚未完全散去,溫熱藥性過多,應該自行加減,不可拘泥於方劑。」俞仁叔笑著說:「現在的人比不上古人,這個方子不能隨意加減。」他服用了一個月的藥後,就出現了鼻出血、面色黑、骨瘦如柴的症狀,最終去世了。

楊兄年五十,性嗜酒,病瘧半年,患脹病,自察必死來求治。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狀如蜘蛛。遂教以參、術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陳皮、黃連、厚朴、茯苓為佐,生甘草些少,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帖。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得汗而愈。又半月,小便長而脹愈。中間雖少有加減,大意只是利氣行濕。

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於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診其脈數而澀,重似弱。予以四物加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作湯與之,近一年而安。一補氣,一補血,余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以保天壽。或曰:氣無補法,子何補氣而獲安?果有說以通之乎?予曰:氣無補法,乃世俗之言也,蓋氣之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恐增病勢。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所著而不去,所以為病。

白話文:

楊先生五十歲,愛喝酒,患瘧疾半年,又患腹脹病,自覺必死,於是來求醫。診斷他的脈象弦澀,重按則有力。瘧疾尚未痊癒,手腳消瘦,肚子像蜘蛛一樣鼓脹。於是給他開了參、術做主藥,當歸、川芎、芍藥做輔藥,陳皮、黃連、厚朴、茯苓做佐藥,少量生甘草,做成濃湯服用,一天三次。他也很嚴格遵守忌口。一個月後,瘧疾發汗而癒。又過了半個月,小便量增多,腹脹也好了。期間雖然略有加減,但主要還是以利氣行濕為原則。

另外,陳先生四十多歲,也愛喝酒,大便時帶血,春天患腹脹,面色黑而肚子很大,形狀像鬼一樣。診斷他的脈象數而澀,重按似弱。給他開了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煎湯服用。將近一年後,病症痊癒。一個方子補氣,一個方子補血,其他藥物也多有出入,都讓他們安然無恙,保住性命。有人說:氣不能補,你為什麼補氣就能治好病?真的有通氣之法嗎?我說:氣不能補,這是世俗之說。氣病其實是因痞悶壅塞,看似難以補,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但沒有想到正氣虛弱,無法運作,邪氣滯留不去,所以才會生病。

《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則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久在床枕,將必厭子之迂而求速效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勢篤,欲求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終,不可與利藥乎?予曰:灼知其不因於虛,受病亦淺,脾胃尚壯,積滯不固,而又有可下之證,亦宜略與疏導。若援張子和浚川散、禹功丸為例,行迅攻之策,實所不敢。

潘可達女,年十九歲,稟受頗厚,患胸腹脹滿,自用下藥,利十數行,時脹無增減來求治。診其脈皆大,略按即散而無力,全無數意。予曰:此有表證,反攻裡,當死。賴稟受好,時又在室,尚可挽回,壽損矣。急與四物湯加人參、白朮、帶白陳皮、炙甘草煎服。至半月後,病不退,又自用蘿蔔根種煎湯,澡浴兩度,時腫稍增。

白話文:

古籍記載,身體強壯的人,氣血流通則病癒,體弱的人,氣血凝滯就會生病。如果體虛氣弱,不加以補益,氣血怎麼能流通呢?有人說,你開的藥方確實不錯,但為什麼效果這麼慢呢?病人長期臥床,必然會厭倦你的緩慢療效,而求速效藥方。我說,這種病,有的病程三五年,有的十幾年,根深蒂固,想要快速見效,簡直是自尋死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治癒這種病。有人問,脹病快要結束了,可以給病人服用瀉藥嗎?我說,如果確知不是因為虛弱而導致的脹病,病程也較淺,脾胃還算健壯,積滯不固,而且有可以瀉下的症狀,可以稍微服用一些瀉藥來疏導。如果像張子和浚川散、禹功丸那样,采用迅速攻伐的方法,實在不敢嘗試。

潘可達的女兒,十九歲,天生體質不錯,患有胸腹脹滿,自己服用瀉藥,排泄了十幾次,脹滿卻沒有減輕,於是來求醫。診脈發現脈象都很大,稍微按壓就散開,沒有力氣,完全沒有數息的意象。我說,她有表證,卻反過來攻裡,應該會死掉。幸好她天生體質好,而且還在室內,還有挽回的餘地,但壽命已經損害了。趕緊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帶白陳皮、炙甘草煎服。半個月後,病情沒有退卻,她又自己用蘿蔔根種煎湯,洗澡兩次,腫脹反而稍微增加了。

予曰:表病攻裡,已自難救,今又虛其表,事急矣。於前藥去地黃、芍藥,加黃耆,倍白朮,大劑濃煎湯飲;又吞人參白朮丸。十日後,如初病時。又因吃難化物自利,以參、術為君,少加陳皮為佐,又與肉豆蔻、訶子為君,山楂子為使,粥和作丸吞之,至四五十帖而安。

一男子年四十餘,患瘧久而腹脹,脈不數而微弦,重取則來不滑利,輕重又皆無力。遂與索氏三和湯三倍加白朮,入薑汁服之。數服而瘧愈,小便利二三行,脹稍減。遂又小便短少,予作氣血兩虛,於前藥內入人參、牛膝、當歸身尾作大劑料,百服而愈。

白話文:

我說:表症已經攻入裡症,本來就很難救治,現在又虛損了表氣,情況危急了。之前的藥方去掉地黃、芍藥,加入黃耆,白朮加倍,用大劑量濃煎服用;還要吞服人參白朮丸。十天後,病情如同最初發病時一樣。又因為吃不下容易消化的食物而腹瀉,就用人參、白朮為主藥,少加一些陳皮作為輔助藥物,再用肉豆蔻、訶子為主藥,山楂子為輔助藥物,做成粥丸服用,一直服用到四五十帖才好轉。

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患瘧疾已久,腹部脹大,脈象不數而微微弦緊,重按脈搏則跳動不流利,輕按或重按都無力。於是給他服用三和湯,劑量加倍,加入白朮,並用薑汁送服。服用幾次後瘧疾痊癒,小便通暢了兩三行,腹部脹大也稍微減輕。之後又小便短少,我判斷是氣血兩虛,就在之前的藥方裡加入人參、牛膝、當歸的根部和莖尾,用大劑量煎煮服用,服用一百帖後才痊癒。

索氏三和湯三倍加白朮方

白朮,厚朴,陳皮(各三兩),木通(一兩),檳榔,紫蘇(各二兩),甘草,海金沙,大腹皮,白茯苓,枳殼(各一兩),水煎服。

〔海〕,調胃白朮澤瀉散,治痰病化為水氣傳變,水穀不能食。

白朮(半斤),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各一兩)

上為末,治腹腫如神。若心下痞,加枳實。若心下盛,加牽牛。

白話文:

索氏三和湯加白朮方,將白朮、厚朴、陳皮各用三兩,木通一兩,檳榔、紫蘇各用二兩,甘草、海金沙、大腹皮、白茯苓、枳殼各用一兩,水煎服用。

若出現水氣傳變,導致食不下嚥,可參考調胃白朮澤瀉散,以白朮半斤,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各用一兩,研末服用。若出現腹腫,效果顯著。若心下痞滿,可加枳實;若心下脹滿,可加牽牛。

〔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實(七個),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羅〕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歲,病積,臍左連脅如覆杯,腹脹如鼓,多青絡脈,喘不得臥。時值暑雨,加之自利完穀,日晡潮熱,夜有盜汗,求予往治之。脈得浮數,按之有力。謂病家曰:凡治積,非有毒之劑攻之則不可。今脈虛弱如此,豈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滲益胃之劑,數服而便清自調;雜以升降陰陽、進食和氣而腹大減。

胃氣稍平,間以消積之劑,不月餘,良愈。先師嘗曰:潔古老人有云:養正積自除。譬如滿座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

白話文:

心口位置堅硬腫脹,像盤子一樣大,邊緣像旋轉的杯子,這是水飲造成的,可以用枳朮湯治療。

枳實七個,白朮二兩。

將這兩種藥材用五升水煮,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溫熱服下。如果腹部柔軟,就表示積食消散了。

真定王君的兒子,十九歲,患積食病,左邊腹部連著脅肋,像覆蓋著杯子一樣,肚子脹得像鼓一樣,有很多青色的血管,喘不過氣來,不能平躺。當時正值暑雨季節,加上他腹瀉,每天傍晚發熱,晚上盜汗,請我前去治療。脈象浮數,按之有力。我告訴病人,治療積食,必須用有毒的藥物攻破才行。現在脈象虛弱成這樣,怎麼敢用常規方法治療呢?於是,我用分滲益胃的藥物,服用了幾次,症狀就慢慢好轉,自行恢復正常;再用一些升降陰陽、和胃進食的藥物,肚子就明顯減小了。

胃氣稍微平穩之後,就間歇服用消積的藥物,不到一個月,病就痊癒了。老師曾經說過,潔古老人曾經說過:養護正氣,積食自然消失。這就像滿座君子,即使有一個小人,也自然沒有容身之地。現在讓真氣充實,胃氣強壯,積食自然就會消散了。

〔丹〕一婦人,年三十六歲,家貧多勞,性偏急。自七月斷經後,八月小腹下有一塊,偏左如拳,有時塊起即痛作,伏則勢減。至半月後,腹漸腫脹,食減平時三分之二,無力,遇夜發熱.天明即稍退,其脈得虛微短弱澀,左尤甚。初與白朮一斤,帶白陳皮一斤,作二十帖服。

以三聖膏貼塊上,經宿則塊軟,再宿則塊小。旬日後食稍進,熱減半,脈稍有力。又與白朮一斤,帶白陳皮半斤,酒當歸身半斤,木通三兩,每帖研桃仁九粒。盡此劑,病悉除。

一婦人,年五十餘歲,素好怒,因食燒豬肉,次早面脹,絕不思食,倦怠,六脈沉澀,獨左豁大。余作體虛有痰,氣為痰所隔不得降,當以補虛利痰為主。每早以大棗加參、術大劑與一帖,服後探令吐出藥。辰巳時,復與索氏三和湯一倍加白朮二帖。至睡後,以神佑七丸以撓其痰,去牽牛。如此服至一月而安矣。

白話文:

一位36歲的婦人,家境貧困,工作勞累,個性急躁。從七月停止月經後,八月開始在小腹左側出現一塊拳頭大小的硬塊,有時硬塊會疼痛,有時疼痛減輕。半個月後,腹部開始腫脹,食慾減退,體力下降,晚上發熱,早上退燒。脈象虛弱短促澀滯,左側尤為明顯。醫生初次開了白朮一斤,帶皮陳皮一斤,共二十帖給她服用。並用三聖膏貼在硬塊上,經過一夜,硬塊變軟,再過一夜,硬塊變小。十天後,食慾有所恢復,發熱減輕,脈象也稍有力。醫生再次開了白朮一斤,帶皮陳皮半斤,酒製當歸身半斤,木通三兩,每帖研磨桃仁九粒。服用完這一劑藥,病症全部消失。

另一位50多歲的婦人,性情暴躁,吃燒豬肉後,第二天早上臉部腫脹,完全沒有食慾,疲倦乏力,六脈沉澀,唯獨左脈豁大。醫生診斷為體虛有痰,氣被痰阻礙無法下降,應以補虛利痰為主。每天早上用大棗、人參、白朮大劑量煎藥一帖,服用後讓病人吐出藥渣。辰巳時,再服用索氏三和湯加倍劑量白朮兩帖。睡前服用神佑七丸以化痰,去牽牛。服用一個月後,病情痊癒。

金壽一安人,年七十一歲,好濕面,得帶下病,亦惡寒淋瀝。醫與荷花須、柴胡等藥,發熱,所下愈多。醫與縮砂、豆蔻藥,以其食少也;腹滿脹,氣喘,又與葶藶散,不應。又與禹餘糧丸,病愈甚。醫又與崇土散,亦不應。予脈之,兩手洪澀,輕則弦長而滑實,至是喘甚不得臥。

此不是濕而釀成濕,在足太陰、陽明二經。水穀之氣為濕所抑,不得上升,遂成帶下。理用升舉之劑,以補氣、和血吹之。而醫反與澀燥,宜其展轉身病。遂與人參生肺之陰以拒火毒;白朮以補胃氣除濕熱、行水道;桃仁去汙生新;郁李仁行積水,以通草佐之;犀角屑解食毒、消腫悶;檳榔治最高之氣。作濃湯吞下保和丸藥。

白話文:

金壽一這位病人,今年七十一歲,喜歡吃濕潤的食物,患了帶下病,也容易怕冷、小便淋漓不盡。醫生給他開了荷花須、柴胡等藥,結果他發熱,帶下的量反而更多了。醫生又開了縮砂、豆蔻等藥,因為他食慾不振,腹部脹滿,氣喘,還開了葶藶散,但都不見效。後來又開了禹餘糧丸,病情反而更加嚴重。醫生又開了崇土散,依然沒有效果。我替他把脈,發現他雙手脈象洪大而澀,輕觸時則弦長而滑實,現在他喘得厲害,不能躺下。

這個病不是濕邪引起的,而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病症。水穀之氣被濕邪所阻礙,無法上升,所以才導致帶下。治療應該用升舉的藥物,補氣、和血,將濕邪吹散。但醫生卻用了收澀乾燥的藥物,所以他才會輾轉反側,病痛難消。我給他開了人參補益肺陰,以抵抗火毒;白朮補益脾胃,除濕熱,利水道;桃仁去瘀生新;郁李仁行氣消積水,用通草佐之;犀角屑解食毒、消腫止悶;檳榔治療最高部位的氣逆。將這些藥物用濃湯煎服,並服用保和丸。

又疑素厚養,有肉積,加阿魏小丸同咽之。四五日後,積氣漸消,腫漸下。又加補腎丸以生腎水之真陰。又兩三日後,漸安而得睡,食有味矣。又兩日後,加與點丸以驅逐肺家之積熱而愈。

一丈夫,脾有熱,腎有虛,胃有積,得腫疾或進或退,口乾或氣喘。醫連月,不退。脈軟而細,以其形肥,不以為忌。用:

白朮(四錢),芍藥,地黃(三錢),連翹,當歸(二錢),青皮(二錢半),人參,木通,羌活,黃芩(各一錢半),甘草,紅花(些)

白話文:

懷疑患者營養充足,體內有肉積,於是給他服用阿魏小丸,四五天后,積氣逐漸消散,腫塊也慢慢消退。接著再服用補腎丸,滋養腎陰。兩三天後,患者漸漸舒服,能夠入睡,食慾也恢復了。再過兩天,給他服用點丸,驅散肺部的積熱,病症終於痊癒。

一位男性患者,脾胃積熱,腎虛,胃裡還有積食,導致腫病反覆發作,口乾舌燥或氣喘。醫生治療了幾個月,病情仍不見好轉。他的脈象細軟,因為他身材肥胖,醫生沒有忌諱,便開了以下藥方:

白朮四錢,芍藥、地黃各三錢,連翹、當歸各二錢,青皮二錢半,人參、木通、羌活、黃芩各一錢半,甘草、紅花適量。

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楊生,年三十,因瘧初安,淡食豆腐齋飯成脹,在膈上,小便赤少,不思食,口渴,脈弦而澀,此胃中有瘀血。用:

蘇梗(三分),木通(半錢),白朮(一錢半),川芎,枳實,白芍(各五分),甘草(二分,炙),陳皮(五分),厚朴(三分),

上研,益元散下保和丸五十粒。

一丈夫氣上,肚或膨脹,此下虛所致。

陳皮(五錢),人參,歸鬚,白朮,連翹(各三錢),地黃,芍藥(各二錢),木通(一錢半),甘草(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分成五帖,煎好後服用保和丸。

楊生,三十歲,瘧疾剛痊癒,吃清淡的豆腐和齋飯後肚子脹,脹在胸口,小便顏色深且量少,不想吃東西,口渴,脈象弦細而澀,這是胃裡有瘀血。用蘇梗、木通、白朮、川芎、枳實、白芍、甘草、陳皮、厚朴研磨成粉,服用益元散和保和丸各五十粒。

如果男人氣往上衝,肚子也脹,這是下虛造成的。用陳皮、人參、歸鬚、白朮、連翹、地黃、芍藥、木通、甘草。

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木香化滯湯

白豆蔻(仁),陳皮,大腹子,白茯苓,砂仁,人參(各一錢),青皮,檳榔,木香,薑黃(各二錢),白朮(一錢),甘草(炙,四分),白檀(二分),藿香葉(二分),桔梗(五分),

上為細末,水一大盞二分,煎至一盞,稍熱服;食前沸湯點服亦得。

上方,治因積滯成脹,皆以參、朮、樸、通等煎湯,補虛行濕;下神佑、阿魏等丸消積,所謂攻補兼施者也。

白話文:

將藥材分成五帖,煎服完後再服用保和丸。

藥方如下:

白豆蔻仁、陳皮、大腹子、白茯苓、砂仁、人參(各一錢)、青皮、檳榔、木香、薑黃(各二錢)、白朮(一錢)、甘草(炙,四分)、白檀(二分)、藿香葉(二分)、桔梗(五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一大盞水煎煮至剩下二分,稍熱服用。也可以在飯前用沸水沖服。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因積滯導致的脹滿。方中用參、朮、樸、通等藥材煎湯,補虛行濕;再服用神佑、阿魏等丸藥消積,這就是所謂的攻補兼施。

小溫中丸,治脹。是脾虛不能運化,不可下之。

陳皮,半夏(湯泡,去皮臍),神麯(炒),茯苓(各一兩),白朮(二兩),香附子(不要烘曬),針砂(各一兩半,醋炒紅),苦參(炒),黃連(炒。各半兩),甘草(三錢)

上為末。醋水各一盞,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朮六錢,陳皮一錢,生薑一片,煎湯吞下。虛甚,加人參一錢。各用本方去黃連,加厚朴半兩。忌口。病輕者,服此丸六七兩,小便長;病甚者服一斤,小便始長。

白話文:

小溫中丸 方劑說明

主治: 脹滿。

病因: 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食物,不可使用瀉下藥物。

藥物組成:

  • 陳皮 一兩
  • 半夏(湯泡,去皮臍) 一兩
  • 神麴(炒) 一兩
  • 茯苓 一兩
  • 白朮 二兩
  • 香附子(不要烘曬) 一兩半
  • 針砂(各一兩半,醋炒紅)
  • 苦參(炒) 半兩
  • 黃連(炒) 半兩
  • 甘草(三錢)

製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
  2. 用醋水各一盞,將藥粉調成糊狀,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

  • 每服七八十丸。
  • 以白朮六錢、陳皮一錢、生薑一片煎湯送服。
  • 若體虛嚴重,可加人參一錢。

加減:

  • 若患者體虛,可將方中黃連去除,加入厚朴半兩。

忌口:

  • 忌食寒涼食物。

療效:

  • 病情較輕者,服藥六七兩,小便量即可增多;
  • 病情嚴重者,需服用一斤藥物,小便量才會增加。

註解:

  • 一兩約等於3.75克。
  • 一錢約等於3.75克。
  • 一盞約等於100毫升。
  • 此方劑為溫中健脾、消食化積之劑。

〔無〕,禹餘糧丸,治十種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滿,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主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膨脹之要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禹餘糧(三兩),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淨,炒乾,入禹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乾為度。後用銚,並藥入炭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地上,候冷研細)

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多是取轉。惟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服)

白話文:

「禹餘糧丸」可以治療十種水氣,像是腳膝腫脹、上氣喘不過氣、小便不順暢等,只要是水氣引起的毛病,它都能治療。許學士和丹溪都認為這是治療腫脹的要藥。

製作方法是用蛇含石(大的要三兩,用新鐵銚盛裝,放在炭火中燒到蛇黃和銚子一樣紅,用鉗子取出蛇黃,放入醋中,待冷卻後取出研磨成極細粉末)、禹餘糧(三兩)和真針砂(五兩,先用水洗淨,炒乾,與禹餘糧一起放進鐵銚,加入兩升米醋,用炭火煮至醋乾。然後將鐵銚和藥材一起放在炭火中燒紅,用鉗子取出倒在乾淨的磚地上,待冷卻後研磨成細粉)。

這三種藥材是主要的藥材,其他藥材則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添加。因為這方子的三種主要藥材不像大戟、甘遂、芫花那麼峻猛,而且還添加了其他藥材來扶持,所以虛弱的人和老人也可以服用。

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酒浸),桂心,白豆蔻(炮),大茴香(炒),蓬朮(炮),附子(炮),乾薑(炮),青皮,京三稜(炮),白蒺藜,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

上為末,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搗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去,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白話文:

將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酒浸)、桂心、白豆蔻(炮)、大茴香(炒)、蓬朮(炮)、附子(炮)、乾薑(炮)、青皮、京三稜(炮)、白蒺藜、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研磨成粉,混合均勻。用湯浸泡蒸餅,擠去水份,再將藥粉加入蒸餅中搗碎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用溫酒或白湯送服三十至五十丸。最忌食用鹽,哪怕一丁點也不可入口,否則病情會加重。試服藥後,藥效會從小便中排出,不會傷及內臟。病癒後,每日服用三次。配合溫和的補氣血藥物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丹〕脈堅實,人壯盛者,或可用攻藥,便收拾白朮為主。

〔垣〕中滿治法,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者,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也。又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氣。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又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亦是熱脹也。治熱脹、分消丸主之。

〔仲〕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脈搏堅實有力,體格強壯的人,可以考慮用攻邪的藥物治療,其中以白朮為主藥。

腹脹滿的治療方法,要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指的是發汗,潔淨府指的是利尿。此外,腹脹滿也要內瀉,意思是脾胃有病,要讓上下通暢,消散積氣。下焦就像一個水道,氣血自然會分化流動,不需要刻意排泄廢物。如果腹脹滿嚴重,大小便不順暢,可以根據情況用寒熱藥物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飲酒過量、食用濕面,或其他味濃厚的食物,導致膏粱厚味積聚在體內,或者飯後馬上躺下,使濕熱之氣無法散發,而造成腹脹滿,這也是熱脹的一種。治療熱脹,可以用分消丸。

氣分症狀,胸部下方堅硬,大小像盤子,邊緣像旋轉的酒杯,是由於水飲停滯所致,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湯來治療。

桂枝,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個),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個,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聖》〕,牛黃琥珀丸,治水腫腹大,氣息不通危急者,神效。

牛黃,琥珀,椒目(沉水者),葶藶(炒紫色。各三分),昆布(洗,炙),海藻(洗,炙。各一兩一錢),牽牛(炒),桂(各一兩),

白話文: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個)、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個,炮製),將這七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沸,煮沸後去除麻黃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煮至剩下二升藥汁,分三次溫熱服用。應該會出汗,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表面爬行,這樣就痊癒了。

《聖濟總錄》記載,牛黃琥珀丸可用於治療水腫腹脹、呼吸困難、危急重症,效果神奇。

牛黃、琥珀、椒目(沉在水中的)、葶藶(炒至紫色,各三分)、昆布(洗淨,烘烤)、海藻(洗淨,烘烤,各一兩一錢)、牽牛(炒)、桂枝(各一兩),這些藥材製成丸藥,可以治療水腫腹脹、呼吸困難、危急重症。

上七味為末,另研葶藶如泥,一處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以小便利為度,日再服。河間方有麝香、龍膽,無琥珀,易名苦葶藶膏,治法與此方同。

〔仲〕腹滿,口舌乾燥,此腸胃間有水氣,,防己椒藶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炙),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為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白話文:

將上七味藥材研成粉末,另將葶藶研磨成泥狀,混合拌勻,用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湯送服,以小便通暢為度,每天服用兩次。河間方的藥方中含有麝香、龍膽,沒有琥珀,改名為苦葶藶膏,治療方法與此方相同。

腹脹滿、口舌乾燥,這是腸胃間有水氣積聚,可以用防己椒目丸治療。

將防己、椒目、葶藶(炙)、大黃(各一兩)研成粉末,用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十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藥量,口中自然會有津液。口渴者,可加芒硝五錢。

〔無〕,葶藶丸,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隔紙炒),薺菜根(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丸當依舊。(以上葶藶、椒目行濕。)

〔羅〕白丸子,治單腹脹,神效。(方見水脹門。)

〔潔〕治水氣蠱脹,潔淨府,,楮實子丸,。

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

白話文:

葶藶丸可以治療腹部腫脹、四肢消瘦、小便澀濁。將甜葶藶和薺菜根等分,研磨成粉,用蜜丸成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陳皮湯送服,連服三丸,小便就會清澈通暢,如果症狀未癒,就應該繼續服用。葶藶和椒目都有利濕的作用。白丸子可以治療單純腹部脹滿,效果很好。楮實子丸可以治療水氣蠱脹,潔淨臟腑。將楮實子用水熬成膏,加入白丁香和茯苓,制成丸藥服用。

上二味為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次服中治丸,末治藥調養,疏啟其中。忌甘苦。峻補其下,宜五補七宣丸。(白丁香為行濕之劑。中治丸即白朮散,用白朮、澤瀉等分以為末,茯苓煎湯調下。末治即黃耆建中之類方,並見水腫門。)

〔世〕治蠱。用蝦蟆一枚;去內腸,入螻蛄七個,新瓦上焙乾為末丸,酒服。如無螻蛄,用縮砂七粒,(本草云:蝦蟆味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瘕堅。)

白話文:

上兩種藥物研磨為粉末,使用楮實膏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不分藥丸數量,從少開始逐漸增加,服用到小便清晰且腹部脹滿情況減少為止。接著服用中治丸,將藥物粉末調和,疏通其內部。忌食甜和苦的食物。強力補充下焦,可以使用五補七宣丸(白丁香用於除濕)。

對於治療寄生蟲病,使用一隻蛤蟆;去除內臟,加入七個螻蛄,放在新瓦上烤乾後研磨成粉末,用水酒混合服用。若無螻蛄,可用七粒縮砂代替(本草記載,蛤蟆性辛寒有毒素,能祛邪氣,破癥結)。

注意:此處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並非替代專業醫療意見。在實際應用任何傳統療法或草藥之前,應諮詢合格的醫療提供者。

〔《素》〕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腹中論,王注:雞矢大利小便,微寒,用湯漬服之。潔古云:以酒調服。)

〔無〕五積,久必心腹脹滿。肝為肥氣,心為伏梁,肺為息奔,脾為痞氣,腎氣奔豚,如斯之類,從五積法治之可也。

〔丹〕朱恕八哥,肚腫,因濕氣起自五月,能飲酒,左脅有塊,兩足時有腫。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肚子脹滿,早上吃得下,晚上卻吃不下,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叫做鼓脹。黃帝問:怎麼治療呢?岐伯說:用雞屎酒治療,一劑見效,兩劑痊癒。黃帝問:為什麼還會復發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所以偶爾會發病。雖然病已經好了,但因為脾胃虛弱,氣會聚集在腹部,所以還是會偶爾發病。

五積,久病必導致肚子脹滿。肝積會造成肥胖,心積會造成伏梁,肺積會造成息奔,脾積會造成痞氣,腎積會造成奔豚,這些症狀都可以用五積法治療。

朱恕,五月開始肚子腫,可能是濕氣引起的。他可以喝酒,左邊肋骨下方有個腫塊,雙腳偶爾也會腫。

白朮,三稜(醋炒),木通,陳皮,大腹皮,赤茯苓,海金沙(各五分),甘草(二分),炒樸(五分),肉桂(三分),

煎湯下保和丸三十、溫中丸三十、抑青丸十丸。

〔垣〕,廣朮潰堅丸,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堅硬如石,形如盤,令人坐臥不寧,大小便澀滯,為喘氣促,面色痿黃。

厚朴(五分,生),黃芩(五分),黃連(六分),草豆蔻(五分),益智(五分),半夏(七分),蓬朮(二分),甘草(生),紅花(一錢),柴胡,升麻,吳茱萸,澤瀉(各二分),神麯(三分),歸梢(五分),青皮(二分),陳皮(一分),葛根(四分,治虛渴)

白話文:

白朮、三稜(用醋炒)、木通、陳皮、大腹皮、赤茯苓、海金沙各五分,甘草二分,炒樸五分,肉桂三分,煎湯服用,再服用保和丸三十粒、溫中丸三十粒、抑青丸十粒。

這是治療中滿腹脹,內有積堅硬如石,形狀像盤子,讓人坐臥不安,大小便不通暢,喘氣急促,面色萎黃的方子。

方劑中包含厚朴(生,五分)、黃芩(五分)、黃連(六分)、草豆蔻(五分)、益智(五分)、半夏(七分)、蓬朮(二分)、甘草(生)、紅花(一錢)、柴胡、升麻、吳茱萸、澤瀉各二分,神麯三分,歸梢五分,青皮二分,陳皮一分,葛根(四分,治虛渴)。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酒面。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止有積不消,再立方,名曰,半夏厚朴湯,。

厚朴(八分),半夏(一錢),吳茱萸,肉桂,紅花,黃連(各一分),桃仁(七分),蘇木(五分),京三稜,蒼朮,白朮,柴胡,葛根(不渴不用),甘草(生。各三分),歸梢,豬苓,乾薑,升麻(各四分),草豆蔻(二錢),澤瀉(六分),木香,青皮,陳皮,黃芩(生,各二分),昆布(少),神麯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依前煎服之。禁忌如前。服此藥二服後,前證又減一半,卻於前藥中加減之。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稍涼後服用。忌酒和麵食。服用兩次後,腹脹減半。如果積聚未消,再用另一方,叫做半夏厚朴湯。

半夏厚朴湯的藥材包括:厚朴八分、半夏一錢、吳茱萸、肉桂、紅花、黃連各一分、桃仁七分、蘇木五分、京三稜、蒼朮、白朮、柴胡、葛根(不渴不用)、甘草(生)各三分、歸梢、豬苓、乾薑、升麻各四分、草豆蔻二錢、澤瀉六分、木香、青皮、陳皮、黃芩(生)各二分、昆布少許、神麴。

將這些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做成一劑,按照之前的方法煎煮服用。禁忌與之前相同。服用兩次後,之前的症狀再減半,可以根據之前藥方加減用藥。

厚朴(五分),黃芩(二分),甘草(炙,五分),吳茱萸(一分),益智(二分),砂仁(一分),豆蔻(三分),半夏(四分),黃耆(四分),紅花(少),歸梢(一錢),黃連(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苦寒藥泄大便,又忌魚、兔肉並鹽物、房事等項。

〔丹〕心腹膨脝,內多食積所致。

南星(一兩半),半夏,栝蔞仁(研,和爛。各一兩),香附(童便浸),黃連(姜炒。各二兩),礞石(硝煅),蘿蔔子(五錢),麝香(少),連翹(五錢),

白話文:

厚朴五分,黃芩二分,甘草(炙)五分,吳茱萸一分,益智二分,砂仁一分,豆蔻三分,半夏四分,黃耆四分,紅花少許,歸梢一錢,黃連一分,將這些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做成一劑,用兩大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稍微熱服,飯前服用。忌食寒涼藥物導致腹瀉,也忌食魚肉、兔肉、鹽醃食物以及房事。

此方用於治療心腹脹滿,因過食積聚導致的疾病。

南星一兩半,半夏一兩,栝蔞仁(研磨成糊狀,各一兩),香附(浸泡在童便中),黃連(用薑汁炒,各二兩),礞石(硝石煅燒),蘿蔔子五錢,麝香少許,連翹五錢。

上用麵糊為丸。

腹腫不寬滿,食肉多。

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醋浸,擂細)

作糊丸,同溫中丸,白朮湯送下。

食肉多,腹脹,用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丸服。(三補方見治寒熱。)

〔世〕,四炒枳殼丸,治氣血凝滯,腹內蠱脹。

枳殼(四兩,去穰,切作指面大塊,分四處。一兩,用蒼朮一兩同炒黃,去蒼朮;一兩,用蘿蔔子一兩同炒黃,去蘿蔔子;一兩,用乾漆一兩同炒黃,去幹漆;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茴香。止用枳殼為細末)

白話文:

將麵糊製成丸藥服用。

肚子腫脹但不飽滿,而且喜歡吃肉。

用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醋浸後研磨成細粉),製成糊丸,與溫中丸一同服用,用白朮湯送服。

如果喜歡吃肉、肚子脹,就用三補丸的藥材,再加上香附、半夏曲,製成蒸餅丸服用。(三補丸的方劑見治寒熱篇)。

世傳用四炒枳殼丸,可以治療氣血凝滯、肚子內有蟲積脹滿。

將枳殼四兩去籽,切成指頭大小的塊,分成四份。分別用蒼朮一兩、蘿蔔子一兩、乾漆一兩、茴香一兩,各取一份枳殼與其同炒至黃色,再將蒼朮、蘿蔔子、乾漆、茴香去除,只留下枳殼磨成細粉。

上用原炒蒼朮、蘿蔔子、乾漆、茴香四味,同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米飲下。

〔孫〕殿中丞某郎中妹,十歲,腹痛色不變,按之而大陷,心腹痞膈,病已月餘。按《甲乙經》云: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殼然石堅。遂與仲景方,厚朴、生薑二兩,半夏七錢,甘草半兩,人參一錢。每用藥一兩五錢,水煎分三服,一日服之。至二十日愈。

〔潔〕棗一斗,置鍋內,入水約四指,用大戟並根苗蓋遍,盆合之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棗盡,決效如神。

〔丹〕大戟為末,棗肉丸。每七丸,泄利小水,劫快實者。

白話文:

古方中,用炒蒼朮、蘿蔔子、乾漆、茴香四味,加水煎煮,去渣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

孫郎中妹妹十歲,腹痛面色無異,按壓腹部凹陷,心腹痞塞,病症已持續一個多月。依照《甲乙經》記載,三焦脹滿者,氣滯於皮膚,堅硬如石。因此使用仲景方,厚朴、生薑各二兩,半夏七錢,甘草半兩,人參一錢。每次用藥一兩五錢,水煎分三次服用,一日服用完。二十天後痊癒。

棗一斗,放入鍋中,加水約四指高,用大戟連根苗覆蓋,用盆蓋住煮熟,去大戟不用,慢慢地隨時吃棗,棗吃完,效果如神。

大戟研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七丸,可通利小便,適用於實證便秘者。

〔垣〕,沉香交泰丸,治脹,大便燥結,脈沉之洪緩,浮之弦者。

沉香,白朮(各三錢),枳實(炒,一錢),厚朴(薑製,五錢),茱萸(湯泡),白茯苓,澤瀉,陳皮,當歸(各二錢),大黃(酒浸,一兩),青皮,木香(各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溫湯下,食後。微利止。

沉香海金沙丸,治一切積聚,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惡證。

海金沙(五錢半),沉香(二錢),輕粉(一錢),牽牛末(一兩),

白話文:

「垣」方用沉香交泰丸治療腹部脹滿,大便乾燥難解,脈象沉取洪緩,浮取弦緊的症狀。藥方包括沉香、白朮各三錢,枳實(炒)一錢,厚朴(薑製)五錢,茱萸(湯泡),白茯苓、澤瀉、陳皮、當歸各二錢,大黃(酒浸)一兩,青皮、木香各二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水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八十丸,溫水送服,飯後服用。服用後略微通便即可停止。

另外,沉香海金沙丸可用於治療各種積聚、脾濕腫脹、腹大筋脹、消瘦惡證。藥方包括海金沙五錢半,沉香二錢,輕粉一錢,牽牛末一兩。

上為末,研獨科蒜如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煎百沸燈心通草湯空腹送下。更量虛實加減丸數,取利為度。

〔潔〕,治腫木香散,治水腫脹大如鼓,或遍身皆腫。

木香,大戟,白牽牛(各等分)

上細末。用豬腰子一雙,批片摻末在內,煨熟,空心服之。如食左腰子則拓左臂,如食右腰子拓右臂。如腫不能全去,於肚上繞臍滿腹,塗甘遂細末,卻飲甘草水少許,其腫便去也。

白話文:

將大蒜研磨成泥狀,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用百沸燈心通草湯空腹送服。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用藥劑量,以取得最佳療效。

對於水腫,可用木香、大戟、白牽牛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將藥末摻入豬腰子中煨熟,空腹服用。若服用左邊腰子則塗抹左臂,服用右邊腰子則塗抹右臂。如果腫脹未完全消退,可在肚臍周圍塗抹甘遂細末,並飲用少許甘草水,即可消除腫脹。

〔《竹》〕,香棗丸,治蠱氣病有十種。

苦丁香為細末,用熟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棗湯送下,空心服之,立效。三服大愈。

〔仲〕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個),桂枝(三兩),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一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白話文:

《竹》記載,香棗丸可以治療十種蠱氣病。將苦丁香研磨成細末,用熟棗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棗湯送服,空腹服用,效果顯著。服用三次即可痊癒。

仲景醫書記載,病人腹脹,發熱十日,脈搏浮而快,飲食如常,可以用厚朴七物湯治療。

將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個)、桂枝(三兩)、生薑(五兩),加水一斗,煮沸至四升,溫熱服用八合,一日三次。如果嘔吐,加半夏五合。如果腹瀉,去掉大黃。如果寒症明顯,可以增加生薑至半斤。

上下脹諸方,蓋本於經,所謂泄之則脹已之旨也。

〔丹〕治脹專主濕熱,治法見前補虛行濕條。

〔垣〕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作胃實腹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內經》曰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又熱論云傷寒變為熱,故下之不脹者,以明寒因寒用,故曰下之脹已,非陰盛生內寒,胃寒脹滿之病。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

白話文:

腹胀问题,根源在于经络,意思是说,排泄掉积聚在体内的气血,胀满就能缓解。

治疗腹胀,尤其要针对湿热,方法在前面“补虚行湿”那一节中已经提过。

各种腹胀,都属于热证。这是因为外邪侵入人体,导致体内阳气过盛,引起胃实腹胀,表现为下午发热,口渴饮水,神志不清等症状。如果情况严重,可以用大承气汤泻下。如果病情较轻,可以用小承气汤泻下。《内经》里说“泄之则胀已”,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伤寒邪气化热,也可以通过泻下治疗腹胀。这样就能说明,治疗腹胀要根据寒热情况,用相应的方法,泻下就能缓解胀满,并非是体内寒气过盛导致的胃寒胀满。如果是因为瘴疟导致的腹胀,也可能出现寒胀或热胀,这都是因为受到天气的影响造成的。

不即時發,至秋髮者,何也?暑天當時助正氣,故邪不能發。至秋暮,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氣雖有餘,病痎瘧猶以為寒,況不足病為脹滿者乎?是知腹脹多為寒病也。何以言之?《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靈樞經》云: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末傳寒中。

又云:腹脹滿,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靈樞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內經》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足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

白話文:

為什麼有些人到了秋天才發病,而不是在夏天就發病呢?因為夏天酷熱,人體正氣旺盛,邪氣無法入侵。到了秋天,暑氣消退,人體正氣虛弱,瘧疾才會發作。這是因為瘧疾雖然是夏季的疾病,但其本質是寒邪,所以《局方》才會用交解飲子治療。既然瘧疾這種暑天餘邪引起的病症都以寒邪為主,那麼腹部脹滿更不用說了,一定是寒邪導致的。

《脈經》說:「胃中寒則脹滿。」《靈樞經》也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末傳寒中。」另外,《靈樞經》還提到:「腹脹滿,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胃之三里。」「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以及「脹取三陽。」這三陽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寒水為脹。這與《內經》中「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足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的說法相符。另外,《靈樞經》還說:「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

此乃胃中寒熱鬱遏也。又云: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內經》所說寒脹多如此,老夫但略舉其端。其病者不悟寒脹之多,一切脹滿病作熱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之類下之,或藥病不相應,立致夭折。由是論之,當從《靈樞》、《素問》乎?當從俗醫胸臆之論乎?今立治中滿䐜脹寒脹一方,熱脹一方,評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可也。(中滿分消湯治寒脹,分消丸治熱脹,二方並見後條。

〔《靈》〕胃中寒,則腹脹。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師傳篇)

白話文:

這都是因為胃中寒熱鬱結所致。古書上也說:太陰之厥,就會出現腹滿、腹脹、排便不順、不想吃飯,吃了就吐,而且無法平躺。根據《內經》的記載,寒脹的症狀大多如此,我只是簡略地舉出其中一些。病人往往不了解寒脹的特性,對於各種脹滿的病症,都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比如使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等瀉下藥。然而,藥物與病症可能並不相符,很容易導致病人死亡。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遵循《靈樞》、《素問》的醫學理論,還是應該遵循民間醫生的經驗之談呢?現在我特地針對中滿腹脹、寒脹、熱脹等症狀,分別制定了治療方案,並將其列在後面,讓大家可以根據病情對症下藥,使寒熱之氣都能得到疏解。(中滿分消湯治療寒脹,分消丸治療熱脹,這兩種藥方在後面的條目中可以找到。)

〔《靈樞》〕胃中寒,就會導致腹脹。胃中寒,腸中熱,就會出現腹脹並且腹瀉。(師傳篇)

適寒涼者脹,下之則脹已。(五常政論,東垣沉香海金沙丸方見脈實篇。)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厥論)

〔垣〕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陰陽應象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䐜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脈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

火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不行,便是風氣也,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

白話文:

體質偏寒涼的人容易腹脹,瀉下后腹脹就會消失。陰氣下沉導致足部寒涼,足寒则易造成腹脹。濁氣上逆會導致腹脹,这是阴阳失衡所致的病变。腹脹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湿热等,脉象表现为右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说明风、湿、热三者相合导致疾病。脾胃功能失调,阴火亢盛,上犯脾胃,导致阳气不能升发,六腑之气外泄。火盛会导致脾胃虛弱,风气外绝。风气外绝是指食物进入胃后,清气和营气不能正常运行,这是因为胃气虚弱导致的。脾胃虚弱则容易受到肝脏邪气的侵犯,说明脾胃之土不足,木火亢盛。濁陰下泄,正常情況下应该排出体外,如果逆行則会侵入五脏六腑,最终歸於地。腹脹就是阴阳失衡,违背了正常的生理规律。

陰陽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脹閉塞。調經篇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衝門,皆下衝上也。幽門上衝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於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

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䐜滿腹脹俱去,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法是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就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導致五臟阻塞不通。而經書中提到,胃口不通暢,就會導致胃氣上熱,熱氣薰蒸胸腔,形成內熱。胃口不通暢指的是幽門阻塞,人體上下有七個衝門,都屬於下衝上,而幽門之上是吸門,也就是會厭。當吸入的氣無法下降歸於腎臟,肝臟的陰火就會上衝,互相抵抗,導致咽喉不通,濁陰之氣無法下降,排泄困難,胃裡的濕氣和客陰之火共同作用,就會造成腹脹。治療方法就在幽門,要疏通幽門,泄去陰火,滋潤乾燥的血液,生成新的血液。

幽門通暢,排泄功能就會恢復正常,吸門也不再受邪氣入侵,咽喉暢通,腹脹也消失,濁陰之氣可以順利下降。因此經書中說,腹脹要從內部瀉掉,這種方法是正確的。

沉香交泰丸,治濁氣在上,中擾清陽之氣,鬱而不伸,以為腹脹,服之以利為度。(方見前。)

上治脈洪、便結而脹。

範天秩郎中之內,八月中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䐜脹尤甚。大抵陽主運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陽氣不能運化精微,聚而不散,即為脹滿。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陽道,後以順氣湯助之,則濁陰之氣,自此而降矣。

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白話文:

沉香交泰丸可以治療濁氣上涌,擾亂清陽之氣,導致氣鬱不舒,造成腹脹。服用藥物以暢通為度。這種藥方在前面已經提到過。

這種方法適用於脈象洪大、大便不通暢而腹脹的患者。

範天秩郎中曾經在八月因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加上憂思過度,導致氣鬱,出現心腹脹滿,早上吃不下飯,晚上就更吃不下,兩肋刺痛,脈象弦細。到了晚上,濁陰之氣本應下降,卻反而上升,腹脹更加嚴重。總而言之,陽氣主導運化,飲食勞倦會損傷脾胃,導致陽氣無法運化精微物質,積聚而不散,就會出現脹滿。首先灸中脘穴,它是胃的募穴,可以引導胃中生髮之氣上行陽道,然後再用順氣湯輔助,這樣濁陰之氣就會自然下降了。

木香順氣湯可以治療濁氣上涌導致的腹脹。

木香,蒼朮,草豆蔻(麵裹煨。各三分),厚朴(制,四分),青皮(一錢),益智,陳皮,澤瀉,白茯苓(去皮),半夏,乾薑,吳茱萸(湯泡。各二分),當歸,人參(各五分),升麻,柴胡(去蘆。各一分),

《內經》曰: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分為君。以生薑、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熱,消散中寒為臣。以厚朴、木香、蒼朮、青皮之辛苦大溫,通順滯氣;以陳皮、當歸、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宜以苦泄之,吳茱萸之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白話文:

木香、蒼朮、草豆蔻(用麵粉包裹煨熟,各取三分),厚朴(製成藥材,取四分),青皮(取一錢),益智仁、陳皮、澤瀉、白茯苓(去除皮)、半夏、乾薑、吳茱萸(用湯泡,各取二分),當歸、人參(各取五分),升麻、柴胡(去除蘆頭,各取一分)。

《內經》中說:停滯的要讓它通暢,積聚的要讓它散開。以柴胡、升麻的苦味平性,行於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使陽氣運行,作為君藥;以生薑、半夏、草豆蔻、益智仁的甘辛大熱,消散體內寒氣,作為臣藥;以厚朴、木香、蒼朮、青皮的辛苦大溫,通暢阻塞的氣機;以陳皮、當歸、人參辛甘溫,調和營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宜用苦味藥物來泄散,吳茱萸的苦熱性可以泄散濁氣;氣虛乏力的,屬於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可以引導濁陰之氣從上向下,作為佐藥。氣味相互配合,散開、泄散、上行下行,使清濁之氣各歸其位。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上治脈弦細、脅痛而脹。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二服愈。

黃耆(五分),益智,半夏(各三分),川烏(一分),吳茱萸,草豆蔻(各五分),人參,木香,青皮,當歸,黃連(各二分),厚朴(五分),茯苓,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各二分),升麻(三分),柴胡梢,乾薑,蓽澄茄(各二分),黃柏(五分)

白話文:

治療脈弦細、脅痛而脹,可用一劑藥方,水煎至半,去渣溫服,飯前服用。忌食生冷硬物。

中滿分消湯,治療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服用兩劑即可見效。

藥方組成:黃耆五分,益智、半夏各三分,川烏一分,吳茱萸、草豆蔻各五分,人參、木香、青皮、當歸、黃連各二分,厚朴五分,茯苓、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各二分,升麻三分,柴胡梢、乾薑、蓽澄茄各二分,黃柏五分。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大忌房勞、酒、面、生冷、硬物、油膩。

〔丹〕治大人小兒,因食果子多而腹脹氣急者。肉桂細米飯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小兒五粒,熱水下。(《經驗方》)

〔垣〕《靈樞經》云: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取者,瀉也。宜以辛熱散之。

良薑,肉桂,益智,草豆蔻仁,厚朴,升麻,甘草,獨活(使),黃柏(少許引用)

又方

桂枝,桔梗,人參,青皮(少許),陳皮,良薑,白朮,澤瀉,吳茱萸

白話文: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大忌房勞、酒、面、生冷、硬物、油膩。

「上銼」如芝麻般大小,做成一副,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後稍微加熱飲用,在餐前。大忌房事勞累、喝酒、吃麵食、生冷食物、堅硬的食物以及油膩食物。

〔丹〕治大人小兒,因食果子多而腹脹氣急者。肉桂細米飯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小兒五粒,熱水下。(《經驗方》)

對於大人和小孩,由於食用水果過多導致腹脹和呼吸急促的情況,可以使用肉桂與細米飯製成的綠豆大小丸劑。成人每次服用十粒,兒童每次五粒,用水送服。(《經驗方》)

〔垣〕《靈樞經》雲: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取者,瀉也。宜以辛熱散之。

《靈樞經》中提到:腹部脹滿、大便不順暢,向上影響到胸部和心肺,呼吸時喘息頻繁,應選擇足少陰穴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採用辛熱的藥物進行疏散。

良薑,肉桂,益智,草豆蔻仁,厚朴,升麻,甘草,獨活(使),黃柏(少許引用)

薑、肉桂、益智、草豆蔻、厚朴、升麻、甘草、獨活(作為調味品),黃柏(少量引用)

又方

桂枝,桔梗,人參,青皮(少量),陳皮,薑、白朮,澤瀉,吳茱萸

桂枝、桔梗、人參、青皮(少量)、陳皮、薑、白朮、澤瀉、吳茱萸

四肢濕腫,宜繆刺。先瀉其血結,後調其真經。(謂刺去其血結是也。)

〔《千》〕治心腹脹滿短氣。以草豆蔻一兩,去皮為細末。生薑湯調下五分。

〔垣〕太陰所至為蓄滿,辨云:脾為陰中之太陰。又云:脾為陰中之至陰,乃為坤元亙古不遷之土。天為陽,火也。地為陰,水也。在人則為脾,同陰水之化。脾有餘則腹脹滿,食不化,故無陽則不能化五穀,脾盛乃大寒為脹滿。故《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大抵此病皆水氣寒濕為之也。治宜大辛熱之劑,必愈。然亦有輕重。

木香塌氣丸,治中滿腹脹,下焦虛損者。

白話文:

四肢浮腫,可以用針灸治療。先要排出積聚在血脈中的瘀血,然後調和身體的經絡。治療心腹脹滿、呼吸短促,可以用草豆蔻研成細末,用生薑湯送服。太陰經脈積聚導致腹脹,脾臟是陰中之太陰,也是陰中之至陰,是坤元之土,亙古不變。天為陽,屬火;地為陰,屬水。在人體中,脾臟如同陰水之化。脾臟功能過盛,就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無法消化食物,因為陽氣不足,無法化解五穀。脾臟過盛,寒氣過重,也會導致腹脹。所以《脈經》中說:胃寒就會導致腹脹。總之,這種病都是由於水氣寒濕引起的。治療方法要用辛熱的藥物,就能治癒。不過,病情有輕重之分。木香塌氣丸可以治療腹脹、下焦虛損的病症。

蘿蔔子(炒),陳皮(去白。各五錢),胡椒(二錢),草豆蔻(麵裹,煨),木香,青皮(各一錢),蠍梢(去毒,二錢半),

上為細末,水調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油膩,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兒丸如麻子大。桑白皮湯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陰囊洪腫冰冷,須用青鹽、乾薑、白麵各三錢,水和膏攤紙上塗貼。

諸脹腹大,皆為熱。(全文見診。)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垣〕,中滿分消丸,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有寒者不治。

白話文:

材料:

  • 蘿蔔子(炒)
  • 陳皮(去白,各五錢)
  • 胡椒(二錢)
  • 草豆蔻(麵裹,煨)
  • 木香
  • 青皮(各一錢)
  • 蠍梢(去毒,二錢半)

做法:

  • 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
  • 水調和後做成丸狀,大小如桐子。
  •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米飲下。
  • 忌食油膩食物,服用白粥百日,病情嚴重者需一年。
  • 小兒服用的丸子大小如麻子,可用桑白皮湯送服十丸,每日三次。

治療對象:

  • 大人陰囊洪腫冰冷,可使用青鹽、乾薑、白麵各三錢,加水和成膏,塗貼在紙上敷貼。
  • 各種腹部膨脹症狀,皆因熱所引起,詳細情況請尋求診斷。
  • 若出現聲音響亮如鼓的病症,也多屬熱病。

治療方法:

  • 「中滿分消丸」能治療中間積滿、熱脹、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等症狀,但對有寒性病症的患者不適用。

黃芩(炒),黃連(各五錢。炒),薑黃,白朮,人參(去蘆),甘草(炙),豬苓(去皮。各一錢),白茯苓(去皮),砂仁(各二錢),枳實(炒黃),半夏(湯泡。各五錢),乾薑(二錢),厚朴(去皮,炒,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二錢),陳皮(三錢),

上共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乾,白湯下,食後。寒因熱用,故焙服。

〔丹〕有第二小娘,食積挾濕,手足生瘡,腹滿面浮,口渴食少,膈滿,小便少,大便實。

大腹皮,乾葛(各二錢),黃芩(五錢),陳皮(五錢),厚朴(三錢),川芎(三錢),炙甘(一錢),白朮(一兩),木通(半兩),姜三片,煎服。

白話文:

黃芩、黃連、薑黃、白朮、人參、甘草、豬苓、白茯苓、砂仁、枳實、半夏、乾薑、厚朴、知母、澤瀉、陳皮,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用清水浸泡蒸熟的餅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文火烘乾,用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由於治療的是寒症,所以用文火烘乾服用。

一位年輕女子,因飲食積滯、濕氣過重,導致手腳生瘡,腹部脹滿、面容浮腫,口渴食慾不佳,胸膈滿悶,小便量少,大便乾燥。

醫生用大腹皮、乾葛、黃芩、陳皮、厚朴、川芎、炙甘草、白朮、木通、生薑等藥材煎湯服用。

南二孺人,面浮肚脹。

蒼朮(五錢),黃柏(三錢,炒),白朮(兩半),陳皮(一錢),木通(二錢),川芎(五分),滑石(炒,錢半),甘草(二錢,炙),厚朴(五分),

裴孺人,年五十二歲,氣上膈滿,食少,此積熱生濕。診得左三部澀小,右三部微數,重取稍大。喜得無弦脈,為可治之病。

白朮(一兩),青皮(三錢),陳皮,厚朴(各五錢),大腹皮(二錢),片芩(炒),木通(五錢),蘇梗,川芎(各三錢),桂枝(三錢),甘梢(一錢半),

分十帖。姜二片,煮飲之。煎渣之湯下保和三十丸。

白話文:

南二孺人面部浮腫,腹部脹滿。

使用蒼朮五錢、黃柏三錢(炒)、白朮兩半、陳皮一錢、木通二錢、川芎五分、滑石錢半(炒)、甘草二錢(炙)、厚朴五分。

裴孺人,五十二歲,氣往上逆導致胸口滿悶,食慾不佳,這是積熱生濕所致。診斷顯示左三部脈象澀小,右三部脈象微數,重取稍大。喜見無弦脈,此病可治。

使用白朮一兩、青皮三錢、陳皮五錢、厚朴五錢、大腹皮二錢、片芩(炒)、木通五錢、蘇梗三錢、川芎三錢、桂枝三錢、甘梢一錢半。

分為十帖,每帖加入薑片兩片,煮水服用。藥渣的湯汁可服用保和丸三十粒。

〔《經》〕患腹脹滿夯悶。掘山梔根少許,煎水調一盞服。女人血氣腹腫,以山梔根末三錢,熱酒空心服之。

〔仲〕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跗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寒。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謂氣不通利而脹;血分,謂血不通利而脹,非脹病之外又別有氣分、血分之病也。蓋氣血不通利,則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則腹中水漸積而為服。但氣分,心下堅大而病發於上;血分,血結胞門而病發於下。氣分先病水脹後經斷;血分先經斷後病水脹也。(血分治法,見水腹脹門。)

白話文:

肚子胀满闷闷的,可以用山栀根煎水喝,可以缓解症状。对于女人血气导致的肚子肿胀,可以用山栀根末泡热酒空腹服用。

如果脉象迟而涩,说明体内寒气不足,血气也不足。如果跗阳脉微而迟,说明气血不足,寒气入侵。寒气不足会导致手脚冰冷,进而影响营卫之气,导致腹胀肠鸣,气机逆转膀胱,营卫俱疲。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寒。阳气不通畅,就会怕冷;阴气不通畅,就会麻木不仁。阴阳调和,气机才能畅通,气机通畅,才能消散病气。实证则气机不通,虚证则遗尿,这都属于气分病变。

气分病是指气机不通导致的腹胀;血分病是指血瘀不通导致的腹胀。气血不通畅,会导致水液代谢不畅,尿量减少,腹中积水,从而形成腹胀。气分病主要表现为心下坚实胀大,病症在上部;血分病主要表现为血块阻碍胞门,病症在下部。气分病先出现水肿,后出现经期异常;血分病先出现经期异常,后出现水肿。(血分病的治疗方法,请参见水腹胀章节。)

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全文見治虛實條。)

〔《素》〕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脈解篇)

上脾胃脹,治法見前補虛行濕條諸方是也。

腎氣實則脹。(全文見治虛實條。)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脹有七:

一曰濕助脾盛而脹。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士。又云:歲土太過,甚則飲食中滿。又云:歲土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腫滿。又云:土鬱之發,民病心腹脹滿,腸鳴。又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濕氣變物,水飲內蓄,中滿不發,甚則胕腫,治以諸熱是也。

白話文:

肚子胀满,胸膈胀闷,下肢厥冷,头面发热,病因在于足太阴、足阳明经。太阴经所致的胀满,是因为太阴属阳气,在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体内,故称之为病胀。上焦脾胃胀满,可参考前文补虚行湿的方剂治疗。肾气充实也会导致胀满。太阴、少阴、阳明三经容易出现胀满,心胸满闷容易伴随气短。

根据天气的变化,胀满可分为七种:

第一种是湿气助脾盛而导致的胀满。经书中说,各种湿肿满都是脾脏失调所致。又说,如果岁土太过,就会导致饮食积滞,肚子胀满。又说,如果岁土不及,湿气就会过度盛行,导致民众患上肿满。又说,土郁积而发,会导致民众出现心腹胀满、肠鸣的症状。又说,太阳主天,寒气下临,湿气变异,水饮内蓄,导致腹满不适,严重者会出现肢体浮肿,治疗要用温热之法。

二曰風攻脾虛而脹。經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腹脹,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寒脹。經云:水太過曰流衍。流衍之紀,其病脹。又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甚則腹大脛腫。又云:水鬱之發,民病痞堅腹滿。又云:太陽之勝,皮膚痞腫腹滿。又云: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身䐜胕腫。三之氣,感於寒濕,民病胕腫胸腹滿,治以諸熱是也。

四曰燥脹。經云:陽明之復,腹脹而泄,治以溫劑是也。

五曰寒鬱熱於中而脹。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寒雨化,其病中熱脹。又云:太陽司天之政,二之氣,大涼反至,火氣遂抑,民病氣鬱中滿是也。

白話文:

第二種情況是風邪侵襲脾胃虛弱導致腹脹。醫書記載:「厥陰經脈位於足少陰經脈的下方,風邪容易侵犯此經脈,導致腹脹,所以治療要用辛涼藥物。」

第三種情況是寒氣導致腹脹。醫書記載:「水氣過盛就會導致流溢,流溢過度就會導致腹脹。」又記載:「一年之中,如果水氣過盛,就會導致寒氣流行,嚴重者會出現腹部膨脹、小腿腫脹。」又記載:「水氣鬱結發病,就會出現痞塊、腹部堅硬、腹滿。」又記載:「太陽經氣過盛,就會出現皮膚腫脹、腹部膨脹。」又記載:「太陰經氣主管天下的氣運,如果太陰經氣過盛,就會導致寒濕之氣侵襲,出現腹部膨脹、身體浮腫、小腿腫脹。」三種氣候變化,如果受到寒濕之氣影響,就會出現小腿腫脹、胸腹脹滿,治療要用溫熱藥物。

第四種情況是燥邪導致腹脹。醫書記載:「陽明經氣復甦,就會出現腹脹和腹瀉,治療要用溫熱藥物。」

第五種情況是寒氣鬱結,內熱熾盛導致腹脹。醫書記載:「陽明經氣主管天下的氣運,春季的初氣,寒雨交加,就會出現內熱腹脹。」又記載:「太陽經氣主管天下的氣運,春季的第二個階段,天氣突然變冷,就會導致火氣被抑制,出現氣機鬱結、腹部脹滿。」

六曰寒熱相搏而脹。經云: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接於氣交,民病腹脹大。又云:太陰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風曉暮,蒸熱相搏,民病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胕腫是也。

七曰火鬱之發脹。經云:火鬱之發,民病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膹臚脹是也。

〔梅〕治腹滿不能服藥導引方。取獨蒜煨熟,去皮,納下部,冷即易。

〔《靈》〕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臟,陽為腑。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

白話文:

腹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種是寒熱交戰引起的。經書記載,少陰主宰寒熱,當水火交融時,人就會腹脹。另外,太陰主宰四氣,寒風與熱氣交搏,也會導致心腹滿熱、腹部脹大,嚴重時甚至會腫脹。

另一種導致腹脹的原因是火鬱。經書記載,火氣鬱結,會導致脅腹、胸背、面首、四肢都腫脹。

治療腹脹,可以使用獨蒜煨熟去皮,放在腹部,感到涼了就換新的。

另外,經書中也談到脈象和腹脹的關係。寸口脈大堅而澀,就是腹脹的徵兆。腹脹可能是臟腑或血脈的問題,但真正的腹脹其實是在臟腑之外,它包圍著臟腑,脹滿皮膚,因此稱為脹。

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甲乙經》云:心輸主之,亦取列缺。)肺脹者,虛滿而喘咳。(《甲乙經》云:肺輸主之,亦取太淵。)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甲乙》云:肝俞主之,亦取太衝。)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甲乙》云: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白話文:

身體各個部位都有各自的位置和名稱,雖然名稱不同,但位置卻是相同的。在一個區域內,不同部位的氣息也不同,請問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胸腹是臟腑的圍牆,膻中是心臟的宮殿,胃是糧倉,咽喉和小腸是運輸通道,胃的五個開口是城門,廉泉和玉英是津液流動的道路。因此,五臟六腑各自都有自己的範圍,生病時也會呈現不同的症狀。黃帝問道:請問脹滿的症狀有哪些?岐伯回答說:心臟脹滿的人,會心煩氣短,睡覺不安。肺臟脹滿的人,會感覺空虛而喘咳。肝臟脹滿的人,會肋骨下腹部脹滿疼痛,痛感會一直延伸到小腹。脾臟脹滿的人,容易呃逆,四肢沉重乏力,體重增加,穿衣服都感到沉重,睡覺不安。腎臟脹滿的人,會腹部脹滿,感覺疼痛感從背部延伸到腰部和大腿。

(《甲乙》云:腎俞主之,亦取太谿。)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甲乙》云: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甲乙》云:天樞主之。)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甲乙》云:中窌主之。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甲乙》云:曲骨主之。)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甲乙》云:石門主之。)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甲乙》云:陽陵泉主之。)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天命。

白話文:

《甲乙》說:腎俞穴主治腎臟脹,也可以取太谿穴。胃脹的人,腹部飽滿,胃脘疼痛,鼻子聞到焦臭味,影響食慾,大便困難。《甲乙》說:中脘穴主治胃脹,也可以取章門穴。大腸脹的人,腸鳴而且疼痛劇烈,冬天容易感受寒氣,就會出現食物消化不良。《甲乙》說:天樞穴主治大腸脹。小腸脹的人,下腹部脹痛,疼痛會牽連到腰部。《甲乙》說:中窌穴主治小腸脹。膀胱脹的人,下腹部飽滿,排尿困難。《甲乙》說:曲骨穴主治膀胱脹。三焦脹的人,氣體充滿在皮膚中,摸起來軟軟的,不堅硬。《甲乙》說:石門穴主治三焦脹。膽脹的人,脅肋下疼痛腫脹,口中發苦,經常嘆氣。《甲乙》說:陽陵泉穴主治膽脹。以上這些脹症,治療原理都一樣,要清楚了解疾病的發展規律,針灸方法就不會出錯。瀉法治虛,補法治實,如果過於急於求成,反而會導致真氣離散,邪氣佔據了原本正氣所在的空間,就無法確定療效了。粗心大意就會導致治療失敗,這種情況叫做天命不可違。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榮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榮衛循脈」至此三十九字,原誤在「病各有形」之下,「黃帝曰:願聞」之上。有,「三里而瀉」之上,當有脫簡。《甲乙》云:凡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白話文:

補虛瀉實,讓精神歸於正常狀態,長期阻塞的地方空了,這才稱得上是高明的醫術。黃帝問道:脹病從何而來?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產生的呢?岐伯回答:人體的衛氣,通常都伴隨著血脈流動,沿著經絡和肌肉運行,有順逆之分,陰陽互為表裡,才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五臟的功能週期性地更新,四季的變化也依序運行,五穀的精華被消化吸收。然後濁氣下降到下焦,營氣和衛氣停留在身體各處,寒氣逆流上升,真氣和邪氣相互攻擊,兩氣交戰,就形成了脹病。營氣沿著經絡運行,衛氣逆流則形成脈脹;衛氣伴隨著血脈流動,沿著經絡運行則形成膚脹。

用三里穴瀉氣,近處的病症一次就見效,遠處的病症三次就見效,不論虛實,重要的是要迅速瀉氣。黃帝說:很好,怎麼才能解開我的疑惑呢?岐伯回答:將三里穴與真氣相合,三次施針便能奏效。

帝曰:善。黃帝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脹論篇)

刺灸,脹有七法:

其一取血絡。經云:膚脹,先取脹之血絡是也。

其二取胃。經前篇脹論所謂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是其一法也。又云: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審守其輸,調其虛實。又云:胃病者,腹䐜脹,取之三里也。又云: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賁響腹脹。胃中寒則脹滿,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脹病大法,皆瀉胃穴三里也。

白話文:

黃帝說:「脹論中提到,不論虛實,只要病人有脹滿,就應該立即瀉氣,離得近就瀉一次,離得遠就瀉三次。現在有人已經瀉了三次還不見效,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脹氣已經深入肌肉,堵住了中氣穴,才會導致氣機閉塞。如果針灸沒有深入肌肉,氣就不會流通,反而會往上逆行,影響衛氣,造成陰陽失衡。因為脹氣本該瀉氣,但卻沒有瀉掉,所以氣機才會停滯不下。瀉了三次還不見效,就必須改變方法,讓氣機下降,才能緩解脹氣。只要方法得當,怎麼會會有危險呢?治療脹氣,一定要仔細觀察脈象,應該瀉氣就瀉氣,應該補氣就補氣,就像敲鼓一樣,有進有出,怎麼會不會好呢?」

針灸治療脹氣,有七種方法:

第一種是取血絡。經書上說,如果皮膚出現脹滿,就要先取脹滿部位的血絡。

第二種是取胃經。之前脹論中提到的「三里穴瀉氣」,離得近就瀉一次,離得遠就瀉三次,不論虛實,都要快速瀉氣,這就是一種方法。經書中還說:「胃是水谷的海洋,它的輸氣通道往上連接氣街,往下通達三里穴。水谷的海洋如果過多,就會導致腹脹,要仔細觀察它的輸氣通道,調節虛實。」經書中又說:「胃病導致腹脹,就要取三里穴。」又說:「胃足陽明脈,如果氣機不順,就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賁響腹脹。胃中寒氣導致脹滿,要根據虛實寒熱等情況,從盛滿的部位取穴,向下瀉氣。」所以,治療脹氣的主要方法,都是瀉胃經三里穴。

其三取脾。經云:腹滿食不化,腹響響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又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病腹脹嘻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云: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是脹之虛者,多補足太陰脾穴也。

其四取腎、膀胱。經云:腎病者,腹大脛腫,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又云: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瀉然筋血者。又云:邪在腎,則病腹脹腰痛,大便難,取之湧泉、崑崙。是有血者,盡取之。又云: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

白話文:

第三,取脾經。經書說: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肚子咕嚕咕嚕叫、排便困難,取足太陰脾經。又說:脾經是足太陰之脈,如果脾經有問題,就會肚子脹、打嗝。根據病情的盛衰、虛實、熱寒、陷下,選擇穴位取之。又說:脾虛就會肚子脹滿、腸子發出響聲、吃飯就拉肚子,取太陰、陽明、少陰經脈上的血。又說:足太陰脾經的一個分支,叫做公孫穴,在腳踝骨後一寸,分支走向陽明經。這個分支進入經絡,腸胃虛弱就會鼓脹。取這個分支穴位,就是針對脹氣虛弱的症狀,多補足太陰脾經的穴位。

第四,取腎經、膀胱經。經書說:腎病的人,肚子大、小腿腫,取少陰、太陽經脈上的血。又說:腎臟藏志,意志過盛就會肚子脹、吃飯就拉肚子,身體虛弱、筋骨無力。又說:邪氣入侵腎臟,就會肚子脹、腰痛、大便困難,取湧泉、崑崙穴。如果有血就盡量取之。又說:肚子脹滿、大便不順暢、肚子大,還往上走,到胸部、喉嚨,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取足少陰腎經。又說:男人像被蠱毒侵襲,女人像被阻塞,身體腰部脊椎像要斷裂一樣,不想吃飯,先取湧泉穴放血。

是跗上盛者,盡見血也。又云:脹取三陽,是脹病多瀉腎經諸穴也。

其五取三焦委陽穴。經云: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取委陽是也。蓋不得小便,則水無所泄,其水溢出,皮膚腫者為水,其水留於腹中,獨腹脹者為脹也。

其六取肺。經云:振寒洒洒鼓頷,不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是也。

其七取厥病成脹。經云:陽明之厥,腹滿不得臥;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少陰之厥,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是也。

〔《秘》〕鼓脹之狀,腹身皆大: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中脘,通關,三里,(手),膚脹之狀,空而不堅,腹身盡腫,按之陷而不起:太白,公孫,復溜,絕骨,三里,分水

白話文:

如果腳背上(跗上)很熱,就代表身體裡充滿了血。另外,脹病經常需要瀉三陽,也就是瀉腎經的穴位。

第五種方法是取三焦的委陽穴。經書上說,三焦病會導致腹部脹滿,尤其小腹特別硬,無法排尿,憋得難受,排尿不順暢,甚至出現水腫,這就是脹病,所以要取委陽穴。因為無法排尿,水就無法排出,水溢出到皮膚上就變成水腫,水留在腹中就變成腹脹。

第六種方法是取肺經。經書上說,如果出現寒冷發抖、打嗝、脖子僵硬,沒有汗出來,腹部脹滿、煩躁不安,就要取手太陰經的穴位。

第七種方法是針對厥病導致的腹脹。經書上說,陽明經的厥病會導致腹部脹滿,無法平躺;太陰經的厥病會導致腹部脹滿、身體浮腫;少陰經的厥病會導致腹部脹滿、心痛;厥陰經的厥病會導致小腹腫痛、腹脹。如果身體太滿就瀉,如果身體虛弱就補,如果既不滿也不虛,就按照經書上的方法取穴。

腹脹的表現:整個腹部和身體都腫大,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中脘,通關,三里(手)。

膚脹的表現:腹部空虛而不硬,整個腹部和身體都腫,按下去凹陷下去,不能馬上彈起來:太白,公孫,復溜,絕骨,三里,分水。

〔《玉》〕腹脹:分水(二寸半。)氣海,三里,三陰交,人中,腹脹並兩足有水:內庭(五分,瀉灸)。臨泣(三分,瀉。用香油抹穴,可出一身之水。)

〔《摘》〕腹暴脹,按之不下:中脘,氣海,三里。

〔世〕單蠱脹,氣喘:水分(在分水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又法:分水,三里,行間,內庭,右關,氣海(各灸二七壯。)

〔東〕腹脹臍突,缺盆中滿,尻腰腫:大敦,天牖,崑崙

〔《甲》〕寒氣腹滿,癃淫爍,身熱,腹中積聚疼痛,衝門主之。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腹脹善滿,積氣,關門主之。腹中氣盛,腹脹逆不得臥,陰陵泉主之。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俠臍急,天樞主之。腹中有大熱不安,腹有大氣,相和挾,暴腹脹滿,癃淫爍,氣衝主之。

白話文:

腹脹有許多種情況,例如腹脹伴隨水腫、腹脹按壓不下、單獨腹脹氣喘、腹脹臍凸等。針對不同的症狀,需要針灸不同的穴位,例如分水、氣海、三里、內庭、臨泣、中脘、水分、行間、右關、大敦、天牖、崑崙、衝門、商丘、關門、陰陵泉、天樞、氣衝等。

腹滿痛,不得息,正臥屈一膝,伸一股,並氣衝,針入三寸,氣至瀉之。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脹滿,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腹滿不嗜食,衝陽主之。寒腹滿脹,厲兌主之。

男子如蠱,女子如阻,寒熱,少腹偏腫,陰谷主之。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膜風厥,胸脅搘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輸主之。頭痛,食不下,腸鳴臚脹,欲吐時泄注,三焦俞主之。腹滿臚脹,大便泄,意舍主之。臚脹水腫,飲食不下,多寒,胃倉主之。

白話文:

肚子脹痛,喘不過氣,可以採取正躺屈膝,伸出一條腿,針刺氣衝穴,針深三寸,氣至後瀉出。腸胃寒冷,肚子脹滿容易打嗝,聞到食物有臭味,胃氣不足,腸子發出咕嚕聲,肚子脹痛且腹瀉,吃不下,心口發脹,可以用三里穴治療。大腸有熱,腸子發出咕嚕聲,肚子脹滿,臍周圍疼痛,吃不下,喘氣不能久站,可以用巨虛、上廉穴治療。肚子脹滿不愛吃飯,可以用衝陽穴治療。肚子寒冷脹滿,可以用厲兌穴治療。

男性肚子脹痛如被蠱蟲所困,女性肚子脹痛如被阻塞,肚子寒冷發熱,小腹一側腫脹,可以用陰谷穴治療。胃裡寒冷脹滿,吃得多,身體卻很瘦弱,肚子脹滿發出咕嚕聲,肚子裡有風寒之氣,胸脅部脹滿,嘔吐,脊背疼痛,筋脈緊縮,吃不下,可以用胃輸穴治療。頭疼,吃不下,腸子發出咕嚕聲,肚子脹滿,想吐卻腹瀉,可以用三焦俞穴治療。肚子脹滿,大便稀軟,可以用意舍穴治療。肚子脹滿,水腫,吃不下,身體發寒,可以用胃倉穴治療。

腹滿不能食,刺脊中。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五臟䐜滿脹,心腹胸脅搘滿,脈虛則生百病,上脘主之。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水腫水氣行皮中,陰交主之。水腫腹大,水脹水氣行皮中,石門主之。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懸鐘主之。

〔《素》〕脈盛而緊曰脹。(平人氣象論,脹論,脈大堅以澀為脹。)

唇偏舉者脾偏傾,脾偏傾則善滿、善脹。(全文見診。)腹脹,身熱,脈大,是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矣。(全文見診生死,下同。脹或兼身熱,或兼如瘧狀,皆不可治,累驗。)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死矣。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逆也。

白話文:

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可以用針刺脊椎中間。寒氣傷到吃飽的肚子,導致食物和飲料無法消化,五臟都脹滿,心、腹、胸、脅都脹滿,脈搏虛弱就會導致百病,上脘穴可以治療。肚子脹滿不通,寒氣傷到吃飽的肚子,導致食物和飲料無法消化,中脘穴可以治療。水腫水氣在皮膚中流動,陰交穴可以治療。水腫肚子很大,水氣脹滿在皮膚中流動,石門穴可以治療。肚子脹滿,胃中有熱,不想吃東西,懸鐘穴可以治療。

脈搏強而緊稱為脹。(正常人的氣象論,脹論,脈搏大而堅硬,又澀,就是脹。)

嘴唇偏向一側抬起,表示脾臟偏向一邊,脾臟偏向一邊就會容易肚子脹滿。肚子脹滿,身體發熱,脈搏很大,這是逆證。這種情況,最多十五天就會死亡。(詳細內容請見診斷生死,以下同。脹滿可能伴隨身體發熱,或者像瘧疾一樣發作,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經驗總結。)肚子很大,脹滿,四肢冷清,消瘦,腹瀉嚴重,這是逆證。這種情況,不到一個小時就會死亡。肚子脹滿,便血,脈搏很大,時而消失,這是逆證。

嘔咳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逆也。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白話文:

嘔吐咳嗽,腹部脹滿,並有消化不良的情況,脈搏消失,這是逆轉的症狀。少陰經終結時,會出現面色黑、牙齒長且表面有污垢、腹部脹滿不通,最終導致全身不暢。太陰經終結時,腹部脹滿不通,呼吸困難,常有嘔吐和打嗝的現象,一旦嘔吐,臉色會變紅;若無嘔吐,則是上下不通,最後臉色會變黑,皮膚乾燥,最終導致生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