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5)

1. 刺虛實

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七十二難)

上以迎隨分補瀉也。然迎隨之法有三,此法以針頭迎隨經脈之往來,一也。又瀉子為迎而奪之,補母為隨而濟之,二也。又隨前法呼吸出納針,亦名迎隨,三也。又針頭之隨者,調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也。迎者以針頭斜迎三陰三陽之來處針去也,隨者以針頭斜隨三陰三陽之往處針去也。

夫行針者,當刺之時,口溫針暖,先以左手揣按其所針滎俞之氣,彈而努之,抓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隨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左手閉針孔,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閉針孔,疾出針而徐按之。隨而濟之,是謂補。迎而奪之,是謂瀉。

上合迎隨推內動靜二法言補瀉也。

〔《靈》〕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毋使邪氣得入。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終始篇)

上以淺深分補瀉,淺為補,深為瀉也。

〔竇〕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動搖進退搓盤彈捻指循捫攝按抓切者是也。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一頭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謂之退也。搓者,凡令病人覺熱外向臥,針似搓線之狀,勿轉太緊,治寒向里臥,依前轉法,以為搓也。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謂之進也。

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此謂之盤也。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彈者,凡補時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如瀉不可用也。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記左右,左為外,右為內也。循者,凡下針於所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

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捫者,凡補者出針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攝者,下針時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按者,以手按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也。抓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針有準也。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問:穴各有兩,如補瀉,只刺病所耶?兩穴俱刺耶?曰:不然,隨病左右而補瀉之,左則左補,右則右補。問:《針經》云:灸幾壯,針訖而後灸,何也?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而弗灸,若灸而弗針。

白話文:

刺虛實

古籍記載,能了解迎隨之氣,就能調整它。調整氣的辦法,一定在陰陽之間。什麼意思呢?所謂迎隨,就是了解榮衛之氣在經脈中運行往來的規律,順著它的逆順來施針,所以叫做迎隨。調整氣一定在陰陽之間,是指了解其內外表裡,根據陰陽的特性來調整。所以說:調整氣的辦法,一定在陰陽之間。(出自《七十二難》)

上述方法是根據迎隨來區分補瀉。然而,迎隨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方法是用針尖隨著經脈的運行方向進針;第二種方法是瀉法,像迎著氣的運行方向來奪取病氣,補法,像隨著氣的運行方向來補充元氣;第三種方法是根據先前的方法,配合呼吸的出入來操作針灸,也稱為迎隨。針尖隨著經脈運行,調和榮衛之氣的運行,經脈的往來,手三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足三陰經從足部走向腹部。迎,是用針尖斜著迎著三陰三陽經氣血流來的方向進針;隨,是用針尖斜著隨著三陰三陽經氣血流去的方向進針。

行針時,針具和口都要溫暖,先用左手摸按要針刺的滎、俞穴位的氣,彈動、用力、輕抓、向下按壓、沿著經絡摸索,直到氣血暢通後再針刺。等到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刺入,春夏二十四次呼吸,秋冬三十六次呼吸,緩慢進針出針,氣至時如同動脈搏動的樣子。補法是隨著經脈的方向緩慢地將針推進,左手封閉針孔,緩慢地拔出針,然後快速按壓穴位。瀉法是迎著經脈的氣血流動方向快速地將針推進,左手封閉針孔,快速地拔出針,然後緩慢按壓穴位。隨著氣血的運行來補充元氣,是謂補法;迎著氣血的運行來奪取病氣,是謂瀉法。

上述是關於迎隨、推動和靜止兩種方法來區分補瀉的說法。

《靈樞》中記載:補法,如果穴位處於實證,則要深刺,輕輕按壓,以徹底排出邪氣。如果是虛證,則要淺刺,以滋養經脈,快速按壓穴位,避免邪氣侵入。脈實者深刺以洩其氣;脈虛者淺刺,使精氣不外洩,以滋養經脈,單純排出邪氣。(出自《靈樞·終始篇》)

上述是根據淺深來區分補瀉,淺刺為補,深刺為瀉。

《竇氏針經》記載:凡是補瀉,並不一定需要配合呼吸的出入,關鍵在於手指的操作。什麼意思呢?就是針刺時手指的動搖、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抓、切等手法。動,指氣血運行不通暢時,輕輕提插針。退,指補瀉時要拔針時,先退針一點,然後再拔出,這就是所謂的退。搓,指讓病人感到熱意並向外側臥,針就像搓線一樣,不要轉得太緊。治寒邪則向內側臥,按照同樣的方法搓。進,指凡是得不到氣,男性向外側,女性向內側,以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進。

盤,指如針刺腹部,在穴位內輕輕旋轉即可,這就是所謂的盤。搖,指瀉法時拔針前必須搖動後再拔出。彈,指補法時用大拇指指甲輕輕彈針,使氣血快速運行,瀉法則不能使用。捻,用手捻針,一定要記住左右,左為外,右為內。循,指針刺到某一部位的經絡時,用手上下沿著經絡撫摸,使氣血通暢。

經書上說:推則行,引則止。捫,指補法拔針時,用手按住穴位。攝,指針刺時如氣血阻滯,則沿著經絡用大拇指指甲上下切,使氣血自行通暢。按,用手按住針,使其不進不出,如同按壓的樣子。抓,指針刺時用力按住針,使針刺準確。切,指針刺前,先用大拇指指甲在穴位左右輕輕切割,使氣血舒暢,然後再針刺,這樣就不會損傷榮衛之氣。

問:每個穴位都有兩個,如需補瀉,只刺病灶所在的穴位嗎?還是兩個穴位都要刺呢?答:不是這樣,要根據病情在左右穴位進行補瀉,左側病灶就補瀉左側穴位,右側病灶就補瀉右側穴位。問:《針經》上說:灸幾壯,針刺完畢後再灸,這是為什麼呢?答:針刺是針刺,灸法是灸法,可以針刺而不灸,也可以灸而不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