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

1. 水脹通論

〔《靈》〕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大棗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五癃津液篇,下過度謂房勞過度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食物飲料進入口中,輸送到腸胃,會形成五種液體:在寒冷天氣穿著單薄時,會形成尿液和氣息;在炎熱天氣穿著厚重衣物時,會形成汗液;當大棗的氣息混雜時,會形成淚水;如果中間的熱量導致胃部鬆弛,則會形成唾液。邪氣內部逆轉時,氣息會阻塞不通,不通暢就會形成水腫,我知道這點,但不知道它如何產生,我希望瞭解其原理。

岐伯回答說:五穀的津液,調和後形成的膏脂,能深入骨骼,補充腦髓,並向下流動到陰部。

若陰陽失調,液體會溢出並向下流到陰部,使得骨髓和液體都減少,過度流失會導致腰背疼痛和小腿痠軟,陰陽氣流通路受阻,四體不協,三焦不暢通,津液不能化生,食物和飲料在腸胃中混合,分離於回腸,停留於下焦,無法滲透至膀胱,因此下焦腫脹,水分積聚則形成水腫。(出自《五穀之津液篇》,過度下流指的是房事過度。)

〔《本》〕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蠱即脹也。)

〔《靈》〕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頸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白話文:

《本草》說,肚子和四肢都腫起來的是水腫,但肚子脹、四肢不怎麼腫的是蠱脹。(蠱脹就是脹。)

《靈樞》裡,黃帝問岐伯: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這些病症要怎麼區分呢?岐伯回答:水腫剛開始的時候,眼窩稍微腫起來,像是剛睡醒的樣子,脖子上的脈搏跳動,偶爾咳嗽,大腿內側發冷,腳踝腫脹,肚子也開始變大,這就是水腫已經形成的徵兆。用手按肚子,肚子會跟著手一起浮起來,像是裹著水一樣,這就是水腫的症狀。黃帝問:膚脹怎麼判斷呢?岐伯回答:膚脹是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摸起來鬆鬆軟軟不堅實,肚子很大,全身腫脹,皮膚厚,按肚子,凹陷下去但不會彈回來,肚子顏色沒有變化,這就是膚脹的症狀。鼓脹呢?岐伯回答:鼓脹是肚子和全身都腫大,腫大的程度和肚子一樣,顏色蒼黃,肚子上的筋凸起來,這就是鼓脹的症狀。

腸覃呢?岐伯回答:寒氣停留在腸子外面,和衛氣相搏,氣血無法運行,因此受到阻礙,形成癖塊附著在裡面,產生惡氣,長出瘜肉。剛開始的時候,瘜肉的大小就像雞蛋一樣,慢慢地就會越來越腫大,最後就像懷孕一樣。時間長了,可能要好幾年,按起來堅硬,推動它就會移動,月經正常,這就是腸覃的症狀。石瘕呢?岐伯回答:石瘕長在子宮裡,寒氣停留在子宮口,子宮口閉塞,氣血無法流通,惡血應該要排泄卻排不出來,就積聚在裡面,越來越大,就像懷孕一樣,月經不正常。這些病症都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用藥物引導排泄出來。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水脹論,石水,臍以下腫,其脈沉。)

水腫(先自足腫,後腹大,為水。)

〔《素》〕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王注云:不從毫毛生,言生於內也。津液者,水也。充,滿也。郭,皮也。蓋陽竭於外,津液得以充滿於郭而浮腫也。

)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湯液醪醴論,開鬼門,發汗也。

白話文:

黃帝問:「皮膚腫脹、肚子鼓脹可以用針灸嗎?」岐伯回答:「先要疏通阻塞的血管,然後調節經脈,再用針刺去阻塞的血管。」(水腫的病症,是從腳腫開始,然後肚子越來越大,就是水腫。)

水腫(先從腳腫起,然後肚子大起來,就是水腫。)

黃帝說:「如果腫脹不是從毛髮生長的地方開始,而是從內臟陽氣衰竭引起的,津液充滿皮膚,怎麼辦?」(王注:不從毛髮生長的地方開始,是指從內部開始。津液就是水。充滿的意思是滿了。皮膚的意思。這是因為陽氣衰竭於外部,津液就充滿皮膚而引起浮腫。)

「如果神魂獨自留在體內,精氣在內部衰弱,氣力耗竭在外部,身體虛弱到無法穿衣,這是四肢冰冷而身體活動受阻,這是因為氣力阻塞在體內,而身體虛弱在外部,要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要平衡陰陽,清除宿積的邪氣,輕輕地活動四肢,穿上溫暖的衣服,用針灸刺激患處,讓身體恢復正常。打開鬼門,清潔腸胃,按時服用藥物,五陽氣散佈全身,疏通五臟,這樣精氣自然會生長,身體自然會強壯,骨骼和肌肉相輔相成,身體的正氣就會恢復正常。」(湯液醪醴論,打開鬼門是指發汗。)

潔淨府,利小便也。王注云:平治權衡,謂察其脈浮沉也。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在裡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下文云:開鬼門,潔淨府也。去宛陳莝,謂去積久之水物,猶如草莝之不可久留於身中也。微動四極,謂微動四肢,令陽氣漸以宣行,故曰溫衣也。)

〔仲〕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一分),白朮(三分),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清潔身體內部,能使小便暢通。古人解釋說,要根據脈象的浮沉來判斷病情,脈浮代表病在表,脈沉代表病在裡,裡面的病要泄,表面的病要汗。所以接下來提到“開鬼門,潔淨府也”,就是指通過排泄的方式清理身體。去除陳舊的積水,就像不能久留在身體裡的草屑一樣,要及時排出。輕微活動四肢,讓陽氣慢慢運行,所以叫“溫衣”。

凡是水腫的患者,腰以下腫要利尿,腰以上腫要發汗才能痊癒。風水症的患者,脈象浮而身體沉重,出汗後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一分,白朮三分,甘草半兩(炙)。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藥。一法,潔古用此湯調五苓散,治因濕為腫者。(又方,防己湯治風濕,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無表症,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常腫,及身重難以屈伸。)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粉五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半盞水煎煮,取八分藥汁,去渣溫服,等一段時間後再服用一次。如果腹痛,可以加芍藥。另外一種方法,可以用此湯調和五苓散,治療因濕氣導致的腫脹。此外,防己湯可用於治療風濕,脈象浮者屬於表證,患者可能頭部出汗,但沒有表證的其他症狀,病症主要表現為下肢沉重,腰部以上感覺良好,腰部以下常腫脹,全身沉重難以屈伸。

皮水病,四肢腫脹,水氣停滯在皮膚中,四肢麻木發涼,可以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藥方: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淋。以上利小便法。)

風水急風,一身悉瘡,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麻黃(六兩),石膏(半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於前越婢湯加白朮四兩。白環俞,亦主之。

白話文:

取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到剩兩升,分三次溫熱服用。如果病人出現四肢厥冷且水腫,可以用蒲灰散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風水腫、全身長瘡、脈搏浮而無渴感、持續自汗,但沒有發高燒,可以用越婢湯治療。

藥方:麻黃六兩、石膏半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取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熱服用。如果病人怕風,可以加附子一枚炮製後服用;如果病人患風水腫,可以加朮四兩。

如果病人出現里水腫,全身和臉部黃腫,脈搏沉,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水停滯在體內。如果病人小便順利,則是因為身體失去津液,導致口渴。這時候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治療,在越婢湯中加入白朮四兩。白環俞穴也可以治療此症。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個,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以上發汗出愈。)

〔丹〕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積妄行,當以參、術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能健運,自然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若五苓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當用大棗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制肝木。若腹脹,少佐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

白話文:

甘草兩錢,麻黃四錢。

這兩種藥材,用五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甘草煮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重複服用直到出汗。不出汗就再次服用。要小心風寒。水病的脈象,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出汗就痊癒了。脈象沉者,適合服用麻黃附子湯;浮者,適合服用杏子湯。

麻黃三錢,甘草兩錢,附子一個(炮製)。

這三味藥材,用七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藥材煮至二升半,溫熱服用八合,一天服用三次。(以上是發汗治癒的方法。)

水腫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液,水液積聚亂竄,應該用人參、白術補脾,讓脾氣充實,就能健運,自然升降,運作其樞機,水液就會自行排出,不像五苓散那樣直接利水,應該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瀉,應該以大棗、白朮、人參、蒼朮為主,輔以黃芩、麥門冬制約肝木。如果腹脹,可以少量加入厚朴。氣不運行,可以加入木香、木通。

氣若陷下,升麻、柴胡提之。隨症加減,必須補中,用大劑白朮補脾。如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者,當清肺金,門冬、黃芩之屬。赤岸馮令八官,素飲食不知飽,但食肉必泄。忽遍身發腫,頭面加多,致目亦不可開,膈間滿如築,兩足麻至膝而止,渾身不可見風,陰器挺長,其脈左沉而重取不應,右三部雖短小,卻有和滑氣象。遂令單煮白朮湯飲,早晨空心探而去之。

白話文:

如果氣息下陷,可以用升麻、柴胡提振它。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必須補益中氣,用大量白朮補脾。若有胸腹脹滿,就用半夏、陳皮、香附來監控它。如果有發熱,則要清熱肺金,可以用門冬、黃芩等藥。有個名叫赤岸馮令的人,平時飲食清淡,不知飽腹,但只要吃肉就會腹瀉。突然有一天全身浮腫,頭面腫脹厲害,甚至眼睛都睜不開,胸膈滿悶像塞滿東西,雙腳麻木到膝蓋,全身不能見風,陰莖勃起,脈象左邊沉而重按無反應,右邊三部雖然短小,卻有和緩滑利之象。於是給他單獨煮白朮湯喝,每天早上空腹喝下後,就出去活動。

食後,白朮二錢、麻黃五分、川芎半錢、防風三分作湯,下保和丸五十丸。如此者二日,因吐中得汗,通體上截為多,遂得腫寬而眼開,氣順而食進。卻於前方中去麻黃、防風,加白朮三錢,木通、通草各半錢,下保和丸五十丸。如此者,五日而安。(此即開鬼門之法也。

)盧節婦,年二十餘,半月之前,夜間發熱,面先腫,次及身、足腫,肚亦腫,口渴思冷水,食略減。

大腹皮(半錢),白朮(一錢半),蒼朮(一錢半),梔子(四枚),川芎(一錢),麻黃(六分),木通(一錢),乾葛(二錢),甘草梢(些)

白話文:

一位名叫盧節婦的女子,二十多歲,半個月前晚上開始發燒,臉先腫起來,接著身體和腳也腫,肚子也腫了,口渴想喝冷水,食慾略微減退。醫生開了藥方,先用白朮、麻黃、川芎、防風煮湯,再加入保和丸服用,連續服用兩天,病人嘔吐出汗,上半身出汗較多,腫脹消退,眼睛明亮,呼吸順暢,食慾也恢復。之後醫生去掉了麻黃、防風,增加了白朮,加入了木通、通草,仍然服用保和丸,連續服用五天後病就好了。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開鬼門”。

朱秀才,因久坐受濕,能飲酒,下血,以苦澀藥兜之,遂成腫疾,而肚足皆腫,口渴中滿,無力少汗,脈澀而短,乃血為濕氣所傷,法當行濕順氣,清熱進食化積。

滑石(六錢),白朮(二錢),木通(三錢),厚朴,乾葛(各二錢),蒼朮(一錢),

分四帖,加蘇葉七片,每一帖煎至三之一,熱下保和丸與點丸、溫中丸各五十丸。

王三九孺人,浮腫膈滿,腹滑泄,口苦而渴,小便赤少,脈虛而豁大稍遲,此有汙積病,為人性急。

滑石(一兩),陳皮(四錢),蘇梗,白朮,川芎,木通,厚朴(各二錢),苓皮(一錢半),甘草梢(半錢),

白話文:

朱秀才因長時間久坐,受了濕氣,雖然還能喝酒,卻出現了便血的情況。他用苦澀的藥物治療後,反而出現了身體浮腫,肚子和腳都腫了,口渴又覺得腹部脹滿,還伴隨乏力、少汗、脈搏沉澀而短的情況。這是因為血液被濕氣所傷,應該要以利濕化氣、清熱進食、化解積滯的方法來治療。

醫生開了藥方,裡面包含滑石、白朮、木通、厚朴、乾葛、蒼朮、蘇葉等藥材。分為四帖,每帖煎煮至三分之一,並搭配保和丸、點丸和溫中丸服用。

另外,王三九孺人則出現了浮腫、胸悶、腹瀉、口苦口渴、小便量少、脈搏虛弱、跳動大且稍慢的情況。這是由於體內有積滯之物導致的,患者本身性格急躁。

醫生也開了藥方,裡面包含滑石、陳皮、蘇梗、白朮、川芎、木通、厚朴、苓皮、甘草梢等藥材。

分六帖,用順流水煎下保和丸二十五丸、抑青丸十丸。

吳孺人,胃中有積,發為腫,成瘡疥,身倦食少,惡寒發熱,脈虛而沉。

白朮(一兩六錢),滑石(二兩),生地,木通,川芎(各半兩),黃芩,茯苓皮,連翹(各四錢),紫蘇(三錢),甘草(炙,二錢半),

下保和丸三十丸。

一女子,年三十餘歲,腫病有熱,服藥得安,但兩足下節不退,肚內自覺尚有熱,脈卻平矣,飲食如昨。

白朮(一錢),郁李仁(一兩半),蘇梗,木通,條芩,檳榔,枳實(炒,半兩),青皮(一兩),甘草梢(一錢),

白話文:

將藥分為六帖,每帖用順流水煎煮下保和丸二十五丸、抑青丸十丸。一位名叫吳孺人的婦人,胃中有積食,導致腫脹化膿,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怕冷發熱,脈象虛弱沉細。用白朮一兩六錢、滑石二兩、生地、木通、川芎各半兩、黃芩、茯苓皮、連翹各四錢、紫蘇三錢、甘草(炙)二錢半,下保和丸三十丸服用。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子,患腫病伴有發熱,服用藥物後病情好轉,但雙腳關節處腫脹未消,肚子裡仍然感覺發熱,脈象卻平穩,飲食與往常一樣。用白朮一錢、郁李仁一兩半、蘇梗、木通、條芩、檳榔、枳實(炒)半兩、青皮一兩、甘草梢一錢。

分十帖,細研郁李仁,以順流水三盞蕩起,煎一盞,食前熱服。

張郎,二十歲,秋得腫疾,午前上甚,午後下甚,口渴乏力,脈澀弱,食亦少,稟氣素怯,汗不能自出,鬱而為水。與灸三里、肺俞、大椎、合谷、分水,又與此方。

白朮(一錢半),陳皮(五分),黃芩,紫蘇,海金沙,木通,大腹皮,茯苓皮,乾葛(炒),厚朴,甘草(各二錢),

作一帖,水煎服。

光明人腳腫,肚略急,身微熱,脈略數,口乾。

白朮(一錢),茯苓(五分),乾葛(炒,五分),蘇梗(五錢),大腹皮(三錢),甘草(炙,一錢),川芎(二錢),陳皮(五分),

白話文:

將郁李仁研成細末,分十帖,每次取三盞水,將藥粉放入水中,順著水流攪拌,煎煮成一盞,飯前趁熱服用。

張郎,二十歲,秋季患腫病,上午症狀加重,下午症狀減輕,口渴無力,脈象澀弱,食慾不振,體質虛弱,汗出不暢,水氣停滯。針灸三里、肺俞、大椎、合谷、分水穴位,並服用以下藥方:

白朮一錢半、陳皮五分、黃芩二錢、紫蘇二錢、海金沙二錢、木通二錢、大腹皮二錢、茯苓皮二錢、乾葛(炒)二錢、厚朴二錢、甘草二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做成一帖,水煎服用。

光明人腳腫,腹部略微脹滿,身體微熱,脈象略數,口乾。

白朮一錢、茯苓五分、乾葛(炒)五分、蘇梗五錢、大腹皮三錢、甘草(炙)一錢、川芎二錢、陳皮五分。

許宅婦人,二十以上,腳踝腫,近日有瘡毒。

白朮(七錢),蒼朮,陳皮,犀角末,川芎(各五錢),連翹,木通,蘇葉(各三錢),甘草(梢,一錢),

分七帖煎,後入薑汁令辣熱,食前服。

馮官人,因內有濕積,兼時令濕熱,右腿少陽分發爛瘡如掌大,癢甚,兩手脈洪緩略數,兩目、手足俱虛腫,膈中午前痞悶,午後腫到兩足則膈寬。

犀角(生,五分),枳殼(炒,五分),陳皮,連翹,白朮(各一錢),木通(五分),蒼朮(五分),甘草(梢,二分),茯苓(五分),加薑汁煎服。

白話文:

許家婦女,二十多歲,腳踝腫脹,最近還起了瘡毒。

方劑:白朮七錢、蒼朮、陳皮、犀角末、川芎各五錢、連翹、木通、蘇葉各三錢、甘草梢一錢。

用法:將藥材分成七帖煎煮,之後加入薑汁使其辣熱,飯前服用。

馮先生,因為體內有濕積,加上季節濕熱,右腿少陽經脈出現掌心般大的爛瘡,奇癢難忍。兩手脈象洪緩略數,兩眼、手腳都浮腫,胸膈部位午時前痞悶,午時後腫脹到雙腳,胸膈反而寬暢。

方劑:犀角五分、枳殼(炒)五分、陳皮、連翹、白朮各一錢、木通五分、蒼朮五分、甘草梢二分、茯苓五分。

用法:加入薑汁煎煮服用。

馮客,瘧而發腫,微渴,脈左手虛,右手大,食少。

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木通,厚朴(炒),大腹皮(各五分),甘草(炙,二分),牛膝(五分),蘇梗(三分),姜(三片)

馮儒人,瘧而浮腫,大便自利。

人參,半夏,陳皮(各一錢),川芎,蒼朮(炒),白芷(各五分),木通(二錢),白朮(一錢半,炒),甘草(炙,三分)

王官人,年四十,瘧兩日一發,始善啖,至春作腫,大小便秘,食少,面浮腫,口渴。

厚朴(一錢),白朮(一錢半),木通(七分半),陳皮(一錢),川芎,大腹皮(各五分),牛膝,滑石(各一錢,炒),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馮客患瘧疾,身體浮腫,口渴程度輕微,左手脈象虛弱,右手脈象洪大,食慾不佳。

馮儒人患瘧疾,身體浮腫,大便溏瀉。

王官人四十歲,瘧疾每隔兩天發作一次,一開始食慾良好,到了春天便出現浮腫,大小便不暢,食慾不佳,臉部浮腫,口渴。

上丹溪治水腫之法十五條。其法大率皆以甘草佐白朮、參、陳等劑,補中氣為君;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沙行水為臣;厚朴、大腹皮、蘇梗,通滯氣為佐使。如氣不升浮,惡寒,脈沉者,探吐以提之;頭面先腫,加麻黃微汗之;挾積氣者,佐以保和、溫中、抑青等丸磨之;挾熱者,佐以黃芩之類清之;挾瘡癰者,佐以連翹、犀角散之,而隨症加減也。

〔羅〕治腫,以胃氣為本。至元戊寅五月間,積雨淋淫。魯齋許仲平先生,時年五十有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命予治之。脈得弦細而緩。魯齋曰:年壯時,多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

白話文:

上丹溪治水腫之法十五條:

上丹溪先生的治水腫方法共有十五條。這些方法大多以甘草配白朮、人參、陳皮等藥物,補中氣為君藥;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沙行水為臣藥;厚朴、大腹皮、蘇梗通滯氣為佐使藥。

如果患者氣不升浮,惡寒,脈沉者,則需要用探吐法來提氣;如果頭面先腫,則需要加麻黃微汗;如果水腫是因氣滯積聚導致,則佐以保和、溫中、抑青等丸磨之;如果水腫是因熱邪導致,則佐以黃芩之類清熱;如果水腫伴有瘡癰,則佐以連翹、犀角散之,並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

羅氏治腫論:

羅氏認為,治腫以胃氣為本。

在元朝戊寅年五月,連綿陰雨,魯齋許仲平先生,時年五十八歲,面部、肢體浮腫,大便溏稀,腹脹腸鳴,時有腹痛,飲食減少,請羅氏治療。羅氏診脈後發現脈弦細而緩。魯齋說,他年輕時常服用牽牛、大黃等藥物,面部、四肢經常出現浮腫,這次因陰雨而加重。

羅氏說:人體的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而胃是中焦的主宰。

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過甚則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

先生之疾,幸而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遂以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腹脹、溏泄、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四肢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白話文:

胃氣虛弱,無法將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各個臟器、經脈、皮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浮腫、大便稀軟、腹脹腸鳴等症狀,都是濕氣過盛的表現。人體四季、五臟都依靠胃氣,五臟有胃氣則身體安康,若胃氣虛弱,無法滋養五臟,五臟的氣血就會不平衡。臟氣旺盛的人,脈象獨特,輕者生病,嚴重者就會死亡。古書記載:“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

您目前的病情還不嚴重,可以調養。有些人知道服用牽牛、大黃可以快速排泄,却不知道長期服用會損傷身體。因此,我用平胃散加入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服用幾次後,腹脹、腹瀉、腸鳴腹痛都好了。飲食也改善了,只剩下四肢浮腫,我用導滯通經湯治療,很快就痊癒了。

導滯通經湯,治痹濕有餘,及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桑白皮,白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去皮),霖雨時,加澤瀉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白茯苓湯,能變水。

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生薑自然汁入藥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後,覺腹下再腫,治以,白朮散,。

白話文:

「通經湯」用於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痺症,以及氣機不暢通,出現面部和手腳浮腫的情況。

藥方如下:陳皮、桑白皮、白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去皮),如果遇到下雨天,再加澤瀉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飯前溫服。

「白茯苓湯」能消除水腫。

藥方如下: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一次服用完,用一碗水煎煮至一半,加入生薑汁,不分時間經常服用。從少到多,服用五到七天後,如果發現腹部再次腫脹,就用「白朮散」治療。

白朮,澤瀉(各半兩),

上為末。煎服三錢,或丸亦可。煎茯苓湯下三十丸,以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調養之。平復後,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

〔《本》〕,大棗湯,治四肢腫滿。

用白朮三兩,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渣溫服,日三四服,不拘時候。

〔梅〕治水腫不能服藥。商陸一升,羊肉六兩,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肉、蔥、豆作臛,如常法食之。商陸白者好。

白話文:

白朮和澤瀉各取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煎服,也可以製成丸劑。服用時可以用茯苓湯送服三十丸,並用黃耆、芍藥等藥材,搭配建中湯等方劑調養身體。身體恢復後,要忌房事,以及豬肉、魚肉、鹽、麵食等食物。

《本草綱目》記載,用大棗湯可以治療四肢腫脹。

取白朮三兩,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半兩,加水一盞半,與拍碎的三枚大棗一起煎煮,至藥液剩下九分時,濾去藥渣,溫服,每天服用三次,不限時間。

梅氏醫書記載,可以用商陸治療水腫無法服藥的患者。取商陸一升,羊肉六兩,加水一斗,煮至藥液剩下六升,濾去藥渣,將藥液與羊肉、蔥、豆一起煮成湯,按照平常的飲食方式食用。商陸的白色部分品質較好。

〔《食》〕醫治十種水氣病,不瘥欲死者,鯉魚一頭,重一斤以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治十種水氣病,不瘥垂死者。青頭鴨一隻,治如食法,細切,和米並五味煮令熟作粥,空腹食之。

〔梅〕治水氣脹滿,小便澀。白鴨一隻,去毛腸,洗淨,饙飯半升,與椒、姜同穰鴨腹中縫定,如法蒸熟食之。

〔子和〕郾之營兵狄家小兒,病風水。諸醫用銀粉粉霜之藥,小便反澀,飲食不進,頭腫肚脹,四肢皆滿,狀若水晶。求治戴人,戴人曰:此證不與壯年同,壯年病水者,或因留飲及房室,此小兒才七歲,乃風水證也,宜出汗。乃置燠室,以屏帳遍遮之,不令見火,若內火見外火,必昏瞶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治療十種水氣病,如果病症嚴重到快要死掉,可以取一條重一斤以上的鯉魚煮熟,取汁和冬瓜、蔥白做成羹湯食用。同樣治療十種水氣病,如果病症嚴重到快要死掉,也可以取一隻青頭鴨,將其細切,和米以及五味一起煮成粥,空腹食用。

另外,治療水氣脹滿、小便澀的症狀,可以用一隻白鴨,去除毛和內臟,洗淨後,在鴨腹中塞入半升米飯、胡椒和薑,縫合後蒸熟食用。

最後,有一則記載,關於一個叫狄家的小孩患風水病,醫生用銀粉和粉霜治療,反而導致小便澀、食慾不振、頭腫肚脹、四肢浮腫,狀似水晶。後來找到一位叫戴人的醫生,戴人說,小孩子的病症和成年人不同,成年人患水氣病,可能是由於積存的體液或房事不節導致,但這個孩子才七歲,是風水病,需要發汗。於是將孩子放到溫暖的房間,用屏風遮擋,避免孩子看到火,因為內火遇到外火會導致昏迷。

使大服胃風湯而浴之,浴訖以布單重覆之,凡三五重。其汗如水,腫乃減五分。隔一二日,又依前法治之,汗出腫減七分。又三汗而全減,尚未能食,以檳榔丸調之,兒已嬉笑如常日矣。

〔《本》〕治水氣,,羌活散,。

羌活,蘿蔔子(各等分)

上同炒香熟,去蘿蔔子不用,末之。溫酒調下二錢,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取效。

〔羅〕,五皮散,治他病愈後,或瘧痢後,身體、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脾肺虛弱,不能運行諸氣,氣虛不理,散漫於皮膚、肌腠之間,故令腫滿也,此藥並宜服之。

白話文:

給孩子服用胃風湯,然後用藥湯洗澡,洗完後用布單重重包裹,重複三到五層。孩子出汗像水一樣,腫脹減少了五分之一。隔一天或兩天,再按照同樣方法治療,出汗後腫脹減少了七分之一。再經過三次出汗,腫脹完全消失,但還不能吃東西,就用檳榔丸調理,孩子已經像平常一樣嬉笑玩耍了。

大腹皮,赤茯苓皮,生薑皮,陳皮,桑白皮(炒。各等分)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日進三服。

香蘇散,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陳皮(一兩,去白),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

〔《外》〕治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用香薷五十斤,細銼,納釜中,水浸上數寸,煮使氣盡,去渣澄清,熬稠丸,如桐子大。日三服,每服五丸,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

白話文:

將大腹皮、赤茯苓皮、生薑皮、陳皮、桑白皮(炒過,各取相同份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杯,一同煎煮至八分,去渣後溫熱服用,不限時間,一天服用三次。此方名為香蘇散,用於治療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另外,取陳皮(一兩,去除白色部分)、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兩杯,加入生薑三片,一同煎煮。此方也可用於治療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另可取香薷五十斤,切碎,放入鍋中,加水浸泡至水面高出藥材數寸,煮至藥氣散盡,去渣,澄清藥汁,熬至濃稠,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一天服用三次,每次五丸,逐漸增加劑量,以小便通暢為度。

〔梅〕治水腫作,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飢即食盡,不得吃飯。

〔《兵》〕治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限多少任吃,神效無比。(丹溪云:冬瓜性急,久病與陽虛者忌之。)

〔丹〕十種水氣。冬瓜去穰,納赤豆在內,蒸熟為丸服。治痢日久,津液枯,四肢腫,口乾。用冬瓜,黃土厚包五寸,煨熟,去土取汁飲之。(《錄驗》)

〔羅〕,白丸子,治遍身腫及單腹脹滿,喘悶不快,小便赤澀,神效。

白話文:

梅方治水腫,全身浮腫,無法坐臥,可用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腹食用,直到飽足,飢餓時再食用,不可吃飯。兵方治水病初期危急,可大量食用冬瓜,效果顯著。丹溪指出,冬瓜性急,久病或陽虛者不宜食用。丹方治十種水氣,可將冬瓜去瓤,加入赤豆蒸熟後製成丸服用。也可用冬瓜包裹黃土煨熟,取汁飲用,可治久痢導致津液枯竭、四肢腫脹、口乾等症狀。羅方以白丸子治全身浮腫或單腹脹滿、喘悶不適、小便赤澀,效果顯著。

輕粉(五分),粉霜(炒,四錢),碙砂(研,炒,三錢),滑石(研,炒,四錢),寒水石(火燒,研,炒,三錢),白丁香(研,羅末,炒,三錢)

上件藥,將輕粉、滑石二味,一處研勻,用薄紙裹了,卻更和白麵作餅,再裹前藥,又用桑柴火燒,以熟為度,取出與前四味一處和勻,水浸蒸餅搦干為丸,如綠豆大。每日薑湯下三服,食前下。第一日每服二丸,第二日每服三丸,第三日每服四丸,第四日每服五丸。如覺小便多,腫漸減,便勿服。

白話文:

取輕粉五分、粉霜四錢(炒)、碙砂三錢(研,炒)、滑石四錢(研,炒)、寒水石三錢(火燒,研,炒)、白丁香三錢(研,過篩,炒),將輕粉和滑石研磨均勻,用薄紙包裹,再與白麵混合製成餅狀,將其他藥材包裹在餅中,以桑柴火烤熟,取出與其他藥材混合,用清水浸泡蒸餅,搓揉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日用薑湯服用三服,飯前服用。第一天每服兩丸,第二天每服三丸,第三天每服四丸,第四天每服五丸。若感覺小便量增加,腫脹減退,則停止服用。

如小便不多,更服一日、二日,加作六丸做一服,一日亦三服,腫消為效。如服藥至第三日,覺牙縫內癢痛,口氣出時,便用漱口藥,用貫眾、黃連各半兩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龍腦少許攪勻溫服之;每一日煎一錢,漱口。如腫消,忌鹽、魚、肉、冷硬果食,只服粥百日永瘥。

如臟腑秘澀,氣實,先服治腫海藻散,此藥親用救人甚多,神效。

海藻散(方見本門積氣條。)

白話文:

如果小便量不多,可以連續服用藥物一到兩天,每次加六丸做成一劑,一天服用三次。腫消即可見效。如果服用藥物到第三天,感覺牙縫裡癢痛,口氣異樣,就要用漱口藥,用貫眾、黃連各半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盞水煎至七分,加入少許龍腦攪拌均勻溫服;每天煎一錢漱口。腫消後忌食鹽、魚、肉、冷硬食物,只吃粥,持續一百天即可痊癒。

如果臟腑秘澀,氣實,先服用治腫的海藻散,此藥效果很好,救過很多病人,非常靈驗。

海藻散的配方可以參考本門積氣條。

〔仲〕牡蠣澤瀉散,治腰以下腫。(方見傷寒。)

〔河〕,葶藶丸,治一切水濕氣,通身腫不可當者。

人參(一兩),苦葶藶(四兩,於鍋內紙上炒黃色為度)

上二味,同為細末,用棗肉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桑白皮湯下,日進三服,空心食前,驗。

〔羅〕,聖靈丹,治脾、肺有濕,喘腫盛,小便赤澀。

苦葶藶(四兩,炒),木香,檳榔,茯苓(麵裹,煨),防風,木通,人參(以上各二錢半,恐是二兩半。)

白話文:

仲景的牡蠣澤瀉散,可以治療腰部以下的浮腫。河間的葶藶丸,主治全身水濕氣盛導致的腫脹。用人參一兩,苦葶藶四兩(炒至黃色),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桑白皮湯送服,一天服三次,空腹或飯前服用,可見療效。羅氏的聖靈丹,可以治療脾肺濕盛導致的喘腫,小便赤澀。用苦葶藶四兩(炒),木香、檳榔、茯苓(麵裹煨)、防風、木通、人參(各二錢半,疑為二兩半)等藥材。

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桐子大。煎桑白皮湯下。

〔垣〕,赤茯苓丸,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葶藶(四兩),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下,食前服。

續隨子丸,治遍身虛腫,喘悶不快。

人參,漢防己,赤茯苓,木香,檳榔(各五錢),苦葶藶(四兩,炒),續隨子(一兩),海金沙(五錢)

上為細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食則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般。用煎好的桑白皮湯送服。

赤茯苓丸可以用來治療脾濕過度,導致四肢腫脹、腹部脹滿、呼吸困難、氣機不暢、小便赤澀等症狀。

藥方如下:葶藶四兩、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般。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煎好的桑白皮湯送服,飯前服用。

續隨子丸可以用來治療全身浮腫、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

藥方如下:人參、漢防己、赤茯苓、木香、檳榔各五錢,苦葶藶四兩(炒)、續隨子一兩、海金沙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般。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用煎好的桑白皮湯送服,飯後服用。

〔海〕潔古方治水腫。

用螻蛄去頭尾,與葡萄心同搗,露七日曝乾為末,淡酒調下。暑月濕用尤佳。(《聖惠方》:治水腫喘促不得臥,螻蛄五枚,為末,食前湯調半錢至一錢,小便通,效。)

〔仲〕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或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細者,有水,可下之。

〔世〕治水腫。

薏苡仁根(君),木香,檳榔,黑牽牛

上為末,酒調服,妙。

〔《外》〕療水病腫。用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升,赤小豆一大升,和魚肉煮取二升,以上,生布絞取汁,去渣,頓服盡。如不盡,分為三服,當下利,利盡即瘥。

白話文:

古方治水腫,可用去除頭尾的螻蛄和葡萄心一起搗碎,露曬七日後乾燥研磨成粉,用淡酒調服。夏日濕氣重時尤其有效。另一方治水腫喘促不能平躺,可用五隻螻蛄研磨成粉,飯前用湯調服,每次半錢至一錢,可通小便,效果顯著。

水病人,如果眼下方有臥蠶,或面色紅潤,脈象沉伏,伴隨口渴,腹部積水,小便不利,脈象沉細,則有水腫,可以服用利水藥物。

治療水腫,可用薏苡仁根、木香、檳榔、黑牽牛研磨成粉,用酒調服,效果顯著。

治療水病腫,可用一條極大的鯉魚,去除頭尾和骨頭,只取魚肉,與水和赤小豆一起煮,煮至二升,用生布絞取汁液,去渣,一次喝完。如果喝不完,可以分三次喝完,可使小便通暢,利盡即癒。

〔《本》〕治身體腫滿,水氣急,臥不得。郁李仁一大合,搗為末,合和麵搜作餅子與吃,入口即大便利,氣,便瘥。

〔丹〕有人患腳膚腫,漸上膝,足不可踐地,大水,頭面、遍身腫脹滿。用苦瓠瓤實捻如豆大,以麵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當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內須慎口味。一方治腫。取苦瓠殼,以鹽搽殼上,燒存性為末,煎童便一盞調服,瘥。(苦瓠,須擇無靨翳細理潔淨者,不爾,有毒。)

〔世〕,三種散,治浮腫。用陳蘿蔔種去瓤,陳蒲殼去瓤,烏豆一合,同煎服,即時退。

〔羅〕,無礙丸,治脾濕積流,四肢腫滿。

白話文:

治療身體腫脹,水氣上漲,躺下就喘不過氣的症狀。取郁李仁一大合,搗碎成粉末,混合麵粉做成餅子食用,入口就能通暢排泄,氣順暢,病就痊癒了。

有人患腳部皮膚腫脹,逐漸向上蔓延到膝蓋,腳無法著地,全身浮腫,頭面部也腫脹。取苦瓠瓤,捏成豆子大小,用麵粉裹住煮沸,空腹服用七枚,到中午就會排出約一斗的水,連續三天,水持續排出,身體消瘦後就痊癒了。三年內要小心飲食。還有一種治療腫脹的方法,取苦瓠殼,用鹽擦拭殼上,燒成灰,用童便一盞煎服,就會痊癒。(苦瓠,一定要選擇沒有斑點、細膩潔淨的,否則有毒。)

三種散藥,治療浮腫。取陳年蘿蔔種去除內瓤,陳年蒲殼去除內瓤,烏豆一合,一起煎服,就能馬上消腫。

[無礙丸],治療脾濕積聚,四肢腫脹。

大腹皮(二兩),木香(半兩),蓬朮,京三稜,檳榔,郁李仁(各一兩),

上為細末,炒麥櫱曲糊為丸,如桐子大,生薑湯下。

〔《本》〕治腫滿,小便不利,,茯苓散,。

郁李仁(四錢),檳榔(二錢),赤茯苓,白朮,甘遂(切片,炒。各一錢),陳皮(一錢半),

上細末。每服一錢,薑棗湯調下。

治十種水病並根源、證狀方法:

一青水,先從左右肋腫起,根在肝。大戟

白話文:

取大腹皮二兩、木香半兩、蓬朮、京三稜、檳榔、郁李仁各一兩,研磨成細粉,用炒麥芽曲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用生薑湯送服。此方可治療腫脹腹滿、小便不利。

另外,也可用郁李仁四錢、檳榔二錢、赤茯苓、白朮、甘遂(切片炒)各一錢、陳皮一錢半,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棗湯送服。此方可治療十種水病,包括青水,青水症狀為先從左右肋骨腫起,根源在肝,可用大戟治療。

二赤水,先從舌根起,根在心。葶藶子

三黃水,從腰腹起,根在脾。甘遂(微炒)

四白水,從腳腫起,根在肺。桑白皮

五黑水,從外腎腫起,根在腎。連翹

六玄水,從面腫起,根在外腎。芫花(醋炒)

七風水,從四肢腫起,根在骨。澤瀉

八石水,從腎腫起,根在膀胱。藁本

九高水,從小腹腫起,根在小腸。巴豆(去皮、油)

十氣水,或盛或衰,根在腹。赤小豆

上十般腫病,各有根源,種種不同。看十種病根,除一味倍多,餘九味等分,逐味依法修治,焙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用赤茯苓湯吞下三丸。不拘時候,每日三服。忌鹽一百二十日,緣鹽能化水也。又忌魚蝦、麵食,一切毒物,及生冷房室,甚效。用此方獲瘥後,更用後來補藥。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了十種腫病,每一種都源於不同的器官,分別是:舌根腫、腰腹腫、腳腫、外腎腫、面腫、四肢腫、腎腫、小腹腫、腹部腫,以及因氣虛引起的腫脹。針對每一種腫病,都有一種特定的藥材來治療,例如:舌根腫用葶藶子,腰腹腫用甘遂,腳腫用桑白皮,外腎腫用連翹,面腫用芫花,四肢腫用澤瀉,腎腫用藁本,小腹腫用巴豆,腹部腫用赤小豆。

治療方法是將十種藥材按照病根來分配比例,其中治療病根的藥材用量加倍,其他藥材等量,研磨成粉,用赤茯苓湯吞服三丸,一天三次,連續服用一百二十天。期間要注意忌食鹽、魚蝦、麵食,以及各種毒物、生冷食物,並避免居住在潮濕的環境。如果病症痊癒,還要服用一些補藥來調理身體。

補藥方

肉桂(去粗皮),赤茯苓(去皮),乾薑,莪朮(醋煮),川芎,肉豆蔻,桔梗(各等分,依法制服。一方,無赤茯苓、莪朮,有青皮、白朮)

檳榔

上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百沸湯點服,空心食前服。午晚各一服。

前項二方,治水腫病甚效。子試用之,百發百中,獲濟者無數。世間所有水病方藥,無出此二方之上者,幸勿忽。

〔河〕,三花神佑丸,治中滿腹脹,一切水濕腫滿。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水腫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肉桂、赤茯苓、乾薑、莪朮、川芎、肉豆蔻、桔梗,比例相同。另外還有一個變式方,去掉赤茯苓和莪朮,加入青皮和白朮。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滾水沖服,空腹或飯前服用,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服用一次。這兩個藥方治療水腫非常有效,試用過的人無不奏效,救治了無數患者。世間所有治療水腫的藥方,沒有比這兩個更好的了,請務必重視。另外,河三花神佑丸,可以治療腹脹和各種水腫。

甘遂,大戟,芫花(醋淬,濕炒。各五錢),大黃(一兩),輕粉(一錢),牽牛(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每日三服,以快利為度。得利,止後服,神效。

〔垣〕,海金沙散,治脾濕太過,通身腫滿,喘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一兩半,一半炒,一半生),甘遂(五錢),白朮(一兩),海金沙(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倒流水一盞,食前調下。得宣利,止後服。

〔羅〕,海藻散,治男子、婦人通身虛腫,喘滿不快。

白話文:

甘遂、大戟、芫花(用醋浸泡後,再用濕火炒,各五錢),大黃(一兩),輕粉(一錢),牽牛(二兩),混合研磨成粉末,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初次服用五丸,每次增加五丸,溫水送服,每天三次,以排泄暢通為度。排泄暢通後,停止服用,效果顯著。

這個藥方適用於脾濕過盛,導致全身浮腫,呼吸困難,無法平躺,以及腹脹如鼓的病症。

牽牛(一兩半,一半炒熟,一半生用),甘遂(五錢),白朮(一兩),海金沙(三錢),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煎好的流水沖服,飯前服用。排泄暢通後,停止服用。

這個藥方適用於男女通身虛腫,呼吸困難,胸悶不適的病症。

海藻,大戟,大黃,續隨子(去殼。各一兩。上四味,用好酒浸一宿,取出曬乾候用),滑石(半兩),白牽牛(頭末,生,一兩),甘遂(麩炒,一兩),

白豆蔻(一個),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前藥都一處,杵為細末。大人每服二錢,如氣實者三錢,平明冷茶清調下。至夜時,取下水三二行,腫減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忌魚肉百餘日。小兒腫,服一錢,五歲以下者半錢。女人有胎者不可服。

〔《保》〕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因下利得之,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者,宜大黃丸、白餅子、水病下之。更詳別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宜先與塌氣丸,後與異功散及和中丸、益黃散和其氣。因氣而腫者,煎陳皮湯。

白話文:

將海藻、大戟、大黃、續隨子(去殼,各一兩)浸泡在好酒中一夜,取出曬乾備用,再將滑石(半兩)、白牽牛(頭末,生,一兩)、甘遂(麩炒,一兩)、白豆蔻(一個)、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半兩)一起研磨成細粉。成人每次服用二錢,如果氣實者則服用三錢,清晨用冷茶調服。晚上喝下三到兩碗水,腫脹就能減輕七分。隔兩三天,早上再服用一次,腫脹就能消退。忌食魚肉一百多天。小孩腫脹,服用一錢,五歲以下者服用半錢。孕妇不可服用。

錢氏認為腹脹分虛實兩種。實證不是由於吐瀉久病,也不是由於下利所致,而是腹脹、喘急、胸悶、頭昏,伴隨痰熱、宿食不化等症狀,宜服用大黃丸、白餅子,並服用水藥下之。還要仔細區分大小便情況,如果大小便都不通暢,應先利小便,再利大便。虛證則是由於久病吐瀉之後,脈象微細,表現為眼瞼、腮部虛腫,手腳冰冷,宜先服用塌氣丸,之後再服用異功散、和中丸、益黃散來調理氣血。因氣而腫者,可用陳皮湯煎服。

因濕而腫者,煎防己黃耆湯調五苓散。因熱而腫者,八正散。又一法,燥熱於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梔子豉湯中加黃耆。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宜益陰則陽氣自化,加黃連、黃柏是也。

〔垣〕中滿分消丸(方見脹門。)

〔丹〕熱水腫。

梔子(五錢),木香(一錢),白朮(二錢半),急流水煎服。

又方,山梔子去皮取仁,炒,槌碎,米飲湯送下。如胃脘熱病在上者,帶皮用。

白話文:

若肿胀是因为湿气所致,可用防己黄耆汤配合五苓散来治疗。若是因热而肿,则可服用八正散。另外,如果肿胀是因肺部燥热导致,应以清肺除燥为主,水自然会产生,可在栀子豉汤中加入黄芪。若热在下方,阴气消损导致气机无法转化,则需滋阴以助阳气转化,可在方剂中加入黄连和黄柏。

中满分消丸适用于胀满消渴。

热性水肿可用栀子五钱、木香一钱、白术二钱半,加急流水煎服。

另外,也可将山栀子去皮取仁,炒熟研碎,用米汤送服。若胃脘热病在上,则可带皮使用。

〔《本》〕治遊風攻頭面,或四肢作腫塊,,知母湯,。

知母,麻黃,黃耆,甘草,羌活,白朮,枳殼(各一兩)

上粗未。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牛蒡子百粒,研碎,煎至七分,溫,日三四服。覺冷,不用牛蒡子。有一達官母,年七十,中風,手拘攣,平日止是附子之類扶養。一日,面浮腫,手背亦腫。尋常有一國醫供藥,診之是水病,欲下大戟、牽牛以導之,其家大驚憂惶,召予議之。

予曰:《素問》稱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此服附子太過,正虛風生熱之證,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誠如予言,用升麻牛蒡玄參湯,繼以知母湯,三日便愈。

白話文:

《本草》记载,治疗游风侵犯头面,或四肢出现肿块,可以使用知母汤。

知母汤的组成:知母、麻黄、黄芪、甘草、羌活、白术、枳壳各一两。

将药材粗粉末,每次服用四钱,用水一盏半煎煮,加入研碎的牛蒡子一百粒,煎至七分,温服,每日三至四次。如果感觉冷,则不用牛蒡子。

曾经有一位达官贵人的母亲,七十岁,患中风,手部拘挛,平日一直靠服用附子之类的药来维持。有一天,面部浮肿,手背也肿了。当时有一位国医给她看病,诊断为水病,想要用大戟、牵牛等药来泻下。家人们十分惊恐忧虑,请我来商议。

我说道:《素问》中记载,面部肿胀叫做风,足胫肿胀叫做水。这位夫人服用附子过多,正气虚弱,导致风生热,咽喉必会堵塞,膈膜不利。果然如同我所说,使用升麻牛蒡玄参汤,再接着服用知母汤,三天就痊愈了。

〔無〕,復元丹,治三焦不瀉,氣脈塞閉,樞機不通,喘息奔急,水氣盈溢,滲透經絡,皮膚溢滿,足脛尤甚,兩目下腫,腿腹間冷,口苦,心腹堅脹,不得正偃,偃則咳嗽,小便不通,夢中虛驚,不能安臥。

獨活(炮,二兩),木香(炒),川椒(炒,出汗),羌活,厚朴(去皮,薑製),陳皮,吳茱萸(炒),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蔻(煨),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紫蘇湯送下,不拘時。此藥世傳屢驗。服者宜先屏去諸藥,一日三服。先服漩利如傾,次即腫消喘止。宜絕欲屏鹽半年,乃不再作。

白話文:

無名方 [復元丹]

主治: 三焦不瀉,氣脈阻塞,樞機不通,呼吸急促,水氣充盈,滲透經絡,皮膚浮腫,尤其足脛腫脹,兩眼下方腫起,腿腹冰冷,口苦,心腹堅硬脹滿,無法平躺,躺下即咳嗽,小便不通,夢中驚恐,無法安睡。

藥物:

  • 獨活(炮製,二兩)
  • 木香(炒製)
  • 川椒(炒製,出汗)
  • 羌活
  • 厚朴(去皮,薑製)
  • 陳皮
  • 吳茱萸(炒製)
  • 桂心(各一兩)
  • 澤瀉(一兩半)
  • 肉蔻(煨製)
  • 檳榔(各半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糊劑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紫蘇湯送服,不限時間。此藥方流傳已久,驗證有效。服用時應先停用其他藥物,每日服用三次。初服藥後,水液會迅速排出,如同傾倒一般。之後腫脹消退,喘息停止。 宜戒慾、禁鹽半年,方可不再復發。

〔《本》〕治脾虛浮腫,,實脾散,。

大附子(一枚),草果(二兩),甘草(一兩),乾薑(二兩),大腹皮(去皮,六兩),木瓜(一個,去穰,切片)

上,用水於沙器內煮乾一半,掰開看乾薑不白心為度,亦不得令水乾至焦,取出焙乾為末,每日午時,空心沸湯點服。

〔《素》〕三陰結謂之水。(陰陽別論,王注云: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下焦溢為水。(全文見診。王注云: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為溢水。)

陽明所謂上喘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白話文:

治療脾虛浮腫,用實脾散。將大附子一枚、草果二兩、甘草一兩、乾薑二兩、大腹皮六兩(去皮)、木瓜一個(去籽,切片),用水在沙器中煮至剩下半量,掰開看乾薑沒有白心即可,但也不可煮到水份完全蒸發變焦,取出焙乾磨成粉末,每天午時空腹用沸水沖服。

三陰結症是指脾肺經脈寒凝,下焦氣血不暢導致水腫。陽明經的上喘水腫,是陰氣下行後又上逆,停滞在臟腑之間,因此出現水腫。

運氣,水腫有四:

一曰濕。經云:太陰所至為胕腫。又云: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又云:太陰之勝,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治以諸熱是也。

二曰火熱。經云:諸病胕腫,皆屬於火。又云: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寒熱胕腫。又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又云:少陽之復,渴引水漿,化而為水,傳為胕腫。又云:少陽司天,客勝,甚則胕腫,治以諸寒是也。

三曰寒。經云:寒勝則浮是也。

四曰燥。經云:陽明所至,為浮虛是也。

白話文:

水腫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濕氣導致的。醫書上說,太陰主宰的地方容易出現胕腫,也就是水腫。濕氣過盛會導致津液外泄,嚴重就會造成水閉胕腫。太陰過盛會導致小腿胕腫,從內部開始,胕腫往上蔓延。太陰主宰的時候,外邪入侵就會導致頭面胕腫,呼吸氣喘,需要用熱藥治療。

第二種是火熱導致的。醫書上說,各種胕腫都屬於火熱引起的。少陽主宰的時候,火氣下降,肺氣上升,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胕腫。少陽主宰的時候,火氣過盛會導致皮膚疼痛,膚色變黃變紅,接著就出現水腫,身體和面部都腫起來,肚子脹滿,仰臥呼吸。少陽主宰的時候,渴了就喝水,水氣轉化成水濕,就導致胕腫。少陽主宰的時候,外邪入侵,嚴重就會導致胕腫,需要用寒涼的藥物治療。

第三種是寒氣導致的。醫書上說,寒氣過盛就會導致浮腫。

第四種是燥氣導致的。醫書上說,陽明主宰的地方容易出現浮虛,也就是水腫。

〔《素》〕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

附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白話文:

黃帝問道:「少陰為何主宰著腎臟,腎臟又為何主宰著水?」岐伯回答說:「腎臟是至陰之處,至陰之地最盛行水氣。肺臟是太陰,而少陰是冬天的脈象。所以腎臟是源頭,肺臟是末端,兩者都積聚著水氣。」黃帝又問:「腎臟為何能夠聚水而生病?」岐伯解釋道:「腎臟是胃部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水氣就聚集起來,並且依循著相同的性質,上下溢出於皮膚,因此就形成胕腫。」

「附腫」就是水氣聚集而生病。黃帝又問:「所有的水氣都是源於腎臟嗎?」岐伯說:「腎臟是陰性的器官,地氣上升到腎臟,便產生了水液,所以才稱為至陰。用力過度導致腎臟出汗,腎汗遇上風寒,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穿透皮膚,就停留在汗孔,流竄於皮下,發展成胕腫,根本原因在於腎臟,稱之為風水。所謂的『玄府』就是汗孔。」

黃帝又問:「水俞穴有五十七處,這代表著什麼?」岐伯回答說:「腎俞穴有五十七處,是陰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水氣進出之處。臀部上方有五個五行相生之處,這便是腎俞,所以水病若往下發展,就會導致胕腫和腹脹;若往上發展,就會導致呼吸困難無法平躺,這是標本兼患的病症。」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肺腎之標本,其上下分為相輸應之病而俱受者,緣此二臟乃水氣之所留故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水熱穴論)

尻上五行行五:

脊中一,懸樞一,命門一,腰俞一,長強一,大腸俞二,小腸俞二,膀胱俞二,中𦛗內俞二,白環俞二,胃倉二,肓門二,志室二,胞肓二,秩邊二,伏菟上各二行行五:

中柱二,四滿二,氣穴二,大赫二,橫骨二,外陵二,大巨二,水道二,歸來二,氣街二踝上各一行行六:

白話文:

因此,肺主呼吸,腎主水液代謝。肺氣逆上,導致無法平躺,這是因為肺和腎上下相連,彼此影響,而水氣容易在肺腎之間停留。伏兔穴向上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是腎經的通道,也是三陰經交匯於足部的部位。踝骨上方的一行,每行六個穴位,是腎經下行的路線,稱為太衝穴。總計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陰經的絡脈,水氣容易停滯於此。

太衝二,復溜二,陰谷二,照海二,交信二,築賓二

〔《靈》〕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四時氣篇)

刺灸,水腫有五法:

其一取腎、膀胱。經前篇云:五十七穴者,是取其二經之穴也。又經云:腎病者,腹大脛腫,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取其二經之血也。

其二取血絡。經前云: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是也。

其三取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所生病者,大腹水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四取委陽。經云:三焦病者,不得小便,溢則水,取委陽是也。

其五筒針取水。先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筒之,引針而納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筒針,針中有空竅如筒,出水也。)

白話文:

太衝、復溜、陰谷、照海、交信、築賓各取穴位兩針。

《靈樞》記載,風濕引起的皮膚腫脹屬於五十七種病症,應盡快放血治療。

針灸治療水腫有五種方法:

第一,針刺腎經和膀胱經。經書中提到,五十七個穴位是取自這兩個經脈的穴位。同樣,腎病會導致腹脹腿腫,應針刺少陰經和太陽經放血。

第二,針刺血絡。經書中提到,放血治療應該盡快完成。

第三,針刺胃經。經書中提到,足陽明胃經病變會導致腹大水腫,應根據病情虛實、寒熱、陷下等情況選擇穴位。

第四,針刺委陽穴。經書中提到,三焦病變會導致尿閉,腹脹積水,應針刺委陽穴。

第五,使用筒針引水。先用鈹針刺入,然後用筒針引導,再慢慢退出,直到排出所有積水。水流穩健則病情好轉,水流緩慢則患者煩躁不安,水流急促則患者安靜。每隔一天針刺一次,直到積水排完為止。筒針是一種中空針,可引出積水。

〔《撮》〕浮腫:分水、中脘(各灸之。)內庭,行間,臨泣(各瀉,立安。)

〔東〕水氣,皮痛不可近衣,小腹敦敦然,小便黃,身潤:章門,屋翳(灸。)陰交,章門(刺之。)

〔華〕外腰水腫,先從腰腫起:肝募,水分

內中水腫,面痿黃:胃脘,通谷,氣海,水分

胞中水腫,根在心,水赤:心俞,巨闕,氣海

腹中水腫,從脾起,水黃:脾俞,胃脘,水分

肺喘水腫,從胸起,水白:肺俞,肝募

足心水腫,從足起:白環俞,水分,亶中

四肢水腫,變身浮:膽募

兩脅水腫,四肢枯瘦,從脅腫起:章門,期門

小腸水腫,從臍腫起:氣海。

白話文:

浮腫可以分為水腫和中脘腫,分別灸治。內庭、行間、臨泣三穴各瀉血,就能馬上見效。

如果出現水氣,皮膚疼痛難以靠近衣服,小腹脹滿,小便黃,身體濕潤,則灸章門、屋翳兩穴,並刺陰交、章門穴。

外腰水腫,從腰部開始腫起,灸肝募、水分穴。

內中水腫,面容萎黃,灸胃脘、通谷、氣海、水分穴。

胞中水腫,源頭在心,水液呈紅色,灸心俞、巨闕、氣海穴。

腹中水腫,從脾臟開始,水液呈黃色,灸脾俞、胃脘、水分穴。

肺喘水腫,從胸部開始,水液呈白色,灸肺俞、肝募穴。

足心水腫,從足部開始,灸白環俞、水分、亶中穴。

四肢水腫,全身浮腫,灸膽募穴。

兩脅水腫,四肢枯瘦,從脅部腫起,灸章門、期門穴。

小腸水腫,從臍部腫起,灸氣海穴。

〔《保》〕五脈論五水灸法:

青水,灸肝井。(弦脈。)赤水,灸心滎。(洪脈。)黃水,灸脾俞。(緩脈。)白水,灸肺經。(澀脈。)黑水,灸腎合。(沉脈。)

〔《甲》〕身腫,關門主之。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風水,面胕腫,顏黑,解谿主之。風水,面胕腫,衝陽主之。水中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出血,立已。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水溝主之。水腫大臍平,灸臍中,無理不治。

〔《素》〕目窠微腫如臥蠶之狀,曰水。(平人氣象論)足脛腫曰水。

〔仲〕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跗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跗陽脈浮而數,浮脈則熱,數脈則止,熱止相搏,名曰伏。

白話文:

《保》中提到五脈論五水灸法:青水,灸肝井(弦脈);赤水,灸心滎(洪脈);黃水,灸脾俞(緩脈);白水,灸肺經(澀脈);黑水,灸腎合(沉脈)。

《甲》中記載,身體浮腫,關門穴主治;水腫脹皮腫,三里穴主治;風水膝腫,巨虛上廉穴主治;風水面胕腫,顏黑,解谿穴主治;風水面胕腫,衝陽穴主治;水中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穴出血,可立即見效;面胕腫,上星穴主治,先取噫嘻穴,後取天牖、風池穴;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水溝穴主治;水腫大臍平,灸臍中,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必治療。

《素》中記載,眼窩微腫如臥蠶狀,稱為水腫;足脛腫也稱為水腫。

《仲》中提到,病人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這是水腫病症。如果小便自利以及汗出,則自然會痊癒。跗陽脈原本應該伏沉,如今卻浮數,說明體內本已有熱消穀,小便頻數,如今卻不利,這是將要出現水腫的徵兆。寸口脈浮而遲,浮脈代表熱,遲脈代表潛,熱與潛相互搏擊,稱為沉脈。跗陽脈浮而數,浮脈代表熱,數脈代表止,熱與止相互搏擊,稱為伏脈。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則為水矣。

〔《素》〕頸脈動喘疾咳,曰水。(平人氣象論)

〔仲〕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針經·論疾診尺篇》云: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又仲景云:太陰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為風水。治法見前陽虛條。)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又云:渴而不惡寒者,此是皮水。蓋法當風水,惡寒不渴;皮水,不惡寒而渴。假令皮水不渴,亦當發汗也。治法見陽虛條。)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白話文:

當氣機沉伏在體內相互搏鬥,就叫做水。氣機沉伏,則經絡虛弱,小便困難;虛弱相搏,水氣走入皮膚,就形成了水腫。

《素問》中提到,頸脈跳動,呼吸急促,咳嗽,也屬於水腫的一種。

仲景說,風水症的脈象浮在表面,表現為骨節疼痛,怕風。針經中也提到,觀察眼窩部位是否有輕微的癰腫,類似剛睡醒的樣子,頸脈跳動,偶爾咳嗽,按壓手腳上的穴位卻按不下去,這是風水引起的皮膚腫脹。仲景還說,太陰脈浮而緊,按理說應該骨節疼痛,但實際上卻不痛,身體反而沉重酸痛,患者不渴,出汗後就能痊癒,這也是風水。

皮水症的脈象也浮在表面,表現為肌肉腫脹,按壓後凹陷,不害怕風,肚子像鼓一樣,不渴,需要發汗治療。仲景還說,渴而不怕冷的,是皮水症。一般來說,風水症應該怕冷不渴,而皮水症則是不怕冷而渴。即使皮水症不渴,也需要發汗治療。

正水症的脈象沉而遲緩,表現為自發性喘氣。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大奇論篇,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又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治法見黃疸條。)

〔仲〕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黃瘦。(一云:大便反堅。)

白話文:

石水症狀表現為脈象沉而深,外觀上腹部脹滿卻不喘不過氣。黃汗症狀則表現為脈象沉而遲緩,身體發熱,胸部脹滿,四肢頭面腫脹,長期不癒合就會形成膿瘡。心水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氣短,無法平躺,煩躁不安,陰部腫大。肝水症狀表現為腹部膨脹,無法翻身,脅肋和腹部疼痛,偶爾會分泌唾液,小便頻頻。肺水症狀表現為身體腫脹,小便困難,偶爾大便稀軟如鴨糞。脾水症狀表現為腹部膨脹,四肢沉重,不分泌唾液,只感到氣短,小便困難。腎水症狀表現為腹部膨脹,肚臍腫脹,腰部疼痛,無法排尿,陰部濕潤如牛鼻上的汗水,腳部發涼,面黃消瘦,大便可能反而是堅硬的。

〔無〕大抵浮腫帶數,即是虛寒潛止於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面痝然浮腫疼痛,其色炲黑,多汗惡風者,屬腎風。(治見諸風注。)諸唇黑則傷肝,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心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也。

〔仲〕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無擇云:大抵浮脈帶數,即是虛寒潛止於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

〔《脈》〕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水病,夜半死。(全文見診生死。)

〔《仲》〕諸病水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白話文:

總之,浮腫帶數,就是虛寒停留在其中,時間久了就會沉伏,沉伏下來就代表陽氣虛弱,陰氣實寒,就會形成水腫。臉部浮腫疼痛,顏色發黑,容易出汗怕風,屬於腎風。唇色發黑就傷了肝臟,鎖骨平坦就傷了心臟,肚臍突出就傷了脾臟,腳心平坦就傷了腎臟,背部平坦就傷了肺臟。這五種病症,都是不可治癒的。

如果脈象沉伏,就代表體內有水腫,身體會腫脹沉重。水腫病,脈象浮出者就會死亡。水腫病,脈象洪大者可以治療,脈象微細者不可治療。水腫病,腹部脹大像鼓一樣,脈象實者可以活,脈象虛者就會死亡。水腫病,在半夜就會死亡。

所有水腫病,如果口渴並且腹瀉,小便頻數,都是不能發汗的。

〔《素》〕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可刺否?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下,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水者陰也;目者,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腎風病的人,臉頰浮腫發熱,說話困難,可以針灸嗎?」岐伯回答:「虛弱者不應針灸,不應針灸卻硬要針灸,五天後病情必將加重。」黃帝問:「病情加重後會如何?」岐伯回答:「加重後必然會出現氣短、發熱,熱氣從胸背上升至頭部,手心出汗發熱,口乾舌燥,小便發黃,眼下方浮腫,腹中鳴響,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月經不來,煩躁不安,食慾不佳,無法平躺,平躺就會咳嗽,這種病叫做風水,詳細內容在針灸療法中記載。」黃帝請求道:「請講解一下。」

岐伯解釋道:「邪氣聚集之處,必然虛弱。陰虛的人,陽氣必定聚集,因此氣短發熱,手心出汗。小便發黃是因為少腹中有熱氣。無法平躺是因為胃氣不和。平躺咳嗽加重是因為熱氣上迫肺部。凡是水氣病症,都會先在眼下方出現輕微浮腫。」黃帝問道:「為什麼會這樣?」岐伯回答:「水屬陰,眼睛也屬陰。腹部是至陰之處,所以腹部有水氣,必然會導致眼下方浮腫。」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評熱病論)

〔仲〕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緊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

白話文:

氣往上衝,所以嘴巴苦澀、舌頭乾燥,躺下不能平躺,平躺就會咳出清水。各種水病,患者都無法躺下,躺下就會驚慌,驚慌就會咳嗽加重。肚子發出響聲,病根在胃。脾氣虛弱就會心煩意亂、食慾不振,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脘被阻隔了。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是因為胃經在足部。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經,與胞宮相連,現在氣往上衝,迫使肺氣,心氣無法下達,所以月經不來。

〔仲〕問道:病人苦於水腫,臉部、身體、四肢都腫脹,小便不順暢,脈象卻不顯示水氣,反而是胸痛,氣往上衝,感覺像炙肉一樣,輕微咳嗽喘氣,確實如同老師所說,這樣的脈象屬於哪一類呢?老師回答: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互相交織,結聚在關元穴,一開始可能不明顯,年輕時不會察覺,但陽氣衰退後,營衛之氣互相影響,陽氣損傷陰氣盛旺,結聚的寒氣微微活動,緊氣往上衝,喉嚨像被堵住一樣,脅肋下疼痛。醫生誤以為是留飲,就大量瀉下,但氣勢衝擊不去,病症就不會消除。

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丹〕盧氏醫鏡水脹辨《內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故濕每生於熱,熱氣亦能自濕者,子氣感母,濕之變也。凡病腫,皆宜以治濕為主。所挾不同,故治法亦異。《類例》治腫,以治水立說,而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脾土衰弱,內因七情,外傷六氣,失運化之職,清濁混淆,鬱而為水。

白話文:

患者感到身體沉重,嘔吐不止,胃氣虛弱,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暢,飲食無法消化,面部、手腳浮腫。曾經服用葶藶丸排水,當時症狀稍微緩解,但過度飲食後,浮腫又復發,胸脅疼痛,感覺像奔馬一樣,水液上湧,出現咳嗽喘逆。應先針對沖氣進行治療,使其停止,再治療咳嗽。咳嗽停止後,喘息自然會痊癒。應先治療新發生的疾病,舊病自然會隨之減輕。

《丹溪心法》中盧氏醫鏡論述水腫,引用《內經》所言:一切氣體鬱結,皆歸屬於肺;一切濕腫脹滿,皆歸屬於脾;一切腹脹增大,皆歸屬於熱。因為濕氣為土之氣,土氣為火之子,所以濕氣常由熱氣而生,熱氣也能由濕氣而生,是子氣感應母氣,濕氣的變化。凡是腫脹的疾病,都應該以治療濕氣為主,只是伴隨的症狀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類例》中治腫的方法,只著重於治水,想要引導腎氣來排出水分,這是不合理的!脾土虛弱,內因七情,外因六氣,失掉運化功能,清濁混淆,鬱積而形成水腫。

《類例》以為本末皆隸於肺、腎、胃三者而不及脾,下文繼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液妄行,氣息閉,樞機壅而為腫。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焉有自盛而生水者哉?若謂腫之水果生於肺金之清氣,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化生之源,何病腫之有?今滲透經絡,注流溪谷,皆濁腐之氣,窒礙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而欲藉脾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不思脾病則肝木來侮,子氣亦衰,木寡於畏,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氣下降,滲道開通,使敗濁之氣其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今不明言,而曰制水、燥水,得非白圭以鄰國為壑乎?經言腫病因津液充郭而致,不生於肺金之盛也明矣。又言氣拒於內,氣耗於外,責其不能滲運敗濁耳。

白話文:

《類例》認為腫病的根本與末梢都歸屬於肺、腎、胃三者,卻沒有提及脾臟。文中接著說,肺金過盛就會生水,水液亂流,氣息受阻,機樞阻塞而形成腫病。但是,脾臟是肺臟的母臟,如果脾臟生病了,怎麼可能肺金會過盛而生水呢?

如果說腫病的根源是肺金的清氣過盛,那麼滋養腎陰,執行下降的命令,才是化生之源,怎麼會有腫病呢?現在腫病渗透經絡,流注溪谷,都是濁腐的氣息,阻塞津液,長期灌注隧道,血也化為水,應該藉由脾臟來制止它,引導腎氣來疏通它,而不應該認為脾臟生病了,就會導致肝木來侵犯脾土,脾臟的氣息也衰弱,木氣就不畏懼脾土了,脾臟不可能不生病。

治療方法應該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使它完全恢復運化功能,肺氣下降,滲透的通道暢通,讓那些濁腐之氣,比較輕微的可以回歸氣、血、津液;嚴重的,則向上成為汗,向下成為尿液,逐漸消散。現在不明說原因,反而說制水、燥水,這不是像用白圭去欺負鄰國嗎?

經書上說腫病是因為津液充盈而造成的,並不是由於肺金過盛引起的,這很明顯。又說氣滯於內,氣耗於外,是責備它不能滲透運化濁腐之氣的。

又云:開鬼門,潔淨府。鬼門,膚腠也,屬肺;淨府,膀胱也,屬腎之府。未聞有導腎氣之說。註文明言陰精耗損,腎氣果可導乎?仲景謂治濕利小便,即經中潔淨府之意。苟以清淨為腎而導之,果於經意有合乎?錢仲陽謂腎無瀉法,其可輕易導之乎?或曰:經言疏滌五臟,非導腎歟?予曰:此承上文五陽已布而言,若鬼門開矣,淨府潔矣,五宮之陽氣條布,彼敗濁之氣,自然疏導滌除,於腎氣何與焉。

白話文:

古籍中又說:「開鬼門,潔淨府。」所謂「鬼門」,指的是皮膚毛孔,屬於肺臟;「淨府」,指的是膀胱,屬於腎臟的府邸。但古籍中從未提及導引腎氣之法。註解中明確指出陰精耗損,腎氣真的可以導引嗎?張仲景說治療濕氣導致小便不利,正是經文中「潔淨府」的意思。如果以清淨為目的而導引腎氣,是否符合經文的本意?錢仲陽也認為腎臟無需瀉法,又怎能輕易地導引呢?有人說:「經文提到疏滌五臟,不是導引腎氣嗎?」我說:「這句話承接上文五陽已布而論,如同鬼門已開,淨府已潔,五臟陽氣都已舒展,那些污濁之氣自然會疏導滌除,與腎氣有何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