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4)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4)
1. 刺虛實
問曰:補虛奈何?對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調經論)
〔《素》〕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故,候呼引針,針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離合真邪論)
補法,左手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透於腠理,後令病人呼氣一口,隨呼針至分寸,待針沉緊時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捫經絡,覺氣至卻因針頭向下,覺針沉緊,令病人吸氣一口,急出其針,急閉其穴,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
瀉法,先以左手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於腠理,復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氣入針至分寸,覺針沉緊,轉針頭向病所,若覺氣退便轉針頭向下,以手循取經絡,覺針沉悶,令病人吹氣一口,徐出其針,不閉其穴,命之曰瀉,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上以病人氣之呼吸,醫人針之出納,分補瀉。令病人吸氣而入針,氣與針同入為補。令呼氣出針,針與氣同出為瀉。呼氣氣出而入針為瀉,吸氣氣入而出針為補也。
〔《難》〕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六難)
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然知其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榮腧之處,彈而努之,抓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七十難)
上以針之推內動伸分補瀉也。從衛取氣者,謂淺內針,待衛氣至,漸漸推內進至深也。從榮置氣者,謂深內針,待榮氣至,卻漸動伸退至淺也。蓋補者針入腠理,得氣後漸漸作三次推內,進至分寸,經所謂徐內疾出,世所謂一退三飛,熱氣榮榮者是也。瀉者宜針入分寸,得氣後漸漸作三次動伸,退出腠理,經所謂疾內徐出,世所謂一飛三退,冷氣沉沉者是也。
白話文:
刺虛實
如何補虛?要穩住針,集中注意力,等待病人呼氣時進針,氣出針入,針感四面受阻,精氣無處可逃,此時快速出針,氣隨針入,熱邪無法回流,閉合經絡通道,邪氣得以散布,精氣得以保存。把握氣機的運行規律,近處的氣機不丟失,遠處的氣機就會前來,這就是所謂的「追之」。
如何補不足?必須先用手指摸索經絡循行路線,然後輕輕撥動、散開,推按、彈動、抓捏、然後通暢經絡,引導氣血,從體表引導氣機,閉合經絡,等到病人呼氣時進針,靜止不動,久留針體,直到氣至,如同等待珍貴之物,不知時間流逝,氣機自然到達,自行護持。等待病人吸氣時,慢慢退針,氣機無法外洩,各歸其位,推動開合經絡,使神氣得以保存,大氣停留在體內,這就叫做補法。
吸氣時進針,不要讓氣機逆亂,靜止不動,久留針體,不要讓邪氣散布,吸氣時旋轉針體,以求得氣,等待病人呼氣時,慢慢退針,針完全退出體外,大氣全部排出,這就叫做瀉法。
補法:左手按壓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位,讓病人咳嗽一聲,捻轉針體,刺透皮膚,然後讓病人呼氣一口氣,隨著呼氣,慢慢進針至適當深度,等到針感沉緊時,轉動針頭朝向患處,用手沿著經絡循摸,感覺氣機到達後,再將針頭朝下,感到針感沉緊時,讓病人吸氣一口氣,迅速出針,並迅速按壓穴位。虛弱、氣血不足、瘙癢麻木者用此法。
瀉法:左手按壓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位,讓病人咳嗽一聲,捻轉針體,刺透皮膚,然後讓病人吸氣一口氣,隨著吸氣,慢慢進針至適當深度,等到針感沉緊時,轉動針頭朝向患處,如果感覺氣機衰退,就將針頭朝下,用手沿著經絡循摸,感覺針感沉悶時,讓病人呼氣一口氣,慢慢出針,不要按壓穴位。肥胖、堅硬、疼痛者用此法。
以上方法,是根據病人的呼吸,配合醫生針的進出,來區分補瀉。讓病人吸氣時進針,氣與針同時進入為補法;讓病人呼氣時出針,針與氣同時外出為瀉法。呼氣時氣出而進針為瀉法,吸氣時氣入而出針為補法。
什麼是補瀉?需要補的時候,從哪裡取氣?需要瀉的時候,哪裡放置氣機?需要補的時候,從衛氣取氣;需要瀉的時候,從榮氣置氣。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該先補陽氣,然後瀉陰氣;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應該先補陰氣,然後瀉陽氣。榮衛氣機通暢,這是關鍵。
針灸有補瀉之分,是什麼意思呢?補瀉的方法,並不一定需要依靠呼吸來進出針。懂得針灸者相信左側的說法,不懂針灸者相信右側的說法。刺針時,必須先用左手按壓穴位,針刺榮穴或腧穴,彈動、用力按壓、抓捏,氣機到來時,如同脈搏跳動一樣,順著針刺的方向。得氣後,慢慢推針深入,這就是補法;針刺時,迅速進針,這就是瀉法。不得氣,就像男女交合不得氣一樣,這是十死無生的情況。
針灸的推入和退出決定了補瀉。從衛氣取氣,指的是淺層進針,等待衛氣到達後,慢慢推入深入;從榮氣置氣,指的是深層進針,等待榮氣到達後,慢慢退出淺層。補法是針刺入皮膚,得氣後,慢慢三次推針深入到適當深度,經書上稱為「徐內疾出」,民間稱為「一退三飛」,熱氣充盈時用此法。瀉法是針刺入到適當深度,得氣後,慢慢三次退出皮膚,經書上稱為「疾內徐出」,民間稱為「一飛三退」,寒邪沉滯時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