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3)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3)
1. 刺虛實
故病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者,有表盛裡虛,里盛表虛者,有上盛下虛,下盛上虛者,有經滿絡虛,絡滿經虛者,所謂無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者。海藏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之類,皆治一實一虛之戒,學者宜究心焉。)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
(炅即熱也。)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問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對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間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對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問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對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問曰:風雨之傷人也奈何?對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問曰:寒濕之傷人也奈何?對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聶謂聶皺,闢謂闢疊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問曰:陰之生實奈何?對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問曰:陰之生虛奈何?對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充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問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予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對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問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對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問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對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問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對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問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對曰:刺之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問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對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白話文:
刺虛實
疾病的表現形式很多,例如陽盛陰虛、陰盛陽虛,表盛裡虛、裡盛表虛,上盛下虛、下盛上虛,經脈充盈而絡脈虛弱、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等等。所謂「無實則虛,虛損不足,益有餘者」,就像海藏子所說「上焦熱症未除,中焦寒症又生」之類的情況,都說明了治療疾病時要謹慎對待虛實的關係,學習者應當深入研究。血液偏向陰,氣偏向陽,則會導致驚狂;血液偏向陽,氣偏向陰,則會導致發熱(炅即熱)。血液偏向上焦,氣偏向下焦,則會心煩意亂易怒;血液偏向下焦,氣偏向上焦,則會神志恍惚健忘。
有人問:如果血液偏向陰,氣偏向陽,這樣血氣分佈失調,哪個是實,哪個是虛呢?回答說:血氣喜溫惡寒,遇寒則凝滯不能流動,遇溫則消散而去。所以,氣聚集的地方,血液就虛;血液聚集的地方,氣就虛。
有人問:人體只有血和氣,你卻說血聚集為虛,氣聚集為虛,豈不是沒有實證?回答說:有的地方聚集為實,沒有的地方聚集為虛。所以,氣聚集則無血,血聚集則無氣,現在血氣分佈失衡,所以就虛。經絡與孫脈都輸注於經脈,血氣都聚集在一起,則為實。血氣都向上運行,則為大厥,大厥則會暴死。氣能反覆運行則能活,不能反覆運行則會死。
有人問:實證是怎樣形成的?虛證是怎樣形成的?虛實的關鍵是什麼?請講解一下。回答說:陰陽都有其會合之處,陽氣注於陰,陰滿溢於外,陰陽平衡,以充實形體,九候(指脈象)都一樣,稱為健康之人。邪氣的產生,有的生於陰,有的生於陽。生於陽者,是因風雨寒暑侵襲;生於陰者,是因飲食起居、情志變化失調。
有人問:風雨侵襲人體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風雨侵襲人體,先侵犯皮膚,再傳入孫脈,孫脈充盈後再傳入絡脈,絡脈充盈後再輸注於大經脈,血氣與邪氣一起滯留在肌膚之間,脈象堅實有力,所以稱為實證。實證在外表現為堅實充盈,按之疼痛。
有人問:寒濕侵襲人體是怎麼回事?回答說:寒濕侵襲人體,皮膚失去收斂功能,肌肉堅緊,血液凝滯,衛氣虧虛,所以稱為虛證。虛證按之感覺鬆軟,按之則感覺舒適不痛。
有人問:陰氣如何導致實證?回答說:情志失調,陰氣上逆,下焦就虛,下焦虛則陽氣循之而上,所以就成為實證。
有人問:陰氣如何導致虛證?回答說:喜則氣降,悲則氣消,氣消則脈虛弱,再加上寒涼飲食,寒邪充斥,則血液凝滯,氣血虧虛,所以稱為虛證。
有人問: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這些我都聽說過了,但不知道其原因。回答說:陽氣受氣於上焦,用以溫煦皮膚肌肉,現在寒邪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邪滯留於外,所以寒慄。
有人問:陰虛為什麼會產生內熱?回答說:勞倦過度,形氣衰少,谷氣不足,上焦不通,下焦不通,胃氣熱盛,熱氣熏蒸胸中,所以產生內熱。
有人問:陽盛為什麼會產生外熱?回答說:上焦不通暢,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汗孔不通,衛氣不得宣洩,所以產生外熱。
有人問:陰盛為什麼會產生內寒?回答說:厥氣上逆,寒邪積聚於胸中而不宣洩,不宣洩則溫煦之氣散失,寒邪獨留,則血液凝滯,凝滯則脈絡不通,脈象雖然有力但澀滯,所以產生內寒。
有人問:陰陽並盛,血氣並聚,導致病症形成,應如何針灸治療?回答說:針灸治療時,應選擇適當的經絡腧穴,從營氣取血,從衛氣取氣,運用針法,根據四季寒暑的不同而調整針刺的深淺、出針的快慢。
有人問:血氣並聚,病症形成,陰陽失衡,如何運用補瀉手法?回答說:瀉實證時,氣盛則應深刺,針隨氣而入,以開通經絡,如同打開門戶;針隨氣而外出,精氣不受損傷,邪氣下泄,體表經絡的門戶暢通,邪氣得以排出,這樣才能徹底瀉實。必定要迅速而準確地出針,才能使氣機得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