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7)

1. 大便不通

〔垣〕津液耗而燥者,以辛潤之。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者,腎惡燥急,食卒以潤之是也。

潤腸丸(並加減法),治胃中伏火,大便閉澀,或乾燥不通,全不思食,乃風結血秘,皆令閉塞,須潤燥和血疏風,則自然通矣。

羌活,歸梢,大黃(煨。各半兩),麻仁,桃仁(泡,去皮尖。各一兩)

白話文:

如果身體津液消耗而乾燥,可以用辛辣潤滑的藥物治療。腎臟主管人體五種液體,津液充足則大便正常。但如果過度飢餓、飽食、勞累,損傷胃氣,或是吃辛辣、熱性、油膩的食物助長火氣,邪氣就會滯留在血液中,消耗真陰,導致津液不足,因此大便乾燥、難解。此外,年老體虛,氣血不足,也會造成津液不足而便秘。腎臟不喜歡乾燥急燥,所以吃一些潤滑的食物來緩解便秘。

潤腸丸可以治療胃中伏火,大便閉塞、乾燥難解,以及食慾不振的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風寒入侵、血氣瘀滯,導致腸道閉塞不通。潤腸丸可以潤燥、活血、疏風,讓大便自然通暢。

潤腸丸的藥方中包含羌活、大黃(煨)、麻仁、桃仁(泡,去皮尖)各半兩或一兩。

上為末,除麻仁、桃仁另研如泥外,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湯下。如病人不小便,因大便不通而澀,其邪盛者,急加酒洗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者,加桃仁、酒洗大黃。如風結燥者,加麻仁、大黃。如風澀者,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癢氣澀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躁。

如寒陰之病,為寒結閉者,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煎附子生薑湯,冰冷與之。其病雖陰寒之症,當服陽藥補之,若大便恆不甚通者,亦當十服中與一服利藥,微通其大便,不令閉結,乃治之大法也。若病人雖是陰症,或是陰寒之症,其病顯躁,脈堅實,亦宜陽藥中少加苦寒之劑以去熱躁,躁止勿加。如陰躁欲坐井中者,其二腎脈按之必虛,或沉細而遲,此為易辨。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除了麻仁和桃仁要研磨成泥狀,再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如果病人不小便,是因為便秘導致排便困難,病情嚴重者,可以加酒洗大黃來通便。如果血燥,則加桃仁和酒洗大黃。如果風結燥,則加麻仁和大黃。如果風澀,則加煨皂角仁、大黃和秦艽來通便。如果脈澀、感覺身體發癢、氣澀,則加郁李仁和大黃來消除氣躁。

如果是寒陰症,因為寒氣導致阻塞,可以使用《局方》中的半硫丸,或加煎附子生薑湯,冰冷服用。雖然是陰寒症,但要服用陽性藥物來補充,如果大便長期不通暢,也要在十服藥中加入一服利藥,稍微通一下大便,避免阻塞,這是治療的最佳方法。如果病人雖然是陰症,或者陰寒症,但明顯出現燥熱症狀,脈象堅實,也應該在陽性藥物中少加一些苦寒藥來去除燥熱,燥熱消除後就不再添加。如果陰躁症狀嚴重,患者想要坐在井裡,檢查其腎經脈象,一定會虛弱,或者沉細而遲,這很容易分辨。

如有客邪之病,亦從權加藥以去之。

上一方加減法,隨寒熱、虛實,及血秘、氣秘、風秘,用藥至為詳盡,余方皆不出此也。

〔垣〕,活血潤腸丸,治大便風秘、血秘,時常結燥。

當歸梢(一錢),防風梢(二錢),羌活(一兩),大黃(煨,一兩),麻子仁(二兩半),桃仁(二兩,研如泥),皂角仁(炮,存性,去皮、秤二兩,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自除。)

上除麻仁、桃仁另研如泥外,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三二服後,須以蘇子、麻子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日久再不結燥。以瓷器盛之,紙封勿令見風。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有外邪引起的疾病,也要根據情況加藥驅除。

之前的方子加減方法,依據寒熱、虛實,以及血秘、氣秘、風秘等情況,用藥非常詳盡,其他的方子都脫離不了這個原則。

這個方子叫「活血潤腸丸」,主要用於治療大便不通,伴隨風秘、血秘,經常乾燥結實的症狀。

方劑組成:當歸梢一錢,防風梢二錢,羌活一兩,大黃(煨,一兩),麻子仁二兩半,桃仁(二兩,研成泥),皂角仁(炮製,保留藥性,去皮,秤二兩,它遇濕則滑,滑則乾燥結實自然消除)。

將除了麻仁、桃仁以外的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服用三到兩次後,需要用蘇子、麻子粥每天早晚食用,長期便秘的情況就不會再出現乾燥結實的現象。要用瓷器盛放,用紙封口,避免接觸空氣。

當歸潤腸湯

升麻(二錢),當歸梢(一錢),熟地(一錢),生地(二錢),紅花(五分),大黃(煨),甘草梢(生),桃仁,麻仁(各一錢。研如泥)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三盞,入桃、麻仁煎一盞,空心稍熱服。

導滯通幽湯,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閉,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白話文:

升麻兩錢,當歸梢一錢,熟地一錢,生地兩錢,紅花五分,大黃煨好,甘草梢生用,桃仁和麻仁各一錢,研磨成泥狀。將所有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做成一劑藥,用三碗水煎煮,加入桃仁、麻仁煎一碗,空腹溫服。此方名为“润肠汤”,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幽门闭塞,上衝吸门不开,噎塞,腹胀,便秘等症。 “导滞通幽汤”则用于治疗大便困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開,噎塞,便秘,燥閉,氣不得下等症,其治法是以辛潤之,通畅幽门。

當歸身,升麻梢,桃仁泥,甘草(炙。各一錢),紅花(少許),熟地,生地(各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調檳榔細末五分,稍熱服之。

〔海〕許學士治年老虛秘,麻仁、蘇子各半合,研取汁,分二服,煮粥服之,不藥而愈。

〔羅〕,潤腸橘杏丸,降氣潤腸。服之,大腸自無澀滯。

橘皮,杏仁(去皮尖並雙仁者,麵炒黃。各等分。本草云:杏仁能潤氣燥。)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水下。亦不損胃氣。

白話文:

當歸、升麻、桃仁各取一錢,甘草炙後取一錢,紅花少許,熟地、生地各取五分,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藥,用兩大碗水煎煮至一碗,加入五分檳榔末,稍微加熱後服用。

另一種治療年老虛秘的方法是將麻仁和蘇子各取半合研磨取汁,分兩次服用,用來煮粥食用,不需用藥即可痊癒。

潤腸橘杏丸可以降氣潤腸,服用後大腸便無澀滯之感。橘皮和杏仁(去皮尖和雙仁,用麵粉炒至黃色,各取等量,本草綱目記載杏仁具有潤氣燥之功效)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溫水送服,不傷胃氣。

上乃潤燥法。蓋桃仁、麻仁治血燥;杏仁、郁李仁治氣燥;皂角仁治風燥也。

〔丹〕楊淳三哥,大便秘澀,小便如常,咽塞不通,食下便有痰出,脈澀左右手同,此血虛腸燥為脾約。病甚者,,人參散,主之。

人參,黃耆(各一錢),厚朴(八分,炒),地黃(七分),桃仁,枳殼(炒。各一錢),甘草(少許,炙)

煎入竹瀝、薑汁飲之,又與鎖陽、蓯蓉二錢,桃仁一錢,煮粥入竹瀝,名,潤腸散,。婦人腸秘,補血和氣以通之。

白話文:

上面講的是潤燥的方法。桃仁、麻仁用來治療血燥;杏仁、郁李仁用來治療氣燥;皂角仁則用來治療風燥。

丹溪翁楊淳三哥,患有大便秘結,小便正常,咽喉阻塞不通,吃東西後就吐痰,脈象沉澀,左右手都一樣。這是因為血虛腸燥導致脾氣收縮。病情嚴重者,可以用人參散來治療。

人參、黃芪(各一錢)、厚朴(八分,炒)、生地黃(七分)、桃仁、枳殼(炒,各一錢)、甘草(少許,炙)

煎藥時加入竹瀝、薑汁飲,另外再加鎖陽、蓯蓉各二錢,桃仁一錢,煮粥並加入竹瀝,稱為潤腸散。女性腸道便秘,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補血和氣,使之通暢。

肉蓯蓉(一兩半),麻仁,白芍藥,陳皮,當歸身(各一兩)

上為末,曬乾,炒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湯下五十丸,二次服。

〔世〕,蓯蓉潤腸丸,治發汗過多,耗散津液,大腑秘結。

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另研,一兩),

上為末,用麻仁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海〕,益血丹,治大便燥,久虛亡血。

當歸(酒浸,焙),熟地(各等分)

白話文:

將肉蓯蓉、麻仁、白芍、陳皮、當歸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曬乾後用炒熟的神麴糊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飯前用白湯送服五十丸,一天服用兩次。此方名為蓯蓉潤腸丸,用於治療因發汗過多導致津液耗散,腸道阻塞便秘的症狀。

另外,將蓯蓉用酒浸泡後烘乾,取二兩,沉香另研磨成粉末,取一兩,混合後用麻仁汁調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益血丹,用於治療大便乾燥、久病虛弱導致失血的症狀。

至於益血丹的組成,則是以酒浸泡烘乾的當歸和熟地,各取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細嚼,酒下。

〔丹〕大腸虛秘而熱者。

白芍藥(一兩半),陳皮,生地,當歸身(各一兩),條芩,甘草

上粥為丸,白湯下。

上蓯蓉、當歸、地黃潤燥法,蓋積血枯竭而虛甚者宜之

〔垣〕有物有積而結者,當下之。食傷太陰,腸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泄之。(仲景麻仁、《局方》七宣丸,皆以大黃為君之類是也。)

〔垣〕治注夏,大便澀滯者血少,血中伏火也。黃耆人參湯加生地黃、當歸身、桃仁泥、麻仁泥潤之。(黃耆人參湯方見注夏。)如潤之大便久不快利者,少加煨大黃微利之。如加大黃久不快利者,非血結血秘,是熱則生風,病必濕風症,止當服黃耆人參湯,只用羌活半兩、防風半兩,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細嚼後用酒送服,適用於大腸虛秘且有熱症的患者。

白芍藥、陳皮、生地、當歸、黃芩、甘草等藥材,用水煎煮成粥,製成丸藥,用白湯送服。

蓯蓉、當歸、地黃等藥材,主要功效是滋潤燥熱,適用於因積血枯竭而虛弱的患者。

如果有腹中積聚的物質導致便秘,需要使用瀉藥來排出。如果因飲食損傷太陰脾胃,導致腸胃脹滿、食物難以消化,伴隨腹部咕嚕咕嚕的響聲,並且無法排便,則需要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下。

治療夏季濕熱導致的便秘,患者多為血虛,血中伏火。可在黃耆人參湯中加入生地黃、當歸、桃仁泥、麻仁泥等滋潤藥物。如果服藥後便秘仍未改善,可以少加煨大黃,輕微促使排便。如果加大黃後仍未改善,則不是血結血秘,而是熱氣生風,屬於濕風症,需要服用黃耆人參湯,並加入羌活、防風等藥物,水煎服用,可以促進排便。

〔丹〕脾約丸論,成無己曰:約者,結約之約,又束約之約。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脾約。與此丸以下脾之結燥,潤腸結,化津液入胃,則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竊有疑者,既曰脾約,脾弱不能運也,脾弱則土虧矣,必脾氣之散,脾血之耗。

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後,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成此症。傷元氣者,肺金受火克,氣無所攝;傷脾者,肺為脾之子,肺耗則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不可得也。脾失轉輸之令,肺失傳送之官,宜大便秘而難下,小便數而無藏蓄也。

白話文:

《丹溪心法》[脾約丸]論,成無己曰:

「約」指的是「結約」和「束約」,也就是說,胃氣強盛,脾氣虛弱,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布到全身,只能輸送到膀胱,因此小便頻繁,大便乾燥,這就是「脾約」。

服用此丸可以消除脾臟的燥結,潤滑腸道,使津液化開,進入胃部,就能順利排便,小便減少,病情也就能痊癒。

但我個人認為,既然說脾約,就是脾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脾氣虛弱就代表脾臟虧損,必然伴隨著脾氣的散失和脾血的消耗。

究其原因,多是因為久病後,經過大量瀉下或大量出汗,導致陰血枯竭,內火熾盛,熱氣傷及元氣,進而傷及脾臟,才導致脾約。

傷及元氣,是指肺金受火克制,導致氣息無法收攝;傷及脾臟,是指肺是脾的兒子,肺虛則津液枯竭,必會竊取母氣(脾氣)以自救,金虛則木(肝)無所畏懼,土(脾)想要不受傷也無濟於事。

脾臟失去轉輸的功能,肺臟失去傳送的功能,因此才會出現大便秘結難以排出,小便頻數,無法儲存的情況。

理宜滋養陰血,使孤陽之火不熾而金行清化,木邪有制,脾土清健而運行津液,津液入胃,則腸潤而通矣。今以大黃為君,枳實、厚朴為臣,雖有芍藥之養血,麻仁、杏仁之溫潤為之佐使,用之熱甚而氣實者,無有不安。愚恐西北二方,地氣高厚,人稟壯實者可用。若用之東南之人,內熱自甚,而血氣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燥矣。

後之用此方者,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慎勿膠柱而鼓瑟可也。

〔潔〕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療,有虛秘,有實秘。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仲景麻仁丸方見傷寒陽明病,每服二十丸,未知加至五十丸,日三服,以利為度。)

白話文:

治療應該以滋養陰血為主要方向,避免陽氣過盛,使肺金清淨,抑制肝木的邪氣,讓脾土健康運化津液。津液進入胃部,就能使腸道潤滑通暢。此方以大黃為主藥,枳實、厚朴為輔,雖然有芍藥滋養血氣,麻仁、杏仁溫潤腸道,但對於熱症較重、氣機壅塞的人來說,使用此方效果顯著。然而,我擔心西北地區地氣厚重,人體強壯的人可以使用此方。如果用於東南地區的人,他們體內本來就容易有熱症,而且血氣虛弱,雖然能暫時通便,但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弱而乾燥。

後人使用此方時,必須明白,在西北地區以通便為主,在東南地區以潤燥為主,不可死板地套用,要根據實際情況灵活变通。

不同的臟腑秘結,不能一概而論,有虛秘,也有實秘。如果胃實而秘結,能吃能喝,小便顏色偏紅,應該使用麻仁丸、七宣丸等方劑治療。(仲景的麻仁丸方劑見於《傷寒論》陽明病篇,每次服用二十丸,可以加至五十丸,一天服三次,以通便為度。)

〔《局》〕,七宣丸

柴胡(五兩),桃仁(去皮尖,炒,六兩),枳實(麩炒,五兩),甘草(炙,四兩),訶子皮,木香(各五兩),大黃(麵裹煨,十五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送下,漸加四五十丸,以利為度。

〔《鬥》〕治大便不通。用烏桕木皮方一寸,劈破,以水煎取小半盞,服之立通,不用多服,其功神聖。兼能取水,或以此湯調下五苓散二錢,空心更妙。

〔潔〕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七宣丸由柴胡、桃仁、枳實、甘草、訶子皮、木香和大黃等藥材組成,將藥材研成細末,用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可逐漸增加到四五十丸,直到通便為止。烏桕木皮煎水服用,能快速通便,但不可多服。若胃虛導致便秘,伴隨食慾不振、小便清澈等症狀,則可服用厚朴湯治療。

陳皮(一兩),甘草(炙,二兩),厚朴(制,二兩),白朮(三兩),半夏曲(一兩),枳實(炒,一兩),

上粗末。每用三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世〕,檳榔散,治腸胃受濕,大便秘澀。用檳榔(不拘多少)為末。每服二錢,蜜湯點服,不拘時。

〔海〕桃、杏仁俱治大便秘,當以血、氣分之。年老虛人,大便燥秘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主之。脈沉在血,桃仁、陳皮主之。所以俱用陳皮者,以其於陽明病,與手太陰為表裡也。又云:盛則難便,行陽氣也;敗則便難,行陰血也。

白話文:

將陳皮一兩、炙甘草二兩、制厚朴二兩、白朮三兩、半夏曲一兩、炒枳實一兩研成粗末。每次取三到五錢,用半盞水,加入三片薑、一枚棗,煎煮至一盞,去渣,空腹溫服。便秘分為實秘和虛秘,實秘是因物積,虛秘是因氣虛。

檳榔散可以治療腸胃受濕、大便秘澀。將檳榔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蜜湯送服,不限時辰。

桃仁和杏仁都可治療便秘,但需區分血虛和氣虛。老年體虛、大便乾燥者,脈浮於氣,應以杏仁、陳皮治療。脈沉於血,應以桃仁、陳皮治療。兩者都用陳皮是因為陳皮在陽明病中與手太陰經表裡相通。另外,便秘也分盛實和敗虛,盛實者難以排便,需要行陽氣;敗虛者難以排便,需要行陰血。

〔仲〕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垣〕有陽結,有陰結。陽結者散之,陰結者熱之。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臍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全文見諸痛。)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全文見診病傳變。)

〔《保》〕,大黃牽牛散,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秘結。

大黃(一兩),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有厥冷,合用酒調;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後以微利為度。此謂不時而熱者,濕熱也。(凡用大黃半兩至一兩而大便不通利者,加麝少許,調於藥中,則大便必大走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數、能吃、大便不暢,屬於實證,稱為陽結,預計十七天後病情加重。脈象沉而遲、食慾不振、身體沉重、大便反而乾燥,屬於虛證,稱為陰結,預計十四天後病情加重。陽結需散之,陰結需溫之。熱氣滯留在小腸,會導致腸痛、臍部發熱口渴,腸道堅硬難以排泄,因此疼痛且不通暢。膀胱的熱氣傳導至小腸,會導致腸道不適。大黃牽牛散用於治療相火遊走臟腑、大便秘結的症狀。方劑以大黃一兩、牽牛半兩為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三錢。若伴有厥冷,則用酒調服;若無厥冷,手足煩熱,則用蜜湯調服,食後以微利為度。此種不適宜的熱症屬於濕熱,若大黃使用半兩至一兩後,大便仍然不通暢,可以加入少許麝香調和藥物,則大便必能順利排出。

上熱秘皆陽結之屬,仲景大、小承氣及麻仁丸之類是也。(方見傷寒陽明病。)

〔世〕治後分閉塞。用萱草根一捻,同生姜搗碎,取自然汁服之,立愈。

〔《局》〕,半硫丸,治年高冷秘虛秘。

硫黃(研細,生用),半夏(為末)

上等分和勻,生薑自然汁打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薑湯任下。

〔垣〕,麻黃白朮湯,治大便不通,五日一遍,小便黃赤,渾身腫,面上及腹尤甚,色黃麻木,身重如山,沉困無力,四肢痿軟,不能舉動,喘促唾清水,吐穢痰白沫如膠,時躁熱發欲去衣,須臾而過,振寒,頂額有時如冰,額寒尤甚,頭旋眼黑,目中溜火,冷淚,鼻不聞香臭,小腹急痛,當臍有動氣,按之堅硬而痛。

白話文:

上半身發熱、便秘,都是屬於陽氣結聚的情況,張仲景的「大、小承氣湯」和「麻仁丸」等方劑就是用來治療這些症狀的。(詳細的方劑記載可以在《傷寒論》陽明病篇中找到。)

治療產後便秘。使用萱草根一小撮,與生薑一起搗碎,取其汁液服用,即可立即痊癒。

治療老年人因虛寒導致的便秘。

用硫磺(研磨成細粉,生用)、半夏(研磨成粉末)等量混合均勻,以生薑汁和麵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薑湯送服。

治療大便秘結,五天才排便一次,小便顏色黃赤,全身浮腫,尤其是面部和腹部腫脹明顯,面色發黃且麻木,身體沉重如山,昏沉無力,四肢無力軟弱,無法活動,呼吸急促,吐出清水樣的唾液,吐出白色黏稠的痰,偶爾感到燥熱,想要脫衣服,但很快就會過去,接著又會發冷,頭頂有時像冰一樣冷,額頭尤為寒冷,頭昏眼花,眼球裡有火光,流出清冷的眼淚,鼻子聞不到香臭,小腹疼痛,臍周有氣體流動,按壓時會感到堅硬疼痛。

麻黃(不去根節,五分),桂枝(三分),杏仁(四個),吳茱萸(四分),白豆蔻(五分),厚朴(三分),炒曲(五分),升麻(二分),柴胡,白朮,蒼朮(各三分),甘草(生,一分),澤瀉,白茯苓(各四分),橘紅(二分),青皮(去穰),黃連(酒浸),黃柏(酒浸),黃耆,人參,豬苓(各三分),熟甘草(一分),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節,五分),桂枝(三分),杏仁(四個),吳茱萸(四分),白豆蔻(五分),厚朴(三分),炒曲(五分),升麻(二分),柴胡、白朮、蒼朮(各三分),甘草(生,一分),澤瀉、白茯苓(各四分),橘紅(二分),青皮(去穰),黃連(酒浸),黃柏(酒浸),黃耆、人參、豬苓(各三分),熟甘草(一分)。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半,先煎麻黃沸去沫,再入諸藥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服。此症宿有風濕,熱伏於榮血之中,其水火乘於陽道而上盛,元氣短少,上喘,為陰火傷其氣,四肢痿,在腎水之間,乃所勝之病。

今正遇冬寒,得時乘其肝木,又實其母,肺金剋木凌火,是大勝必有大復,其症善怒欠多嚏,鼻中如有物,不聞香臭,目視䀮䀮,多悲健忘,少腹急痛,遍身黃,腹大脹,面目腫尤甚,食不下,痰唾涕有血,目眥瘍,大便不通,只二服皆愈。

運氣,大便閉有三:

一曰熱。經云:熱至則淋閉。又云:少陰之復,膈腸不便是也。

白話文:

藥方分成兩份,每份用兩大碗半的水,先把麻黃煮沸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稍微熱一下就可以服用,服藥後要走動。這種病症是長期累積的風濕,熱氣積聚在血液裡,水火之氣向上衝到陽道,元氣不足,所以會上氣喘不過來,這是陰火損傷了氣,四肢無力,是因為腎水虛弱,這是本該可以戰勝的病症。

現在正值冬天寒冷,可以趁機利用冬寒克制肝木,又可以補充肝木的母氣,肺金克制木,壓制火氣,這正是克勝的時機,必定可以痊癒。病症表現為容易生氣、打噴嚏、鼻腔有異物感、聞不到香味、眼睛模糊、容易悲傷、健忘、小腹疼痛、全身泛黃、肚子脹大、臉部腫脹尤其嚴重、吃不下東西、痰、口水、鼻涕帶血、眼角潰爛、便秘,只要服用兩份藥就可以治癒。

關於便秘,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熱症。經典書籍記載:熱氣到達極點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和便秘。又說:少陰經的復位,會導致膈腸不暢。

二曰寒。經云:太陽所至,為禁止是也。

三曰濕。經云:太陰司天,濕淫所勝,病大便難是也。

〔仲〕蜜煎導法。(方見傷寒胃實。丹溪云:潞公夏中病泄,有人與石脂、龍骨、乾薑等藥,痢雖止而勢甚苦,公又不樂大黃藥,遂一夕用蜜煎三下結糞五十枚,遂安。若虛人秘者,難下藥,宜用此法。)

〔海〕霹靂煎用鹽與蜜乘熱捻如蜜煎法,上頭銳,用十許納穀道中,少許化開即通。(一法,用蜜煎不通者,純用鹽吹入穀道中,亦妙。)

〔海〕蜜煎與鹽相合,如用草烏頭末相合亦可。蓋鹽能軟堅潤燥,草烏能化寒消結,可隨症陰陽所宜用之。

白話文:

第二種病症是寒症。古籍記載,太陽主司陽氣,寒氣過盛,則陽氣被抑制。

第三種病症是濕症。古籍記載,太陰主司陰氣,濕氣過盛,則會導致大便困難。

對於便秘的治療,可以用蜂蜜煎煮的方法。這方法在傷寒胃實篇中有記載。丹溪先生說,潞公在夏天患了腹瀉,有人給他服用石脂、龍骨、乾薑等藥物,雖然止住了痢疾,但病情依然很嚴重。潞公也不願意服用大黃藥,於是便用蜂蜜煎煮三次,一次結出五十枚糞便,病症就痊癒了。如果虛寒便秘,難以用藥物治療,可以用此方法。

也可以用霹靂煎的方法,用鹽和蜂蜜混合在一起,趁熱捏成蜜煎的形狀,頭部尖銳,將十個左右的霹靂煎塞入肛門中,稍微化開就能通便。還有一種方法,如果用蜂蜜煎煮不通便,可以用純鹽吹入肛門中,也很有效。

蜂蜜煎煮與鹽混合使用,也可以用草烏頭末混合使用。因為鹽可以軟化堅硬的東西,潤滑乾燥的地方,草烏頭可以化寒消結,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陰陽情況來使用。

急提盆散,治雜病非陰候者。

用草烏頭不拘多少,為極細末,每用蔥一枝,肥者削去須,圓頭上有汁,濕蘸之納穀道中。

〔仲〕豬膽汁方(方見傷寒胃實。)

〔孟〕大便不通,氣奔欲死者。以烏梅十個置湯中,須臾挪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

又方,治大小便不通。

江子肉,杏仁,皂角

上為末,作餅置臍上,艾灸自通。

〔世〕,通關散,治卒閉不通。用鹽入臍中灸即通,去之。

白話文:

「急提盆散」可以治療各種非陰虛的雜病。

將草烏頭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取蔥一根,肥壯的去掉鬚根,在圓頭上有汁液的地方沾取草烏頭粉末,放入肛門中。

豬膽汁方可以用於治療傷寒胃實。

大便不通,氣喘欲死的人,可以用烏梅十個放入湯中煮沸,很快取出核,搗碎成丸,大小如棗,放入肛門,過一會兒就會通暢。

還有一個治療大小便不通的方子:

將江子肉、杏仁、皂角研磨成粉,做成餅狀,放在肚臍上,用艾灸,就會通暢。

「通關散」可以治療突然便秘不通,用鹽放入肚臍中灸,就會通暢,然後將鹽取出來。

〔《本》〕,宣積丸,手心握藥便通。

巴豆,乾薑,韭子,良薑,硫黃,甘遂,白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飯為丸,如龍眼大。早朝先用椒湯洗手,麻油塗手掌口,握藥一粒,移時便瀉。欲止,以冷水洗手。

針灸,大便閉有二法:

其一取胃。經云: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邪在腎,病大便難,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之。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宣積丸,用手心握住藥丸就會通便。

巴豆、乾薑、韭子、良薑、硫黃、甘遂、白檳榔,各取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飯做成丸,大小如龍眼。早晨起床先用椒湯洗手,再用麻油塗抹手掌,握住一粒藥丸,過一會兒就會腹瀉。如果想要止瀉,就用冷水洗手。

針灸治療大便不通,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取胃經。經書上說:「腸道不通,取三里穴。」如果是實證,就用瀉法;如果是虛證,就用補法。

第二種方法,取腎經。經書上說:「邪氣在腎,導致大便不通,取湧泉穴、崑崙穴,如果看到有血就盡量放血。」

〔《玉》〕大便秘塞:照海(五分。補,二呼;瀉,六吸,立通),支溝(半寸,瀉三吸)

〔《撮》〕又法:照海(瀉之立通),太白(瀉之,灸亦可)

〔《集》〕又法:照海(半寸,灸二十壯,瀉之),章門(灸,二七壯),太白(半寸,灸五壯。以上諸穴看虛實補瀉之,虛結補則通,熱結瀉則通。寒結先瀉後補,熱結先補後瀉之)

〔《摘》〕又法:氣海(八分,令病人覺便三五次為度。出針時記令人挾臍揉之,卻刺三里),三里(五分,覺腹中鳴三五次即透)

〔世〕又法:合谷

〔東〕大便閉。背七椎兩傍相去各一寸(灸三壯),當歸(灸三壯),陽繞(挾玉泉相去二寸,隨年壯針灸。書無此穴,或云非正穴也)

白話文:

大便不通暢:可以針刺照海穴(深度五分,補法需要兩呼,瀉法需要六吸,馬上就能通暢),支溝穴(深度半寸,瀉法三吸)。

另外一種方法:針刺照海穴(瀉法,馬上就能通暢),太白穴(瀉法,灸灼也可以)。

再一種方法:針刺照海穴(深度半寸,灸灼二十壯,然後瀉法),章門穴(灸灼二十七壯),太白穴(深度半寸,灸灼五壯。以上穴位需要根據虛實情況決定補瀉,虛症便秘補則通暢,實熱便秘瀉則通暢。寒症便秘先瀉後補,熱症便秘先補後瀉)。

還有一種方法:針刺氣海穴(深度八分,直到病人覺得要上廁所三到五次為止。拔針後讓病人用手握住肚臍揉按,然後再針刺三里穴),三里穴(深度五分,直到病人覺得肚子裡發出聲音三到五次,即可出針)。

另外一種方法:針刺合谷穴。

大便閉塞:可以灸灼背部第七節椎骨兩側各一寸處(灸灼三壯),當歸(灸灼三壯),陽繞穴(靠近玉泉穴兩寸處,根據病人年齡選擇針灸的力度。書中沒有這個穴位,可能是錯誤的穴位)。

又法:石門(寸半),大都(五分),

〔《摘》〕治大便不通,並傷寒水結:三間(沿皮下向至合谷穴,三補三瀉,候腹中通出針)承山(七分,瀉之)

〔《甲》〕大便難。中渚及太白主之。又大鐘主之。

〔丹〕予觀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氣品劑。蓋肺氣不降,則大便難傳送,用杏仁、枳殼、沉香、訶子等是也。又老人、虛人、風人津液少而秘者,宜以藥而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膠等是也。如妄以峻利藥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秘矣,必更生他病。昔王少府患此疾,有人以快藥利之者累矣,後為肺痿咯膿血,卒至不通而死。

白話文:

針灸治療便秘,可以用石門穴(深刺寸半),大都穴(淺刺五分)。

《摘》中記載,治便秘和傷寒水結,可用三間穴(沿皮下向合谷穴方向刺,三補三瀉,直到腹部排氣才拔針),承山穴(淺刺七分,瀉法)。

《甲》中記載,便秘可用中渚穴和太白穴,大鐘穴也有效。

《丹》中記載,古代治療便秘的方子,都以降氣藥物為主。因為肺氣不降,就會導致大便難以傳送,所以常用杏仁、枳殼、沉香、訶子等藥物。老年人、虛弱的人和體虛容易受風的人,因為津液不足而便秘,可以用滑腸藥物治療,例如胡麻、麻仁、阿膠等。如果用峻利藥物強行通便,會耗損津液和氣血,雖然暫時通便,但很快又會便秘,還會引發其他疾病。以前王少府患便秘,有人用快速通便的藥物治療他很多次,後來他患上肺痿、咯血,最後便秘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