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2)

1. 刺虛實

〔《素》〕曰: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斥,推也。小絡,孫絡也。《針經》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也。)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問曰:刺微奈何?對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問曰:刺留血奈何?對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毋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問曰:刺微奈何?對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然筋即然谷穴。)問曰:刺未並奈何?對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問曰: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對曰:血氣已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夫五臟之虛實,皆生於血氣之離並耳。

有餘者,血氣併入其募,盛而實也。不足者,血氣離去其臟,衰而虛也。經氣未並,五臟安定者,五臟之血氣未併為實,未離為虛者,安定其所,而陰陽均平。久留者,一邪初客之時,故當即治。若其初不治,則漸並漸離,而虛臟所離之血氣有並歸於實臟,所以陰陽相傾而不均乎,衛亂榮逆而三候不一,實臟自實,虛臟自虛,而一實一虛也。然所謂一盛一虛者,不獨五臟也,凡陰陽表裡上下經絡皆然也。

白話文:

刺虛實

《黃帝內經》說:針刺的原則是,有餘的要瀉,不足的要補。什麼是有餘?什麼是不足?岐伯回答說:精神有有餘和不足,氣有有餘和不足,血有有餘和不足,形體有有餘和不足,意志有有餘和不足。心臟儲藏精神,肺臟儲藏氣,肝臟儲藏血,脾臟儲藏肌肉,腎臟儲藏意志,這些共同形成了人的形體。意志相通,內部連接骨髓,構成人的形體和五臟。五臟的運行,都通過經脈,來運行血氣。血氣不調和,各種疾病就會隨之產生,所以要守護經脈的通道。

精神有餘,人就會不停地笑;精神不足,就會悲傷。在血氣沒有混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邪氣侵入體表,會引起毫毛有顫動的感覺,這時還沒有進入經絡,所以叫做精神的細微變化。精神有餘,就應當放出細小絡脈中的血,不要刺得太深。不要刺到大經脈,精神和氣就會平復。

精神不足,要觀察虛弱的絡脈,按壓並將氣引導過去,針刺疏通,但不要出血,不要洩氣,以通暢經絡,精神和氣就會平復。黃帝問:如何針刺這些細微的變化?回答說:要按摩不放鬆,針刺不要過於用力,將氣引到不足的地方,精神和氣才能恢復。氣有餘,就會喘息咳嗽、氣逆上衝;氣不足,就會呼吸微弱、氣短。在血氣沒有混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皮膚有輕微的病變,叫做氣的微弱洩漏。氣有餘,就瀉經脈,不要傷到經脈本身,不要出血,不要洩氣。

氣不足,就補經脈,不要洩氣。黃帝問:如何針刺這些細微的變化?回答說:要按摩不放鬆,出針後看著針孔,心中默念「我要刺得深一點」,病人一定會有感覺而改變,精氣就會隱藏起來,邪氣就會散亂,沒有停留的地方,氣會洩露到皮膚紋理,真氣就會恢復正常。血有餘,人容易發怒;血不足,容易恐懼。在血氣沒有混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細小的絡脈有水液溢出,那麼經脈中就會有留滯的血。血有餘,就瀉盛大的經脈,放出其中的血;血不足,就觀察虛弱的經脈,在脈中刺入針,久留並觀察,等到脈搏變大,就快速出針,不要讓血洩出來。

黃帝問:如何針刺留滯的血?回答說:要觀察有瘀血的絡脈,刺出其中的血,不要讓不好的血進入經脈,造成疾病。形體有餘,就會腹脹、小便不利;形體不足,就會四肢無力。在血氣沒有混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肌肉蠕動,叫做微風。形體有餘,就瀉陽經;形體不足,就補陽絡。黃帝問:如何針刺這些細微的變化?回答說:要在肌肉間隙取穴,不要刺到經脈,不要傷到絡脈,衛氣就能恢復,邪氣就會消失。

意志有餘,就會腹脹、消化不良;意志不足,就會昏厥。在血氣沒有混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骨節會有異常的活動。意志有餘,就瀉肌肉中的血;意志不足,就補復溜穴。黃帝問:如何針刺這些還沒有造成疾病的變化?回答說:馬上治療,不要刺到經脈,邪氣就會立即消除。黃帝問:虛實的情況,不知道是如何產生的?回答說:血氣已經混亂,陰陽失衡,氣在衛分混亂,血在經脈中逆行,血氣分離,就出現了一實一虛的狀況。(五臟的虛實,都是由於血氣的離合造成的。)

有餘的狀況,是血氣併入臟腑,變得充盛而實;不足的狀況,是血氣離開臟腑,衰弱而虛。經氣沒有混亂、五臟安定,是說五臟的血氣沒有併合為實,也沒有離散為虛,而是安靜地在各自的位置,陰陽平衡。久留,是指邪氣剛開始侵入的時候,所以應該及時治療。如果剛開始不治療,就會逐漸地併合或離散,虛弱的臟器所離散的血氣會歸向強盛的臟器,導致陰陽失衡,衛氣混亂,營血逆行,三種脈象不一致,實的臟器會更加實,虛的臟器會更加虛,從而形成一實一虛。所謂的一盛一虛,不僅僅是指五臟,所有的陰陽表裡上下經絡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