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1)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1)
1.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傷寒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腧,中濕者治在胃腧,中燥者治在大腸腧,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其背之腑腧。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足,只治在背府腧。陽病在陰者,病從陰引陽,是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又曰:飲食失節及勞役所傷,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
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腧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故曰:從陰引陽。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府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臟之募穴於腹。
故曰:五臟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傷氣不足,陰氣有餘。故曰:陽不勝其陰。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若錯補四末之俞,錯瀉四末之俞,皆非也。錯瀉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說,只取穴於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俞,不當瀉而瀉,豈有生者乎。
興言及此,寒心徹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苟錯取穴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謂下工,可不慎哉。
白話文: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治寒熱法)
傷寒的理論來自張仲景,感受八風的病症,有風則治風;中暑則治療背部的小腸俞穴;中濕則治療胃俞穴;中燥則治療大腸俞穴。這些都是六淫邪氣過盛的病症,都應該瀉其背部的腑俞穴。如果病情久拖不治而發生變化,則會有虛實之分,需根據病情變化,補瀉不足,只治療背部的府俞穴。陽病在陰,病邪從陰經侵入陽經,這是飲食寒熱之邪,侵害人體六腑。又說:飲食失節和勞累過度,會導致陰火乘據於脾胃(坤土),使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能上升,積聚在六腑的陽氣之中。
這是因為五臟之陽氣先從體表(外,天)衰竭,然後下注於脾胃(坤土)的陰火之中,皆因喜怒悲憂恐等七情(五賊)所傷,繼而胃氣運行不暢,勞役飲食不節加重病情,則元氣受損,應從胃俞穴和足三里穴推拿向上提升,以舒展元氣。所以說:「從陰引陽」。如果元氣更加不足,則治療腹部諸府的募穴。如果病邪傳入五臟,導致九竅不通,則應根據各竅的病症,治療其相應臟腑的募穴於腹部。
所以說:五臟不調,是六腑元氣阻塞所致。又說:五臟不和,九竅不通,都是因為元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說:「陽不勝其陰」。凡是治療腹部募穴,都是因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不可誤也。如果錯誤地補瀉四肢末端的俞穴,都是錯誤的。錯誤瀉法,後果尤為嚴重。按岐伯所說,只取穴於「天上」。「天上」指的是人體的背部,五臟六腑的俞穴,不應瀉而瀉,豈能有生機乎?
想到這裡,寒心徹骨。如果六淫邪氣導致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的疾病,如果錯誤地取穴於胃的合穴,以及腹部各個募穴,必然危及性命,這也是岐伯所說的下等醫工,不可不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