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4)

1. 遺尿

〔《大》〕治產後遺尿。取故燕巢中草燒灰,研細,酒調服五分。男子亦治。

又方,白礬(枯),牡蠣(煅)

上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男女同治。

〔華〕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白話文:

治療產後尿失禁,取舊燕窩中的草燒成灰,研磨成細粉,用酒調和服用五分。男性也可用此方。

另外,白礬(枯燥的)、牡蠣(煅燒過的),兩種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一小匙,每日三次。男女皆可服用。

病人如果臥床時,大小便失禁而不自知,則預後不佳。

2. 滯下

〔丹〕痢初得時,一二日間,以利為法,有熱先退熱。後重者,當利氣,木香、檳榔。腹痛,用溫散藥,薑、桂之屬。下血當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下痛,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下痢身發熱者,有外感,用小柴胡去參。

白話文:

痢疾剛發病時,一兩天內以通便為原則,如果有發熱先退熱。之後病情加重,就需要通氣,可用木香、檳榔。腹痛的話,用溫散藥,像是生薑、桂枝之類。若有出血,就要涼血止血,用當歸、桃仁之類。下腹疼痛、發熱惡寒、頭身皆痛,這是表證,需要微微出汗來解表,可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服。痢疾發病時伴隨全身發熱,可能是外感,可用小柴胡去參湯。

下痢發熱,久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並熱藥用。下痢初發熱,必用大承氣,下後看症用藥。發熱不惡寒,脈洪者,宜大承氣。若惡寒者,忌下。下痢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症,宜和中疏氣,用陳皮、芍藥、滑石、枳殼、厚朴之類。

〔潔〕,芍藥湯,治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木香(各二錢),甘草(炙,一錢),大黃(三錢),黃芩(五錢),桂(二錢半),

白話文:

如果腹瀉發燒,持續很久還沒好,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不能只用寒涼藥,必須配合能向上升散的藥物,以及溫熱的藥物一起使用。腹瀉剛開始發燒,一定要先用大承氣湯來瀉下,瀉完後根據情況再用藥。如果發燒時不畏寒,脈搏有力,就適合用大承氣湯。如果怕冷,就不能瀉下。腹瀉伴隨腹痛、肛門墜脹、小便量少,表示積聚在腸胃裡的東西沒有排乾淨,這屬於里證,需要調和脾胃、疏通氣機,可以用陳皮、芍藥、滑石、枳殼、厚朴等藥物。

芍藥湯可以治療下血和調氣。古書說,排尿時伴隨膿血,說明氣機疏通了,血止住了。氣血流通,腹瀉就會自然好轉,氣機調和,肛門墜脹就會消失。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木香各二錢,甘草(炙)一錢,大黃三錢,黃芩五錢,桂二錢半。

上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血前,則漸加大黃。如清後臟毒,加黃柏半兩,同煎服。

〔丹〕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膿,腹痛,小便不利,裡急後重。以參、術為君;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朮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症俱減,獨小便不利,以益元散服之安。

〔河〕益元散,治身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蕩胃中積聚。(方見泄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兩,水兩盞煎至一盞,飯後溫服。如果出現出血,則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如果需要清熱解毒,則加入黃柏半兩,一同煎服。

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面色蒼白,脈搏弦數,只有胃部脈象沉滑,因為飲酒導致腹瀉,排出淡水膿血,腹痛,小便不利,裡急後重。用人參、白朮做君藥;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朮做佐藥;服用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天,所有症狀都減輕了,只有小便不利,服用益元散後痊癒。

益元散可以治療身體發熱、腹瀉(赤白痢)、小便不利、胃中積聚等症狀。 (方劑見泄瀉篇)

〔丹〕痢初得之,必用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實者用此下之。下婁男子,五十餘,下痢,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

〔羅〕,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吐下之,以開除瀉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此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症。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輕粉(二錢),青黛(一兩),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

白話文:

痢疾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使用調胃承氣湯或大小承氣湯來瀉下,實證者就用這些藥來瀉下。有個男子,五十多歲,得了痢疾,白天有積聚的淡紅色糞便,晚上沒有積聚,食慾自如。先服用小胃丹兩劑,再服用四十丸,接著六十丸,去除了積聚,之後就斷了痢疾。

玄青丸可以治療痢疾嚴重,頻繁且伴隨疼痛,或者久治不愈,其他藥物都無法止住的情況。需要用它來吐瀉,開除瀉熱,消除痞悶積滯,讓氣液暢通。它也能宣利積熱,清除酒食積滯,治療黃瘦中滿、水氣腫脹、腹脹等症狀。也能治療小兒驚癇、積熱、乳癖等病症。

配方包括黃連、黃柏、大黃、甘遂(醋拌炒)、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輕粉(二錢)、青黛(一兩)、牽牛(四兩,取頭尾,二兩)。

上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症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

〔《玄》〕,利積丸

黃連(四兩),天水末(八兩),當歸(二兩),乳香(一兩),蘿蔔子(炒,四兩),巴豆(一兩,去油,同黃連一處炒)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實者二十五丸。治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痢自無矣。凡治積聚之症,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切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症,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水做成丸藥,大小如小豆。初次服用十丸,每次服用量增加十丸,空腹、中午和睡前各服一次,以通暢為度。之後,經常服用十五丸,數日後,就會有食慾。如果通暢效果不佳,可以再增加服用量。通暢之後,持續服用,根據自身感受調整用量,直到病症消失為止。小兒服用時,丸藥大小如黍米,用於退驚、疳積和熱症,不需瀉下的情況,每次服用十丸。

黃連四兩,天水末八兩,當歸二兩,乳香一兩,蘿蔔子(炒過,四兩),巴豆(一兩,去油,與黃連一起炒)。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體弱者服用十五丸,體壯者服用二十五丸。用於治療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口渴引飲、小便赤澀,這是積滯所致。應當泄去其熱,可以用清腸丸和導氣丸推動積滯,這樣痢疾就會自然消失。治療積聚症,輕者可以用溫和的藥物通便,如清腸丸。重者可以用天真散和舟車丸瀉下。瀉下之後,不要立即進補,如果出現體力下降、氣虛、食慾不振,這是虛症,需要加入白朮、當歸身、尾;情況嚴重者,可以加人參。如果更加嚴重,只用此藥,加入陳皮補虛,虛症恢復後,痢疾就會自然消失。

予族叔,年近六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後重頻並,飲食大減,時有微熱。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予曰:此非滯下,乃憂慮所致,心血虧,脾氣弱也。與參、術為君;歸身、陳皮為臣;川芎、炒白芍、茯苓為佐使,如熱加黃連為使,與兩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於晝,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乾不飲,已服治痢靈砂兩帖矣。予視之,兩手脈等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因與四物湯,倍加白朮,以陳皮佐之,數帖而安。

白話文:

我族叔,快六十歲了,夏天時患上腹瀉,肚子隱隱作痛,拉的屎是褐色的,而且容易便祕,食慾大減,偶爾還有低燒。我診脈發現他的脈象弦緊澀,脈搏似乎略長,但卻不太浮大,左右手脈象一致。觀察他精神狀況,發現他面色憔悴。我告訴他,這不是普通的腹瀉,而是憂慮過度,心血不足,脾胃虛弱所致。我開了藥方,以人參、白朮為主藥,當歸、陳皮為輔,川芎、炒白芍、茯苓為佐藥,若有發熱症狀,再加入黃連。他服用兩個月後就痊癒了。

金氏婦女,快四十歲了,秋天初時天氣還很熱,她患上腹瀉,肚子隱隱作痛,晚上比白天更嚴重,整夜睡不着,食慾也略有下降,口渴卻不愛喝水,已經服用兩帖治療痢疾的靈砂湯了。我診視後發現她的左右手脈象皆澀緊不勻,精神疲憊,食慾大幅下降。於是,我開了四物湯方,加倍白朮,再用陳皮輔助。服用幾帖後,她便好了。

義一侄,患瘧間日作,兼痢,脈虛甚,身痛。宜活血補胃,待虛稍回,卻又推積。

人參(五分),白朮(一錢半),蒼朮,陳皮(各一錢),白芍藥(炒,五分),川芎(五分),滑石(炒一錢),甘草(炙,少許),桃仁(研,七分),

藥後病退,惟脈少弦、身倦,用此方調補。

人參(九分),蒼朮(三錢),半夏(九分),川芎(一錢),陳皮(一錢),木通(二錢半),甘草(少)

煎服三之一飲之,可淡粥少少塞飢,又靜坐養之。

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症。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恐病安之後,寧免瘦憊乎。

白話文:

義一侄子患了間歇性瘧疾,還伴隨腹瀉,脈象很虛弱,身體疼痛。醫生認為需要活血補胃,等虛弱的情況稍微好轉,卻又出現了積滯。

醫生開了藥方,包括人參、白朮、蒼朮、陳皮、白芍藥、川芎、滑石、甘草、桃仁等。

藥後病情好轉,但脈象仍然微弱且弦,身體疲倦,醫生又開了藥方調補,包括人參、蒼朮、半夏、川芎、陳皮、木通、甘草等。

醫生建議一天服用藥方三分之一,可以用少許稀粥稍微填飽肚子,然後靜坐休息。

葉先生患有腸胃積滯,病情嚴重,符合大承氣湯的症狀。但他的氣口虛弱,身體雖然看起來健壯,但面色發黃帶白。醫生判斷這是長期飲食過飽導致胃受傷,建議他忍耐兩三天。於是醫生先給葉先生開了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多帖,三天後,胃氣稍微恢復,再給他開了兩帖大承氣湯,病情就穩定下來。醫生認為,如果沒有先補完胃氣的損傷,就貿然服用大承氣湯,即使病好了,恐怕也會導致身體瘦弱疲憊。

〔世〕治痢,,煙蠟丸

黃蠟不拘多少,用銀篦挑於真香油燈上燒熏,落下水碗內,凡如此者七次,為丸如蘿蔔子大,每二十丸。白痢,甘草湯下;赤痢,烏梅湯下。(本草云:蜜蠟,主下利膿血,補中。又云:白蠟,主後重白膿。)

〔葛〕治重下,此即赤白痢。火熬豉令少焦,杵服一合,日三,效無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治淋,日三服,有效。

白話文:

治療痢疾,用蠟丸。

取黃蠟,不論多少,用銀篦挑在點燃的香油燈上熏燒,讓蠟滴入水碗中,如此操作七次,做成丸藥,大小如蘿蔔子,每次服用二十丸。如果是白痢,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赤痢,用烏梅湯送服。(本草書上記載:蜜蠟,主治下痢膿血,補中。又說:白蠟,主治後重白膿。)

治療重下,也就是赤白痢。用火熬煮豆豉,使其略微焦黃,搗碎服用一合,每天三次,效果無比。另外,將豆豉熬煮至焦黃,加入一升水,取汁,冷服,治療淋病,每天服用三次,效果顯著。

〔《食》〕治脾胃氣虛,下痢久不已,腸滑不進食。用野雉一隻,如食法細斫,著陳皮、蔥、椒,調和鹽醬,作餛飩熟煮,空心食之。

〔丹〕噤口痢,胃中熱甚,大虛大熱故也。用人參(二錢)黃連(姜炒,一錢。)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又宜封臍,引熱下行,用田螺肉搗碎,罨臍中,入麝香少許。

〔世〕痢疾不納飲食者,俗謂之噤口痢,以脈症辨之。如脾胃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白話文:

治療脾胃氣虛,導致長期腹瀉、腸道滑利不思飲食的,可用野雉一隻,按照食用方法細細切碎,加入陳皮、蔥、椒,用鹽醬調味,做成餛飩煮熟,空腹食用。

治療噤口痢,胃中熱氣過盛,導致身體虛弱發熱的,可用人參二錢,黃連(用薑炒,一錢)濃煎湯汁,一整天慢慢喝。如果吐出來,再喝,只需喝一小口咽下去,就會好轉。同時宜用田螺肉搗碎,敷在肚臍上,再加入少許麝香,引熱氣向下運行。

痢疾患者不願意進食,民間俗稱噤口痢,需要根據脈症來辨別。如果脾胃並不太弱,詢問得知頭疼心煩,手腳溫熱,沒有服用太多涼性藥物,這是因為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吐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次服用四錢,陳倉米一百粒,薑三片,棗一枚,用一盞半水煎至八分滿,溫熱服用。

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苦澀涼藥太過,以致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銀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

又方,用石蓮槌去殼,留心並肉碾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此疾蓋是毒氣上衝心肺,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效。

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全文見診。)

〔《局》〕,香連丸,治下痢赤白,裡急後重。

白話文:

如果病人脈搏微弱,肚子脹脹的,手腳冰冷,一開始生病的時候沒有嘔吐,但因為吃了罌粟殼和烏梅等苦澀涼性的藥物過度,導致聞到食物就想吐,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可以用山藥一味,切成小豆大小,一半用銀瓦銚炒熟,一半生用,一起研磨成粉末,用飯或飲水調服。

另外,也可以用石蓮,去殼後留下心和肉,碾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水調服。這種病症是因為毒氣上衝心肺,藉由這些藥物通暢心氣,就能恢復食慾,效果很好。

突然大量腹瀉或排泄,都屬於熱症。(詳細內容請參閱診斷部分)

《局方》中記載的香連丸,可以治療赤白痢疾、裡急後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錢〕,豆蔻香連丸,治泄瀉,不問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脹攻痛,可用如神。

黃連(三錢,炒),肉豆蔻,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杜〕治氣痢瀉、裡急後重神妙方。宣連二兩,乾薑半兩,各為末。每用連二錢,姜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

白話文:

將黃連去掉根部,取二十兩,和吳茱萸十兩一起炒至赤色,去除吳茱萸不用。木香取四兩八錢,不用火炒。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飯湯送服。

此方名為豆蔻香連丸,可治療各種腹瀉,不論是寒熱、赤白、陰陽不調,或是腹脹疼痛,皆可用此方。

另外,取黃連三錢炒過,肉豆蔻、木香各一錢,研成細末,用粟米飯做成丸子,大小如米粒。每次用米湯送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每日早晚各服四五次,飯前服用。

此方名為神妙方,可治療氣痢瀉、裡急後重。取宣連二兩、乾薑半兩,分别研成末。每次服用宣連末二錢、乾薑末半錢,混合後用溫酒送服,空腹服用。

〔羅〕,黃連阿膠丸,治脾胃氣冷熱不調,下痢赤白,狀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三兩,去須),茯苓(二兩,去皮),阿膠

上各為末,水調阿膠和藥,眾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湯下。

〔仲〕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方見傷寒。)

〔仲〕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導氣湯。

芍藥(二錢),當歸(五錢),大黃,黃芩(各二錢半),黃連,木香,檳榔(各一錢),

白話文:

黃連阿膠丸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寒熱不均,導致腹瀉,瀉出物呈白色或紅色,如同魚腦,伴隨肛門下墜感,臍腹疼痛,口乾舌燥,小便不利等症狀。藥方以黃連、茯苓、阿膠三味藥研末,以水調和阿膠,混合藥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溫米湯送服。

若腹瀉伴有熱症,肛門下墜感加重者,則適合使用白頭翁湯。

若腹瀉伴有膿血,肛門下墜感嚴重,且持續不斷,則宜用導氣湯,此方由芍藥、當歸、大黃、黃芩、黃連、木香、檳榔等藥物组成。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下後重則止。

〔潔〕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用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莖中痛者,屬厥陰,加甘草。裡急後重多者,屬少陰,加大黃,令急推去舊物,則輕矣。《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清涼飲子方見治發熱。)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得便,皆宜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進承氣法,治太陰症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後瀉,乃進藥法也。先銼厚朴半兩薑製,水一盞,煎至半盞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如果症狀未止,可以再次服用。服用後如果腹瀉嚴重,則應停止服用。

大瘕泄(指腸胃積滯導致的腹瀉)伴有裡急後重、多次去廁所卻無法排便、肛門疼痛等症狀,可以服用清涼飲子治療,腹瀉會自行停止。肛門疼痛屬於厥陰經症狀,可以加些甘草。如果裡急後重症狀較多,屬於少陰經症狀,可以加大黃,以快速清除積滯,減輕症狀。就像《內經》所說,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調整用藥。也如書中所說,針對下焦積滯,要引導藥力向下,將積滯徹底清除。

裡急後重、多次去廁所卻無法排便,都適合服用進退大承氣湯治療。

進承氣法,主要是用於治療太陰症患者不能進食的情況。應該先補後瀉,這是進藥的原則。先將厚朴半兩切碎,用薑汁浸泡,用水一杯煎煮至半杯,服用。如果服用兩三次後症狀未改善,可能是胃中有宿食未消化,可以加枳實二錢,一同煎煮服用。如果服用兩三次後腹瀉仍未停止,且患者沒有食慾,還伴有熱毒,可以加大黃三錢,快速清除積滯。如果腹瀉仍未停止,可能是腸胃中積存了很久的污垢,導致滑膩難排,可以加芒硝半合,將污垢徹底清除,身體就會恢復正常。

(後重兼無虛症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厚朴、枳實大瀉元氣故也。)

退承氣法,治陽明症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厚朴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安,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

〔垣〕感應丸,治下痢赤白後重,遲澀。(方見內傷飲食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個名叫「退承氣法」的治療方法,適用於陽明症患者,且患者必須能夠進食。此方法先用大承氣湯瀉下,再以補藥調理,屬於先瀉後補的退藥法。具體步驟為:先服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稍熱服下。如果瀉下未止,則去掉芒硝,減去一半的大黃,再煎服兩次。如果熱氣已退,但患者仍感腹脹滿,則再減去大黃,改用枳實厚朴湯煎服兩到三次。如果腹脹滿消失,瀉下也自然停止,最後再服用厚朴湯幾次即可。

此外,文中還提到了感應丸,可以用於治療下痢赤白後重、遲澀的症狀。

〔丹〕或曰:治後重疏通之劑,羅謙甫水煮木香膏、東垣白朮安胃散等,方已盡矣。又有用御米殼等固澀之劑亦可愈,何也?曰: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黃、檳榔輩,瀉其所壓之邪。今邪已瀉,其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

然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以此辨之,百發百中也。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乾薑。

白話文:

治療完後的腹脹沉重,可以用羅謙甫的「水煮木香膏」或東垣的「白朮安胃散」等方劑來疏通。另外,用御米殼等收澀的藥物也能治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腹脹沉重是因邪氣壓迫大腸下墜,導致大腸無法升上而感到沉重,所以要用大黃、檳榔等藥物瀉去壓迫的邪氣。現在邪氣已經瀉去,但仍然感到沉重,說明大腸虛滑,無法收縮,所以要用御米殼等收澀的藥物固澀滑腸,收斂氣機,也能治癒。

然而,大腸被邪氣壓迫下墜的沉重,在排便後不會減輕;大腸虛滑無法收縮的沉重,在排便後會減輕,以此來辨別,百試百靈。如果排便時下墜異常,糞便中混有紫黑色的血,並且疼痛難忍,這是死血症,應該用研磨細碎的桃仁、滑石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患者口渴、大便乾燥辣口,稱為挾熱,應該加入黃芩;如果患者不口渴、不發熱,喜歡熱敷腹部,稱為挾寒,應該加入乾薑。

八嬸將產患痢,脈細弦而稍數,後重裡急。

滑石(三錢,研),芍藥(二錢),枳殼(炒,錢半),木通(二錢),甘草(五分),白朮(二錢),茯苓(一錢),

桃仁每帖九枚,研同前。

青田人,肚痢,紅紫血,下墜逼迫,不渴不熱。

白朮,芍藥(各一兩),陳皮,枳殼(炒),歸身,滑石(各半兩),甘草(二錢,炙),桃仁(三十六個)

分八帖,下實腸丸三十粒。

一丈夫因酒多下血,肚疼,後重成痢。

滑石(半兩),連翹,黃芩,木通,芍藥,枳殼,白朮(各二錢),甘草(五分),桃仁(二十一枚),分四帖服。

白話文:

八嬸生產後患痢疾,脈象細而弦,稍微快些,下腹沉重,裡急後重。

用滑石三錢研末,芍藥二錢,枳殼炒至微黃,用量為一錢半,木通二錢,甘草五分,白朮二錢,茯苓一錢,

每帖桃仁九枚,研磨後與上述藥物混合。

青田縣有一人患痢疾,大便帶血,血色紅紫,下墜感強烈,沒有口渴、發熱的症状。

用白朮、芍藥各一兩,陳皮、枳殼炒至微黃,歸身、滑石各半兩,甘草二錢炙甘草,桃仁三十六個

分為八帖服用,每帖再服用下實腸丸三十粒。

一位男子因為飲酒過多而導致便血,肚子痛,下腹沉重,演變成痢疾。

用滑石半兩,連翹、黃芩、木通、芍藥、枳殼、白朮各二錢,甘草五分,桃仁二十一枚,分四帖服用。

後重,積與氣墜下,服升消藥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

自古治裡急後重,但用檳榔、木香調氣,及大黃下積。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活死血,如鼓應桴,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也。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為氣滯症,宜前藥加檳榔一枚。後重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

〔仲〕泄痢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東垣云:薤白泄滯氣。)

白話文:

如果身體後重,是積食和氣虛下墜導致,服用升消藥物不見效的,可以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藥物。如果大腸風盛,可以製作成丸劑服用。

古時候治療裡急後重,只用檳榔、木香調氣,以及大黃瀉積。直到丹溪先生,才開始使用桃仁、滑石活血,如同擊鼓應桴,確實開拓了前人未曾探索的領域。

如果下墜在活血之後出現,這是氣滯的症狀,應該在前面的藥物中加入一枚檳榔。後重應當調和氣機,積食和氣虛下墜的,應當兼具升舉和消導兩種作用。(升舉指的是升麻之類的藥物,消導指的是木香、檳榔之類的藥物。)

仲景治療泄瀉下重的方子是,用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到二升時,去掉渣滓,加入四逆散方寸匕,在湯裡煮取一升半,分溫服兩次。(東垣說:薤白可以泄去滯氣。)

〔《食》〕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

〔丹〕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亡血症。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地黃、生芍藥、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垣〕虛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虛也,血虛則裡急,加當歸身。凡後重逼迫而得大便者,為有物而然,今虛坐努責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虛也,故用當歸為君,生血藥佐之。

凡諸用承氣等藥推積之後,仍後重者,乃陽不升也,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

〔垣〕升陽除濕防風湯,治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升陽除濕防風湯方見下血。)

白話文:

《食》方主治赤白痢下。取薤白一把,切碎煮成粥食用。

《丹》如果氣血流通,血脈和順,积聚的病症较少,但仍然虚坐用力,这是失血症的表现。加倍使用当归的根部和尾部,再加入生地黄、生芍药、生桃仁,并用陈皮调和,血液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垣》虚坐而无法大便,都是因为血虚。血虚就会导致里急后重,因此要加用当归的根部。凡是后重逼迫才能够大便的,说明体内有积滞。如今虚坐用力却无法大便,说明是血虚,所以用当归为主药,生血药为辅。

凡是使用承气汤等药物推积之后,仍旧后重,说明阳气不能上升,药方中应加入升麻,升提阳气,后重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垣》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里急后重,多次去厕所却不能排便,或者少量有白色脓液,或者少许带血的情况,切忌使用泻药。(升阳除湿防风汤方剂见下血。)

〔丹〕其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症。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矣。

治痢方,蒼朮,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藥,青皮,生地,黃連,滑石,甘草

作一服,水煎。裡急後重,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甚者,大黃。嘔者,加半夏、薑汁。

〔世〕仲景建中湯,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亦效。(方見傷寒。)

〔丹〕婁長官,年三十餘,奉養厚,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乾姜,與一帖痛定。少頃痛作,又與又定,由是服乾薑三斤。八日後,召予視之,左脈弦大似數,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重取之似緊。予曰:此必醉飽後吃寒涼太過,當作虛寒治之。因其多服乾薑,遂教與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生薑汁飲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薑、桂溫散之法,乃乾薑並建中湯加桂是也。

白話文:

如果腹瀉的症狀在下焦,就會感到腹脹、便秘,在上焦則會出現嘔吐,這是因為體內有毒素積聚未化解,胃氣不調所致。治療時要根據寒熱虛實來選擇藥物,如果是寒症,就用溫熱的藥物,如果是熱症,就用清熱的藥物,如果是虛症,就用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當毒素解除、積滯下降,食慾自然會恢復。

治療痢疾的方劑:蒼朮、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藥、青皮、生地、黃連、滑石、甘草,共煎一劑服用。如果伴隨裡急後重(肛門墜脹欲便),可以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病情嚴重者,可加用大黃。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用半夏、薑汁。

張仲景的建中湯,治療痢疾不分赤白久新,但腹痛明顯者,效果顯著。如果脈象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也能奏效。

婁長官,年約三十多歲,平時飲食豐盛,夏秋之交患痢疾腹痛。有人建議他服用單煮乾薑,再用一帖止痛藥。過一會兒疼痛加劇,又繼續服用止痛藥,如此反覆服用乾薑三斤。八天后,他找我診治,左脈弦大似數,右脈弦大略微減小,也似數,重按時感覺緊。我說:這一定是飽食後吃了過多的寒涼食物,應該用虛寒的藥物來治療。由於他之前服用太多乾薑,所以給他開了四物湯去地黃,再加人參、白朮、陳皮、紅花、茯苓、桃仁,煎服薑汁飲,一個月後痊癒。(丹溪先生說:治療痢疾腹痛,可以用乾薑和桂枝溫散的方法,也就是乾薑與建中湯加桂枝的組合。)

〔《聖》〕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麵裹煨熱搗,非時粥飲下二錢匕。

上下痢腹痛,必溫散而愈者,蓋本於《內經》所謂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腹痛後泄;及所謂太陽病冬日感寒即泄,當臍而痛之病也。

〔垣〕,芍藥黃芩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當歸導氣湯,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白話文:

治療寒痢,肚子無法進食。肉豆蔻一兩,去皮,用醋麵裹起來煨熱搗碎,非飯時用粥送服兩錢。

上下痢腹痛,必須溫暖散寒才能痊癒,這是源自《內經》中所說寒氣侵襲小腸,小腸無法聚集精氣,因此腹痛後瀉;以及太陽病在冬天感受寒氣就會腹瀉,疼痛位於臍部的病症。

芍藥黃芩湯治療泄痢腹痛,或者肛門墜脹發熱,久治不愈,脈象洪數的病症,以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限時間。如果疼痛,可以加桂枝少許。

當歸導氣湯治療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疼痛。

當歸(一錢),甘草(一錢半),芍藥(一錢),青皮,槐花(炒。各七分),木香,檳榔(各三錢),澤瀉(五分),生地黃(錢半或二錢酒浸,陰乾)

上為末,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仲〕下痢腹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三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潔〕厚朴丸治處暑、秋、冬間腹痛下痢,大效。(方見反胃。)

白話文:

將當歸、甘草、芍藥、青皮、炒槐花、木香、檳榔、澤瀉、生地黃(用酒浸泡後陰乾)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飯前溫服。如果小便頻繁,可以去除澤瀉。

紫參湯主治腹痛下痢。將紫參和甘草用五升水先煮紫參,取三升,再加入甘草,煮至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厚朴丸可以有效治療處暑、秋季和冬季期間的腹痛下痢。

〔世〕治痢疾,定痛,,黑子丸,。

黃蠟(五錢),杏仁,江子,砂仁(各二十一枚)

上三件,香油燈上燒存性,熔蠟和勻,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餘粒。

〔《本》〕治積痢,定痛,,靈砂丹,。

硇砂,硃砂(各等分。研極細)

上用黃蠟五錢,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黑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與前藥二味同研極勻,再熔蠟和藥,旋丸綠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瀉,生薑湯下。白痢,艾湯。赤痢,烏梅湯下。服時須極空心,服畢一時不可吃食,臨臥尤佳。

白話文:

治療痢疾,止痛,可用黑子丸。

黃蠟五錢,杏仁、江子、砂仁各二十一枚。

將上述三味藥,用香油燈燒至藥性存留,再將蠟熔化,拌勻,加入少許乳香,製成米粒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餘粒。

治療積痢,止痛,可用靈砂丹。

硇砂、硃砂各等分,研磨至極細。

將上述藥材與黃蠟五錢、去殼去皮膜的巴豆三七粒,一起放入銀器中,以重湯煮沸一伏時,待巴豆變成紫黑色即可。取出二七粒,只留下一七粒,與前兩種藥材一起研磨至極細,再將蠟熔化,與藥材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至五丸。水瀉時,可用生薑湯送服。白痢時,用艾湯送服。赤痢時,用烏梅湯送服。服藥時務必空腹,服藥後一小時內不可飲食,臨睡前服用效果更佳。

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面東,不發日晚間服。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後必為害。常記陳侍郎經中,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

陳曰:誠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公祠以歸耳,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積血結於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

白話文:

吃清淡粥一天。患瘧疾的,服用乳香湯,面向東方,不發病的那天晚上服用。此藥不傷氣,服用後瀉肚子的人會停止,痢疾的人會斷根,疼痛的人會痊癒,有積滯的人會內化,也不傷臟腑。一般來說,痢疾有積滯的人,不先去除積滯,即使暫時好轉,之後必定會造成傷害。常記住陳侍郎的病例,庚戌年秋天,他路過儀真求診,最初沒有感覺到生病,診脈時發現肝脈沉弦,按壓骨頭處則感覺緊實。我說:「病症在左脅下有血積,必定會發作疼痛。」

陳侍郎說:「的確如此。以前我在九江任職,被召回朝時冒暑涉長江,抵達京城後,已經血痢好幾天了。急於上朝面聖,醫生用峻猛的藥劑燥熱之。雖然止住了,但幾天後臍下一塊硬塊如同杯子般大小,十天后如同碗口般大小疼痛難忍,發作時痛不欲生,所以才急急忙忙請假回家,怎麼辦?」我說:「積滯的痢疾不可強行止住,因此積血凝結在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他懷疑而不肯服用,次年就因此病去世了。

〔羅〕,陳曲丸,治腹中冷痛,磨積止痢。

陳曲(一兩半,炒),乾薑(炮),官桂,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湯亦得,食前,一日三服。發時不拘增數。

上久病漸推其積方。

〔《脈》〕下痢而腹滿為實,當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因積作後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後不可下,脾胃虛故也。

白話文:

陳曲丸專治腹中寒冷疼痛、積食止瀉。方劑包含陳曲、乾薑、官桂、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甘草各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酒或淡醋湯送服,飯前服用,一天三次。若症狀嚴重,可酌情增加用量。此方適用於久病積食的患者。

《脈經》中記載,下痢腹滿屬於實證,應當下瀉。

《丹溪心法》中指出,初次下痢腹痛不可使用人參、白朮,但氣虛、胃虛者可以使用。初發時也可以使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瀉下,觀察患者是氣虛還是血虛,再根據情況加減藥物。氣虛者使用人參、白朮,血虛者使用四物湯。由於積食導致下痢腹痛加重者,可用保和丸治療。但五天後不可再瀉下,因為脾胃虛弱。

腹痛者,肺經之氣,郁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奪食。奪食者,減其粥食,絕其肉味也。

〔垣〕,茯苓湯,治因傷冷水瀉,變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

茯苓(六分),澤瀉,歸身(各四分),芍藥(一錢半),蒼朮(二分),生薑(二錢),肉桂(五分),黃芩(三分,生),豬苓(六分),甘草(五分,炙),升麻,柴胡(各一錢),

白話文:

肚子痛可能是肺經之氣鬱結在大腸之間,可以用苦梗來疏通氣機,然後再用治痢藥。氣虛用補氣藥,血虛用補血藥。如果腹痛是因為痢疾後殘渣未消,或者吃了太多粥,或者餓肚子後才吃飯,導致肚子疼痛,不要害怕,可以用白朮和陳皮各半,煎湯喝,就能緩解。如果因為吃太多粥或者吃肉導致肚子痛,就應該減少粥食,不吃肉。

患有因受寒導致的腹瀉,轉變成赤白痢,伴有腹痛、食慾減退、口乾、四肢乏力等症狀,可以用茯苓湯來治療。茯苓湯的成分包括:茯苓六分、澤瀉四分、歸身四分、芍藥一錢半、蒼朮二分、生薑二錢、肉桂五分、黃芩三分(生)、豬苓六分、甘草五分(炙)、升麻一錢、柴胡一錢。

一本無升麻、柴胡。

上㕮咀,作二服,水煎稍熱,食前服。

〔羅〕,神效越桃散,治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

大梔子,良薑(各三錢)

上為末。米飲或酒調下三錢。

《內經》膿血稠黏,皆屬相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然赤黃為熱,青白為寒,治須兩審。治熱以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治寒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宜止宜澀,宜養臟湯。(木香、養臟湯,並見虛滑條。白膠香散未考。)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下痢後的方劑,藥材中沒有升麻和柴胡。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兩份,水煎後稍稍加熱,飯前服用。這個方劑用於治療下痢後小便不暢,腹部脹痛難忍的症狀,屬於陰陽失衡導致的疾病。主要藥材是梔子和良薑,各取三錢,研磨成粉末,用米湯或酒調服,每次服用三錢。根據《內經》記載,膿血稠黏屬於相火引起的。太陰主瀉,少陰主痢,先泄失津液,火就乾燥,腎臟厭惡乾燥,位於下焦血分,所以受邪後會出現膿血便。但赤黃屬於熱,青白屬於寒,治療需要仔細辨證。治療熱症可用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治療寒症可用白膠香散。如果熱多寒少,可以用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宜止宜澀,可用養臟湯。

堅中丸,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黃柏,赤茯苓,澤瀉,白朮(各一兩),陳皮,肉豆蔻,白芍藥,人參,官桂,半夏曲(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丹〕下血用四物為主,當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

〔潔〕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症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白話文:

堅中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受濕,導致的滑泄注下等症狀。藥方包括黃連、黃柏、赤茯苓、澤瀉、白朮(各一兩)、陳皮、肉豆蔻、白芍藥、人參、官桂、半夏曲(各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米飲送服,飯前服用。

若出現下血症狀,應以四物湯為主,配合涼血、和血藥物,如當歸、桃仁等。

若出現溲便膿血,則屬小腸泄,脈象五至以上洪大者,宜服七宣丸。脈象平和者,立秋至春分期間宜服香連丸;春分至立秋期間宜服芍藥柏皮丸;四季皆宜服加減平胃散。若出現七宣丸症狀者,亦可服用此藥,去除餘邪,同時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方

芍藥,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湯下。

加減平胃散,經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於四肢,卻入於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白朮,厚朴,陳皮(各一兩),檳榔(三錢),甘草(七錢),木香(三錢),桃仁,人參,黃連,阿膠,茯苓(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血多加桃仁。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濕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

白話文:

芍藥柏皮丸 方

組成:

芍藥、黃柏(各等份)

製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溫水送服。

加減平胃散 方

經書記載: 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於四肢,卻入於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組成:

白朮、厚朴、陳皮(各一兩)、檳榔(三錢)、甘草(七錢)、木香(三錢)、桃仁、人參、黃連、阿膠、茯苓(各五錢)

製法: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

用法:

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不拘時辰。

加減:

  • 血多者,加桃仁。
  • 熱泄者,加黃連。
  • 小便澀者,加茯苓、澤瀉。
  • 氣不下,後重者,加檳榔、木香。
  • 腹痛者,加官桂、芍藥、甘草。
  • 膿多者,加阿膠。
  • 濕多者,加白朮。
  • 脈洪大者,加大黃。

〔丹〕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有用朴硝者。

蒼朮,白朮,黃芩,芍藥,滑石,茯苓,甘草,陳皮,神麯(炒),煎,下保和丸。

〔世〕治痢食積。

附米,神麯,川芎,梔子,滑石,山楂,紅曲,青黛,桃仁,為末,丸服。

〔丹〕,青六丸,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服,並不單服。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兩,即益元散),紅曲(炒,半兩,活血)

白話文:

如果便血量多,大多是飲食積滯和體內有熱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服用過芒硝。可以用蒼朮、白朮、黃芩、芍藥、滑石、茯苓、甘草、陳皮、神麴(炒)煎服,再服用保和丸。

治療因飲食積滯導致的痢疾,可以用附子、神麴、川芎、梔子、滑石、山楂、紅曲、青黛、桃仁研磨成粉,製成丸劑服用。

青六丸可以清三焦濕熱,治療腹瀉,通常與清化丸一起服用,不單獨服用。它還可以治療產後腹痛或自利,補脾補血,也對血痢有效。

六一散(三兩,相當於益元散),紅曲(炒,半兩,活血)

上飯為丸。一方,酒糊丸。

二十九官,肚痢食少,下墜赤積,身熱。

木通(二錢半),芍藥(炒),陳皮,白朮,滑石(各五錢),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保和丸與點丸各十丸。

〔潔〕,蒼朮地榆湯,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朮(三兩),地榆(一兩),

上銼。每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槐花丸,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裡急後重。

青皮,槐花,荊芥穗(各等分)

白話文:

將飯製成丸狀,一方用酒糊做丸。治療二十九種病症,包括腹瀉、食慾不振、下墜感、赤白痢、發燒等,可以用木通、炒芍藥、陳皮、白朮、滑石、甘草等藥材,分四帖煎服,再加入保和丸與點丸各十丸。另外,可以用蒼朮、地榆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腹瀉帶血。將蒼朮和地榆切碎,每兩藥材用兩盞水煎成一盞,溫服。槐花丸可以治療久治不愈的腹瀉帶血,症狀為腹部不痛、不裡急後重,可以使用青皮、槐花、荊芥穗等藥材。

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仲〕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集》〕治血痢神效。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垣〕大便後有白膿,或只便白膿,因勞役氣虛傷大腸也。以黃耆、人參補之。如裡急,頻見汙衣者,血虛也,更加當歸。如便白膿少而滑,頻見汙衣者,氣脫加附子皮,甚則加御米殼。如氣澀者,只以甘藥補氣,當安臥不言,以養其氣。(氣澀忌御米殼,但服甘藥,安臥不言。)

〔丹〕丈夫辛苦勞役,肚痢白瀉。

滑石(一兩),陳皮,白朮(六錢),芍藥(五錢),黃芩(三錢),甘草(五分,炙),桃仁(三十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空腹溫熱服用。如果小腸寒涼,患者會出現下墜感和便血。治療血痢非常有效,將乾薑放在火上燒至黑色,不要燒成灰燼,放涼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大便後有白色膿液,或只有白色膿液,是因勞累过度导致气虚损伤大肠所致。可以用黄芪、人参补气。如果出现里急后重、频繁弄脏衣物,是血虚所致,需加入当归。如果白色脓液较少且滑腻,频繁弄脏衣物,是气脱所致,需加入附子皮,严重者加御米壳。如果气涩,只用甘味药补气,需要卧床休息,不要说话,以养护元气。(气涩忌御米壳,只服用甘味药,卧床休息,不要说话。)男人因劳累过度而出现腹泻、白色稀便。用滑石一两,陈皮、白术六钱,芍药五钱,黄芩三钱,甘草五分(炙)、桃仁三十个。

分六帖,水二盞半,煎取一盞,食前服。

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朮,厚朴,白朮,茯苓,滑石,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治痢熱多者。

大黃,黃連,黃柏,黃芩,枳殼,白芍藥,當歸,滑石,甘草,桃仁,白朮

上等分為末,麵糊丸。

〔世〕不問赤白痢。用苦蕒根,不拘生干,搗取汁,生薑蜜水調服。未效,再進半碗許,立愈。

〔《集》〕患赤白痢。山豆根搗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止。

〔《千》〕治下痢冷熱,諸治不瘥方。

烏頭,黃連(各一升)

白話文:

將藥材分成六份,用兩盞半水煎煮,取出一盞,飯前服用。孫郎中因為喝水太多,肚子脹,拉肚子還帶白色。用蒼朮、厚朴、白朮、茯苓、滑石,再加保和丸。也可以再加炒曲、甘草。治療痢疾熱症重的。用大黃、黃連、黃柏、黃芩、枳殼、白芍藥、當歸、滑石、甘草、桃仁、白朮,等量研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都可以用苦蕒根,不論生熟,搗碎取汁,用薑蜜水調和服用。如果沒效,再喝半碗,就會立即痊癒。治療赤痢白痢,可以將山豆根搗成粉末,用蜜做成丸子,空腹用開水送服二十丸,服用三次即可止住。治療下痢,無論是寒痢還是熱痢,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可以用烏頭和黃連,各一升。

上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下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世〕治似痢非痢,挾熱者,用苦楝根皮。(去粗皮,曬乾。)

上為末,粳米飲為丸,米飲下。

〔羅〕至元乙亥,廉臺王千戶領兵鎮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心腹痞悶,嘔逆不止。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

白話文:

將上面兩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搓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二十丸,每天三次,晚上兩次,效果神奇。

治療類似痢疾但又不完全是痢疾,伴隨發熱的病症,可以使用苦楝根皮(去掉粗皮,曬乾)。

將苦楝根皮磨成粉末,用粳米湯和成丸子,用米湯送服。

元朝至元乙亥年,廉臺王千戶率領軍隊駐守漣水。此地低窪潮濕,士兵因勞役過度,飲食不規律,到了深秋,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一個多月未愈,飲食全無胃口,體形消瘦。當時已到仲冬,士兵向我求醫,詳細說明了病情。診脈發現脈象細弱,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腳冰冷麻木,皮膚上長滿痂疥,像麻風病一樣,沒有力氣活動,心腹部脹滿,嘔吐不止。這些症狀都是寒濕入侵身體過久,導致真氣衰弱,體力不足,病氣也不足,陰陽都虛弱所致。

《針經》云: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云: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養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泄痢;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曰:府會太倉。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養脾胃之氣,進美飲食。

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後又灸陽輔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除清濕之邪。迨月餘,病退平復。

理中湯(方見傷寒部。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針經》說,陰陽都虛弱的時候,針灸無效,只能用艾灸。《內經》說,虛弱的要補充,勞累的要溫暖。《十劑》說,補可以去除虛弱。首先用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驅散寒濕;澀可以止瀉,養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瀉痢;再用艾灸穴位來配合治療。經書說,府會太倉,就是中脘穴。先灸五七壯,溫養脾胃之氣,促進食慾。

然後灸氣海穴百壯,生髮元氣,滋養百脈,充實肌肉。再灸足三里穴,是胃的合穴,三七壯,引陽氣下降與陰分相合,也助胃氣。最後灸陽輔穴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去除寒濕邪氣。一個多月後,病症就會消退痊癒。

〔海〕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或瀉痢不止而腹脹,或純便赤血,或雜以血膿,小便不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脫,此失血之故也。或面黃氣短,此本氣損少之故也。小腸者,手太陽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陽壬水也,是壬水乘丙小腸之位,小腸被壬所克而外走也。

諸手經短而足經長,兼五行相剋論之,又足經來克手經,此火投於水,大寒水之症,宜溫之可安。其與《難經》一症,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此病火投於水,變為寒症,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左脈俱浮,表陽之候也。忽變為內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內病與外病俱有。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緊,按壓時沒有彈性,代表膀胱氣盛而小腸氣虛。可能出現腹瀉不止、腹脹、血便、血膿便,或小便量少不口渴,精神萎靡,面色蒼白,這些都是失血的表現。也可能出現面色發黃、呼吸急促,這是元氣虧損的徵兆。小腸屬手太陽經,膀胱屬足太陽經,水克火,所以膀胱氣盛克制了小腸,導致小腸氣虛外泄。

手經脈短,足經脈長,根據五行相剋,足經克制手經,就像火投進水,形成嚴重的寒症,需要溫熱治療才能緩解。這與《難經》中記載的寒熱相反的一種病症類似,也被稱為小腸瀉。這種病症是火投水,轉變為寒症,同時足太陽膀胱經受傷,左脈浮現,這是陽氣外表的表現。突然變為內寒,就像旺盛的火投入大量的水中,火被水克制,脈象不再浮現反而沉細,這是內外兼病的表現。

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脈診者,孰能辨之。

石脂神砂丹

生附子,乾薑(各五錢),赤石脂(兩半,水飛),硃砂(一兩,細研),

上細末,酒糊丸,黑豆大。每服十五丸,米白湯下。

〔《太平廣記》〕貞觀中,太宗苦於氣痢,眾醫不效,詔問群臣中有能治者,當重賞之。有術士進以乳汁煎蓽茇服之,立瘥。

〔世〕治水泄並赤白痢。用草烏大者一兩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細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水瀉,井花水下,並空心服。忌腥臊、熱毒、諸冷物。

白話文:

這種火入水的方法,如果不是精通脈診的人,誰能辨別呢?

石脂神砂丹的製作方法:

生附子、乾薑各五錢,赤石脂兩半,用水研磨成粉末,硃砂一兩,研磨成細末。

將以上藥材混合,用酒糊做成藥丸,大小如同黑豆。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白湯送服。

據《太平廣記》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因氣痢而苦不堪言,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太宗便下令,若有能治好此病者,必將重賞。一位術士獻上了乳汁煎蓽茇的方法,太宗服下後立即痊癒。

這種藥方可以治療水瀉和赤白痢。取草烏大者一兩半,將一半燒成灰,另一半生用,將其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藥丸,大小如同綠豆。赤痢用甘草湯送服,白痢用乾薑湯送服,水瀉用井花水送服,均需空腹服用。忌食腥臊、熱毒、寒涼之物。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薑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潔古治處暑後、秋冬間下痢,用厚朴丸大效者,蓋秋冬之痢多屬於寒。《經》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者是也。(厚朴丸方見膈氣反胃。)初病大腸閉塞,裡急後重。(治法並見前後重多熱條。)

〔丹〕其或纏滯退減十之七八,穢積未盡,糟粕未實,當以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者,雖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澀之,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

白話文:

一般來說,夏季中暑、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上甘草、芍藥、生薑,效果很好,因為夏天的痢疾大多屬於暑熱引起的。而潔古則主張處暑之後、秋冬之際的痢疾,用厚朴丸治療效果最佳,因為秋冬的痢疾大多屬於寒氣引起的。《經》書中說要先了解當年的氣候變化,不要違背自然規律,正是這個道理。至於初發的腸道閉塞,裡急後重,可以參照相關的治療方法。

如果痢疾症狀已經減輕了七八成,但仍有積穢未盡、糟粕未化的情況,可以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服用固腸丸三十粒。不過固腸丸性燥,如果還有滯氣未消,可以單喝湯,暫時不要服用固腸丸。固腸丸雖然有去濕實腸的功效,但對於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的患者,還需要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物收澀,嚴重者可加牡蠣,可根據情況選用。但是一定要用陳皮輔助,以免收澀過度引起疼痛。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此穴大能止泄。)

〔仲〕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止之。(方見傷寒。若一服愈,勿再服。丹溪云:桃花湯,主病屬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腸胃。)

〔羅〕,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黃,或便膿血,並宜服之。

木香,丁香(各一兩),枳實(麩炒,五錢),當歸,乳香,訶子皮(各一兩),肉豆蔻,砂仁(各一兩半),藿香,黃連(炒),白芍藥,青皮,陳皮(去白),厚朴(制),甘草(炙,各一兩),乾薑(炮,五錢),御米殼(蜜水炒,六兩),

白話文:

此外,灸灸天樞穴和氣海穴,這兩個穴位非常有效地止瀉。

如果出現腹瀉並伴有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方劑見傷寒論。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就不要再服用。丹溪先生說:桃花湯主要治療下焦血虛寒的病症,非乾薑的溫熱、石脂的澀重之效所能止血,而是藉由粳米的甘甜引入腸胃。)

另外,可以用水煮木香膏來治療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痛、日夜腹瀉、腸鳴水聲、不思飲食、便意頻繁、裡急後重、或下赤黃、或便膿血等症狀。

藥方:木香、丁香(各一兩),枳實(麩炒,五錢),當歸、乳香、訶子皮(各一兩),肉豆蔻、砂仁(各一兩半),藿香、黃連(炒),白芍藥、青皮、陳皮(去白),厚朴(制),甘草(炙,各一兩),乾薑(炮,五錢),御米殼(蜜水炒,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大盞,劈破煎至六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海〕,易簡斷下湯,治下痢赤白,無問新久長幼。

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草果(連皮,一個)

上㕮咀。用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膜並萼蒂,剪碎,用醋淹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棗子、烏梅各七個,煎至一大盞,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烏豆二粒;白痢者,加乾薑五錢。罌粟殼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緊澀,多令人嘔逆,既以醋製,加以烏梅,不致為害,然嘔吐人則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謂之滯下,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六七分,稍微熱一下,飯前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斷下湯”,用於治療各種痢疾,不論是新發生的還是久病的,不分年齡都可以服用。

藥材包括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草果(連皮,一個)。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取罌粟殼十四枚,去除筋膜和萼蒂,剪碎,用醋浸泡成粗末,用作一服藥。用一大碗水,加入七片薑、七個棗子、七個烏梅,煎煮至一大碗,分兩次服用。如果是赤痢,加兩粒烏豆;如果是白痢,加五錢乾薑。罌粟殼治痢,效果奇佳,但性寒收斂,容易引起嘔吐。用醋浸泡並加入烏梅,可以減輕副作用,但嘔吐的人就不要服用。總之,痢疾在古代叫做“滯下”,大多是因腸胃積滯而導致。

此疾始得之時,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應丸十餘粒,白梅湯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藥服之,無不應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烏梅湯下,兼治泄瀉暴下不止,一服即愈,更令藥力相倍為佳。如覺噁心,卻以理中湯、四物湯加豆蔻、木香輩調其胃氣,仍以二陳湯煮木香丸定其嘔逆。

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血痢當服胃風湯並膠艾湯之類。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屬,更宜審而用之。若五色雜下,泄瀉無時,當用熟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一分,生薑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剛開始的時候,不要急著止住,先用巴豆感應丸十幾粒,用白梅湯送服,讓大便稍微通暢。之後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效果都很明顯。如果脾胃原本就虛弱,可以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量研磨成粉,用醋煮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烏梅湯送服,同時可以治療腹瀉不止,一服藥就能治癒,而且藥效更強。如果感到噁心,就用理中湯、四物湯加上豆蔻、木香等調理胃氣,再用二陳湯煮木香丸來止嘔逆。

總之,痢疾是腹部的疾病,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尤其危險,如果一開始就用平和的藥物,肯定不會有效果,病情會變得十分危急,即使想服用這些藥物,也已經太遲了。像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的藥物,性質寒涼,不能輕易服用。血痢應該服用胃風湯和膠艾湯之類的藥物。白色的痢疾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類的藥物,更要謹慎使用。如果五種顏色的痢疾混雜在一起,腹瀉不停,應該用熟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一分,用生薑煎服。

今之治痢多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其中止有黃連肥腸,其性本冷,若所感積輕,及余痢休息不已,則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則非此可療。

〔世〕治痢。

側柏葉(一錢),甘草(三錢),御米殼(去頂穰,湯洗三次,曬乾,蜜拌炒黃,一錢,久者倍之)

上㕮咀,水煎熟,澄清,入蜜呷服之。先服木香檳榔丸,後服此,妙。

〔《本》〕又方。

黑豆(五十粒),陳皮(半兩),罌粟殼(十四個),甘草

白話文:

現在治療痢疾大多使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等藥方,其中只有黃連能滋養腸胃,但其性寒涼,如果病患積食輕微,或痢疾反覆發作,服用後可能有效。但若病情較重,就無法單靠這些藥物治療。

民間治療痢疾的方法:

用側柏葉一錢、甘草三錢、御米殼(去頂端,用水洗三次,曬乾,用蜜拌炒至黃色,一錢,久病者加倍)混合研磨,用水煎煮至熟,澄清後加入蜂蜜服用。最好先服用木香檳榔丸,再服用此藥,效果更佳。

《本草綱目》記載的另一個方子:

黑豆五十粒、陳皮半兩、罌粟殼十四個、甘草。

上四味,半生半炒,水煎空心服,盡此一劑,無不效者。

〔垣〕,白朮安胃散,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窘痛,日夜無度。又治男子小腸氣痛,及婦人臍下虛冷,併產後兒枕痛,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穰蒂,醋煮一宿),茯苓,白朮(各一兩),烏梅(取肉,一錢,炒),車前子(一兩),五味子(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經》〕治腸滑久痢神妙。以石榴一個劈破,炭火簇燒令煙盡,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碗蓋一宿,出火毒,為末,用酸石榴一個,煎湯調二錢。

白話文:

將這四味藥材,一半生一半炒,用水煎煮,空腹服用,只要服完一劑,就沒有不有效的。

這方子可以治療各種腹瀉,不論是膿血混合,還是腹痛難忍,日夜不停,都可以治癒。另外,還可以治療男性小腸氣痛,以及女性臍下虛冷,以及產後頭痛、虛弱寒熱不止等症狀。

將米殼(三兩,去除頂端和根部,用醋浸泡一夜),茯苓、白朮(各一兩),烏梅(取肉,一錢,炒過),車前子(一兩),五味子(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溫服。

這方子可以治療腸滑久痢,非常有效。取一個石榴,劈開,用炭火燒烤,直到煙消盡,立即取出,不要燒成白灰,用碗蓋住一夜,去除火毒,研磨成粉末,再用一個酸石榴煎湯,調入二錢粉末服用。

〔《聖》〕治痢久不止,腸垢已出。以烏梅二個,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渣,食前分為二服。

〔《山》〕治痢用五倍子為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各十丸。

〔垣〕,訶子皮散,癸卯歲,冬十月小雪,天冷應時,樞密院白家一老僕,面塵脫色,神氣特衰,長跪於前曰:病脫肛日久,服藥未驗,近日復下赤白膿痢,作裡急後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求予治療。予曰:此非肉食膏粱者也,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已寒,衣蓋又薄,寒侵形體,不禁而腸頭脫下者,寒也、滑也。真氣不禁,形質不收,乃血脫也。

白話文:

治療久瀉不止,腸垢已經排出。用烏梅兩個,水一杯,煎煮至六分,去除渣滓,飯前分成兩次服用。

治療痢疾,用五倍子製成丸劑。赤痢用甘草湯送服;白痢用乾薑湯送服,每次服用十丸。

癸卯年冬天十月小雪時節,天氣寒冷,樞密院白家一位老僕,面容灰暗,精神萎靡,跪倒在面前說:患脫肛已經很久了,服藥都沒有效果,最近又出現赤白膿痢,伴隨裡急後重,白多赤少,實在痛苦不堪,懇求我治療。我說:這不是經常食用肉食膏粱的人,一定是經常食用蔬菜,或者飲食不節,天氣已經寒冷,衣物又單薄,寒氣入侵身體,抵抗不住而導致腸頭脫落,這是寒性和滑利導致的。真氣不足,形體收縮不住,這是血氣脫落。

此乃寒滑氣泄不固,故形質下脫也。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以微酸之味固氣上收,名之曰訶子皮散。

御米殼(五分,去花萼,蜜炒),乾薑(六分,炮),陳皮(五分),訶子皮(七分,煨,去核)

上㕮咀,水煎服,或為白湯調服亦可。若空心一服,減半再服,全愈。

〔羅〕,養臟湯,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及脫肛墜下,酒毒濕毒便血,諸藥不效者,並宜服之。

人參,當歸(各六錢),木香(一兩四錢),肉桂(八錢),肉蔻(麵裹,煨,半兩),白芍藥(一兩二錢),甘草(炙,六錢),白朮(六錢),御米殼(蜜炙,三兩),訶子皮(去核,一兩二錢),

白話文:

這屬於寒氣滑泄,導致身體虛弱無力,因此出現下垂的症狀。應該使用澀藥止瀉,去除滑膩,再以溫熱藥物驅寒補陽,同時使用補氣藥物升陽益氣,並以微酸藥物固氣收斂,此方命名為訶子皮散。

藥方如下:

御米殼(五分,去花萼,蜜炒)、乾薑(六分,炮)、陳皮(五分)、訶子皮(七分,煨,去核)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也可以用溫水調服。空腹服用一劑,效果不佳可減半服用,直到痊癒。

此方也可用於治療成年人和兒童的腸胃虛弱,寒熱不調,臟腑受寒,腹瀉赤白,或便血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日夜不停,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完全不思飲食,以及脫肛墜下,酒毒濕毒便血等症狀,其他藥物無效者皆可服用。

藥方如下:

人參、當歸(各六錢)、木香(一兩四錢)、肉桂(八錢)、肉蔻(麵裹,煨,半兩)、白芍藥(一兩二錢)、甘草(炙,六錢)、白朮(六錢)、御米殼(蜜炙,三兩)、訶子皮(去核,一兩二錢)

上㕮咀。每服二大錢,水煎去渣,食前溫服。老人、孕婦、小兒暴瀉,急宜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物。臟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此藥,神效不可具述。

〔《保》〕治泄痢膿血,乃至脫肛者,宜,地榆芍藥湯,。

蒼朮(八兩),地榆,卷柏,芍藥(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世〕治痢,大便不禁,其大孔開如空洞不閉者,用蔥和花椒末,搗爛塞穀道中,並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如御米殼、訶子皮之類是也,神效。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後混合使用。每次服用2大錢的份量,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再在飯前溫熱後飲用。對於年老者、懷孕婦女、小孩突然腹瀉的情況,應立即服用此方,能迅速痊癒。忌口包括酒、麵食、生冷食物、魚腥和油膩的食物。如果腹部的滑洩狀況在夜晚持續不愈,可以增加4片附子,與此藥一起煎煮服用,效果神妙,無法一一描述。

治療腹瀉伴有膿血,甚至出現脫肛情況時,適合使用地榆芍藥湯。

材料如下: 蒼朮(8兩),地榆,卷柏,芍藥(各3兩)

上等的草藥研磨後混合使用。每次服用2兩的份量,用水煎煮後溫熱飲用,當病情有所改善時,就不需繼續服用。

對於腹瀉症狀,大便不停,肛門像空洞一樣開著且不閉合的患者,可以使用蔥和花椒粉末混和,搗碎後塞入腸道中,同時服用酸性固腸的藥物,像是御米殼、訶子皮等類似的藥材,效果極佳。

〔丹〕陳伯夫,年二十歲,性急,好酒色,奉養厚。適有事多憂恐,患久瘧寒熱無時。忽一日大發熱,大便所下皆是積滯極臭,大孔極痛,呻吟不絕,其孔陷下,囑付後事。予曰:此大虛也。脈皆弦大而浮。遂以瓦片令敲圓如銅錢狀,燒紅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乾,以紙裹安痛處,其時寒,恐外寒乘虛而入也。以人參、當歸、陳皮作濃湯飲之,食淡味,至半月而安。

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炒鹽熨之,又炙枳實熨之。(《肘後》)

痢久大孔急痛,亦有寒熱者,熟艾、黃蠟、訶子燒熏之,妙。(《日華子》)

下痢大孔痛,因熱流於下,檳榔、木香、黃連、黃芩,加乾薑。

白話文:

陳伯夫,二十歲,個性急躁,喜歡喝酒尋歡作樂,生活放縱。他最近因為事情繁多,憂心忡忡,久患瘧疾,時常發熱發冷。有一天突然高燒不退,大便裡都是積滯的食物,臭氣熏天,肛門劇痛,不斷呻吟,肛門還下陷,家人已準備後事。我診斷後說:這是身體虛弱過度所致。他的脈象又緊又大,浮於表面。於是用瓦片敲打成銅錢形狀,燒紅後浸入童子尿中,迅速取出晾乾,用紙包好放在痛處,因為當時天氣寒冷,擔心寒氣乘虛而入。再用人參、當歸、陳皮熬成濃湯給他喝,飲食要清淡,半個月後便痊癒了。

長期腹瀉,排出赤白混雜的糞便,肛門疼痛難忍,可以用炒鹽熱敷,也可以用炙烤過的枳實熱敷。

久瀉導致肛門劇痛,伴有寒熱症狀的,可用熟艾、黃蠟、訶子燒煙熏,效果很好。

下痢導致肛門疼痛,是因為熱氣下注肛門所致,可以服用檳榔、木香、黃連、黃芩,再加乾薑。

運氣,下血有二:

其一,熱助心血盛而血下。經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血泄,溺色變。又云: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溺赤,甚則便血。又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血便注下。又云:厥陰司天,風氣下臨,火縱其暴,赤沃下注,治以鹹寒是也。

其二,寒攻心血虛而下。經云:太陰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民病血泄。又云:太陽之勝,血脈凝泣,或為血泄。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民病血便,治以諸熱是也。

運氣,下白皆屬火。經云:少陽司天客勝,甚則下白溺血是也。

運氣,下赤白有三。

其一屬火。經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泄注赤白。又云: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泄注赤白,少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白話文:

人體下血或下白,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因熱氣盛而導致血下。經書記載,少陰主氣,若熱邪盛行,會導致血泄,小便顏色改變;少陽主泉,若火氣過盛,會導致小便赤色,嚴重者甚至便血;如果金氣不足,炎火盛行,也會導致血便注下;厥陰主氣,若風氣下降,火氣暴漲,也會導致赤色物體注下,需用鹹寒之藥治療。

第二種是因寒氣侵襲導致血虛而下。經書記載,太陰主氣,若寒邪盛行,會導致血液在體內變化,出現血泄;太陽主氣,若陽氣過盛,血脈凝結,也會導致血泄;陽明主氣,若四氣失調,也會導致血便,需用熱性藥物治療。

人體下白,皆屬火氣過盛。經書記載,少陽主氣,若火氣過盛,會導致下白及血尿。

人體下赤白,則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屬火氣過盛。經書記載,少陽主氣,若火氣過盛,會導致赤白物質泄出;少陽主泉,若火氣過盛,會導致赤白物質泄出,伴隨少腹疼痛,需用甘清之藥治療。

其二屬風:經云:厥陰之勝,腸鳴飧泄,少腹注下赤白,治以酸澀是也。

其三屬風濕:經云: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注下赤白是也。

運氣,裡急後重有二:

其一,濕助脾盛而重。經云:太陰之勝,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泄是也。

其二,風攻脾虛而重。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溏泄瘕水閉是也。瘕,謂後重也。

〔《本》〕,救命延年丸,治丈夫女人一切重痢。

黃連,乾薑,當歸,阿膠

上三件,為末;用米醋煮阿膠令消盡,不可剩,卻將藥搜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飯飲吞下,甚妙。

白話文:

腹瀉的原因,有兩種屬於風寒:第一種是厥陰經失調,導致腸鳴腹瀉,下腹疼痛,排泄物為赤白相間,可用酸澀之藥物治療。第二種是太陽經主司天時,四之氣時,風濕相搏,導致下腹疼痛,排泄物為赤白相間。

至於裡急後重,也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脾濕過盛,導致下腹脹滿,腰部沉重,排便不暢,容易腹瀉。第二種是脾虛被風邪侵襲,導致腹瀉、腹脹、小便閉塞。其中後重指的是裡急後重。

治療一切重痢,可以使用救命延年丸,藥方為黃連、乾薑、當歸、阿膠,將三味藥研末,用米醋煮阿膠至完全溶解,不可殘留,再將藥末與醋一起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溫水吞服,效果甚佳。

又方,茱萸,黃連,阿膠,白朮(等分同炒黃)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飲送下。小兒十丸。(陳無擇無阿膠,名戊己丸。)

〔羅〕,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新久、赤白、青黑、疼痛諸症。

阿膠(炒,研極細),烏梅肉(炒),黃柏(炒),黃連,當歸,赤芍藥,乾薑(炮),赤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入阿膠末研勻,水丸,桐子大,米飲下。

黃連丸,治赤白痢。

白話文:

另一種方劑,取茱萸、黃連、阿膠、白朮等量,一同炒至黃色,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陳米湯送服,小兒服用十丸。若無阿膠,則稱為戊己丸。

此方,又名阿膠梅連丸,可用於治療各種痢疾,不論新舊、赤白、青黑、疼痛等症狀皆可。

取阿膠炒製後研磨成極細粉末,烏梅肉、黃柏、黃連、當歸、赤芍藥、乾薑、赤茯苓各等分,一同研磨成粉末,再加入阿膠粉末充分混合,製成水丸,大小如桐子,用米湯送服。

黃連丸則專門用於治療赤白痢。

吳茱萸,黃連

上,用好酒同浸三日,各自為末,各自丸。白痢,茱萸丸;赤痢,黃連丸,甘草湯下。赤白痢,二丸相合服。

上四方,寒熱兼施,收散兼用之劑,寒熱滑滯雜合為痢者宜之。

〔崔〕治痢方。以生薑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二碗,任意呷之,愈。若熱痢則留姜皮,冷則去皮炒。又方,用陳皮、艾葉濃煎湯服。

滯下獨取足太陰一經。《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溏瘕泄水,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東〕泄痢不禁,小腹痛,後重,便膿血:丹田(一寸半)。復溜,小腸俞(灸七壯。)不已,取:天樞,腹哀(胃下一寸五分)。冷痢腹痛,泄注赤白:關元,窮谷(各灸五十壯)。泄痢及下失氣膿血:下腰(五十壯,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名三宗骨,三報之。)便膿血,久痢下重:小腸俞(灸)。

白話文:

吳茱萸和黃連,用好酒浸泡三天,分別研磨成粉,製成丸藥。白色痢疾服用吳茱萸丸,紅色痢疾服用黃連丸,以甘草湯送服。若是赤白痢疾,則兩種丸藥一起服用。

這四種藥方,寒熱兼施,收散兼用,適合治療寒熱滑滯混合引起的痢疾。

另外,崔氏醫書記載,治療痢疾可以用生薑切成麻粒大小,加入茶水任意飲用,就能痊癒。若是熱痢,則保留薑皮;若是寒痢,則去皮炒熟再用。另一個方子,用陳皮和艾葉濃煎服用。

治療痢疾,要針對足太陰脾經。經書記載,脾經所致的病症包括溏瀉、瘕積、水腫,要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以及病情發展的程度選擇治療方法。

東垣醫書記載,泄痢不止,小腹疼痛,肛門墜脹,大便帶膿血,可以用灸法治療:丹田穴(距臍下一寸半)灸七壯,復溜穴、小腸俞穴(各灸七壯);若症狀持續,則取天樞穴、腹哀穴(距胃下一寸五分)灸;若是寒痢腹痛,泄瀉赤白,則取關元穴、窮谷穴(各灸五十壯);若是泄痢伴隨氣虛、膿血,則取下腰穴(灸五十壯,此穴位於八魁正中央,脊骨上,名為三宗骨,三報之);若是便膿血,久痢肛門墜脹,則取小腸俞穴灸。

〔世〕裡急後重:合谷,外關

〔《甲》〕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溏瘕,腹中痛,臟痹,地機主之。

〔丹〕予族叔形色俱實,痎瘧又患痢,自恃強健能食,絕無忌憚。一日召予曰:卻健而能食,但苦汗出耳,汝能止此汗否?予曰:痎瘧,非汗不能愈,可慮者止健與能食耳。此非痢也,胃熱善消,脾病不化,食與積勢已甚矣。此時宜節擇飲食以養胃氣,省出入以避風寒,候汗透而安。

叔曰:世俗謂無飽死痢疾,我今能食,何謂可慮?予曰:痢而能食者,知胃氣未病也,故言不死,非謂恣食不擇節者。不從所言,恣口大嚼過多,又啖水果,如此者月餘,後強求治,不可著手矣,淹淹又月而死。《內經》以驕恣不倫於理為不治之病,信哉。

白話文:

患有裡急後重時,可以按合谷穴和外關穴。如果出現便膿血、寒氣入侵、飲食不消化、腹痛、腹脹等症狀,可以按合谷穴,而如果是腹痛、溏瀉、腹脹、臟腑痺阻,則可以按地機穴。

我族叔身材健壯,面色紅潤,患有瘧疾和痢疾,他自恃身體強健,能吃能喝,毫不忌諱。一天,他叫我過去,說雖然身體強健,但經常出汗,問我能止住汗嗎?我說瘧疾必須要出汗才能痊癒,要擔心的是他身體過於強健、飲食過多。這不是一般的痢疾,而是胃熱導致消化不良,脾胃虛弱導致食物無法消化,積食過度了。現在應該注意飲食,養護胃氣,減少外出,避免風寒侵襲,等汗出透了,就會好轉。

叔父說,民間認為沒有因為吃太多而死於痢疾的,我現在還能吃,有什麼好擔心的?我說,能吃是說明胃氣沒有病,所以才說不會死,但不是指可以放縱飲食,不加節制。如果不聽我的話,貪嘴亂吃,又吃水果,這樣一個多月後,再想治療就無濟於事,再過一個多月就會去世。《內經》中說,過度縱欲、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病症是難以治療的,真是至理名言。

又周其姓者,形色俱實,患痢善食而易飢,大嚼不擇者五月矣。予責之曰:病中當調補自養,豈可恣味戕賊。遂教其只用熟蘿蔔吃粥,且少與調治,半月而安。

〔羅〕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補養充足,自然能飲食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因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噁心嘔逆,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不致有傷,則胃氣自和平矣。

〔丹〕下痢久甚者,寒涼藥中必兼升散並熱劑,初下痢不可用參、術,唯氣虛者用之。

白話文:

周姓病人體格健壯,患痢疾後食慾旺盛,容易飢餓,且不挑食,已經持續五個月了。我責備他說:生病期間應該調養身體,怎麼可以放縱口腹之慾呢?於是教他只用熟蘿蔔煮粥,並加以少許藥物調理,半個月後便痊癒了。

如果痢疾止住後,脾胃虛弱,難以進食,不可一味使用峻猛的藥物,應該補養充足,自然就能進食了。可以使用錢氏方中「異功散」。如果因為飲食過度,損傷脾胃,導致心腹脹滿、噁心嘔吐,則不適用此方法。應該使用「橘皮枳朮丸」,一服見效,不要再服。如果飲食調節得當,不至於損傷脾胃,則胃氣自然會恢復平和。

久痢患者,寒涼藥物中必須兼用升散和溫熱藥物,初發痢疾不可使用人參、白朮,只有氣虛者才能使用。

〔《衍》〕有一男子,暑月患血痢,醫妄用寒藥逆制,專用木香、黃連、阿膠治之。此藥始感便用則可,倘病久腸虛者不宜服,切宜戒之。地榆性沉寒苦,惟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未可輕使。

〔丹〕古方用厚朴、專為瀉積滯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宜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厚朴雖少緩,比陳皮亦為重,若滯氣退一半,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用,有補瀉之兼能。若為參、術之佐,亦純作補藥用。

白話文:

有一個男子,在夏季患了血痢,醫生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來逆行治療,專門用木香、黃連、阿膠治療。這些藥物剛開始服用時可能有效,但如果疾病纏綿日久,導致腸道虛弱的人就不宜服用,一定要小心謹慎。地榆性寒涼苦,只適合下焦熱症、血痢患者使用,如果體虛寒的人或患有水瀉白痢,就不可輕易使用。

古方中使用厚朴,主要用來瀉去積滯之氣。但是厚朴性溫燥且散氣,長期服用容易耗損人體元氣,一旦積滯之氣略微消散,就要停止服用。如果積滯之氣尚未完全消退,可以改用炒枳殼、陳皮。不過,枳殼也能耗損氣血,雖然比厚朴溫燥程度稍輕,但比陳皮還是重一些,如果積滯之氣已經消散了一半,也應該停止服用枳殼,只用陳皮來調和眾藥。但是陳皮去掉白色外皮使用,具有補瀉兼具的功效。如果作為人參、黃芪的輔助藥物使用,則完全可以作為補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