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0)

1.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之。是故濟母以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俞,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明者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海〕兩脅痛,少陽丘墟。心痛,少陰太谿、湧泉,足厥陰原穴。腰痛,崑崙及委中出血。喘滿痰實,口中如膠,足少陰太谿。嘔噦無痰,手厥陰大陵。熱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骨節疼痛,實無所知,三稜刺絕骨出血。小腸疝氣,足厥陰太衝。血衄不止,大小便血,婦人血不足,刺足太陰井。

喉閉,手足少陽井並少商,手足太陰井。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度,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關大刺。陰頭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婦人陰中痛,俱刺足厥陰井。眼大眥痛,刺手太陽井。小眥痛,刺少陰井。骨熱不可治者,板齒乾燥,灸骨會大維。

接經(手足經同)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絕。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當刺不通凝滯,俱令氣過節,無問其數,以平為期。如諸經俱虛,補十二經。如諸經俱實,瀉十二經。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又補母亦各隨而濟之,瀉子亦名迎而奪之,又隨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上大接經,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皆取十二經井穴。並見中風門針灸條。)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接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在上者陽也,在下者陰也。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此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秋冬之齊,瘦人者春夏之齊。

〔《難》〕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七十難)

〔垣〕夫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寒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非止風寒而已。六淫濕暑燥火,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上五臟俞以除之。

白話文: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治寒熱法)

實證的病症,邪氣由外而內侵入;虛證的病症,則要從體內將邪氣排出。因此,要補充不足的部分以扶助正氣(濟母),並去除過剩的部分以平衡臟腑(奪子)。觀察二十七條經絡,一一辨別;針對四百四種疾病,一一治療。因此能避免夭亡,使百姓都能長壽;即使是細微的病症,也能準確判斷,彰顯古代醫書的奧妙。

也聽說,心胸疾病要取穴於掌後的大陵穴;肩背疼痛要取穴於肘前的三里穴。肢體寒冷痹痛,取足陽明經的土穴(土穴指穴位性質屬土);臍腹連續疼痛,瀉足少陰經的水穴(水穴指穴位性質屬水)。

脊椎與心臟後方的疼痛,針刺中渚穴即可痊癒;脅肋下疼痛,針刺陽陵泉穴即可停止疼痛。頭痛,用後谿穴即可安然無恙;腰腳疼痛,用委中穴即可痊癒。精通針灸的醫生,只要明白了這些道理,就能有效祛除邪氣,關鍵在於針法的技巧。

兩脅疼痛,取少陽經的丘墟穴;心痛,取少陰經的太谿、湧泉穴及足厥陰經的原穴;腰痛,取崑崙及委中穴並放血;喘滿痰盛,口中如同膠水般黏稠,取足少陰經的太谿穴;嘔吐呃逆而無痰,取手厥陰經的大陵穴;發熱無度不可控制,取陷谷穴並放血;骨節疼痛,原因不明,用三稜針刺絕骨穴並放血;小腸疝氣,取足厥陰經的太衝穴;鼻出血不止,大小便出血,婦女血虛,刺足太陰經的井穴。

喉嚨閉塞,取手足少陽經的井穴和少商穴,以及手足太陰經的井穴;高燒不止,晝夜無度,刺十指尖放血,稱為八關大刺;陰部劇烈疼痛難忍,以及疝氣痛、婦女陰部疼痛,都取足厥陰經的井穴;眼角外側疼痛,刺手太陽經的井穴;眼角內側疼痛,刺少陰經的井穴;骨骼發熱難以治療,牙齒乾燥,灸骨會穴和大維穴。

關於經絡的連接(手足經絡相同),經書上說:針刺應在瘦弱處,不要移動到肥胖處,應在關節處針刺,使十二經絡氣血暢通,沒有阻礙。如果十二經絡中某條經絡不通,應刺通凝滯的部位,使氣血通過關節,針刺次數不限,以氣血平衡為目標。如果所有經絡都虛弱,則補益十二經絡;如果所有經絡都實熱,則瀉十二經絡。補益要順應經絡循行方向(隨),瀉法要逆著經絡循行方向(迎)。(補益母經也應順應經絡循行方向,瀉子經也應逆著經絡循行方向,也應隨呼吸出納的節奏進行。)

(上面關於經絡的連接,都是從陽經引導陰經,從陰經引導陽經,都取十二經絡的井穴。詳見中風門針灸條。)

脈搏深沉而摸不到的,針刺要淺,針尖深入,停留較長時間,以達到通達脈氣的目的。脈搏淺表的不要針刺,只有在脈搏阻滯不通時才針刺,不要讓精血外洩,只排出邪氣即可。

疼痛屬於陰證,按壓疼痛部位無效的也是陰證,應深刺;癢屬於陽證,應淺刺。病在上焦屬於陽證,在下焦屬於陰證。病症先起於陰證的,應先治療陰證,再治療陽證;病症先起於陽證的,應先治療陽證,再治療陰證。春季邪氣侵犯毛髮,夏季邪氣侵犯皮膚,秋季邪氣侵犯肌肉,冬季邪氣侵犯筋骨,因此治療要根據季節而定,所以針刺肥胖的人要選擇秋冬季節,針刺瘦弱的人要選擇春夏季節。

《難經》中說,春夏針刺淺,秋冬針刺深,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春夏陽氣在上,人體陽氣也在上,所以應淺刺;秋冬陽氣在下,人體陽氣也在下,所以應深刺。春夏針刺必得一陰,秋冬針刺必得一陽,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春夏溫熱時節針刺,一定要達到陰經部位(腎肝),獲得氣感,這是引導陰氣;秋冬寒冷時節針刺,一定要達到陽經部位(心肺),獲得氣感,這是推動陽氣。

這就是春夏必得一陰,秋冬必得一陽。(出自《難經七十難》)

關於陰證在陽經的病症,這是外界的風寒邪氣,從體表侵入,侵犯到背部的腑俞穴和臟俞穴,這是人體受到外界寒邪的侵犯,也有兩種說法。邪氣侵入陽經,則沿著經絡傳播,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所以治療要針對風寒邪氣,治療各個臟腑的俞穴,不只是治療風寒而已。風、寒、濕、暑、燥、火等六淫邪氣,都會侵犯五臟,導致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部五臟的俞穴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