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

1. 泄瀉

下痢,水穀不入,裡急後重,是泄瀉也。

〔世〕,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脾濕太過,泄瀉不止。

平胃散,五苓散(各等分),上銼,水煎服極效。

〔羅〕《內經》曰: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泄。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令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治之以,對金飲子,。

白話文:

腹瀉,吃不下東西,裡急後重,這是泄瀉。可以用胃苓湯,又名對金飲子,治療脾濕過度,腹瀉不止。平胃散和五苓散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效果極佳。《內經》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泄瀉。《甲乙經》說:寒氣侵犯下焦,也會導致泄瀉。脾臟是五臟中最陰的器官,性喜溫燥,惡寒濕。寒濕之氣入侵脾臟,就會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水穀無法消化,清濁不分,水流入腸道,脾臟虛弱無力控制,於是就出現像水一樣的腹瀉,隨著氣機向下,這就是泄瀉。治療方法應該是除濕利小便。用對金飲子治療。

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麵裹煨熟,半兩),

上相和作四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垣〕,加減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痢,或發霍亂及五噎、八噫、膈氣、反胃等症。

厚朴(去皮,薑製炒,三兩二錢),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五兩),陳皮(三兩二錢),甘草(銼,炒,二兩)

白話文:

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麵裹煨熟,半兩)混合製成四服。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三片、棗子兩枚,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飯前服用。此方適用於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吐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有自痢,或發霍亂及五噎、八噫、膈氣、反胃等症。其中厚朴(去皮,薑製炒,三兩二錢)、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五兩)、陳皮(三兩二錢)、甘草(銼,炒,二兩)是加減平胃散的組成藥材。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或去薑、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常之氣。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如米穀不化,飲食傷多,加枳實。如胃中氣不快,心下痞氣,加枳殼、木香。

如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人參、黃耆。如心下痞悶、腹脹者,加厚朴,甘草減半。如遇夏,加炒黃芩。如遇雨水濕潤時,加茯苓、澤瀉。如有痰涎,加半夏、陳皮。凡加時,除蒼朮、厚朴,依例加之,如一服五錢,有痰用半夏一兩。如嗽,飲食減少,脈弦細,加歸身、黃耆。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加入三片生薑、兩個大棗,一起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也可以去除薑、棗,趁熱服用,飯前空腹食用。也可以加入少許鹽,用滾水沖服。經常服用可以調和氣血,溫暖胃部,消化宿食,消除痰飲,抵禦風寒濕氣等四時不調之氣。如果小便赤澀,可以加入白茯苓、澤瀉。如果米穀不消化,飲食過多,可以加入枳實。如果胃中氣不順暢,心下痞氣,可以加入枳殼、木香。

如果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可以加入人參、黃芪。如果心下痞悶、腹脹,可以加入厚朴,甘草減半。如果遇到夏季,可以加入炒黃芩。如果遇到雨水濕潤時,可以加入茯苓、澤瀉。如果有痰涎,可以加入半夏、陳皮。凡是加入藥材時,除了蒼朮、厚朴之外,依照比例加入,比如一服五錢,如果有痰就用半夏一兩。如果咳嗽,飲食減少,脈象弦細,可以加入歸身、黃芪。

如脈洪大緩,加黃芩、黃連。如大便硬,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嚼麩炒桃仁爛,以藥送下。

〔海〕加減平胃散例:

若泄瀉脾濕,加茯苓、丁香、白朮,為,調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若加乾薑,為,厚朴湯,。若溫疫時氣二毒,傷寒頭痛壯熱,加連須蔥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二三服,取微汗出愈。若五勞七傷,腳手心熱,煩躁不安,百節痠疼,加柴胡。若痰嗽瘧痢,加薑製半夏。

白話文:

如果脈搏洪大而緩慢,就加黃芩、黃連。如果大便硬,就加生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將麩炒桃仁爛,再用藥送服下去。

針對平胃散的加減運用:

如果腹瀉是脾濕所致,就加茯苓、丁香、白朮,叫做調胃散。另一種方法是加藿香、半夏。如果加乾薑,就叫做厚朴湯。如果是溫疫時氣二毒,傷寒頭痛壯熱,就加連須蔥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服兩三劑,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是五勞七傷,腳手心發熱,煩躁不安,百節痠痛,就加柴胡。如果是痰嗽瘧痢,就加薑製半夏。

若小腸氣痛,加茴香。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若酒傷,加丁香。若飲冷傷,加高良薑。若滑脫泄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渾身虛腫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

若頭風,加藁本。若轉筋霍亂,加樟木皮。若七邪六極,耳鳴,夢泄,盜汗,四肢沉重,腿膝痿,婦人宮臟久冷,月事不調者,加桂枝。若胃寒嘔吐多,加生薑。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兩。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三兩,生薑煎服。若與五苓散相半,為對金飲子。

白話文:

如果小腸氣痛,就加上茴香。如果水氣腫脹,就加上桑白皮。如果婦女有赤白帶下,就加上黃耆。如果酒傷,就加上丁香。如果喝冷的東西傷了胃,就加上高良薑。如果滑脫泄瀉,就加上肉豆蔻。如果風痰導致四肢沉重乏力,就加上荊芥。如果腿膝冷痛,就加上牛膝。如果全身浮腫拘緊,就加上地骨皮。如果腿膝濕痹,就加上菟絲子。如果白痢,就加上吳茱萸。如果赤痢,就加上黃連。

如果頭風,就加上藁本。如果轉筋霍亂,就加上樟木皮。如果七邪六極,耳鳴、夢泄、盜汗、四肢沉重、腿膝痿弱,婦女宮寒久冷,月事不調,就加上桂枝。如果胃寒嘔吐很多,就加上生薑。另外一種方法是加上茯苓、丁香各三兩。如果氣不舒暢,中脘痞塞,就加上砂仁、香附各三兩,用生薑煎服。如果與五苓散相等,就是對金飲子。

若與六一散相合,為,黃白散,。若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胃散,。若飲食進退,加神麯、麥芽。冬月加吳茱萸、川椒、乾薑、桂,為,吳茱萸湯,。若加藁本、桔梗,為,和解散,,治傷寒吐利。若加藿香、半夏為,不換金正氣散,。若瘧疾寒熱者,加柴胡。若小腸氣痛者,加苦楝、茴香。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記載了幾個中醫方劑的組合變化,以及針對不同病症的加减藥物:

  • 若與六一散相合,為黃白散。 意思是,將六一散與其他藥物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黃白散這個方劑。
  • 若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胃散。 同樣地,將錢氏異功散與其他藥物相合,就形成了調胃散。
  • 若飲食進退,加神麯、麥芽。 如果患者飲食不順暢,可以加入神麯和麥芽來幫助消化。
  • 冬月加吳茱萸、川椒、乾薑、桂,為吳茱萸湯。 在冬季,可以加入吳茱萸、川椒、乾薑、桂等藥物,形成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寒症。
  • 若加藁本、桔梗,為和解散,治傷寒吐利。 加入藁本和桔梗,就成了和解散,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 若加藿香、半夏為不換金正氣散。 加入藿香和半夏,就成了不換金正氣散,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
  • 若瘧疾寒熱者,加柴胡。 如果患者患有瘧疾,伴有寒熱症状,可以加入柴胡。
  • 若小腸氣痛者,加苦楝、茴香。 如果患者小腸氣痛,可以加入苦楝和茴香。

總之,這段文字描述了幾個基本方劑的組成和變化,以及針對不同病症的加减藥物,体现了中醫藥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丹〕或曰:平胃散之溫和,可以補養胃氣,吾子以為何如?予曰:蒼朮性燥氣烈,行濕解表,甚為有功。厚朴性溫散氣,非脹滿實急者不用,承氣用之可見矣。雖有陳皮、甘草之甘緩甘辛,亦是決烈耗散之劑,實無補土之利。經謂土氣太過曰敦阜,亦能為病。況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故因其病也用之,以瀉有餘之氣,使之平耳。

又須察其挾寒氣、得寒物者,而後投之。胃氣和平,便須卻藥。謂之和平者,初非補之之謂,豈可以為補劑而常用之乎?或曰:謂胃承氣亦治胃病。謂之調者,似舉平胃之平意義相近,何用藥之相遠也?予曰:調胃承氣治熱,中下二焦藥也。經云:熱淫於內,治之鹹寒,佐以苦甘。

白話文:

有人说平胃散溫和,可以补养胃气,你怎么看?我说:苍术性燥气烈,能行湿解表,确实很有用。厚朴性溫散氣,如果不是胀满实急的情况,就不用,承气汤里用它可以看出来。虽然有陈皮、甘草的甘缓甘辛,但它们也是决烈耗散的药,实际上没有补土的功效。经书上说土气太盛叫做敦阜,也会导致疾病。何况胃是水谷之海,气血充盈,所以针对胃病用它,是泻掉多余的气,让它平缓而已。

还需要观察病人是否夹杂寒气,或是受寒导致的疾病,然后才能用它。胃气平和了,就要停药。所谓平和,并不是补益的意思,怎么能把它当作补药常年服用呢?有人说:调胃承气汤也能治疗胃病。调字似乎和平胃散的平字意义相近,为什么用药差别这么大呢?我说:调胃承气汤治热,是针对中下二焦的药。经书上说:热邪入侵体内,用咸寒来治疗,佐以苦甘。

功在乎導利而行之以緩。平胃散止治濕,上焦藥也。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或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非仲景法耶?何子言之悖也?予曰:淡滲治濕,因有濕在中下二焦。今濕在上,宜以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葛根輩耳。

五苓散治泄瀉水多者。(方見傷寒。)

瀉濕,四苓散加蒼朮、白朮,甚者二術必用炒。

白朮(三分,加至兩半),澤瀉(一兩),茯苓,豬苓,蒼朮(各五錢)

白話文:

治療關鍵在於引導濕氣排出,並以緩慢的方式進行。平胃散用於治療濕氣,屬於上焦藥物。醫書記載:濕氣上行嚴重,伴隨熱症,應以苦溫藥物治療,佐以甘辛藥物,透過發汗的方式止瀉。有人說,治療濕氣不應該利尿,這不是張仲景的醫術嗎?為什麼你說得這麼奇怪?我說:淡滲法治療濕氣,是因為濕氣停留在中焦和下焦。現在濕氣在上焦,應該以微汗的方式解除,不希望出汗太多,所以不使用麻黃、葛根等藥物。

五苓散用於治療腹瀉、水瀉嚴重的情況。(方劑見傷寒論。)

治療濕氣瀉痢,可以在四苓散中加入蒼朮、白朮,症狀嚴重者,兩味朮藥務必用炒制。

白朮(三錢,加至一兩半),澤瀉(一兩),茯苓,豬苓,蒼朮(各五錢)

〔《本》〕治水瀉,用草烏半生、半燒灰存性為末,醋丸。空心井花水下七丸。

〔河〕,益元散,治身熱泄瀉,小便不利。

滑石(六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湯調下,日三服。如解寒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四錢,並三服,以效為度。

〔丹〕,參萸丸,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吳茱萸(二兩,煮過)

白話文:

《本草》中記載,治療水瀉,可以用半生半燒的草烏,研成粉末,用醋做成丸藥,空腹用井水吞服七丸。

《河間醫話》中記載,益元散可以治療身體發熱伴隨腹瀉,小便不順暢。

益元散的組成是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炙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蜜水調服,每天服用三次。如果需要解寒發汗,可以用蔥白豆豉湯調服四錢,也是一天服用三次,直到見效為止。

《丹溪心法》中記載,參萸丸可以治療濕熱停滯,濕熱嚴重者可以用它做為治療的嚮導,可以治療吞酸、腹瀉等症狀。

參萸丸的組成是益元散七兩,吳茱萸二兩(煮過)。

一方去茱萸,加乾薑一兩,名,溫六丸,。

〔《本》〕歐陽文忠公,嘗得暴下,國醫不能愈。人云市人有此藥,三文一帖,甚效。夫人買進之,一服而愈。後召賣藥者問其方,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此藥利水道。)

〔丹〕黃芩、木通入四苓散煎服,治火多泄瀉。水煮金花丸,治泄不止,乾嘔。(方見乾嘔而利門。)

〔世〕木香和中丸,腹痛泄瀉,脈滑者,神效。累驗。(方見治虛實法。)

白話文:

有一種藥方叫做「溫六丸」,是用茱萸去除雜質後,再加入一兩乾薑製成。歐陽文忠公曾患暴瀉,國醫束手無策,聽聞市面上有一種藥方,三文錢一帖,效果很好。夫人買來服用,一服便痊癒。後來,他們找到賣藥的人,詢問藥方,賣藥者只說是用車前子研磨成粉,用米湯送服兩錢匕,此藥可以利水道。黃芩和木通加入四苓散煎服,可治療火熱引起的腹瀉。水煮金花丸用於治療腹瀉不止、乾嘔。木香和中丸能治腹痛泄瀉,脈象滑數者,效果顯著,經多次驗證。

〔《仲》〕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傷寒。)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脈中堅者,當下之。下利後三部皆平,按之心下堅者,宜大承氣急下之。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芍藥(五枚),甘草(指大一枚,炙),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時脈搏遲緩而滑,是實證。如果拉肚子還沒停,需要趕快瀉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拉肚子時脈搏反而滑利,說明應該有東西要排出,瀉下後才能痊癒,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拉肚子時脈搏堅實,就應該瀉下。如果拉肚子後三部都恢復平穩,但按壓心窩處仍感覺堅硬,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急劇瀉下。如果病人脈搏沉伏,想拉肚子,但反而拉得很快,雖然拉肚子後心窩處仍然堅實滿脹,這是因為體內留有水分想要排出的緣故,應該服用甘遂半夏湯。甘遂(大的用三枚),半夏(十二枚,用水一升煮至半升,去渣),芍藥(五枚),甘草(大指粗的一枚,炙烤)。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丹〕仁七侄之子,肚泄有積,與小胃丹二十粒,作二次吞之。(小胃丹方見內傷飲食。)積熱作泄,亦宜下之。

〔《保》〕治寒積痢,男婦小兒各不同。或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後重者寒也。經曰: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為虛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輩下之,見利則愈,空心服。

〔仲〕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

〔潔〕治太陰脾經受濕,水瀉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先宜,白朮芍藥湯,。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兩升水煮到剩下半升,去除藥渣;再用半升蜂蜜和藥汁一起煎煮。取八合,一次服用。

丹溪先生的侄子之子,腹瀉並且有積聚,服用小胃丹二十粒,分兩次吞服。(小胃丹的方劑在內傷飲食篇中可以看到)。積熱導致腹瀉,也適合用此方法治療。

《保命全書》記載,治療寒積痢疾,男女和小孩都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是赤白痢疾,或者清稀如水的痢疾,沒有下墜感,就是寒症。經書上說:清澈冰冷,都屬於寒性。這屬於虛寒,內有積聚。應該使用附子、巴豆等藥物下瀉,見效就痊癒,空腹服用。

仲景先生說,下痢帶有氣的,應該利其小便。

潔古先生說,治療太陰脾經受濕氣,水瀉不止,身體沉重微脹,困倦無力,不願意吃東西,腹瀉不止,水穀不消化,應該先服用白朮芍藥湯。

白朮,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俱用炒黃,效速。)

上細末。每一兩,水二盞,煎至盞半,溫服。

如腹痛甚者,宜,蒼朮芍藥湯,主之。

蒼朮,芍藥(各一兩),黃芩(半兩)

上銼。每一兩,入淡桂半錢,水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如脈弦頭痛者,宜,蒼朮防風湯,主之。

蒼朮,防風(各二兩),上銼,同前法煎服。

如下血,宜蒼朮地榆湯主之。(方見滯下。)

以上症,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實一錢。如小便不利,每服加茯苓二錢。如腹痛漸已,泄下漸少,宜訶子散止之。(方見後。)

白話文:

白朮、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都用炒黃,效果更快。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取一兩藥末,加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半,溫熱服用。如果腹痛嚴重,可以用蒼朮芍藥湯治療。蒼朮、芍藥各一兩,黃芩半兩,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藥材,加入淡桂半錢,水半盞,煎煮至一盞,溫熱服用。如果脈弦頭痛,可以用蒼朮防風湯治療。蒼朮、防風各二兩,切碎,按照前述方法煎煮服用。如果出現出血,可以用蒼朮地榆湯治療。上述症狀,如果出現心下痞,每次服用時加枳實一錢。如果小便不利,每次服用時加茯苓二錢。如果腹痛逐漸減輕,泄瀉逐漸減少,可以用訶子散治療。

〔丹〕氣虛泄瀉,人參、白朮、炒芍藥、升麻主之。

〔垣〕,異功散,治脾胃虛冷,腸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方見小兒吐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各等分,為末,每五錢,薑、棗煎服。)

〔丹〕女人肚泄,左手脈弱,此自來欠血,面帶黃多年,當作虛濕治之。

滑石(六錢),白朮(半兩),陳皮,當歸(各三錢),厚朴,木通,芍藥(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分六帖,姜一片,煎。

四八官患泄,小便赤少,食少倦怠,脈弱。此受濕為病,當補脾涼肺。

白話文:

氣虛導致腹瀉,可用人參、白朮、炒芍藥和升麻治療。脾胃虛冷,腸鳴腹痛,容易腹瀉,不思飲食,可用異功散治療,其方劑為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各等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薑棗煎服。女人腹瀉,左手脈搏微弱,面容發黃多年,說明長期缺乏血液,應當以補虛除濕的方法治療,可用滑石、白朮、陳皮、當歸、厚朴、木通、芍藥、甘草等藥材,分六帖,加入一片薑煎服。四八官患泄,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食慾不振,身體疲倦,脈搏微弱,這是受濕氣影響導致的疾病,應當補脾益氣,同時清熱潤肺。

白朮,滑石(各一兩),黃芩,人參,芍藥(各五錢),木通,陳皮(各三錢),乾薑(一錢),甘草(炙,一錢),分八帖煎服。

五兒腹泄,此受寒涼為病。

白朮,蒼朮(各二錢),乾薑,茯苓,厚朴(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一丈夫腹瀉,胸痞不渴。

半夏(一錢),蒼朮,白朮,青皮(各二錢),木通,紫蘇(各一錢),良薑(半錢),甘草(少許)

分三帖,姜三片,水二盞,煎服。

輝五孺人,瘰癧已好,止是食少乏力,肚泄自汗。

白話文:

白朮、滑石各一兩,黃芩、人參、芍藥各五錢,木通、陳皮各三錢,乾薑一錢,甘草(炙)一錢,分成八帖,煎好後服用。

五歲的孩子腹瀉,這是因為受寒涼導致的疾病。

白朮、蒼朮各二錢,乾薑、茯苓、厚朴各一錢,甘草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一個男人腹瀉,胸口鬱悶,卻不口渴。

半夏一錢,蒼朮、白朮、青皮各二錢,木通、紫蘇各一錢,良薑半錢,甘草少許。分成三帖,每帖加入三片薑,用水兩碗煎煮後服用。

輝五夫人,瘰癧已經好了,只是吃得少,體力不足,肚子經常拉肚子,還容易出汗。

牡蠣(一錢半),白朮(二錢),乾薑(三錢),陳皮(五分),黃耆(二分),當歸(一分),白水煎服。

賈宅女人,六十八歲,腹泄,面黃乏力,脈浮大而數,此有熱積。

滑石,白朮(炒。各一兩),茯苓,神麯(炒),陳皮(各五錢),黃連,黃芩,乾薑(各一錢)

上為末,粥為丸。山楂湯食前下五十粒。

一丈夫病熱退未盡,食太早,口渴倦甚,腹泄,心煩,腳冷。

人參,滑石,柴胡,白朮,陳皮(各一錢),木通(一錢半),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七分,下保和十五丸。

白話文:

病人是一位六十八歲的賈宅婦女,患有腹瀉,面色發黃,體力虛弱,脈象浮大而快,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積。醫生開了藥方,包括牡蠣、白朮、乾薑、陳皮、黃耆、當歸,用水煎服。另外,還有一味藥方,以滑石、白朮、茯苓、神麴、陳皮、黃連、黃芩、乾薑為藥材,研成粉末,用粥做成丸子,飯前服用五十粒,並配合山楂湯。

另一位病人是一位丈夫,熱病退卻但餘熱未清,吃飯過早,口渴乏力,腹瀉,心煩,腳冷。醫生開了藥方,包括人參、滑石、柴胡、白朮、陳皮、木通、甘草,分四帖,煎藥七分,服下保和丸十五粒。

上九方,丹溪、東垣治泄瀉之法,大率皆用白朮、滑石補脾行濕,其餘隨症加減。第一二方專治泄也,

第三方治泄之挾熱也;第四五六方治泄之挾寒也;第七八方治泄之挾飲食積也。

〔垣〕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也。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致人多病泄痢,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小便。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別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言當利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升陽風藥即瘥。

白話文:

古時候,丹溪和東垣兩位醫家治療腹瀉,主要方法都是用白朮和滑石來補脾行濕,再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前兩味藥專治腹瀉本身,第三味藥治腹瀉伴有熱症,第四、五、六味藥治腹瀉伴有寒症,第七、八味藥則治腹瀉伴有飲食積滯。

我曾經脾胃虛弱很久,聽力視力都衰退了一半。這是陰氣過盛壓制陽氣,加上氣短精神不足,都是因為脈象弦緊,導致虛多言造成的。這些都是陽氣衰弱,無法舒展,藏匿於陰氣之中。癸卯年六七月間,連綿陰雨,寒氣逼人,一個多月沒有停,導致很多人患上腹瀉和痢疾,濕氣過重,出現五種腹瀉的症狀。有一天我身體沉重,四肢關節疼痛,大便稀泄不止,而且排了三次,但小便卻不通暢。我思考治療方法,根據《內經·標本論》記載,大小便不通,不論是本病還是標症,都要先通利小便。

書中還說,下焦之病應該引導它排出,也應該先通利小便。此外,書中還說,各種泄瀉,小便不利,要先分別處理;治療濕氣導致的病,如果小便不利,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所有這些都說明應該通利小便。必須用淡味滲透的藥物來通利小便,這就是治療方法。

哎!聖人的醫術,雖然記載在醫書方劑中,但其中不盡之處,還是需要用心去領悟。現在客邪寒濕從外入侵內裡,以迅猛之勢加重病情,如果按照上述方法,用淡滲之劑來消除病邪,病雖然可能立刻痊癒,但這相當於進一步壓制陽氣,加重陰氣,反而會使陽氣更加衰弱,精神更加萎靡。這樣就會使陰氣更加強盛,陽氣更加衰弱,反而助長病邪。所以,必須用升陽散寒的藥物,才能使病症迅速痊癒。

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同㕮咀,水二鍾,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者也。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自下而上,引而去之。

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各半錢),蒼朮,甘草(炙,三分),神麯,澤瀉,豬苓,陳皮(各五分),麥櫱(三分),

白話文:

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一起研磨成粉末,用兩碗水煎煮成一碗,去渣,稍涼後服用。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不止,小便發黃,四肢無力,從下往上蔓延的症狀。藥方以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各半錢,蒼朮、甘草(炙)各三分,神麴、澤瀉、豬苓、陳皮各五分,麥芽各三分。

上㕮咀,水二盞煎,去渣,空心服。如胃寒腸鳴,加益智、半夏各五分,薑、棗同煎,非腸鳴不用。

人參升胃湯,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鳴,小便黃。

黃耆(二錢),甘草(炙,一分),升麻(六分),柴胡,陳皮,歸身,益智(各二錢),紅花(少許),人參(六分),

上銼,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丹〕止瀉,,姜曲丸

神麯(六兩),茴香(半兩),生薑(二兩),

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

痰積泄瀉。

白話文:

將藥材放進水裡,煎煮兩杯,去掉藥渣,空腹服用。如果胃寒腸鳴,可以加入益智、半夏各五分,薑、棗一起煎煮,如果不是腸鳴就不需要加入。

人參升胃湯,用來治療一天大便三四次,稀軟但不多,有時腹瀉腹鳴,小便發黃。

將黃耆、甘草(炙烤)、升麻、柴胡、陳皮、歸身、益智、紅花(少許)、人參,切碎分成兩劑,用兩杯水煎煮,煎至一杯,去渣稍熱,飯前服用。

[丹] 止瀉,薑曲丸

用神麴六兩、茴香半兩、生薑二兩,製作成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

用來治療痰積引起的腹瀉。

海石,青黛,黃芩,神麯

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病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

上積滯泄瀉,腹必耕痛方泄者是也。或肚腹滿,按之堅者亦是也。受病泄者,宜神麯之類消導之;病深而頑者,必用滯下門後重多熱條,進退承氣之類,下之方安。

〔丹〕,固腸丸

樗皮(四兩),滑石(二兩),

上為末,粥丸。(丹溪云:固腸丸性燥,若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

〔《保》〕,訶子散,治泄久,腹痛漸已,瀉下漸少,宜此藥止之。

白話文:

將海石、青黛、黃芩、神麴等藥材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如果病情輕微,必須使用吐法吐出才能痊癒。這適用於上腹部積滯導致的泄瀉,伴隨腹部耕作般的疼痛才得以排泄,或肚子脹滿,按壓堅硬的情況。因疾病導致的泄瀉,適合用神麴等藥物消導;如果病情嚴重而頑固,必須用瀉下門後重多熱條、進退承氣等類藥物瀉下才能緩解。

丹溪先生所著《固腸丸》方劑,由樗皮四兩、滑石二兩製成末,再做成粥丸。丹溪先生提醒,固腸丸性燥,如果積滯之氣尚未完全排除,不可急於服用。

《保命集》中的訶子散,用於治療泄瀉時間長久、腹痛漸漸減輕、泄瀉次數逐漸減少的情況,可用此藥來止瀉。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甘草(二錢),黃連(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因其歸而送之,於訶子散內加厚朴一兩,竭其邪氣也。虛滑久而不止者,多傳變為痢。太陰傳少陰,是為鬼邪,先以,厚朴枳實湯,防其傳變。

厚朴,枳實(各一兩),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二錢),甘草(炙,二錢),大黃(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以上皆治熱滑瀉。)

白話文:

將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甘草(二錢)、黃連(三錢)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朮芍藥湯調服。如果腹瀉不止,可以根據病症的歸屬,在訶子散中加入厚朴一兩,驅散邪氣。如果虛寒性腹瀉長期不止,容易轉變為痢疾。太陰傳少陰,屬於鬼邪入侵,需要先服用厚朴枳實湯,預防其轉變。

厚朴、枳實(各一兩)、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二錢)、甘草(炙,二錢)、大黃(三錢)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用一盞半水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以上方劑皆用於治療熱性腹瀉。)

〔丹〕,補脾丸

白朮(半兩),白芍藥(二錢),

上為細末,飯丸。冬月去芍藥,加肉豆蔻、澤瀉服之。又不止者,於內加飛礬一錢半。氣痢,,訶黎勒散,主之。

訶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林億云:疑非仲景方也。)

〔垣〕,扶脾丸,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泄無度,飲食不化。

白朮,茯苓,甘草(炙),訶子皮,烏梅肉(各二錢),紅豆,乾薑,肉桂(各半錢),麥櫱,神麯(炒。各四錢),陳皮(一錢),半夏(二錢),

白話文:

「丹」方,補脾丸,用於補脾。

藥方:白朮半兩,白芍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飯丸。冬月時去掉芍藥,加入肉豆蔻、澤瀉服用。如果症狀仍未改善,可以再加入飛礬一錢半。氣痢者,可以用訶黎勒散治療。

訶黎勒散:訶黎勒十枚,煨熟。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用粥湯調服,一次服用。

「垣」方,扶脾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腹痛、腹瀉不止、飲食不消化等症狀。

藥方:白朮、茯苓、甘草(炙)、訶子皮、烏梅肉(各二錢)、紅豆、乾薑、肉桂(各半錢)、麥櫱、神麴(炒,各四錢)、陳皮(一錢)、半夏(二錢)。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食前下。(一方加藿香一錢。)

治痢久臟腑虛滑,去積不已,用,蒼朮湯,下桃花丸。

蒼朮(二兩),防風(一兩),

上銼,水一碗,煎至一大盞,下桃花丸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則安。(桃花丸即滯下門桃花湯為丸,赤石脂、乾薑二味是也。)

白話文:

將荷葉包著燒飯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在飯前服用。(另外一個方子加一錢藿香。)

治療久痢導致臟腑虛弱滑利,積滯不消的症狀,可以用蒼朮湯,再服用桃花丸。

蒼朮二兩,防風一兩,

將藥材切碎,用水一碗煎煮至一大盞,再加入桃花丸或赤石脂丸,如果小便暢通,就表示有效。(桃花丸就是滯下門桃花湯做成的丸子,赤石脂和乾薑就是這兩種藥材。)

〔《衍》〕有一人,病大腸寒清,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斗二升未效。後教服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錢,同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空心及食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本》〕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諸藥不效,,訶子丸,。

訶子皮,川薑,肉豆蔻,龍骨,木香,赤石脂,附子(各等分)

上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治大腸泄瀉。

赤石脂(制),禹餘糧(各四錢,制)

白話文:

有個人,患了大腸寒涼、小便失禁的毛病,服用各種溫熱藥物一斗二升都无效。后来有人建议他服用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錢,研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如桐子大小,空腹及饭前用米湯送服五七十丸,連續服用四剂就痊愈了。

治疗脾胃不和、腹泻不止,服用其他药物无效的情况,可以用訶子丸。

訶子皮、川薑、肉豆蔻、龍骨、木香、赤石脂、附子(各等分)

将以上药材研成细末,用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米湯送服。

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疗大肠泄泻。

赤石脂(制)、禹餘糧(各四錢,制)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孫〕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夏月路行,,備急朝真丹,。用硫黃一兩半,研令極細;枯白礬五錢,同細研勻,水浸蒸餅,去水和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溫米飲鹽湯下。(以上止寒泄。)治暴水泄不止。

肉豆蔻(三個,用濕麵裹之,置火內煨令面焦,去面。丹溪云:肉豆蔻屬金、屬土,溫中補脾為有力。日華子稱其下氣,以脾胃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香附、陳皮之駃泄。)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煮,煎至八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孫思邈治氣虛傷冷,突然腹瀉,一天一夜拉肚子二三十次,腹痛不止,尤其是在夏天走路時更容易腹瀉,可以服用備急朝真丹。用硫黃一兩半,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枯白礬五錢,與硫黃一起研磨均勻,用水浸泡蒸餅,去除水分,和成丸藥,大小如桐子,用硃砂包裹。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米飲或鹽湯送服。(以上藥方都是針對寒氣導致的腹瀉。)

肉豆蔻(取三個,用濕面包裹,放入火中煨烤至麵皮焦黑,去除麵皮。丹溪先生說:肉豆蔻屬金、屬土,溫中補脾效果顯著。日華子說肉豆蔻能下氣,因為它補益脾胃,促進運化,所以氣能下降。這與香附、陳皮的瀉下作用不同。)

上將肉豆蔻為細末,只作一服,陳米飲調。食前服之,神驗。

〔潔〕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沉而弱,氣少而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緊病,宜以漿水散治之。

漿水散

半夏(二兩),良薑(二錢半),乾薑,肉桂,甘草,附子(炮。各五錢)

上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甚者,三四服。若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中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秋冬,白朮湯。謙甫云:鶩溏者,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結糞是也。

白話文:

將肉豆蔻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劑,用陳米水調和。飯前服用,效果神奇。

如果出現腹瀉如水,全身冒汗,全身冰冷,脈搏沉弱,呼吸微弱,甚至嘔吐,這是寒症,應該使用漿水散來治療。

漿水散的藥方:半夏(二兩)、良薑(二錢半)、乾薑、肉桂、甘草、附子(炮製,各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兩碗水煎至一碗,熱服。病情嚴重者,可以服用三到四次。

如果太陽經受寒邪,傳染到太陰經,導致腹瀉如水,大腸不能收縮,突然腹瀉,糞便中夾雜硬物,想要起身卻又拉肚子,想要停止卻又停不下來,小便清澈,這是寒症,應該溫暖身體。春夏季使用桂枝,秋冬季節使用白朮湯。謙甫說:鶩溏是指大便如水,其中夾雜少量結塊的糞便。

桂枝湯

桂枝,芍藥,白朮(各半兩),甘草(炙,二錢),

上切。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白朮散

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炮,半兩),甘草(炙,二錢),

上粗末,如前服之。甚則除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

〔羅〕,曲術丸,治時暑暴泄,壯脾胃,及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麯,蒼朮(泔浸一宿。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送下。

止泄丸

肉豆蔻(五兩),滑石(制)

上為末,擂飯丸。惟滑石,夏三兩半,秋二兩,春冬一兩一錢半。

白話文:

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白朮各半兩,甘草炙過,二錢組成。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服。

白朮散由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炮製後半兩,甘草炙過,二錢組成。將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量與桂枝湯相同。如果病情嚴重,則去除乾薑,加入附子三錢,因為辛味藥材具有發散作用。

曲術丸用於治療暑熱引起的腹瀉,強健脾胃,以及治療飲食不當引起的胸膈痞悶。藥材包括曲麥、蒼朮(用淘米水浸泡一夜,各等份)。將藥材研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溫米飲送服。

止泄丸用於止瀉,由肉豆蔻五兩,滑石(經處理過)組成。將藥材研成末,用米飯做成丸子。滑石的用量依季節而異,夏季用三兩半,秋季用二兩,春季和冬季用一兩一錢半。

〔羅〕中寒治驗,參政商公,時年六旬有二,原有胃虛症。至元己巳夏,上都住。時值六月,霖雨大作,連日不止。因公務勞役過度,飲食失節,每日臍腹作痛,腸鳴自利,須去一二行少定,不喜飲食,懶於言語,身體困倦。召予視之,予診其脈沉緩而弦。參政以年高氣弱,脾胃宿有虛寒之症,加之霖雨及勞役飲食失節,重虛中氣。

《難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不足而往,有餘隨之,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鶩溏。今脾胃正氣不足,腎水必挾木勢,反來侮土,乃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此疾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瀉水補土。雖夏暑之時,有用熱遠熱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是從權而治其急也。《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

白話文:

參政商公今年六十二歲,原本就有胃虛的毛病。元朝己巳年夏天,他住在上都。當時是六月,下著連綿不斷的大雨。因為公務繁忙勞累过度,飲食不规律,每天都感到肚臍和腹部疼痛,肠鸣腹泻,每天要上几次厕所才能稍微止住,食欲不振,懶得說話,身體疲倦。他請我診治,我診了他的脈象,发现脉搏沉缓而弦。參政年紀大了,氣虛体弱,脾胃原本就有虛寒的症狀,再加上連日大雨、勞累过度和飲食不规律,更加重了脾胃虚寒。

《難經》說:飲食劳累过度就會损伤脾胃。不足的精气往外散失,过剩的寒气就会随之侵入,阳气不足,寒气就會盛行,导致人们腹泻。現在參政的脾胃正气不足,肾水就会乘着木气的勢力,反过来侵犯脾土,這是弱者不敌强者,强势一方乘機而入。這種病症,如果不是用甘辛大热类的药物,就不能泻去水湿,补益脾土。虽然是夏季炎热的时候,但也需要遵循“热者远之,寒者近之”的原則。又说:有假象的疾病,要反其道而行之,這是根据实际情况,急症需要及时处理。 《內經》說:寒气侵犯人体内部,要用辛热药物治疗。

乾薑、附子辛甘大熱以瀉寒水以為君。脾不足者,以甘補之,人參、白朮、甘草、陳皮苦甘溫以補脾土;胃寒則不欲食,以生薑、草豆蔻辛溫治客寒犯胃;厚朴辛溫厚腸胃;白茯苓、甘草助薑、附以導寒濕;芍藥酸微寒補金瀉木,以防熱傷肺氣為佐。不數服即愈。

附子溫中湯,治中寒,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困倦嗜臥。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七錢),人參,甘草(炙),白芍藥,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五錢),厚朴(薑製),草豆蔻(麵裹煨去皮。),陳皮(各三錢)

白話文:

乾薑和附子辛辣甘甜,性溫熱,能驅散寒氣和濕氣,作為主藥。脾胃虛弱者,用甘味的人參、白朮、甘草、陳皮來補益脾土;胃寒的人容易食慾不振,用生薑和草豆蔻辛溫來治療寒邪犯胃;厚朴性溫,能厚實腸胃;白茯苓和甘草輔助乾薑和附子,引導寒濕之氣排出;芍藥性酸微寒,能補益肺金,瀉肝木,防止熱邪傷肺氣,作為輔藥。一般服用幾次就能痊癒。

「附子溫中湯」治療寒邪入侵體內導致的腹部疼痛、腹瀉、食慾不振、脾胃虛弱、乏力嗜睡等症狀。

藥材:附子(炮製去皮臍)、乾薑(炮製)、人參、甘草(炙)、白芍藥、白茯苓(去皮)、白朮、厚朴(薑製)、草豆蔻(麵裹煨去皮)、陳皮。

上銼。每服五錢或一兩,水二盞半,姜五片,煎一盞,食前溫服。

〔《簡》〕理中湯治泄瀉,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理中湯方見傷寒。)

〔《本》〕治脾胃中風濕,臟腑泄滑,,鞠藭丸,。

芎藭,神麯,白朮,附子(各等分,炮)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左氏述楚子圍蕭,蕭將潰。無社告申叔展曰:有曲乎?有山鞠藭乎?鞠藭,芎藭也。意欲令逃水中以避禍。是知芎藭能除濕,當加朮、附以制之。若脾濕而泄者,萬無不中。亦治飧泄。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或一兩,用水二盞半,加入薑五片,煎煮至一盞,飯前溫熱服用。理中湯用於治療泄瀉,可以加入橘紅和茯苓各一兩,稱為補中湯。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在補中湯中加入附子一兩。如果食慾不佳,水穀不消化,再加入砂仁一兩,共計八味。

鞠藭丸用於治療脾胃風濕、臟腑泄滑等症狀。方劑包括芎藭、神麴、白朮、附子(各等分,炮製),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無〕,桂香丸,治臟腑虛為風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虛人危篤,累效。

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炮。),白茯苓(,各一兩),桂心,乾薑(炮),木香(炮。各半兩),丁香(一分),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米湯下五十丸,空心服。

〔孫〕治水瀉無度。乾薑末,粥飲調一錢服,立效。

泄而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五苓。若火多,四苓加木通、黃芩。(方見濕熱條。)泄而困倦不便者,及脈數者、虛熱者,宜參、朮、滑石、苓、通。(方見補脾行濕條。)泄而脈滑堅者實熱,宜大承氣湯。(方見實條。)

白話文:

桂香丸,適合治療臟腑虛弱,被風寒襲擊,導致身體冷滑、腹瀉不止的症狀,尤其適用於虛弱的老人和危重病人,療效顯著。

藥方:附子(炮製去皮臍)、肉豆蔻(炮製)、白茯苓(各一兩)、桂心、乾薑(炮製)、木香(炮製,各半兩)、丁香(一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米湯送服,空腹服用。

孫氏醫案中,對於水瀉不止的症狀,建議用乾薑末與粥飲調和,每次服用一錢,效果迅速。

若腹瀉伴隨身體發熱、小便不利、口渴,可服用益元湯、五苓散;若火熱較盛,可加入木通、黃芩,參考濕熱條中的方劑。若腹瀉伴隨困倦、身體乏力,或脈象數而虛熱,宜用人參、白朮、滑石、茯苓、通草,參考補脾行濕條中的方劑。若腹瀉伴隨脈象滑而堅實,屬實熱,宜服用大承氣湯,參考實條中的方劑。

〔丹〕玉龍丸,治一切伏暑泄瀉,神效。(方見傷寒部暑門。)

〔仲〕下痢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痢不止者,當利小便。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大腸小腸為泄。(全文見診。)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泄瀉有六:

一曰土助脾濕盛而泄瀉。經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病溏泄腸鳴。又曰:歲水不及,濕乃下行,民病身重濡泄。又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土復則病鶩溏,腹痛腸鳴泄注。又云:土鬱之發,民病飲發注下。又云:濕勝則濡瀉,治以苦溫是也。

白話文:

玉龍丸可以治療一切因暑氣伏藏引起的腹瀉,效果非常顯著。這個方子可以在傷寒篇的暑氣門找到。

如果腹瀉不止,可以用理中湯治療,效果很好。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藥方,而腹瀉是下焦的問題,因此要用赤石脂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仍然止不住,就應該利小便。如果腹瀉伴隨腹脹滿和身體疼痛,應該先溫暖裏焦,再攻治外邪。溫暖裏焦可以用四逆湯,攻治外邪可以用桂枝湯。

大腸和小腸是泄瀉的部位。當一陽氣出現時,病人容易出現少氣、咳嗽和腹瀉的症狀。

氣運導致的泄瀉有六種情況:

第一種是土氣過旺,助長脾胃濕氣,導致泄瀉。古籍記載,如果當年土氣過旺,就會引起雨水泛濫,導致人們腹瀉、腸鳴。

第二種是水氣不足,濕氣下行,導致人們身體沉重、腹瀉。

第三種是火氣不足,寒氣盛行,土氣復旺,導致人們腹瀉、腹痛、腸鳴。

第四種是土氣鬱結,導致人們飲水過多,引起腹瀉。

第五種是濕氣過盛,導致腹瀉,可以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

二曰風木攻脾虛而泄瀉。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冷泄溏泄。又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熱瀉。經云:少陽所主為暴注。又云:少陰之勝,腹滿溏泄。又云:火鬱之發,民病注下,治以寒劑是也。

四曰寒泄:經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病腸鳴溏泄。又云: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又云:太陽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治以熱劑是也。

五曰熱中、寒中泄。經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注下者,是外寒內熱泄也。

又云:長夏善病洞泄,寒中者是外熱內寒泄也,治以寒熱兼施是也。

白話文:

第二種情況是風木侵犯脾虛,導致泄瀉。經書記載:厥陰主宰天時,若受風邪侵襲,百姓就會患上冷泄或溏泄。又說:春季受風邪侵害,邪氣停留在體內,就會導致洞泄,治療應以辛涼藥物為主。

第三種情況是熱瀉。經書記載:少陽主管暴注。又說:少陰氣盛,會導致腹滿溏泄。又說:火氣鬱結發散,百姓就會患上注下,治療應以寒涼藥物為主。

第四種情況是寒泄。經書記載:一年之中水氣過盛,寒氣流通,會導致腸鳴溏泄。又說:太陽氣到,就會導致流泄禁止。又說:太陽氣盛,寒氣入侵下焦,會傳染成濡泄,治療應以溫熱藥物為主。

第五種情況是熱中寒中泄。經書記載:太陽主宰天時,三之氣,寒氣運行,百姓會患上寒症,卻又出現反熱中注下的情況,這是外寒內熱導致的泄瀉。

又說:長夏容易患洞泄,寒中者是外熱內寒導致的泄瀉,治療應以寒熱兼施的藥物為主。

六曰燥泄。經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腸鳴溏泄。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腹中鳴,注泄鶩溏。又云:陽明之勝,清發於中溏泄。又云:陽明之復,腹脹而泄,治以溫劑是也。

〔子和〕昔聞山東楊先生者,治府主洞泄不止。楊初未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纏度及風雷雲雨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忘其圊。楊嘗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問其所愛之事,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笙笛勿輒。

針灸,泄瀉,獨取大腸一經。經云:大腸病者,腸中攻痛而鳴濯濯。冬日中於寒即泄,當臍而痛,取巨虛上廉。

〔羅〕治水漬入胃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此無藥症,當灸大椎。

白話文:

六種病症中,第六種是燥泄。醫書記載,當年氣不足時,燥氣就會盛行,導致百姓出現腸鳴、溏泄的病症。還有記載說,陽明司天時,燥氣過盛,百姓會出現腹中鳴響、腹瀉等症狀。陽明氣盛時,也會導致清氣上浮,引起溏瀉。當陽明氣復時,則會出現腹脹和腹瀉,需要用溫性的藥物治療。

曾經聽說山東一位楊先生治療府主腹瀉不止的病症,他一開始並沒有直接面對病人,而是和其他人談論日月星辰的運轉和風雷雲雨的變化,從辰時到未時,病人才逐漸忘記了自己的腹瀉。楊先生曾經說過,治療腹瀉不止的病人,首先要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歡下棋的就陪他下棋,喜歡音樂的就給他笙笛,不要馬上就開始治療。

針灸治療腹瀉,主要針對大腸經。醫書記載,大腸病症的表現是腸中疼痛,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冬天受寒後就會腹瀉,臍周疼痛,可以用巨虛上廉穴來治療。

治療水漬侵入胃部導致的溢飲滑泄,症狀是口渴能喝水,喝下去的水又會腹瀉,腹瀉後又口渴,這種情況屬於無藥可治,需要灸大椎穴。

〔《脈》〕諸下痢,皆可灸足大都五壯,商丘、陰陵泉皆三壯。

〔《甲》〕溏泄不化食,寒熱不節,陰陵泉主之。

〔《玉》〕治久泄瀉(內天樞穴,《撮要》《摘英》同。)天樞(二寸半,灸。《摘英》:五分,留十呼,灸百壯。)

〔《集》〕自痢不止:天極,中極

〔世〕又法:合谷,三里,陰陵泉,不應,取下穴:中脘,關元,天樞,神闕

〔東〕泄痢不禁,小腹絞痛:丹田(灸百壯,三報之。)泄痢不嗜食:長谷(五十壯,三報之,在脅臍傍相去五寸,一名循元穴。)

〔《衍》〕石硫黃,今人用治下元虛冷,元氣將絕,久患寒泄,胃脾虛弱,垂命欲盡,服之無不效。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世人蓋知用而為福,不知用而為禍。此物損益兼行,若俱棄而不用,當倉卒之間,又可闕乎。

白話文:

各種腹瀉,都可以灸足大都穴五壯,商丘、陰陵泉各三壯。

溏泄消化不良,寒熱不調,可以用陰陵泉穴來治療。

治療久瀉不止,可以灸天樞穴(距離肚臍二寸半,灸百壯。)

自發性腹瀉不止,可以灸天極、中極穴。

另外一種方法:合谷、三里、陰陵泉穴,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取下穴:中脘、關元、天樞、神闕穴。

腹瀉不止,小腹絞痛,可以灸丹田穴(灸百壯,三報之。)腹瀉不愛吃東西,可以灸長谷穴(灸五十壯,三報之,位於脅骨與肚臍之間相距五寸,又名循元穴。)

石硫黃,現在的人用來治療下元虛冷、元氣將盡、久患寒瀉、脾胃虛弱、垂死之際,服用後都能有效。中病即止,不可服用過量。世人知道它的益處而使用,卻不知道它的弊端而造成禍患。這藥物有益也有弊,如果完全不用,在緊急情況下,又會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