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5)

1.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素》〕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林注云:此謂淺深不至所當刺之處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戒其太深也。刺齊論)

〔《靈》〕凡針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官針篇)

〔《靈》〕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去瀉陽氣。(九針十二原,鑱鋤街切。潔古云: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主熱在頭分宜此。)

〔《甲》〕一者天,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也,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治鑱針。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大其頭,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主熱在頭身者。故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之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靈》〕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九針十二原,潔古云:其身長針,針如卵形,肉分氣病宜此。)

〔《甲》〕二者地,地者土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員針。員針者,取法於絮針,必筩其身而員其末,其鋒如卵,長一寸六分,以瀉肉分之氣,令不傷肌,則陽氣得瀉,故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

〔《靈》〕三曰鍉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九針十二原,潔古云:脈氣虛少者宜此。)

〔《甲》〕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鍉針。鍉針者,取法於黍粟,大其身而員其末,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使邪氣獨出。故曰:病在脈,氣少,當補者取以鍉針,針於井滎分輸。

〔《靈》〕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九針十二原,潔古云:瀉熱出血,發泄痼疾。)

〔《甲》〕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鋒針。鋒針者,取法於絮針,筩其身而鋒其末,刃三隅,長一寸六分,令可以瀉熱出血,發泄痼疾。故曰: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也。

白話文: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素問》記載,針刺骨頭不會傷到筋,刺筋不會傷到肉,刺肉不會傷到脈,刺脈不會傷到皮,刺皮不會傷到肉,刺肉不會傷到筋,刺筋不會傷到骨。刺骨而不傷筋,是因為針只到達筋膜就停止,沒有刺到骨頭;刺筋而不傷肉,是因為針只到達肌肉就停止,沒有刺到筋膜;刺肉而不傷脈,是因為針只到達脈絡就停止,沒有刺到肌肉;刺脈而不傷皮,是因為針只到達皮膚就停止,沒有刺到脈絡。

(林注解釋:這指的是針刺的深度要恰當,不能刺到不該刺到的部位。)所謂刺皮而不傷肉,是指病在皮膚裡,針只刺入皮膚,沒有傷到肌肉;刺肉而不傷筋,是指針刺穿過肌肉到達筋膜;刺筋而不傷骨,是指針刺穿過筋膜到達骨頭。這叫做反向操作。(要避免針刺過深。這是關於針刺深度的論述。)

《靈樞》記載,針灸的要訣,以官針為最佳。九種針的用途各有不同,長短大小也要根據情況選擇。如果使用方法不當,疾病就無法痊癒。疾病淺而針刺深,會損傷肌肉,皮膚就會化膿;疾病深而針刺淺,病邪無法排出,反而會形成大膿腫;疾病輕而針粗,氣血排出過多,病情會加重;疾病重而針細,氣血無法排出,也會導致病情惡化。針灸使用方法不當,粗針會導致氣血排出過多,細針則無法治療疾病,以上已經說明了使用方法錯誤的情況,接下來說明使用方法。

《靈樞》記載,第一種針是鑱針,長一寸六分,針頭大而針尾尖銳,用於瀉去陽氣。(九針十二原,《潔古》注:長度為半寸到一寸六分,針頭大而針尾尖銳,治療頭部陽熱宜用此針。)

《甲乙經》記載,一者天,天屬陽,與五臟相對應的是肺,肺是五臟六腑之首,皮膚與肺相通,是人體的陽氣所在,所以用鑱針治療。鑱針取法於巾針,去掉末端半寸銳利的部分,長一寸六分,針頭加大,針尾尖銳,避免針刺過深導致陽氣外泄,用於治療頭身熱證。因此說:如果病在皮膚,位置不固定的,就用鑱針刺在病灶處。皮膚發白的部位不要針刺。

《靈樞》記載,第二種針是員針,長一寸六分,針形如卵,用於擦摩穴位之間,不可傷及肌肉,用以瀉去局部氣血。(九針十二原,《潔古》注:此針較長,針形如卵,治療肌肉之間的氣血病宜用此針。)

《甲乙經》記載,二者地,地屬土,人體與土相對應的是肌肉,所以用員針治療。員針取法於絮針,必須使針身圓滑,針尖圓鈍如卵形,長一寸六分,用於瀉去肌肉間的氣血,避免傷及肌肉,使陽氣得以疏通,因此說:病在肌肉之間的,就用員針。

《靈樞》記載,第三種針是鍉針,長三寸半,針尖如黍米般銳利,用於按壓脈絡,不可使其陷下去而損傷氣血。(九針十二原,《潔古》注:脈氣虛弱者宜用此針。)

《甲乙經》記載,三者人,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血脈,所以用鍉針治療。鍉針取法於黍米,針身較粗,針尾圓鈍,針尖如黍米般銳利,長三寸五分,可以用於按壓脈絡而不使其陷下去,使邪氣得以排出。因此說:病在脈絡,氣血虛弱,需要補益的,就用鍉針,針刺井、滎、兪、經穴位。

《靈樞》記載,第四種針是鋒針,長一寸六分,針尖有三棱,用於治療頑固的疾病。(九針十二原,《潔古》注:瀉熱出血,發泄頑固的疾病。)

《甲乙經》記載,四者時,時指四時八風侵犯經絡,形成腫塊疾病,所以用鋒針治療。鋒針取法於絮針,針身圓滑,針尖有三棱,長一寸六分,可以瀉熱出血,治療頑固疾病。因此說:病在五臟,久治不愈的,就用鋒針,瀉於井、滎、兪、經穴位,取四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