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11)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11)
1. 噦
噦者,成無己、許學士謂之呃逆是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答曰:噦義具在《內經》,諸家察之不詳,故論紛紛耳。謹按《靈樞·雜病篇》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蓋噦、呃之名雖二,而病則一。《經》名為之噦者,噦即呃聲之重也。俗名為之呃者,呃即噦聲之輕也。皆因病聲之輕重,得此二名,初非噦、呃有二病。
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夫噦者,噦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下;咳者,咳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上,故《內經》噦有噦之口問、咳有咳之篇論,病各不同,噦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論,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
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症,然有實者,不可不知,敢陳其說。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飢索飯,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後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五七日,召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令以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然滯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眾皆尤藥之未當,將以薑、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
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陳擇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召予視之,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虛之謂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麻黃髮汗,節能止汗;谷屬金,糠之性熱;麥屬陽,麩之性涼。
先儒謂物物具太極,學者不可不觸類而長,引而伸之也。
〔無〕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於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府者是也。
上吐利後噦,即丹溪治趙立道與陳擇仁二人噦,皆於滯下得之之類,六脈大豁,用參、術而愈是也。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餘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仲〕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下利中。)
〔丹〕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無〕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所為。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歲,夏月因事為長上所阻,怒氣折郁不得舒,須臾就浴,湯熱不可近,怒氣復增,就悶絕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須臾咳逆大作,每一聲必渾身為跳躍,仍復昏悶,凡三五息一作,脈不可診。予曰:此膈上有痰逆,為怒氣所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逆,非吐則不可。
是時夜半,又事出倉卒,適有人參蘆二兩在彼,濃煎飲之,大吐稠痰二升許,通體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論所言者,自此詳細,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世〕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
〔仲〕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
陳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五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方見嘔吐門。)
〔《本》〕又方
枳殼(五錢),木香(一分),
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未可,再與。
〔孫〕治諸呃噫。陳皮二兩,湯浸去穰銼,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頃刻,更加枳殼一兩,去穰炒,同煎之。
〔《外》〕治久患咳噫,連咳一二十聲者。取生薑汁半合,蜜一匙,頭煎令熱溫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陳氏噦,用桃仁承氣湯下汙血數升而愈,是汙血為噦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補丸,治趙立道、陳擇仁滯下而噦者,或用蜜水治噦者,是熱噦也。
〔潔〕,柿錢散,治呃逆。
柿錢,丁香,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羅〕,丁香柿蒂散,治諸種呃噫,嘔逆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羌活附子湯
羌活,附子(炮),木香,茴香(各五錢,炒),乾薑(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鹽一撮,煎二十沸,熱服,一服止。
胃為噦。(全文見五臟虛實。腹滿利而不噦者,胃實也。)
運氣,噦有三:
一曰熱。經云:少陰之復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經云: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經云:陽明之復,咳噦,治以辛溫是也。(《靈》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呃逆,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藥。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時又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呃逆漸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故書之。)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口問篇)
〔世〕治呃逆,於臍下關元穴灸七壯,立愈,累驗。
〔羅〕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集》〕治氣逆發呃:亶中、中脘(先補後瀉,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間。
心脈小甚為噦。(全文見治虛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