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11)

1.

噦者,成無己、許學士謂之呃逆是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答曰:噦義具在《內經》,諸家察之不詳,故論紛紛耳。謹按《靈樞·雜病篇》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蓋噦、呃之名雖二,而病則一。《經》名為之噦者,噦即呃聲之重也。俗名為之呃者,呃即噦聲之輕也。皆因病聲之輕重,得此二名,初非噦、呃有二病。

白話文:

噦,就是成無己、許學士所說的呃逆。有人說:成無己、許學士固然認為噦就是呃逆,但東垣、海藏又認為噦是乾嘔,陳無擇又認為噦叫做咳逆,各家說法不一致,你為什麼單獨採用成、許兩家的說法呢?

我回答說:噦的意思其實在《內經》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其他醫家沒有仔细研究,所以才議論紛紛。仔細看《靈樞·雜病篇》裡寫道:噦,可以用草刺鼻,讓患者打噴嚏,噴嚏一打就止住了;也可以讓患者憋氣,使之無息,也能立馬止住;或者讓患者受到驚嚇,也能止住。這三種方法,正好就是治療呃逆的方法。

治療呃逆可以用紙捻刺鼻,讓患者打噴嚏,噴嚏一打呃逆就立刻停止了。或者讓患者閉口鼻,憋住氣,也立刻可以止住。或者製造一個盜賊闖入的假象,讓患者受到驚嚇,也能止住。這就是我為什麼採用成、許兩家的說法,認為噦就是呃逆,因為這符合經文的旨意。

其實,噦和呃雖然名稱不同,但指的是同一個病症。經書上之所以用「噦」這個詞,是因為噦是呃逆聲音加重的表現。民間俗稱「呃」,是因為呃是噦逆聲音輕微的表現。都是因為病症發出的聲音輕重不同,才有了這兩種名稱,並不是噦和呃是兩種不同的病症。

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夫噦者,噦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下;咳者,咳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上,故《內經》噦有噦之口問、咳有咳之篇論,病各不同,噦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論,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

白話文:

如果把呃逆當成乾嘔,那麼讓乾嘔的人打噴嚏、屏住呼吸或突然驚嚇,乾嘔就能馬上停止嗎?顯然呃逆不是乾嘔。同樣地,如果把呃逆叫做咳逆,呃逆是呃逆的病症發出的聲音,聲音來自會厭下方;咳嗽是咳嗽的病症發出的聲音,聲音來自會厭上方。所以《內經》有專門講述呃逆的章節,也有專門講述咳嗽的章節,兩者病症不同,呃逆不能叫做咳逆。

呃逆是氣逆的病症,氣從臍下直衝向上,從口中發出聲音。古書說:「火炎上」,《內經》說:「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說火和元氣不能共存,火是元氣的賊。古代治療呃逆的方劑都只注重胃弱,沒有提到火,而且使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物治療,卻不清楚哪個是降火,哪個是補虛?人體的陰氣依賴胃來滋養,胃土受損,木氣就會侵犯它,這就是土敗木賊。陰氣被火所侵犯,無法內守,木氣挾帶著相火乘虛而入,所以直衝清道向上。

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症,然有實者,不可不知,敢陳其說。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飢索飯,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後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五七日,召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令以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然滯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眾皆尤藥之未當,將以薑、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

白話文:

胃弱的人,其實是陰氣不足,虛弱到了極點。病人看到這種情況,可能會覺得像是危症,但其實也可能伴隨著實症,不能不注意。我這裡就說說我的見解。有個叫趙立道的人,年近五十,體質虛弱,又容易生氣。七月炎熱的時候,他非常餓,想吃飯,但家人沒能馬上準備好,他就大發雷霆。兩天後,他得了腹瀉,口渴,就用冷水加蜂蜜自己調製飲料喝,覺得很舒服,腹瀉也慢慢緩解了。這樣持續了五七天,他就請我來看病。我摸了他的脈,發現脈象稍微偏大,但跳動次數不多,就叫他不要再喝蜂蜜水了,口渴的時候就用人參、白朮煎湯喝,再配合益元散服用,腹瀉也漸漸止住了。七八天后,他覺得很疲倦,還開始打嗝。

我知道這是因為長期腹瀉導致陰虛的緣故,就叫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但腹瀉還沒完全止住,他又用煉製的蜂蜜水喝。這樣持續了三天,打嗝還是沒有停下來。大家都覺得藥方不對,想用薑、附子來治療。我說:補藥不可能立竿見影,附子不是補陰的藥,服用它肯定會致命。大家又說:他喝了太多冷水,會不會是寒氣入侵?我說:現在這麼炎熱,喝涼水不算寒,不要多想。等時間一到,藥力發揮,就會自然止住。

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陳擇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召予視之,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虛之謂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麻黃髮汗,節能止汗;谷屬金,糠之性熱;麥屬陽,麩之性涼。

白話文:

四天後,呃逆停止,腹泻也好了。陈择仁,将近七十岁,嗜好厚味的人,长期咳嗽,时好时坏。最近秋天患腹泻,食欲大减,五七天后呃逆发作,请我诊治,脉象皆大而虚。大家认为很难治,我说:瘦弱的人还有救。用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七天后就痊愈了。这两个人都是虚证。还有一位女子,超过了及笄之年,性情急躁,喜食厚味,炎炎夏日因大怒而呃逆发作,发作时全身跳动,脉搏摸不到,神志昏迷,不认识人,询问才知道是突然发病。观察其形气皆实,便用人参、芦根各二两煎汤,喝下一碗,大量吐出痰涎数碗,大汗淋漓,昏睡一天后就痊愈了。

人参入足太阴脾经,补脾阴之阳;芦根则相反,泻足太阴脾经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书上说: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所以呃逆剧烈,神志昏迷。人参、芦根善于止呕,痰吐尽则气降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和谐而解。麻黄发汗,节能止汗;谷属金,糠性热;麦属阳,麩性凉。

先儒謂物物具太極,學者不可不觸類而長,引而伸之也。

〔無〕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於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府者是也。

上吐利後噦,即丹溪治趙立道與陳擇仁二人噦,皆於滯下得之之類,六脈大豁,用參、術而愈是也。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餘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白話文:

古人說,萬事萬物都具有太極,讀書人不可不舉一反三,類推引申。

一般來說,吐瀉之後容易出現呃逆,這是因為胃氣虛弱,膈膜上熱氣上衝導致的。有些病人呃逆甚至能連續八九聲,氣息無法回歸,令人驚慌。如果患有久病的傷寒,出現這種呃逆情況就非常嚴重,這正是《內經》中所說的“壞府”。

吐瀉後出現呃逆,就如同丹溪先生治療趙立道和陳擇仁二人呃逆的案例一樣,都是因為下焦積滯而導致的。這類病人脈象洪大,可用人參、白朮治療即可痊癒。我哥哥曾經患過下焦積滯,每天晚上要瀉五十多次,還伴隨嘔吐和食慾不振。過了五、六天後,又開始呃逆,用丁香一粒含在嘴裡,馬上止住了呃逆。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呃逆,於是就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呃逆雖然減少了,但下焦積滯仍未好轉。這樣持續了十多天,我就讓他空腹用少許御米殼來止瀉,白天則用人參、白朮、陳皮等藥物來補虛。

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仲〕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下利中。)

〔丹〕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白話文:

服用御米殼後,嘔吐聲逐漸減輕,腹脹也消退,身體恢復正常。

如果出現嘔吐並且肚子脹滿,要觀察前後情況,了解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對症治療就能痊癒。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大便不通、頻繁嘔吐、神志不清。

超越陳氏,二十多歲,因飽食後奔走數里,患上了嘔吐病。每次進食都會連續嘔吐百餘聲,持續半日不止,喝水和湯則不會嘔吐。到了晚上就發熱,如此持續了兩個月,脈象沉細而數。診斷為血入氣中,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排出污血數次後,嘔吐症状減輕。之後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用,十天后痊癒。

〔無〕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所為。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歲,夏月因事為長上所阻,怒氣折郁不得舒,須臾就浴,湯熱不可近,怒氣復增,就悶絕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須臾咳逆大作,每一聲必渾身為跳躍,仍復昏悶,凡三五息一作,脈不可診。予曰:此膈上有痰逆,為怒氣所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逆,非吐則不可。

是時夜半,又事出倉卒,適有人參蘆二兩在彼,濃煎飲之,大吐稠痰二升許,通體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論所言者,自此詳細,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世〕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經常打嗝,而且胸口感到沉悶、脹滿,頭昏眼花、心慌,就可能是因為膈膜之間積聚了痰水。

有個名叫洪孺人的婦人,二十六歲,夏天因為事情被長輩阻攔,心裡生氣,又悶又郁,無法舒展。不久後就洗澡,水太熱她受不了,怒氣更甚,就昏倒了。家人用衣服把她蓋住,送回房間。不久後,她就開始不停地咳嗽,每咳一聲,全身都跟著顫抖,還昏昏沉沉,每隔三五個呼吸就會咳一次,脈搏摸不出來。我判斷她是膈膜上有痰逆,是因為生氣而導致的,痰熱相互搏鬥,氣機無法下降反而上逆,只有吐出來才有可能好轉。

當時是半夜,情況緊急,剛好身邊有兩兩的人參蘆根,就把它濃濃地煮了,給她喝下,她吐出了兩升左右的稠痰,全身冒汗,昏睡了一半夜才安穩下來。(這跟前面提到的呃逆論裡講的一樣,只是這裡更詳細,所以再說一次。)如果痰很乾,吐不出來,可以用蜂蜜水幫助吐出。

打嗝的聲音如果連續不斷,說明是實證,可以治療。如果半個小時才打一次嗝,說明是虛證,就難治了,多半會在旦夕之間死去。

〔仲〕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

陳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五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方見嘔吐門。)

〔《本》〕又方

枳殼(五錢),木香(一分),

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未可,再與。

白話文:

如果出現呃逆,可以用陳皮竹茹湯治療。

準備陳皮、竹茹各兩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將這六味藥材用一斗水煮,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每次一升,一天服用五次。

如果乾嘔呃逆,並且手腳發冷,可以用陳皮湯治療。(此方在嘔吐門中。)

另外一種方子:

準備枳殼五錢,木香一分。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湯調服。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服用一次。

〔孫〕治諸呃噫。陳皮二兩,湯浸去穰銼,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頃刻,更加枳殼一兩,去穰炒,同煎之。

〔《外》〕治久患咳噫,連咳一二十聲者。取生薑汁半合,蜜一匙,頭煎令熱溫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陳氏噦,用桃仁承氣湯下汙血數升而愈,是汙血為噦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補丸,治趙立道、陳擇仁滯下而噦者,或用蜜水治噦者,是熱噦也。

〔潔〕,柿錢散,治呃逆。

柿錢,丁香,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白話文:

孫氏醫書記載:治療各種呃逆,取陳皮二兩,用湯浸泡去除瓤,切碎,用水一升煎煮,濃縮至五合,趁熱服用。很快,再加入枳殼一兩,去除瓤,炒熟後,一起煎煮。

《外台秘要》記載:治療長期咳嗽呃逆,連續咳嗽一二十聲者,取生薑汁半合,蜂蜜一匙,先煎煮至溫熱,服用。如此服用三次,即見效。

超越陳氏噦病的治療方法,使用桃仁承氣湯瀉下污血數升而愈,由此可知污血是引起噦病的原因。

丹溪翁用益元散、大補丸,治療趙立道、陳擇仁等因飲食滯留在腸胃而引起的噦病,或者用蜜水治療噦病,這是因為噦病是熱症。

潔古方記載:柿錢散,治療呃逆。

柿錢、丁香、人參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羅〕,丁香柿蒂散,治諸種呃噫,嘔逆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羌活附子湯

羌活,附子(炮),木香,茴香(各五錢,炒),乾薑(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鹽一撮,煎二十沸,熱服,一服止。

胃為噦。(全文見五臟虛實。腹滿利而不噦者,胃實也。)

白話文:

羅氏丁香柿蒂散,用於治療各種打嗝、嘔吐反胃、痰涎過多。方劑組成: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一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羌活附子湯,用於治療寒氣導致的胃病。方劑組成:羌活、炮附子、木香、茴香各五錢,炒乾薑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鹽一撮,煎至二十沸,熱服,一劑即可。

胃病的表現之一是打嗝,胃氣虛弱容易打嗝,胃氣實則不易打嗝。

運氣,噦有三:

一曰熱。經云:少陰之復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經云: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經云:陽明之復,咳噦,治以辛溫是也。(《靈》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呃逆,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藥。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時又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呃逆漸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故書之。)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口問篇)

白話文:

運氣,噦有三:

一曰熱。 經書上說:「少陰經病症復發,出現噦噫(呃逆),可以用苦寒藥物來治療。」

二曰寒。 經書上說:「太陽經病症復發,嘔吐出清水,並且伴隨噦噫(呃逆),可以用苦寒藥物來治療。」

三曰燥。 經書上說:「陽明經病症復發,出現咳嗽和噦(呃逆),可以用辛溫藥物來治療。」(《靈樞》記載用草刺鼻引起噴嚏來治療呃逆。曾經有患者患傷寒將要痊癒時,突然出現呃逆,我用古人治療呃逆的藥物,幾乎都無效,實在無計可施。後來我用皂角末吹入他的鼻中,引起噴嚏,呃逆就止住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呃逆,再用皂角末讓他打噴嚏,又止住了,如此反覆了數百次。噴嚏時他痰涕逐漸增多,呃逆也逐漸減少,三天兩夜後終於止住。這正好符合經書中用草刺鼻引起噴嚏的療法,因此記錄下來。)

黃帝問道: 人為什麼會出現噦(呃逆)呢?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回答: 食物進入胃中,胃氣會上行至肺部。現在有舊寒氣和新食物氣,都逆流回胃部,新舊之氣相互混雜,真氣和邪氣相互攻擊,氣機互相逆行,又從胃中出來,所以就出現了噦(呃逆)。應該補益手太陰經,瀉泄足少陰經。(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口問篇》)

〔世〕治呃逆,於臍下關元穴灸七壯,立愈,累驗。

〔羅〕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集》〕治氣逆發呃:亶中、中脘(先補後瀉,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間。

心脈小甚為噦。(全文見治虛實法。)

白話文:

治療呃逆,可以在肚臍下方的關元穴灸七壯,馬上就會好,屢試不爽。

另一個方法是,男性在左側,女性在右側,乳房下方黑色部位(大約一棵韭菜葉大小的地方)灸三壯,情況嚴重者灸兩七壯。

治療氣逆引發的呃逆:可以灸亶中穴、中脘穴(先補後瀉,如果還不好,再灸下面穴位):足三里穴、肺俞穴、行間穴。

心脈氣血不足也會導致呃逆。(詳細內容請參閱治虛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