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4)

1.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左右上下皆相減而細者,審其何臟之減,以其減臟日時之衰者補其所減經,減臟日時之盛者瀉其所勝經,候邪去真復而止。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則誅罰無過,反亂大經,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也。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八正神明論)

〔《難》〕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已病也。(七十七難)自篇首至此,乃察病用針切要之旨。學者當潛心體認之。

醫而不知此,非工也。噫,今世稍知穴法,便自驕滿,由不知粗守形上守神之論也,可慨哉。

〔《靈》〕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針解云: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若寒暑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

)針陷脈則邪氣出。(取之上。)針中脈則邪氣出。(取之陽明合也。)針大深則邪氣反沉。(言浮淺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言經絡各有所主也。)病各有所宜,《甲乙經》「宜」字作「合」。)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見小針解及九針十二原)

〔《素》〕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云云。(刺要論),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王注云:調筋法也。

)病在骨,焠針藥熨,(調骨法也。)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刺絡脈也。)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刺經脈也。見調經論篇)

〔《靈》〕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終始篇)

〔《難》〕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納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見七十一難)

白話文: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身體各處如果出現虛弱或細微的病徵,要仔細判斷是哪個臟腑虛弱,並根據該臟腑氣血盛衰的時辰,來補其虛弱的經脈,或瀉其過盛的經脈,等到邪氣去除,正氣恢復後即可停止治療。因此,如果不懂得三部九候(診脈方法)和病脈的診斷,就可能造成錯誤的治療,反而擾亂正常的經絡運行,把實證當虛證治,把邪氣當正氣治,結果正氣受損,邪氣獨佔內部,最終危及生命。

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萌芽階段就進行治療,他們必須先了解三部九候的氣息變化,才能巧妙地調整而不致失敗,這就是所謂的「上工」。而技藝較低的醫生則是在疾病已成或病情惡化後才進行治療。治療已成疾病的醫生,是指那些不了解三部九候之間相互影響的人,他們往往因為治療不當而加重病情。真正懂得疾病所在位置的醫生,能根據三部九候診斷出病脈所在,從而對症下藥,這就是守住治療的門戶,即使不知道疾病的全部細節,也能觀察到邪氣的表現。

關於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的說法,是指:上工醫生能預見疾病的發展,例如發現肝臟有病,就知道肝氣將要傳給脾臟,所以會先加強脾臟的機能,避免肝邪侵犯脾臟,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而中工醫生只看到肝臟有病,不明白疾病的傳變規律,只專注於治療肝臟本身,所以只能算是治療已病。

從篇首到這裡,是探討診斷疾病和運用針灸的精髓要義,學習者應當用心領會。

不懂得這些治療原則的醫生,就不能算是有真本事。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略懂一些穴位方法就自滿自傲,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粗守形上守神」的道理,真是令人感嘆!

氣在經絡中的運行情況:邪氣在經絡上部(邪氣入侵人體,位置較高),濁氣在經絡中部(水谷精氣上注於肺,濁氣則停留在腸胃,若寒暑不適或飲食不節則會導致腸胃疾病),清氣在經絡下部(清氣從足部開始上行)。針刺入脈中則邪氣排出(從上部排出),針刺到陽明經的合穴則邪氣排出(從陽明經的合穴排出),針刺過深則邪氣反而會沉入(淺表病症不宜深刺,深刺會讓邪氣深入),皮肉筋脈各有其位置和功能,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甲乙經》中「宜」字的意思是「合適」。

疾病有表淺和深沉的區別,針刺的深淺也要根據病情而定,一定要恰到好處,不可過度或不足。過度則會損傷內臟,不足則會導致邪氣阻塞,阻塞就會導致邪氣循此而入,針刺的深淺若不得當,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導致內臟受損,日後引發更大的疾病。因此,疾病的病灶可能在毫毛、腠理、皮膚、肌肉、脈絡、筋、骨或髓等不同部位。治療時,病在脈則調理其血液,病在血則調理其經絡,病在氣則調理其衛氣,病在肉則調理其肌肉,病在筋則調理其筋,病在骨則調理其骨。用燔針劫刺的方法治療下肢及急症(調筋法),用焠針和藥物熨燙的方法治療骨病(調骨法),如果病人自己不知道痛在何處,則可以從兩條經絡(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位(稱為兩蹺)開始尋找,如果身體某處有疼痛感,但九候診脈卻沒有發現病症,則可以使用繆刺法(刺絡脈)。如果左側疼痛而右側脈象異常,則使用巨刺法(刺經脈)。

手不能屈伸,是筋的問題;手能伸不能屈,是骨的問題。治療時,應針對筋或骨進行治療。

關於刺榮不傷衛,刺衛不傷榮的說法,是指:針刺陽經時,應採用臥針法;針刺陰經時,應先用左手按住要針刺的榮穴(經絡上的穴位)附近,待氣散開後再針刺,這樣就能做到刺榮不傷衛,刺衛不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