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9)

1.

〔丹〕一男子年六十二歲,平居不能頓食,常喜頻食。一日忽覺咽膈壅塞,大便結糞如羊矢,三四日一見,走動倦乏,與補氣藥則作痛。醫見食少,則與快腸胃消導之藥。予脈之,兩手俱見澀脈似真臟,喜其人形瘦而色紫黑,病見乎冬,卻有生意。遂於四物湯加白朮、陳皮煎取濃湯,研桃仁十二粒,再煎沸飲之。

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潤,七十帖而食進,百帖而愈。

浦江男子年六十,自來好色虛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時,或有止時,腹結微渴。

白話文:

一位六十二歲的男性,平時吃得不多,但經常想吃東西。某天突然感到喉嚨和食道堵塞,大便像羊屎一樣硬,每隔三到四天才排一次,走路會感到疲憊。如果服用補氣的藥物,就會感到疼痛。醫生看到他吃的不多,就給他服用可以快速消化腸胃的藥物。我診察他的脈象,發現雙手都摸到乾澀的脈象,似乎觸及到真臟,喜愛他身形消瘦,臉色呈紫黑色,病情在冬天出現,卻有生機。因此,我在四物湯中加入白朮和陳皮,煎煮濃湯,並研磨十二顆桃仁,再煎煮後飲用。

為了增強藥效,他需要多吃各種血液類的食物。服用了三十帖後開始有改善,到了五十帖時,大便變得潤滑,七十帖後食慾有所增加,一百帖後病情痊癒。

浦江有一名六十歲的男子,自從來往花花世界後,身體虛弱。去年秋天患有嘔吐症,有時發作,有時又停止,腹部有結塊,稍微口渴。

地黃(一錢),人參(半錢),白朮(一錢),黃芩(三分),川芎(三分),芍藥(一錢),當歸,陳皮(各五分),枳殼(半分),甘草(炙,二分),木通(三分),

楊淳三哥,大便秘澀,咽塞不通,人參散主之。(方見大便秘門。)

〔潔〕厚朴丸治飲食噎塞。(方見翻胃。)

白話文:

方劑中包含地黃一錢、人參半錢、白朮一錢、黃芩三分、川芎三分、芍藥一錢、當歸五分、陳皮五分、枳殼半分、甘草(炙)二分、木通三分。

這個方子適用於楊淳三哥這種大便秘澀、咽塞不通的症狀。

另外,厚朴丸可以治療飲食噎塞。

〔丹〕東陽王仲延,咽膈間常覺有物悶悶,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澀作微痛,食亦減,他無所苦。予脈之,右甚澀而關甚沉,左卻和。予曰:汙血在胃脘之口,氣因而鬱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覺。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為多?曰:我每日必單飲點剁酒三兩杯逼寒氣。

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盞,令細呷之,每服半盞,一日三次,盡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馬剝兒,即王瓜,燒存性。每一錢,用棗肉平胃散二錢,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後隨病源調理,神效。(棗肉平胃散方見《局方》。)

白話文:

東陽王仲延,喉嚨和食道之間總是感覺有東西悶悶的,每次吃東西都得彎下腰,食物才能順著食道往下,而且感覺梗塞,微微作痛,食慾也下降,其他方面沒什麼不舒服。我診了他的脈,右脈非常澀,關脈很沉,左脈卻很和緩。我說:「你胃口附近有污血,氣血因此鬱結成痰,這一定是吃東西造成的,你仔細想想,是不是?」他沒什麼感覺。我又問他:「你去年冬天最喜歡吃什麼?」他說:「我每天都要喝三兩杯點剁酒,逼寒氣。」

我開了一個方子,用生韭菜汁半盞,讓他慢慢喝,每次喝半盞,一天喝三次,喝完兩斤韭菜就好了。

治療食道阻塞,可以用馬勃,也就是王瓜,燒成炭狀。取一錢,加入兩錢棗肉平胃散,溫酒調服,吃完飯就可以吃,然後根據病因進行調理,效果很好。(棗肉平胃散的方子可以在《局方》中找到。)

〔世〕治噎。雞谷袋不問多少,不可失包內物一粒,用泥固濟,火煅存性。用薑汁炒香附每個入半兩,香附末神麯為丸,薑湯送下。治氣噎,不下飲食。

枇杷葉(去毛,炙),青皮(去穰),陳皮(去白)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六七分,溫服,不計時候。

治膈氣噎不下飲食。用陳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細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後,日三服。

白話文:

治療噎食,雞谷袋不論多少,不可遺失袋內任何一粒,用泥封固,火燒至其性質不變。用薑汁炒香附每個半兩,將香附磨成粉末,與神麴製成丸藥,用薑湯送服。治療氣噎,無法進食,用枇杷葉(去毛,炙)、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生薑五片,一同煎煮至六七分,溫服,不限時間。治療膈氣噎,無法進食,用陳皮去白,不限多少,用大蒜研磨成細末,與之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溫米飲送服,飯後服用,一天三次。

〔《金匱玉函》〕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水三大盞,煮二盞,去渣溫服。

〔羅〕,漢防已散,治五噎。

漢防己(五錢),官桂(一兩),細辛(七錢半),陳皮(去白,一兩),羚羊角(末),紫蘇(各七錢半),杏仁(湯洗,去皮尖,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日二。

〔《本》〕治五種積氣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飲,,纏金丹,。

白話文:

《金匱玉函》記載,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可用蘆根五兩切碎,水三大盞,煮至二盞,去渣溫服。

羅氏醫案則使用漢防己散治療五噎,配方包含漢防己五錢、官桂一兩、細辛七錢半、陳皮去白一兩、羚羊角末、紫蘇七錢半、杏仁湯洗去皮尖一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配生薑三片水煎,一日兩服。

《本草綱目》記載,纏金丹可治五種積氣及五噎,以及胸膈不快、停痰宿飲等症狀。

丁香,木香,沉香,檳榔,官桂,胡椒,硇砂(研),白丁香(各一錢),白豆蔻,飛礬(各一錢,研),馬兜鈴,南星,五靈脂,栝蔞根,半夏(各半兩),硃砂(三錢,留半為衣)

上為細末,入二味研藥和勺,生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或干嚼蘿蔔湯下。

白話文:

丁香、木香、沉香、檳榔、官桂、胡椒、硇砂(研磨)、白丁香(各一錢)、白豆蔻、飛礬(各一錢,研磨)、馬兜鈴、南星、五靈脂、栝蔞根、半夏(各半兩)、硃砂(三錢,留一半作為藥衣)。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將研磨好的藥末與兩味研磨過的藥材混合,用生薑汁煮成糊狀,搓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用生薑湯送服,或者用蘿蔔湯送服,也可以直接嚼服。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膈氣丸,。

麥門冬,甘草(各五錢),人參(四錢),桂心,細辛,川椒,遠志(去心,炒。各三錢),附子,乾薑(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豆大。綿裹二丸含化,食後日三、夜三服。胸中當熱,七日愈。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膈氣丸,。

半夏,桔梗(各一兩),肉桂,枳殼(各兩半),

白話文:

治療因氣食不和、憂勞思慮引起的噎膈,可用五噎膈氣丸。配方包括麥門冬、甘草、人參、桂心、細辛、川椒、遠志(去心,炒)、附子、乾薑。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丸子,大小如雞豆。每次服兩丸,用棉花包裹,含服至化,每日飯後三次,晚上三次,連服七日,胸中熱感消失即可痊癒。

另一種治療因氣食不和、憂勞思慮引起的噎膈的方法是用五噎膈氣丸,配方包括半夏、桔梗、肉桂、枳殼。

上細末,薑汁麵糊丸,如桐子大。薑湯下三十丸,食後臨臥服。

〔無擇〕《廣五行記》永徽中有僧惟則,病噎不能食,謂諸弟子曰:吾死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自經而卒。弟子果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鱗。弟子置碗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盛藍作澱,適有一僧,以澱置器中,此蟲遂繞器中走,須臾化為水。此乃蟲瘕,非五噎比。後人因以藍治噎,誤矣。

〔子和〕沈丘王宰妻,病胸膈不利,口流涎沫,自言嚥下胃中常有雷聲,心間時作微痛,又復發昏。胸乳之間,灸瘢如棋。化痰利膈等藥,服之三載,病亦依然。其家知戴人痰藥不損,來求之。一湧而出雪白蟲一條,長五六寸,有口鼻牙齒,走於涎中。病者惡而斷之,中有白髮一莖。此正與徐文伯所吐宮人發瘕一同,蟲出立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和麵粉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般。用薑湯送服三十丸,飯後睡前服用。

《廣五行記》記載,永徽年間有個名叫惟則的僧人,患了噎食症,無法進食,對弟子們說:「我死後,你們可以打開我的胸喉,看看裡面有什麼。」他說完便過世了。弟子們照他遺言打開了他的胸腔,發現裡面有一樣東西,形狀像魚但卻有兩個頭,全身都是肉鱗。弟子們把它放在碗中,它不斷跳躍,試著用各種食物餵它,都被它消化掉了。當時正值盛夏,人們大量製作澱粉,正好有一位僧人用澱粉裝在器皿中,這隻蟲便沿著器皿邊緣爬行,不久便化為水。這是一種蟲瘕,與五噎症不同。後來人們用靛藍治療噎食症,是錯誤的。

沈丘的王宰妻子患有胸膈不利,嘴巴流口水,自己說吞嚥時胃中常有雷聲,心臟偶爾會輕微疼痛,還會頭昏眼花。胸部和乳房之間有灸過的疤痕,像棋盤一樣。服用化痰利膈的藥物三年了,病情依然沒有改善。她的家人知道戴人善於治療痰症,便來求助。戴人給她服藥後,她吐出了一條長五六寸的雪白色蟲子,有嘴巴、鼻子和牙齒,在唾液中爬動。病人感到厭惡,便把它截斷,裡面發現了一根白頭髮。這與徐文伯吐出宮女頭髮瘕症的病症相同,蟲子出來後,病就好了。

運氣,噎皆屬燥。經云:陽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又云:陽明之勝,內余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又云: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噎塞者是也。

上按運氣,皆以嗌塞生於燥。嗌塞者,噎病也。丹溪皆以噎病生於血槁,血槁則燥矣。得病情合經旨者,丹溪一人也。

〔禹錫〕頭垢治噎,酸漿水煎膏用之,立愈。

〔《聖》〕治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用碓觜上細糠,蜜丸如彈子大。不時含一丸,咽津下。

〔孫〕治噎欲發時,銜鸕鷀鳥嘴遂下。《外臺秘要》同。

〔《聖》〕治噎病。用狼結喉骨曝乾,杵末,入半錢於飯、飲內食之,妙。

白話文:

運氣、噎都是燥熱引起的。古籍記載,陽明主司天之氣,當陽明氣盛時,人們容易出現咳嗽、咽喉阻塞的症狀。丹溪先生認為,噎病是由於血枯燥而生,血枯則燥熱。丹溪先生對噎病的理解符合古籍記載,獨具慧眼。

民間有許多治療噎病的偏方,例如用頭垢、酸漿水、碓觜細糠、蜜丸、鸕鷀鳥嘴以及狼結喉骨等來治療。

〔《摘》〕五噎。吞酸多唾,嘔吐不止: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三吸)。通關(在中脘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

〔《撮》〕治五噎:亶中,中魁(中指大三節尖灸之,以口吹火滅。)

〔甄權〕噎塞膈氣:通谷

〔《明堂》〕五噎分治:氣噎,亶中。憂噎,心腧(灸。)食噎,乳根(乳左下一寸八分,灸。)勞噎,鬲腧(灸)。思噎,天府(灸)。

〔《集》〕五噎:勞宮、中魁、中脘、三里、太陰、支溝、上脘(不已,再取後穴:)亶中、太白、下脘、右關、脾腧、胃腧。

白話文:

治療五噎,也就是吞咽困難的症狀,可以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方法:

對於吞酸、多唾、嘔吐不止的患者,可以針刺天突穴,並配合通關穴的針刺,以促進飲食的消化吸收,調和脾胃功能。

此外,針刺亶中穴和中魁穴,以及灸治心腧穴、乳根穴、鬲腧穴、天府穴等,也能針對不同原因的五噎進行治療。

最後,勞宮穴、中魁穴、中脘穴、三里穴、太陰穴、支溝穴、上脘穴等穴位,以及亶中穴、太白穴、下脘穴、右關穴、脾腧穴、胃腧穴,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仲〕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搏,即為腸鳴。醫不知,而反與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脈》〕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

白話文:

如果病人寸口脉浮大,医生却给他用寒凉的药,这是犯了大忌。浮脉代表血虚,大脉代表寒气,寒气互相冲击,就会导致肠鸣。医生不懂这个道理,反而给病人喝水,导致大量出汗,汗水遇上寒气,冷气相互碰撞,病人就会食物积滞。

如果病人寸口脉紧而空虚,紧脉代表寒气,空虚脉代表虚弱,虚寒相互冲击,脉象会阴凝迟缓,病人就会出现吞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