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8)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8)
1. 翻胃
〔丹〕翻胃即膈噎,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治必用童便、竹瀝、韭汁、牛羊乳、薑汁。氣虛,入四君子湯;血虛,入四物湯加童便;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血燥不潤故便澀,年高者不治,治必用參朮輩,關防氣虛胃虛。一中年婦人患反胃,以四物湯加和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以防其或生蟲也,與數十帖而安。
白話文:
翻胃也就是膈噎,大致上有四種原因:血虛、氣虛、有熱、有痰。治療一定要用童便、竹瀝、韭汁、牛乳、薑汁。氣虛,就要加入四君子湯;血虛,就要加入四物湯,並加上童便;年紀小的,用四物湯來清理胃脘的血。血燥不潤就會導致便秘,年紀大的就不治,治療一定要用人參、白朮之類的藥物,來防範氣虛和胃虛。
曾經有一位中年婦人患有反胃,就用四物湯加上陳皮、桃仁、甘草、紅花,濃煎後加入驢尿,防止它可能生蟲,服用了幾十帖就痊癒了。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於工作,而性巧慧,有一艾妻,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載,其面白,其脈澀而不勻,重取則大而弱,大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糞皆燥結如羊屎,甚羸乏無力。予謂精血耗竭也。先與甘蔗汁煎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與之。伺大便稍潤,令謝去工作,臥於牛家,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頓盡一杯,一晝夜可五六次,以漸而至七八次,其餘菜果粥飯,皆不入口。半月而大便潤,月餘而安。
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間飲甘蔗汁少許,近兩月而安矣。(六君子湯謂人參、茯苓、白朮、枳殼、陳皮、半夏各等分,薑、棗煎也。)翻胃用韭汁二盞、牛乳一盞、生薑汁半盞,和勻溫服,效。(別有方見前。)
白話文:
台州有一位木匠,年紀二十七歲,工作勤奮,而且性情靈巧。他有一個喜愛飲酒的妻子。這位木匠患了反胃病已經半年,面色蒼白,脈象沉澀而不勻,按壓時脈搏強而無力。大便每隔八九天才排泄一次,而且乾燥結實,如同羊糞,體力虛弱,十分乏力。我判斷是精血耗竭所致。
首先,我給他煎服了甘蔗汁和六君子湯,並加入附子、大黃。待到大便稍微潤滑後,就讓他停止工作,臥床休息。然後,讓他喝新鮮溫熱的牛奶,每次喝滿一杯,一天可以喝五、六次,逐漸增加到七、八次,其餘的蔬菜、水果、粥飯等,都不准食用。半個月後,大便變得潤滑,一個月後,身體就恢復正常。
不過,他偶爾會口乾舌燥,這是因為酒毒尚未完全消除。因此,我讓他間歇性地喝一些甘蔗汁,經過兩個月,終於完全康復了。
(六君子湯的組成是:人參、茯苓、白朮、枳殼、陳皮、半夏各等份,用薑、棗煎煮。)
治療反胃的方子:用韭菜汁兩杯、牛奶一杯、生薑汁半杯,混合在一起溫熱服用,效果顯著。(其他方子請參照前文。)
〔梅〕主反胃,朝食暮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二味相和,分為三服。
〔丹〕杭州一男子,四十餘歲,患反胃兩月矣。口乾而不喜飲食,有時不吐,或吐則食物里涎沫而出,吐後胸膈方快。其脈俱澀,重則弦大。蓋其壯年多服金石房中之藥所致。時正秋初尚熱,遂令其多作竹瀝煮罌粟米為粥,代粥飯與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卻帶溫頻頻與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涼,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瀝與之,時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月餘而安。
〔《食》〕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研粉,水和丸,如桐子大,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白話文:
梅子能治反胃,早上吃下去的东西晚上吐出来,或者一直不停地吐。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混合在一起,分成三次服用。
杭州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患反胃两个月了。口干舌燥,不想吃饭,有时候不吐,偶尔吐出来的是食物和唾液,吐完后胸口才舒服。他的脉象又涩又紧。这是因为他壮年时期服用过很多金石和房中药导致的。当时是初秋还很热,于是就让他多喝用竹沥煮罂粟米粥,代替米饭给他吃,每次只喝一两口就停,再给他喝温水,就这样他就不吐了。十天后天气稍微凉爽了,就用清水煮稀粥,加少许竹沥给他吃,同时用四物汤加陈皮来补血,一个月后就痊愈了。
粟米可以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吐反胃,喝汤都喝不下去的症状。将半升粟米研成粉末,用水和成丸子,大小像桐子,煮熟后加少许盐,空腹用汤汁送服。
〔世〕治翻胃吞酸。餳糖查六兩、生薑四兩,研細和為餅,曬乾。每用餅十兩,入甘草一兩為末,湯調下。陳彥正服得效。
陽蓄積病菀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全文見陰陽。)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通評虛實論)
〔潔〕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
半夏曲(三錢),烏梅(去核,二錢),沉香(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砂仁(三錢),丁香(二錢),檳榔(二錢),木香(一錢),陳皮(五錢),白豆蔻(五分),白朮(一錢),巴豆霜(五分),
白話文:
治療反胃吞酸,可用麥芽糖六兩、生薑四兩研磨成細粉,混合成餅,曬乾。每次服用餅十兩,加入甘草一兩研末,用湯送服。陳彥正服用後見效。
陽氣積聚在病灶而陽氣應該隔開,隔開後應當瀉掉,若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出自陰陽篇)
隔開則閉塞不通,上下不通,就會導致暴憂的疾病。(出自通評虛實論)
治療中焦吐食,由於食積和寒氣相互阻礙,因此會吐出食物並感到疼痛,宜服用紫沉丸。
半夏曲(三錢)、烏梅(去核,二錢)、沉香(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砂仁(三錢)、丁香(二錢)、檳榔(二錢)、木香(一錢)、陳皮(五錢)、白豆蔻(五分)、白朮(一錢)、巴豆霜(五分)。
上細末,入巴豆霜令勻,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愈則止。小兒另丸。一法,反胃吐食,用橘皮一個浸少時,去白,裹生薑一塊,麵裹紙封,燒令熟,去外面,煎湯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後大便通,至不吐則止。此主寒積氣。(《病機》有代赭石、肉果,無白朮。)
〔垣〕,厚朴丸,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心,腹中諸疾。其藥味即與萬病紫菀丸同。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巴豆霜混合均勻,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症狀痊癒即可停止。小兒另用小丸。另一方法是,如果患者反胃吐食,可以用橘皮一個浸泡片刻,去除白色部分,包裹一塊生薑,再用麵糊裹上,用紙封好,燒熟後去掉外層,煎湯服用紫沉丸一百丸,每天兩次。等到大便通暢,不再嘔吐即可停止。此方主要針對寒積氣。
「垣」方,也就是厚朴丸,主要用於治療反胃吐逆、飲食哽塞、氣上衝心、腹中諸疾。其藥材配方與萬病紫菀丸相同。
厚朴,蜀椒(去目,微炒),川烏頭(炮,去皮。各一兩半),紫菀(去上苗),吳茱萸(湯洗),菖蒲,柴胡(去苗),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乾薑(炮),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而臥。此藥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間下痢大效。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朴(二兩)。如治風於春秋,所加黃連、厚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兩半。
白話文:
將厚朴、蜀椒、川烏頭、紫菀、吳茱萸、菖蒲、柴胡、桔梗、茯苓、官桂、皂角、乾薑、人參、黃連、巴豆霜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巴豆霜混合均勻,再用蜂蜜製成丸藥,每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丸,逐漸增加至五到七丸,以通暢為度,用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躺下休息。此藥效與《局方》溫白丸相同,尤其適合治療處暑後秋冬季節的腹瀉,效果顯著。春夏季節,需加黃連二兩;秋冬季節,需再加厚朴二兩。如果治療春秋季節的風寒,除了加黃連、厚朴外,還需加入菖蒲、茯苓各一兩半。
如治風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藥外,更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心之積,加菖蒲、白茯苓為輔。如肝之積,加柴胡、蜀椒為輔。如肺之積,加黃連、人參為輔。如脾之積,加茱萸、乾薑為輔。秋冬久瀉不止,加黃連、茯苓。
〔《保》〕反胃大便不通者,是腸勝胃也。服《局方》半硫丸三十丸。大府秘,用後藥。
附子(五錢),巴豆(二個),砒(一豆許)
上末極細,生薑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丸,白湯下。
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宜,附子丸,。
白話文:
如果治療風痛久治不癒,除了根據季節調整藥物外,還要加入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果心臟有積滯,則加入菖蒲、白茯苓輔助。如果肝臟有積滯,則加入柴胡、蜀椒輔助。如果肺臟有積滯,則加入黃連、人參輔助。如果脾臟有積滯,則加入茱萸、乾薑輔助。秋冬季節久瀉不止,則加入黃連、茯苓。
反胃、大便不通,是腸胃失調,腸氣過盛,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服用半硫丸三十丸。如果腹脹便秘,則服用後藥。
後藥方:附子五錢,巴豆兩個,砒霜一小豆許。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生薑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白湯送服。
治療下焦吐食,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大便不通,可以使用附子丸。
附子(炮,五錢),砒(研,半錢),巴豆霜(一錢),
上同研極細,溶黃蠟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冷水送下,利為度。利後更服紫菀丸,常服一丸,勿令再閉。
〔潔〕,白朮木香散,治寒積氣嘔吐,腹中痛,是無積也。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此藥和之。
木香(一錢),白朮(半兩),半夏曲(一兩),檳榔(二錢),茯苓(五錢),甘草(四錢),丁香(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濃煎芍藥生薑湯調下。有積者,痛時手按之愈痛;無積者,按之不痛。
白話文:
附子(炮製,五錢),砒霜(研磨,半錢),巴豆霜(一錢),
以上三味藥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黃蠟溶化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冷水送服,以瀉下為度。瀉下後再服用紫菀丸,每次一丸,持續服用,不要再讓寒氣閉結。
此方名為「潔」,又名「白朮木香散」,主治寒積氣導致的嘔吐、腹痛。若無積聚,則胃氣強盛,表現為乾嘔,有聲無物;若脾氣強盛,則表現為嘔吐,食物停留在胃中難以消化,因此會腹痛。此方可以和解脾胃,緩解腹痛。
木香(一錢),白朮(半兩),半夏曲(一兩),檳榔(二錢),茯苓(五錢),甘草(四錢),丁香(一錢)
以上七味藥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到兩錢,用濃煎的芍藥生薑湯調服。如果有積聚,痛時用手按壓會更痛;如果沒有積聚,按壓時則不會痛。
白朮散,治胃中虛損及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分),白朮,木香,甘草(各一兩),檳榔(三錢半),茯苓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薑湯下。
〔羅〕,十膈氣散,專治十般膈氣。冷膈、風膈、氣膈、伏膈、熱膈、悲膈、水膈、食膈、喜膈,皆病源也。並因憂驚冷熱不調,又乖將息,更於喜怒無時,貪嗜飲食,因而不化,積滯在膈上,腸鳴痰嗽。歲月漸深,心胸噎塞,漸至羸瘦,久若不除,必成惡候。
人參,白茯苓,官桂,枳殼,炙甘草,神麯(炒),麥芽(炒),廣朮(炮),白朮,陳皮(去白),乾薑(炮),京三稜(煨),訶黎勒(煨,去核,各一兩),厚朴(薑製),檳榔,木香(以上各五錢)
白話文:
白朮散用來治療胃虛損和痰多嘔吐。將半夏曲、白朮、木香、甘草、檳榔、茯苓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薑湯送服。
十膈氣散專門治療十種膈氣,包括冷膈、風膈、氣膈、伏膈、熱膈、悲膈、水膈、食膈、喜膈等。這些膈氣都是由於憂慮驚恐、寒熱失調、生活不規律、喜怒無常、飲食過度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導致食物積滯在膈上,引起腸鳴、痰咳。時間久了,就會心胸憋悶、身體消瘦,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严重的疾病。十膈氣散的配方包括人參、白茯苓、官桂、枳殼、炙甘草、神麯、麥芽、廣朮、白朮、陳皮、乾薑、三稜、訶黎勒、厚朴、檳榔、木香。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鹽湯點服。如覺脾胃不和,腹脹、心胸滿悶,用水一盞,生薑七片,棗二枚,鹽少許,同煎至八分,和渣熱服,空心食前。
豆蔻散,治五種膈氣。
肉豆蔻(去皮,五個),木香,人參,厚朴(薑製),赤茯(去皮),桂(各半兩),甘草(炙,半兩),檳榔(五錢),訶黎勒,青皮(各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郁李仁(湯泡,去皮尖,炒黃,半兩),半夏(湯洗了,用生薑搗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黃,五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如茶點服。若入生薑棗同煎亦佳,不拘時候。能治氣補勞,通血脈,補脾胃,去痰實。
白話文:
將肉豆蔻、木香、人參、厚朴、赤茯苓、桂枝、甘草、檳榔、訶黎勒、青皮、陳皮、郁李仁、半夏等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入少許鹽,用茶水送服。也可以加入生薑和紅棗一起煎服,不受時間限制。此方具有補氣、補勞、通血脈、補脾胃、去痰實等功效,可以治療五種膈氣。若感覺脾胃不和,腹脹、心胸滿悶,可以用水一碗,生薑七片,紅棗兩枚,鹽少許,一起煎至八分,趁熱服用,空腹或飯前服用。
〔《本》〕驢尿治反胃。《外臺》載:昔幼年經患此疾,每食餅及羹粥等,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等,時稱名醫,奉敕令治。醫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朝夕。忽有衛士云:服驢小便極驗。旦服二合,後食唯吐一半。晡時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即便定。
後奏知,大內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瘥。此藥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盛取尿,熱服二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驗。(《本草》云:驢尿治癥瘕反胃。又云:驢尿性冷味甘。)
〔世〕又方,驢尿調平胃散。(平胃散見滯瀉。)
新瓦散,治反胃。
白話文:
驢尿可以治療反胃。《外臺秘要》記載:曾經有位年輕人患上反胃的病症,每次吃餅或羹粥等食物,很快就會吐出來。貞觀年間,許奉御兄弟和柴蔣等人,當時都以名醫聞名,奉皇帝的命令治療。醫生們盡其所能,卻始終無法治癒,病人逐漸虛弱,性命垂危。突然,一位衛士說:服用驢尿非常有效。早上服用兩合,之後吃東西,只吐出一半。下午再服用兩合,晚上吃粥,吐的症狀就消失了。
後來上奏皇帝,得知宮中還有五六個人患有反胃,也一起服用驢尿,結果都同時痊癒。這種藥物略帶毒性,服用時不可過量,要用容器盛裝驢尿,加熱後服用兩合。病情嚴重的,每天服用效果最好。(《本草》記載:驢尿可以治療癥瘕和反胃。又說:驢尿性寒,味甘。)
還有個方子,用驢尿調和平胃散。(平胃散可以治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
新瓦散,可以治療反胃。
用多年瓦一片燒紅,入驢尿內焠二十一次,研為末;倉米飯焦亦為末。二分飯末,一分瓦末,蠟精和飯丸,以驢尿和平胃散服之吞下。
〔丹〕,翻胃方
黃連(細切,薑汁熳炒,三錢),山楂肉(一錢),保和末(六錢),
上粥丸,桐子大。人參湯入竹瀝再煎沸熱下六十丸。
〔羅〕,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滿,利脾胃壅滯,便秘,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檳榔(七錢半),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大黃(酒浸),厚朴(薑製。各一兩)
白話文:
將多年老瓦片燒紅,放入驢尿中浸泡二十一次,磨成粉末;將倉米飯焦也磨成粉末。取二份飯末,一份瓦末,再加入蠟精和飯丸,用驢尿和胃散服用,吞服下去。
這是一個治療翻胃的方子,用黃連(切碎,薑汁炒,三錢)、山楂肉(一錢)、保和末(六錢)製成粥丸,桐子大小。用人參湯加入竹瀝,再煎沸熱,放入六十丸服用。
另外,人參利膈丸可以治療胸中不適、痰嗽喘滿、脾胃壅滯、便秘等症狀,是治療膈氣的良藥。方劑包括木香、檳榔(七錢半)、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酒浸)、大黃(酒浸)、厚朴(薑製,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桐子大。如難丸,少加宿蒸餅和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下。
〔《本》〕,大黃湯,治冷涎翻胃。其候欲發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此乃勞證,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黃一兩,生薑自然汁半茶盞。炙大黃令燥,又焠入薑汁中,如此焠汁盡,切焙為末。每服二錢,陳米一撮、蔥白二莖,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先食蔥白,次服其藥,不十日去根。
〔羅〕玄明粉、朴硝不以多少,煎過澄濾五七遍,晚於星月露至明旦,自然結成青白硝。用一瓦罐按實,炭火內煅,從慢至緊,自然成汁,煎至不響。再加頂火一煅,取出於淨地上倒,合盆去火毒,至晚取出為細末。每二斤入甘草末二兩。每用一錢二錢,桃花湯或蔥白湯調下。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細末,滴加清水做成藥丸,大小類似桐籽。如果丸製困難,可以稍微添加隔夜蒸熟的麵餅一同製丸。每次服用約三十到五十顆,飯後搭配各種飲品一同吞服。
這就是《本草》中的「大黃湯」,用來治療冷涎翻胃的病症。這種病症在發作前,會先流出冷涎,接著開始嘔吐食物。這是勞累所致的症狀,若未能及時治療,病危將在即刻。
使用大黃一兩,生薑的自然汁液半個茶杯。先炙烤大黃使其乾燥,再將薑汁浸入其中,直到薑汁完全浸透,然後切片烘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上一撮陳年大米、兩根蔥白,用水一大杯,煮至剩餘七分,先食用蔥白,接著服下藥物,不超過十天便可根除病根。
羅氏提到的「玄明粉」和「朴硝」,無論量多量少,經過煎煮後澄清篩選五到七次,傍晚時在星月之下的露水中放置至第二天早晨,自然凝結成青白色硝石。使用一個瓦罐裝滿,放入炭火內煅燒,由緩慢到緊密,自然形成汁液,再熬煮至不再冒泡。再次加入頂火進行一次煅煉,取出後倒在乾淨的地面上,再放入容器中去除藥物中的熱力毒性,至傍晚取出研磨成細末。每兩斤加入甘草末二兩。每次使用一錢二分,可用「桃花湯」或「蔥白湯」調和服用。
治膈上氣壅滯,五臟秘塞邪熱。忌魚及藕。
〔丹〕翻胃積飲,通用益元散,生薑自然汁澄清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益元散方見泄瀉。)翻胃治用茱萸、貝母、栝蔞、牛膝草。
〔《本》〕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則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芫花丸,。
芫花(醋炒,秤,一兩),牛膝,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粒,炒黑)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常多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蟲使然,名為酒瘕,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白話文:
治療胸口氣悶、阻塞,五臟閉塞、邪熱的情況,忌食魚和蓮藕。
對於胃部積聚的飲水,可以服用益元散。取生薑自然汁,澄清取白色部分,搓成小丸子,隨時服用。(益元散的方劑見泄瀉篇。)治療胃部疾病可以用茱萸、貝母、栝蔞、牛膝草。
治療積聚的飲水、痰水生蟲,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反胃,甚至演變成胃部膿腫,相關論述見《靈樞》和《巢氏病源》。可以服用芫花丸。
芫花(用醋炒,稱重,一兩),牛膝、狼牙根、桔梗(炒至黃色)、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粒,炒黑)。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赤豆。每次服用二到三丸,最多可以服用五到七丸,飯前用生薑湯送服。這個方劑長期服用,可以化痰、消堅、殺蟲。我曾經患有飲酒成癖三十年,到了晚年,經常會出現各種痰飲,稍微遲一點就會吐出來,有時喝半杯酒就會停止,這正是符合這種病症的表現。因為讀了《巢氏病源》關於酒瘕的論述,上面說:經常喝酒,卻吃很少的穀物,久而久之就會逐漸消瘦,這種病症的病人經常想喝酒,不喝酒就會吐,而且嗜睡,不再能吃東西,這是胃中有蟲造成的,稱為酒瘕,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總之,治療這種病症一定要戒酒,這樣就很容易治癒,不戒酒就沒有用。
〔海〕有楊時者,因患風氣衝心,飲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萬病紫菀丸五丸。至二十日,瀉出肉塊蝦蟆五六枚,白膿二升,愈。又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萬病紫菀丸五丸。至十日,瀉出青蛇五七條,下惡膿三升,方愈。(紫菀丸即前治反胃厚朴丸加羌活、獨活、防風是也,乃磨積之劑。)
〔世〕治翻胃。用蛔蟲火煨為末,肉汁調下。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全文見診。)
〔世〕治翻胃。大田螺不拘多少,用新水養之,待吐出泥,澄去上清水,後用米篩張地上,卻將皮紙鋪在灰上,傾此泥於紙上,候乾稠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湯下,立愈。仍將田螺放水中,如食之,其病不安。治反胃多年,壁土和香附子末,米飲湯頻頻服之。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一位名叫楊時的病人,因患風氣衝心,導致飲食嘔吐,全身消瘦,每日服用萬病紫菀丸五粒。二十天后,他瀉出肉塊和白膿,症狀痊癒。另一位趙侍郎,飯後嘔吐,雙眼失明,雙耳失聰,服用萬病紫菀丸五粒,十天後瀉出青蛇和惡膿,也得以痊癒。萬病紫菀丸是由治反胃厚朴丸添加羌活、獨活、防風製成的,具有磨積作用。
另有一種治療翻胃的方法,將蛔蟲火烤研成粉末,用肉汁調和服用。
所有逆氣上衝的病症,都屬於火症。
另外,治療翻胃還可以用田螺。將田螺養在清水中,待其吐出泥沙,澄清上層水,將泥沙倒在鋪有皮紙的灰燼上,待其乾燥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粒,用藿香湯送服,可立即痊癒。若再次食用田螺,則病情會反覆。對於長期反胃的患者,可以用壁土和香附子研成粉末,用米湯頻頻服用。
〔《本》〕治反胃吐食。
白礬(二兩),黃丹(一兩),
上為末,入瓦罐內煅,令和取出,以淨紙盛放地上,盆蓋一宿,再為末,蒸餅丸,如桐子。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溫酒下,更量老少虛實與之。
〔羅〕,紅豆丸,治諸嘔逆、膈氣、反胃。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一個)
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燒熟,去面細嚼,白湯下。食前進三服,神效。
白話文:
治療反胃嘔吐。
白礬(兩錢),黃丹(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放入瓦罐內煅燒,等到藥粉燒紅取出,用乾淨紙包好放在地上,用盆蓋住一晚上,再次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空腹溫酒送服,根據患者年齡、體質調整藥量。
紅豆丸,治療各種嘔吐、胸膈氣滯、反胃。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一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糊做成丸藥,大小如皂角子。每次服用一丸,用大棗一枚去核,填入藥粉後裹上面糊烤熟,去掉面糊後細嚼,用白湯送服。飯前服用三次,效果顯著。
丁香附子散,治膈氣吐食。
丁香(半兩),檳榔(一大個),黑附(一個,半兩重,炮去皮臍),硫黃(去石),胡椒(各二錢)
上先將前四味為末,次入硫黃再研勻。每服二錢,用飛硫黃一個,去毛、翅、足、腸肚,填藥在內,用濕紙五七重裹定,置慢火內燒熟,取出嚼吃,後用溫酒送下。一日三服,不拘時候。如不吃葷,酒溫粟粥飲調下。(飛硫黃或云蝙蝠,《本草》無考。)
〔世〕六丁丸治翻胃如神。即香靈丸。(方見嘔吐。)
白話文:
丁香附子散可以治療因膈氣引起的嘔吐,方法是將丁香、檳榔、黑附子、硫黃和胡椒研磨成粉,然後用飛硫黃包裹藥粉,以慢火燒熟後食用,一天吃三次,飯前飯後不拘,可以溫酒或溫粥送服。若不吃葷,則可用溫粥飲調服。另外,六丁丸治療翻胃也很有效,其配方與香靈丸相同。
〔《本》〕,附子散,治反胃。
用附子一枚極大者,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熟,焠入生薑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焠,約盡生薑汁半碗,焙乾,入丁香二錢。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少許,同煎七分,不過三服瘥。《斗門方》用粟米飲調下一錢服之。又方,治男婦小兒唇青面黃,肚裡冷疼,引牽小腹,以至翻胃換食,嘔吐,口苦舌乾,少寤多寐,腳手牽掣,不拘年日遠近,一切脾冷病,悉能除愈。
有一婦人,年四十餘,久患翻胃,面目黃黑,歷三十餘年,醫不能效,脾腧諸穴燒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藥七日,頓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自是服之不三五服,些小脾疾,立便瘥平。保全胃氣,能生肌肉、進飲食、順榮衛。常服大有補益,累試累驗,幸毋忽焉。
白話文:
《本草綱目》附子散治反胃
附子散,用於治療反胃。
方法:
- 取附子一枚,要選最大者,置於磚塊之上,四面用火慢慢逼熟。
- 將熟附子放入生薑汁中浸泡,再用火逼出薑汁,反覆浸泡、逼出薑汁,直至生薑汁約剩半碗。
- 將附子取出,烘乾,加入丁香二錢。
- 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加入少量粟米,一同煎煮七分,一般不超過三服即可痊癒。
**《斗門方》**中也有記載,用粟米飲調服一錢。
功效:
此方還可治療男女老少唇青面黃、腹部寒冷疼痛、牽扯小腹、反胃、嘔吐、口苦舌乾、嗜睡、四肢抽搐等症狀,不論病程長短,一切脾胃虛寒之症,都能有效治愈。
案例:
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長期患有反胃,面色黃黑,歷經三十多年,多方求醫無效,甚至針灸脾腧穴位也無濟於事,病情反而加重。服此方七天后,病症突然痊癒,服藥一個月後,病根徹底去除。此後,只要出現輕微脾胃不適,服用此方一至三服,即可迅速痊癒。
功效总结:
附子散能滋補胃氣,使肌肉再生,促進飲食消化,調和氣血,常服可補益脾胃,經多次驗證,功效顯著,切勿輕忽。
人參(一兩),茯苓(白者,二兩),附子(七錢以上重者,炮去皮臍),粉草(一兩),黃耆(一兩,鹽炙)
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鹽湯煎服。忌生冷油麵黏膩等毒物,無不效者,甚妙。
〔羅〕,桂香散,治膈氣反胃,諸藥難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輒出,其效神速。
水銀,黑錫(各三錢),硫黃(五錢),
上三味,銚內用柳木槌熬研,微火上細研為灰。取出後,用丁香末二錢、桂末二錢、生薑末三錢,都一處研令勻。每服三錢,黃米粥飲調下一服效,甚者再服。
白話文:
人參一兩,茯苓(白色,兩兩),附子(重量超過七錢的,炮製去皮和臍),粉草一兩,黃耆一兩(用鹽炙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鹽湯煎煮後服用。忌食生冷油膩黏稠等食物,凡是服用此藥者,無不有效,效果非常好。
桂香散,用於治療膈氣反胃,服用其他藥物難以治癒,早上吃飯晚上嘔吐,嚴重者吃飯後馬上就吐出來,此藥效果神奇迅速。
水銀、黑錫(各三錢),硫黃(五錢)。
將以上三味藥材,放在銚中用柳木槌熬研,用微火慢慢研磨成灰。取出後,加入丁香末兩錢、桂皮末兩錢、生薑末三錢,混合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黃米粥調和服用,效果顯著,病情嚴重者可服用兩次。
上丁香、附子例,治翻胃灼見臟腑有寒者服之。丹溪云:治反胃忌甚燥之劑,犯之必死。設用必與潤血藥相兼服。又前瀉積條亦香燥劑,用者謹之。
〔《本》〕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翻胃吐食方。用五靈脂一味,不拘多少為細末,用黃犬膽汁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盞溫服。不止再服,不過三服即效。(《衍義》云:五靈脂行經血有效。《本草》云:味甘溫,療心腹冷氣,通氣脈,女子月閉。)
食不能下者,胃脘膈也。(全文見水腫。)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膈。(全文見診病傳變。王注云:三焦內結中熱,故膈塞不便。)
白話文:
丁香和附子通常用來治療胃翻灼熱,且內臟虛寒的人。但丹溪先生說,治療反胃要忌諱過於燥熱的藥物,否則會致命。如果一定要用,必須搭配潤血的藥物一起服用。另外,之前提到的瀉積藥方也是燥熱藥,使用時要格外謹慎。
治療男女老少長期或近期反胃吐食的藥方,可以用五靈脂一味藥,不限劑量研磨成細末,用黃狗膽汁做成丸子,大小如龍眼。每次服用一丸,用半杯溫酒送服。如果一次沒有效果,可以再服,最多服用三次即可見效。
食物無法下嚥,是因為胃脘和膈膜有問題。陽氣初起生病,就會出現氣短、咳嗽、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會傳到膈膜。
〔《素》〕三陽結謂之膈。(王注云:小腸結則血脈燥,膀胱熱則津液竭,故膈塞不便。)
運氣,膈食皆屬濕。經云: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是也。
〔世〕治翻胃痛而吐,諸氣不入者。黃牛鼻繩各姓者七個,長七寸,燒存性,為末,作三服,用好酒調下,飯湯調亦得。
鯽魚散
大鯽魚一個,去腸留膽,納綠礬末填滿縫口,以炭火炙黃為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日三服。
〔《山》〕翻胃。細炒棠梨葉,去刺為末,酒下。又方,松木節為末,酒下。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三陽經脈交會的地方稱為膈。王注說:小腸不通暢就會導致血液乾燥,膀胱熱就會使津液耗竭,因此膈塞不通暢。
運氣不順、飲食積滯都屬於濕邪。經書上說:太陰經所到之處,就會出現積聚的飲邪,導致痞塞膈不通。
世醫治翻胃疼痛、嘔吐、氣機不順者,用黃牛膝根七個,長七寸,燒成灰,研成粉末,分成三劑,用好酒調服,飯湯調服也可以。
鯽魚散:
取一條大鯽魚,去除腸子,保留膽囊,填入綠礬末,縫好魚口,用炭火烤黃,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陳米湯調服,一天服用三次。
《傷寒論》中記載治療翻胃的方法:細炒棠梨葉,去刺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另一個方法是用松木節研成粉末,用酒送服。
〔《靈》〕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晬時,周時也。)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腸胃充郭則衛氣不營,故邪氣得以居之也。)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邪氣原因衛虛而居下脘,今蟲上而下管虛,則邪氣乘虛勝之,而積聚以留也。)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下管約,故食入則痛,至晬時乃復出也。)其癰在管內者,即內而痛深。
白話文:
黃帝問道:「氣在膈膜以上,食物進來又出去,這點我已經明白了。蟲在膈膜以下,只有在特定時間才會出來,這部分我還沒理解,想請您詳細說明。」岐伯回答:「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寒暑失調,就會導致寒涼之氣流入腸胃。腸胃寒涼,就會使蟲體也受寒,蟲體受寒就會積聚在一起,停留在下腹部。這樣一來,腸胃就會脹滿,身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邪氣就會趁虛而入。
當腸胃脹滿時,抵抗力就會下降,邪氣就能趁機入侵。人吃東西的時候,蟲子會爬到上面吃,下腹部就會空虛,邪氣就會趁機侵入,積聚停留。邪氣之所以能入侵下腹部,是因為抵抗力下降,現在蟲子爬到上面,下腹部空虛,邪氣就趁虛而入,積聚停留。停留久了就會形成瘡瘍,瘡瘍形成就會造成下腹部收縮。下腹部收縮,所以吃東西就會疼痛,只到特定時間才會排泄出來。瘡瘍在腸道內部的,就會內痛,而且疼痛很深。」
其癰在脘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觀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詳此剌癰非所刺也。但剌後熨之,使熱氣入於積所,則邪免衰去,衛氣復盛也。
)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灸刺,膈食有四:
其一取胃。經云:蟲為下膈,按其癰刺之者,是其一法也。
其二取太陰。經云: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者是也。蓋膈洞者,經謂之食不化,下嗌還出也。
白話文:
如果癰瘡長在胸腹部的外側,就會疼痛浮腫,瘡口皮膚發熱。黃帝問道:要怎麼用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輕輕按壓癰瘡,觀察氣血流動的方向,先在瘡旁邊淺淺地刺入,逐漸往裡深入,然後再往回刺,不要超過三行針,觀察針刺的深淺,依此調整針刺深度。刺完針後一定要用熱敷,讓熱氣進入瘡內,每天讓熱氣往裡走,邪氣就會逐漸減弱,(詳細來說,這不是普通的針刺方法。而是刺針後用熱敷,讓熱氣進入積聚的部位,邪氣就會減弱消失,衛氣也會恢復旺盛。)大癰瘡就會潰爛。然後用人參來控制病情,去除瘡內毒素,保持平和安靜,就能使氣血運行,之後再用鹹苦之味,幫助消化食物,就能使食物向下運行。
針灸治療膈食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取胃經。經書上說:蟲積在胃裡就會導致膈食,按壓癰瘡並針刺治療,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取太陰經。經書上說:太陰經起於隱白穴,連接到太倉穴。太陰經負責開啟脾胃,如果太陰經阻塞,就會導致食物無法運送到脾胃,造成膈食。如果出現膈食,就要在太陰經上取穴,觀察氣血的虛實。所以說,太陰經阻塞,就是氣血不足導致生病。膈食的症狀,經書上叫做食不化,食物下咽後又吐出來。
其三取胃。經云:胃病若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里是也。又云: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是也。
其四取手少陰。經云: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脘一寸半,其病實則支膈,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者是也。
〔《撮》〕翻胃:勞宮(一分)。中脘(灸,瀉之)。心腧(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補之。)
〔《玉》〕翻胃吐食:中魁(中指第三節,灸瀉之。)中脘(寸半)。腕骨(一分瀉之,灸)。
〔東〕吐食不化:上脘,中脘,下脘。
〔《甲》〕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又法:三里,陰陵泉,不應,取下穴:中脘,天樞,又法:中脘,脾腧,中魁,三里,又法:腋聚毛下宛宛中(五十壯。)石關(五十壯。)
白話文:
胃病如果出現食道梗阻,無法進食,就應該取三里穴。另外,如果飲食無法下嚥,食道梗阻不通,病邪在胃脘,在上脘則用刺針向下引導,在下脘則用針灸散邪。
手少陰經的別經,稱為通里穴,位於腕後一寸半處。如果病症屬於實證,導致食道梗阻,則應該取掌後一寸處的通里穴,因為它與太陽經相通。
治療翻胃:勞宮穴(針刺深度一分);中脘穴(灸治,瀉法);心腧穴(針刺深度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補法)。
治療翻胃吐食:中魁穴(中指第三節,灸治,瀉法);中脘穴(針刺深度寸半);腕骨穴(針刺深度一分,瀉法,灸治)。
治療吐食不化: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
治療食飲不化,吃進去的食物又吐出來:下脘穴主治。另外,也可以取三里穴、陰陵泉穴,如果沒有效,就取下穴:中脘穴、天樞穴。其他方法:中脘穴、脾腧穴、中魁穴、三里穴。另外,也可以取腋窩聚毛處的宛宛中穴(灸治五十壯);石關穴(灸治五十壯)。
〔《東》〕今日食,明日吐。心腧(沿皮,寸半)。膈腧(沿皮,寸半)。胸堂(七壯。即膻中)。巨闕,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壯。)又翻胃:商丘,通谷,巨闕,然谷,隱白,陽陵泉,內庭,膈關
〔《甲》〕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痰,鬲關主之。
〔丹〕切不可用香燥之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脈》〕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跗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白話文:
今天吃下去的食物,明天就吐出來。針灸心腧穴,沿著皮膚,針刺一寸半深。針灸膈腧穴,沿著皮膚,針刺一寸半深。針灸胸堂穴,七壯。胸堂穴就是膻中穴。針灸巨闕穴和胃脘穴,各一寸半深,每個穴位灸五十壯。另外,如果出現反胃,可以針灸商丘、通谷、巨闕、然谷、隱白、陽陵泉、內庭和膈關等穴位。
背部疼痛,怕冷,脊椎僵硬,難以彎腰或仰頭,吃不下東西,嘔吐,痰多,這些症狀都是膈關穴主治的。
切忌使用香燥的藥物,服用後必死無疑,應該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寸口脈微弱而快,微弱表示氣虛,氣虛則營氣虛弱,營氣虛弱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部寒冷。跗陽脈浮而澀,浮表示虛弱,澀表示脾胃受損,脾胃受損則無法消化食物,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食物早上吐出來,食物無法消化,稱為胃反。脈象緊而澀,這種病很難治療。脈象弦緊表示虛弱,胃氣不足,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變成胃反。寒邪在上面,醫生卻用下行的治療方法,導致脈象變得弦緊,所以稱為虛。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涎沫。(全文見虛實法。)
〔《素》〕胃脈耎而散者,當病食痹。(脈要精微論,至真要論云:食痹而吐。)
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全文見治虛實法。)
白話文:
-
脾脈微急表示腸胃有問題,吃進去的食物會反流並伴隨口水。
-
胃脈若鬆散不緊密,預示著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也就是食痹,並且可能會伴有嘔吐的症狀。
-
腎脈微緩表現為消化系統吸收功能不佳,食物吞嚥後會再次回到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