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2)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2)
1.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素》云: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閉相合也。)瀉曰迎之,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
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刺之而氣之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並見九針十二原並小針解。)
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浮沉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淺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
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並見終始、官針二篇)
上候氣有二:一曰邪氣,二曰穀氣。凡刺氣至則候邪氣盡,盡則穀氣至,至則止針矣。所謂邪氣者,曰緊而疾,曰補而未實,瀉而未虛也。所謂穀氣者,曰徐而和,曰補而已實,瀉而已虛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以上見針解。凡將用針必先診視脈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素》〕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王注云:先定五臟之脈,次循九候之診,然後乃存意於用針之法。)黃帝問曰: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俞,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必應於天地。
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燃,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
白話文: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素問》說:補瀉的時機,要與氣的開合相配合。瀉法稱為「迎之」,必須把握住針,向內刺入,然後放鬆針柄,讓針尖出來,陽氣得以疏通,邪氣得以排出。按住並牽引針,稱為「內溫」,這樣血氣就不能散開,氣也就出不來了。補法稱為「隨之」,意念要像忘記了它一樣,針刺動作要像行雲流水,像蚊蟲停落,像留戀又像迴歸,拔出時像弓弦斷裂,使左側的氣歸於右側,這樣氣就能夠停止流動,外門已經關閉,中氣就會充實,一定不會留血,要迅速地拔針。持針的方法,穩固才是最重要的。
針刺要直刺,針尖不要左右搖擺。精神要集中,專注於病患。仔細觀察血脈,這樣針刺就沒有危險。針刺時,一定要在懸陽穴和兩側的衛經部位,精神集中不要離開,要了解疾病的存亡。血脈在腧穴橫向分佈,觀察時顯得格外清澈,觸摸時格外堅實。針刺後氣至,則說明治療有效,無論針刺多少次皆可停止針刺。針刺後氣不到,則無需計較針刺次數。針刺後氣至,就應拔針,不要再次針刺。各種針法都有其適應症,針刺的形狀和方法也各不相同,針刺的關鍵在於氣至且有效,療效顯著,如同風吹走雲彩一樣清晰可見,如同看見蒼天一般明朗,這就是針刺的全部道理。邪氣的來勢急促而猛烈,穀氣的來勢緩慢而平和。
(詳見九針、十二經原及小針的說明。)
凡是針刺,三次針刺到穀氣,邪氣偏斜妄動,陰陽錯位,逆順相反,浮沉不同,失去四時的規律,滯留不散,就需要用針來治療。所以,第一次針刺,陽邪排出;第二次針刺,陰邪排出;第三次針刺,穀氣到達;穀氣到達就停止針刺。所謂穀氣到達,是指補法已使身體充實,瀉法已使身體虛弱,因此可以知道穀氣已經到達。所謂三次針刺穀氣到達,是指第一次淺刺,只刺破皮膚,排出陽邪;第二次針刺稍微深一些,刺入肌肉,但還沒有到達肌肉間隙;等到刺入肌肉間隙,穀氣就到達了。所以針刺方法是:開始淺刺,以驅逐邪氣,引導氣血運行;然後深刺,以驅除陰邪;最後極深刺,以引出穀氣,這就是所謂的三刺之法。因此,使用針灸的人,如果不知道年齡的影響,以及氣的盛衰,以及虛實的變化,就不能算是高手。(詳見《終始篇》和《官針篇》)
觀察氣的有兩種:一是邪氣,二是穀氣。凡是針刺,氣至則觀察邪氣是否已盡,邪氣盡了,穀氣就到達,穀氣到達就停止針刺。所謂邪氣,是指氣至急促,補法還沒使身體充實,瀉法還沒使身體虛弱。所謂穀氣,是指氣至緩慢平和,補法已使身體充實,瀉法已使身體虛弱。
觀察病人的面色、眼神,知道邪氣是否已散,恢復其原來的狀態,傾聽其身體的動靜。(高手能從眼睛看出五種顏色,能根據針刺的深淺、緩急、滑澀等來判斷病情。)知道邪正的情況,(了解虛邪與正邪的盛衰)右手主要推動針,左手拿著針,控制進針和出針。(指控制針的進出)氣至就拔針。(指通過補瀉調整氣機後拔針)
以上見於《針解》。凡是用針之前,必須先診斷脈氣的盛衰緩急,然後才能治療。
《素問》說:五臟的診斷確定後,九候的診斷也準備好了,然後才能進行針刺。(王注說:先確定五臟的脈象,然後根據九候的診斷,才能集中精神於針刺的方法。)黃帝問道:經書上說氣的盛衰,左右偏移,上調下,左調右,有餘不足,在滎俞穴位進行補瀉,我明白了。這些都是榮衛氣的偏移,虛實的產生,不是邪氣從外侵入經脈。我想知道邪氣在經脈中是什麼情況?病人是什麼樣的?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道:聖人制定法則,一定符合天地規律。
所以天有星宿運行規律,地有經脈水流,人有經脈。天地溫和,經水就安靜;天寒地凍,經水就凝結;天暑地熱,經水就沸騰;突然刮風下雨,經水就會波湧。邪氣侵入脈絡,寒邪則血凝結,暑邪則氣濕熱,虛邪乘虛而入,就像經水遇到風一樣。經脈的動脈搏動,到達時也會像波浪一樣隆起,在脈中循行流動,到達寸口脈時,脈象有時大有時小,脈大則邪氣到達,脈小則正常。其運行沒有固定的位置,在陰陽之間遊走,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