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1)

1.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2.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靈》〕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針解》云: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乎神,客在門。(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惡知其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刺之微,在速遲。(速遲者,疾徐之意也。)粗守關,上守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知氣之虛實,用針之疾徐也。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氣虛不可瀉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言氣易失也。)不知機道,叩之不發。(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乎,(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上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言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難經》云: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又云: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追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也,補手心主井者,是謂隨而濟之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素》云: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謹按:針下,猶言針後也。)滿則泄之,(氣口盛而當瀉之也。《素》云: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素》云: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素》云:出針勿按。)《大要》曰:徐而疾則實,(徐內而疾出也。

《素》云: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疾內而徐出也《素》云: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素》云: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有若無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難經》云:氣未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素》云: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素》云:為其各有一宜也。)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白話文:

刺灸通論(關於刺虛實、刺寒熱及治療寒熱的方法)

關於用針的要點,道理很容易講述,但實際操作卻很難掌握。(如同《針解》所說:容易講述是指容易用言語表達,難以掌握是指難以精確地應用在人身上。)粗略的醫者只關注外在形體,高明的醫者則注重內在的神氣。(粗略的醫者只知道運用固定的針刺方法,高明的醫者則能觀察人體的血氣盛衰,從而決定是補還是瀉。)何謂神?何謂客?客來訪於門。(神,指的是人體的正氣;客,指的是入侵的邪氣;門,指的是邪氣循著正氣出入的途徑。)

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病症,又怎麼能知道疾病的根源呢?(沒有仔細觀察病症,就無法得知邪氣侵犯的是哪條經絡;不知道疾病的根源,就無法得知應當在哪些經絡的穴位施針。)針刺的微妙之處,在於速度的快慢。(速度的快慢,指的是進針和出針時的輕重緩急。)粗略的醫者只知道針刺四肢,高明的醫者則懂得掌握氣機。(粗略的醫者只知道針刺四肢,卻不明白血氣和正邪在體內的運行變化;高明的醫者則懂得觀察和掌握氣的運行。)氣機的運行,始終不離氣的虛實變化。(了解氣的虛實,才能運用適當的針刺速度。)

氣機的虛實變化,必須細微而清淨地觀察。(針刺時要仔細感受得氣的狀況,並專注守住氣的運行,不能讓氣跑掉。)氣盛時,不可強行補益;(氣盛的時候,是無法再用補法加強的。)氣虛時,不可強行瀉除;(氣虛的時候,不應該再用瀉法耗損。)懂得氣機變化的人,對氣的把握就如同頭髮般細微。(說明氣很容易流失。)不懂得氣機變化的人,即使再怎麼叩刺也無法引導氣的運行。(說明不懂得補瀉的道理,導致血氣已耗盡,而氣無法下行。)懂得氣的運行方向,就能夠把握最佳的施針時機。(懂得氣的運行方向,就能夠掌握氣的逆行、順行以及盛衰的狀況。把握最佳時機,是指掌握氣可被引導的時機。)粗略的醫者不明氣之微細變化,(對氣的細微變化毫無知覺。)高明的醫者才能完全掌握針刺的精髓。(盡知針刺的奧義。)氣往外散,是為逆;(說明氣虛弱而微小,這種情況是逆。)氣往內收,是為順;(說明氣平穩,這種情況是順。)明白氣的逆順之別,就能準確施針,毫無疑問。(說明了解選穴取穴的道理。)迎著氣的來向瀉它,怎麼可能不虛?順著氣的來向補它,怎麼可能不實?迎著和順著氣的運行施針,並用心調和,這樣就完全掌握了針刺的精髓。(迎著氣的來向瀉,是為瀉法;順著氣的來向補,是為補法。《難經》說:所謂迎隨,就是了解營氣、衛氣的流行,經脈的往來,順著或逆著氣的運行而施針,所以才說迎隨。又說:迎而奪之,是瀉其子;追而濟之,是補其母。例如治療心臟疾病,瀉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這就是迎而奪之。補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這就是追而濟之。)凡是用針的,虛證就應當補益。(氣口脈虛弱,就應當補益。《素問》說:針下感到熱,是氣充足的表現。請注意:針下,指的是針刺之後。)實證就應當瀉除。(氣口脈強盛,就應當瀉除。《素問》說:針下感到寒冷,是氣虛的表現。)阻塞不通就應當疏通,(疏通血脈。《素問》說:排出惡血。)邪氣旺盛就應當瀉除。(各經有邪氣旺盛,都應該瀉除。《素問》說:出針後不要按壓。)《大要》說:慢慢進針,快速出針,是為補;(慢慢將針刺入,快速將針拔出。《素問》說:慢慢出針,快速按壓針孔。)快速進針,慢慢出針,是為瀉;(快速將針刺入,慢慢將針拔出。《素問》說:快速出針,慢慢按壓針孔。)說到補與瀉,好像有氣又好像無氣。(說到補的時候,表示有氣;說到瀉的時候,表示無氣。《素問》說:補瀉是根據寒熱和氣的多少來決定的。有如無,是指氣的變化難以察覺。)觀察針刺後和針刺前的變化,好像氣消失了又好像氣還在。(說明氣的虛實變化以及補瀉的先後順序。觀察氣是否已經下行,以及是否仍然存在。)使用補法和瀉法,好像有所得又好像有所失。(說明補法,好像有了收穫;瀉法,好像有所失去。《難經》說:氣還未牢固,是為得氣;氣虛弱,是為失氣,所以說好像有所得又好像有所失。《素問》說:實施補瀉,醫師不要失去原則。好像有所得又好像有所失,是指失去了原則。)補瀉的要領,九針最為精妙。(《素問》說:因為它們各有適合的用法。)補瀉的時機,要用針來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