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6)

1. 嘔吐清水

〔《本》〕一味蒼朮丸,治嘔吐清水如神。(方見吐酸濕條。)

〔仲〕,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五錢),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丹〕盛兄兩手麻弦,飲後嘔清水。

神麯,蒼朮香附(各五錢),益元散(一兩),半夏(七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

〔仲〕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傷寒。)

〔丹〕施卜,年四十,因灸艾火太多,病腸內下血糞,肚痛。今痛自止,善嘔清水,食不下,宜清胃口之熱。

黃芩(五分),陳皮,地黃(各一錢),白朮(一錢半),連翹(錢半),甘草,茯苓(五分),生薑(三片)

〔《千》〕治痰飲水吐無時節者,其源因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時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藥不愈,用此方愈。

運氣,嘔吐清水有二:

一曰濕。經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是也。

二曰寒。經云: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是也。

2. 嘔沫

〔仲〕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方見傷寒。)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刺灸,嘔沫,獨取手太陰。經云: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是也。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全文見虛實法。經云:急者多寒。)

3. 嘔膿

〔仲〕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4. 嘔吐蟲

〔丹〕吐蟲。黑錫炒成灰,檳榔末,米飲調下。

〔仲〕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痢。(方見傷寒厥陰論。)

刺灸,嘔蟲獨取胃。經云: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取胃三里是也。

〔《脈》〕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仲〕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5. 吐利

成無己云:若止嘔吐而利,《經》云謂之吐利是也。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乃謂之霍亂,其與但稱吐利者有異也。蓋暴於旦夕者為霍亂,可數日久者為吐利。今以暴為霍亂者,寓於傷寒吐利門,徐而日久者入此門。

〔海〕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方見傷寒。)

〔丹〕泄瀉或嘔吐。六一散,生薑汁湯調。

丈夫因辛苦發熱,腰腳痛,吐瀉交作。

白朮滑石陳皮(各二錢),木通柴胡(錢半),人參(一錢),甘草(五分),

〔《脈》〕心乘肝,必吐利。

運氣,吐利有二:

一曰風木。經云:厥陰所至,為嘔泄。又云:木太過曰發生,發生之紀,上徵則氣逆,其病吐利是也。

二曰寒水。經云;水太過曰流衍,流衍之紀,其動漂泄沃湧是也。(漂泄謂泄利,沃湧謂吐沫也。)

咳嘔腹痛且發泄,其脈絕,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仲〕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生薑(四兩),大棗(二十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黃芩(二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個),半夏(半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潔〕,水煮金花丸,治有痰而泄痢不止,甚則嘔而欲吐,利下而不能食,由風痰羈絆脾胃之間。

半夏(一兩,湯洗),天南星(一兩,洗),天麻(半兩),寒水石(燒存性,一兩),雄黃(一錢半),白麵(四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先煎漿水沸,下藥煮令浮為度,漉出,生薑湯下,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