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5)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5)
1. 噁心(欲吐不吐)
〔丹〕噁心有熱、有痰,皆用生薑,隨證用藥。
〔仲〕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半夏(半斤),生薑(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二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垣〕,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是邪氣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胃。
炒曲(三錢),大麥櫱(半兩,炒黃),陳皮,天麻(各二錢),白朮,白茯苓,半夏(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柴胡半夏湯,治舊有風症,不敢見風,眼澀眼黑,胸中有痰,噁心,兀兀欲吐,但遇風覺皮肉緊,手足難舉,動重如石。若在暖室,少出微汗,其症隨減,再遇風,病復如是。
半夏(二錢),炒曲(一錢),生薑(三片),柴胡,升麻(各五分),蒼朮(一錢),藁本(五分),白茯苓(七分),
上為粗末,只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五沸,去渣溫服。
〔張文仲〕治胃氣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仁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佳。
〔仲〕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云〕,蒲黃散,治產後三四日,惡露不下,嘔逆壯熱。
芍藥(二兩五錢),知母(二兩),生薑,當歸,蒲黃(各二兩),紅花(五錢),荷葉心中蒂(一個),生地汁(一盞)
上㕮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渣,下蒲黃,煎數沸,空心分三服。
療產後嘔吐不止。
橘紅(一兩),半夏曲,甘草(各五錢),藿香(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三片,水煎。
〔《大》〕,開胃散,治產後胃氣不和,嘔吐不止,全不納飲食。
訶子肉(一兩半),人參(一兩),甘草(半兩),
上三味為細末。別以半夏半分,生薑一分,蔥白二七莖,水二大盞,煎至六分,去渣,分為二服。
白話文:
【噁心(想吐又吐不出來)】
丹溪認為噁心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熱或有痰,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生薑來治療,具體的藥物應根據病情來決定。
仲景提到,患者胸中好像在喘息但又不是喘息,好像要嘔吐但又吐不出來,好像要打嗝但又不是打嗝,這種感覺讓人心煩意亂,無可奈何。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藥方包括半夏半斤和生薑一升。先用三升水煮半夏,取兩升湯汁,再加入生薑汁,煮到剩兩升半,稍微冷卻後,分成四次服用,一天三次,晚上一次。如果症狀得到緩解,就暫時停止服用。
李東垣的茯苓半夏湯,適用於胃氣虛弱,身體沉重且有痰,噁心想吐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纏繞在脾胃之間,所以應該先強化脾胃。藥方包括炒麴三錢、大麥櫱半兩(炒黃)、陳皮、天麻各二錢、白朮、白茯苓、半夏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加上五片生薑,煎煮至一杯,去掉渣滓後趁熱服用。
柴胡半夏湯適用於舊有風症,不能吹風,眼睛乾澀、視線模糊,胸中有痰,噁心,想吐又吐不出來,只要吹風就會覺得皮膚肌肉緊繃,手腳難以抬起,行動笨拙如石頭。如果待在暖和的房間裡,稍微出些汗,症狀就會減輕,但再遇到風,病情就會再次發作。藥方包括半夏二錢、炒麴一錢、生薑三片、柴胡、升麻各五分、蒼朮一錢、藁本五分、白茯苓七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作為一劑藥,用兩杯水煎煮到剩下五分之一,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
張文仲的處方是針對胃寒,吃東西後就想吐的情況。取三顆白豆蔻仁,搗碎篩選後再研細,用溫和的好酒一杯來調和,連續喝兩三杯會更好。
仲景提到,如果患者想要嘔吐,就不能進行瀉下治療。
雲岐子的蒲黃散,適用於產後三四天,惡露無法排出,嘔吐反胃,高燒的情況。藥方包括芍藥二兩五錢、知母二兩、生薑、當歸、蒲黃各二兩、紅花五錢、荷葉心中的蒂一個、生地汁一杯。將這些藥材切碎,用兩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去掉渣滓後加入蒲黃,再煮幾次沸騰,空腹分三次服用。
另外,還有一個治療產後持續嘔吐的方子。藥方包括橘紅一兩、半夏麴、甘草各五錢、藿香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三片薑,用水煎煮。
《千金方》中的開胃散,適用於產後胃氣不和,嘔吐不止,完全無法進食的情況。藥方包括訶子肉一兩半、人參一兩、甘草半兩。將這三種藥材磨成細末。另取半夏半分、生薑一分、蔥白十四根,用兩大杯水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去掉渣滓後分為兩次服用。
2. 嘔苦水
〔丹〕鄭宅如夫人,清早嘔苦水,脈澀而微,起轉如常,此胃弱而上脘有濕也。
黃芩(七錢),滑石(一兩半),蒼朮(一兩炒),飛礬(二兩),陳皮(一兩),山楂(一兩),半夏(一兩),桔梗(五錢),炒芩(五錢),姜水煎服。
刺灸嘔苦,獨取膽與胃。《經》云:善嘔,嘔有苦,長太息,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又云: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是也。
運氣,嘔苦皆屬燥。《經》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善嘔,嘔有苦。又云: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是也。
白話文:
【嘔苦水】
丹城的鄭宅如夫人,在清晨時會嘔吐出帶有苦味的液體,她的脈象細弱且不順暢,但其他時間活動正常,這顯示她的胃功能較弱,且上腹部可能有濕氣困擾。
藥方如下:黃芩七錢,滑石一兩半,炒過的蒼朮一兩,飛礬二兩,陳皮一兩,山楂一兩,半夏一兩,桔梗五錢,炒過的黃芩五錢,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針對嘔吐苦水的病症,主要需治療膽和胃。根據古籍記載,若一個人經常嘔吐且伴有苦味,長時間嘆氣,這是因為膽臟受到邪氣影響,胃氣逆亂。膽汁外洩會導致口苦,胃氣逆亂則會引起嘔吐苦水。因此,治療上需針灸足三里穴,以幫助胃氣下行;如果胃氣逆亂,應針刺少陽經絡的血絡,以開通膽臟的逆亂,並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態,驅除體內的邪氣。另一種治療方式是,當口中有苦味,且嘔吐出過夜的胃液,可針灸陽陵泉穴。
從運氣學說的角度看,嘔吐苦水的病症都屬於燥熱類型。根據古籍記載,當陽明經的氣機在泉穴處受阻,燥熱之氣過剩,就會出現嘔吐且伴有苦味的症狀。另外,當陽明經的氣機過盛,也會引發嘔吐苦水的現象,治療上應採用苦溫和辛溫的藥物。
3. 吐酸吞酸
〔丹〕或曰: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予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積,成積既久,濕中生熱,故從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
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為末合經意。
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制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則病易安。吞酸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須以炒黃連為君。
咽醋丸
茱萸(去枝梗,半兩,煮,曬乾),陳皮(去白,五錢),黃芩(炒,五錢),蒼朮(七錢半),黃連(一兩,細切,用陳壁泥同炒)
上為細末,曲糊丸,桐子大。
參萸丸,可治吞酸,不可治自利。(方見泄瀉。)
〔《兵部手集》〕治酸心,每醋氣上攻如酸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強服。
〔梅〕治酸心。檳榔四兩,陳皮二兩,細搗為末,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丹〕丈夫因外感涼氣,與宿飲相搏,心下酸戚,嘔清水,後有紅。
青皮(三錢),黃芩(錢半),人參(二錢),紫蘇,木通,甘草,枳殼(二錢),桔梗(錢半),麻黃(五分),
〔垣〕病機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辨云: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傷寒論》云:嘔家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是未傳入里,三陰不受邪也。亦可見此證在外也,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孫真人云:嘔家多用生薑,是嘔家聖藥。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吐酸,嘔出酸水也。
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以瀉肺之實。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加減二陳湯,藿香安胃散(二方並見前嘔吐、痰飲門。)
〔《本》〕予平生有二疾,一則下血,二則膈中停飲。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後稍困乏,必飲酒二三盞,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外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漐漐常潤,左邊病處絕燥。
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者,間或中病,止得月餘復作。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予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濁者依前停蓄,蓋下無路以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去,稍寬,數日復作。
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堆科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除。自此後一向數年,不吐不嘔,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從中下。前此飲漬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其法:蒼朮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攄取汁;大棗十五枚,爛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勻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如桐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
忌桃、李、雀鴿。初服時,必膈微燥,且以茅朮制之。覺燥甚,再進山梔子散一服,久之不燥也。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動,亦調息之法。
治酒癖停飲,吐酸水,,乾薑丸《聖惠方》)
乾薑,葛根,枳殼,橘紅,前胡(各五錢),白朮,半夏曲(各一兩),茱萸,甘草(各一分)
上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米飲服有效。
治中風痰涎飲眩瞑,嘔吐酸水,頭痛惡心。
半夏(二兩),南星,白附(各一兩),
上並生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以生面裹衣,陰乾。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子和〕棠溪張鳳村,一田叟姓楊,其病嘔酸水十餘年。本留飲,諸醫皆以燥劑治之。中脘臍胻,以火艾燔針刺之,瘡未嘗合。戴人以苦劑越之,其涎如膠,乃出二三升,談笑而愈。
運氣,吐酸,皆屬於熱。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欲嘔。嘔酸,治以辛寒是也。
〔東〕吐宿汁,吞酸:章門,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