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3)

1. 腸鳴

〔垣〕如胃寒泄瀉,腸鳴,於升陽除濕湯加益智仁五分,半夏五分,生薑、棗子和煎。(升陽除濕湯方見泄瀉。)

〔丹〕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芩、連、梔子。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全文見水腫。)腸鳴多屬脾胃虛。一男子腸鳴食少,臍下有塊耕動,若得下氣多乃已,已則復鳴。醫用疏氣藥與服,半年不效。予用參、術為君,甘草、連、參、枳、乾薑為臣,一帖腸鳴止,食進。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胃寒引起的腹瀉、腸鳴,可以在升陽除濕湯的基礎上加益智仁、半夏、生薑、棗子一起煎服。升陽除濕湯的配方可以參考泄瀉的治療方法。

腹中水鳴,是體內火氣灼熱導致水液翻滾的現象,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梔子來治療。腹中鳴響,大多是胃部出了問題。有個男子經常腸鳴、食慾不振,臍下還有一個硬塊在不停地蠕動,只有放屁才能緩解,但過一會兒又會鳴響。他曾經服用過疏氣藥物,但半年都無效。我給他開了以人參、白朮為君藥,甘草、黃連、人參、枳實、乾薑為臣藥的方劑,一劑藥下去腸鳴就止住了,食慾也恢復了。

又每服吞厚朴紅豆丸,其氣耕亦平。經云: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之謂也。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之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水漿之聲也。(全文見診病傳變。)

〔河〕,葶藶丸,治湧水,疾行則腹鳴,如囊裹水漿之聲。

葶藶(隔紙炒),澤瀉,椒目,桑白皮,杏仁,豬苓(去黑皮,各五錢)

白話文:

服用厚朴紅豆丸後,氣機也會平穩。古書記載,脾胃虛弱就會腸鳴腹脹,中氣不足也會造成腸鳴。這就是原因。

肺部寒氣移到腎臟會導致湧水症。湧水患者按壓腹部不會感到堅硬,因為水氣停留在腸道,快走時就會發出聲音,像囊袋裡裝滿水漿的聲音。

治療湧水,可以使用葶藶丸,症狀包括快速行走時腹部鳴響,像囊袋裡裝滿水漿的聲音。

葶藶隔紙炒,澤瀉、椒目、桑白皮、杏仁、豬苓(去黑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蔥白湯下,不拘時,以利為度。

運氣,腸鳴有二:

一曰土發。經云:土鬱之發,腸鳴而為數後是也。

二曰熱勝。經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病腹中腸鳴,氣上衝胸,治以鹹寒是也。

針灸,腸鳴有三法:

其一補脾。經云: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是也。

其二補足太陽。經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補足外踝下留之五分申脈穴也。

其三取太陽。經云:腸中雷鳴,氣上衝胸,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是也。

白話文:

將上藥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蔥白湯送服,不限時間,以通利為度。

腸鳴的原因有兩種:

第一種是土氣鬱結。經書中說,土氣鬱結導致腸鳴,而且排便次數增多。

第二種是熱氣過盛。經書中說,少陰經位於泉穴,熱氣過盛侵犯此處,會引起腹部腸鳴,氣往上衝到胸部。治療方法是用鹹寒性質的藥物。

針灸治療腸鳴有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補脾。經書中說,脾虛弱會導致腹部脹滿、腸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所以要針灸太陰、陽明、少陰經的穴位,以補益脾氣。

第二個方法是補足太陽經。經書中說,中氣不足會導致腸鳴,所以要針灸外踝下方五分處的申脈穴,以補足太陽經的氣血。

第三個方法是取太陽經。經書中說,腸鳴如雷聲,氣往上衝到胸部,邪氣在腸中,可以針灸肓俞、巨虛、上廉、足三里穴,以驅散邪氣。

〔《甲》〕腹中常鳴,時上衝心,灸臍下。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泄糜,不嗜食,胸脅搘滿,喘息而沖,鬲嘔,心痛,及傷飽,身黃,骨瘦羸,章門主之。腸鳴相逐,不可傾倒,承滿主之。腸鳴而痛,溫留主之。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白話文:

肚子经常咕噜咕噜叫,有时候还会上冲心脏,灸脐下。肚子里的肠子咕噜咕噜响个不停,吃的东西消化不了,肋骨疼痛不能躺下,烦躁发热,拉稀饭,不想吃饭,胸口肋骨胀满,呼吸急促上冲,想吐,心痛,还有吃饱了就难受,身体发黄,骨瘦如柴,章门穴主治。肠鸣声此起彼伏,不能倾斜身体,承满穴主治。肠鸣伴随疼痛,温留穴主治。吃东西吃不下,肚子雷鸣般响,大便不正常,小便发黄,阳纲穴主治。

2. 嘔吐膈氣總論

〔潔〕論曰: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腑結閉而自安也。

白話文:

潔論曰: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

潔論說道:嘔吐有三種原因,分別是氣、積、寒,都必須從三焦的角度來分析。

  • 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 上焦位於胃部,向上連接天之氣,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消化吸收,不向外排出;中焦位於中脘,向上連接天之氣,向下連接地之氣,主要功能是消化水穀;下焦位於臍下,向下連接地之氣,主要功能是將廢物排出,不再吸收。

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 因此,上焦引起的嘔吐,都是由於氣機失調所致。氣是天之陽氣,脈象浮而洪大,症狀表現為進食後突然嘔吐,口渴想要喝水,大便乾結,氣往上衝擊胸部導致疼痛。治療應以降氣和中的方法為主。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 中焦引起的嘔吐,都是由於積聚所致,積聚有陰陽之分,食物和氣機互相阻塞而導致疼痛,脈象浮而弦緊,症狀表現為先疼痛後嘔吐,或先嘔吐後疼痛。治療應使用小毒藥去除積聚,並用檳榔、木香等藥物和解氣機。

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腑結閉而自安也。 下焦引起的嘔吐,都是由於寒氣所致,屬於地之氣,脈象沉而遲緩,症狀表現為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小便清澈,大便秘結不通。治療應使用毒藥通開阻塞,溫暖寒氣,使大便逐漸通暢,然後再配合中焦藥物調理,避免大腸積聚而自然痊癒。

上潔古論三焦吐,其說蓋本於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謂之嘔吐也。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反胃也。分嘔吐膈氣為二門。

〔垣〕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症,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

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其脾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

白話文:

古籍中論述三焦的吐氣,其說法源於黃帝內經。所謂氣為上膈,食物飲水進入身體後又排出,則為下膈,而食物消化完畢後才反吐出來。上焦食物剛吃就吐出來,現代稱為嘔吐。中下二焦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現代稱為膈氣反胃。嘔吐和膈氣分屬不同的病症。

嘔吐、噦都屬於胃病,胃是主管消化吸收的器官。其差異在於氣血多少的不同。比如嘔吐屬於陽明經病症,陽明經氣血旺盛,所以嘔吐時會有聲音和嘔吐物,屬於氣血皆病。張仲景說:嘔吐雖有陽明經症狀,但要謹慎使用瀉下藥。孫真人說: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氣逆者需要散氣,所以以生薑為主藥。吐則屬於太陽經病症,太陽經氣血較少,所以吐時只有嘔吐物沒有聲音,屬於血病。

有些人生食就吐,有些人生吃後就吐,可以用陳皮去白皮來治療。噦則屬於少陽經病症,少陽經氣血較少,所以噦時只有聲音沒有嘔吐物,屬於氣病。用薑製半夏為主藥。所以朱奉議治療嘔吐噦,常用生薑、半夏、陳皮等藥物。究其三種病症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脾虛弱,或寒氣侵入胃部,再加上飲食不當而導致。應該用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等藥物治療。

(按噦《內經》實指呃逆、今先賢誤釋為乾嘔者,非也。)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不可亂也。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說的是呃逆這病症,現在一些學者誤解為乾嘔,這是不正確的。如果只是因為內傷導致了這種疾病,應該審視其虛實,讓病情從內部得到恢復。如果有痰飲的情況,必定需要通過通導的方式來治療,並且要分辨出是哪一經的問題,對症下藥,不可胡亂使用藥物。

3. 嘔(有物有聲)

〔仲〕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用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卒嘔吐、心下痞,腸閉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陳皮湯,治嘔。(方見乾嘔。)

白話文:

治療各種嘔吐、食物無法下嚥的症狀,可以用小半夏湯。

嘔吐的人本應口渴,渴了就想要解渴,但現在卻不渴,這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積水)的緣故。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

用半夏一升,生薑半斤,加水七升,煮沸後取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突然嘔吐、心下痞悶、腸道閉塞、伴隨頭昏目眩和心悸的症狀,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或四兩),加水七升,煮沸後取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陳皮湯可以治療嘔吐,詳細方劑請參考乾嘔的治療方法。

〔孫〕治嘔吐,以白檳榔一枚煨,陳皮十分炙,銼為末,水一盞,煎半盞服之。

上薑、半、橘,治嘔吐必用之聖藥。然東垣云: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

〔仲〕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服前小半夏湯諸湯不愈者,服此立愈。)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白話文:

治療嘔吐,可以用白檳榔一枚煨熟,陳皮十份烤熟,磨成粉末,用一杯水煎煮成半杯,服用。

生薑、橘子是治療嘔吐的良藥。但東垣說,辛辣藥物如生薑類,只能治上焦氣壅表實的嘔吐,如果胃虛穀氣不暢,胸中閉塞而嘔吐,就只能用益胃、推動穀氣的方法,不要誤認為表實,用辛辣藥物瀉之。

胃反覆嘔吐的,可以用大半夏湯治療,如果服用過其他大半夏湯類的藥方都沒有效果,服用這個藥方就能立即見效。

取半夏兩升洗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將三味藥材用一斗三升的水混合蜂蜜攪拌兩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餘下的分兩次服用。

李絳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倦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三大兩,劈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

〔丹〕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

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

胃虛有寒嘔吐者,東垣丁香茱萸湯、仲景理中湯,皆益胃推揚穀氣之劑也。(方見寒條。)

〔垣〕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復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白話文:

李絳治療反覆嘔吐、不定時,喝粥就吐,而且倦怠無力,像是快要死掉的人,用上黨人參三大兩,劈開,加水一大升,煮到剩下四合,趁熱一次喝下。

久病嘔吐的人,是因為胃虛弱,無法容納食物。

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

胃虛寒導致嘔吐的人,東垣的丁香茱萸湯、仲景的理中湯,都是補益胃氣,幫助消化食物的方劑。

如果陰虛導致邪氣逆流,堵塞氣道,引起嘔吐,這是因為身體的通道不通暢。應該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等藥物,來活血涼血滋潤血液;同時用甘草來補氣;再稍微加入大黃、芒硝來通暢阻塞,使大便通暢,邪氣排出,氣逆嘔吐就會自然消失。還有一種是胸中虛熱,長期營養不良,導致嘔吐,只要補充五穀的陰氣來調和,嘔吐就會自然停止。

(五穀皆屬陰,或食,或飲白湯,或喜涼者飲涼水,皆能止嘔噦,不必用藥也。)

〔仲〕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方見傷寒。)

〔垣〕,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噦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並宜治之。

丁香(一兩),半夏(五兩),陳皮(五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無時。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麵裹煨熟一兩半。

白話文:

五穀都屬於陰性食物,如果感到噁心嘔吐,可以吃點東西,喝點白湯,或是喜歡喝涼水就喝涼水,都能止嘔,不需要用藥。

仲景說,如果嘔吐還伴隨腸鳴和心下痞滿,可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垣說,加減二陳湯可以治療痰飲引起的各種症狀,比如嘔吐、噁心、頭暈、心悸、胃脘不舒服,或出現寒熱交替等,也可以用來治療因吃生冷食物引起的脾胃不和。

配方如下:丁香一兩,半夏五兩,陳皮五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個烏梅,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渣後趁熱服用,不限時服用。如果治療痰痞,可以加一兩半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煨熟再服用。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飲食,嘔吐不時。

藿香(錢半),丁香(二錢),人參(二錢),橘紅(五錢),

上件四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服,食前。

〔垣〕,丁香吳茱萸湯,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吳茱萸,草豆蔻,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炙),黃芩(一錢),柴胡(五分),升麻(七分),茯苓(五分),當歸(錢半),蒼朮(一錢),半夏(五分),乾薑(五分),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

**主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時常嘔吐。

配方:

  • 藿香(半錢)
  • 丁香(二錢)
  • 人參(二錢)
  • 橘紅(五錢)

**製法:**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水兩盞,生薑三片,一同煎煮至一盞,去渣服用,飯前服用。

丁香吳茱萸湯:

**主治:**嘔吐反胃,胃寒所致。

配方:

  • 丁香(五分)
  • 吳茱萸
  • 草豆蔻
  • 人參(各一錢)
  • 甘草(五分,炙)
  • 黃芩(一錢)
  • 柴胡(五分)
  • 升麻(七分)
  • 茯苓(五分)
  • 當歸(半錢)
  • 蒼朮(一錢)
  • 半夏(五分)
  • 乾薑(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前。忌冷物。

〔世〕,藿香平胃散,治嘔吐不止。

藿香(一兩),半夏(二兩),陳皮(去白,二兩),厚朴(一兩,制),蒼朮(三兩,泔浸),甘草(二兩,炙)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同煎,去渣,溫服。

〔羅〕紅豆丸,諸藥不愈者神效。(方見膈氣寒條。)

〔杜〕安業坊,有閻氏家老婦人患嘔吐,請石秀才醫。曰:胃冷而嘔,下理中丸至百餘丸,其病不愈。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藥病正相投,何必多疑。石曰:何故藥相投而病不愈?杜曰:寒氣甚,藥力未及,更進五十丸必愈。如其言果愈。石於是師法於杜。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兩,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趁熱服用,飯前服用。忌食冰冷的食物。

藿香平胃散可以治療嘔吐不止。

配方:藿香一兩,半夏二兩,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二兩),厚朴(一兩,炮製),蒼朮(三兩,用淘米水浸泡),甘草(二兩,炙烤)。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半水,加入三片生薑,三個大棗一起煎煮,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紅豆丸對各種藥物治療無效的嘔吐症有奇效。

杜先生在安業坊遇到一位閻姓老婦患嘔吐,請石秀才看病。石秀才認為是胃寒導致的嘔吐,給她服用了理中丸一百多粒,病症沒有好轉。石秀才懷疑病情,便請杜先生診治。杜先生說:藥物和疾病正好對症,何必多疑。石秀才問:為什麼藥物對症卻沒有好轉?杜先生回答:寒氣太重,藥力不夠,再服用五十粒就會痊癒。按照杜先生的說法,老婦人果然痊癒了。石秀才因此拜杜先生為師。

〔海〕理中湯加減例。(理中湯方:甘草、人參、白朮、乾薑,各等分。)

若為寒氣、濕氣所中者,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若霍亂吐瀉者,加橘紅、青橘皮各一兩,名,治中湯,。

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吃鹽湯少許,頓服,嘔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香、半夏一兩,生薑十片。若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泄瀉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兩,共成八味。若藿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於本方中去白朮、加熟附,名,四順湯,。

白話文:

海理中湯加減例:

理中湯方:甘草、人參、白朮、乾薑,各等份。

若因寒氣、濕氣入侵者, 加入附子一兩,稱為附子理中湯。

若患霍亂吐瀉者, 加橘紅、青橘皮各一兩,稱為治中湯。

若霍亂伴隨心腹作痛, 可先喝少量鹽湯,迅速服用此藥,嘔吐出後即能感到舒暢。

若伴隨嘔吐, 於治中湯內加入丁香、半夏一兩,生薑十片。

若伴隨泄瀉, 加橘紅、茯苓各一兩,稱為補中湯。

若泄瀉不止, 於補中湯內加入附子一兩。

若不喜飲食,水穀不化, 再加入炒砂仁一兩,共成八味藥。

若霍亂導致嘔吐、腹瀉、心腹作痛、手足冰冷, 於原方中去掉白朮,加入熟附子,稱為四順湯。

若傷寒結胸,先以桔梗、枳殼等分煎服,不愈者,及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若渴者,但於枳實理中湯內加栝蔞根一兩。若霍亂後轉筋者,理中湯內加石膏一兩。(火煅)。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兩,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官桂。

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若渴欲飲水者,加朮半兩。若苦寒者,加乾薑五錢。若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發為鼻衄者,加川芎一兩。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只用本方。若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或止用甘草、生薑等分煎服,或以烏豆煎湯解之。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導致胸部阻塞,首先可以用桔梗和枳殼等量煎服,如果病情沒有好轉,並且在嘔吐和腹瀉後胸部仍然阻塞,感覺快要昏厥,心口高高隆起,劇痛難以觸碰,就要加入枳實和茯苓各一兩,叫做枳實理中湯。如果口渴,就在枳實理中湯裡加入栝蔞根一兩。如果霍亂後出現抽筋,就在理中湯裡加入石膏一兩(用火煅燒)。如果臍下有腫塊,這是腎氣不調引起的,就去除白朮,加入官桂一兩,因為腎臟怕燥,所以去除白朮;擔心會出現奔豚,所以加入官桂。

如果心悸頻繁,就加入茯苓一兩。如果口渴想喝水,就加入白朮半兩。如果覺得苦寒,就加入乾薑五錢。如果腹部脹滿,就去除白朮,加入附子一兩。如果喝酒過多或者吃辛辣炙烤的食物導致鼻子流血,就加入川芎一兩。如果傷了胃導致吐血,可以用這個藥方,因為它能調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如果中毒了附子,也可以用這個藥方;或者單獨用甘草和生薑等量煎服,或者用烏豆湯解毒。

〔仲〕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方見傷寒吐。)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逆者,四逆湯主之。(方見傷寒下利。)

〔杜〕王普侍郎病嘔,飲食皆不得進,召孫,數日亦不愈,後復召杜。杜曰:治嘔愈嘔,此胃風也。遂用川烏一兩,淨洗去皮臍、不去尖,以漿水一碗煮乾。每個作兩片,復用漿水一碗,煮盡,更作四片。每細嚼一片,以少溫水下。少頃,嘔遂止。痛既少息,杜遂問曰:尋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

杜曰:是甘甜乃膏粱之物,積久成熱,因而生風,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王服其說。

白話文:

如果有人呕吐且胸部满闷,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如果有人呕吐、脉搏微弱、小便频繁、身体微微发热、出现厥逆症状,可以用四逆汤治疗。

王普侍郎生病呕吐,什么也吃不下,请孙大夫看病,但过了几天病情也没好转,于是又请杜大夫。杜大夫说:“治好了呕吐,又继续呕吐,这是胃风引起的。”于是他用川乌一两,洗净去皮和脐,但不去尖,用浆水一碗煮干。每块川乌切成两片,再用浆水一碗煮干,再切成四片。每次细嚼一片,用少量温水送服。过了一会儿,呕吐就止住了。疼痛减轻后,杜大夫问:“平时你喜欢吃什么?”王普侍郎回答说:“我喜欢吃香甜的食物。”杜大夫说:“香甜的食物都是膏粱厚味,吃多了会积热生风,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王普侍郎认同了他的说法。

痛而嘔為寒。經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者是也。

〔丹〕嘔吐,胃中有熱,膈上有痰,大棗加炒梔子、黃連、生薑主之。此方累試效。

〔仲〕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往來寒熱。),

〔潔〕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為丸,名,青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

〔《本》〕治胃熱嘔,以,竹茹湯,。

白話文:

肚子痛伴隨嘔吐是寒症。古書記載,寒氣入侵腸胃,逆流向上,所以會出現疼痛和嘔吐。

如果是因為胃中有熱,膈膜上積有痰引起的嘔吐,可以用大棗、炒梔子、黃連、生薑來治療,這個方法已經多次驗證有效。

如果嘔吐還伴隨發燒,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嘔吐、脈搏弦細、頭痛,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青黛,用薑汁打成糊狀做成藥丸,叫做青鎮丸來治療,這個方法是根據相關理論推演出來的。

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可以用竹茹湯。

乾葛(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半)

上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三片,竹茹一彈,大棗一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有熱者,手足心熱。政和年,有京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脘,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中槐花散,亦相應。

定嘔吐利膈,,枇杷散,。

白話文:

乾葛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用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到剩下一半。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薑三片、竹茹一彈、大棗一枚,一起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如果病人有熱症,手足心會發熱。政和年間,京城有人患傷寒,發汗後身體涼爽,但過了幾天突然嘔吐,服藥與食物都無法下咽。當時的醫生都給他服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但藥物一入喉嚨就吐出來。我說:「這是汗後餘熱停留在胃脘,孫兆竹茹湯最適合治療這個病症。」我用這個藥方給他治病,馬上就痊癒了。《良方》中的槐花散,也適用於此症。此方能止嘔吐、利膈,也可用枇杷散。

枇杷葉(去毛,味苦平,下氣),人參(各一錢),茯苓(五錢),茅根(二兩),半夏(一錢)

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仲〕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仲景云:嘔吐思水解者,急與之。予長男每嘔水三二碗,諸藥不效,但吃井花水一口即住。用白朮茯苓湯服愈,信知先賢不誣也。

白話文:

枇杷葉去毛,味苦性平,可以降氣,人參、茯苓、茅根、半夏各取適量,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盞半,放薑七片,用小火煎至七分,去渣,加入檳榔末五分,攪勻服用。

如果嘔吐症狀集中在膈膜上,而且患者一直想喝水,應立即服用此方。另外,如果患者想喝水,也可以用豬苓、茯苓、白朮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三次。

仲景說,嘔吐想喝水的人,要趕緊給他們服用藥物。我的兒子曾經嘔吐了三、兩碗水,服用其他藥物都沒有效果,但喝一口井花水就止住了。後來服用白朮茯苓湯,病就好了,可見古人的醫術果然是真實有效的。

〔《本》〕治卒嘔吐不止,不欲食,煮枇杷葉汁飲之,止渴,偏理嘔啘。

〔丹〕婦人月經時口渴,吃水多,心痞,善嘔不食。

白朮(二錢),陳皮(二錢),山梔(炒),木通,黃芩(各一錢),炙甘草(些)

分二帖,水二盞,煎小盞,入薑汁熱飲之。

〔《本》〕治產後嘔不止者,,香靈丸,。

丁香,辰砂(另研。各六分),五靈脂(一錢)

上香、脂先研末;後入砂再研勻。用狗膽或豬膽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生薑陳皮湯磨下。

白話文:

治療突然嘔吐不止,不想吃東西,可以用枇杷葉汁煮著喝,可以止渴,還可以緩解嘔吐。

婦女在月經期間口渴,喝很多水,胸口鬱悶,容易嘔吐不想吃東西,可以用白朮、陳皮、山梔、木通、黃芩和甘草各適量,分兩份,水煎服。

治療產後嘔吐不止,可以用香靈丸。香靈丸的成分是丁香、辰砂和五靈脂。將香、脂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辰砂一起研磨均勻。用狗膽或豬膽丸,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陳皮湯磨下。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全文見診。)

〔《素》〕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脈解篇)

辛散逆氣,諸方用薑、半、橘之類。(並見上壅條。)

〔《廣》〕治嘔逆不能食。訶黎勒皮二兩,去核,搗為末,煉蜜和丸,槐子大。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食》〕木瓜主嘔啘風氣。又吐而轉筋,煮木瓜汁飲之,甚良。

〔世〕若病人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

運氣,嘔吐有四:

一曰火熱。經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嘔逆躁煩。又云:少陽所至,為嘔湧。又云:少陽之復,嘔逆。又云:火鬱之發,嘔逆,治以鹹寒、甘寒是也。

白話文:

各種痿症、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的病症。太陰證的嘔吐,是因為飲食過飽,食物充盈上溢所致。辛辣之物可以散解逆氣,很多方劑都使用生薑、半夏、橘子等藥物。治療嘔逆不能進食,可以用訶黎勒皮製成的蜜丸,空腹服用。木瓜可以治療嘔吐、噯氣、風氣,如果嘔吐伴隨抽筋,煮木瓜汁飲用效果很好。如果患者除了嘔吐之外,還出現腳軟、疼痛,則可能是腳氣,應當按照腳氣治療。

嘔吐的病因,按照運氣來說,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火熱。經書上說,少陰司天,熱氣下臨,就會出現嘔吐、躁煩。又說,少陽主氣,少陽到達的時候,會出現嘔吐。又說,少陽復行的時候,也會出現嘔吐。還說,火氣鬱結發作,會出現嘔吐,治療方法是用鹹寒、甘寒的藥物。

二曰風。經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食則嘔。又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食則嘔。又云:厥陰之勝,甚則嘔。又云:厥陰之復,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而吐,治以辛涼甘清、酸清是也。

三曰風火。經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民病嘔吐。二之氣,病熱鬱於上,咳逆嘔吐。三之氣,民病嘔。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病見熱,頭痛嘔吐,治以酸寒、辛寒、鹹寒是也。

四曰濕。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嘔。又云: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腳腫、嘔吐是也。

針灸,嘔吐取法有二:

其一取脾。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食則嘔,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白話文:

風邪入侵,會導致厥陰經氣失調,出現飲食不消化、嘔吐的症狀。風邪過盛,甚至會導致厥陰經氣逆亂,出現飲食無法入胃、吃進去又吐出來的狀況。如果風邪更嚴重,還會導致脾胃虛寒,出現嘔吐、飲食停滯等症狀,需要用辛涼甘清、酸清的藥物治療。

風火相搏,會導致少陽經氣失調,出現發熱、頭痛、咳嗽、嘔吐等症狀。如果風熱之邪上逆,則會導致肺氣鬱熱,出現咳嗽、嘔吐等症狀。太陽經氣失調,也會導致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需要用酸寒、辛寒、鹹寒的藥物治療。

濕邪入侵,會導致陽明經氣失調,出現嘔吐等症狀。濕邪積聚,還會導致心痛、腳腫、嘔吐等症狀。

針灸治療嘔吐,主要針對脾經。脾經是足太陰經脈,負責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脾經氣血運行失調,就會導致飲食不消化、嘔吐等症狀。治療時,需要根據脾經的虛實寒熱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針灸。

其二取肝。經云: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潔〕嘔盛無度並乾嘔:大陵,間使

〔扁〕嘔逆:中脘,尺澤

〔《摘》〕胸中痰飲,霍亂驚悸,腹脹暴痛,恍惚,吐逆不食:巨闕(六分。),三里(立愈。)

肝脈緩為善嘔。(全文見診虛實法。)

〔垣〕孫真人言生薑為嘔家聖藥,謂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而言,非以瀉氣而言之也。若脾胃虛弱,穀氣不行,榮衛下流,是中氣不利,清氣津液不上,胸中閉塞,氣道不開,亦令人噦,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外實,以辛藥生薑之類,瀉其壅滯,及妄以瀉氣、瀉血藥下之。

白話文:

第二種取穴法是針對肝臟。古籍記載,肝經足厥陰脈所引起的病症包括胸部滿悶、嘔吐反胃,視病情虛實寒熱而選擇取穴位置。

如果是嘔吐頻繁且嚴重,或是乾嘔不止,可以取大陵穴和間使穴。

如果是嘔吐反胃,則取中脘穴和尺澤穴。

胸中痰飲、霍亂驚悸、腹脹劇痛、神志恍惚、嘔吐不止、食慾不振,可以取巨闕穴(六分深)和三里穴(立愈)。

肝脈跳動緩慢,屬於嘔吐的良性表現。

孫真人指出,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但僅適用於上焦氣機壅塞、表實證,而非針對瀉氣而言。如果脾胃虛弱,飲食停滯,氣血下陷,則屬於中氣不足,清氣津液不能上升,胸中阻塞,氣道不通,也會導致嘔吐。這種情況應該以益胃補氣的方式治療,不能誤認為外實證,使用辛辣藥物如生薑等瀉氣或瀉血藥物。

下之則轉增閉塞疼痛,或變作結胸,復下其膈,由此致危者多矣。蓋氣已虛而反瀉之,是重瀉其氣,必胸中如刀削之痛,與正結胸無異,可不慎哉。

〔丹〕嘔吐煎藥,忌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皆要作吐。丸藥中帶香藥行散,不妨。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最好。

白話文:

如果向下泻下去,就会加重闭塞疼痛,或者变成胸部结块,再往下蔓延到隔膜,因此而危及生命的很多。因为气已经虚弱,反而用泻药,就等于加重了泄气,必然会胸部像刀削一样疼痛,和真正的胸部结块没有什么区别,不可不谨慎啊。

呕吐煎药,忌讳用栝蔞、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这些药都会加重呕吐。丸药中加入香药行散,则无妨。注船法大量呕吐后,口渴喝水就会死,童便最好。